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逼近真实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806525104
作者:徐列
页数:314页

内容概要

徐列,广东中山人,198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南方周末工作,历任新闻部主任、副刊部主任、副主编等职,高级编辑。2004年筹办《南方人物周刊》,任执行主编,使该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时政周刊,屡屡被评为年度新锐奖,人围年度杂志和最具潜质媒体。

书籍目录

新闻人物1.群众的力量附:惩治腐败裁减官员实施新政董阳变法遭遇强敌惨败河口2.选题的重要性附: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3.短句子和短段落的魅力附:贾兰坡:周口店最后的守望者4.一度想放弃附:拒礼金立新规涤荡积弊县委书记改革重重遇阻5.立意要高角度要新附:“五毒书记”和他的官场逻辑6.观察的意义附:纳什:虽然我已经很老了7.你使奇迹发生附:李经纬陨落8.追寻死者的遗踪附:举重冠军之死9.事实的力量附:亿万富翁孙大午的梦与痛公众人物1.追问公众人物附:司马南:要么做条汉子,要么当条狗2.把真相告诉读者附: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的秘密3.攻击性采访附:张广天:我们要狠狠作秀4.与“死者”对话附:“我没有打江青”5.与“疯子”对话附: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6.自信的重要附:奥利弗·斯通:我相信政治7.资讯的收集附:罢政治课复作家身8.即兴采访附:米卢:我从未离开中国9.先要理解人物附:吴敬琏:我的生命同中国改革连在一起10.采访之前附:吴思:我说透了历史民间人物1.从人性的角度观察恶魔附:一个叫戚艳明的职业杀手2.倾听隐私附:这个圈子不谈爱情3.二手货的下一个兴奋点附:少年天宝的火车流浪生涯4.体验式采访附:四个乡村教师的现实5.原生态的中国社会纪录附:娘6.细节“定神”附:胡老师7.这样遇上有故事的人附:地球村客栈的情爱往事8.合作精神附:被遗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

作者简介

2004年年初,为筹办《南方人物周刊》,我想找一些有关人物报道的书籍,以作为范本供采编培训时学习;尤其希望类似国外的写作手册那样,不光有记者的作品,还有记者的采访心得和写作过程。没有。我们在职业新闻的操作上没有多少历史可言,也就没什么经验可以总结.我只好转向自己供职的南方周末。它近2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呈现了中国新闻在职业道路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它粗浅的经验,也多少记录了这个时代中国新闻所能展现的图景。于是,我把目光锁定在1998—2003年间,这是南方周末的黄金时期,期间的人物报道也异彩纷呈,为我的编选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更感欣慰的是,同宰们都很认真和热情,很快就把写作手册拿了出来,较之原作,它的理论意义或许更大。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人物报道在新闻教科书中并没有单列成篇,即使著名的普利策奖也没有人物写作这一项,但与人物相关的报道又散见在各类报道类型中,像调查报道、特稿等。所以,在编选此书时,并没有现成的模本可以参考,我只好根据国内人物报道的内容来分类: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这也成了现今《南方人物周刊》的主要版块。经过两年的实践,与其说有什么经验,不如说真正知道:人物写作的难度,才有了如何去把握这题材的可能性。

