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专念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213047374
作者:[美]埃伦 兰格
页数:220页

翻译讨论:"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潜念”?

"不成熟的认知承诺"的英文原文是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我觉得翻译为“先入为主的认知偏见”,比“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更加易懂。另外,潜念(Mindlessness)这个译法,我觉得也有些费解。不如直接译为“不专注”或“不上心”。多位网友都说读完全书都不明白潜念指的是什么,我觉得重要原因是译者没有将潜念翻译清楚。如果实在不行,不如加上原文,写个译注。台湾翻译家雷舒云在翻译《正念》时,将mindlessness翻译作“失念”,也是不错的译法。

关于两个疑问的思考

全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专念可以避免我们刻舟求剑、更具有可塑性,不再狭隘、更加开明。对于这本书的褒奖已经足够,这里不再赘言。这里和大家探讨全书的两个不足:第一个,作者忽略了讨论潜念和专念价值的特定背景——社会的变化。潜念之所以愈加被批判,是因为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太快,一切既成的程式化解决方案可能都是过时的。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潜念其实是我们处理人或事物矛盾的自动化程序,某些情况下是高效的。但是作者没有介绍这样的背景,所以导致观点都有些空中楼阁的缥缈之感。第二个,全书存在一个逻辑缺陷——作者将专念定位为不可量度和准确定义的科学,但是又说专念区别于正念,后者源自于东方哲学,前者诞生于西方科学方法。但西方科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不就是可量度、可论证的吗?当然,我们很难将把缺陷全部归因于作者对架构的理论体系不够全面。所以,不妨再深入地想想,专念研究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区别于物质,本身就很难被量度。所以,也没必要去苛责作者。但这样的假设是否也说明了,人类情感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东方的经验和感性哲学?

专念,区别于潜念的积极存在

最近要换岗,整个人变得好焦虑,带来的危害就是,两个岗位的工作,啥都没有推进。说白了就是,不出活!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似很忙,但是忙什么呢,什么好像都没忙!别人也看不到你做了什么,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指责,而这让你更焦虑!于是,陷入死循环……以上,就是潜念的标志性表现。而专念是什么?兰格概括为:一个注意新鲜事物的简单过程。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时候,我们就活在当下,即便面对那些熟悉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潜念与专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相互对立的。潜念的3大特征是:盲目归类的思维定势,无意识行为和视角单一。专念的3大特质是:创造新的类别,接受新信息,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专念的好处代表了积极心理学的力量。例如,它可以让你更年轻,精力充沛,更富有创造力。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专念呢?那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过程中去,怀抱一颗好奇心,努力发现细微的变化。同时,要记住,高效能人士的专念就是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现在的忙碌生活让人变得非常钝感,同时又极端敏感。而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其实就是专念的存在——对变化怀有一颗宽容之心,同时保留经历关注应该关注的事情。我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和实践,做到兰格所描述的:一旦变得更加专念,我就不再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再害怕犯错,而是笑迎各种所谓的错误。我将画画、写作,以及我的简单生活相比较,不断寻找专注的平衡点,做到既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

《专念》读书笔记及总结分析.

1、没有人可以洞悉某个事物的全部,因为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由此而来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专注。2、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重要的是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而对信息传达方来说,新颖独特的形式是使对方有效接收信息的保障。3、视角单一实验:一位研究者在人来人往的走道上向路人寻求帮助,她告诉对方自己把膝盖扭伤了。如果对方愿意帮忙,研究者会请他到附近的药店买一卷弹性绷带。我等候在那家药店进行观察,而且和药剂师说好了,如果乐于助人者前来问询,他就说弹性绷带卖完了。总共有25位好心人伸出了援手,但在得知上述消息后,没有人想到再问一下药剂师有没有其他可以推荐的医药用品。于是他们一个个空着手回到了求助者的身边。我们猜想,如果求助者提出的要求没有那么具体,她或许可以得到帮助。但是人们习惯地认为膝盖扭伤的时候应该使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所以没人尝试寻求其他方法。案例解析:作为一名专业品牌从业者,同理也在管理下面的员工时发现,往往客户提出要要解决的品牌问题,我都会教授相应的解决问题逻辑思路给到下面的员工,而员工则会按照我的方法去执行,时间长了,我自身的潜念已经形成,下面的人也会按照我所给出的方法从模仿到熟练的去执行,于是整个团队的出品内容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的状态,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成千上万种,只要逻辑顺畅,适当的组合好品牌解决工具便可以出现全新的解决思路,而人们往往习惯经验带给自己的安逸感,导致潜念形成,思维固化,这则单一实验给了我蛮大的启示,对于未来如何激活员工的创新思维,突破潜念,很有启发。4、不要狭隘地看待欲望或生活中哪些宝贵的东西,他们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稀缺,我们可以鱼和熊掌兼得。5、我们眼前所谓的现实只不过是人们主观构建的结果。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控制力。6、如果以过程为导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变成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这样,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目标的各个步骤上。我们要记住,世上没有失败,而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7、人们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洗脑,用主流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在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非常重要的。8、导致潜念的原因:重复、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关于资源有限的信念、线性时间观、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背景的巨大力量。9、潜念的三大特征:归类陷阱、无意识行为、视角单一。10、潜念会造成狭隘的自我形象,也就是把自我定位在一个小框框里。这会让个人和企业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环境的变化。11、为潜念付出的四大代价:狭隘的自我形象、无心的冷酷、失去控制力、未发挥的潜能。12、专念与潜念相反,它的特点是: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新的类别;能够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还能使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13、专念的特征1:创造新的类别——1)偏见的产生多是因为我们没有对人或事进行详细的描述,不断的细分会使我们发现原本令人厌恶的人或事也是有值得欣赏的品质的。14、专念的特征2:欢迎新信息——1)具有专念意识的人会对新信息持开放的态度,他们用心倾听并观察,努力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因此他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有效。15、专念的特征3:多重视角——1)任何一种姿态、言语或动作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比如,随性可以被视为冲动,始终如一可以被视为死板,心肠软可以被视为懦弱,充满感情可以被视为情绪过激。2)在评判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己会不会这么做,或自己能否做到。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而不是因为你的行为真的非常了不起。3)如果看待事物的角度足够丰富,那么我们会明白,我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其实也是一种积极行为。我们是在两个积极的选项中选择其一。16、一个真正以过程为导向的人知道每个结果都是由之前的过程导致的。17、如果我们纯粹以结果为导向,那么生活将变得毫无乐趣。你真的向往所有的事情都一帆风顺、毫无阻力?你真的希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任何东西吗?18、无论是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决策自有,还是为生活注入新鲜元素都有助于专念状态的形成。19、给予决策权和选项一定要适量,如果面临太多的决策和选择,则可能造成焦虑或拒绝决策。20、人生是由一小段一小段被目标引导的轨迹构成的,这些轨迹是相对独立的。过去的行为对整个人生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任何一段独立的轨迹中,我们都可以塑造身心,让其变得更为强大。21、我们的头脑并不是越到老年就会变得越差,成年后的大脑也可以长出新的神经元。复杂多样的环境能让我们的大脑皮层更厚。22、变老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弹性,心理因素会作用于变老的过程。心理因素的改变不仅能改善老年人的生理表现,还能改善治理表现。23、我们用逻辑进行证明,而用直觉来进行探索发现。24、“如果我能够说清每个动作的含义,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意义。”伊莎多拉·邓肯25、在大多数教学场合,我们常常将关于世界的所谓“事实”当做是无条件的真理,但它们实际上只是适用于某些条件的概率性陈述。26、创新的启示(自我总结):在教育孩子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将任何所存在的“事实”真理,加上“可以是”句式,让孩子对一件物品的认知不局限于现实所给予的分类定义,而是更多种选择。这样有助于他们的专念状态形成,变得更加灵活且富有创造力。27、科学研究产出的只是概率性的陈述,而非绝对事实。即便如此,这些陈述也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为真,但我们的课文常常将这些知识当做脱离任何背景的绝对真理加以阐述。28、富于创新的学生善于两种思考:分析和综合。29、创造力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从旧信息中推演出新信息的能力,这一过程会产生新类别。而第二过程往往涉及背景的转换,这是类比的能力。30、对疲劳的预期是自我实现的思维定势。当你觉得自己快感到疲劳时,疲劳就会真的如期而至。31、管理层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也非常重要。如果管理者不拘泥于惯常的工作方式,那么富于创新性的员工就能找到发挥空间,并为组织做出贡献。32、引入“外来者”或从“外来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发现公司中一些不合理的传统或重大隐患;还有助于给组织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34、对职责、任务的狭隘定义会抑制创新;同样,对竞争的狭隘定义会限制我们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换位思考。35、为了让工作更有乐趣,更有成效,我们多多少少应该用玩的心态来对待工作。36、规则是用来指导行为的,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应机械的遵守规则,变成规则的奴隶。36、当一项工作做得时间长了,人们难免会产生耗尽和枯竭感。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1.一切都是确定的,失去了新鲜感。2.工作中没有控制力,缺乏自主空间。3.组织中官僚作风盛行。37、为了某个目标而构建的系统在诞生前就已经死亡了。目标会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并告诉我们使用何种方法去实现。38、“潜念是用昨天的解决方法来应对今天的问题。”“专念是适用今日的要求以避免明日的麻烦。”39、分类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头脑中进行着分类。要消除歧视,我们要做的不是减少类别,而是创造出更多的类别。40、在消除偏见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大多数人停止划分不同类别,而是教大家学会欣赏残障人士和“异类”的独特感知能力。41、由于没有意识到不同背景下的某种刺激会变成不同的刺激,我们就成为了各种心理定势的受害者,盲目的地将某种刺激和特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42、当脱离了某种心理状态的时候,我们也就脱离了相应的生理状态。所以在戒除某种不良习惯之前,先要在心理上彻底断绝关系。43、一味地否定一种坏习惯,并不能促进人们戒除这种坏习惯。相反,让人们承认坏习惯也有好处,并找到能够起相同作用的替代方式,也许是更有效的方法。小跑学习分析总结:1、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相应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理想的结果。2、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符合逻辑会有多种选择,不局限现实所带给你的模式,自己尝试创造新的模式去解决问题。3、对固化的现实存在进行多种诠释,以“可以是”句式来改变对身边任何物品单一属性的认知,剔除旧的思维定势,提高自己的创造力。4、善于开发自己的类比分析能力,找到不同物体中的相似之处,然后进行提炼和融合,激活全新的想象力并予以实现。5、做事不要给自己陷入一种前中后的思维定势,善于开发自己的“第二阵风”,其实大多数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到疲惫,原因并不是真的累了,而是我们给自己设置了相应的思维定势,让我们感觉某个时段,我们应该是累的。我们完全可以问询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进行自我突破。

