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64063726
页数:30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4.政府首脑与网友在线交流 2011年2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在过去6年中,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8%。去年(201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3%,使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这次精心安排的网络聊天挑选的问题凸显了民众对通货膨胀和房价的担忧。温总理坦言,物价上涨快了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被问到有关地方政府设定高经济增长率目标和这些目标可能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问题时,温家宝说,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总理在官方的新华网上进行这次为时两小时的在线交流数天后,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届时,全国人大将批准“十二五”规划和其他政策。这是温家宝连续第三年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前夕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这种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既是政府基于网络信息条件,尊重舆情民意的创新管理,也是政府与民众建立互信的人际人脉关系纽带。自此地方政府也有仿效这一方式的,收到了一定效果。 可见,这种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方式也是网络文化载体条件下的主体之间的互动。社会的主体具有多元性,除了政府和基层组织,还有诸如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需要有创新思维。关于创新思维,当今推崇较适用的有双元性创新原理。双元性创新是指两类相互冲突的创新活动的组合和共存:一类是利用现有知识和资源进行的渐进式的、风险相对较小的创新活动,此类创新活动对于企业短期的生存是重要的;另一类是探索新的知识和资源进行的突破式、风险较大的创新活动,它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成功地开展竞争,实现可持续性竞争优势,需要同时具备上述两方面的创新。 学术界一般将双元性创新分为五个视角进行考察,这也构成其的五个主要类别,而社会网络和战略联盟视角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类别。 社会网络和战略联盟视角是企业间关系日益紧密、组织间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视角将企业置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强调企业所在社会网络的整体双元性,尤其是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供应链双元性。从社会网络视角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完全由其自身的双元性所决定,单个企业的双元性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了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还必须考察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尤其是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互动状况。

