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记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旧闻记者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1
ISBN:9787806788776
作者:钱钢
页数:204页

章节摘录

枢纽年六十年前的那个元旦,上海人从《申报》上读到希特勒“德国永不投降”和日本天皇“今日战局益愈危急,实为亿兆一心,倾举全力击灭敌人之秋”等讲话时,大概会想,苦难快到尽头了。反法西斯同盟国正节节胜利,对德国和日本,新年钟声却不啻是一阵紧似一阵的丧钟。中共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月1日的头条新闻是毛泽东的演说《一九四五年的任务》。同一版上,刊登了中央社的消息《全国各地庆祝元旦蒋主席对军民发表广播演讲》。重庆《大公报》突出处理了蒋介石的献岁演讲,大标题是《蒋主席元旦昭告军民安危胜败枢纽今年》,副标题是《充实战力确立信心争取胜利 召开国民大会不待军事结束》。各节小标题透露出蒋介石正面临扭转军事和政治颓势的双重压力:《今年的努力方向军事第一》《提早实施宪政在抗战中完成建国》《对同胞的要求人人知耻人人负责》。文中还特别加了一个提要题:《军事着重整军建军,彻底动员人力物力地主富户更要输财输粟自效》。土财主们听到这话会心惊肉跳。那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年献辞《争取胜利早日实现》,重申毛泽东新年演说提出的“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口号。认为如果不驱逐政府中的失败主义法西斯主义分子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而代之以代表人民意志与力量、能够领导中国走向胜利和自由的新人物,那么,日寇继续深入是无法阻止的,更谈不上配合盟国在远东战场上的海陆攻势。

前言

这样的奢侈,从前没有,日后难再。2005年,我有机会读了一年旧报,阅读整整六十年前,即1945年的华文报纸,而且与当年的时序大致同步。爆竹声里,我在看当时香港、上海、重庆的年节情景;圣曲飘飘时,我在看那年天津、香港的耶诞市况;八月,自然看的是美国投掷原子弹和日本宣布投降。不用说今天的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就是在当年,也几乎不会有人,可能同时读到共产党、国民党、日本占领者和汉奸所办的各类报纸。许多晨昏,我在那个宁静的房间里享受我的好奇和寻寻觅觅。那个房间,永远那么干冷,常常,我需要套上毛衣,有时还戴上围巾。它必须是这样:这是香港大学图书馆的特藏部,数以万计的缩微胶卷——旧报、旧杂志、文献档案——收藏于此。恒温,恒湿。在《南方周末》和香港《明报》,我开设了“旧闻记者”专栏,每周刊出一篇读报札记。专栏的开篇语写道:“这种阅读,是看新闻史著作所无法替代的。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沉睡着多少历史细节,尘封着多少故事,还有多少彼情彼境下真实的生活感觉。六十年前此时,残酷的大战已近尾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国正站在走向民主自由还是独裁专制的十字路口,从这一时间点往前走,一出出大戏将轮番上演……”昔人旧事从未消逝,历史只是在我们的身边熟睡着。当胶片机轻声响起,一切都活灵灵重现了:六十年前,中国人怎么过年?怎样订婚和结婚?他们看什么书?吃什么药?唱什么歌?怎样出门行路?他们在战火中度过了什么样的辛酸日子?他们为什么互相争斗,不共戴天?