此书对我的影响

感谢纪汉平教授推荐的这本书,最近结合李笑来老师的专栏,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很多。其中三点:1-想做一件事就直接去做,而不是像以前做很多铺垫,以致把要做的事情给忘记了。2-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只重结果的社会里,这个观念是多么难得!3-知道用避开自己弱点的方来做事。比如以前会因为买的笔记本太漂亮而舍不得写,后来我就买了 一本很简单的双线本来写作,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回到宿舍如果打开电脑看喜剧节,后面很难把注意力拉回来了。于是一回到宿舍,我就把写字看书的环境准备好——桌布摆好,风扇打开,再泡上一壶茶。休息一下就可以很快进入状态了。一直很疑惑,作者提出的这个“专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全神贯注的一种状态?注意力集中?后来在书中我找到了一段较为接近解释概念的话——潜念是用昨天的解决方法应对今天的问题,专念是适应今天的要求以避免明日的麻烦。我的理解是:用现在的眼光解决当下的问题。对照自己我简直就是一个活在潜念里的人啊,比如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起床,吃相同的早餐,赞同家里人的安排,不愿描述细节……书中重点阐释了潜念和专念的特点、根源、代价、好处。潜念的特点:一、归类陷阱。比如:当我们把一个花瓶描述为“中式花瓶”,很可能就会错失关于这个花瓶的更多细节二、无意识行为。潜意识地认为“因为”后面肯定是跟着一个原因,其实有时就会被抓了空。当你在复印机旁边排队,一个人要插队,她说:“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有一些资料需要复印。”实验证明,这样说的效果跟“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有急事”是一样的。三、视角单一。一个病人托付你帮他买一种特定的药,药店说这种药买完了,很少人会想到问问有没有可以替换的药品。潜念的根源:一、不成熟的承诺。初次接收信息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以后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比如小时候我也曾经接收过这样的魔咒“女生是学不好数学的”“你的计算能力怎么那么差”于是我被影响了。所以一个小时候听着父母抱怨“活着怎么这么难,不如死掉算了”的孩子一定比父母秉持“方法总比困难多”的孩子要悲观。二、资源有限论。“现在不去做这件事,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其实,还是有替代方法的,不是吗?三、熵和线性的时间。这个我理解不了。四、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都是这样子,读书时关注考几分,上了什么大学。毕业后关注谈对象了么,要结婚了么,生小孩了么……中间你经历了什么苦难,克服了多少困难,总之人们并不关注过程。五、背景的力量。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观念有莫大的影响。六、一个太熟悉的情镜或技能也会催生潜念的产生。潜念的坏处:一、单一的自我形象。一个把自己定义为“XX的妻子”离了婚之后就会不知所措。二、抑制潜能的发挥。比如一个人认为老年人都是死气沉沉的,那么等他老的时候,就很难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老人。三、无心的冷酷。四、控制力的丧失。一个被送往“无望病房”的病人很可能自我放弃,命不久矣。专念的特点:一、创造新的类别。比如一再地细分会让我们发现讨厌的人身上也有可贵的品质二、欢迎新消息。接收不同的意见,发现细微的变化三、多重视角。也许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一个时间或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认知。过程优先于结果。专念的好处:一、心态变年轻。在一个完善的实验环境里,所有的东西回到了20年前,报纸、音乐、杂志等等。五天的试验里,老人的记忆力、主动性都变得更好了。二、平凡中洞见创思。用“可以是”的句式来教学,孩子更有创造力。三、让工作快乐而满足。及时转换工作内容和环境,让员工迸发出新的活力。四、消除歧视与偏见。专念让我们对残疾人、同性恋、心理疾病患者有更多的认识和分类。五、整合身心的力量。明白任何真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下的。

