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6527023
作者:南方周末《后台》编委会
页数:229页

章节摘录

遭遇“深喉”一直想面见一位朋友,但是我至今不知道他(姑且以男性“他”称之吧)的名字,甚至性别。他是我在调查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天价收费骗取工伤保险中的举报人,隐姓埋名在医疗系统里的“深喉”,也是我迄今为止的新闻调查生涯里最神秘的线人。我无法描摹他的形象,但我想他最明显的性格特征是不轻言放弃。9月与10月,在我出差期间,他以每星期一封的频率给我寄举报信。他在信里称还以同样的频率给深圳的一些监管机构和国家监察部寄信。举报信全部是打印文字,信封有六个鲜红的惊叹号,没有署名。举报信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原主任朱志祥,从两个烧伤病人身上,多收了161万元医疗费,这些费用全部来自社保基金……朱志祥被‘双规’后又安然出来,能量之大让人不解。”举报信称:“而在近4年来,他巧立名目,吞噬的工伤社保金远多于此……”对一个调查记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题材,尤其是在国家总理都强调要守护好社保基金的背景下。信封上唯一的联系方式,是一个无论什么时候打过去都接不通的手机号,旁边注明:只能发短信。我不清楚这个手机号码是否失效了,就试着给他发信息。连续几天,都没有等到回复。我推想他可能因为我没有及时回复而扔掉了这个号码。如果没有内部举报人,如此大的黑幕,记者以一己之力根本没法揭开。但现在,这个调查大题很可能与我失之交臂。我清楚这些内部举报人的心理,他们在举报无望后,常常会销毁一切痕迹,包括销掉电话号码,以求自保。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他的短信却忽然在几天后的深夜降临:“能联系上你真好,如果你有足够的坚持与勇气,就可以发现巨大的黑洞。”我一下子就笑了,发给他短信:“我以为你已经销掉手机号了,看得出你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他回复:“只是尽一名医务人员的本分而已,其实私下里,很多医务人员都是见不得那些不讲医德的行为的。”我不敢肯定他的举报动机是纯粹地为维护公共利益,还是与涉案医生朱志祥的个人恩怨。所以先面见他,有利于我判断他的动机,也有利于进一步判断他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到了深圳后,不断地通过短信希望和他见面。他回复:“你知道安徽医大的张曙吗?他公开举报,结果全国的医生护士都骂他有病,全院无人理他。我害怕这些,我害怕丢掉工作,我不敢和你通话,不能让你听出声音,甚至发信息都怕朋友知道,我和朱志祥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只是无法忍受这令人窒息的黑暗!”这一瞬间让我想起了一些“精神异教徒”。总有一些人,他们的良知特别敏感,即使是利益共同体的受益者,也会时时反思这个利益体内那些挑战道德与法律底线的行为。我曾经接触过向央视举报美容材料“奥美定”的“深喉”,一位心怀任侠的卫生系统官员。我也曾经碰到过某省巨大腐败窝案的举报人,一位游走在政商两界的良知之士,数年不息地和腐败战斗。我也碰到过由地下转向地上的举报者,一个叫黄元勋的煤矿主,连年举报,富裕的家庭变成一贫如洗,唯有举报材料如山。在多次受到生命威胁后,他向省委书记写遗书。贪官被扳倒之日,他和当地民众一起放鞭炮相贺,在电话里向我欢声大喊……想到此,我意识到不必急着和这位神秘举报人见面。举报人差不多每天给我发短信,询问调查的进程,提供我需要的大量涉案人和监管机构的电话。他建议我找到几位知情医护人员。我一一给他们写信道:“你看到这封信时,请不要惊慌。你不要以为,这个社会是冷漠的。不,这个社会其实不乏好人,像你一样的好人,只不过多数时候,他们都藏在暗处,他们沉默着,他们缺乏勇气。在这个不乏好人的社会里,最可悲的是好人的孤立无援与孤军奋战,所匮乏的是好人与好人之间的相互支援。只要好人们能够团结起来,哪怕是能够暗中团结起来,黑暗就不会可怕,真相就没法被遮蔽!”一些医护人员被打动了,他们提供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情况。例如,医院曾编制一个会自动乱收费的电脑程序,一些医生为拿回扣而滥用药物医死了人,如此等等。但他们多以口头陈述为主,缺乏书面证据,这对一个调查报道来说有致命的危险。必须找到书面证据。在一个僻静的餐馆里约见了一位内部医护人员。这位医护人员告诉我,他曾经复印了深圳二院烧伤科上百本涉嫌乱收费的病历。后来,时任烧伤科主任的朱志祥被“双规”后安然释放,令他绝望,一怒之下他把病历全烧掉了。在此后的十余天里,我陷入了寻找物证的僵局中,甚至懒得给那位举报人复短信。有一天,他发来了这样的短信: “说实话,没有您的消息我很是不安:一为无法彻底帮助您,二怕您灰心走了……您不能放弃啊,没有您真相如何大白!”

