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与资本主义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奢侈与资本主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208054363
作者:维尔纳·桑巴特
页数:271页

内容概要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 (1863~1941),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1863年1月19日生于德国埃姆斯勒本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882年起在华河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经验,1888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留学意大利。1888—1890年任布莱门商会会长,1890年-1906年任布莱斯劳大学副教授(经济学特别教职),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列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获得教授职位。19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1941年5月18日卒于柏林。桑巴特曾与马克斯·韦伯、费迪南·滕尼斯共同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合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桑巴特一生著述甚丰,思想多变。他一共撰写了20多本着作,其中的部分作品已经成为经典,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桑巴特还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研究,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高产思想家。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1896)、《现代资本主义》(1902)、《犹太人与经济生活》(1911)、《资本主义》(1930)和《新社会哲学》(1934)等。
桑巴特早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后受到韦伯和历史主义的影响。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有明确内容和特殊方法的独立学科,其任务在于提出有关精神领域的社会联系的理论。他反对人文科学中的价值取向,主张价值中立。他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贡献集中在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领域。他借用K.马克思的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社会结构,特别是阶级结构和资本主义精神,并把资本主义发展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在探寻资本主义发生的原因时,他认为对资本主义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新教伦理来源于犹太教。他还考察了犹太人文化的诸多方面。在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时,桑巴特常常摇摆于物质和精神因素之间。
桑巴特一生学术生涯中,其思想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明显的转折,体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其学术生涯的前半段,桑巴特关心社会公正和改革,基本属于持社会主义观点的资本主义批评者。“他沉浸于马克思”,在其《现代资本主义》中,声称他的工作是马克思工作的继续和对马克思工作的完善。在其学术研究的后半段桑巴特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疯狂反对者。在这一时期,桑巴特试图用德国唯心主义的解释方式,阻遏马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反对马克思用经济决定论解释资本主义的起源,强调资本主义的进化过程是文化的演进过程,是理性精神指导下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源;反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认为资本主义在道德上已经消耗,其衰亡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新的更高形式的社会秩序。最后,由于对工业社会的厌恶,桑巴特转而与右翼反资本主义势力结盟,并转向法西斯主义——这成为桑巴特一生的污点。
桑巴特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桑巴特受到韦伯的启示,“韦伯关于清教教义对资本主义体系重要作用的研究,是推动我思考犹太教徒的重要性的原动力。”桑巴特同意韦伯关于宗教伦理对资本义精神从而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论点,但是,他不同意韦伯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结合的观点,提出资本义产生于犹太教的主张。在《资本主义的精华》中,桑巴特指出,“清教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观的对立物。……资本主义是某种世俗的东西,某种为地球的生命而存在的东西……资本主义将受到所有认为现世生活只是来世生活准备阶段的人的憎恶和谴责。” 清教教义“与中产级的美德毫无关系”;“清教教义的鼓吹者完全反对所有发财致富的行为”。“清教教义极度谴责自由竞争。”“清教教义几乎不鼓励人们从事有长远打算的具有冒险性的事业。”“在加尔文教控制的地区教会是明确敌视资本主义的。”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主要由下列因素培育而成:犹太教的理性主义观点、犹太教的条文主义、犹太教宗教领袖的商业精神、允许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存在不同道德原则的训诫等。在犹太教的影响下,远在 16世纪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清教教义不是资本主义背后的道德力量,相反,资本主义是推动清教教义形成的力量。桑巴特不能忽视的是,清教是犹太教的发展形式,如果清教是资本主义的反对力量,犹太教何以成为资主义的推动力量。桑巴特的这一研究被韦伯斥为充满“不实之辞”,该书籍是“一本关于该论题的最糟糕的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社会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 宫廷
二、 中产阶级的财富
三、 新贵族
第二章 城市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16、17以及18世纪的城市
二、城市的起源及内部结构
三、18世纪的城市理论
第三章 爱情的世俗化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 非法爱情的胜利
二、 高级妓女
第四章 奢侈的发展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 奢侈的定义和性质
二、 宫廷
三、 宫廷的模仿者:骑士和暴发户
四、 女人的胜利
第五章 资本主义――奢侈的产物
一、 对这一问题正确和错误的表述
二、 奢侈与贸易
三、 奢侈与农业
四、 奢侈与工业
附录:《奢侈与资本主义》英译本导言

作者简介

《奢侈与资本主义》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财富积聚和过度消费现象。城市的扩展、王室宫廷的享乐之风引起了道德价值的变化:对性的放纵,宫廷中国王大臣的情妇。高级妓女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挥霍无度与追求奢侈的习气。作者对有关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列举、分析、比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揭露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隐蔽部分,被称为是一本“充满趣味而且大胆的书“。它使读者对奢侈与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奢侈与资本主义》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中的一种。