积极心理学总结

开始总结前三个月对于积极心理学大量学习感悟之时,介绍一下Ellen Langer这本著作《专念》我是在看这本书前言介绍时,觉得可以“一心一意”地写下一篇对于过去几个月中发生一些事情的总结。就用这种方式吧。过去的几个月,看完了哈佛幸福心理学的23堂课,因为这位老师(Tal),他的妈妈,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Marva Collins),还有他祖母二战中存活下来的故事,而深深感受到了他们三位的积极态度,积极活法对生活的影响,于是,我开始了实践:看了5本其他关于追求幸福的书,在公司发布每两周一次的关于如何通过好好工作来提升幸福感的简报。同时,在跟读书会的朋友一起运动,一起相互鼓励,一起通过跳舞交了更多朋友的情况下,可以体会到上面这书里提到的诸多事实。哈佛幸福心理学是关于研究人如何可以获得幸福感受的方法和实践。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了,追求幸福是有方法可依据的。并且,这些研究还是跨文化的,比如作者在西方,亚洲都做了很多的研究。倒数第二堂课讲的是关于自尊的研究。自尊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可以作为一门课程的总结。这次,Tal还让学生(我这个网络自学者也算是吧:)总结获得幸福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散步,游泳,跳舞等),每日的感恩练习(也就是写下今天感激的五件事),日记的习惯(对于美好的回忆简单记录当时的情形,每记录一次就相当于是再现了一次幸福的感受,对于不好的遭遇就采用分析记录的方法,总结经验),专念(就是瑜伽冥想以及保持冷静的方法),幽默(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素质,可以学习的)。总体来说,如何在上面这些方法都保持好的习惯,一个人会越来越悦纳自己的生活吧。23集的课程有很多东西值得年轻人看,这里面的理论帮助年轻人更快提升自尊感,从而增加幸福感。一个人的很多错误选择,行为,其实都是因为缺乏自尊感造成的。自尊,是“社会的疫苗”,加入社会上的人都有了这个疫苗,那么可能,就不会因为内心的恐惧,不安,促使自己向外在世界去证明自己。我想,可能正是缺乏自尊和爱感受,促使了很多年轻人停不下来追求更多的钱,更大量的工作。有多少过劳死的年轻人,这个报道不得而知。只是觉得可惜,为何不多多提升自己的自尊感,好好爱自己呢(当然,这并不是简单意味着不要努力地工作)。在计划欧洲行的时候,一个老同学说我:小妹儿,你有钱噢。我很无语,回答道:我没有你有钱。我只是选择,计划了这次的旅行而已。想要做的很多快乐事情,成本都是自己办得到的。只是选择而已。下面写一些课程讲到的理论,也是我选择去相信的:)1 .首先学到一个新词“epigenesis”-循序渐进。我们不可能不经过第一个阶段,就达到下一个阶段,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饿汉去店里吃包子,他一连点了6个包子,终于吃饱时他想:我应该直接向老板说:给我上第六个包子?这样,就可以省去吃中间5个包子的麻烦了2 .Human nature to be commanded must be obeyed first要想把握人性的规律,必须要先尊重人性。承认自己作为人的局限,同时也允许自己成为一个不完美的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另一面,that is, Allow yourself to be human, giv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for yourself and others.这点太重要了。我不仅想到,高中时熬夜复习多么的低效率阿,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现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试图告诉自己,说不定某方面不强求,允许自己做不好,也许是等待另一个好机会出现的方法呢?3.No one is coming.“没有人会来”。非常喜欢这句话,生活中,工作中,该你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你不做,永远都是你的事情,没有人真的可以帮助到你。只有自己可以帮助自己。推卸责任,指望某天某个人,某个情形会变好,然后你就可以突然快乐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永远都尝不到幸福的滋味了,因为这样的话,概率实在太低了。4.Fail to learn, learn to fail.犯错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犯错的过程。这句话,如果能让大多数中国学生,家长相信该有多好阿。不要去指责你的孩子,不要拿你的人跟其他人做比较。这样的下场,只会让一个人再也不敢尝试了,而一个人一旦不再尝试新事物了,那么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停滞了。因为学习任何事情都和学会走路一样,不断跌倒,然后才不断获得一种能力。走路的能力如此,工作能力如此,幸福的能力也如此。5.积极心理学的思路和态度-what you appreciate, grows.(这跟积极心理学研究关注点理论一样,不研究病态的人,研究那些成功的人,这些人才是值得研究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增长。等等,等等,这里的内容给了我太多的力量。通过学习又多了一根拐杖去面对生活,苦难会有,挫折会有,但人的伟大就在于会思考,想办法。你关注解决方法,就不会像关注问题的人一样,困兽一般,困在自己的牢笼中。希望你也可以感受到这个正面的力量。全部视频的链接如下,中文翻译还是不错的: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7180

摘抄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如果以过程为导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变成应该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这样,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实现目标的各个步骤上。我们要记住,世上没有失败,而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潜念的影响包括狭隘的自我形象、无心的冷酷、控制力的丧失和未发挥的潜能。对于结果的过分关注也会让我们的自我形象变得狭隘。关注过程以及那些帮助我们获得专业技能的步骤能够防止我们轻视自己。专念的特征:1、创造新的类别;2、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3、使用不同的视角。很少有人会故意让自己变得吝啬、冷淡、挑剔、死板、处心积虑、马马虎虎、鲁莽或大惊小怪。没有会努力将各种令人不快的品质集于一身。他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容易冲动)如果换一种视角看其实并不坏(随性),而且他们很喜欢这一特点。了解品格的双重性有利于我们控制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依旧觉得这种品格不好)。专念改变看似无法改变的环境病人常常假设在医院里吃苦头是在所难免的。那么,病人能否通过乐观的心态来控制自己疼痛体验。我们让将要进行大手术的病人想象自己要进行一场激烈的足球赛,或为一次家庭晚宴做准备。如果我们了解前人是如何开展研究或进行创作的的话,他们的成果都来之不易,这时我们就不会妄自菲薄,而是会觉得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我们步步为营,坚持不懈。如果你纯粹以结果为导向,那么生活将会变得毫无乐趣。控制力和决策能力更大的被试,更不容易抑郁;更独立和自信;更加清醒,且选择的差异更大。那些早年植入头脑的成见会让我们感到害怕。在我们敞开心扉之后就会发现,其他的选项还有许多,人生的终点也未必像我们原先设想的那样。很大程度上,身心的疲惫是由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决定的。换言之,那些未经仔细推敲的预期能够决定我们的能量何时会耗尽。更换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或者休息一下,慢跑几圈,打个电话,这些举措都能打破疲惫的定势,并激发潜能。只要我们专注于过程,工作并不会变得苦难重重。我们可以认真地玩游戏,但我们专注于游戏本身,而非游戏给我带来的后果。开发的心态不仅能增强你的魅力,而且也能让你变得更有说服力。一个认为结果胜于过程的社会是潜念横行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残障人士或异类更容易觉得自己没有自尊。实际上,在一个注重过程的社会里,做一个异类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的情感离不开背景,而我们的思维创造了这一背景。情绪背景,即我们对于身边事件的解释是导致严重疾病的一连串因素中的第一个环节。专念地选择何时采用专念态度是我们时刻都能做的事情。痛苦是源自于对于痛苦事件的肤浅认识。如果大家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事情,那么相关的痛苦就更容易被驱散。在面对重压的时候,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更有助于减压。

通俗易懂之积极心理学

有幸参加了湛庐文化发起的“专念走中国”图书漂流活动,成为此书的第一批读者。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对照书中所述,审视自己之言行,收益颇丰。一周的时间,无暇仔细揣摩书中之精华,只得暂时将书中重点摘录下来,不想竟用B5纸反正面抄了整整20页。初时还把随想写下来,时间过于紧迫,后来只是一味的照抄,准备日后慢慢回忆、琢磨。仅在此处留下几点感受:此书之目的:以通俗易懂之语言将作者在“专念”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公众,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宝贵的知识,并掌握“专念”意识状态。此书先提出与“专念”相对应的概念“潜念”,并重点提示其存在的情景和带来的危害,更进一步提示其产生、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专念”这一概念,阐述“专念”的特征及带来的好处。此书带给我个人的收获是很大的:保持清醒、消除偏见、开放心扉、多视角观察、接受新信息;降低甚至消除背景带来的不利影响;激发创造力……因时间原因,仅初步认识,尚需时日多加对照、审视才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参加此次漂流活动中,正在看的姚淦铭的《大学智慧》一书,其中讲到朱熹的弟子曾经把其师(朱熹)读《大学》的方法概括为六句话: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东西方与“念”的理解不同,但都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此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接近于工作、学习、生活。如想了解积极心理学可阅读此书。

跟正念的理念很像

对正念比较了解的话,看这本书会觉得没有正念的理念阐述的好。里面讲控制衰老的案例很有意思,比如要加强老人掌控生活的”感觉“在实操上面讲的较少,可以把这本书和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结合起来看,用正念或者专念的理念指导生活,用正念的练习方法培养专念

Langer笔下的”Mindfulness”

这里要注意,Langer笔下的”Mindfulness”,和卡巴金著作中或传统佛教的描述中是有所区别的。正如Langer自己所言:“For reasons I don’t understand, it seems that, for some others in the meditation camp, there is discordance between those of us who study mindfulness without meditation and those who study the more eastern versions of mindfulness that result from mediation. Both approaches lead to health, stress reduction, and well being. Many use a mindfulness practice to create inner peace. Our work has shown, in addition to quieting the inner chatter, that the world around us—eg. textbooks, GPS systems,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s—can be designed to foster mindfulness.引用自 Ellen Langer 的个人网站:http://www.ellenlanger.com/blog/172/paths-to-mindfulness

“专念”与“潜念”

=本书作者是埃伦·兰格,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而且据说作者研究“专念”长达30年以上的时间。这本书提及到“专念”与“潜念”的两个名词(可能跟翻译并不准确有关系),所谓“潜念”就是按照自己的无意识去行动,由于是习惯或者心理定势等问题,结果往往导致失败或者错误;而“专念”则是一种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例如特征是创造新的类别,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使用不同的视角。本书就是针对“专念”与“潜念”去对比,“潜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坏处;“专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好处,应该如何去获得。积极了解两者的区别,并且加以利用,就可以训练自己“专念”的能力,而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提升改变自己的能力。

