美国大选电视辩论集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读物 > 美国大选电视辩论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544719766
作者:王瑞泽 编译
页数:402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最大的美国梦,就是奥巴马式的奇迹。  ——薛涌    奥巴马的胜利为美国勾勒了一幅全新图景,各种族的融合将取代狭隘的种族歧视。也许我们无法在外交、经济方面主宰世界,但是这个国家将不再自以为是,而是变得更加年轻,更加充满活力与希望。在这个地方,总统的人格魅力远比他的肤色来得重要。这样的国家同样会是一个充满力量、让世界感到敬畏的国家。  ——美国《时代》杂志

内容概要

王瑞泽,民盟成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后进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教于天津工业大学。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著有《计量经济学》;译著有《税收经济学》,《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三种教育方法成就孩子一生》,《奥巴马演说集之白宫岁月》等。

书籍目录

2008年美国大选电视辩论
德雷塞尔大学民主党初选辩论
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共和党初选辩论
克利夫兰州立大学民主党初选辩论
2008年美国大选首次总统候选人辩论
2008年美国大选副总统候选人辩论..
2008年美国大选第二次总统候选人辩论
2008年美国大选第三次总统候选人辩论

作者简介

《美国大选电视辩论集》一书精选2008年美国大选7场精彩辩论实录,英汉对照,精彩点评,经典注释,并随书附赠DVD光盘一张,是学习英语口语和辩论技巧、了解美国选举文化的绝佳资料。
最大的美国梦,就是奥巴马式的奇迹。
——薛涌
奥巴马的胜利为美国勾勒了一幅全新图景,各种族的融合将取代狭隘的种族歧视。也许我们无法在外交、经济方面主宰世界,但是这个国家将不再自以为是,而是变得更加年轻,更加 充满活力与希望。在这个地方,总统的人格魅力远比他的肤色来得重要。这样的国家同样会是一个充满力量、让世界感到敬畏的国家。
——美国时代杂志