图书封面


 奢侈与资本主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东北非洲的饥荒令人痛心,将近3千万人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已经1万多人饿死,每天还不断有人死去,不过这1万条逝去的生命被媒体关注的程度显然不如最近其他的死亡事件。在非洲工作过的瑞典朋友曾经说:“非洲从来没有变得更好,非洲只是在变得更糟。”贫穷饥饿像一场阴魂不散的瘟疫,永远地横行肆虐在非洲大地上空。与此同时,亚洲正在流行另一场瘟疫。亚洲大城市的人似乎都被这种病毒感染,哪怕你有一件A货TommyT恤,一个仿冒LV钱包,你不幸地也未能幸免。据说韩国青年为了买名牌透支信用卡;因无力偿付跳楼自尽。年轻的台北上班族为了存钱买 Burberry风衣而天天挤公交车;日本14岁的女孩子为买名牌兼职打工,与中年男子展开“援助交际”。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2010年亚洲游客在欧洲奢侈品市场花掉690亿美元,其中中国游客花掉500亿美元。“为什么西方的奢侈品能获得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经济地位颇高、聪明的亚洲人集体性的、狂热的崇拜和支持?”《名牌至上》的作者问的问题正是我感到好奇的。浅显易懂的说法是这些消费者需要证明自己有钱,但这又是为什么?结果早在1899年,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里就把这个问题追本溯源地梳理了一番,十分有趣。简单来说,他研究的逻辑是这样的:有闲的上层阶级脱离生产并以此为荣,下层阶级则专门从事被蔑视的体力劳动或同谋生直接有关的日常工作。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和平的生活习惯到好战的生活习惯的转变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明显的特征是,部落必须具有以掠夺为目的的生活习惯,男子必须习惯于用武力或策略从事于伤害行为,于是,侵占属于高贵光荣值得尊敬的行为,从事必要的日常工作则是低贱而不值得尊敬的。而要表现勇武精神,最具体明确的证物就是战利品,它是进攻胜利的事实证明,逐渐地,个人用品、女人及女人的劳动果实,都成为了被占有的战利品(“对妇女所以要进行劫夺并据为己有,其最初原因似乎是在于以妇女作为战利品很实用”)。一种明确的财产所有权制度就这样逐渐成立,财富成为所有者处境优越的有力证明。私有财产制的建立使经济体系具有了人与人之间对商品占有进行竞争的特性,财产的价值已不再是战斗胜利的证明,而是可借此与社会中其他成员之间作歧视性对比,以财富的占有为博得声誉与尊敬的基础,成为衡量成就的可敬程度的最容易被辨认的确凿证据。社会上逐渐形成某种习惯的、不一定十分明确的标准,成为博得荣誉和地位的必要条件,低于这个标准的社会成员不免受到歧视并损及自尊心(“只有性格反常的人,才能长期地受人白眼而不影响到他的自尊心”)。到最后,以满足生活或物质享受的需要就不再是累积财富的最终目标,而是以歧视对比为基础的在资力上的出人头地,一个永远无法接近的目标。所以消费奢侈品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享受需要,重点是要赢过其他社会成员并让他们一目了然地明白自己身处下风。西方奢侈品完美地满足了这个要求,成为定义社会阶层的标准:1.社会辨识度极高。名牌的LOGO和价位为所有人知道,哪怕消费不起的人;同时名牌的LOGO非常醒目,一亮相就能被准确无误地识别,它们就是一座座代表成功的奖杯;2.西方社会代表优越、上流、令东西方人一致向往的生活方式,消费西方奢侈品意味着更接近被广泛认同的的社会上层阶级标准。毕竟,区别西式刀叉餐具使用规范、分辨拉菲葡萄酒品质高下太费劲又不为人知,而拎一只印满了LV标识的挎包总是错不了的。“名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标识体系,亚洲人通过穿戴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重新划分社会阶层。”(《名牌至上》)不过,通过财富所有者本人独自努力消费是不能充分证明他的富有的,因此,他的仆役、妻儿、情人一起对他的财物进行代理性消费。有趣的是,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中,桑巴特甚至认为是非法爱情的胜利推动了奢侈消费。当关于女人和对女人的爱的纯粹享乐主义审美观在15世纪后逐渐形成,“这是一个爱女人意味着爱美,爱美意味着爱生活的世纪”,自由爱情成为此前控制爱情的宗教和婚姻所造成的爱情的制度化之不可调和的对立物,但自由情爱逐渐在社会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并在几个世纪以来与制度化的爱情并存。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有产者的妻子或他称之为“品行端正的女人”不得不调整自己,在时尚和审美兴趣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追随宫廷宠姬、交际花、高级妓女、以及他们丈夫的情人,以便跟她们展开竞争。“一切与时尚、奢侈、华丽、挥霍相关的怪念头首先都是由情妇们尝试,使其在某些方面变得平和之后,它们才最终为受尊敬的妇女接受。直至今天,有稳定职位的妇女,也在研究巴黎春季时装竞赛中那些轻佻女人穿的服装式样。”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也对奢侈服装消费做了非常有趣的论述。在服装的设计上格外突出的是“明显浪费通则”和“对于其使用者的摒绝生产工作具有证明作用”,使旁观者对于我们的金钱地位和支付能力一目了然,因为我们可以这样对衣物进行单纯的明显的浪费性消费。并且诸如男式的大礼帽、女士的高跟鞋、拖地长裙,这样的服装使从事最简单、最必要的体力劳动都成为完全不可能,即穿这种衣服的人并不惯于也不可能惯于从事有实用的工作。处于非自主地位的妇女(妻子、情妇)的地位本质上跟仆役类似,他们的着装是在代理男主人消费,由这种消费而来的荣誉是归于那位不在场的主人的,不是属于他们自己。“家庭中妇女越是奢华浪费,其不生产性就越是显著,越能适应提高家庭或其家长的荣誉这个目的,她们的生活也越加值得称道。”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认为非法情爱推动了奢侈主义,而奢侈曾从许多方面(工业、农业、零售业、进出口贸易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引用了大量著作和史实数据。最有名的是孟德斯鸠说:“奢侈绝对有其必要。富人不挥霍,穷人将饿死”,还有曼德维尔的诗:“虚荣和妒忌本身,决定了工业的发展;美食、家具和服装,显示了他们的愚蠢和轻浮;而这种古怪可笑的恶习,正是推动商业前进的动力。”同时,他也描述了18世纪晚期奢侈与挥霍无度之风四处蔓延时,一名巴黎的参观者给妻子信中写道:“整个世界都疯了,奢侈已被推至极端,有人告诉我们一半的巴黎人已经破产,另一半则以欺诈为生。”而且由于将所有的快乐推向极端,富人失去了享受快乐的能力。“时尚、衣着、风俗、举止、言语在没有恰当原因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变化,富人很快就对新的快乐感到麻木。” 说到这儿,我想起以前KK曾经跟我探讨过一个我们最后都无法明白的问题。KK作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的高材生,如果他都不明白,我肯定更不明白这个道理了。他的问题是: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济,我知道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我们本来只需要一只喝水的水杯,如果商家给每个人都生产了一只水杯,满足了大家的要求,然后呢,他怎么办?为了赚取更多钱,当然同时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他只有在水杯上不停添加新的功能,比如加一个闹铃、印一些图案、内置一个收音机、GPS等等,以使人们不断消费有新功能的水杯。。。实际上呢,人们根本不需要一个有这么多功能的水杯!但如果商家不生产,消费者不消费,那社会经济将陷入瘫痪,可怎么是好?陀思妥耶夫斯基老人家说:“死刑的可怖之处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没有得救的希望”。瘟疫肆虐的大地是否早已中了死刑的诅咒。
  •     书名的字面意思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猜测:奢侈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之一,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出现奢侈现象。这些猜测足可见我辈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正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正因此,阅读带来了无比新鲜的体验和思考,维尔纳・.桑巴特无愧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之名,他在此提出:是奢侈、奢侈消费、奢侈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诞生。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世纪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之所以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乃源于这些城市在奢侈性的发展深度与广度。贸易和消费地域的拓展对资本主义组织方式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作者认为那些领域是手工业者的强势阵地,只有在组织化的大生产里这些新关系才得以建立基础,无关地域的广狭。而这些组织化大生产企业生产的都是满足富裕阶层需要的奢侈品。一切都与奢侈有关,一切都是奢侈的作用,这不是很新奇的论点吗?