专念就是投入

没有人可以洞悉某个事物的全部,因为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由此而来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专注。一旦变得专念,我们就不再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再害怕犯错,而是笑迎各种所谓的错误,而不会被对结果的忧虑所吞噬。潜念会让我们付出高昂的心理和生理成本,而专念则能让我们更好的驾驭生活,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并让我们超越种种极限。人类擅长对事物分类,但往往又变成了类别的奴隶,殊不知类别是人创造的,也可以由人来打破。习惯指的是保持过去重复过多次的行为的一种倾向,所以习惯体现的就是潜念。诸如,有人求救需要买绑带,很多人去药店买绑带而没有,就空手折返了,却很少有人想到可以买绑带的替代品之类的。这是因为求救者把事物描述的过于具体,而我们大脑的潜念发挥了思维定势的作用,没有去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潜念的状态,实现仔细考虑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反而会让我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变得疙疙瘩瘩。在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些事物,他们可能与我们无关,我们不会费心去仔细研究。但是这种不成熟的第一印象却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等到这些事物与我们有关了,我们只会调用第一印象,而不会去反思这个第一印象的准确性,这也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处于潜念状态下的我们习惯用既定的方式处理特定的信息,而不会去探索其他可能的运用方式。初次接收信息的方式(潜念或者专念)决定了我们以后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意识会用活生生的力量讲潜意识想法挡在外面,而这些力量却不会阻碍其他想法,即前意识想法进入意识。因此人常常无法了解自己,因为你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阻力。人们之所以墨守成规,不接受世界是持续变化的这一事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我们相信资源是有限的,或者人们过于关注这些东西数量的确有限的一些方面。如果每个人都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欲求,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愿望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是爱情、亲情、信心、尊重,还是兴奋,皆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供给短缺的时候,取舍才是必要的。因此,不要狭隘的看待欲望或生活中那些宝贵的东西,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稀缺,我们可以鱼与熊掌兼得。无论是做什么事,一旦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极限,我们可能就会止步不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就没有提升空间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先对自己的能力设限,这样至少不会受到错误预期的消极影响。我们眼前的现实不过是人主观构造的结果,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控制力。每当一个系统看似几乎完美的时候,我们不曾预见的新事物就会被发现。结果为导向会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对于熟悉的情境,我们会无视细节的变化,这相当于我们活在过去。而如果以过程为导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变成如何去做,而不是是否能做到。我们要记住,这个世界没有失败,而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人们的行为由背景(context)所控制,而心理定势又决定了我们如何对背景信息进行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它会随着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而改变,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感知行为。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背景混淆是指人们将决定他人和自己行为的背景搞混的现象。人们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洗脑,用主流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在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潜念会造成狭隘的自我形象,也就是把自我定位在一个小框框里,一个小角色里。例如家庭主妇经常担心如果丈夫不在家怎么办,如果丈夫把自己休了怎么办,是否还能胜任新的角色。其实任何一个家庭主妇还要扮演其它角色,诸如女儿、姐妹、朋友、画家等。如果她专念地意识到这些角色,那么即使丈夫有一天离开了她,她也不会不知所措。对结果的过分专注也会使得我们的自我形象变得狭隘。在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人们往往比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可能会错误的产生羡慕他人、轻视自己的情绪。基于过去的经验的自我形象也会束缚我们的手脚。许多无法超越的极限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假象。即便是那些自信满满的人也可能潜念地受到特定身份标签的不利影响。你设定的目标越高,给自己的身份标签越积极成功,你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延续以前的决定,而不是每次都重新审视,那么就有可能做出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来。潜念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进而限制我们的控制力。而我们往往倾向于把所有麻烦都归咎于某一种原因,而这种倾向讲大大减少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头脑被一个念想占据的时候,与其相对的信息就会逃过我们的视线。屡次失败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会无视新的有利的信息,完全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权。但如果我们不停的努力寻求各种积极信号,这种心理定势是可以被打破的。所有人的潜能都只发挥了很小的一部分。潜念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变得狭隘,还埋没了我们的潜能。专念与潜念恰好相反,它可以帮助人创造新的类别,能够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还能使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具备转念的人通常可以打破成规,创造出新的类别。许多成见是建立在整体印象之上的。偏见的产生多是因为我们没有对人或者事进行详细的描述,不断的细分会使我们发现原本令人厌恶的人或者事也是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的。具有专念的人会用心倾听和观察,努力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因此,他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有效。当我们自己犯错的时候,常常会把错误归咎于环境,而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常常把错误归咎于个人。任何一种姿态、言语或者动作都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比如心肠软可以看做懦弱,充满感情也可以看成是情绪过激。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多角度去看问题。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会忽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如果我们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小看自己,而且人们往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评判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己会不会那么做,或者自己是否能做到。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他们自己做不到,而不是你的行为真的了不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用负面词汇描述一个人的时候,请想想你会用这个词描述你自己吗。一些人之所以很难改掉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从其它角度或者其它方面来看是他们很在乎的品质。如果一个人看重一种特质,但这种特质的消极版本恰恰是此人最想改掉的坏毛病,那么他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了解品格的双重性有利于我们控制自己,并且改变自己的行为。人们体验的许多疼痛其实实际上取决与所处的背景环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乐观的心态来降低自己的痛感。即便是那些最难以改变的情境也未必真的就无法改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专念的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只有心里空虚的人才会觉得生活无聊,就像是一个人有多自由部分取决于他的内心有多宽广一样,无聊和自由都不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专念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有时候我们的视野过于狭隘,其实自己想来自己的选择不止那么一项或者两项,了解清楚真正的选项会避免我们在评价的时候陷入没有必要的自责。虽然在知道了选择的结果后我们有时会后悔,会希望自己选择其他的选项,但是如果在了解了自己为何原先的选择以后,我们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单一方面的比较很容易让一个人自责和妄自菲薄。我们应当看到,结果的不同来自我们最初的选择不同,也来自己过程的不同。一个真正以过程为导向的人知道每个结果都是由之前的过程导致的。如果我们纯粹以结果为导向,那么生活将会变得毫无乐趣。你真的向往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毫无阻力?你真的向往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获得任何的东西吗?你真的向往去做一个富二代、阔太太吗?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知道过程很重要,即便过程不是游戏的全部。但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决策自由,或者为生活注入新鲜元素都有助于专念状态的形成。有意义的选择要求决策者知道其他未被选择的选项,这一过程能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品味与偏好。但是给予的决策权和选项一定要适量,太多的决策和选择,则可能造成焦虑或者拒绝决策。我们不需要给别人过多保护,应该给对方自由,诸如老人和孩子,让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性。虽然老年人的健康容易出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体弱多病和年老画等号,老年人会自尊心受损,会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他们将一切不便归咎于自己,而不是归咎于身处的环境。对于小孩子,我们不要传授他们既定的事实,比如,这是一支笔,和,这可以是一支笔,这里面的差别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创造力发挥。比如床单在孤单上就可以用来搭帐篷,而很多孩子思维定势,认为它仅仅是床单而已。人生是由一小段一小段被目标引导的轨迹构成的,这些轨迹是相对独立的。过去的行为对整个人生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任何一段独立的轨迹中,我们都可以塑造身心,让其变得更为强大。在我们敞开心扉后会发现,人生其它的选项还很多,人生的终点未必就像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在使用理性思考和行事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过去设定的类别。伴随直觉体验而来的是新奇的思想意识流。直觉让我们不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纯粹的理性是用来证实既有思维定势和僵化类别的。当只关注一件事或某一种既定的行事方式的时候,我们就会把直觉挡在外面,把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许多部分隔绝开。直觉和专念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费劲心机地去获得。如果硬要用理性来分析出人意料的直觉的话,我们可能会错过重要的信息或绝妙的创意。我们常常把关于世界的所谓的事实当做真理,而实际上他们只在某些条件下适用。不确定性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而不仅仅是让人们表达出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审视这个世界,而不是匆忙就下结论或者做决定。科学研究产出的只是概率性的陈述,而非绝对事实。即便如此,这些陈述也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为真,但我们的课本常常把这些知识当做脱离任何背景的绝对真理加以阐述。在很大程度上,身心的疲惫是由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决定的。换言之,那些未经仔细推敲的预期能够决定我们的能量何时会耗尽。在新的背景或者环境下,精疲力竭的人会产生新的能量。具有专念的人会主动改变环境,使自己总是保持充沛的精力。专念本身就会让人很兴奋,不会让人疲倦。只要我们专注于过程,工作并不会变得困难重重。但是如果我们机械地工作,那么思维定势就会束缚住我们的手脚。当工作接近尾声时,我们会开始关注结果,并预期疲劳将至。在评估结果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和任务割裂开来。而当我们觉得疲劳就要来临的时候,疲劳真的就如期而至了。潜念是用昨天的解决办法来应对今天的问题。专念是适应今日的要求以避免明日的麻烦。除非你有确凿的理由,否则不要把身体上的缺陷和心智缺陷画等号。要消除歧视和不满,我们要做的不是减少类别,而是创造出更多的类别。我们可以对人进一步细分,划出新的类别,即可消除歧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背景和多视角的存在。心理状态有时候决定了生理状态。一味的否定一种坏习惯,并不能促进人们戒除这种坏习惯。相反,让人们承认坏习惯也有好处,并找到能够起相同作用的替代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强大的自愈能力。通过催眠、自我暗示、不放弃信念、想象、积极思维和生物反馈等方法,我们可以激活这些神奇的力量。绝对正确的答案并不存在,决策应该是独立于数据收集的。我们要尽力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决策,而不是痴迷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行决策的永远不是数据,而是人。痛苦源自对痛苦事件的肤浅认识,如果大家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令人痛苦的想法,那么相关的痛苦就更容易被驱散。专念不等同与焦虑,潜念也不等于释怀。实际上,面对重压的时候,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有助于减压。

