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美国电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对话美国电视

出版社:第1版 (2006年5月1日)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08606309
作者:王利芬
页数:182页

章节摘录

  非常可笑的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国主持人时,我问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主  持人走穴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主持人在内容上的投入问题,这两个问题让他  们觉得很惊讶,因为他们基本上不存在这种问题。走不走穴的问题事关自己  的职业声誉,谁也不会拿自己的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开玩笑,再说,与用人方  的合同中签订得很清楚,没有谁会违反合同。另外,如果在内容上没有驾驭  的能力或者不用功,用人方很快就会解约。我问过几个管理主持人的行政高  管人员,他们说,如果对某主持人不满意的话,即使是合同期不满也不会用  ,他们

内容概要

  王利芬,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法学学士、文学评论专业硕士和文学博士。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高级记者、编导,《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自2002年3月筹备《经济信息联播》并担任制片人;2003年10月,担任资讯节目工作室主任,任央视经济频道《经济信息联播》、《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  2004年9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2005年9月回国筹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

书籍目录

自序:为什么要去美国 王利芬序:我看电视 赵启正开篇第一章 主持人的价值为什么那么高第一节 新闻主持人靠的是观众的信任——采访NBC《晚间新闻》主持人汤姆·布罗考美国大选时的政治分化更加严重我的核心观众是那些小镇上的人今天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比上一代弱第二节 准备,准备,还是准备——采访NBC《会见新闻界》主持人蒂姆·卢瑟特尽量向你的嘉宾学习一个小时的采访我会花上一整周的时间准备:我很清楚其他与我们同类节 目的状况出身贫寒恰恰是我生活的秘密武器第三节 投入节 

作者简介

主持人的价值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品牌栏目可以持久?多媒体集团的资源为什么能共享?……本书作者遍访了美国五大广播电视网NBC、ABC、CBS、PBS、CNN,通过面对面的采访,全面呈现了美国新闻类电视节目从栏日创建、主题选择、材料准备,到现场实施、审片等制作的各个环节,同时也透露了电视台内部的财务预算、人员招聘等管理内幕。

