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权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文化与权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32738366
作者:(美)戴维·斯沃茨
页数:354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系国内引进的首部全面阐释布尔迪厄“思想肖像”的描画,清晰,客观,适度。布尔迪厄的批判社会在揭示一切文化和知识生产都是利益、权力关系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取消了自身的合法性。虽则最后,布尔迪厄提出了社会学的“反思性”要求,但其“秘方”仍不过是诉诸知识者、文化人的“道德责任”而己。  (邓金明)  ——中华读书报

内容概要

戴维·斯沃茨(David Swartz,1945-),1984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巴黎大学、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以及耶鲁大学教授和研究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现为波士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近来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知识分子研究、政治学研究、精英和社会分层研究等方面。

书籍目录

鸣谢
第一章 布尔迪厄导论
第二章 职业生涯与思想影响
第三章 布尔迪厄社会学知识的原理论
第四章 布尔迪厄的关于符号权力的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习性:关于行为的文化理论
第六章 权力斗争的场域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权力斗争
第八章 教育、文化与社会不平等
第九章 知识分子与知识场域
第十章 科学知识分子与政治
第十一章 为客观性而斗争:布尔迪厄对反思社会学的呼唤
第十二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文化与权力》是在西方社会学界,特别是布尔迪厄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著作。布尔迪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语学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不熟悉法国思想文化语境的中国学者而言,解读布尔迪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对布尔迪厄著作的综合的,批判性的检讨,本书围绕布尔迪厄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展开,对布尔迪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与梳理,并通过详细的材料令人信眼地呈现了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的学术渊源,分析了布尔迪厄如何综合了从涂尔干、马克思、韦伯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并受到萨特、列维-斯特劳斯和阿尔都塞等思想家的影响。

图书封面


 文化与权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外围八卦:原来布迪厄、福柯、阿隆都是法国高等师范学院的!我也是去过这学校呢,那么算不算是沾了点仙气儿?一直觉得他们不是在世界上柴米油盐生活过的,而是天生就是印在书本上的人物~~~现在终于有点儿他们也生活过的感觉啦~原来布迪厄和雷蒙*阿隆认识,原来他还算是阿隆提携过的,原来他和戈夫曼也认识,原来。。。又,附上陈年八卦一则,虽然这是我昨天才知道的八卦:原来张艾嘉和罗大佑和李宗盛都是有故事的,原来《小妹》就是写给张艾嘉的,原来在演唱会上老罗弹琴,看着张唱到“我将真情付给了你,将悲伤留给我自己”我想说的是,原来各种圈子都是很小的,圈子里的人都互相认识而圈子,是不是就是布迪厄的关键概念:场域?——————————混乱笔记华丽的分隔线———————————————————1,布迪厄与经济决定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不承认自己是经济决定论者,他也不承认他同意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同意韦伯行为类型(韦伯把行为分成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感情性,传统四类,我私心里觉得是很有道理哇~~),在他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逐利的;权力资本,文化资本等等都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