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支持他以有趣而独树一帜的视角论述奢侈的缘起,即推动奢侈性的动因。只有首先有了对奢侈的狂热需求,才可能推动奢侈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包括贸易、工业、农业等,才有了资本的积聚和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产生。谁需要奢侈的生活?每个人。但谁能享受他得奢侈生活,答案是王室成员、贵族、庄园主以及后来金融领域和贸易领域的暴发户金融家、包税人和商贩。前者是奢侈消费风向的引领,后者则是跟随者。中世纪时期,产生了以消费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的形成,外省的有钱人时不时带着在自己家乡所赚足的金钱来到省城享受生活,人口不断繁衍。作者认为,消费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因,是奢侈消费的场所。城市周边的地域为满足城市需求的工作,也渐渐因此而富足起来,尤其是那些手工业者和封建经济的受益者——庄园主,这也就带来了财富的积累。最后一个条件,那就是奢侈消费阶层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尤其有趣,可以更加详细的描述。王室成员拥有无可比拟的享受财富的权利,当詹姆士一世时代授予王室成员以国家官职的时候,王室就等同了国家。进而,那些原本只有拥有高贵血统的贵族才能世袭的贵族头衔也可以通过金钱来购买了。尤其是骑士,这个在封建经济中拥有土地的贵族,当他们的爵位像商品那样可以直接购买之后,其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是那些暴发的商人和金融家购买了这些爵位。在这些变化之后,我们或许没有想到,真正推动王室、贵族阶层崇尚奢侈之风的竟是女人,确切地说,是那些获得了国王支撑,可以与国家忠臣平起平坐的拥有权力的女人们。这些女人包括:国王、大臣、贵族们的合法配偶,但作者并未大事宣扬她们的作用,而是上述男人的情妇。和中国皇帝纳妾的道理差不多,这些有权势的人对美丽女子的追逐达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高级妓女;整个国家都围绕着女人转,调情和拥有情妇被迫成为那时候上流社会男人们欲罢而不能的境况。有人提出这真是一个“二奶经济”,实在是太正确了。为了满足这些女人们永远都不能填满的消费欲望,奢侈便被极大地推动了,她们追求极其精致、繁复的服装、艺术品、瓷器,使用过量的仆人和侍从,既奢侈到极点,也铺张浪费到极点。当此风尚渐渐从上层社会传递出来,成为整个社会竞相模仿的对象时,奢侈消费的客观化,使得对奢侈品的需求逐渐变成生产性质。这样,由于富裕阶层对奢侈物品的追求而导致生产扩大,带来了对羊毛、丝织品、粮食等农产品、工业品以及贸易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组织方式也即在这些奢侈品行业中产生。这就论证了作者在本书结尾处的结论——奢侈生出了资本主义。然而,作者以产品价值的高低定义奢侈与否的观点,无疑意味着奢侈是指贵重的东西。如果这是历史的真实,那么我们从中发现,奢侈的定义在随历史的进程变化着。如今我们对奢侈品的理解,包含了物质化的、道德化的,以及情感化的维度。但讨论最大的是前两者。情感化的评价应该是这样的:在别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人甚至能够安闲地坐在院子里享受阳光。显然,在本书里作者对奢侈定义的讨论限于物质化层面,对道德化的陈述还不够充分。炫耀性既是物质化的,也是道德化的。所以我对本书的遗憾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上述的奢侈定义。我们无从通过它了解奢侈,尤其是奢侈在现代的含义,以致于对这个历史不可或缺的发展因子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并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二是对本书得出的结论——奢侈推动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其说这是一个结论,不如说它是一个问题。尽管作者引述了许多资料,却过于武断地得出了关于奢侈消费的唯一推动力。特别是显露出了以下矛盾: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总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既然生产的极大扩大已成趋势中事实,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不论资本主义如何罪恶,它都在实际上带来了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普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被无限托大生产的产品还能算奢侈品吗?
  •     什么造就了资本主义?从我们目前的状况来看,我更认同桑巴特的观点,虽然工业化大生产在组织上造成了资本主义的可行性,但机器时代的工业化大生产同样适合社会主义。那么,直指人心的根本原因呢?若不是人的内心极度贪婪的欲望被无限放纵,且权力为了成全欲望而罗织了一个巨大的为欲望服务的网,那么世界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搞研究的很喜欢,不同于传统的认识
  •     mark.
    need to read.
  •     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结于人性的虚荣和无休止的欲望。
  •     : F036.3/7972-1
  •     很薄的小册子,可以和韦伯观点对比一下
  •     本来是为了写论文看的。。结果。。作者怎么老把重点放在女人、情妇、妓女引起奢侈攀比之风上面啊。。。虽然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吧。但是作者扣上一个这么大的“资本主义”的帽子好像有点不合适吧。。
  •     严肃 系统 。肃然起敬
  •     例子挺可爱的都
  •     德国经济史学派~~不过整本书大部分是在罗列史料
  •     德国历史学家桑巴特一直都把学术眼光投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这同样是他的同辈学者韦伯关注的领域,他们二人都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异的观点并彼此交锋)。在本书中,桑巴特考察了中世纪晚期直至19世纪以来宫廷生活的形成、消费大城市的扩张以及爱情的世俗化三大社会潮流,并从社会上的各种生产行业的发展情况入手,试图证明是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奢侈品生产由于程序复杂,尤其需要联合分工合作,为了可以紧跟潮流,随时改变产品设计以及拓宽销售网络,需要大量资本维持销售网络。16、17世纪宫廷的奢靡之风催生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全书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富有的资产阶级如何通过与贵族联姻而进入上层社会的。贵族也需要巨额的嫁妆维持巨大开销,这导致了一大批新兴贵族出现。一伯爵夫人对刚与一银行家女儿结婚的儿子说:用粪肥浇灌我们的土地,让它更富饶,这个婚姻很值得。
  •     “女人啊,你想要要全世界。” 这句话可是男人说的。
  •     此书系很不错,遗憾没有整套卖的。
  •     精辟,独到,受益匪浅!
  •     阅读本书似乎能得出的奇怪结论:如果没有女人就不会有奢侈品,也不会有资本主义。强大的负能量啊!
  •     艺术品比奢侈品更不实用,是纯粹满足人虚荣之用的。而且艺术品价格浮动性大,值多少是由少数人决定的,价格背后代表了权利、地位、金钱,还有点品味、教养神马的。这就给人更大的装逼空间。
    现在中国还没到那个阶段,乡亲们还都很实在,只敢在兜子、车房上使劲,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以前穷怕了那股劲还没过去。
  •     有一些启发
  •     有保护膜,是正版书,不过好小的一个册子啊应该很好读
  •     简单概括
  •     国民物质生活还是差别大,不均匀
  •     针锋相对的桑巴特命题
  •     受益匪浅
  •     天才的想象力代替了分析,其实我觉得他和韦伯不矛盾,一个是上层阶级的转化史,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奋斗史。桑更多的解释了原始积累的问题,韦是之后的积累集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分界可能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分野。另外入世禁欲和入世享受也是一体两面,就像(也解释)资本主义又是天使又是魔鬼一般。
  •     这本书看起来很有意思,追求奢侈品的背后似乎确实是感官享受哦
  •     我觉得桑巴特的社会学想象力比马克思和韦伯都要弱一些……
  •     是德文版的,看不懂。还好朋友喜欢,就送朋友了。纸张不错。
  •       什么造就了资本主义?从我们目前的状况来看,我更认同桑巴特的观点,虽然工业化大生产在组织上造成了资本主义的可行性,但机器时代的工业化大生产同样适合社会主义。那么,直指人心的根本原因呢?若不是人的内心极度贪婪的欲望被无限放纵,且权力为了成全欲望而罗织了一个巨大的为欲望服务的网,那么世界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     中产阶级的兴起与心态的变化。
  •     是我放书签的方式不对吗,总觉得这套丛书的翻译都不甚好=。= 另这本书的论点很独特,但论据的罗列有专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之嫌,因而有偏颇之感。2012.05.22——2012.05.24