书籍目录

模块1 网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1章 绪论
1.1 网络文化载体的含义与特点
1.1.1 网络文化载体的概念
1.1.2 网络文化载体的特点
1.2 中国网络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1.2.1 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
1.2.2 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战略与积极作用
1.2.3 网络文化载体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1.2.4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载体工具性功能与作用
1.3 课程的核心思路与教学设计
1.3.1 课程核心思路与对应思路
1.3.2 课程的对应思路
1.3.3 课程的教学设计
1.3.4 教材版式与布局
模块2 网络文化孕育社会进步
第2章 网络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2.1 网络文化环境概述
2.1.1 文化环境
2.1.2 网络文化环境
2.1.3 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2.2 网络文化社会系统
2.3 网络文化与全球化
2.3.1 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效应
2.3.2 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3.3 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的文化机制
2.3.4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
第3章 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3.1 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
3.1.1 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含义
3.1.2 “人文素质的学术诸解与通识教育”
3.2 网络文化与人际人脉关系
3.2.1 人脉
3.2.2 人脉关系
3.2.3 网络文化与人际人脉关系
3.3 网络文化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
3.3.1 在社会公共管理的视角下网络内容的分级管理
3.3.2 “创新社会管理跃居为网络资讯热词”
3.3.3 网络文化管理直面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
模块3 网络文化载体与传统文化
第4章 网络文化国学载体识别与交融
4.1 国学的界定与传统文化
4.1.1 国学的概念与网络文化的国学载体
4.1.2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4.2 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
4.2.1 诸子百家
4.2.2 儒家思想
4.3 《四库全书》与十三经注疏
4.3.1 《四库全书》
4.3.2 十三经注疏
4.4 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
4.4.1 古代汉语
4.4.2 古代文学
4.5 国学精华学习与鉴赏(古典文献及其作品的识别与交融)
4.5.1 古代文献的研读与鉴赏
4.5.2 古代文学及其作品研读与鉴赏
第5章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识别与交融
5.1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概念
5.2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特性
5.2.1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传承性与交际性
5.2.2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科技性与程式性
5.3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分类、识别与交融
5.3.1 “法定分类:常用公文种类 ”
5.3.2 “学理分类:几种对应性分类”
5.4 网络文化文书工作与公文拟办程序规范
5.4.1 文书处理程序
5.4.2 文书载体的自动化与文书处理程序的特性
第6章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识别与交融
6.1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概念
6.1.1 符号起源
6.1.2 符号的定义
6.2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特性
6.2.1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表象性与意旨性
6.2.2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边缘性与科学性
6.3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符号分类、识别与交融
6.3.1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专业类符号
6.3.2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工具类符号
6.3.3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象征类符号
6.3.4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实用类符号
6.3.5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信号类符号
模块4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第7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资源共享、整合与利用
7.1开发数字科学文化产品,建设数字文明工程
7.1.1 网络文化载体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保护与利用
7.1.2 政府部门为文化产品、数字文明工程建设导航
7.2 建设网络文化载体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
7.2.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7.2.2 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7.3 网络科普路在何方:“三网融合
7.3.1 鼎力推进全网整合充分实现互联互通
7.3.2 三网融合传播模式与社会效益
第8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与专业识别
8.1 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
8.1.1 科技名词定义的识别
8.1.2 主体的识别
8.1.3 电脑技术的识别
8.1.4 主体识别与电脑识别的异同
8.2 网络文化载体的交融
8.2.1 网络文化载体的信息分类与智能性组合(交融)
8.2.2 网络文化载体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组合(交融)
8.2.3 基因组合(交融)的科学性与启迪性
8.3 例络文化载体的专业识别
8.3.1 网络文化载体的专业识别概念
8.3.2 科技学术领域的识别的概念与种类
第9章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9.1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职业技能
9.1.1 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
9.1.2 当代大学生专多能
9.1.3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性
9.2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专业知识
9.2.1 知识的含义
9.2.2 如何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专业知识
9.3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9.3.1 能力
9.3.2 学业能力
9.3.3 职业能力
9.3.4 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学业能力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模块5 在识别与交融中提高人文素质
第10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与交融
10.1 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含义
10.2 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的标准
lO.3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的实用性价值
10.3.1 政府人才遴选考试中的时政题材
10.3.2 领导人行政管理中的时政题材
第11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与交融
11.1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的含义
11.1.1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的界定
11.1.2 相邻相近术语的异同
11.2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的标准
11.3 刚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的实Hj性价值
11.3.1 人才遴选考试中的经贸资讯
11.3.2 商务谈判能力培养与经贸资讯识别
第12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与交融
12.1 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的含义
12.2 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的标准
12.3 科技与网络文化载体的关系
12.3.1 中国科技成果的领先和存在的差距
12.3.2 中西文化网络科教资源识别与交融
12.4 科技的分类
12.4.1 产业性科技
12.4.2 军事性科技
12.4.3 服务性科技
第13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交融
13.1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的含义
13.2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的标准
13.3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科技识别的关系
13.3.1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的功能与社会意义
13.3.2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科技识别的互动关系
13.3.3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3.3.4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3.4 经济、人才、科技和教育的关系
13.4.1 经济、人才、科技和教育“四者互动
13.4.2 网络文化载体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3.5 各级各类教育与网络文化载体的关系
第14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与交融
14.1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的含义
14.1.1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的含义
14.1.2 网络文化载体及其科技对法律的影响
14.2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的标准
14.3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第15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与交融
15.1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的含义
15.1.1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的含义
15.1.2 网络文化载体的实践方式
15.2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的标准
15.3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道德与高新科技的关系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高校通识教育教材四部丛书: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系新型的、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教学用书。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科书,它不仅适用于全日制本科各专业通用,而且适用于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以作为社会自学或者大众读物。

作者简介

《高校通识教育教材四部丛书: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系边缘学科性质的教材,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设计为5大模块,共15章。模块1网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包括绪论;模块2网络文化孕育社会进步,包括网络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模块3网络文化载体与传统文化,包括网络文化的国学载体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文书载体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符号载体识别与交融;模块4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包括网络文化载体的资源共享整合与利用、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与专业识别、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模块5在识别与交融中提高人文素质,包括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与交融、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与交融。

图书封面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為新世代的文化提供了思考方向,讓讀者有所領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