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逼近真实》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806525104
作者:徐列
页数:314页

看见高度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自己可以企及或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很久没有这种看书的畅快感觉了。这几天,一直再看《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在追问中逼近真实》。里面有关于江青、食指、孙大午的文章,收录的是1998年到2003年之间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经典之作。对于我来说,这里面的绝大部分人物的名字(包括作者)都有点陌生。有一些仅仅是凭一些“传说”有所耳闻。这本书中的人和事,于我而言,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于是,看这本书,似乎又多了一点追寻历史的味道。尽管,这段历史并不遥远。而且,这也似乎是我在为本科之前对新闻的无知补课。2003年之前,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封闭、与世隔绝。就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南方周末迎来了她的黄金时期。还是少年的我,没有感觉到这个时代里的跌宕风云、起伏人生。对于这个我不在场的时代,我,一个在后来的人生里将新闻确立为自己职业的人,是多么感到遗憾。我曾为自己感到骄傲。大学本科四年里对一南一北两份报纸的持续关注,让我对我所置身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史,有种在场感。当周围的人没有几个能将冰点事件的来龙去脉说清楚的时候,我很为自己对此知之甚多而满足。大学的前四年,才是我的新闻启蒙时代;冰点,是我最佳的启蒙老师。虽然这场启蒙来得有点晚。然而,在我14岁到18岁之间,在一个少年求知最旺盛的时期,我与这个世界是隔绝的,与我当时的那个时代是无关的。那时的我,正如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孤单地、有点绝望地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周围仿佛是黑暗,是沙漠。我多么羡慕那些在十几岁时就开眼看世界的少年啊。如此,我是不是就会比现在的我成熟一些,优秀一些?长久以来,我抱有一个偏见:冰点比南周更高一筹。这个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恰当的。大学以后开始看南方周末,确实没有几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与此同时,我爱上了冰点。在图书馆里,在报栏下,我无数次被冰点的识见、文笔所折服。相比冰点这些堪称文学作品的上乘之作,南周在它的粗糙文字中显得冷血,甚至有时逻辑不清却卖弄逻辑。然而,这本《追问真实》让我看到南周曾有的辉煌,和一个记者所能达到的高度。我惊奇地发现,南周的作品同样会让人在读时感慨,读罢唏嘘。一样的,是时代的大手笔之作。这种大气,和操作时的文字的精巧,让我甚至联想到了卢跃刚的文风,还有冰点的传统。也许,这种传统并不只属于哪家报纸,而是属于那一代的新闻人。那一代新闻人,渐渐退场了。薪火相传者在何方?难道,那种大气,那种对人性之深邃的开掘,那种对时代之痛的忧思,只属于那一代人吗?难道,只有那个年代才属于新闻史的黄金时期吗?我多模希望答案是不。曾经,我产生过深深的疑惑:记者,他到底能做些什么?自从步入这个专业的门槛,我就一直把“守望者”奉为记者的职业圭臬。虽然中间也听闻记者这个行业的种种不堪,也曾亲身见识过远不及理想辉煌的乏善现实。但都不曾动摇早已埋在心底的那个梦。后来,也就是在前不久,我产生了怀疑。那是两位我所尊敬的长者的谈话。他们坦承,记者从某种角度看,是浅薄的;因为与当事人相比,他们很难抵达深处的真相。其中一位,也是我的老师,说,记者的报道往往都说不到点子上。记者难道真的止于浅薄吗?记者能做什么?记者可以做什么?抛开现实层面,记者本应该做些什么?总觉得,记者能做得,远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多。记者应该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痼疾,应该能看到人性的光辉。记者看到的,是别人看不到的。或者,别人看到去习焉不察的。这个职业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可替代。但这种价值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断言,也永远不会被人说完。我希望自己用行动去诠释它。——写在读《亿万富翁孙大午的梦与痛》之后

纸上的嚎叫

一张报纸断断续续看了二十年,算不算长? 从一块钱看到了一块五,又从一块五看到了两块,现在它的标价是三块,算不算贵?“我们可以不说真话,但你绝不能让我们说假话”,可否作为中国一代媒体人的集体墓志铭?送走了一拨又一拨记者,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编辑,最后甚至是主编。有人远走他乡,有人亡命海外,有人锒铛入狱,他们算不算倒霉?中国的良心,你还在跳吗? 有人骂他是“汉奸”,有人把他疯狂收购 ,有人一边收购他一边烧他一边骂他是“汉奸”,我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恐惧。你们到底怕什么?经历过他的辉煌,也目睹了他的滑坡,却忍受不了他的平庸。可是每当周四我面对五花八门的报摊时,情不自禁拿的还是他。是我手贱?曾经抱怨,曾经愤怒,但当我看到“记者集体辞职事件”,看到“珠海会议事件”,我原谅了他。我向带着镣铐的舞者致敬!看了这么多年,才发现他是一份党报!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一张报纸被点燃,他发出了绝望的嚎叫。就在即将熄灭的瞬间,这微弱的光芒,足以让你看清中国的黑暗!

