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心理新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网络传播心理新论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215079175
作者:侯岩
页数:26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第一,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中,主导理论由经典力学转向了系统科学,主导方式由机械还原转变为系统分析;第二,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逻辑本质由严格决定性的转变为概率统计性的;第三,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向度由一维转变为多元互补。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由于各种科学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特别是由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在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层面上变革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峙与分裂已渐趋弥合,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动力。 作为一门中间科学的心理学,横向科学的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譬如,一些心理学家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过程,即把思维结构看成是一个整体动态的开放系统,而把思维过程看成是一个信息流通和自我调控的过程,这就为摆脱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元素论和还原论,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2.2.2.3 哲学背景 20世纪,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后又有文化转向。由于哲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因此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心理学产生影响。文化心理学正是这种影响的具体体现。可以说,20世纪哲学的发展为文化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世界哲学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哲学研究的重心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自16世纪以来绵延了300多年的“经验——理性”的科学主义范式不得不逐渐让出其主流地位。20世纪末,伴随着多学科的“韦伯热”在欧洲的兴起和由此引发的精神心理方面的“文化背景”被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提,1984年第17届世界哲学会议闭幕词宣布,当代世界哲学的重点已由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世界哲学的这一转向绝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哲学的发展来看,伴随着西欧文艺复兴,哲学越来越张扬人性。不过,早期主要张扬的是人的理性。由于过分重视理性和客观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转而重视差异性、多样性和主观性、非理性,进而导致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兴起。19世纪叔本华和尼采的理论就是这些理论的典型代表。

内容概要

侯岩 河南大学心理学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博士
小学生学习报社总编辑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出版专著多部
《童媒品牌》被评为200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文化研究概论》被评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奖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动因
1.1.1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拓宽了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2 网络环境对传统心理学提出挑战,使得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建构成为必要
1.1.3 传统心理学对网络心理与行为的解释力弱,寻求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新路径成为必然
1.1.4 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正在寻求新突破
1.2 文献综述
1.2.1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
1.2.2 心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
1.2.3 文化心理学研究
1.3 研究归宿
1.4 研究架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案例分析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文献研究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化心理反思:追寻心理学历史语境与发展历程
2.1 传统心理学科学性分析
2.1.1 传统心理学科学性的基础
2.1.2 科学主义追求
2.1.3 科学特质分析
2.1.4 小结
2.2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背景
2.2.1 冯特人文取向的文化心理学渊源
2.2.2文化心理学的生成背景
2.3 文化心理学理论分析
2.3.1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2.3.2 文化心理学基本内容
2.3.3 文化心理学研究取向
2.3.4 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
2.4 文化心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关系
2.4.1 二者的研究对象或内容呈互补关系
2.4.2 学科性质上呈互补关系
2.4.3 二者在方法论上的互补性
第3章 文化心理关联:当网络传播心理研究与文化相遇
3.1 文化概念内涵分析
3.1.1 “文化”概念
3.1.2 文化的内涵
3.2 心理学中的文化
3.2.1 文化的基本维度
3.2.2 文化的基本原则
3.2.3 心理学本身是文化
3.3 传播与文化互动
3.3.1 传播的视角看文化
3.3.2 文化的视角看传播
3.4 网络与文化互动
3.4.1 网络作为技术概念
3.4.2 网络的文化属性
3.4.3 文化传播的网络化
3.4.4 文化影响网络的发展
3.5 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3.5.1 时空开放性
3.5.2 信息共享性
3.5.3 多元互联性
3.5.4 空间交互性
3.5.5 虚拟数字化
3.5.6 复杂非线性
3.5.7 传播超限性
3.5.8 身份隐匿性
3.5.9 交流人际性
3.6 网络传播的文化功能
3.7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独特性
3.7.1 符号化的网络传播
3.7.2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独特要求
第4章 文化心理探寻: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现状分析
4.1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案例分析
4.1.1 案例一:对新媒体事件的研究分析
4.1.2 案例二:对网民个体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的研究分析
4.1.3 小结
4.2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现状
4.2.1 研究概况
4.2.2 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分析
4.2.3 小结
4.3 传统心理学主导下的网络传播心理研究范式
4.3.1 科学主义范式主导下的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困境
4.3.2 现实分析
4.3.3 社会科学哲学范式转型及其启示
4.4 文化心理研究介入网络传播心理的可能性
4.4.1 文化心理学的客观要求
4.4.2 网络传播的文化维度
4.4.3 网络传播心理的文化差异性
4.5 文化心理视角下网络传播心理研究价值探析
4.5.1 可以扩大学科研究视野,探索网络传播规律
4.5.2 可以倡导研究多元化,实现研究范式变革
4.5.3 可以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
第5章 文化心理建构:网络传播心理的文化品性
5.1 网络传播心理的理论建构
5.1.1 建构意义
5.1.2 建构原则
5.2 文化心理品性:一种分析框架
5.3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对象
5.3.1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对象观的转变
5.3.2 研究对象是一种历史一文化存在
5.3.3 研究对象的一般文化特征
5.3.4 从学理到价值——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对象的重新审视
第6章 文化心理分析:网络传播心理概念分析
6.1 实证主义心理学概念分析
6.1.1 描述性
6.1.2 逻辑性
6.1.3 普遍性
6.1.4 合理性
6.2 网络传播心理概念的一般文化特征
6.2.1 概念的界域性
6.2.2 概念的合情性
6.2.3 概念的时代性
6.3 网络传播心理概念的文化分析——以自我和人格为例
6.3.1 对传统自我、人格观的质疑
6.3.2 网络虚拟人格
6.3.3 网络自我与人格概念的新界定
6.4案例剖析——以虐猫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自我
6.4.1 事件回放
6.4.2 网络自我的文化心理分析
第7章 文化心理运用:网络传播心理研究方法分析
7.1 研究方法概述
7.1.1 心理学研究方法素描
7.1.2 传播学研究方法素描
7.2 从工具到价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文化特征评析
7.2.1 研究方法的历史性
7.2.2 研究方法的民族性
7.2.3 研究方法的个性
7.2.4 研究方法的日常性
7.2.5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方法的新要求
7.3 网络传播心理的文化心理解释
7.3.1 研究方法
7.3.2 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类型
第8章 文化心理解释:网络人际交往的文化心理研究
8.1 网络人际交往概述
8.1.1 网络人际交往的概念
8.1.2 有关学者的观点
8.1.3 网络人际交往内涵
8.1.4 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
8.2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8.2.1 语用环境的非在场性
8.2.2 交际主体的身份符号化
8.2.3 交流方式的间接性
8.2.4 交际过程的非线性可逆性
8.2.5 交际规则的共通性
8.3 网络人际交往情境的文化涵义
8.3.1 网络人际交往情境的文化涵义
8.3.2 交流悖论——交流行为误读中的文化涵义
8.4 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络人际交往典型行为的文化心理研究
8.4.1 网络交际者的会话特点
8.4.2 网络交际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心理新论:基于文化心理研究的取向》是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传统心理学在解释网络心理与行为时陷入困境,寻求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新视角新路径成为必然。《网络传播心理新论:基于文化心理研究的取向》的笔者侯岩追寻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语境和发展历程,理性质询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品性,探寻其间文化缺失的脉络,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背景下探寻文化心理学基于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图书封面


 网络传播心理新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物流很快,希望对自己有帮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