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海旧闻(修订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报海旧闻(修订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108032669
作者:徐铸成
页数:434页

章节摘录

  争时间,抢速度,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应该有这个雄心、气概。但是,就个人来说,这失去的二十年——一生中极宝贵的二十年,毕竟抢不回来了。像我这样“年逾古稀”的人,是什么重担也心有余而力不逮了。怎么办呢?只能拿起尘封多年的秃笔,把记忆里残存的东西,过去的亲身经历,印象较深的见闻,都写出来。像摆旧货摊一样,把破镜子、断木梳都倾箱倒箧翻出来,让有心的顾客来挑选,看有什么还可利用、还可回炉的。  我的经历很简单,在大学未毕业前就半工半读,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来,一直在《大公报》和《文汇报》这两家报馆兜来兜去。这两张报,不管政治立场有多大差异,但办报态度,应该说都是很严肃认真的。在我主持“笔政”的二十年,报纸停了再办,办了又被封,封了又易地再办,重组“班底”、“招降纳叛”达四五次之多。这都是由于党和进步文化界的支持,广大读者的偏爱,特别是《文汇报》曾经风行一时。我自己水平有限,但自以为一直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办报”的职业报人。现在,虽然被迫退伍多年,似乎也有些经历可资借鉴。  比如,像戏班一样,是否可以从“富连成”科班的经验中,去其糟粕,吸取一些如何培养基本功的路子呢?放大一点来看,报纸作为一种宣传武器,如何总结百年来的经验教训,突破外来的框框,更好地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报纸的道路呢?我以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继续努力探索的。  记得1949年开国之初,胡乔木同志邀集新闻界谈话,说全国主要地区已解放,老解放区新闻工作者和蒋管区进步新闻工作者大会师了。从今天来回顾过去三十年,虽然成绩是主要的,但从“会师”一点来看,我以为是“会”得并不那么好的。老解放区有一套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宝贵的办报经验,是应该承继和发扬的。而“国统区”的进步报纸,如周总理领导的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夏衍等同志主持的其他进步报纸,都有一些团结知识分子,交流科学文化,使城市人民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好经验,大概因为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吧,全被抛弃了;不是会师、取长补短,实际是片面地接收、片面地推广。1956年时,刘少奇同志在新华社做了两次重要讲话,指出了报纸不重视新闻等等偏向,指出改进的方向;邓拓同志等更在《人民日报》做了大胆的尝试,使报纸百花齐放,生动活泼,《文汇报》也在这时再一次复刊了。但不久,邓拓同志就被批评为“文人办报”、“死人办报”而离开了《人民日报》,所有报纸又恢复了原来的模式。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利用这股“极左”思潮,报纸不仅变成“断烂朝报”,而且“满纸荒唐话,一把辛酸泪”,专门说假话、造谣言、整群众,有些还十足沦为帮报。他们把报纸的客观规律、基本要素,全说成是资产阶级办报思想而加以“批判”,彻底抛弃。“舆论一律”,全国不再有一点声音。真正是万马齐喑,只闻驴叫了。  “四人帮”被粉碎后,三年多来,报纸又逐步走上正轨。但风声簌簌,有些问题,像如何宣传法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如何更生动地宣传四化,如何在同一方针下,发挥报纸的主动性,保持各自的风格,避免同一的腔调等等,似乎仍有待于探讨、摸索。在我这堆旧货里,有心人可能会拣出一鳞半爪的东西,加以思索、借鉴。  我跨进新闻界的大门,还在张作霖统治下的北京。三十年中,曾目击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国民党统治的兴起直到最后土崩瓦解。也曾在“孤岛”与敌伪搏斗,在海外和“大后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件。亲身经历旧中国随风而逝,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真正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又因职业的关系,交往一些不寻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事件。尽可能从记忆中把这些追记下来,也许可以作为一种“野史”吧。  我们研究历史,除正史外,也要搜寻、研究各种野史,才能看到当时的全貌。即使是正史,如开明的君主李世民亲自主编的《晋书》,以及魏收的《魏书》等,也在“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官方记录以外,旁采民间传说和私人记载,成为比较近于真实的官书。  我想,以我所处的时代和经历,、写出的东西,比之前人,可信的程度应该更高些吧。  在香港已出版的《旧闻杂忆》,我在《自序》中曾说: “对人,对事,都力求其真实。对己,既不妄加油彩,也不乱涂白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约我写这本书时,我也牢牢守住这个信条。自然,也如那篇《自序》中所说的:“由于年深日久,记忆不免有遗忘或失真之处,加上水平有限,写作不生动,词不达意,剪裁评议,只凭一孔之见,所有这些缺点,不仅在所难免,而且肯定是不少的。”好在老同事和亲身经历过而迄今健在的同志还不少,我诚恳地希望不吝赐教、补充、指正,以便将来加以修订。  我初当新闻记者时,看到同乡前辈徐凌霄、徐一士两先生所写的《凌霄一士随笔》等回忆录式的著作,旁征博引,考核翔实,觉得对于记述往事,保存史实,极有价值。后来,陶菊隐先生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写出不少情文并茂的随笔,解放后,还出版更有系统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这些著作,肯定都会长传后世,作为修编正史的必要参考。  岁月催人,我也到了这样的年龄,可以追踪前贤了。我在“报海”中浮沉时间较长,经历的折磨也许更为复杂。但是,所留存的一些记录和参考材料,在十年浩劫中,全部荡然了!比如,创刊初期的《文汇报》,我曾全部装订珍藏。  ……

