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隐士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61776551
作者:[美] 法朗士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灵性生活在18世纪的俄罗斯正处于一个低潮期。俄罗斯的上层阶级完全被法国的知识分子所征服,视宗教不过是乡下人的迷信。最先恢复灵性导师的权威地位,并激发了俄罗斯最著名的一个小隐修团的建立者是帕西西.威力克夫斯基(Paissii Velichkovsky)。他曾经在基辅学院学习,但很快就对那里的拉丁经院主义感到不满,于是,决心要去把真正的东正教精神给找出来.可是几经寻觅,他在俄罗斯都找不到一个灵性上的指引者。1764年,他毅然跑到阿陀斯山去,开始过隐居的生活,并着手研究早期教会教父们①的作品。他把《慕善集》(Philokalia)译成了斯拉夫文——那是一本极重要的早期教会文献,收集了教父们一些关于祷告、苦行和神秘主义的见解。后来,帕西西在阿陀斯山建立了一个小隐修团,从事教导弟子的工作。

前言

离群索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冲动。自古以来,不同的时代对这种冲动有不同的反应。不过,从最古早的时代开始,就既有肯定孤独的人,也有敌视孤独的人。这两种态度的对立,最早分别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体现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这两个学派都致力于教导人们实现自我,只是对于要如何实现自我,两者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孔子认为,人的塑造,端赖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而老子的观点则恰恰相反:只有回避社会责任,人才可望实现其自我。传统的中国社会发展出一套条理井然的社会关系系统,用来规范人与入的关系。在这个系统里,举凡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兄与弟乃至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都规定得一清二楚,可以很轻易地教育给下一代。根据孔子的主张,最基本的德目是“仁”,而所谓的“仁”,则可理解为以合乎人之道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不过,它最先发挥作用的环境是家庭,稍后才会扩及到更宽广的社会关系中去。有德的人是慎独的,而且事朋友以信,孔子主张,最重要的知识在于“知人”,而智慧的功用是为民谋福祉。

内容概要

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于巴黎一书商家庭。少年时的法朗士经常替父亲编写书目、图书简介等,置身于书海之中。
187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金色诗篇》,尔后以写文学批评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纳尔之罪》,在文坛上声名大噪。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的历史题材小说。由于受法国唯心主义历史学家列南的“人类永远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响,他的这些作品均流露出历史循环论、社会改造徒劳无益论的悲观情绪,但更多的是充满对社会丑恶的嘲讽和抨击。
出于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法朗士在政治上始终站在穷人和被压迫的弱小者一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他热情参加国内外工人运动,曾担任法俄人民友好协会主席,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成为进步的社会活动家。
在文艺理论方面,法朗士要求文艺评论家发表自己的主张,反对强加于人和教条式的批判,他曾在《时报》上长期主持论坛,与保守派批评家布吕纳介对垒。
法朗士65年创作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坛宗师”,他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颁奖词)以及他创作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等,为作家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书籍目录

序:绽放于中国的黎明
导言
第一章 个体的出现
第二章 沙漠圣父
第三章 黑森林中的遁隐者: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插曲:装饰性的隐士
第四章 瓦尔登湖畔:亨利·梭罗
第五章 来自东方的光:罗摩克里希纳
第六章 撒哈拉沙漠中的隐士:夏尔·富科尔
第七章 矛盾之水:托马斯·莫顿
