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

出版社:李庆真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01出版)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11207487
作者:李庆真
页数:22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深入、持续地进行,我国乡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虽然固有的乡村传统在部分领域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但现代性的气息和日新月异的城市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伴随着乡村传媒的普及和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的流动而深入到乡村,并以一种强势文化之势改变和更替着乡村固有的传统和文明,从而开始了一场被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革命。然而,在“城市化时代”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声音的背景下,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在城市文明逐渐或即将消解甚至淹没乡村文明的时代,乡村发展的出路就是趋同城市化吗?如果这样,继续关注乡村问题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二是在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模式下,乡村的发展有没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空间?如果有,其自主性来自哪里?如果没有,中国乡村的发展是否需要自主性空间?从乡村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我们能够找到乡村自主性空间得以存在的基础吗?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和探索性研究,初步形成如下看法:就第二个问题而言,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表明,由于中国的乡村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特质,因此,笔者认为,乡村的发展是需要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空间。这种相对独立的自主性空间在传统乡村社会是以“乡村士绅”和“乡约”①的公共行为得以实现的。虽然,由于中国乡村社会在内、外力的冲击下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这一自治机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乡村的历史表明,除了在国家政权下沉到乡村的最底层——以生产队和人民公社为基础的集体化时代乡村自主性的空间被以集体化生产、生活形式取代以外,乡村的自主性空间在不同的社会时空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并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前言

李庆真的《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就要出版了,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因为说明他当初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有价值的。博士生面试时,李庆真给我的印象是带有农村孩子特有的实在与吃苦精神,或许正是这种精神让他选择了在社会学专业中并非显学的“社会变迁”方向。作社会变迁研究是辛苦的,不仅要阅读社会学专业的学术文献,还要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付出的代价可能比一些显学研究还要多一点,而回报往往明显不如显学。作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又比一般社会变迁研究更加辛苦,因为不能坐在书斋里头,依靠文献写出论文,必须走入田野,付出的成本更加多。今天李庆真博士学位论文能够得到资助出版,我真有些“苍天有眼”的感觉,也感觉到充满功利的学术圈子中还有些希望。曾经有一位朋友谈到中外社会科学的最大差异是什么时,一针见血说“缺的是思想”,我想我们更加缺乏的是对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关注,因此今天的社会学几乎失去了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话语权。李庆真的论文虽然谈不上关注了重大社会问题,但是他实实在在地关注了中国的农村,关注到了曾经对农村有重大影响的一个阶层,就是乡村知识群体。他透过对乡村知识群体命运的研究,道出对中国农村命运的关怀,也许这种关切只有长期在农村生活,真正了解农村的人才能够拥有。李庆真的这一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学术传承比较注意。费孝通等中国社会学前辈对当年中国农村作过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学术高度今天未必能够超过。

后记

人生匆匆一瞬间,不辞岁月三十年,转眼已经走过了我人生最可珍贵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已步入中年。而在我脑海里留有最多的还是青年时代的愿望和理想。出生于三十年前中国农村的我深刻地记忆中学时代艰苦时代磨练的意志和立志“长大后如果我能出书我一定要把我们农村中学大批落榜的有志青年的心声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的愿望。而后,我自己一直在逆境中求学,终于能够有资格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是未能如愿实现中学时代的梦想。本书虽未能真正地以记忆方式描述那个时代特殊的知识群体的心理和个人成长的生活经历,但是将其扩展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放在中国乡村所经历的不同时期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来研究,既拓展了其研究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曾经的梦想,心里一定程度上得以慰藉。此书是在本人博士论文修改基础上得以形成,在前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前辈和同辈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在这里,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导师李若建教授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李老师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对我学术的成长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给予了较大的帮助。其宁静致远的做人风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人和做学问。言传身教中,导师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让我受益终生。学业上,我平时写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选题、设计、调查和撰写等每一个环节李老师都给予了我耐心的指导。李老师的指导既能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又能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这些都对我学术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内容概要

李庆真,男,1974年7月出生,安徽宿州人。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中的乡村思考 第一节 对于乡村现实的思考 第二节 知识群体对于乡村的意义 第三节 已有的研究与相关的学术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关于乡村权力运作的三种研究视角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 基本概念解析 第四节 理论分析工具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的村庄及所属区域的特征 第一节 汪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所属S市、区的概况 第二节 汪村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村庄中的学校与知识群体 第四章 历史上的乡村知识群体 第一节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士绅阶层 第二节 村民记忆中的“读书人” 第三节 关于村民记忆中村庄知识群体的分析 第五章 制度变革重塑新的知识群体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制度变革对知识群体的重塑 第六章 集体化时期的村庄知识群体 第一节 集体化时期的汪村 第二节 集体化时期的乡村知识群体 第三节 集体化时期乡村知识群体与村庄关系的分析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后村庄知识群体的变化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改革初期至1980年代中期的村庄知识群体的复兴 第三节 值得关注的青年知识群体 第四节 知识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及其权威运作的逻辑 第五节 改革初期至1980年代中前期村庄知识群体与村庄的关系 第八章 对知识群体的群体特征及公共性的整体分析 第一节 村庄变迁中的知识群体 第二节 对知识群体的群体特征及社会功能的整体分析 第三节 不同时期乡村知识群体“公”之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知识群体公共行为及其权威运作机制的分析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关于几个问题的讨论 附录一 关于乡村知识群体公共性研究对村民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乡村知识群体公共性研究对知识群体的访谈提纲及问卷 附录三 汪村各类知识群体名单及情况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

《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内容简介:传统上,乡村知识分子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群体较少有人关注。历史上,他们被称为“乡绅”。并以其独特的身份、地位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的变迁也使得这一群体经历了裂变、衰落和转型等变化。历史的辗转无法隔断知识的权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当我们回望乡村走过的历程,当我们思考乡村的孩子十年寒窗苦读越过“农门”不再回头,而我们当前又面临乡村发展内应力不足、乡村整合力弱等困境时,乡村知识群体再一次走入我们的视线。《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以变迁中的村庄为个案,以知识群体的群体特征和公共行为为主线,深入地描述和分析了这一群体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图书封面


 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