图书封面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自己可以企及或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很久没有这种看书的畅快感觉了。这几天,一直再看《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在追问中逼近真实》。里面有关于江青、食指、孙大午的文章,收录的是1998年到2003年之间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经典之作。对于我来说,这里面的绝大部分人物的名字(包括作者)都有点陌生。有一些仅仅是凭一些“传说”有所耳闻。这本书中的人和事,于我而言,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于是,看这本书,似乎又多了一点追寻历史的味道。尽管,这段历史并不遥远。而且,这也似乎是我在为本科之前对新闻的无知补课。2003年之前,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封闭、与世隔绝。就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南方周末迎来了她的黄金时期。还是少年的我,没有感觉到这个时代里的跌宕风云、起伏人生。对于这个我不在场的时代,我,一个在后来的人生里将新闻确立为自己职业的人,是多么感到遗憾。我曾为自己感到骄傲。大学本科四年里对一南一北两份报纸的持续关注,让我对我所置身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史,有种在场感。当周围的人没有几个能将冰点事件的来龙去脉说清楚的时候,我很为自己对此知之甚多而满足。大学的前四年,才是我的新闻启蒙时代;冰点,是我最佳的启蒙老师。虽然这场启蒙来得有点晚。然而,在我14岁到18岁之间,在一个少年求知最旺盛的时期,我与这个世界是隔绝的,与我当时的那个时代是无关的。那时的我,正如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孤单地、有点绝望地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周围仿佛是黑暗,是沙漠。我多么羡慕那些在十几岁时就开眼看世界的少年啊。如此,我是不是就会比现在的我成熟一些,优秀一些?长久以来,我抱有一个偏见:冰点比南周更高一筹。这个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恰当的。大学以后开始看南方周末,确实没有几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与此同时,我爱上了冰点。在图书馆里,在报栏下,我无数次被冰点的识见、文笔所折服。相比冰点这些堪称文学作品的上乘之作,南周在它的粗糙文字中显得冷血,甚至有时逻辑不清却卖弄逻辑。然而,这本《追问真实》让我看到南周曾有的辉煌,和一个记者所能达到的高度。我惊奇地发现,南周的作品同样会让人在读时感慨,读罢唏嘘。一样的,是时代的大手笔之作。这种大气,和操作时的文字的精巧,让我甚至联想到了卢跃刚的文风,还有冰点的传统。也许,这种传统并不只属于哪家报纸,而是属于那一代的新闻人。那一代新闻人,渐渐退场了。薪火相传者在何方?难道,那种大气,那种对人性之深邃的开掘,那种对时代之痛的忧思,只属于那一代人吗?难道,只有那个年代才属于新闻史的黄金时期吗?我多模希望答案是不。曾经,我产生过深深的疑惑:记者,他到底能做些什么?自从步入这个专业的门槛,我就一直把“守望者”奉为记者的职业圭臬。虽然中间也听闻记者这个行业的种种不堪,也曾亲身见识过远不及理想辉煌的乏善现实。但都不曾动摇早已埋在心底的那个梦。后来,也就是在前不久,我产生了怀疑。那是两位我所尊敬的长者的谈话。他们坦承,记者从某种角度看,是浅薄的;因为与当事人相比,他们很难抵达深处的真相。其中一位,也是我的老师,说,记者的报道往往都说不到点子上。记者难道真的止于浅薄吗?记者能做什么?记者可以做什么?抛开现实层面,记者本应该做些什么?总觉得,记者能做得,远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多。记者应该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痼疾,应该能看到人性的光辉。记者看到的,是别人看不到的。或者,别人看到去习焉不察的。这个职业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可替代。但这种价值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断言,也永远不会被人说完。我希望自己用行动去诠释它。——写在读《亿万富翁孙大午的梦与痛》之后
  •     一张报纸断断续续看了二十年,算不算长? 从一块钱看到了一块五,又从一块五看到了两块,现在它的标价是三块,算不算贵?“我们可以不说真话,但你绝不能让我们说假话”,可否作为中国一代媒体人的集体墓志铭?送走了一拨又一拨记者,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编辑,最后甚至是主编。有人远走他乡,有人亡命海外,有人锒铛入狱,他们算不算倒霉?中国的良心,你还在跳吗? 有人骂他是“汉奸”,有人把他疯狂收购 ,有人一边收购他一边烧他一边骂他是“汉奸”,我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恐惧。你们到底怕什么?经历过他的辉煌,也目睹了他的滑坡,却忍受不了他的平庸。可是每当周四我面对五花八门的报摊时,情不自禁拿的还是他。是我手贱?曾经抱怨,曾经愤怒,但当我看到“记者集体辞职事件”,看到“珠海会议事件”,我原谅了他。我向带着镣铐的舞者致敬!看了这么多年,才发现他是一份党报!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一张报纸被点燃,他发出了绝望的嚎叫。就在即将熄灭的瞬间,这微弱的光芒,足以让你看清中国的黑暗!