第八章 我们时代的隐士:罗伯特·拉克斯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隐士:透视孤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隐士,顾名思义:隐者,藏也:士者,知识人也。 可是,知识人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作者法朗士通过梳理隐士的传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镜框中封存的一幅幅隐士的精神画像。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本质上是充满欲望的,且欲壑难填;当人试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时,就必然要面对孤独。隐士就是一种承受孤独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我,寻找原初。 在与孤独结伴的途中,隐士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朝圣之路:他们有的躲到杳无人迹的沙漠,有的走进修道院,有的步入苦修会,也有的跑到瓦尔登湖(梭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隐士生活似乎并非总如他们期望的那般安静,他们中有人在经历了一段隐士生活后又重回尘世,有人则时而隐修,时而回到尘世,也有人因隐修生活总被来访的客人打扰而不得不一再更换地点……本书为我们细致地描述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想象的隐士生活。 无论何种隐士,他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智慧的言辞、无声的沉默、斐然的修为,在经过岁月的百般的锤炼后,终成了时间里的金,深夜里的光。

图书封面


 隐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自从eink阅读器返厂维修后只能去图书馆借书。可能是自己对隐修离群索居荒岛生存等比较感兴趣,所以在书架上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被吸引了。记得看过一本《空谷幽兰》内容是介绍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那本看起来更像游记而这本从内容的深度还是从广度来看,这本比《空谷幽兰》要专业的多。这本书按照历史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西方各个出名的隐者和其学说,之前我只是听说过沙漠圣父,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但没有意识到西方隐修的历史是如此深远和有系统性。读完这本书真是让我眼界大开。我有时会魂游天外的幻想自己如何在孤岛上度过丰富的一生,如何用最简单的资源来解决生计问题。其实这些想法在历史中一直有一些人在考虑,而且一直有人在实践。苏格拉底宣称他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闲暇,又说那些需求最少的人,最接近诸神的境界。这个思想与当时的希罗文化背道而驰。自从人类社会形成后,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创造一个假我,用它来面向社会,久而久之,我们会忘记它只是个面具,反而把它当成真的我。寻找真我,寻找神,可能是人们离群索居的根本原因吧。而这种寻找在不知不觉中会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也同样达成了隐居者对善的需求。在现今喧嚣的中国社会中金钱和物质统治了一切,人们的道德底线一次次被打破.浮躁变成了常态,政府追求经济数据增长,财富是个人成功的标准。隐这种价值观不被人理解被妖魔化也是必然的现象。但是寻求自我,寻求善,寻求寂寞,寻求简单在中国不是过时了而是远远不够。社会要进步,需要有一些不顾自身安危的斗士,与恶势力去正面斗争,也需要一批隐士,为寻求终极真理去深山去沙漠孤独的追寻。当然能做隐士的人毕竟是少数,强求不来的。作为普通读者读完这本书除了对历史和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还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我们被各种炫目物质和喧嚣信息包围着,无暇思考一些深入的问题,可不可以一个星期用一天逃离这些,远离工作远离网络远离电视,一个人静静的去思考去冥想去祷告。能不能一个月过一天原始生活,一天不用电器,不开火,甚至不吃饭。我想如此做,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正如书中所说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灵魂的平静,那他就能够拯救他四周数以千计的人。