Mindfulness不是正念的意思么……这标题的翻译真奇葩

翻译心理学的书,是不是找几个心理学专业的来翻译啊?~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兰格专念研究所

首次提出2012年积极心理学最重要概念“专念”,这一概念将启发整个世界,改变无数人思考与感觉的模式。作者埃伦·兰格,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心理学家,她是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研究者。本书是她得成名作,畅销全球20多年。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会主席,苏德中审校,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安博·人众人教育总裁杜葵,著名心理学家、工作情商及幸福力专家张怡筠,联袂推荐。被《影响力》《追求卓越》《全新思维》等畅销书转载传颂,被权威书评媒体《书目》杂志评为一本划时代的巨作。内容简介《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的成名作。首次提出2012年积极心理学最重要概念,启发整个世界,改变无数人思考与感觉的模式,被权威书评媒体《书目》杂志誉为划时代的巨作。被《影响力》《追求卓越》《全新思维》等畅销书转载传颂。《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的最新力作。埃伦·兰格对传统七个学习神话——熟能生巧、专心一意、延迟满足、倒背如流、对抗遗忘、绝对智能、非错即对——的颠覆解析,打破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有乐趣,更加有意义。“专念学习力”思想改变了人们在学习上长期陷入的僵局,打破惯用的学习思维。实践专念的学习方法在质疑学习神话的同时,也重构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专念地学习能让我们更有能力、更有魅力、更有创造力。《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以积极心理学家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家的敏锐力为你解开创意的密码,用专念创造力踢开阻碍创意的绊脚石。评价的魔咒、天赋的迷思、规则的怪圈……在埃伦·兰格6项艺术减法的启发之下,你不会再惧怕艺术创作,不会难以成为创意生活的主人。《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帮助你通过当下的事情更接近自己、回归真我,开启创意之门。我们不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生活而艺术。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感受专念创造思维的力量,为生活的艺术开启幸福之门!作者简介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获得最具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大众心理学杰出贡献奖等。在各大学术媒体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作品。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专念》、《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等。独具匠心的画家精彩书评我认为大家应该本着“no idea is a bad idea”的精神,去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让别人多说说观点,而不是去评论他人,强调对错,这样其实更有乐趣。《专念创造力》不仅提倡关注自身,还教我们理解他人,多理解别人也是很好的拓展自己视野的方法。——林正刚前思科中国区总裁,刚逸领导力公司CEO,企业教练和管理专家那些在正声学画的孩子们,通常年龄越小的画得越好,六七岁的小小孩更专注、大胆,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大一点的孩子(10岁左右),就很容易犹豫,不自信,在意别人的评价。长大的过程也是被束缚的过程,《专念创造力》是一本能让你摆脱束缚的好书。——熊磊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兰格继《专念》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专念与创造力的关系,这种创造力不仅能用在艺术创作中,更能让我们平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充满惊喜和活力。专念是穿越生命的利器。——戴林龙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资深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快乐工作倡导者埃伦·兰格无疑是当今最具创造力的人士之一,《专念创造力》是她又一部极具突破性的作品。兰格借助科学研究和个人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追求专念创造力能带来绝妙生活,以及如何去追求。这本书的智慧和魅力让每个人都无法抗拒。——迪帕克·乔普拉《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作者无论在绘画、写作还是生活中,兰格博士都是一位圆满完成个人文艺复兴的女士,在《专念创造力》中,她深刻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提高专念创造力。——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作者埃伦·兰格不拘常规的独创性思想,唤醒了惧怕失败、不敢放手尝试的人们。这本书让人跃跃欲试,尝试着去成为像兰格一样的艺术家。——罗伯特·扎荣茨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这本书写的是专念创造力,而它本身就是专念创造力的产物。它没有夸下海口,说能释放你内在的米开朗基罗,但它仍可令你叹为观止,能帮助你摆脱束缚。——贾斯廷·卡普兰普利策奖获得者《克莱门斯先生与马克·吐温》作者《专念创造力》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独创性的作品。埃伦·兰格创新性地研究了人们为什么以及如何限制了自己创造力的发挥,敏锐地洞察出潜念让人们付出的高昂代价,并且指出专念创造力如何帮助人们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尤其是那些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人。——伊丽莎白·洛夫特斯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熟能生巧、专心致志、倒背如流……”,拥有这些,确实会带给我们很多学习上的成功。但用得不当,却也会让孩子对学习一点一点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的大脑获得自由?埃伦?兰格的《专念学习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给孩子的学习生涯带来了一股清新、快乐的风。—— 徐凡《父母必读》杂志主编《专念学习力》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让人们明白,不同的情形应诉诸不同的方法和答 案……兰格里程碑式的研究科学地论证了这一观点。——《纽约时报》本书是对《专念》的精彩延伸,作者思维缜密,观点发人深省。本书探讨了教育中的潜念造成的不良效应……阅读本书,会让你对教育领域必将发生的模式转变有清醒的认识。——《科克斯书评》兰格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理论,该理论对教育、学习、个人发展、衰老、群体关系、精神和神经病理学等广泛领域的人类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伊迪丝·卡普兰《当代心理学》杂志我是专念学习力的坚定信徒。这本书应该被确立为学术界和商业界每一位教师的必读书。——霍华德·斯蒂文森哈佛商学院教授目录《专念》第一部分 潜念01 擦肩而过的良机潜念的三大特征02 被简化了的世界潜念的六大根源03 无心而酿的大错为潜念付出的四大代价第二部分 专念04 打开有趣的世界专念的三大特质05 让时光倒流20年专念的好处之一06 从平凡中洞见创思专念的好处之二07 让工作快乐而满足专念的好处之三08 消除歧视与偏见专念的好处之四09 整合身心的力量专念的好处之五第三部分 超越专念10 高效能人士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专念学习力》序言——专念的力量第1章 学习神话1:熟能生巧滚瓜烂熟也不熟于心熟练带来的问题千篇一律的基本功专念让学习随心而动质疑的价值岔路学习能专念地教书本知识吗第2章 学习神话2 专心一意集中注意力也可能学不好注意力的困惑专念教你恰当地专注增加新颖性柔性的警觉重新思考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第3章 学习神话3 延迟满足延迟的回报不可靠只学习,不玩把玩耍变成工作专念超越回报把工作变成玩耍第4章 学习神话4 倒背如流死记硬背得不到真知将信息封装起来专念让信息变得有用让信息唾手可得发现差异和特点第5章 学习神话5 对抗遗忘不忘记旧知识也理解不了新知识活在当下潜念记忆的危险专念改变思维定势心不在焉与心有他属记忆力会减退吗另眼看记忆和衰老第6章 学习神话6 绝对智能智能越高不等于能力越强19世纪的智能理论最匹配论专念创造更多选择一种非传统的能力线性或专念地解决问题第7章 学习神话7 非错即对正确的事实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被结果束缚行为者、观察者和其他视角专念成就创造性思维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思维当对的变成了错的专念与自我定义重新构想世界与学习译者后记《专念创造力》各方赞誉Ⅰ中文版序 体验专念,拥有创意生活Ⅴ序言 开始艺术创作,就能成为艺术家第1章 专念: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为生活而艺术马吃热狗怎么了——专念的本质不确定性的价值全力投入,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个人文艺复兴的本质第2章 专念所蕴涵的力量专念是有形的假装的代价专念地演奏最吸引人真诚地绘画更接近完美第3章 减法一 踢开评价的施压评价的潜念性艺术的评价评价的影响质疑评价性的观点区别不是评价赞美的危险从评价中解放出来不停手的乐趣打破不作为的神话专念的力量第4章 减法二 去除对错误的恐惧不完美的趣味——错误的本质错误与规则错误、类别与感知可预测的错觉理解预测错误的完美第5章  减法三 不迷信绝对的规则将人纳入思考发现制定规则的情境一种尺寸不能适合所有人为我们的行为找到理由绝对性与创造力绝对性的本质艺术的真相第6章 减法四 抛开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的赌博单一视角的比较向他人学习抵消社会比较的影响体验自我第7章 减法五 打破天赋的迷思是天赋还是技能成为天才的步骤控制天赋专念思维的力量第8章 减法六 摆脱“知”的盲点相异中的相似视而不见知道得越多,越可能错过找到视角,获得控制第9章 回到最有创意的状态享受发现的过程以不同的方式看到彼此投入的天才创意的曝光效应投入的条件第10章 专念的选择决策的本质专念的决策后记译者后记查看全部↓精彩书摘第1章 擦肩而过的良机潜念的三大特征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我们生活的世界》(The World We Live In)我们人为地将连续的时间轴分割为许多部分,并把不同的片段命名为“日夜”或“春夏秋冬”。对于所能感知到的许多连续变量,我们都是这样处理的,而这些被人为分割出来的抽象部分就是概念。就这样,我们用概念化的秩序来替代感知到的世界,而感知正是我们各种经验的来源。假如现在是凌晨两点,你家的门铃突然响起。从睡梦中惊醒的你匆匆下楼,一探究竟。开门后你发现一个有钱人站在面前。他身着毛皮大衣,手上带着两个钻戒,身后停着一辆劳斯莱斯。他为自己在凌晨吵醒熟睡中的你表示歉意,但他正在参加一个寻宝游戏,而他的前妻是对手之一,所以赢得这场比赛非常重要。他需要一块长2.1米,宽0.9米的木板。你能帮他这个忙吗?为了表示诚意,他愿意拿出10 000美元来答谢你。你相信他所说的话都是真的。此人显然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但应该去哪里找这么一块木板呢?你首先想到的是堆木场,但你并不知道堆木场的主人是谁。实际上,你连堆木场的具体地址都不清楚。而且在这个时间,那个地方也不可能开门营业。你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但依然找不到可行的解决方案,于是不得不向对方说声抱歉,放弃了那笔高额的奖金。第二天,你去拜访一位朋友,他家旁边正好有人在盖房子。