图书封面


 对话美国电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其实是专业课的作业,写得很一板一眼。。。但这本书没有太多专业术语,由于是亲身经历,写得很生动也很真实,特别难得是写出了一些问题,当然最重要是让我们看到美国电视行业特别是主持人好的地方——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方面,我们的确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甚大,特别是传媒行业。------------------------------------------------------------ “为什么要去美国?”“世界太大,自己太小,生命太短。”作者的前言和后记的题目仿佛构成了一场一问一答的对话,遥相呼应。而全书记录的作者一年中遍访美国五大广播电视网,采访各个著名主持人和制片人的艰辛漫长的过程,也不过是为了寻求这样一个答案,来解决作者心中的困惑。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一直是走在创新改革的浪潮前列。而我国的新闻体制和机构也确实有很多需要深化完善的地方,与美国成熟专业的电视节目相比,我们之间简直是难以望其项背。太多的问题在作者心中盘旋,相信也是我国很多电视工作者心中一直存有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绝大多数主持人在栏目中起不到决定作用?为什么我们的名牌栏目没有长久的竞争力?一个频道究竟要设置多少栏目?为什么我们的资源不能共享?为什么我们难以将电视记者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心存疑问的人很多,但真正采取行动的少之又少。而作者便独自跑到美国,采访、研究、学习,只是为了心中的不解之处。有一个执著的想法,并把它变为现实,全然不顾这中间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这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开拓者的精神,真正成大事者的态度。经过梳理,作者又将所有的问题总结为三大类,而本书的结构也是由这样三个话题组成:主持人的价值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多媒体集团的资源为什么能共享?虽然是对话美国电视,但作者实则是为了解决中国电视的问题,所以有意无意地都在二者之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足见我国现行电视行业中许多方面的弊端和不足,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很多。以下仅选取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主持人专业化这方面,略为展示作者此次对话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首先,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体现在他们的职业道德上,当问及主持人走穴的问题,很多人都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与用人方的合同签订得很清楚,谁也不会违反合同;更重要的是,这关乎职业声誉,“谁也不会拿自己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开玩笑”。但我国这样的丑闻便屡见不鲜,尽管中央电视台三令五申,但主持人走穴从未停止过。这是最基本的作为一个主持人的道德准则,别人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国却是屡禁不止的现象。其次,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具有很高的新闻素养和丰富的记者经验,他们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挑选出来的精英人才,所以“主持人的力量,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力量”。这点在中国就全然不同,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往往是靠着年轻漂亮或是一副好嗓音,因为他们的工作只需这些东西,主持人对节目内容极为被动,都是“照着提示器念”。而且,能成为主持人的决定因素并不是你自身的实力,而更多需要你的背景和人脉。美国电视银幕上出镜的主持人并不一定有精美绝伦的外表,但他们一定有担任记者、编辑、制片等多年工作经验——CNN最出色的记者克里斯蒂娜,“她去过的战场比许多将军还要多”;ABC《今夜世界报道》的彼得詹宁斯直言“非常痛恨只会念稿子的主持人”——所以很多主持人的平均年龄都很大,像是《60分钟》的华莱士50岁才开始主持。“主持人中心制”和“主持人明星化”决定了必定是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才能的人才能成为美国电视的主持人,而且一旦做得出色,必定会做得长久,乃至成为这个节目和频道乃至美国一代文化的象征。另外,美国是个崇尚自由和个人奋斗的国家,这点也体现在电视节目上。作为主持人的地位并不是由你的身份决定,而是靠你的实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华莱士,只要你有能力。NBC《晚间新闻》的主持人汤姆布罗考便是工人阶级出身,他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赢得“全美国最受人尊敬和最让人信任的主持人”这样的地位。第三,正因为主持人的高素质,他们对节目内容的选取和制作都起着决定作用。很多主持人不仅是新闻工作者,更是出色的政治家。在他们的主持下,新闻真正能影响到政治,实现了其作为“第四种权力”的监督制衡作用。主持人对时势政治尖锐的视角和恰到好处的把握还体现在对节目内容编辑的取舍标准上,“选题标准首先是是否有足够的重要性,其次是人们是否感兴趣”,在他们的节目中,新闻真正能体现价值。主持人只是电视行业的一个角色,但从中可以映射到我国整个电视节目行业同美国的差距,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兴叹:“世界太大,自己太小,生命太短。”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任重而道远,致力于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学习、追赶,走一步,再走一步,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有自己的骄傲——高素质的主持人,经久不衰的节目,高端发达的媒体。