图书封面


 美国大选电视辩论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摘自《东方早报》 作者:陆 晔在政治传播领域,大众媒介与当代政治的关系,从来都是研究者高度关注的议题。从不同的理论路径出发,无论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在一般意义上对政治的影响,还是具体到某一场大选电视辩论对于选民投票行为的作用,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各异,十分多样和复杂。  但政治传播学者大都认同一点:大众传播媒介与当代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媒介是现代社会公民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公民通过参与媒介进而参与政治,最终达成参与社会的目标。因此大众媒介是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实践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大选电视辩论及其所承载的媒介与政治关系的现实意义,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考量的。  大选电视辩论的历史   美国的选举辩论在林肯时代就已产生,但以1948年俄勒冈州一场总统候选人初选广播辩论为起点,大众媒介开始进入美国的选举政治。1976年副总统候选人之间举行的电视辩论,让其成为美国总统大选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尽管人们总是把大选电视辩论看成是电视媒介与选举政治的共同产物——政治家在聚光灯下,面对百万选民公开亮相,不仅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通过面对面交锋,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击垮对手;公众则通过收看电视辩论,对候选人的人品、立场、价值观甚至衣着发型、语言表达评头论足,也许还因此决定自己的选票究竟投给谁。不过在美国,早在电视出现之前,政治竞争对手之间的公开辩论就已经开始了。  最早的选举辩论可以追溯到1858年,在伊利诺伊州参议院竞选中,共和党代表、前众议院议员亚伯拉罕•林肯和他的竞争对手、民主党参议员史蒂芬•道格拉斯,在8月21日、27日,9月15日、18日,10月7日、13日、15日,在该州的七个选区各进行了一场辩论,议题主要是奴隶制和联邦问题。从形式上看,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演讲更贴切。每场三小时辩论,第一位候选人先演讲一小时,然后第二位候选人演讲一个半小时,最后第一位候选人再回应半小时。两位候选人每次交替作为第一个演讲者出场。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向专门直播各种政治事务的有线电视公司C-Span购买到这所有七场辩论情景再现的高清视频光碟。  1948年5月17日,在美国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波特兰,KEX-ABC广播电台组织了该州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初选的广播辩论,参与者是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威和前明尼苏达州州长哈罗德•斯塔生。这应该是第一次经由大众媒介直播的选举辩论,时长一小时,吸引了大概4000万到8000万听众。辩论的形式是每位候选人做20分钟的开场陈词,再各8分半钟针对对手的辩驳和回应。论题是有关在美国的共产党是否非法的问题。这也是唯一的一次选举辩论局限在如此单一的议题上。  1956年,电视这一新兴媒介初露头角的年代,当时最弱小的全国联播网美国广播公司ABC组织了佛罗里达州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的电视辩论。两位参与者,前伊利诺伊州州长阿德莱•史蒂文森和前参议员Estes Kefauver,应该是最早的大选电视辩论者;当时的主持人,来自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部的Quincy Howe,则是第一位大选电视辩论的主持人。电视辩论的时间是一小时,包括每位候选人各三分钟的开场演说、提问,以及各五分钟的总结陈词。议题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  尽管在1950年代,电视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但它第一次直播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就体现出它有别于报刊和广播的一种特殊功能——它是政治家个人特质高度形象化的表现。四年之后的1960年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不仅成了政治传播实践与研究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也把有关电视这一新兴媒介对当代政治影响的是是非非,推到了聚光灯下。  1960年9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晚间9点半到10点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芝加哥的附属电视台WBBM-TV举办了由CBS新闻部霍华德•K.史密斯主持,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和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第一场电视辩论,三大全国联播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全程直播,吸引了6640万观众。一小时辩论分为每位候选人8分钟的开场演说,2分半钟回答提问,自由辩驳,3分钟总结陈词。议题是国内事务,参与提问的嘉宾都是资深新闻记者,有NBC新闻部的Sander Vanocur,CBS新闻部的Stuart Novins,ABC新闻部的Bob Fleming和Mutual News的Charles Warren。  10月7日东部时间晚间7点半到8点半,第二场辩论在华盛顿特区NBC附属台WRC-TV进行,主持人是NBC的Frank McGee,参与提问的也是来自不同新闻机构的五位资深记者。没有开场和总结陈词,两位候选人轮流被提问和自由辩驳,观众有6190万。第三场辩论是双画面的直播,尼克松和参与提问的四位资深记者在ABC的洛杉矶演播室,肯尼迪在ABC的纽约演播室。主持人是ABC新闻部的Bob Fleming。与第二场一样,也没有开场演说和总结陈词,两位候选人轮流2分半钟回答问题,1分半钟自由辩驳。