做人物报道总得读读

南方周末,一度是中国媒体中的异数。而南周记者撰写的人物报道,也堪称当代中国新闻作品中的奇葩了。说它是异数,因为这样一个媒体似乎和其他的媒体都不太一样,一直有一种启蒙者的姿态和解放者的胸怀,虽然我分不清究竟是他们真的具有这样的特征,还是说只是伪装出来制造卖点,但这样的风格是我虽佩服和向往的。而《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这部书,确实有南周风格的特点,让人读罢感觉意犹未尽。书中不但收录了大量的人物报道佳作,更加补充了记者的采访经过和心路历程,堪称是人物报道学习的经典。有志于人物报道写作的同行们确实应该看看。不过,这本书也绝非完美无缺,其中多少有些南方人的小聪明在作怪。首先,书名《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让人以为这样一本人物报道集中,收录的都是些精妙的对抗型采访内容。但是读下来,能说得上和书名沾边的,也就是在“追问公众人物”一组中的几个,其他的报道则更多地描述了采访的辛劳和立意的刁钻,这让书名多少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另外,其中有些报道能否称之为人物报道,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利辛风暴”一节,怎么看也像是个事件调查而不是人物报道。此外,“娘”一文写的是记者的母亲,“胡老师”的故事又写的是一个传说,前者只能算是个随笔,后者看上去完全是个传奇小说。我不认为这两篇能算是新闻报道。不过最离谱的是,关于采访吴敬琏的一部分,我看了半天才明白,原来记者根本就没有采访到吴敬琏,而是通过《吴敬琏传》等资料撰写了文章,难道这也算是一个记者所为么?我以为作者恐怕混淆了传记小说家和记者的区别了吧,尽管我承认那篇报道算是佳作。尽管有这么多不足,但是我仍觉得值得推荐给朋友。

在这里读懂人物报道

我酷爱的《南方周末》有这样一句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我想用“在这里读懂人物报道”来形容《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这本书的也不算为过吧,至少我这么认为。《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从它对不同人物报道准确的分类和恰到的拿捏,及其对每位人物报道写作者写作心理和过程的细腻生动呈现等各方面来衡量,《在追问中逼近真实》都算得上是一本绝佳的人物报道手册,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缺少社会和实践经验的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大学生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学习、指导和实践意义。希望南方日报出版社以后出版更多这样的好书籍 。

在逼问中远离真实

这本《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结合案例,系统的讲解了《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理念和方法,有意思的是,作者依据采访对象的分类:新闻人物、公众人物、民间人物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命题方向和问询方式,在记者眼中,采访的对象不一样,自己也要随之进行角色的转换。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记者这个职业,和市场调查的工作原则有一些相似,力争真实、客观、公正。不过呢,既然是人做的事,难免就会带着主观的倾向,大多数人,在去采访或者去调查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追问在有时候是赶着被问者走上自己预设的道路,有时候为了新闻性还要在路上挖些陷阱。这基本上就是“在逼问中远离真实”。在逼问方面,贯彻得最好的是CCTV的王志。眼神咄咄逼人,上身前倾,带有很强的压迫性。王志的专业性不是体现在“问”的技巧,而是一种权威媒体的姿态。他的“问”太简单了,被问者说一件事,他肯定就会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有一个人说,我跳下河救人,王志肯定回问:你为什么要救人。被问的人被眼神一逼,灯光一打,摄像机一照,就不由自主胡诌,把人本性的反应马上上升为人格升华的高度。有老江湖不吃这一套,比如易中天,有一次王志问为什么要?易中天反问“为什么不?”遇到见过世面的人,王志这种逼,就是傻逼。这个社会很危险,面对无孔不入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即使做为一个普通人,也要随时提防不知道哪里窜出来的采访者,千万别因为话筒对着你你就兴奋或害怕,他们在收集对自己有利的素材,保不准把你蒙太奇到某个场景。你要做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学会问问题:你们在做什么?你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意义对大众有什么启示?这种启示对社会有什么价值?这样的价值在这样的社会对大众还有什么启示的意义?同时配合炯炯的眼神,忧国忧民的眉头,急迫而认真的语态,在反问中恶心死傻逼。

逼问中追逐真实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入门书籍。并不是它粗浅,而是我粗浅,看不出好坏。感觉整体风格是比较平实的,有关一篇稿件从构思到采访到出炉都比较内心,我最感兴趣的也是记者们的心理活动,看他们的性格与生活,借此看是否合适自己或者更准确的说自己是否能胜任。周报更接近于杂志的叙事方式,比短平快的都市报耐看得多,虽然我依然不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优秀报人的思维与工作状态。我还会再看一次。

买了,正在看

买了,正在看。所选报道大多都在报纸上读过,所幸没有跟《南方周末记者报道手册》里面的篇目重复。最有价值的是可以看到记者本人就采访、成稿等操作细节的心得体会。再一次重温李海鹏的《冠军之死》。

记者看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适合从业人员或者新闻专业的学生阅读。对我们这种不怎么靠谱的人来说,看了也浪费。文章挺老的,提到的很多人我都不认识。张广天跟食指算是仅有的几个,我真想看张的戏呀。打一星的原因是我看的这本,字都印糊了,咋整的呀?9.9.27晚写于A017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