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542626172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
页数:33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对于我们印度人而言,长篇大论并不陌生。我们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很长时间。半个世纪以前,克里希纳·梅农(当时他是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所创造的在联合国发表最长演说的纪录(九小时不停顿),迄今尚无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另外的数座高谈阔论的巅峰,是由其他的印度人攀登上去的。我们的确喜欢说话。  这并不是一个新的习惯。古代梵语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常被用  来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比。它们比朴实无华的荷马所能驾御的那些作品要  长得多。实际上,仅《摩诃婆罗多》即约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合在一起之长度的七倍。《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当然是宏大的史诗:我非常欣慰地想起,在我环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少年之时,在我为了寻求纯粹的消遣和智慧的刺激与它们不  期而遇之时,我自己的生活变得极为充实。然而,它们围绕着自己的主干故事推进,铺陈出连绵不断的故事,并充满了引人人胜的对话、二难推理以及有选择余地的不同视角。我们会在无意问撞上分布于持续不断的辩论和争执之中的大量的论证和反论证。  对话和意义  那些论证也往往是可以完全独立存在的。例如,著名的《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一小部分,展现了两种相反的道德操守——黑天大神强调履行职责为一方,而阿周那主张规避恶果(同时生成善果)为另一方——之间的一场论战。这次辩论发生在作为《摩诃婆罗多》的中心事件的一场大战的前夕。阿周那是个盖世无双目,战无不胜的武士,属于正义而荣耀的王室(般度族)军队。在王室军队即将与非正义的篡位者(俱卢族)战斗之际,他望着两军对垒,不禁对他们就要做的事情的正当性萌生了深重的疑虑。阿周那质疑,仅仅在意自己促进正义事业的职责,对于战争本身无疑会导致的苦难和屠杀——乃至自己的亲戚遭受的苦难和屠杀——无动于衷,是否正确。化身为凡人的黑天大神(事实上,他还是阿周那的御手)发表宏论,以批驳阿周那。他的回应以阐明行动原则——以优先履行职责为本的行动原则——为形式,这些原则在印度哲学中已被一再重复。黑天坚持认为,阿周那应当履行战斗职责,不必顾及后果。这是正义的事业.作为一名武士和己方倚重的将领,无论后果怎样,阿周那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方面都不能踌躇不决。

媒体关注与评论

  森是一个对政治具有重大的影响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罕见的榜样……在学术界,森的声誉几乎无与伦比。  ——乔纳森·斯蒂尔(英)《卫报》  世界上的穷人和被剥夺者,在经济学家中不可能找到比阿马蒂亚·森更有力也更有见地的斗士。通过表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应当以我们的财富来衡量,而应当以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述使发展理论及实践发生了革命性巨变。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

内容概要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他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持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对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深切关心,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阿马蒂亚·森的代表作《以自由看待发展》已于200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最新力作《身份认同与暴力》也将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三、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图书封面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从学生时代看过少量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书之外,我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过这一领域的著作、思想了。这些年来,一直执著于个人名利的奔忙,甚或自命崇高与清静,关注的多的,虽多涉有文史哲等思想领域,也多为个人修为与内心观省的东西。其行其状,不过拘节于个人中心范围,未免小我。