前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十八年,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十一年,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被划为“右派”二十三年,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著述十一年,有大量著作行世。  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作者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其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  1978年后,作者陆续撰写了二百余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旧闻杂忆》(1982)、《旧闻杂忆续篇》(1983);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杜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海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作者去世后,其生前完成而因故未能问世的《徐铸成回忆录》(1998)出版,部分旧著重编为《报人六十年》(1999)、《徐铸成传记三种》(1999)和《旧闻杂忆》(合编本,2000)印行。除上述著作外,作者遗留的文字,还有日记、讲稿、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检查和活动交代以及一些未发表的文稿。

内容概要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书籍目录

前言一  从“苏报案”看清末的报界二  谈老《申报》三  张国淦谈袁世凯四  狄平子与张平子五  邵力子与《民国日报》六  陈布雷与《商报》七  《新闻报》与汪汉溪八  邵飘萍夫妇九  记徐凌霄兄弟十  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十一  浅谈《益世报》十二  从第一张小型报——《晶报》谈起十三  另一种小型报十四  《大公报》三“巨头”十五  国闻通信社和旧《大公报》  国闻社创办经过  发刊《国闻周报》十六  试谈张季鸾的办报经验十七  胡政之与旧《大公报》十八  六十年前的江南一小城十九  童年鳞爪二十  从关公到吴佩孚——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二十一  听恽代英演讲二十二  进京二十三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平大学二十四  踏进新闻界大门二十五  “初出茅庐”二十六  一次得意的采访二十七  “一面之缘”——记“土皇帝”阎锡山二十八  怀念两老友二十九  从溥仪到汪精卫三十  “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三十一  “九一八”前后闻见录三十二  古城保定三十三  汉口四年三十四  烟、赌、娼三十五  数江汉风流人物三十六  吴绍澍与《正言报》  一、我和他认识的经过  二、日月潭一夕谈   三十七  无冕之王与文人“末路”三十八  武人 “末路”三十九  重来上海四十  关于报纸广告四十一  下笔应有神——谈谈新闻标题四十二  社会新闻与流氓帮会四十三  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四十四  内幕新闻四十五  金边饭碗四十六  人鬼之间——“孤岛”时期的新闻界四十七  我参加《文汇报》的经过四十八  《文汇报》的摇篮四十九  和克明的初次较量五十  《文汇报》初期的编辑部五十一  和敌伪针锋相对的斗争五十二  《文汇报》第一次被迫停刊五十三  别了“孤岛”五十四  杰出的女报人五十五  从晚报想起的五十六  记范旭东——兼谈香港沦陷与《大公报》休刊经过  一  二  三  四五十七  竞争与互助——回忆金仲华与“孤岛”报纸五十八  桂林杂忆  一、星子岩  二、祝胜里  三、白鹏飞  四、文化城  五、七星岩  六、月夜游  七、陈劭先与宋云彬  八、忆桂剧  九、养鸡记趣  十、巧遇  十一、一桩小批评  十二、人杰地灵五十九  李宗仁与新桂系六十  两过贵阳  一、下马威  二、旅行社  三、记“儒将”  四、抢和溃  五、丧犬行  六、萍水伴  七、烽火中六十一  一位隐名的来访者——忆“一二·一”惨案揭露经过六十二  一个志同道合的战斗集体——略记解放战争时期的《文汇报》六十三  周恩来同志对《文汇报》的关怀六十四  真诚的人真诚的书——悼念傅雷同志六十五  《文汇报》第二次被封前后六十六  香港《文汇报》创刊初期——怀念潘汉年同志附:《新闻丛谈》前言徐铸成生平简表