内容概要

邓科,《南方周末》记者。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没有写在报上的新闻
遭遇“深喉”
逃亡的警察,你还好吗
我是记者,看到爱情
崔永元长征:上下不讨好?
与黑社会有关的男人,与李敖有关的女人
柏杨在大陆的封山采访
神雕之死
附:神雕之死
午夜列车上,一位妇人的追寻
我害怕“黑户”那双期盼的眼睛
在美国,我人生第一次说出了那四个字
政变为何成为“嘉年华”
才走唐僧路,又行长征路
9岁儿子指导我写稿
差点被日本遣返
城管“英雄”,小贩“凶手”?
附:城管副队长之死
提问高强
电话那端的命运
总不能警察强拆警察吧
他,和他们的世界
给“最牛钉子户事件”收官
陈晓旭和那些出家的人
探访西半球最后一个神秘国度
深思成就深度
南方周末历史上的三道招牌菜
“叫魂”试验
为邱兴华而哭
《时代》正变成另一个《经济学人》?
附:专访《时代》执行编辑:我们如何改版李丹婷
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
附:你不会懂得我伤悲袁蕾
“我”懂得他们伤悲
附:袁蕾访谈黄婷
专题:境外采访秘诀
在德国问路为什么尽量找女性
“千万不要在东京机场打的”
没有什么报道值得拿命去换
我们不说,他们说
批判的武器
许知远离开之后的“观察家”
悬挂在我们头上的“天问”

编辑推荐

《后台(第2辑)》由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
这本书,体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后台》(第二辑)选目:
遭遇“深喉” (傅剑锋)
崔永元长征:上下不讨好? (程绮瑾)
与黑社会有关的男人,与李敖有关的女人 (张英)
城管“英雄”,小贩“凶手”? (赵凌)
给“最牛钉子户事件”收官 (张悦)
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杨丽娟报道后记 (袁蕾)
在德国问路为什么尽量找女性? (吴蔚)
南方周末历史上的三道招牌菜 (李红平)
我是记者,看到爱情 (徐楠)
专题:境外采访秘诀

图书封面


 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从3月14日西藏发生骚乱以来,就一直在关注,但消息大多是从time和nytime上得到的,因为我知道,和cnn相比中国的新闻也客观不到哪去,国外至少没有news审查制度.所以一直等待南方周末的声音.但直到今天,关于西藏、火炬传递才第一次上了南方周末的头版。从3.14到4.25,大陆的电视报纸众口一辞的喧嚣中,南方周末的沉默让人疑惑。是什么让这个大陆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纸面媒体放弃如此重要的新闻题材,选择失声。看了“后台”这本书才明白一个独立、客观、公正的媒体在中国生存的不易,知道有时候我们距离真相那么遥远,有时候我们知道的“真相”是别人想让我们知道的。我似乎理解了南方周末失声的原因,如果找不到真相,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报道无法证实的经过过滤甚至歪曲的“真相”。这一期南方周末的报道保持了一贯的客观理性,在只有一种声音的当下,南方周末的妥协和坚持都让人感动。向南方周末对新闻原则理想主义的坚持致敬。
  •     书讯1. 鲍勃·伍德沃德 《总统班底》water gate investigator 2. 鲍勃·伍德沃德 《阴影》3. 鲍勃·伍德沃德 《布什的战争》4. CNN记者推荐 《记者生存手册》5. 孔飞力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潜心研究清朝历史 6. 孔飞力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     喜欢南方周末是他一贯的严谨和独特的视角,放佛是而立之年的饱学之士在分条析理地还愿事件。