春节禅修长老与法师们提及修罗汉果还是发菩提心修大菩萨道,也许是个机缘,使我开始重新关注起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与无常来。而节前后的香港艳照门事件的沸沸扬扬,以及近日重庆媒体之鼓噪张晓舟事件,都有意无意让我看到了民众的群氓心态的普遍显现。这些因,无疑都在促使着我开始从自我关注,走向社会整体的关注。回头来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似乎也正是将向内关注的所得,上升到与世界的融合,以一个更高等级的身心灵整合状态,来寻找一个证悟与解脱。而这个证悟与解脱,放之于四海度化,或许就是大菩萨道,大慈悲心了。葛先生为序,刘建翻译,阿马蒂亚·森所著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论集》,确实说是一本非专业的通俗论述集。阿马蒂亚·森,更是一位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感谢这个叫葛维钧的人,他写了一个序,很晓畅的语言介绍了阿马蒂亚·森这样一位伟大的穷人经济学家。通过是序,我读到了我久违的,对社会学、关注民众、以致经济与政治对民众的影响的那份浓烈的求知渴望。年过三旬的一个男人,或者责任感原因,不得不越来越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交叉影响,然而眼里尽是股灾、矿难、通膨、饥荒、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这个我们为之奋斗的世界,似乎正在成为我们越来越不想要的世界。我们需要答案。在葛先生简要的介绍里,阿马蒂亚·森似乎已经给了我们一些答案。也给了我们一些清醒的参考。兹郑重推荐关注自我内心的人,以及关注社会民生的所有平民的思想爱好者,都来读读这本书。以下,是我对葛先生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序的部分摘录,它们,这两日正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如是-- ///////////////////////////////“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福利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社会公众的生活状况来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得当。森穷其一生致力于这一研究,并因此而被称作“经济学界的良心”。通过审慎考察近年发生的重大饥荒的环境条件和形成机制,阿马蒂亚•森指出,饥荒的形成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饥饿的人有需求而无消费——这些人的粮食消费权利被废止了!这样的饥饿群体,总是无钱无权的底层民众。灾荒年代受苦最深,乃至大量死亡的,永远是在社会阶梯上处于低端地位的人,特别是那些根本无阶梯可上的农业劳动者。饥荒不仅源于食物的缺乏,更源于食物分配机制上的不平等。 ‘事实是显著的: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无论找到哪里,我们都找不到这一规律的例外。’‘我们不可把民主等同于多数人统治’,当然更不能等同于少数人包打天下,多数人集体失声的伪‘多数统治’。‘民主有着必须满足的复杂要求,其中当然包括投票选举和尊重选举结果,但同时也应该保障独立自主和个人自由,尊重法律赋予的权利,容许自由讨论,撤消针对新闻传播和公正评论的政府检查。民主是一种需要满足多种要求的制度,而不仅仅是在隔绝状态下运作的机械性规定(如多数人统治)’。‘过去的一百年间的确不乏重大事件。但是比较之下,在20 世纪出现的种种伟大成就中,我还是毫无困难地选择了最了不起的一桩:民主的兴起。’那些反对民主,否认它的普世价值的人,经常拿来当做借口的,倒不是国民缺乏要求——因为这不合事实。他们百般推诿,借以搪塞的最后理由,几乎总是国情不同,不可强求。所谓国情不同,又常托词民穷,说穷人向来只关心面包,不关心民主。民主的保护作用恰恰对于穷人特别重要。没有民主制度,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就会死亡。任何巨大灾难发生,其后果绝不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平均分担的。通过转嫁,它们几乎总是全部落到了最贫穷,最无助的那一个群体身上。正是这些有着经济需求的人,最需要,也最渴望在政治上发出声音,以摆脱动辄辗转沟壑的命运。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穷人会拒绝民主。实际上,穷人不关心民主的话,完全是从统治者及其依附者口中说出的,他们早已捂住了穷人的嘴巴。他们意图用生存之权充抵民主之权。而事实是,抱持此论不肯放松的统治者,很少有谁真心实意,为其底层民众提供过最起码的,合乎人道的生存权针对国情论者的观点,森的态度坚定而明确:‘民主绝不是奢侈品,非得等到普遍富裕了才需要它!’到了现代,到了今天, 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无谓男女老幼,民主已是生民生而必备之物,它已如空气和水一样,为任何个人所不可缺,为任何权势所不可夺。 阿马蒂亚·森在中国知名,还在于他有着另一个传遍世界的称呼:‘穷人的经济学家’。有了这个称呼,倒好像经济学家站起队来,有了穷富归属。果有其事吗?