内容概要

钱钢,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记者。曾作为常务副主编在1998年至2001年主持《南方周末》笔政。作品《唐山大地震》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是美国等地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参考教材。其代表作还有《大清留美幼童记》、《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枢纽年
请你们饶了国家吧!
恭贺从军同志结婚之喜
虚心博采舆论
鸡年·双蒸·昭和通
二月里来秧歌闹
“伥传媒”
硫磺岛之“玉碎总指挥官”
请原谅我隐去了他的名字
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欢迎新闻自由!送别新闻自由
向爱读诸君声明
阵亡者:总统罗斯福
“哈哈!”——新闻竞猜的旧闻
希特勒逝世耶
给吉普小姐们
舌战林语堂
有关诺贝尔奖的乌龙新闻
中共大会上的传奇日本人
.夜泳渡海返长洲
卖韭·赎书·寻找琴弓
可以唱的报纸
“六参政员访延安”事件
走向刑场的路,几多弯?
“雪耻”香烟“九一八”香皂
“自杀基地”士官笔记
港督矶谷廉介其人
如果是达·芬奇发明了原子弹
香港:太阳旗下的最后七天
日本投降了!——六十年前华文传媒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
从左倾斗士到汉奸总编
报道密苏里受降的中国记者
香港沦陷之报章记录
港督府,当年今日
回眸“重庆谈判”
从今天起新闻言论自由了
莫失尽人心!
党味很重的《台湾新生报》
六十年前卖什么书?
六十年前卖什么药?
美国大兵在上海
宁愿去美国
又见圣诞,又见圣诞
靠左走,靠右走

编辑推荐

《旧闻记者》是“旧闻记者”的第一个结集。内容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

作者简介

本书出自作者本人独具个性的创意——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本书是“旧闻记者”的第一个结集。内容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