你的视线突然扫过一块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这是一块还没有制作完毕的门板。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换取10000美元奖金。“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你喃喃自语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家的门当时不是一块木板。“门”这个概念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对眼前的这块符合规格的木板视而不见。我们将世间万物进行分类,以此来感知世界。一般人只会教条而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出的类别,成为类别的奴隶,而忘记了类别是人创造出来的,也可以由人来打破。这种“潜念”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常见,你可能会说:“我怎么没想到苏珊呢?她会疏通下水道。”这种情况被称为“归类陷阱”。这是“潜念”的一大属性。此外,无意识行为以及单一视角是这种意识状态的另外两大特征,我也会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无意识行为你是否曾经对商店里陈列的模特说过“对不起”?或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在支票上写下上一年的年份?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只是从周围的世界获取并使用有限的信息(模特的女性形体,支票本的熟悉模样),而忽视了其他的信息(模特一动不动,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有一次,我到一家百货商店购物。结账时我将一张全新的信用卡递给收银员。她看了看信用卡,发现我没签名,于是将卡片递还给我让我签名。随后,她将卡片在POS机里一刷,待单据打印出来后让我签单。我照做了。接着,她把单据拿过去,认真比对上面的签名和信用卡上的签名是否一致。人们可以无意识地做出非常复杂的行为,现代心理学对此研究不多。但是早在1896年,莱昂·所罗门(Leon Solomons)和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1]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在当时被称为“双重人格”,我们现在称其为“人格分裂”。他们认为,由第二重人格所主导的无意识行为和常人的行为非常相似。常人也能在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许多复杂行为。所罗门和斯坦用自己做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无意识地朗读和书写。他们可以做到一边全身心阅读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边书写英文单词。经过强化训练后,他们甚至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无意识地听写。事后,他们完全记不起自己写了哪些单词,但确信自己一定写了些什么。为了证明朗读也能自动进行,他们尝试一边听故事一边朗读。结果经过训练后,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一边专心听故事,一边无意识地朗读。所罗门和斯坦得出结论认为,大量被我们认为是高智能的行为,如朗读和书写,完全可以无意识地进行。他们写道:“我们向大家展现了常人所具备的一种普遍倾向,即人们无需受到明显的意愿或意志干预,就能按照既往习惯无意识地行动。”……查看全部↓前言/序言司空见惯的“潜念”与求之不得的“专念”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嗓音的纹理》(The Grain of the Voice)我不喜欢单调的东西。你瞧万花筒多有趣,只要稍微动一动它,那些五彩的碎玻璃就能形成新的花式。康涅狄格州的一家养老院允许一些老人种植和照料盆栽,他们还被允许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决策。一年半后,与同一家养老院里情况相似,但无法进行自主选择的老人相比,这些享有部分选择权的老人不但更加开心、活跃和清醒,而且其死亡率也更低,连其他老人死亡率的一半都不到。这一结果十分出人意料,并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灵感。在此后10年里,我和同事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而这些研究都围绕着两大主题,即“专念”和“潜念”。前者是有益的,而后者是有害的,不过它们的力量都非常强大。我们听说过许多离奇的特异意识状态,如催眠、冥想,甚至是吸毒引发的意识状态。与之相比,“专念”和“潜念”实在是稀松平常,以至于很少有人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利用其改变自己的生活。司空见惯的“潜念”状态会让我们付出高昂的心理和生理成本,而“专念”状态则能让我们更好地驾驭生活,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并让我们超越种种极限。虽然相关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但我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成果的意义。掌握“专念”意识状态的好处太多了,让这么宝贵的知识躺在社会心理学论文里睡大觉实在是太可惜了。每当公司高管或记者请求我再版相关论文的时候,我真希望世上有即时翻译机,并用它把论文里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统计数据剔除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告诉公众。之所以撰写本书就是出于上述目的,而且我花了很多心思,尽力将50多项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展现给大家。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第一次亲身体会到“潜念”的负面影响。我的外婆因为头痛而去看医生。她习惯用比喻的方法进行生动的描述,她告诉医生说自己的脑袋里有一条蛇在爬。但年轻的医生并没有把这位文化背景不同的老奶奶所说的话当回事。他们觉得外婆只是因为年事已高而说胡话。而当外婆变得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开心的时候,医生建议对其实进行电击治疗(休克疗法),并劝说我的母亲同意他们的提议。外婆走了。直到尸检的时候,医生才发现她的脑子里长了个肿瘤。我和母亲对此感到无比愤慨和内疚。但我们凭什么质疑医生的诊断呢?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一直在思考医生对外婆的抱怨所做的反应,并反思我们对医生做出的反应。医生们进行了一系列诊断,却没有打破头脑中对“老迈”的心理定势,没有认真考虑外婆的描述。而我们也一直认为医生是专业的,没有对他们的诊断提出质疑。最终,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让我发现导致上述错误的一些原因,并促使我进一步研究“潜念”。社会心理学家往往对行为受到环境影响这一话题感兴趣。不过,人们一旦进入“潜念”状态就会僵化地处理信息,对特定的背景不予关注。比如,人们常说“海洛因是危险的”。但对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来说,这句话还对吗?“潜念”是危险的,而好处多多的“专念”状态也并非难以实现,先前提到的养老院实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很感兴趣,此后我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中都发现了它们的身影。……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让自己进入“潜念”状态。一些钢琴演奏家会刻意脱开琴键来记忆琴谱,以免发生一离开钢琴就记不起乐章的窘境。他们对自己的演奏很上心,不会机械地把所有事情都交给手指去完成。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里,我将向大家介绍“潜念”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讲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各方面变得更加“专念”。第2章将介绍“潜念”的本质及与其相似的概念,如习惯和潜意识。第3章将探讨导致“潜念”的原因,介绍背景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早期教育的性质。在第4章里,大家将了解“潜念”让我们付出的各种代价及其对技能、预期和潜能造成的限制。我将在第5章向大家介绍“专念”的本质及其与东方哲学中一些概念的区别。而从第6章开始,我将向大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的一些领域,如抗衰老、创新、工作、消除偏见和健康这些方面的应用。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下列领域:对于工作中不确定性的管理以及“潜念”和身心二元论之间的联系。第8章和第10章将分别介绍相关内容。当然,这些研究成果对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由于严格遵循既定的规则和“专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本书不会给出任何具体的行为准则或解决方案。许多读过本书草稿的人和曾经与我一起开展研究的人都发现,思考“专念”和“潜念”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一些人变得更容易承受风险,更愿意面对变化,而不像以前那样害怕失败;另一些人则觉得自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控制力。我衷心希望读者也能享受这些研究成果,“专念”地对这些结论提出质疑,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检验它们的有效性。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想到《鬼吹灯之寻龙诀》里陈坤对苏琪说的话:你漂亮,不是客观上你漂亮,而是我认为你漂亮。这句话同样适用书中浅念形成的描述。一切事物本没有意义,人为了理解世界,给每个事物都赋予了类别和意义,像这种根上的东西,我们没办法改变,只能通过了解来顺应或是控制。人脑自动给每件东西分类能更好的让人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然而人一旦习惯于某件东西属于某个分类,会导致思维定势和视野狭窄,我的理解来说就是失去了想象力。如书中例子,一个木门,是门也是木板,还可以是木筏,可固有的认识会导致当时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门的其它可能分类。这,便是「浅念」。书中提到了浅念的四大危害:1、浅念会造成狭隘的自我形象,也就是把自我定位在一个小框框里,这会让个人和企业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环境的变化。2、浅念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进而限制我们的控制力。3、屡次失败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会无视新的有利信息,完全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权。4、浅念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变得狭隘,还埋没了我们的潜能。专念,便是与浅念相反的存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它的特点是: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新的类别;能够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还能使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我的理解是,世界本就是不确定性的,人却是喜欢确定性的,这是一对矛盾,专念便是让我们积极面对和接受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发现和新机会,消除思维定势,进而通过思维和心理上的改变达到生理上的对应变化。、当制定下目标后,接下来开始享受达成目标所要的各个步骤中去吧,暂时忘掉实现目标后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打破“习以为常”的陷阱