  •     桑巴特的确是个逻辑混乱,概念不清的家伙。他真的有着猎狗般的嗅觉,却缺乏韦伯那样的修行。
  •     啪
  •     而且文化、思想越贫瘠,越要用消费去靠符号和各种形式化的东西包装自己
  •     “二奶”如果经济独立了就叫婚外情,情人,似乎就高尚些,其实性质是一样的
  •     奢侈品表现的更多是粗俗,只能唬住那些更没教养的人,却让自己更加成为有教养人调侃的靶子。 艺术品比奢侈品强点,即使现在伪艺术遍地
  •     大二的时候读的,最近读哈维和布丢又回来了。。。
  •     还行吧!,就那么回事
  •     真没看出艺术品和奢侈品的高低贵贱~
  •     不是我的菜
  •     有需求的人决定了价格,背离价值是必然的,就像被冲昏头脑热恋中的人看不清恋人一样,所以无所谓高低贵贱,艺术品的定义本身就是不可确认的;奢侈品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的,不是么。
  •     些许的逻辑
  •     最后三段说了资本主义和奢侈有什么关系,其余的都在说奢侈这一现象,且文学引用比较多。
  •     翻译好烂。。
  •     2005年寒假期间读过。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照着读,到底是勤劳节俭、履行天职的新教伦理还是上流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消费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炫耀性消费却并非如此,而且资本主义物质基础是实业体系,看看古代罗马和现在的石油国家,就可推翻此书假设。
  •        东北非洲的饥荒令人痛心,将近3千万人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已经1万多人饿死,每天还不断有人死去,不过这1万条逝去的生命被媒体关注的程度显然不如最近其他的死亡事件。在非洲工作过的瑞典朋友曾经说:“非洲从来没有变得更好,非洲只是在变得更糟。”贫穷饥饿像一场阴魂不散的瘟疫,永远地横行肆虐在非洲大地上空。
      与此同时,亚洲正在流行另一场瘟疫。亚洲大城市的人似乎都被这种病毒感染,哪怕你有一件A货TommyT恤,一个仿冒LV钱包,你不幸地也未能幸免。据说韩国青年为了买名牌透支信用卡;因无力偿付跳楼自尽。年轻的台北上班族为了存钱买 Burberry风衣而天天挤公交车;日本14岁的女孩子为买名牌兼职打工,与中年男子展开“援助交际”。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2010年亚洲游客在欧洲奢侈品市场花掉690亿美元,其中中国游客花掉500亿美元。
      “为什么西方的奢侈品能获得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经济地位颇高、聪明的亚洲人集体性的、狂热的崇拜和支持?”《名牌至上》的作者问的问题正是我感到好奇的。浅显易懂的说法是这些消费者需要证明自己有钱,但这又是为什么?
      结果早在1899年,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里就把这个问题追本溯源地梳理了一番,十分有趣。简单来说,他研究的逻辑是这样的:有闲的上层阶级脱离生产并以此为荣,下层阶级则专门从事被蔑视的体力劳动或同谋生直接有关的日常工作。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和平的生活习惯到好战的生活习惯的转变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明显的特征是,部落必须具有以掠夺为目的的生活习惯,男子必须习惯于用武力或策略从事于伤害行为,于是,侵占属于高贵光荣值得尊敬的行为,从事必要的日常工作则是低贱而不值得尊敬的。而要表现勇武精神,最具体明确的证物就是战利品,它是进攻胜利的事实证明,逐渐地,个人用品、女人及女人的劳动果实,都成为了被占有的战利品(“对妇女所以要进行劫夺并据为己有,其最初原因似乎是在于以妇女作为战利品很实用”)。一种明确的财产所有权制度就这样逐渐成立,财富成为所有者处境优越的有力证明。私有财产制的建立使经济体系具有了人与人之间对商品占有进行竞争的特性,财产的价值已不再是战斗胜利的证明,而是可借此与社会中其他成员之间作歧视性对比,以财富的占有为博得声誉与尊敬的基础,成为衡量成就的可敬程度的最容易被辨认的确凿证据。社会上逐渐形成某种习惯的、不一定十分明确的标准,成为博得荣誉和地位的必要条件,低于这个标准的社会成员不免受到歧视并损及自尊心(“只有性格反常的人,才能长期地受人白眼而不影响到他的自尊心”)。到最后,以满足生活或物质享受的需要就不再是累积财富的最终目标,而是以歧视对比为基础的在资力上的出人头地,一个永远无法接近的目标。
      所以消费奢侈品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享受需要,重点是要赢过其他社会成员并让他们一目了然地明白自己身处下风。西方奢侈品完美地满足了这个要求,成为定义社会阶层的标准:1.社会辨识度极高。名牌的LOGO和价位为所有人知道,哪怕消费不起的人;同时名牌的LOGO非常醒目,一亮相就能被准确无误地识别,它们就是一座座代表成功的奖杯;2.西方社会代表优越、上流、令东西方人一致向往的生活方式,消费西方奢侈品意味着更接近被广泛认同的的社会上层阶级标准。毕竟,区别西式刀叉餐具使用规范、分辨拉菲葡萄酒品质高下太费劲又不为人知,而拎一只印满了LV标识的挎包总是错不了的。“名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标识体系,亚洲人通过穿戴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重新划分社会阶层。”(《名牌至上》)
      不过,通过财富所有者本人独自努力消费是不能充分证明他的富有的,因此,他的仆役、妻儿、情人一起对他的财物进行代理性消费。有趣的是,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中,桑巴特甚至认为是非法爱情的胜利推动了奢侈消费。当关于女人和对女人的爱的纯粹享乐主义审美观在15世纪后逐渐形成,“这是一个爱女人意味着爱美,爱美意味着爱生活的世纪”,自由爱情成为此前控制爱情的宗教和婚姻所造成的爱情的制度化之不可调和的对立物,但自由情爱逐渐在社会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并在几个世纪以来与制度化的爱情并存。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有产者的妻子或他称之为“品行端正的女人”不得不调整自己,在时尚和审美兴趣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追随宫廷宠姬、交际花、高级妓女、以及他们丈夫的情人,以便跟她们展开竞争。“一切与时尚、奢侈、华丽、挥霍相关的怪念头首先都是由情妇们尝试,使其在某些方面变得平和之后,它们才最终为受尊敬的妇女接受。直至今天,有稳定职位的妇女,也在研究巴黎春季时装竞赛中那些轻佻女人穿的服装式样。”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也对奢侈服装消费做了非常有趣的论述。在服装的设计上格外突出的是“明显浪费通则”和“对于其使用者的摒绝生产工作具有证明作用”,使旁观者对于我们的金钱地位和支付能力一目了然,因为我们可以这样对衣物进行单纯的明显的浪费性消费。并且诸如男式的大礼帽、女士的高跟鞋、拖地长裙,这样的服装使从事最简单、最必要的体力劳动都成为完全不可能,即穿这种衣服的人并不惯于也不可能惯于从事有实用的工作。处于非自主地位的妇女(妻子、情妇)的地位本质上跟仆役类似,他们的着装是在代理男主人消费,由这种消费而来的荣誉是归于那位不在场的主人的,不是属于他们自己。“家庭中妇女越是奢华浪费,其不生产性就越是显著,越能适应提高家庭或其家长的荣誉这个目的,她们的生活也越加值得称道。”
      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认为非法情爱推动了奢侈主义,而奢侈曾从许多方面(工业、农业、零售业、进出口贸易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引用了大量著作和史实数据。最有名的是孟德斯鸠说:“奢侈绝对有其必要。富人不挥霍,穷人将饿死”,还有曼德维尔的诗:“虚荣和妒忌本身,决定了工业的发展;美食、家具和服装,显示了他们的愚蠢和轻浮;而这种古怪可笑的恶习,正是推动商业前进的动力。”同时,他也描述了18世纪晚期奢侈与挥霍无度之风四处蔓延时,一名巴黎的参观者给妻子信中写道:“整个世界都疯了,奢侈已被推至极端,有人告诉我们一半的巴黎人已经破产,另一半则以欺诈为生。”而且由于将所有的快乐推向极端,富人失去了享受快乐的能力。“时尚、衣着、风俗、举止、言语在没有恰当原因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变化,富人很快就对新的快乐感到麻木。”
      说到这儿,我想起以前KK曾经跟我探讨过一个我们最后都无法明白的问题。KK作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的高材生,如果他都不明白,我肯定更不明白这个道理了。他的问题是: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济,我知道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我们本来只需要一只喝水的水杯,如果商家给每个人都生产了一只水杯,满足了大家的要求,然后呢,他怎么办?为了赚取更多钱,当然同时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他只有在水杯上不停添加新的功能,比如加一个闹铃、印一些图案、内置一个收音机、GPS等等,以使人们不断消费有新功能的水杯。。。实际上呢,人们根本不需要一个有这么多功能的水杯!但如果商家不生产,消费者不消费,那社会经济将陷入瘫痪,可怎么是好?
      陀思妥耶夫斯基老人家说:“死刑的可怖之处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没有得救的希望”。瘟疫肆虐的大地是否早已中了死刑的诅咒。
      