的他提出策略这一概念,而不是用行动一概念策略是说,所有的实践本质上都是追逐物质利益的,但是并不是通过韦伯这样的社会学家说的理性的道路,也就是说,虽然行为从本质来说要的是物质利益,但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并不是通过理性的确定目标,展开步骤这样的方式完成的,而只是文化积累或者内化了社会规范以后的人做出的,自然的选择想到这里,我觉得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社会行为中具体的实践是文化在指导,但是在宏观来看,或者归根来看,文化后面看不见的手是物质利益但是,即使是这样,我觉得他还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他又回到了他最最反对的经济还原论的调调上了,只不过是在行动和利益之间加上一层东西,这东西叫做文化,或者叫做传统的力量,按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惯习”(或者翻译成习性~)2,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某种权力化的资本,它以三种不同的状态而存在,首先它指一种培育而成的倾向,其次是一种设计课题的客观化的形式存在(比如书籍,绘画之类~),第三它是以机构化的形式存在的(教育文凭制度~),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正日益成为社会分层的依据,但是“经济资本处于其他资本类型的资本最根本处,其他类型的资本都是经济资本的转化与伪装形式”——以获得文化资本为例,获得文化资本肯定需要时间,而这些时间正是具有一定积蓄使得这个人可以不事生产而积累文化资本。。。神啊~~~那么这难道不是赤果果的经济决定论?同时,掌握了文化资本,也是为了掌握更多滴经济资本3、符号权力我觉得符号权力的概念和文化资本是相近的,因为文化势必是通过一种符号体现的,布迪厄的符号权力仿佛是指一种把权力合法化的权力(真拗口~)符号系统同时发挥着3种相关但又不相同的作用:认知,交往,社会分化布迪厄认为符号是一种带有暴力因素的东西,同时也是追求利益的,虽然“符号权力把潜在的利益关系伪装成超功利的追求”这很容易想象,比如一个处于上层的人自然创造出上层符号,以示自己和下层阶级的区分,同时形成壁垒,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我觉得,认知,交往,社会分化这三个作用的来源有着相当重要的心理因素因为人都是追求同类和集体的,在集体中能够驱赶孤独和恐惧若是要有自己的群体这个概念,必须得有群体的边缘,只有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所以也才会有假想敌这种事的出现,造出敌人是为了团结自己,于是,符号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拥有相同的符号系统可以很好的认识自己人,区别其他人,顺利的和自己人交往,于是获得强大的安全感所以,我觉得,用经济来解释所有是个相当偷懒的办法~~4,团结团结,我觉得又可以翻译为组织,或者还看到一种译法是连带,其实就是“organic”~~涂尔干最关心的问题是团结是如何得到强化的,而布迪厄关心的是,在这个充满等级,斗争,冲突的社会里,团结是如何被建构和维持的我看了半天没找到他的答案,我猜团结该是这么建构的:从暴力到洗脑5,兑换率布迪厄在实践的逻辑一书中提到,资本是社会物理能量的一种,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特定的兑换率互相转化已经说到这么具体的方面了呐,个么是不是可以慢慢的就研究出一个对照表,比如在A情况下,3份文化资本可以转化成1份经济资本?有趣哇~~~6,场域英文是field,仿佛是个布迪厄很重要的概念~不过我觉得翻译成场域似乎有点儿别扭,难道不就是我们的圈子,领域,地盘之类的意思末?7,身份文化、高雅文化身份文化是通过把阶级掩盖在超越功利的外表下而将阶级利益合法化的装饰物,身份群体与身份区隔就是伪装的阶级与阶级区隔高雅文化在法国这样的地方似乎具有特别的霸权,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地方嘛~~我觉得这都符号权力的一种~其实吧,布迪厄一定为着这个东西深深恼怒过他是一个外乡人,从比较底层走到学术精英的位置,肯定受过不少这方面的气,被人家看不起啦,嘲笑他的口音啦,所以,他特别强调文化资本的传递性和重要性,一定和他自身相当不愉快的经历有关,所以,每次看到他说起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总是显得怒火万丈。。。囧顺便8一下,布迪厄仿佛和阿隆后来闹翻了,其实我觉得布迪厄真不是一个厚道人~~—————————————好玩的分割线——————————————————看完这本书,在网上搜惯习和场域,看到两篇论文,实在有点汗一篇是说考试枪手的,很宏大的用了考试场域这样的概念,而且很宏大的用了为了获取隐蔽的资本—文化资本,体现了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转化(因为有钱才能雇枪手啦~~)一篇是说古代文人园林中的审美惯习的,隐含着社会区隔,和作为文化资本争夺的核心场域云云。。。这两篇论文我只看了摘要,但毫无疑问是缓缓垂下数条黑线| | | |第一篇也太宏伟了吧?不由得想起某日看到福建山区拉板车的人穿着的衣服来了,衣服上红色大字,赫然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交通部 南平板车队”第二篇似乎生生的把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叹气~———————————惭愧的分割线————————————————————书上说,排在八十年代末,法国知识分子引论率从高到低是:福柯,布迪厄,列维斯特劳斯,德里达,阿尔都塞,萨特,普朗查斯,图雷纳,拉康,博德里亚,布东以及阿隆,长叹一口气啊,这里头有好多人,我听也没有听说过~~~
