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澜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看澜集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309066227
作者:葛兆光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一九七八  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  那一年开学,不是在通常的9月,却是在3月。“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第一次发榜,第一次上学,一切从头开始,从头开始的事,可以不按牌理出牌。  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刚刚过元宵节,贵州冬天的尾巴很冷,春天的暖意却还没到。说是过节,但那个时候既没有过节的心情也没有过节的气象,正月十五又不观灯,也没有元宵吃,何况是远在苗疆的小县城,傍晚只有几处昏黄的灯光闪烁,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在单位里看到印了北京大学红色字样的信封,知道有好消息,便风驰电掣地跑回家,和父母一起拆开来看,现在记得的只是,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母亲,竟然失态狂笑,但我在这笑声中体会到的,是她心里积压多年的辛酸。  没有办法不辛酸,母亲是多年的中学教师,在天津教过有名的十六中,在北京五十五中带过吴运铎班,当过全国群英会代表,荣幸地和毛主席合过影,随父亲下放到贵州的县城里,在一个很差的中学任教,还是兢兢业业,可是自己的儿子,却因为父母的缘故,十年里,不是在砖瓦厂做砖瓦,就是在农药厂熬肥皂,差一点儿被发配到偏远山里小煤窑里守小卖部,怎么能不辛酸?  可一纸录取通知书改变了命运。  行李很简单。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不像现在有的大学生,开学报到的时候,陪同人员浩浩荡荡,随身的行李车水马龙,那劲头儿,只欠了差遣仆人,举个“回避”、“肃静”牌喝道。那时的我们,最多衣服两三套,加上茶缸一只碗一个,揣上一叠子粮票和被父母捏得发热的几张钱,就上了路。不过,我带了一些想象中将来四年中有用的书,像《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也带上了我平时抄书留下的几个大笔记本。带上那些书,是因为录取我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古典文献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只是知道要读古书,所以,这些“文革”焚书余烬里残留的书也许用得上。至于带上那几个大本子,是因为舍不得好些年的心血和记忆,在这些本子里,我抄过很多当年出版的内部书,现在还记得的有三类:一是各国历史,像《圣马力诺史》、《匈牙利史》之类的书有好几十本;二是苏联解冻后的小说,像《你到底要什么》、《多雪的冬天》之类,这是当年最爱看的东西;三是翻译的各种政治性读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出类拔萃之辈》。在这之外,笔记本里还抄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史》和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当然,也抄有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甚至还有当年上海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中关于“宇宙红移现象”、“板块漂移说”的文章。

前言

  说来惭愧,当受邀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词,居然是“囊中羞涩”。之所以如此,事后想想,大概有些原因。首先,我这三十年虽然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却从来不算是时代弄潮儿,只有总在潮流中的人,才可能在文字中呈现这三十年的中国风景,而自己从事的是古代历史、宗教和思想领域的研究,那毕竟只是一个远离波涛的领域。特别是,在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1978年到1984年间,在大量故纸堆和新论著的包围下,基本没有写过“轻松”或“激扬”的文字。尽管我可能是“文革”后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但那些都是枯燥和沉重的学术论文,并不能见证这三十年,特别是改革开始那些年的历史,似乎不宜收在这里,只是找到一些当年的读书札记,既证明大学走出“文革”后的学习风气,也表示那几年自己并未虚度。这些文字既不能带来阅读的“愉悦”,又不能呈现时代变幻的“风云”,显然不符合编这套书的原意,这是我要事先道歉的。此外,是因为自己从来不敝帚自珍,对文字也总是不那么修饰,习惯上往往是写好了就拿出去,在朋友的催促下又常常会编一些随笔的集子,算起来这些年写的各类随笔也已经编了六七个集子。我的习惯是,不愿意把自家那点儿东西反复重编,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因此在不得不编的情况下,就只能尽量挑选一些较少收录于各种集子的文字,可是,苦于没有多少“存货”,思来想去,只好尽量多翻检一些大概没有编集的文章和没有发表过的札记之类“充数”。这样一来,使得现在选出来的文章,根本算不得什么“代表作”,充其量只能是我这三十年文字生涯的一个侧面罢了,这有点儿对不起出版社,更对不起读者,好在这些文字中间,也许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并不那么轻松、多少有些学究的人的半生光景。

内容概要

葛兆光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
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等。