  •        桑巴特一方面反对经济决定论,一方面在跟跟韦伯的新教伦理唱对台戏。这书写得很有意思,也很有说服力。古往今来有的是烽火戏诸侯、一怒为红颜、霸王别虞姬、不爱江山爱美人。。。。。。国王的情妇和贵族夫人们的喜好驱使了奢侈的诞生,催生了资本主义。这种生活习惯也跟当时人们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有关,简单说是欲望加理性吧——现代人制造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也跟科学理性的发展有关系。
       借用他的视角看今天的社会也很有启发,鲍德里亚应该借鉴了他的观点。随着今天爱情成了人生的主题,标志人身份的东西也早已分散化、符号化了。人觉得自己摆脱了单一迷信,但却被更复杂、更难以看清的幻境所“魅惑”。不是金钱,也不是利益,而是那些名媛、贵妇和公娼的笑靥如花,准确说是男人们心底不屈的生存意志——隐藏在各种权力符号背后的东西——驱使着这架巨大精密的机器,飞速向前,不知所终。
  •     妓女情妇促进了奢侈不敢苟同,人类的无限欲望促进了奢侈进而促进了13-18世纪的经济高速发展倒是可见一斑。
  •     应该先读菲利普-西格曼的英译版导演
  •     史料研究做得挺翔实,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动力归因于情妇、女人、性这些东西上脑洞还真是大。
  •     倒是第一次见这么写书的,不过那一大堆文献很有趣~
  •     为讨论资本主义问题提供了很多复杂性的参考。虽有很多不严谨之处,很多观点处于概念化,但他对诸如“经济上升”、“生产扩大”等这类经济学名词的质疑确实值得反思的。不过有些问题类似鸡和蛋,很难厘清前后因果关系,倒不如尽量呈现其复杂性。最后,桑巴特吐了一手好槽。
  •     所以说二奶经济和中国经济一样是DEVELOPING性质,说到底还是一个字:穷
  •       书名的字面意思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猜测:奢侈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之一,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出现奢侈现象。这些猜测足可见我辈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正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正因此,阅读带来了无比新鲜的体验和思考,维尔纳・.桑巴特无愧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之名,他在此提出:是奢侈、奢侈消费、奢侈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诞生。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世纪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之所以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乃源于这些城市在奢侈性的发展深度与广度。贸易和消费地域的拓展对资本主义组织方式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作者认为那些领域是手工业者的强势阵地,只有在组织化的大生产里这些新关系才得以建立基础,无关地域的广狭。而这些组织化大生产企业生产的都是满足富裕阶层需要的奢侈品。一切都与奢侈有关,一切都是奢侈的作用,这不是很新奇的论点吗?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支持他以有趣而独树一帜的视角论述奢侈的缘起,即推动奢侈性的动因。只有首先有了对奢侈的狂热需求,才可能推动奢侈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包括贸易、工业、农业等,才有了资本的积聚和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产生。
      谁需要奢侈的生活?每个人。但谁能享受他得奢侈生活,答案是王室成员、贵族、庄园主以及后来金融领域和贸易领域的暴发户金融家、包税人和商贩。前者是奢侈消费风向的引领,后者则是跟随者。
      中世纪时期,产生了以消费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的形成,外省的有钱人时不时带着在自己家乡所赚足的金钱来到省城享受生活,人口不断繁衍。作者认为,消费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的真正动因,是奢侈消费的场所。
      城市周边的地域为满足城市需求的工作,也渐渐因此而富足起来,尤其是那些手工业者和封建经济的受益者——庄园主,这也就带来了财富的积累。最后一个条件,那就是奢侈消费阶层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尤其有趣,可以更加详细的描述。
      王室成员拥有无可比拟的享受财富的权利,当詹姆士一世时代授予王室成员以国家官职的时候,王室就等同了国家。进而,那些原本只有拥有高贵血统的贵族才能世袭的贵族头衔也可以通过金钱来购买了。尤其是骑士,这个在封建经济中拥有土地的贵族,当他们的爵位像商品那样可以直接购买之后,其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是那些暴发的商人和金融家购买了这些爵位。在这些变化之后,我们或许没有想到,真正推动王室、贵族阶层崇尚奢侈之风的竟是女人,确切地说,是那些获得了国王支撑,可以与国家忠臣平起平坐的拥有权力的女人们。这些女人包括:国王、大臣、贵族们的合法配偶,但作者并未大事宣扬她们的作用,而是上述男人的情妇。和中国皇帝纳妾的道理差不多,这些有权势的人对美丽女子的追逐达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高级妓女;整个国家都围绕着女人转,调情和拥有情妇被迫成为那时候上流社会男人们欲罢而不能的境况。有人提出这真是一个“二奶经济”,实在是太正确了。为了满足这些女人们永远都不能填满的消费欲望,奢侈便被极大地推动了,她们追求极其精致、繁复的服装、艺术品、瓷器,使用过量的仆人和侍从,既奢侈到极点,也铺张浪费到极点。
      当此风尚渐渐从上层社会传递出来,成为整个社会竞相模仿的对象时,奢侈消费的客观化,使得对奢侈品的需求逐渐变成生产性质。这样,由于富裕阶层对奢侈物品的追求而导致生产扩大,带来了对羊毛、丝织品、粮食等农产品、工业品以及贸易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组织方式也即在这些奢侈品行业中产生。这就论证了作者在本书结尾处的结论——奢侈生出了资本主义。
      然而,作者以产品价值的高低定义奢侈与否的观点,无疑意味着奢侈是指贵重的东西。如果这是历史的真实,那么我们从中发现,奢侈的定义在随历史的进程变化着。如今我们对奢侈品的理解,包含了物质化的、道德化的,以及情感化的维度。但讨论最大的是前两者。情感化的评价应该是这样的:在别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人甚至能够安闲地坐在院子里享受阳光。显然,在本书里作者对奢侈定义的讨论限于物质化层面,对道德化的陈述还不够充分。炫耀性既是物质化的,也是道德化的。
      所以我对本书的遗憾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上述的奢侈定义。我们无从通过它了解奢侈,尤其是奢侈在现代的含义,以致于对这个历史不可或缺的发展因子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并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二是对本书得出的结论——奢侈推动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其说这是一个结论,不如说它是一个问题。尽管作者引述了许多资料,却过于武断地得出了关于奢侈消费的唯一推动力。特别是显露出了以下矛盾: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总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既然生产的极大扩大已成趋势中事实,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不论资本主义如何罪恶,它都在实际上带来了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普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被无限托大生产的产品还能算奢侈品吗?
      