作者简介

《报海旧闻(修订版)》是经作者生前修订过的《报海旧闻》和《新闻丛谈》第一部分的合刊本。在66篇专题回忆文字中,徐铸成先生追述了他自1927年步入新闻界到1949年从香港回国这二十多年间的新闻实践活动,对《大公报》和《文汇报》着墨尤多。作者自述其经历的“真正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又因职业的关系,交往一些不寻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事件”,所以想“尽可能从记忆中把这些追记下来”,“可以作为一种‘野史’”。通过这样一位老报人的日常工作、社会交往乃至月旦人物,也可看出民国新闻圈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与心态: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激情与无奈。而《报海旧闻(修订版)》所取的掌故定位、随笔文体,又使得“旧闻”意蕴,横生“报海”之间。作者生前曾称许它道:“这是我的代表作。”

图书封面


 报海旧闻(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这本书的价值:研究近代新闻报刊史,尤其是《大公报》《文汇报》及相关人物的重要回忆性资料。对近代报刊发展的纵向勾勒,涉及北京、天津、上海等主要大报兴衰,以示报业发展之势;横向又论及知名报人、新闻审查、报纸广告等等。且因徐氏记者之职,接触多位要人,亲历许多重大事件,其经历和论及中有许多可扩展研究的启示,如北洋民国时期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的发展(1928年华北篮球比赛、1929华北运动会。张伯苓一直担任全国运动会的总裁判)。二、这本书的一些问题1.立场问题:书稿作于78年后,但作者自述其中许多内容是“文革”前期写交代材料时所写;受限于时代背景,这本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不可避免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判断色彩,不够完全客观公允。如阶级斗争意识,对民国时期中共领导人及其报刊“后见之明”的溢美,及对社会主义报纸的某些过誉。但徐氏毕竟是一报人,对新闻仍坚持其一定客观性的追求,有些篇章,能感到“不便多言”之意。2.细节问题要谨慎,作为史料引用要与其他资料互相甄别。作为回忆录,因时隔久远,细节问题上应谨慎,尤其是作为史料引用时。如书内不同篇章有自相矛盾,关于民国时期上海报纸日发行量,p41页记“大约在1935年前,《新闻报》曾请一位名会计师到馆监印,证明那天的印数是十八万份余,第二天,由会计师签字证明,在报上揭露。……这个数字,一直被认为解放前大报发行的最高纪录。”。后又有十三万余份的回忆(?具体页码找不到了)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报业八卦史
  •       很不错的一本书--
      通过作者的经历刻画出我国报业早期的发展,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此书添彩不少。其中更涉及不少民国时期掌故,人物--值得一读
  •     书中大多是徐先生的回忆文章,其中颇多涉及1940年代的报人报事。通过本书了解了一些当时新闻界的“内幕”,颇可对于今日有所通鉴。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行文颇有文革遗风,读来难免唏嘘遗憾。
  •     内容详实可读性强对更深一层了解作者担任工时所采写的新闻,挺喜欢的。
  •     徐先生是我仰慕的以为老报人,从大公报到文汇报,先生文章始终是那么持中。书的质量很好
  •     徐铸成先生乃民国时期名记者,耳闻目睹的风云人物太多,他的书存世价值太高,值得阅读收藏
  •     明天记者节
  •     虽说是平反后所写,想必胆子也没大到哪里去。。
  •     徐铸成著名作品,可以了解国民党统治下的出版界实况,但秘辛是没有的
  •     一下子买了很多书,还得慢慢看
  •     看了几篇就想转让的书...
  •     可能是作为主体的《报海旧闻》初版成书时间是1980年的关系,行文间充满了文革余风,虽然八卦是很多,但实在看不下去……
  •     书中关于民国时期众多报业精英及其典故的回忆使民国新闻史变得生动有趣。
  •     无意觅得,读来还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