  •     穿著斗篷、手執木杖、活於荒野、不問塵世,是人們對「隱士」(Hermit)的刻板印象。雖然種種跡象表示,人類是生活在群體之中,但一些人卻選擇遠離人群,獨自面對孤獨,在內心中展開一場朝聖,尋找自我、真我。《隱士》一書介紹西方世界古今的隱士,包括古希臘的哲學家、中世紀的「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俄羅斯的「靈性導師」(Startsies)、亨利.俊羅(Henry David Thoreau)、羅摩克里希納(Ramakrishna)、夏爾.富科爾(Charles de Foucauld)、托馬斯.莫頓(Thomas Merton)及羅伯特.拉克斯(Robert Lax),看到他們踏上隱士之路,以及來孤獨中尋找智慧。最古老的隱士——犬儒學派種種跡象表示,人類是群體的動物。人們一起聚居生活,採集食物,漸漸形成社會。在西方社會,古希臘人已經指出人類群體生活的重要性,但和平時代的生活,使古希臘人視財富為一切,包括生活、榮譽、權力和人際生活,而最早對這種腐朽的群體生活作出批評,就是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雖然這位哲學家生活簡樸,但並不是隱居深山的隱士,反而以冷眼和孤獨的心態看待人群。他認為,無所求的人最肖似諸神的,因此,一個人讓自己需求愈少,他就愈接近諸神。神性是美無缺,所以愈接近神性的人,就愈完美無缺。在蘇格拉底死後,他的弟子安提西尼(Antisthenes)創立犬儒學派(Cynicism),延續這種對財富鄙視的態度,甚至視之為有害無益,同時更認為城邦生活扭曲人生價值。只有主動捨棄舒適安逸,選擇艱苦貧困的生活,才能活出人類最大的美德。另外,犬儒學派認為貧窮和苦行生活是合乎自然的,合乎人的本性(「自然」和「本性」在古希臘語和現代英語,皆是同一個字);文明卻強迫人們依照外加的法律和習俗行事。雖然這樣能帶來經濟和政治上穩定,但犧牲了個人的道德完整性。犬儒學派的出現,除了是一些人對古希臘社會的不滿之外,也多少受到古印度文化的影響。古代西方的蓬勃貿易,使古印度的文化隨著商貿帶到古希臘,而犬儒學派亦深受早期基督徒的歡迎和影響。獨中求智,造福世人早期基督徒對靈性的追求,使他們選擇隱修苦行的態度。在猶太教的傳統中,有不少聖人在沙漠中苦行的例子。不過,早期教會與「靈知派」(Gnosticism)的矛盾,使他們對苦行隱修有戒心,甚至被視為敵視、仇恨社會的人士。自公元三世紀開始,一些選擇離開群居的男女,獨自在沙漠過著貧苦生活,他們所追求的救贖(Soteria)並非來自死後世界,而是從靈性提升達到靈魂救贖,這些人被稱為「沙漠聖父」,如著名的聖安東尼(St. Anthony the Great)。然而,隨著公元五世紀時,西方教會採用隱修制度,僧侶需在修道院內共修,隱士苦行的傳統漸漸消失,但「沙漠聖父」的精神卻傳入北方的俄羅斯,由「靈性導師」所繼承。有別於天主教,東正教認為宗教真理需要由「靈性導師」作中介,才能傳遞給他人。這些靈性導師經歷長期隱修和禱告,而且是被識別出來。不過,東正教的靈性活動在十八世紀受「西化」及教會「世俗化」影響,一度陷入低潮,直到帕西西.威力克夫斯基(Paisius Velichkovsky)的激發,恢復了「靈性導師」的地位,而他所在聖母進堂小修道院(Optina Monastery),更先後出現了著名的「靈性導師」。一般人認為,隱士是長年遠離社會和塵世,逃避社會,不問世事。事實上,隱士卻在隱修與世俗之間生活,他們不是為了逃避社會,而是在孤獨中凝聚智慧、探索自己,再把智慧帶回世俗,與人們分享。有關「沙漠聖父」的記錄,源自拜訪他們的人留流下來,再被後人編纂為「箴言錄」(Apophthegmata),直到今天,這些古老的教誨依然警醒世人。至於「靈性導師」,每天會花上數小時、半天來回答來訪者及回覆信件。正如一位「沙漠聖父」所說:「與其生活在孤獨中而懷有一顆人群的心靈,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懷有一顆孤獨的心靈。」內在的朝聖之旅「孤獨這份禮物……它所期許我們的,毋寧是重新挖出那些深層的自我和恢復生活的真實性(Authenticity)。這種真實性,一直被人際生活的虛假性所扭曲。」托馬斯.莫頓(1915 - 1968)在現今煩擾的社會中,讓人以虛偽的一面(即「假我」)來生活,虛榮與自我,不僅扭曲人們價值觀,也扭曲自己的本性。久而久之,人們漸漸忘記原來的自己——「真我」。隱士的智慧,往往要透過遠離世俗,獨自一人面對內心。「靈性導師」萊奧尼德(Leonid)說,「如果你有一顆單純得像使徒的心,你就不會隱藏你的人性缺點,就不會假裝虔誠和生活在虛矯中。」當然,不少隱士把信仰作為內在朝聖的指導和支柱,由上帝領導自己尋找真我;而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隱士亦漸漸珍視大自然,視自己為其中的一部分,因為人類本來是生活大自然中,在它內學習謙卑和純樸。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現代的隱士早已不像古代的隱士一樣,過著禁慾苦行的隱修生活。在六十年代,當莫頓收到冰櫃時,他在反思隱士是否能擁有它,而他留下這一洞見: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孤獨的準繩,是他的內在體驗,而非外在環境,一個人盡可以住在沙漠的山洞裡,但仍然沒有擁有真正的孤獨。只要心靜如水,就仍然可以稱為一個孤獨的人,而真正的隱士所追尋,毋寧是自己的真心。「孤獨這份禮物……它所期許我們的,毋寧是重新挖出那些深層的自我和恢復生活的真實性(Authenticity)。這種真實性,一直被人際生活的虛假性所扭曲。」
  •     这本书跟《空谷幽兰》类似,也是讲隐士的。不同的是《空谷幽兰》主要讲的是终南山的隐士,以场景为引导,文笔细腻,而《隐士:透视孤独》则是讲世界史上那些著名的隐士以及跟他们相关的人物,视野更为宽阔,以人物为引导,注重写实和思辨性。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书的包装和排版无话可说;对于孤独,作者没有过多的阐述,而是更多的描述了追求孤独的的路程,以及对孤独的向往,最后一章的内容在全书内容相比之下令人不免唏嘘,难道多元化时代就没有纯粹的精神向往和对孤独的追求么?