试看中国经济学界占据要津的名家都在做些什么:有主张福利制度和最低工资规定纯属多余的;有主张血汗工场能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有主张改革中损失最大的是领导干部,故应重点补偿的;有称八亿农民和下岗工人为巨大财富,是他们保证了少数人的享乐,故应维持现状的;有主张黑窑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社会发展必得有人(当然包括被骗农民、童工、智障者)付出代价(当然包括血和生命),故有促进社会发展之功的。这些人,倘予归类,恐怕的确非‘富人的经济学家’莫属。所有他们的说法,无一不以无情的经济有其自身规律为立论基础,要求将客观分析与情感流露划分开来。这个说法,我们一直相信。但是,自有阿马蒂亚·森出来说话,我们才知道,事情原非如此。他所研究的福利经济学致力于把道德评价标准应用于经济制度,主张经济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发挥经世济民的作用。在他那里,经济学并不是冷冰冰的‘铁则’,而是可以有人文关怀的。他认为,恰恰是现代经济学狭隘地理解了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宰的话,致使伦理学的重要性被大大淡化,导致了自身理论上的缺陷。因此,“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互相脱离造成的”。他呼吁 ‘关注真实的人’。”///////////////////////////////最后,我再引用葛先生序中言论作为结语:“作为普通人、门外汉,经济学的深奥理论我们无法弄懂。不过,有个实事我们清楚:我们不研究经济学,但经济学研究我们。 ”首发于:http://teven.blogbus.com/logs/16238226.html
  •     人们乐于将印度奉行民主制度简单地归因于英国人影响所起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印度拥有公众争鸣的悠久传统。公众议事的传统存在于全世界,而不仅是西方。在印度公众讲理的历史上,早期佛教徒竭力将议事奉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手段。印度的世俗主义,强调对不同宗教保持中立。而在法国人看来,世俗主义甚至应当禁止个人在其所工作的国家机构显示宗教标志及习俗。第二编:文化与交流泰戈尔萨蒂亚吉特.拉伊(1921~1992)电影作品。西方对印度的态度:三个范畴第一类是猎奇者第二类是官员的范畴。与帝国权力的行驶有关,并从英国总督的视角将印度看做臣服的领土。这一观点吸纳了一种优越感和监护人意识,这是对付一个被詹姆斯.穆勒界定为“英国活动的大舞台”的国家所需要的。第三种文化保护着范畴,是这三种中最开明的,对硬度文化的多方面做了记录、分类和展示等多种多样的努力。知识传输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威廉琼斯。P147人们还可以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官员中找到其他许多献身学术的例证,而且几乎毫无疑问,西方人对印度人的看法深受这些考察活动的影响。对待印度的官方态度:詹姆斯.穆勒。《英属印度史》,凭借这本书,他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官员。他的结论:印度文化完全是原始的和粗陋的。他支持将一个相当野蛮的民族置于英帝国慈悲并奉行改良主义的行政管辖之下的想法。推行的政策“对那些国家发动战争并征服它们”。
  •     总得说来,是一本很有见地,值得细读的,从更深层的探究印度的历史文化,和许多外在神秘印度文化内部,更深的审慎思考。作者提到不同领域的人,对印度的态度。而其本人,能以如此客观的角度评价印度,实属难得。而且英文的原来,也相当优美,像诗一样将如此严肃的话题,娓娓道来。尤其喜欢的是,许多隐喻,而且印度不好的方面,能如此瑕不掩瑜的侃侃而谈,文笔真是了得。之于译文,也相当不错,尽管有少量的不通之处,大体说来将此书译成如此,已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了。而且译者文言的功底也为译文填彩。较之市面上,对神秘印度的夸大其词,本书,就像一涓细流,清澈见底,喜欢这种淡淡的感觉。有点像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神秘色彩,就这样平平静静的,没有什么神呀佛呀教义呀那样的狂热凌乱,歇斯底里。就这样,淡然的道出了印度历史文化中更本质的人性。喜欢作者这一伟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泰然自若,经济学家却只在一处轻描淡写的谈经济,对祖国社会的热爱与感怀,就这样自然的释放,美丽动听的美文正是如此。在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现今社会,这本书值得让忙乱中的人们,停下脚步,想想我们在做什么,一切又是在为了什么。作者也坦言,在“情人节贺卡也由于所谓有性方面的直白而令人作呕。。。’说实话,恕我愚钝,实在没有会意作者真的用意,是褒是砭。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阅读该书增进了对印度的了解,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一邻国。谢谢超人的推荐!
  •     主要的吸引人注意的观点就是,原来印度的争鸣议事传统才是印度民主的基础。
  •     好一本论著!了解领国,了解国情。
  •     非我的菜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善于沉默的中国人。深奥,没完全看进去
  •     对于理解印度文化和传统有很大帮助.但是译文读起来很别扭,可能是原文的句式的缘故,因为译者的译后序是很顺畅的.