书籍目录

目录
自序
一九七八
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
一九七九
读《论语》、《孟子》札记三则
一九八〇
读《史记》札记三则
一九八一
胡仔考
一九八二
《旧唐书》与《新唐书》
一九八三
唐代文章总集《全唐文》
一九八四
唐集琐记
一九八五
道教与唐诗
一九八六
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禅宗
一九八七
《道教与中国文化》序
一九八八
宋代文学导论
一九八九
从《觉后禅》说起
一九九〇
劫·连环劫·生死劫——新武侠小说讲故事的诀窍
一九九一
说“无”谈“空”
一九九二
吾侪所学关天意
一九九三
过去的故事
一九九四
运化细推知有味——关于30年代佛教研究史的随想
一九九五
世家考
一九九六
看东洋景儿(四则)
一九九七
学术的薪火相传
一九九八
《走近清华》序
一九九九
缺席的中国
二〇〇〇
石为云根——文献中所见的奇石观赏史
二〇〇一
历史的意义——读两种历史教科书和入门书的随想
二〇〇二
泉屋博古馆和藤井有邻馆——重访京都日记两则
二〇〇三
以“国家”的名义
二〇〇四
书林穿行断简
二〇〇五
大明衣冠何处?
二〇〇六
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
二〇〇七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二〇〇八
通过亚洲认识中国
附录:学术简表(1978—2008)