  •     第欧根尼应邀到柏拉图家用餐的时候,竟然用他沾满泥巴的齿脚,踩遍柏拉图家的锦缎沙发,然后说:"我践踏了柏拉图的骄傲".而柏拉图则回答说:"对,用你第欧根尼的骄傲."----大爱这段
  •     孤独的正真价值在于它可以让人从社会扭曲性的影响力之中抽离,让人重新发现自己的真实天性。
  •     很多节选的句子很动人,整体的书写很灵性,值得一看,但是有时候觉得还是 不过瘾,可能我的好奇心太强了~
  •     译笔与内容都不错。
  •     没有经历过若干程度的孤独,人就不会迈向成熟。除非人能够变得虚己和孤单,否则他就不可能在爱中付出自己,因为,没有经历过孤独的人是无法拥有自己的“深我”的,而只有拥有这个“深我”的人,才具有爱别人的能力。
  •     有意思的书,买了送人的,自己也喜欢
  •     排版是灾难 各种瑕疵再扣掉一分 刚读时候给五星是因为题材太踩到我的点 隐士们啊 我多想贯彻你们倡导的一切
  •     当人试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时,就必然要面对孤独。隐士就是一种承受孤独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我,寻找原初。
  •     Fr.Anthony 推荐八吾滴~
  •     中外隐士是一家。很好。。。
  •     我喜欢做我自己,我喜欢和自己相处---我挺喜欢这句话的~==
  •     简单的要义,从古希腊到拉克斯,回答了作者心中的疑惑,也是逐步过渡到现代社会如何获得隐士生活的变通之道。沙漠圣父和俄罗斯的灵性导师两章启发比较大,最后一章对拉克斯的访问也解答了我的问题。
  •     5.1一个下午就花在这本书上了,值。“与其生活在孤独中而怀有一颗人群的心灵,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怀有一个孤独的心灵。”
  •     对我来说,是像坐过山车一样一时畅快一时失重的阅读体验;对别人来说,也该是本相当有趣的书。
  •     初步了解隐士这一群人。在浮躁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这一群人。
  •     故事都不错很有感染力 不过文笔有点烂有点散乱……
  •     越想追求什么,越会刻意去做什么,然后越会跟目标背道而驰,其实做到自然真的很难
  •     在旷野上散发着阵阵幽香
  •     这本书在这个浮华的年代值得一看,让自己心静下来。对亚马逊很满意
  •     内容详实,纸张、印刷精美,这本书跟今天无数浮躁的畅销书相比是“书中隐士”,不过懂行的人、有点深度的人绝对值得读一读,作者、译者都是有功底、有情操的学者。唯一的缺点是书的封皮采用了一种类似银粉的效果,摩擦多了会掉色。
  •     灵修和箴言,与其说是在谈孤独,不如说在谈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灵,那些选择离群索居,是能够坦然的面对自然和自己。
  •     没有对东方的隐修传统和哲学思想的分析,有些遗憾
  •     很好的哲学普及读物。尤其是那部分基督教徒对于人生的见解。
  •     好玩极了,思维拉伸了一把。 2014.11.27 完了,瞅明月瞅半天,又觉得是鸡汤的节奏了。。。宗教哲学沉思冥想灵一锅炖。 酝酿了24个小时,掉了四格血。。。想到读书也有意思,我现在明确的感觉,开始读的时候,只是读到那个章节觉得不舒服,恶心,没有过脑子想。 所以反射弧长,从昨晚读完到现在才掉血。