有人物,有事件,有大家想知道的幕后,还有他为推动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隐形作用。曾经幻想可以做一名记者,还愿事物的真相,探寻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原,纠结于事件中的弱势群体和权力制衡……对于现实生活舒适度的考量让我最终放弃了如此的想法,但是对这样的无冕之王的敬佩确实持续至今。一个记者需要良知,整个媒体的良性发展需要良知,在监督匮乏的时代,他们的声音即使微弱也可以燎原。都市报中充斥的信息垃圾,大量记者的集体涌入某个事件,然后出来大同小异的文章,南方周末在其中的独到和创意不能不令人叹服。我们需要真实。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后台2》没有让我失望,相反地,他甚至比一更出色!幕后台前报道专业非专业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不得不说《南方周末》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他们尽最大可能的告知了事情的真相还原了事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     非常帮的一本书,对了解新闻报道会有另一种解读。
  •     止于感动和哭泣 是非常廉价的行为。
  •     还是很不错的新闻教科书读物。只是读得越多,越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进入这个行业。
  •     充满了新闻了理想与激情的年代,现在的深度报道已经不如从前了,新的媒体形式诞生又产生了不一样的内容生产方式,但记者们的职业精神很值得敬佩。虽然前辈的精神屹立不倒,但后辈的前进方向到底如何或许从过去的历程中汲取经验也是必须。
  •     写到杨丽娟的那点,看完觉得上升的太。。扯到整个兰州市的环境了
  •     多了解新闻 记者 增长知识
  •     学新闻的可看看
  •     6.20〜6.23
  •     可读性还是很强的。背后讲的很多不为人知的采访技巧和有趣惊险的故事让人喜欢。最后关于纸媒发展未来,深度报道发展方向作出的讨论很有深度也发人深思。就现在而言,南方周末的窘境是众人都知晓的,南方况且如此,中国其他纸媒的未来真的让人堪忧。纸媒数字化进展迫在眉睫。
  •     今天终于看完了第二辑。很多熟悉的名字如今早就不在南周,近日又听闻新闻部一个个都在请辞,石老师讲:死于2013。宣传部和高校合办新闻学院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某校院长Y近日离职。确定的是,即便如此,也不转头另挑他业了。
  •     南系佳品
  •     无力感。
  •     如果精彩的新闻都在内参上,那显然是一个不理想的社会。因此,当我拿到由《南方周末》内部刊物文章辑集而成的《后台》一书时,并没有抱着这样的念头。不幸的是,《后台》中还是有相当多的精彩故事。好在,这并不是它的全部,甚至不是它的主体。
                      
    了解南方周末的成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其他媒体的产品比较,另一种是与它自身的生产条件比较。《后台》让我们看到南方周末贡献了最好的自己,同时也成就了最好的自己。网络媒体主要是在媒体的基础上工作,我们不光要对南方周末的记者编辑们这样艰辛而光荣的工作致敬,还要致以发乎内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南方周末,希望越办越好
  •     看过《后台》才知道南周的传媒人各个都是深藏功与名啊,背后的故事比我们看见的更要精彩
  •     N年前借来的书,重新翻看,前两张的小故事还是有些许感动和感受到当年南方周末的影子。后几张作为新闻工作者入门介绍略读
  •     如书所说报纸背后的新闻...很真实...提供独特的视角..文笔很好..