编辑推荐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作者简介

《看澜集》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图书封面


 看澜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初见《看澜集》三字,有些被吸引,只是不知这一书名因何而起。小波曰沦,大波为澜。这个册子是所谓“三十年集”中的一种。难道葛先生欲借以表达搏击学海三十年的豪情和回望来路的淡然?集子依编年体成书,三十篇文章,有求学回忆、有读史札记、有学术论文、有游记随笔、有文集序言、有学术演讲,谈史论文、言事写心,特色并不鲜明,颇有杂集的嫌疑。而且,集子的文字品质也不甚平衡。第一篇文章回忆1978年从贵州往北京上学的情景,葛先生说是为了编这个集子特意补写的。或是年代久远的缘故,文字缺乏细节感,与该书中的两篇日本纪游比较起来,行文有些仓促。接下来的两篇读书札记,颇有洞见,可惜文略不具。全书的失重感,似乎有负本书系策划者所言的记录“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三十年的精神姿态了。当然反对者会说,这些文章不正可体现葛先生学术成长的真实心路历程吗?确实如此。但作为对葛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非常尊重的读者,其实期许更多的应该不是所谓真实,也不是所谓成长,而是经过时光和学识过滤的覃思。以葛先生的才力,现在去回首过往的路,特别是刚刚踏上学术之途的那个岁月,其形诸笔墨时应能更丰满,更富于启悟。虽略感遗憾,不过集子却有一条引人深省的内在脉络。《学术的薪火相传》说的是1930年代清华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这篇文字后来成为《学术薪火:三十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毕业生论文选》的序言。相对于时下本科毕业论文的苍白和纷扰,那时的清华学子既悯时忧国,又潜心学术,既眼界开阔,又细致绵密;那时的导师既严厉忧虑,又温厚宽和,既舐犊心切,又一针见血。葛先生激赏其时师生对学术之执著,更关注大学精神、知识尊严的守护和延续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在前面的两篇文字中就已有体现。《吾侪所学关天意》是一篇旧文,但讨论的问题可谓千古一脉的。传统士人依违于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其冲突与痛苦在吴宓、陈寅恪二先生身上亦有深刻烙印,他们的心路历程记录了真正的知识分子“问道”之途的艰难,他们对精神的追寻、对信仰的执著、对学问的专一,是对古代“问道”传统的自觉承传,其学术史和思想史的价值应该是永恒的,只是于今似已难以为继。葛先生在《运化细推知有味》坦露了这种忧虑。当学术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生活负担而不是心灵归宿的时候,我们又如何能指望“问道”精神靡然风从?孟夫子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但葛兆光先生却不愿在这个集子中告诉读者三十年学术生涯的诸多感慨。其实葛先生又何尝只是一个看风景的人?“飞扬颇恨人情薄,寥落终怜吾道孤。”今日此时,问学途中的落寞与孤愤或许无多,但对“吾道”的失望与坚守应该是一直并行不悖的吧。
  •     没想到与葛兆光的相遇会这么晚。一直以来我错过了这么优秀的一位学者的作品。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将他与另一位葛姓学者葛剑雄混淆在一起,甚是惭愧。很谢谢豆瓣,也很谢谢Fateface,也就是这本书第一篇书评的作者,正式她的推荐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才有了这样的一次阅读体检。我喜欢书中的那些文字,也喜欢能够写下这些文字的书生。而且是一种很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是书中的那些观点,而是一种性格特质。借由葛兆光的文字产生的直观的作者形象中有之中有一种特质就是一种自制,或者说是写作时的一种自我警惕与自我审视。这一点我觉得是当代中国人文学科的学者中比较少见的。他的文字相对来说是比较冷的,很难由这本书的阅读而获得一种心潮澎湃的体验。但是却会激起许许多多的思考。在我有限的阅读里面,不少当代学者随笔与杂文都是呆着一种很强烈的情绪,尤其是新左派学者与自由主义的右派学者的文章,大量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行的表达,总让我有一种不安,深怕一切会脱离理想,而走向疯狂。葛的文字虽然也包含有大量的批判性的表达,至少在这本书里是这样,给人的感觉确实有理有据,但没有要揭竿而起的冲动。我喜欢这样一种相对温和性的表达,而讨厌以暴制暴。我不觉得声嘶力竭就能振聋发聩,太过强烈与极端的东西可以作为一种思想表达,但是成为行动恐怕会引起灾难性的结果。我喜欢这样的学者,并没有太强烈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情节,要去教育群众,要去引领社会的变革。他首先是在自己的那一亩半分田里做出一番成绩,实现对于真理的追求。然后以自己扎实的知识积累反照生活的现实,以实现一种有深度有依据的批判。当一个人有足有的知识积累自由,如何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恐怕是每一个人文学科的学者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     看目录,赫然看到1994年那年选的是《运化细推知有味》。这篇文章当年登在《读书》上。同学的姐姐比他大好几岁,买《读书》看,这位同学常把姐姐的《读书》拿来学校当闲书看。我们这帮高中生囫囵地读着这些深奥的文字,揣摩着这些陌生名字后面的“文化资本”──当时还不知道这个词,不过想来这个词用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恐怕十分贴切。而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命运。虽然那是写的佛学研究,我对佛学也无甚兴趣,但是葛先生描摹出民国学人那种代代相继的治学精神,让我心驰神往。生命如此短暂,我一直迷惘着不知道如何挥霍这有涯之生,就好像少年人骤得横财,不知道怎么花才好。这篇文章仿佛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永恒之路。后来读书多了,才明白,那就是所谓的“超越性”吧。一年后,我报考文基班,也只是受此文末“薪尽火传”之勉。直到现在,我的理想仍是守先待后而已,不离这篇文章宗旨。不知道多少人看这篇文章会感动,会受到召唤。在这本集子里看到这篇并不出名的文章,甚至都说不上是学术论文,我非常激动。不管是不是葛先生自己选的,至少说明这篇文章是他学术脉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冥冥中我仿佛也踩着前贤的足迹前行。十几年过去了,我竟还走在这条道上,希望再过三十年,我也有资格说句“运化细推知有味”吧。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名家作品系列的一本,非常推荐。
  •     考据治经等等一概略去,挑读了一点读书札记、生活随笔和我不懂怎样归类的讲时代精神的小文章。文笔真的是好,雅致又不雕琢,字里行间就是他对学术事业的崇高敬意和神圣使命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是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三十岁考上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命运从此被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中”。他谈及下乡时怎样读书不辍,三十岁始进大学格外珍惜,勤学苦读,有点触动吧。
  •     有时细细品读,有时走马观花翻阅,但是读懂的都是心情,放飞的都是灵魂,为生活增加快乐和理解,还有微笑,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好书就要要赞的!
  •     体检 推荐
  •     吾辈若能扫清心地,伏案用功,何尝不可荣名得实……频年奔走,心中尝有百事交投,又不能淡于名利,以致掩卷茫然,终无所得耳
  •     好多篇文章都有自己独到见解,抄了很多笔记。算算葛老师当时的年级,看得我心生惭愧——这拨人当年不被文革耽误的话,估计更加了不得。
  •     旧新唐史
  •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     口水書
  •     葛兆光是一位令我尊重的当代学者
  •     很好的书。令人深思。
  •     想做学问的年轻人不妨看看葛先生的这本书,不仅是人生的历程也是学问的历程
  •     某些谈宗教的短文亦未免浅见,该请Richard Dawkins来上课
  •     葛兆光的随笔本本好看
  •     对“世家考”和“吾侪所学关天意”印象挺深
  •     视野开阔。本科论文都收进去了,不过本科能写出那样的文章是真厉害。
  •     本来想看点自传 一打开全是札记。。
  •     默默给五星。。。。
  •     葛先生的书深刻而又好读,不做作,朴实而自然,《看澜集》再次给我这种体验。
  •     读葛兆光先生的《看澜集》,有时候不得不叹服那个时代的开明:凭一张本科生的借书证就可以在北大图书馆借出十函古籍,一个本科生就可以在北大学报上发表论文。这在今天看似东方夜谭的故事却真实的发生在八十年代,学术进步跟学者天赋和努力密不可分,但往往能造就第一流学者的则是当时的学术环境——开放、自由、独立
  •     后面的有看头
  •     引的两句陈先生的话各有一个别字
  •     葛先生的书买过多种,也读过多种。这部书是按年编辑的,使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读他,或者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变化的过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