图书封面


 旧闻记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内容很好,感觉还没读过瘾就结束了
  •     真想成为钱钢老师的学生。
  •     没太多意思
  •     跟历史的先声类似,黑色幽默和一声叹息。
  •     记者旧闻,风骨二字。
  •     根据当时的报纸报导来一窥历史,一个很有见地的视角,一些旧闻倘若发表在今天,遭遇估计也没什么差别
  •     新闻,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是旧闻。
  •     今天才知道这书在大陆发行的是阉割版!
  •     很棒,更加期待完整版
  •     国难之中,从国共到美国、日本都打着各自的算盘;从重庆、延安到上海、香港,各地报纸被各种势力控制,大公报是个例外。新闻自由也许永远只是理想。
  •     不错的角度,值得尊敬的新闻人讲述一群更加值得尊敬的新闻人,和那个年代的俗世。
  •     这本书是老师上课的时候推荐的,我记得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有一期里面也推荐过。
    作者通过在当年的旧闻看到了世间百态的种种真谛,让尘封的历史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发人深省;有些事情,过后去回味,或许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
    学新闻的人总觉得,自己抓不住什么东西,因为对我们来说,只有当下才是最有意义的;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旧闻也一样有自己的魅力,那些已经成为旧闻的新闻,已经和历史融为一体了。
  •     1945年林语堂关于“共产党没有把国家意识放在党的意识之上”观点让人敬佩
  •     一个曾经的自由主义报人在泛黄的故纸堆里挖掘一段不同于教课书的历史,碰到有心人,一个个沉睡在纸面的人物都活了起来
  •     媒体人文人有立场无可厚非 偏偏是个我感情模糊不太感冒的立场
  •     了解历史的好书,钱钢做了件大好事。
  •     形式不错。有独特视角,丰富阅历的好书
  •     一直很喜欢写抗战,内战和建国之后六七十年代的作品。这本书很真实。
  •     创意很好,从1945的报刊中去窥探那个年代人们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遗憾的是那时呼吁的很多东西依然还没实现,期待某天能看到这本书未经阉割的版本。
  •     2015.10
  •     晓得了一个词:爱读诸君
  •     最早知道本书,是在《读者原创版》中柴静的一篇文章提及《向爱读诸君声明》,当时给我极大的震动,很可惜当时只在淘宝上有港版的本书,犹豫良久没有入手。所以能在当当上找到本书,当时真是极大的惊喜!
    这本书不厚,文章不过寥寥几十篇,内容也可概括为一九四五年的剪报读后感,便是这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当时的社会风景图,加上作者本人钱钢先生的评述,无论你是这段历史的爱好者,还是钱钢的粉丝,或者不过是个想静下来好好读本好书并有所获益的读者。这本书都值得收藏
  •     对于当年的历史,再实际不过是当时的书报了
  •     原教旨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
  •     很好,真的。
  •     一个甲子的意味
  •     有趣!有趣的书才是好书。
  •     大学时就列进想读list,浸会时借回家了一个月,没读完。刚从图书馆看到这本时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结果期待太高,读来确全然没有想象中的非虚构性调查报道的严禁筋骨。现才过了两年,几乎忘光光了。可叹。
  •     非常值得一看,作者是下了大工夫的
  •     穿越时空去看看1945年的报纸,看当年发生的一段故事,有趣闻轶事,也有沉重历史,但仅停留表面,未触及深处。
  •     辗转好不容易买到这本书,真是没让我失望。折腾那么几趟也值得了!读旧报纸,这有点儿亲历历史的感觉。
  •     2015年读书计划之一
  •     笑死我了,港版的词条被删了,我记得只有一个地方提到liu si
  •     刚开始看觉得挺有意思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略流于表面了...
  •     短小精悍,掷地有声...可以说历史又循环了么,有些毛病在每个时代都是顽疾
  •     最亲切的研究方式。有趣,认真。
  •     很学院的一本书,大学的时候应该会喜欢,现在看,最多也就一声叹息,太阳底下无新事,新闻,旧闻,都是那些事,多的是新不如旧,可是,能怎样呢?这书连自己都保不住。
  •     不去粉饰,历史的真相才是我们想要的
  •     删节的,但是一些段落仍然感人
  •     过去的记者的作品非常非常棒对现在也很有启发
  •     想着看些旧闻必是极好的。
  •     钱钢这个名字对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唐山大地震》影响深远,因而被称为“非典型传媒人”。他用文学和历史的眼光看现实,又常用新闻的笔触写文史。《旧闻记者》出自他独具个性的创意──在2005年的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1945年)的旧报,并在《南方周末》和香港《明报》开设了“旧闻记者”专栏,每周刊出一篇读报札记,展示他的“非典型札记”。《旧闻记者》一书,... 阅读更多
  •     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读书的时候就觉得,如果把1945年的《大公报》、《新华日报》翻出来看,肯定也很有意思。几十年过去了,舆论环境一直在走几步退几步的过程中亦步亦趋,不免唏嘘。
  •     书的装帧很好,内容值得一读。
  •     历史的先声,总是那么令人痛心。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     不错的小书。喜欢钱钢,无论是新闻还是历史。序言里讲分别在《南方周末》和《明报》连载,就注定要出现大陆和香港两个版本。
  •     所谓“好记者的历史感”
  •     还原真实的历史,就算怎么删改怎么隐藏都无法阻止人们了解真相。就同书中所讲,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想封住人民的思想,怎么可能。可笑。
  •     知史
  •     以前买《南方周末》为的也许就是钱钢不定期发表的《旧闻记者》专栏非常浅淡而有味道的文章,感觉把人带回那个奇妙的年代
  •     很有趣,也有很多鼻酸处。
  •     阉割版的杯具
  •     似乎是有删节,但并不妨碍它的精彩。
  •     说真话可真难
  •     真没想到海上文库系列也会有删。
  •     时光在变,当局的思路没变。记住了大公报这个名字。
  •     一本好书!文章短小精干。谈论的是1945年中国各个方的报纸的社论,从另一方面还原1945年的中国——一个有别于我们因爱国教育而形成的旧中国。书的开本不大,拿在手里很舒服,很适合阅读。
  •     钱钢花一年时间阅读40年代的旧报纸过程中写的随笔。写得还不错。
  •     记得书里《南方周末》创始人左方先生说,“我们不一定说出真话,但绝不说假话。”是底线,也是悲哀,但那是50年代。我相信现在社会的要求不仅仅是不说假话,更应该是说出真话!
  •     历史和新闻的共通处,大概就在于,新闻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     历史在选择性的重演和循环,真相有时候让人心惊胆颤:反对专政的后来专政了,貌似合作的其实早就决定不合作。。。希望我们在自我纠正的道路上越来越正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