  •     对于南方周末等报纸的想法,从最初的无限膜拜到如今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而这样的变化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到现在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看的、想的、经历的一些东西。有些观念和做法与我当初想的不一样,但并不是不可理解的。在这条道路上,保持自身的独立——思想独立,精神独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     我是一个南方周末的忠实读者一直以来,我就很看中南方周末的报道风格,他很写实,往往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背后的故事,因为我是一个咨询师,看待问题往往喜欢分析背后的原因,因此,我觉得后台这本书的笔调,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感谢南方周末,希望能出更多更好的写实文章!
  •     良知和专业要怎么选
  •     新闻背后的故事,跟新闻一样好看,料更多。
  •     总觉得有点自以为是的劲头是不是我的错觉?或者只是我觉得一个人或一群人觉得自己担着世界的良心这种事本身就不合理?午饭时光,可翻,但观点上来说,未见独特之处。也许我们的问题都是社会的问题,或是每个人都太擅长把问题推给社会了。
  •     相比第一辑主讲新闻采访过程背后的辛苦、尝试与思考,本辑多了一些对新闻采编技术的论述和对当代中国新闻产业的宏观思考。
  •     南周记者怎么能那么自大地写作。。
  •     是一本新闻人必看的好书!
  •     这是我买得很值的一本书,我觉得,每个学习新闻的人和踏入媒体行业的人都应该来读这本书。不过,我很想知道书中所说的那个警察徐健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     确实是相当珍贵的材料,该当教科书来看。有时候看他们生生诉说辗转反侧,查到稿子也不过尔尔,可是看起来平庸的特稿也要思考到这样的程度啊……编辑手记太给力,有几篇读来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     一直对南方周末挺捧场的
  •     看《后台》是缘于《南方周末》,而看《南方周末》则是缘于我们的新闻课老师。初认识南周是在今年,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三月分。喜欢南周,喜欢他的气质。在当当上买了《后台》,不仅是它的强大舆论评论,是那句“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南周已经如此了,我很好奇《后台》究竟是怎样的。而事实是《后台》并没有让我失望,它真的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该读的好书。从中我看到了作为一名职业记者的努力、道德、责任、良心、无奈、挣扎和彷徨。《后台》让我重新去审视现在,重新思考我的将来。它让我更理性地看待这个社会,看待我自己,也让我陷如了迷茫。我困惑了,因为我发现之前的我太理想化了,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种迷茫感一直伴随着我,不知道前方什么时候才会亮起一盏指路的灯……也许这对于身为大学生的我是好的迹象,现在困惑总比将来不知所措好吧。但是越是长大,越是看得清楚,就越是清醒,就越是懂得。但相应的代价是完全摧毁之前的我,重塑一个我。可不可以不要长大?
  •     透过新闻的表面看它的背后我们未知的东西。
  •     出自<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们,<后台>有胆识,有深度,有思想,有内涵.事件叙述客观公正,看视无观点,实则深藏其中,回味无穷,不可不读.
  •     温度与深度。
  •     因为是南方周末出的
  •     有些还不错,但更多的更像是流水账。
  •     三本都买了,有些故事的确吸引人,有些也没意思
  •     的确是一本好的新闻读物
  •     非常好的一本书,介绍了很多记者幕后的故事,极力推荐给学新闻的同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     向我们揭示了新闻工作者背后的故事更是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种种让我们认识到了社会的种种原本我们看不到的
  •     这是第三次买这套书了,以前的送给同事了,看着那些新闻背后的故事,懈怠时,总能让我再次燃起斗志。
  •     还行。
  •     不错的一本书,记者的采访体会与经历非常有趣,也发人深省。书还没有看完,只是看到了《神雕之死》这一章节。傅剑锋的采访经历真如电视中或者小说中的侦探悬疑故事情节,非常的精彩。不过还是有点缺憾,就是书来的太慢了,等了好久。
  •     真实的报道,充满艰险和辛酸,是报纸上看不到的,不愧是南方周末。。。
  •     《后台》第一辑、第二辑,我都买了。很不错。不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其他文化人,相信你看了,都会有收获。
  •     揭秘新闻背后的故事,有启迪
  •     想起高中那些年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在卖杂志的地方一待就是半天的周日下午,周报在我心里永不落伍
  •     解密一个大报
  •     书的质量很好 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百味的生活
  •     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个社会!