  •     前面几章读来颇得印证之趣,盖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也。读到后来,就隐士之精神境界而言,殊让人起每况愈下之感,大概因为他们大都属于教会系统的修道士,且对自身的隐逸行为多安排计较故也。即以备受推崇的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而言,我亦实在不觉得他有多少高明之处,可能是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吧。何世无英雄,遗之在草泽。老氏若真隐,便五千精妙也丢了去!壬辰春月筱堂漫书。
  •     在拿到的时候,此书已经有些旧了,还有褶皱
  •     格物致知。摆脱物欲的束缚,是心灵解脱的根本。孤独是同身体的对话,不同于寂寞。不必拘泥于宗教形式,道路的终点都是同一个方向。
  •     沙漠和森林,永恒的沉默
  •     基督教文明的逸隐,基本上是修行式的
  •     它带我开始了解修道主义
  •     这是本需要细心品读的书安心的看,然后就会开悟关于孤独,正如阅读时的状态,其实都是中宝贵的经历
  •     挺好
  •     特有意思的书,隐士的故事真好玩!!!!!!!!!!!!!
  •     隐而复士,隐而复仕,隐而复市?
  •     里面有些古希腊哲学家的例子非常有意思 那些贵族后来做了隐士的例子也很有启发性
  •     另类鸡汤~
  •     外国隐士们的生活
  •     个体的出现,沙漠到森林,开始时是真隐士。内圣外王,外王为辅为影,够纯粹,贵因一一直面孤独。后来者不过议疑曲折尔尔,越发萧索,无聊得紧。会再翻阅,前半部好。
  •     好几年前读过 梦想做一个隐士 但是本书不会指导你成为一个隐士。
  •     书的质量不错。 还没看,买这本书是因为被主题吸引。外国译入的关于隐逸的书籍似乎很少,就听说这一本了。隐逸之情真的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了。
  •     在遗世独立方面,西方人其实同样深有探究。
  •     千万不要劝别人舍弃钱财。。。。。。
  •     诶哟,还不错哦
  •     我不是特别喜欢看这种人物传记类的书的,因为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毫无概念,也对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有惧意。基本上记不住内容 …… 不打算把隐士精神纳入我的暴龙流精神里了,我的世界只能我自己去探索,因此继续把自己作为双盲实验的被试。
  •     描述了从基督教早期到当代的诸多隐士,这些隐士不是单纯的避世之人,他们用远离尘世来获得观察者的视角,为身在此山中的一般人提供珍贵的箴言
  •     原以为可以拿来当哲学书看,却不料其实可以当故事书看~蛮有趣的书,也许作者美国人的缘故,所以基本都在说源自西方的宗教背景下的那些人和事儿。
  •     依稀记得是大学文学院资料室读到的这本书。 而今心中仅残存模糊印象,但隐士特质已注入血液中,随生命流动着。今日是要找艾德华·艾比《沙漠隐士》一书,流连至此。记
  •     介绍了从古代到现在的7位隐士,以前的隐士太苦了,总觉得他们为了吃苦而吃苦。其中最爱梭罗,不刻意隐居,但求孤独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翻译的不错,里面有些话也很受用。
  •     具体的能容还未观看,留着暑假慢慢欣赏,应该不错!!!
  •     很清新,对于苦行僧般的生活,靠怎样的内心才能坚持下来,并乐在其中。对于隐士自虐般的饮食有了一丝丝理解:饱食思淫欲。 可以预见的是,我距离隐士很遥远,庆幸?亦或遗憾?
  •     “不是每个安静的人都是谦卑的,但每个谦卑的人都是安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