第四场辩论在ABC的纽约演播室,时间是东部时间晚间10点到11点,ABC新闻的Quincy Howe主持,四位资深记者作为提问嘉宾参与,议题是外交事务。形式是每人8分钟开场演说,轮流2分半钟回答提问,1分半钟的自由辩驳,再各3分半钟的总结陈词。  肯尼迪-尼克松的这四场电视辩论,被认为不仅彻底改变了政治家与民众的关系,也彻底改变了总统大选的组织形态——电视确立了它作为政治家的形象塑造者这一举足轻重的当代政治实践中的重要角色。研究者们认为肯尼迪最终能以1.7万票险胜尼克松,是因为他不仅比尼克松年轻和善于沟通,而且他更适合上镜。曾有政治传播学者不无调侃地表示,大概根本没人能想得起那四场瞩目辩论的议题和观点,反正人们就是觉得肯尼迪在电视上要比尼克松看起来棒很多。  从1976年开始,电视机构不再是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组织者和赞助者,辩论的场地也从电视台演播室转移到能够容纳更多现场观众的剧院或大学礼堂。美国女性选民联盟组织赞助了1976年、1980年、1984年三届大选电视辩论。1976年的三场辩论在第一个任期内的现职总统福特和他的对手——前佐治亚州州长、民主党的吉米•卡特之间展开,地点分别在费城、旧金山和威廉斯堡。第一场由巴尔的摩太阳报的Edwin Newman主持,后两场的主持人都是女性,分别是公共广播网NPR的Pauline Frederick和ABC的芭芭拉•沃尔特斯。这也是有女性参与主持的唯一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  三场辩论都是90分钟,从东部时间晚间9点半到11点;没有开场演说,两位候选人轮流3分钟回答提问,接着2分钟回应自由提问,2分钟辩驳,最后每人3分钟总结陈词。三场电视辩论的观众人数分别是6970万、6390万、6270万。也是这一届第一次举办了一场副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不过收视率比较低,收视人数只有4320万。  电视辩论由此成为美国总统大选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980年的总统大选,两场电视辩论,有三位竞争者参加:时任总统、民主党的吉米•卡特,前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共和党候选人罗纳德•里根,前国会议员、独立候选人约翰•安德森。这一年创下了8060万观众的高收视率纪录。  大选电视辩论的组织者   大选电视辩论是当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其中包含了政治家、新闻媒介、公众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谁来组织大选电视辩论,成为利益之争的焦点。1987年,“总统大选辩论委员会”应运而生。  1988年一项美国的全国调查显示,84%的美国人称他们最后投票选择的总统,受到候选人在电视辩论中表现的影响。尽管有相当多的政治传播和媒介学者认同电视的有限效果,认为电视虽然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其视觉化和大众化特征难以承载太多的理性反思和批判,也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电视辩论真正能改变的投票行为微乎其微。  但另有不少学者认为,尽管无法准确计算出电视对选民的投票行为和选举结果究竟有没有、有多大直接的影响,但不少研究成果也确实发现包括电视辩论在内的电视政治传播内容,确实扩大了公众接受的政治信息,不仅影响到公众对不同政治议题的关注度,也会对人民的政治态度和认知产生潜在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只将电视与政治关系的着眼点放在几场电视辩论是不是改变了公众的投票行为上,而忽略其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能力和对观众政治观念的型塑作用,无疑是将电视之于当代社会政治的意义简单化和表面化了。  大选电视辩论是电视的产物,也是当代民主政治的产物。这其中包含了政治家、新闻媒介、公众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电视媒介作为政治家和公众之间的中介,提供了政治家与民众之间的一个被中介了的“直接”通道,和一种以直播、现场即兴问答保障的“原生态”意味的政治表达话语,也为自身赢得公信力、美誉度和高收视率,还为后续各类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素材。电视辩论给公众提供了一个“面对面”考察候选人的机会,通过观看直播、即兴的电视辩论,公众了解候选人的个人品性、政治主张、价值立场,获得的信息会比新闻报道更丰富,也更细节化;但同时观众也会被电视对角色标签化地形象塑造所吸引,当候选人形象在观众心目中获得的注意力要远远多过政治议题的本质时,电视辩论的意义也就异化了。  对于政治家自己,包括电视辩论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为其搭建了一个直接面向广大选民阐释自己政治主张,同时也接受选民审视的巨大平台;但同时从肯尼迪-尼克松辩论开始的政治公共关系也将这一平台视为免费的政治形象广告。因此,媒介、公众、政治家三者之间各自的需求和背后的利益冲突,单靠任何一方都难以平衡。谁来组织大选电视辩论,本身也是利益之争的焦点。  曾有媒介学者对1980年创下高收视率纪录的大选电视辩论进行研究,发现媒介在辩论过程中的角色并非中立,而是按照自身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归纳和总结辩论议题的重要程度和阐释其意义;尤其媒介过度关注辩论中候选人的态度和表现,要多过对政治议题的兴趣,这种倾向不仅加剧了电视的形象塑造角色,而且削弱了观众的政治认知。  1987年,一家叫做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简称CPD)的机构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为了平衡政治家、电视媒介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和需求,以确保能向选民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服务。这是一个非营利、无党派的社会组织,其成员由著名的政治学者、媒介和公共关系行业资深人士、社会贤达组成,所有前任美国总统也都是其名誉成员。  这个机构从1988年开始组织每一届总统大选电视辩论,具体执行工作都由志愿者完成。从这时起,电视辩论的地点主要都设在不同的大学。从1996年开始电视辩论的时间固定在东部时间晚间9点到10点半。对大选电视辩论的资助也由该委员会来运作。比如,2008年奥巴马与麦凯恩的三场电视辩论和一场副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赞助商一共有八家,多是各类基金会,另有一个家庭基金会作为传播支持。