这本书其实不是关于专注力的,不要被书名骗了。 作者提出了“潜念”的概念,也就是“下意识的”,“不知不觉的”,“自动化的”做某事。 指出了当陷入潜念的时候会损失很多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而专念则是做一件做了很多遍的事情的时候仍然保持“第一次”做的心态,从而激发灵感,而且得到更多快乐。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往往来自于追求结果而非过程的做事方法。因此,我们应当更注重做事的过程,避免落入“潜念”的陷阱。 本书内容不多,就酱。

缓存的使用以及缓存及时更新的重要性

这是一本讲思维模型的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思维定式及其危害;第二部分讲打破思维定式的好处以及打破思维定式需要具备的三个特征:创建新类别,欢迎新信息,使用多重视角分析问题;第三部分则在说如何把握度:"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对哪些事情抱有专念态度"。其实就这话题而言,我觉得这里用的"潜念"/"专念"就是指人心智模式中固有的缓存机制。潜念就是从缓存直接取数据,所以其反应速度快,可以无意识驱动,但缓存使用的风险在于,长时期没有更新后,其状态可能和现实世界脱节。而专念就是重新执行完整运算,并更新缓存的过程,所以这种状态运算速度慢,但好处是总能得到更准确的现实世界映射。这两种模式用书P144的话来说,就是:"潜念是用昨天的解决方法来应对今天的问题" -- 使用缓存"专念是适应今日的要求以避免明日的麻烦" -- 通过重新计算以得到现实世界的最新状态(顺便也更新缓存)然后,由于两种模式差别各有其短长(一种计算速度快,但信息失真较大,可能导致误导;一种计信息失真小,但计算速度较慢),所以在实际执行中,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度。本书中不少案例挺有嚼头,比如:1.P3 的半夜找木板案例2.P47 商店门口放的醒目标牌"可以点亮的蜡烛"3.P71 阿尔卡特滋的养鸟人案例(被判无期,照顾小鸟,成为鸟类疾病方面专家):只有心灵空虚的人才会觉得生活无聊,就像一个人有多自由部分取决于他的内心有多宽广一样,无聊和自由都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自整理内容笔记,自取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其他提到的概念与定义熵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实体或组织的形式将会渐渐瓦解。基本信息作者: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美)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阅读时间:2013-11-5至2013-11-13阅读介质:Kindle出品: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字数:137000潜念形成潜念的原因重复(“唯手熟尔!”),会让你麻痹大意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我们刚刚碰到某类事物时形成的思维定势,一般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所以被称为不成熟的认知承诺认为资源、能力等都是有限的(设限)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结果导向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对于熟悉的情境,我们会无视细节的变化;这相当于我们活在过去背景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它会随着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而改变,从而改变我们的感知和行为。对背景的理解决定了我们会做出何种行为反应。而我们对于特写背景的反应模式大多是在儿时习得的。价值观会创造特写的背景,进而影响我们的感知背景混淆:在对同一种行为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关于资源有限的信念线性的时间观潜念让我们付出的代价狭隘的自我形象把自我定位在一个小框框内自我定义为家庭主妇的妇女自我诱导型依赖(Self Induced dependence)无心的冷酷斯坦利的权威电击实验(见实验案例)我们倾向于将所有的麻烦都归咎于某一种原因,从而让我们看不到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控制力的丧失案例:戒酒者的酗酒榜样直接影响到他是否容易戒酒成功当我们的头脑被某一个念想占据时,与其相对的信息就会逃过我们的视线习得性无助屡次失败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会无视新的有利信息,完全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权未发挥的潜能潜念套用以前的类别无意识的行为单一视角,过于具体的要求潜念是用昨天的解决方法来应对今天的问题原文摘记对我开展自媒体的重要指导: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重要的是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而对于信息传达方来说,新颖独特的形式是使对方有效地接收信息的保障在评判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已会不会这么做,或自已能否做到。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已做不到,而不是因为你的行为真的非常了不起在潜念横行的社会里,残联人士或异类更容易觉得自己没有自尊。实际上在一个注重过程的社会里,做一个异类没什么大不了的专念形成专念以过程为导向关注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世上没有失败,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借助直觉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费尽心机地去获得不要将事实当做绝对真理不确定性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不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而会让孩子成长为更自信,更有应变能力的成人问题重构(更改背景)专念创造新类别有意识的行为专念是适应今日的要求以避免明日的麻烦专念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创造新的类别能够让人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能使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如果视角够丰富,会发现我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其实也是一种积极行为:一些人之所以很难改掉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从其他角度来看是他们很在乎的品质改变环境(例: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过程优先于结果不是东方的“正念”“正念”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专念”没有两种念都会让人不被成见所束缚,打破条条框框正念的习得:冥想专念的好处专念的会会发现别人忽视的细微变化 预警信号+改良机会,所以专念的人更敏锐、更具前瞻性。专念的人会主动改变环境,使自已总是保持着充沛的精力结构性拖延法的理论依据对疲劳的预期是自我实现的思维定势专念型管理者容忍不确定性、引入“外来者”可以有效鼓励创新玩的时候都能容忍不确定性,但工作时往往不能容忍不确定性规则是用来指导行为的,是为人服务的,不应机械地遵守规则,变成规则的奴隶可以消除岐视创造出更多类别学会欣赏“异类”的独特感知能力无歧视地进行区分整合身心的力量身心之间有联系,不是简单的二元论大部分由背景唤起的情绪是习得的,我们并没有对情绪的起因进行慎密的思考身体和心理处于具体的背景中,有时我们需要改变生理状态时,只需改变一下心理的状态(实验:为了个人原因比外部原因更能挨饿=不同的心理状态意味着不同的生理状态)成瘾与背景:当脱离了某种心理状态时,我们也就脱离了它相应的生理状态。所以在戒除某种习惯之前,先要在心理上切断联系戒除坏习惯:直接否定某种坏习惯,并不能促进人们戒除这种坏习惯。相反,让人们承认该坏习惯也有好处,并找到能够起到相同作用的替代方式,可能更有效主动安慰剂:自我暗示、催眠、改换背景、冥想等等超越专念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人们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到专念需要懂得在什么时候对哪些事情给予必要的帮助在决策时,不能一味地认为收集数据就能解决问题。超过时点还不决定,就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用直觉来决定。任何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个人的价值观专念让我们生活在一幢透明的房子里(清晰、对局面有控制力、不乏味)论据案例加拿大的白人长大后更容易看见直角,克里族印第安人则更容易发现斜角延伸阅读书籍《谈判力》(Getting to Yes)相关实验复印机实验纽约大学研究生中心,1978年Benzion Chanowitz/ Arthur Blank和兰格正常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更有效果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更有效果 -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说明: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有意识地关心请求的内容斯坦利权威电击实验Stanley Milgram当“学习者”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担任教师的被试者就要对其实施电击(未真正受到电击),录音机会播放“学习者”受电击后的叫声和抱怨声65%的被试者对“学习者”实施了足以毙命的电击电击强度是逐级提高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只是越轨一点点,然后逐步加码,那么我们就会在不经意间越来越远,直到最后猛回头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决策和责任对老人影响的实验1976年,作者与耶鲁大学的Judith Rodin进行,在养老院老人自主选择权(来访者地点、是否要看电影、给花浇水)实验组老人的健康水平提高,最牛的是死亡率下降(原30%,实验组的15%)时光倒流实验心理因素会作用于变老的过程,还会改善智力表现这是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http://d.pr/i/TFLl.jpg