  •     一些细节小错误,不影响阅读。比如全书的“推论的”(discursive)应该是“话语的”;全书把布迪厄的亲密合作者博尔坦斯基(Boltanski)误译成大导演波兰斯基;页36注2把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误译成《精神科学的形成》;页45的错误意识应为虚假意识,同页“实施社会实施”应为“实施社会实践”(enactment of social practice)。页53《当然社会学主要思潮》应为《当代……》或直接《社会学主要思潮》。页64把ethnomethodology译成人类学方法论,同页把地位获得译成身份获得(全书其他各处还都是地位获得)。有些不符通译,比如页45的奥内特(Honneth)应为霍耐特……就是这种层次的错误,后面不打了,可以看出属于皮毛问题。
  •     国人译介法兰西典籍,由来有自。1906年商务出版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开风气之先,其后新作迭出,百年所译,蔚为大观。1996-2003年,三联推出“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计22种;1997-2006年,北大出版社推出“二十世纪法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计11种;2001-2005年,商务推出“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计16种——其译介规模之大、国别之明确,足见法兰西思想文化在西学东渐中之地位。甚而可言,上世80年代以来,国人之西学思想资源,概以法兰西为主。不论二战前后之萨特、加缪,60年代前后闻名之福柯、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罗兰•巴特,以及晚近之德里达,无不对国人影响至深。皮埃尔•布尔迪厄,只不过是这份名单中新近一位。身为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之后,法国(同时也是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声誉日隆,目前堪称“社会学”之代名词。藉“文化研究”之风,1997年,国内肇始译介布尔迪厄,目前已达13种之多。新近由陶东风先生移译,美国学者戴维•斯沃茨所著《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一书的付梓出版,只不过是此股方兴未艾的布尔迪厄热的一个面相。《文化与权力》系国内引进的首部全面阐释布尔迪厄理论的专著。它对布尔迪厄“思想肖像”的描画,清晰,客观,适度。作者虽与生前的布尔迪厄过从甚密,但诚如作者言,他“努力成为他(布尔迪厄)的著作的一个有理解力的读者,而不是一个信徒”。在谈及布尔迪厄其人其思的个中矛盾时,作者并未“为尊者讳”,而是努力予以指明。而此种矛盾,显然并不能在一人一种知识体系内打转而予以透析,它旁涉思想和生活之关系这个文人的永恒主题。我等或许还记得,钱锺书小说《围城》中,对法国人曾有一番打趣:“法国人的思想是有名的清楚,他们的文章也明白干净,但是他们的做事,无不混乱、肮脏、喧哗。”这自然不是国民性的定论,但是那位法国大哲卢梭,不也曾断言“为了着手研究一个人的心,我倒要看一看他个人生活”吗?故而,谈法兰西的思想,我们不妨也拿法兰西的生活、行事来对照一二。而生活与思想的两相对照,此正是布尔迪厄的反思社会学(实际上是所有知识生产)的应有之义。正因于此,《文化与权力》独辟专章谈及布尔迪厄的“职业生涯与思想影响”。布尔迪厄一生传记甚少,他将公开的自我亮相斥为一种“缺少真正的社会学洞见的自恋形式”。但实则早年经验对他一生运思的影响,又是何其之深。布尔迪厄出身自法国偏远农村地区,与福柯、德里达一样,是地道的巴黎“外省人”。在一次访谈中,布尔迪厄曾谈到“在法国,如果你来自一个遥远的省份,如果出生在卢瓦尔省的南部,你就被赋予了某些与殖民地状况相似的特征,你就被授予了一种客观和主观的外在性,……这迫使你具有某种觉察力;而不断提醒你的他者的外在性,也刺激了一种永恒的社会学方面的警惕。” 从一个巴黎外省的乡下孩子到巴黎高师菁英,再到法兰西学院院士,这种艰苦的个人奋斗史,无疑使布尔迪厄对等级、圈子、权力等感受良深。像《红与黑》里的于连•索雷尔一样,布尔迪厄经历了所有那些向上爬的“平民英雄”所经历过的“耻辱”与“创伤”——“只有通过抛弃自己的许多原初的体验和已获得的东西(不仅仅是口音),才能满足接受教育的要求”,而这些,是那些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所无法体会的。这种“排轧”体验,极大影响了布尔迪厄对社会文化的基本判断。他认为一切知识活动、文化活动本质上都是逐利的,尽管它们具有符号的特征。