  •     我突然有种想膜拜大神的欲望,不要问我为什么,请看原书
  •     很好的一本书,你可以从里面看见新闻,理想,还有人生百态。
  •     比第一本好看
  •     不如一。
  •     深深爱上这本书!第一辑和第二辑都买了!真是爱不释手!对于新闻从业人来说,这是提高采访技能的活教材!对于行外人来说,书中所呈现的,绝对是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     新闻背后的新闻,也是从这里认识了更多做调查新闻报道的记者,向他们致敬~
  •     比“一”差了不少,叙述不完整,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南周是个好媒体,为什么在此书中感觉南周有些记者写得不够真诚,有点儿矫情。
  •     曾经追随的南方周末,能看到不少尚未了解到的东西。
  •     张捷老师写得最好
  •     其实我读的是第一辑哎
  •     “故事”讲得好了,自吹自擂少了。明显好于第一辑。记者里傅剑锋,赵凌,袁蕾抢眼,编辑里张捷,李红平抢眼。
  •     我自认为《南方周末》是中国唯一值得读的报纸,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关注她背后的故事呢!果然没有令我失望!辛苦了,南方周末的中国人!
  •     我知道新闻背后是有故事的,因为自己也是一名记者。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大报为什么能成为大报,好的报道为什么会那么好,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些是课本上学不来的。有感动,有震撼,有沉重,有思考。这对于一本书来说,已经足够了
  •     新闻纪实类的,好像报纸的扩展,解读版本
  •     作为《南方周末》的粉丝,这本书还是值得收藏的,读过之后顿生万般感慨,真的很羡慕那些为信念而战的记者们。
  •     看完第一辑就来买第二辑了,可以学习到许多新闻操作的内幕
  •     很好的一本书,从独特视角来解读热点重大的新闻事件,包括很多没见报的新闻。
  •     南方周末,为中国新闻体制得转斌居功至伟
  •     南方出版集团的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作为同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     非常好看,一个大报的背后有一支精良的团队。很佩服这些记者的文字功底、对人对事有独到的见解。也觉得记者这一行真的挺不容易。
  •     大学图书馆看过一本,忘了是第几辑,做了很多笔记,想象中南周的前辈都是战士。来了北京,我讲这句话跟一个前南周人说,他发了一个哈哈大笑。是啊,也许谁也不曾是战士。是啊,那个年代终于一去不复返。
  •     新闻专业的 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     我是学新闻的,后台的第一辑和第二辑我都看了,感觉获益良多,推荐给大家看
  •     是南方周末新闻背后的故事,对于做深度报道的新闻从业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     哎 这潜藏起来的新闻理想主义呐
  •     5天就给我送过来了直接在我家宿舍收的货货到付款爽啊双手触摸着后台感受着南周的精神与力量
  •     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看完本书感触很多
  •      再亮的灯都有阴影,在阴影下,沉默的还是大多数。而有这么一群“脑子有病的人”,作死的试图揭露掩盖于背后的权力,因为他们深信当各种光源对准一个焦距的时候,就不会有阴影了。
  •     送货快,质量好!顺便再赞赞《后台》,真的很不错
  •     如果这也曾经是我所幻想的真实
  •     如果一件事情无法解释,那么一定有你所不知道的事实存在。
  •     对于读者来说书中揭示的这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了解优秀记者,优秀编辑,优秀媒体工作流程的最好教科书。
  •     后台一的续篇,不及一细致,但别有风味,也更成熟
  •     买了一二两本,我没看完就被我身边的同学都借去看了,于是此书红了~新闻专业的我们也了解当记者的不易,看完此书后发现我们目前的能力是多么的浅薄,我们需要更多的能力去走记者这条路!