  •     数学学得真好
  •     还是英文版比较好读,翻译的有些拗口。
  •     阿马蒂亚森的论文集,对了解印度有帮助。
  •     阿玛蒂亚·森的这本书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印度社会,非常有意思。
  •     看的七彩繁星着~晕@
  •     正如书中引用桑德尓的话,社群不仅决定作为同样的公民的他们拥有什么,而且决定他们做什么,不是一种由他们选择的关系,而是由他们“发现”的一种附属关系,不单纯是他们的身份的标志,而且是这一身份的成份。森试图把印度纳入伦理与世俗主义的框架从而改变人们对印度的一般认识,但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自身想像的种映照
  •     一般
  •     新的视角来看印度文化
  •     严格来说只看了中文版序(忍着恶心);作者的喋喋不休又没有层次——其表述方式就是试图把印度塞进某个框架之中。通篇都是伦理伦理,以为伦理就是文化或者文明;学究经济学家讲政治,傻逼兮兮的;我实在不能相信这位作者懂得印度文明的精华,如果是这样的话,印度休矣~沾沾自喜的自卑和自大;
  •     喜感丰沛的国家
  •     总是看这种文不对题的书。。
  •     看不大懂……太晦涩
  •     丫就把这本书当论文集来写了。主要是给他的学生和同行看的。publish or perish。全书罗哩巴索,举例重复,看得人昏头转向。
  •     很感兴趣伟大的邻国印度的文化与宗教。印度人创建了所有宗教中从哲学基础上我最能接受的宗教,他们发明了“零”的概念,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复杂的社会观念,道德伦理和宗教,让我有点着迷。一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就立刻表示了我对这个论点赞同,所以,要买一本,慢慢看。
  •     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
  •     不好好说话,弃
  •     我是要研究这个作者的思想才买的只本书,这本书可以研究印度的文化,仅此而已!
  •     书本的质量很好,尤其是封面,很有情调。
  •     推荐
  •     一直想去了解印度文化,可惜,没读完整
  •     大标题会误导读者,似乎这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关于印度的入门书籍。副标题则刚好合适,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政治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等等诸多类型话题的文章集锦,而且每一篇都相当地有见地。阿玛蒂亚.森很难被界定为一位经济学家,在他的关于政治的、哲学的、科技史方面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他深入研究的领域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 所以这本书的质量绝对是上乘的,只给四星的原因,是本人就是不喜欢文章集锦。 另外这不是入门书籍,需要对印度的政治现状、历史以及宗教有较全面的了解之后,才会明白他在说什么。
  •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印度的,但是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     印度因为复杂多样而令人着迷,不过这本不作为入门级的,要是对印度和印度教有些了解,看起来会很费劲
  •     用西方模式和西方研究方法,当然会得出西方体系下的普世价值。。。以后经济学家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经济学视角还是把握有度比较好
  •     翻译的感觉很生硬
  •     不疼不痒,令人失望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拗口和无趣,想要了解作者的观点,只看中文版序言就够了。感觉印度人的逻辑同国人有不少地方完全不一样,对印度人的优点有些夸大,这也是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的一个理由吧
  •     看看这书了解下印度的风俗文化还是很不错的,挺喜欢的
  •     看完序章就不看了,失望透顶。
  •     已购
  •     作者力图为自由、宽容的传统从印度找出超西方的价值源泉。
  •     我是个疯狂的印度迷 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我都爱爱爱
  •     中文序可以一读
  •     总体来说 杂而不精 并且有一点点泛泛而谈
  •     在严格点说,我其实是一个来自市场经济的产物。好比,物质化还有物欲会不知不觉地控制着我
  •     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目前正在阅读中。断断续续看得,还没有什么感觉。
  •     1 电子书
  •     就是一个论文集艾玛太严肃鸟看不了。。。
  •     : C955.351/4099
  •     not so inspiring
  •     他说争鸣,那么便争鸣吧,既然他论证完备了,但是又怎样呢……作为读者只能说不太具有启发性;此外,译得太晦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