最大的利益是权力,故而他的批判社会学的基本指向就是揭露通过文化资源、文化过程以及文化机构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权力关系。在这点上,布尔迪厄比韦伯走得更远,韦伯把经济行为限于存在手段-目的计算的领域,而布尔迪厄则推演到了所有的社会行为中。正是在这里,布尔迪厄显出其悖论。他的文化资本理论本是用来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资本理论的,但是反而更坐实了客观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正确;他的批判社会学在揭示一切文化和知识生产都是利益、权力关系的同时,也取消了自身的合法性。虽则最后,布尔迪厄提出了社会学的“反思性”要求,但其“秘方”仍不过是诉诸知识者、文化人的“道德责任”而已。思想和生活之间,总是存在距离。雷蒙•阿隆曾经是布尔迪厄学术生涯的领路人,对其提携有加,但最后俩人闹至决裂。阿隆斥责布尔迪厄为“一个学派的领袖、自以为是又盛气凌人、精于大学的诡计、对于任何可能引起他恼怒的人冷酷无情”。此种断语公正与否暂且不论,但据《文化与权力》一书披露,布尔迪厄早期对法国1968年“五月事件”保持了沉默,“只有在得到法兰西学院这个法国学术界最高位置的保证以后,布尔迪厄才出版了他的《学术人》,发表了他对学生运动的看法”。一个揭露、批判“大学的诡计”的布尔迪厄,和一个“精于大学的诡计”的布尔迪厄,两者也许本来就并不矛盾,这不过是思想和生活的辩证法而已。勒维纳斯说过,“法兰西使人发现她是这样一个民族,人们可以凭藉精神与情感——犹如凭藉种族归属于她”。若精神对应于思想,情感对应于生活,那么我等切莫忘了,在高明的思想背后,还有生活并非永远高明的影子,这方是“社会学”的真谛。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刚看了前两章从作者的介绍来看布尔迪厄简直就是一个自恋、自负、和自私的人原本布尔迪厄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没有了
  •     只能说,作者加上译者陶东风先生,联手为我们分享了一个真实的布迪厄思想。看过此书后再去接触布迪厄的原著,感觉就游刃有余了
  •     布尔迪厄方法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词:关系(解决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和冲突(历史发展和社会运作的原动力)。他创造的所有概念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对人类社会本质理解而来的,或者往更深了说,是"人"形象。社会学背后一定是政治学。市面横行的庸俗化布尔迪厄理论,不过都只是满足于相对主义或攻击权威的狂欢。他们不会理解理论家为什么会走向自我分析纲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场确实是唯一一个可能保有少许纯粹性的利益场,因为对知的渴望是一种最深刻的欲望,而且最为私密。
  •     我觉得今年一直在读书,却读得非常缓慢吃力。
  •     解读布迪厄最佳
  •     挺清晰的介绍布尔迪厄读本。且不论对文化资本的分析是否太过宽泛和普遍,布的很多视角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无疑是有意义的。
  •     好吃~~~
  •     沾点三三的喜气~
  •     啃
  •     虽然“机构”等译法不太习惯,但是能激发起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就算是本好导论了~
  •     作为课程参考书之一读的。其实是戴维的解读,但即使是别人的解读,还是很难懂,毕竟是法国的社会,很多事不能理解吧。不过此书是了解社会学的好入口了,想学社会学的肯定需要找来读读的。
  •     好书,还没看
  •     不敌呃……
  •     文化资本是个筐,什么都能装,无往而不适。
  •     清晰的代价是丧失丰富性
  •     这本书带我走进了布尔迪厄的世界,让我彻底地了解了自我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卓有有效地建构个人身份,那就是在你的一生中执着地,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本来建构个人身份,而个人的文化身份的有效建立又可以在社会上建构起强悍的象征身份,从而便可以使个人在社会复杂的网络中游刃有余,但有一点,成功并不意味要忘记人性的本初。本书的作者那睿智的反思和阐释给人在思考和理解布尔迪厄的理论增添了理性的快乐。
  •     不少精妙的见解,但其实也没有完全看懂...........我的理论功底果然是聊胜于无
  •     布迪厄比我以為的更有趣些,這本書沒我期待的那麼有趣
  •     是不是考虑再读一遍他
  •     对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于我而言,是一种认识论的解放。
  •     他人的视角也算有所帮助。
  •     这是一本社会学的基本教程,相当于文学中的三国,不可不读。在当当网上折价买到很幸运,很高兴。希望与大家分享快乐!