  •     挺学术的,用了很多文献,引了很多数据。不过蛮开拓思路眼界的,有点意思。
  •       维尔纳.桑巴特这本书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财富积聚和过度消费现象。中世纪的结束,航海业发展,人们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一方面释放了旧世界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又给欧洲大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其他物质材料及高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商业高度发展,金融资本家此时也大发横财,近代的金融业已初具雏形,这给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人们的思想方面又有什么改变呢?公元500-1500年,可以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宗教神权统治下的人们视禁欲和节俭为美德,当然这 1000多年欧洲的人均GDP也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但是,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崇尚古希腊文化的幌子来创新,意识形态有巨大变化。追求金钱利益的资本家出现,金钱不再被视为万恶之源。爱情的世俗化,吟游诗人歌唱得爱情被当时人们所推崇。勾引女性成为青年人们证明自己勇气和魅力的考验,私生子也不再被视为大逆不道。这些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条件。
      
      规模扩张迅速的城市充满着贵族、新兴金融资本家,他们手中资金充裕,以上因素使奢侈渐渐成为风尚。作者首先定义了奢侈,“奢侈是任何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 在作者看来,奢侈起源于纯粹的感官快乐。“我们的性生活正是要求精制和增加感官刺激的手段的根源,这是因为感官的快乐和性快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推动任何类型奢侈发展的根本原因,几乎都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起作用的性出动中找到。”对于世俗爱情的追求,婚姻则成了繁衍后代形式。达官贵人们常常光顾花街柳巷,在名妓那里一掷千金。而这些被称之为商品女性的高级妓女,为了吸引住男人,也在自己打扮上狠下功夫:各种华丽的服饰、化妆品,精心装修的房间,豪华的家具和装饰用的高档艺术品。当然,这些高档艺术品的金钱负担最终被转移到追求爱情的富人头上。
      