  •     总的来说,觉得王老师文笔很好,写散文应该也是绰绰有余的。自序和后记更是感情饱满,而且极具思辨性和总结性。书中前半段关于各大电视台名嘴的采访相当精彩,特别是关于华莱士爷爷,整个采访还略带点火药味,很有意思。而后面对于CNN彻彻底底由外到内的采访显得有点拖沓了,我觉得还不如总结一下算了,特别是频频问到的“如果你和制片人(或者同事)在这个问题上有矛盾了怎么办?”,被访者几乎都是说,“我们很少有矛盾,有了矛盾我也就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最后还是听我们老大的。”王老师写书提到了三个问题,为什么主持人的价值那么高,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多媒体集团的资源为什么能共享。对于主持人来说,他们的敬业、勤奋以及充分不能再充分的准备都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当然在书中提到的一种体制也使得这样的情况得到保证。那就是,主持人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他们能力的认定来获取而不是在我们这里只有被提拔这种唯一的方式。节目主持人大多有记者经验,也有很好的知识储备。现在国内很多主持人也是要求最好有出镜记者经验了。再看《非诚勿扰》的孟爷爷,虽不是播音科班出身,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一样可以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关于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这问题有点以偏概全了。因为涉及的《60分钟》《新闻时间》是新闻类节目,节目形式也不大可能有什么新意。其中的内容在不断跟随时代改变,也构成了它持久的一个原因,所以虽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栏目的优势,但并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多媒体集团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分工与协作。我觉得那是老美社会化大生产和节约成本的做法。当然,我们要承认这种高效率值得学习。不过凤凰卫视也是凭借极少的人完成不可思议的工作量,凡事都是逼出来的。很多媒体也开始学习这种可能是叫“大编辑部”的思想,统一编辑发给不同的频道与栏目使用。美国电视很成熟、高效、职业化程度也很高。是挺值得向往的,可是我也替那些工作者捏一把汗,因为你十年二十年做一件工作实在有些枯燥,或许有的人不会觉得枯燥,就像不是所有富士康的员工都跳楼一样。美国电视职业化的工作也就好像在一个大工厂你拧了一辈子螺丝钉一样。所以,各有利弊吧。在现在的中国,你可以做编导,前期要跟人交流沟通,还要通宵写稿子,最后还得受命于颈椎病下地剪片子,自己听字幕,配乐都自己找,有的时候配音都自己来。可谓是全才了。干的好了,可以当主编,然后是制片人,然后就是鲜花掌声和人民币聚拢下的领导了。
  •     找这本书来看,源于偶然看的一期《赢在中国》节目。王利芬是节目的主持人,她在节目结尾作出的现场总结发言比俞敏洪等几位嘉宾的话深刻许多。嘉宾们都尊称她为王老师。上网一查,才发现她是《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第一时间》等节目的总制片人。她的聪慧,定能在书中表现一番吧!由于学习语言的缘故,我曾经花很长时间听CNN提高听力,但从没考虑过CNN是如何抢到独家新闻的,它为什么是如此地高效率。《对话美国电视》给出了答案,它精确地描绘出美国电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提出了很多关于电视台管理制度、人员及资源使用制度等方面的思考。王利芬的的提问,不光解答了她自己的疑惑,也问出了很多精辟的人生哲理,譬如CNN国际频道的一名负责人说,主持人应该是一块高质量的海绵,随时吸收新的知识,需要有极好的悟性。CNN 的很多主持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信息,对很多国家都有很好的知识积累。换句话说,他们的主持人是把主持当作事业来做的。反观国内,有多少个主持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记得有一次听广播,一个国家级电台的主持人竟然在新闻报道中说空中客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客车公司。主持人素质的差距之大,不是一点半点啊!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个人的选择和内心的愿望永远会在周围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一点点变形,一点点地妥协,而每一次变形和每一次妥协并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己找到了所谓的种种选择的理由。
  •     “我曾向(美国)一些主持人提出走穴这个问题时,他们几乎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因为没有人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     了解一下美国电视与中国电视操作的不同。(08阅读)
  •      刚刚读完王利芬女士的《对话美国电视》,感触颇多。   前序和后序写的很本色,与之前不少书中的溢美之词相去较远,比较符合我的口味。读完序时,心里好激动:   你会不会有这么一天?看书看到心痛,因为文字如此动人。它不伤感,于是眼泪无法挣扎;它不快乐,于是笑容无法动容。它只是深切地展示着你一直追索却无法表达的那个道理。心被揪了一下……   满满三页纸的摘录,我这会却大脑一片空白。感觉有点恐怖!!到这个点,大脑也罢工了。可是却迫不及待地想理出个思路,害怕到了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     不断学习的海绵。
  •     赢在中国停办后,再看这本书,百感交集,任何一件事情从构思到出炉再到衰亡,美在过程。
  •     感觉这本书并不适合专业的媒体人来读,也可能,我没有体会的很深.
  •     CNN的内部结构原来这么扁平网状式互补,难怪是媒体巨头,任何事细节都最重要,中国媒体在进步,但还需学习!
  •     这本书凝结了王利芬老师一年学习的成果,在当时心中充满疑问及奇强求知欲的状态时,收获的肯定不仅仅是这本书中所能反映出来的内容。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管理人员来说,对中国电视前进的渴望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出来。 “主持人的价值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多媒体集团的资源为什么能共享?” 采访的针对性也极大的增强了解问题核心的力度。 每时每刻都可以是一个进步的状态~
  •     了解美国电视行业现状的一个较好的书籍
  •     在美国的一年中我采访了美国五大电视网络几十名中高级从业人员,三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主持人的价值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多媒体集团的资源为什么能共享?
  •     彼得·詹宁斯让人唏嘘
  •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银杏树。
  •     正如书中所说:世界太大,自己太小,生命太短。 一个理念变成现实不知要经过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
  •     或者是精彩的
  •     对于做新闻的我而言,获益颇多。很细节。
  •     这个女的,确实不错
  •     泰达图书馆
  •     到是对后序挺有感触的~~~那种分隔带来的尤其在黑夜来临时的煎熬,让我条分缕析的体验了思念的揪心......世界太大,自己太小,生命太短!
  •     严谨认真刻苦
  •     涉及的新闻理念比较少,组织管理人力问题比较多。有一个问题是重要的:中国垂直型组织结构与美国扁平式、网状结构组织的对比。
  •     对话的质量其实并不高,感觉翻译有问题
  •     感慨書中流露出的美國傳媒的職業精神及高度發達開放,大陸媒體呢 不許聯想
  •     我喜欢王利芬~~
  •     前面的高端访问不错,后面的采访太拖沓了
  •     王利芬的角度看在美国呆过的一年时间
  •     很好看。。校友写的
  •     美国一向是世界传媒老大,开放的文化使传媒业不断涌现新锐的思想、创新的形式、发达的运营模式,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从本书中我受益菲潜,传统媒体上百年的经验教训以及当前遇到的困难挑战,是我们作为新媒体工作者必须要借鉴、学习和前瞻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