  •     此书甚佳
  •     算是国外布迪厄入门读物,话说回来,翻译的不是很好。
  •     翻来覆去
  •     头疼 = =
  •     就入门而言,此书甚好。他将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与实践视为一个体系,使你能够定位布尔迪厄的每本书在他的思想帝国中的位置。对布尔迪厄生平背景的介绍补充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至于能否拿这种背景来解释为何高等教育界成为布尔迪厄研究的对象,只能存疑了。从此书的介绍来看,布尔迪厄的野心不小,他似乎总是想借助探索关系的方法来走中间路线,调和他所定义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文化资本、文化权力及从利益出发的策略大都耳熟能详。习性、场域的分析比较完善。布尔迪厄对反思社会学的追求未免一厢情愿。可以开始读他了。
  •     很不懂,放着那些共识性的译法不用,非要混淆视听,有意思么
  •     赵为学老师读研指定书目。
  •     从中可见布尔迪厄知识体系的庞杂。发现原先对很多概念都是误解的,通过这样梳理一遍清晰多了。
  •     目前大陆中译最佳入门,比《实践与反思》浅显,翻译不错。梳理清晰,褒贬平衡,思想背景、知识分子和科学场讨论尤佳。虽为传主去世前五年出版,但重视法文文献足以弥补。语言分析和偏哲学作品介绍较少。个别参引书目后附文献缺失。一些细节错误不碍阅读,待查新印中译有否更正
  •     确实比实践与反思更适合入门,但多少失之过简。翻译有与习惯不合之处。
  •     文化 符号 权力
  •     小布同志啊~
  •     核心公式:【习性+资本】+场域≡实践 也难免人越长大越会爱钱。月亮和六便士,月亮要看,六便士也是要捡的。钱就是资本,是培养习性的基础,会影响所处的环境和视野的宽度,和最后到达的高度。
  •     作为介绍性的书是很可以了。不过,有些评论,或许要被布尔迪厄骂的。
  •     范围的让人无法读完
  •     Bourdieu的阶级意识好强烈啊
  •     或许布尔迪厄最具洞见与现实性的理论就在于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出的作用。
  •     这是必须的
  •     介绍布神的读本。。东风的译笔,咳咳。
  •     权力、权利、场域、文化。
  •     substantialism实体主义 praxeological人类行为学(关于实践的科学)布迪厄的论述意在反对三种不同观点:后现代的文化流动性观点,收入解释方法以及有意识的身份追求。
  •     布尔迪尔真是难为我了
  •     布尔迪厄是个奇葩。用最概括性的概念分析最普遍的问题。过于万能的工具,反而让人无处下手。
  •     世界末日前是读不到区隔了=_=
  •     与那些已经过气的左翼思想家相比,布尔迪厄为社会学提供了很多新的术语却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尽管他想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但在我看来仍然倒向了符号决定论。我也认为社会学研究是不可能价值中立的,但清醒而热爱自由的人首先应该努力拓展现存自由的边界,而不是设想完全超越场域。人们应该理解:理想的自由只存在于理想中。也许这就够了。
  •     蓦然回首,老布……还是你。:)
  •     简介式,有片面性,学究味太浓
  •     反思的社会学。2016-5-5
  •     老师介绍布迪厄的课看样子我是全部翘掉了,所以纯粹从阅读体验角度评价:三星。
  •     Q1、布迪厄对社会统计的解释和批判我不太明白。Q2、个体进入结构会被结构同化,但结构本身变迁的动力在哪里他未说明。
  •     没有读完整,为了写论文而挑着章节读的,算是一次工具性的读书吧
  •     真是很棒的布尔迪厄入门书啊...不过总还有“我大概还没有入门吧”的感受呢TT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