      纵使富人们消费的如此厉害,有时甚至入不敷出,但这种现象并没有终结,或许是种羊群效应、示范效应,参加社交不奢侈一把的权贵们都“不好意思跟比人打招呼”。而且这种消费并没有导致人们已经没有在生产的资金。正如本文的题目一样,“富人不奢侈,穷人就挨饿”,追求奢侈导致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大量需求服装、首饰、建筑和美食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权贵们也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仆人、农夫、工匠和警卫。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不谋而合,这种奢侈拉动总需求上升,因此在不断的螺旋状拉动经济增长。过去的手工小作坊变成了工厂,效率明显提高体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在生产关系上也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奢侈由一种宫廷的、贵族的生活方式演变为一种兼容宫廷和民间,旧贵族和新贵族的生活方式。——女人终于成为奢侈消费的主角——女人的胜利”,也是一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映成趣,韦伯强调了新教徒的“节俭、禁欲”对比桑巴特研究的欧洲权贵的“奢侈、纵欲”形成鲜明对比。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的大小,孰是孰非,笔者的认识有待研究。时至今日,或许能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观区别:主要由新教徒组成的美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显保守,对于时尚打扮也没有欧洲人敏感。
  •     我还真没见过几个二奶.
  •       女人,准确的说,二奶,是奢侈风潮的根源和最大的买单者。谁提过二奶经济来着,真有智慧。
        
        1.所有的个人奢侈都是从纯粹的感官快乐中生发的。任何使眼、耳、鼻、舌、身愉悦的东西都趋向于在日常用品中找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形式。而且恰恰是在这些物品上的消费构成了奢侈。
        
        2.我们的性生活正是要求精制和增加感官刺激的手段的根源,这是因为感官的快乐和性快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是在财富开始增长而且国民的性要求能自由表达的地方,我们都发现奢侈现象很突出。
        
        4.奢侈形成以后,其他一些动机将进一步推动它发展。雄心,喜欢展示,炫耀以及权力都可能是重要的动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力图胜过后来者的欲望。
        
        5.如果奢侈成为个人的,物质主义的奢侈,那么它必然取决于被激发的感觉官能,尤其是取决于受到色情主义决定性影响的生活模式。
        
        6.新兴暴发户对于奢侈品的巨大需求,引发了对于享乐的需求,对快乐和充满虚荣的炫耀的需求,像瘟疫一样席卷欧洲。
        
        7.人们将迅速获得的财富绝大部分用于奢侈品的趋势是我们的文明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他们追求奢侈的因素,一方面是享乐,一方面是野心,急切的想跻身于有教养社会的愿望。
        
        8.中世纪奢侈的几个趋势:家庭化,客观化,官能化和精致,奢侈频率的提高。
  •     ls正解。
  •     松巴特注意的是消费领域(新贵族诞生、城市发展、感情和性消费、奢侈品),奢侈需求如何刺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和晚明对比。奢侈饮食——糖*(p.135)
  •     写得还是很详细的,从宫廷文化开始讲起,不过比较学术,需要有点历史和社会学底子看会好一点。
  •     经典之作~
  •     从奢侈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很有意思的视角。其中对贵族庸俗化、骑士阶层和贵妇人的爱情以及高级妓女的论述部分很有创见。
  •     刚到手,准备开始阅读,手里还有另外2本,《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奢侈的概念》
  •     虽然有的地方论证略随意,但是读来很有趣,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
  •     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侈糜》就是这种观点了
  •     桑巴特的观点并不让我信服,但至少提供了一种区别于马克思的经济观,将重点放在文化、知识、心理与社会宗教方面。这一点上,与韦伯是非常契合的(虽然他们在很多方面互相驳斥)。观点很新颖,重新发现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社会隐蔽角落,也让后来学者清楚看见桑巴特观点的缺陷并为己所用,不失为一本好书。
  •     也许桑巴特在本书中对于奢侈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论证显得很单薄,大多是用实证的材料进行说明;但是不可否认,本书除了拓宽对于资本主义起源理解的道路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是明确指出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富人的目标是为社会上层或者贵族阶级所接受(比如佩戴贵族纹章),而到了后来,富人的目标直接就是资本的积累,无所谓被上层接受与否。第二,资本主义精神状况与中世纪的差异得到刻画:“中世纪,人类习惯于不慌不忙地从事生产。为了完成一件精品、一件艺术品,往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光阴;没有人急切地想看到它完成,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整体中,生命变得长久”。“一旦个人将自己的生命从一代代人无尽的生命之流中分离出来,他自己生命的长短便成为他享有的尘世欢乐的尺度”。
  •       一直以来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都是剩余价值理论。
      而这本书的观点却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来源于奢侈,奢侈来源于宫廷贵族的情妇之风。
      目录可以直接看做作者观点的演绎概要,结构分明。但缺乏逻辑性,理论阐述并不严谨。引文数量巨大,每章都有一百篇左右。与其说是拿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如说是由海量文献的相似细节做了一个大胆的有趣的猜想。
  •     想读了……
  •     这是根源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么?
  •       从开始看第一页起,我就对这本书的观点表示怀疑,我尽量客观的看这本书。
      