  •     南方周末,一度是中国媒体中的异数。而南周记者撰写的人物报道,也堪称当代中国新闻作品中的奇葩了。说它是异数,因为这样一个媒体似乎和其他的媒体都不太一样,一直有一种启蒙者的姿态和解放者的胸怀,虽然我分不清究竟是他们真的具有这样的特征,还是说只是伪装出来制造卖点,但这样的风格是我虽佩服和向往的。而《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这部书,确实有南周风格的特点,让人读罢感觉意犹未尽。书中不但收录了大量的人物报道佳作,更加补充了记者的采访经过和心路历程,堪称是人物报道学习的经典。有志于人物报道写作的同行们确实应该看看。不过,这本书也绝非完美无缺,其中多少有些南方人的小聪明在作怪。首先,书名《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让人以为这样一本人物报道集中,收录的都是些精妙的对抗型采访内容。但是读下来,能说得上和书名沾边的,也就是在“追问公众人物”一组中的几个,其他的报道则更多地描述了采访的辛劳和立意的刁钻,这让书名多少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另外,其中有些报道能否称之为人物报道,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利辛风暴”一节,怎么看也像是个事件调查而不是人物报道。此外,“娘”一文写的是记者的母亲,“胡老师”的故事又写的是一个传说,前者只能算是个随笔,后者看上去完全是个传奇小说。我不认为这两篇能算是新闻报道。不过最离谱的是,关于采访吴敬琏的一部分,我看了半天才明白,原来记者根本就没有采访到吴敬琏,而是通过《吴敬琏传》等资料撰写了文章,难道这也算是一个记者所为么?我以为作者恐怕混淆了传记小说家和记者的区别了吧,尽管我承认那篇报道算是佳作。尽管有这么多不足,但是我仍觉得值得推荐给朋友。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以一个个人物报道的形式成书,值得一读再读。
  •     真实都不忍目睹
  •     记述贾兰坡先生先生的那篇非常感动
  •     重新审视人物报道
  •     还可以吧 了解了近几年的热点人物
  •     追问中,也震撼着心灵。
  •     2007-06-04
  •     白描写出心,写出情。不别扭,不装饰。
  •     很实在
  •     很好的,讲故事的书
  •     成为优秀编辑的捷径
  •     很经典的人物报道手册
  •     想看到具体操作,而不仅仅是感想。
  •     嗯嗯、作为教材。。。
  •     南方系的东西,我没法打分。任务,读它就是任务,而且没读完就直接还回去了,再也不想看了……其实很多都是不同意的啊……可是,大概,想做个“好”记者的话,是不能有个人见解的吧……
  •     曲图借 学校看
  •     好像是最后一篇吧 我忘了是不是这本书 有个编撰《英美法词典》的老人们的报道 写的很好
  •     南周前面出的书质量也比现在好
  •     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新闻都是好新闻
  •     最近《南方人物周刊》五周年,出了一本新的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在正看
  •     在我手上放了一个多月为了多看几遍续借了
  •     很珍贵,很真实
  •     教材。
  •     那本书现在还没还给人家呢。
  •     3号
  •     怀念经典之作
  •     连着看半个下午半个晚上快缺氧了
  •     今天看柴静的《没忍住》,想起了2004年读的这本书。道德一直在下滑,群众从未见真相。
  •     前半部分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让我了解了这个世界更多面,不禁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后面的民间人物的时候,经常会眼眶发酸,甚至哭到读不下去,那些真诚善良,执着于理想的人,这个时代,太少了。
  •     较好
  •     起码我觉得这本书对任何学新闻或者爱新闻的人而言有燃点
  •     不错不错!
  •     名人意思不大,白发苍苍的老学究们勾得我几度泪下。
  •     好像是大一借的,好像没看完
  •     我始终固执地以为最难驾驭的是人物报道。直接面对个体或群体的时候,感情往往最微妙不过,何况要诉诸文字。书里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和文风,有很多受益,也有更多不解,尤其是人物报道相关著述匮乏的今天,这样一本书虽属某一编辑部出品,也算是难得。
  •     就喜欢南香红老师写的那部分
  •     还成吧
  •     采访识人,捕捉人性,必备武器
  •     最考验你的也许不是采访技巧怎样——这些可以慢慢弥补,而是你有没有勇气在临界点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     换换脑子
  •     看得人除了觉得事件忿忿不平外,到底还能获得什么?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诶呀,主题搞错了……
  •     还行
  •     南方周末大晒!!
  •     对做记者的人来说,书中记者的采访心得其实更重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