《专念》,消除潜念,增加专念

这本书没有教授太多技巧,但他指出了核心:就是要消除潜念,增加专念。潜念,包括我们的潜意识、习惯、不成熟认知承诺等造成的。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活在潜念的世界,比如说总是重复单一劳动,习以为常,及时它有任何变化都无法发现,没有了新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思想导致我们自我狭隘、冷酷无情、习得性无助、埋没潜能。。。专念,注重创新,以多角度看问题、可以接受新信息、更关注细节、关注过程为导向。这些积极思维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健康、增强记忆力、寿命延长。它的好处数不胜数。但我们经常被禁锢在自己的思维局限里,缺少创新,总是按原有思路解决问题,以为所有事物一成不变,其实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我们的心没变。关注点需要改变。比如说资源有限的信念。我们总认为资源是有限的,然后去挣去抢,可是不会换个角度去看它,煤是会用完的,但可以有代替它的东西。好学校的名额是稀缺的,但我们可以做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思维局限性,导致了自己的悲观。对生活的悲观。我特别赞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去想那件事,一定会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我们常常因为自己对问题的分类影响自己的判断。其实可以重新分类,或者细化分类。作者又一次提到了我们错误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我们忽略了过程,其实过程才会导致结果。做一件事,要对过程负责,在过程中注重细节,才可以有好的结果。如果一开始你就用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那么这件事一定做不好。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和别人纠缠于某个问题,因为每个人这样做都有他自己的原因,既然我改变不了她,那么我就要学着去接受去理解。幸福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的。何必去选择不幸福的纠缠。专念是不受束缚的思维,是洞悉一切的思维,是既理性又充满远见的思维。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挣脱框架,不要禁锢在自己的思维里,积极改变。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定势,多培养专念的意识状态。让我们更接近幸福。

#每星期一两本书# | 专念

通过《专念》来谈一下“潜念”老实说,有点失望.。我是来吸收正能量的,怎么看完之后我更关注“潜念”这股貌似负能量的东西..。没有清晰的解释 “潜念” 与 “专念”.。我将它们理解为是一种思维状态,能指导行为发生的思维状态.. 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其它因素,怎么感觉阅读起来如此困难~~! 我按自己的理解去总结书中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潜念;无意识行为、视角单一,我们无意识的用潜念为自己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它在无形的制约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处于‘潜念’状态下的个人习惯于用既定的方式来使用特定的信息,而不会探索其它可能的运用方式。” 潜念是固执的、死板的、狭隘的、不懂变通的..。形成潜念的六种行为:1. 重复让我们掉进潜念状态;任何重复的行为都能导致潜念状态。“熟悉的结构和韵律会让头脑懈怠,因为我们觉得不需要给予这些信息过多关注”,重复会让我们进入潜念状态,简言之,重复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潜念..。2. 不成熟的认知承诺会形成潜念;依照不成熟的思维定式行事,久而久之便形成潜念思维.。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这类型的思维定势并不成熟,却在我们脑中扎根。潜念伴随着这些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形成,我们以此来指导日常的行为活动,以此来长成现在我这个模样.。3. 我们相信资源有限;世界时刻变化,不少人还在墨守成规,因为他们相信资源是有限的.。视角单一,是潜念的一大特征,我们用狭隘的看法来限制了自己潜能的发挥,我们用潜念为自己设限,它让我们知道世界资源是有限的,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然后我们便禁锢我自己的脚步..。4. 线性时间观念;我们用事物的变化来得出时间,时间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无法准确测量时间中的事物,严格来说,我们只活在当下..。线性时间的观念容易形成潜念.。5.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行为;“世上没有失败,只有无效的解决方案”,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将会引发潜念状态.。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行为,会催生孩子的潜念心理,将知识作为普适的实事教授给学生,这样就没必要考虑其它答案的可能性.。狭隘的世界观还将渗透到生活的其它方面~~ 相反,以过程为导向的行为,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实现目标的各个步骤上,关注如何做到而不是能否做到..。6. 背景的力量;“人们的行为由背景控制,而心理定势由决定了我们如何对背景信息进行解释”,背景的选取是多数是被动的,对此容易形成潜念思维.。Ps.第一部分余下的篇章都在解释以上六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的弊端行为,有点重复与夸大,此部分略读..再来看看专念.。第二部分:专念;创造新类别;欢迎新信息;多重视角..。专念的特征完全与潜念相反,它是潜念的反面.。它追求创新,对信息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开阔视野、变换角度去看待和接纳事物,以过程为导向,为结果争取更多选择与可能性.。Ps.剩下的章节都是在讲案例,非常无聊的案例,都在讲专念如何如何的好,没有一点建设性的提议~!! 此部分略读.。第三部分:超越专念;内容不多,甚至有点重复~!! 就综合潜念几点不好的地方,和专念给人的好处提出几条提醒罢了..。言归正传,这本书叫《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全书用三分一的篇章写了潜念,这个似乎与专念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相比专念,潜念似乎是消极的,它仿佛是股负能量,要不得,必须剔除..。逻辑上是应该这样想?!但我想说,我们无法消除它。每个人都由一个懵懂的小孩长成一个大人,每个人都由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形成部分定势思维,这是很难避免的~!! 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成熟,这不合逻辑~ 因此,潜念的存在是合理的.。对于潜念,我们知道它形成的原因与将导致的结果就得了..。它的形成无法避免,它能导致的结果,我们努力改写.。对于专念,我们应该主动学习与接触,并保持以专念的思维去指导日常行为.。最后,总结两个书中的心理技巧A. 用多重视角不断细分问题;“许多成见是建立在整体印象上的”,对于一个你非常讨厌的人,你可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的描述他/她,一两个你能想到的,最贴切最厌恶的词汇来描述这个人.。但当你将问题细分,用不同的角度再去看待这个人的时侯,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例如,我在减肥阶段有计划的节食,突然有一天Hold不住了,特想吃面包,如果用一两个词来概括我的想法,我只能告诉自己这个面包是柔软的、口感是细腻的,然后可能就一股劲的找面包店了.。而通过细分问题,我便能转换角度去填写我的描述:面包很柔软,因为加了人造奶油和酥油,它的口感细腻丰富,是因为加了很多的糖和油脂,这些都是不在计划之内的垃圾添加剂.。吃了,你之前坚持的都将白费~! 想到这一步,我的欲望或许就停止了.。B. 看待问题,懂得快速转换背景;“动物园或马戏团里的狮子并不可怕,但同样一头狮子如果出现在你家后院呢?狮子是否可怕取决于背景是什么,在感到害怕之前,我们必须提供让自己害怕狮子的背景.。” “背景是习得的,大多数唤起情绪的东西也是习得的,而且这些情绪背景大多没有经过我们的缜密思考.。” 我们的情感离不开背景,我们的思维创造了背景..。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我么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去解释同种刺激,而感知和解释会影响身体做出一定的反应.. 掉进潜念的状态时,用正念的方法帮自己走出来.。凡事懂得变通,不要跟自己的心过不去了.。


 专念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