      我不怀疑桑巴特在逻辑推理上有什么错误,但逻辑正确不一定代表观点正确;他的逻辑推理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他没有揭示社会本质;如果是我错了,他的确揭示出了本质,那我也敢断定,他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不适用于中国。虽然他能用这一套理论解释当代中国的很多问题,但他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
      
      因为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准事物的根源,才有可能彻底解决事物的问题。
      
      可能我被马克思主义洗脑太彻底了吧!?当然,这本书我会继续反复读的,可能下一次,我的看法会有改变,可能会从中收获更多。
      
      
  •     奢侈在西方引导产生了资本主义,为何在东方却行不通?
  •       这是一本社会学的论著,但这并不妨碍它同时也是一本相当有趣和好看的闲书。
      这本小书是2001年得到的,来自一位朋友的赠送。
      一直到最近,才有了机缘去读它。因为在一个礼拜内,所见到的杂志投资人,一个想把广告定位在奢侈品品牌上,另一个,坚决地要做高品位的杂志。当然,根据我的了解,这在近些年的杂志界,是潮流。
      而作为编辑杂志的人,我所要考察的,是从编辑的角度,能否具备在内容上实现这个定位的条件。想在杂志内容方面体现出定位的意图,了解所谓奢侈品,或者所谓的品位生活产生的根源,是必要的。
      这本书产生了这样一个效果:把从前阅读过的所有关于17、18世纪欧洲生活小说的记忆给激活,并把它们在生活形态方面的描述贯通了起来。
      关于生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带动其发展的欲望和奢侈消费产生的前因,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显得脉络清晰起来。
      生活方式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从来都是自上而下。某几个阶层,指宫廷和贵族,甚至这些阶层中的某类人,比如国王的情妇和配偶,或者某一种风俗,譬如节日和欢庆的场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影响力直接达至骑士和暴发户们。
      书中提出女性,尤其是具有不凡品味的高级妓女和宫廷女性带动起生活奢侈化潮流的观点。婉转地提出男人最大的奢侈,莫过于宠爱一个女人,男人所追逐的名利的价值,最大的体现之一就在于此。而对于物质上的奢侈的追求,是这些女人对宠幸她们的男人的最好回报。
      在那个时代,奢侈,是由两性的这种关系建构起来的。合法婚姻中的女性,成为风潮的追随者。
      从哥特风格,到文艺复兴风格,再到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作者发现,生活形态的转变,到后来就体现出这种女性,或者说是世俗生活的胜利。
      就写到这里。还没读完。
      读到这里,倒想起生活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情形。其实都非常类似。好象唐玄宗时代在女性中流行的梅花妆,就来自皇帝的情妇虢国夫人。在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富足的明朝,生活艺术也发展得异常良好。
      
      
  •     ……劳资想哭了……
  •     虽然马克思·韦伯将卡尔·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颠倒了过来,但二者都是从生产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可桑巴特却从消费的角度解释这一切,一耙子把前两者都打翻在地了。
  •     观念术语定义太过笼统,理论辩驳语焉不详。
  •     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
  •     十年前看的书,唉?!
  •     虽然是学术书,但是比较有趣,写得也不枯燥。
  •       这本书充满了惊讶但是令人信服的结论,女人,准确的说,二奶,是奢侈风潮的根源和最大的买单者。谁提过二奶经济来着,真有智慧。
      
      1.所有的个人奢侈都是从纯粹的感官快乐中生发的。任何使眼、耳、鼻、舌、身愉悦的东西都趋向于在日常用品中找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形式。而且恰恰是在这些物品上的消费构成了奢侈。
      
      2.我们的性生活正是要求精制和增加感官刺激的手段的根源,这是因为感官的快乐和性快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是在财富开始增长而且国民的性要求能自由表达的地方,我们都发现奢侈现象很突出。
      
      4.奢侈形成以后,其他一些动机将进一步推动它发展。雄心,喜欢展示,炫耀以及权力都可能是重要的动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力图胜过后来者的欲望。
      
      5.如果奢侈成为个人的,物质主义的奢侈,那么它必然取决于被激发的感觉官能,尤其是取决于受到色情主义决定性影响的生活模式。
      
      6.新兴暴发户对于奢侈品的巨大需求,引发了对于享乐的需求,对快乐和充满虚荣的炫耀的需求,像瘟疫一样席卷欧洲。
      
      7.人们将迅速获得的财富绝大部分用于奢侈品的趋势是我们的文明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他们追求奢侈的因素,一方面是享乐,一方面是野心,急切的想跻身于有教养社会的愿望。
      
      8.中世纪奢侈的几个趋势:家庭化,客观化,官能化和精致,奢侈频率的提高。
  •     从方法论来看,本书的方法显然是更倾向于历史学的方法而非社会学的方法,背后大量的史料支撑了其观点。但是韦伯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联系的批判也在此处找到了靶子,就其观点来看,突破了重商主义长期垄断的历史解释,贡献了一种资本主义诞生的全新历史解释。
  •     社会的上层结构总是需要奢侈品和女人这类昂贵的消费品来与下层结构的人相区别的,这些东西说到底不过是符号资本
  •     就这么读吧。加油。
  •     由果推因需要勇气!
  •     富人不奢侈,穷人就挨饿? 保养一个女人就是一个男人最大的奢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