  •     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几乎每期的《南方周末》我都会看,作为“御用记者”,我感到了真正记者就应该像他们这样在新闻的道路上,不断寻找事件的真相。
  •     挺震撼,看完倍感纠结
  •     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在南方周末的广告板块上。在书店怎么都找不到,然后就慢慢忘记了。在这里看到后立马就买了,而且诶拿到书是一口气读完的,真的是让人对一些事件有了更深刻和直观的了解。很好,真的。
  •     2015年的第一本书。
  •     畸形的视角,病态的社会
  •     结合报道原文再来看可能会好
  •     新闻人的必读佳作,只是可惜了第三集还没有出来
  •     分析最详尽也最有参考价值的案例是杨丽娟事件。
  •     整体感觉不错,但如果能将每位记者的文章附在后面就好了,免去再找相关文章的麻烦。
  •     对杨丽娟的讨论和后面几篇其他媒体同仁的文章有用
  •     可以看到新闻后的故事,让我们可以多一个解度了解事件。我还感受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对于传媒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待
  •     天兄年前就建议我翻翻南周的《后台》,因为当时已经回家,无论是借阅还是网购都不甚方便,事实上我还存着私心,希望学校的图书馆里会有这本书,这样我就可以省下几十块大洋买包子吃。回到学校后,又为买本子的事情奔波了半个月,直到最近才闲下来。到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查了查,图书馆并没有此书,也就断了吃包子的念头,老老实实的去当当上购买,好在接近五折的价格勉强算是给了我一丝安慰。事实上在拿到此书之前我并不了解此书的内容,吸引我的无非是南周的招牌。所以在等待了一个星期拿到书之后我首先翻了翻封底的评论,无非是“一口气读完”、“记者的参考书”之类泛泛的评论。所以我当初也是准备将其当成教科书看的。事后证明那些评论都是狗屁,因为我根本没办法一口气读完,也完全无法将其当成正规的教科书来走马观花地阅读。是的,我无法一口气读完,因为整本书似乎在向我们这些憧憬着进入“无冕之王”行列的孩子们倾诉着“无冕之王”的无奈与悲哀。这种无奈与悲哀是让人那么的撕心裂肺,就好比你面前就有一个将死的人,你却只能旁观,无法给予任何的哪怕是一丁点的帮助。每读完一篇文章,我都要大口地呼吸,以此证明我还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是这么不了解记者这一行业,我以为只要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出色的文采,人人都可以当一个好记者。可是事实上,《后台》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记者,首先就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冷血动物,只有冷血,才能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客观。这与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性是如此的遥远,遥远到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所以,南周的记者在《后台》中倾诉他们的无奈与悲哀,几乎在每篇文章中,记者都提到了他们的眼泪。是的,在人性和客观的夹缝中,记者该需要怎样一颗坚强的心灵?我突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记者这个职业,而怀疑之后,则是深深的恐惧。
  •     没有相应的报道正文,感觉空虚了很多,没有第一部那样感觉更加实在
  •     喜欢《南周》自然也喜欢《后台》
  •     南方周末出的书,值得学习
  •     无所偏倚 尽心尽智:学识、逻辑和好奇心之外,还需要更深刻地了解这个国家。
  •     可以当工具书读了!完全操作手册。
  •     当了记者,才深切的体会到,想说而不得说的痛苦。 南方系列渐渐没落,但仍然值得期待。
  •     新闻专业的人看了会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非新闻专业的人看了会对自己每天所接触的新闻有个新的认识角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