这些都可以在该机构的官方网站上查到。  组织大选电视辩论是很细致的工作,该机构需要根据民意调查的选民支持率数据来决定哪些候选人能参与辩论,要挑选主持人和作为提问嘉宾的记者人选,要选择辩论的地点,收集辩论的议题和提问汇编,还不得不斡旋于不同候选人的竞选班底之间,敲定辩论运作流程的各个细节。该机构还从事与电视辩论相关的研究和对选民政治参与素质的教育培养活动。  此外,总统大选辩论委员会还与另一家叫做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简称NDI)的非营利、无党派组织一道,为其他开展选举电视辩论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包括巴西、厄瓜多尔、墨西哥、纳米比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俄罗斯、南非、乌克兰等。  大选电视辩论的意义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网络竞争十分激烈,被认为公众与政治家的对话渠道增加了,同时英法相继开始了大选电视辩论。有学者认为,当代民主政治,很大程度上由媒介、公众、政治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但最终与新媒介技术所造就的对话平台上积极的公民实践相关。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电视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加之年轻选民的政治参与度下降,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收视率也变得很不稳定。1992年的大选电视辩论在时任总统乔治•布什,民主党的阿肯色州州长比尔•克林顿和独立参选人、商人罗斯•佩罗三人之间展开,观众人数在6000万到7000万人之间;之后1996年和2000年的大选电视辩论收视人数下滑很严重,都只有三四千万人。2004年的三场电视辩论,收视人数稍有回升,分别为6240万、4670万和5110万。  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之间的首场辩论,主题是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观众有5240万。第二场由NBC的著名新闻主播汤姆布罗考主持,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调整,采取了议会厅会议的辩论形式,提问嘉宾不是以往的四五名资深记者,而是由盖洛普公司组织的一些选民,参与自由提问。此外主持人也将一些网络上的提问抛向两位竞争者。这也是第一次网友提问出现在电视辩论当中。两位候选人轮流回答2分钟问题,随后1分钟自由讨论。这一场观众达到6320万。第三场由CBS的Bob Schieffer主持,主题是经济和国内政策,形式是两位候选人和主持人坐在圆桌前,候选人每人2分钟轮流回答提问,5分钟自由讨论。观众人数5650万。不过,就像肯尼迪被认为是电视辩论时代的第一位美国总统一样,奥巴马被一些观察家认为是网络时代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因为电视辩论之外,2008年总统大选的网络竞争也十分激烈,大有要超过电视这一大选主战场之势。不过也有政治传播学者认为,网络也罢电视也罢,对于公众来说,关键是要有与政治家充分对话的机会,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谛。  与美国相比,英国在政治选举过程中有着长期的辩论传统,却与美国大相径庭,从未将直播的电视辩论作为大选的一个重要环节。直到2010年,经过几个月磋商,订下七八十条规则,英国才有了历史上第一次由工党领袖戈登•布朗、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和自民党领袖尼克•克莱格三人参与的大选电视辩论,引发各方关注。  法国则是在1995年希拉克和若斯潘进行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后,在2007年再度通过160分钟的电视辩论,感受了人民运动联盟萨科齐和社会党人罗亚尔在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前的唇枪舌剑,收视盛况几乎赶上世界杯足球赛。  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代民主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介、公众、政治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培育、相互造就的,有什么样的公民、什么样的媒介、什么样的政治家,就有什么样的民主。  英国政治学者约翰•基恩在反思当代社会媒介与民主的关系时,强调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里,传播自由是由一系列相互冲突的各个部分的自由组成的,而以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意见和舆论为标志的多元主义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看,大选电视辩论只是其中的一个平台。它的作用不可小窥,但也绝不是唯一的对话渠道。电视辩论在美国已经走过了很多年,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才刚刚开始。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些地方,这个过程会比电视辩论自身的演化要缓慢得多。新技术带来新的可能性,而最终公众的政治社会化,则是与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积极的公民实践相关。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光盘里视频音频都有,虽然视频不大清,但还是很方便。
  •     纸张跟版面都很一般
  •     美中不足的就是对辩论内容的背景介绍少了点。
  •     虽然还=没有开始读,但是给人的感觉不错,字体挺大,方便看和写注释。
  •     有趣的现象是奥巴马的辩论语言比其他人都要浅显易懂,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他胜选的原因之一。估计还是我英语水平太渣的缘故orz
  •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英语口语……
  •     只是打个卡看了首场世纪之辩,感觉自己听力不错,都能听懂,边听边做运动。
  •     喜欢,有一种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