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010088068
页数:219页

章节摘录

  而构成人类爱文化的发展史——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把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看作是中华民族传统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和大爱文化本身的发展也有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再从人类社会的空间维度看大爱精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空间意义上讲大爱精神的普遍性,就是贯彻“无处不有”的原则,即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中,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大爱的需要和属性、大爱的意识和爱的文化(当然也有完全泯灭人性的亡命徒式的例外),因为大爱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质需要,任何人的生命都无一例外地需要自己或他人的关照与呵护。从空间意义上讲大爱精神的特殊性,就是遵循“群体差异性”原则,即不同的社会群体(阶级、阶层、组织)在不同类型的社会条件下有着爱的差异性,在同一种类型的社会条件下也有着爱的差异性;即使同一社会群体,在不同类型的社会条件下也有爱的差异性。这种不同社会群体各具特点的爱的意识和文化,是缘于他们各具特点的生存方式、生存环境特别是利益的实现方式。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大爱精神而言,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全社会性(全民性)和不同社会群体(阶级、阶层、组织)大爱精神的差异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全社会性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共性,不同社会群体的大爱精神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个性,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共性和个性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在第四章将着重论述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一般性论题;在后六章,将按照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从执政群体、农民群体、市民群体、职业群体、婚姻家庭群体、慈善群体等各自不同的生产、生存方式,生活环境以及利益实现方式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一般原则和各自的群体文化传统,分别就我国的执政大爱精神、职业大爱精神、婚姻家庭大爱精神、慈善大爱精神、农村大爱精神以及城市大爱精神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各具个性的论题加以论述。  在认识大爱精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论方面,有一个特殊敏感的理论问题,那就是争论已久的关于爱的全人类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题。在有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社会里,关于爱的全人类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题或者有没有全人类爱的问题,既存在于时间视角中,也存在于空间视角中。在这个问题上,本书既然确认爱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也就确认在阶级社会有全人类之爱,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爱的全人类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把阶级社会特殊的爱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看,它不过是人类之爱的一个阶段和形态;从阶级社会内部的阶级关系看,不同阶级之间的爱的道德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共通的一面。

前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的重大命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是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的同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我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探索还需要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才能适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深度”是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用言简意赅的表述告诉广大干部群众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度”是指要重视深入研究和谐文化。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对和谐文化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成果也不能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和谐文化”是继我们党提出“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之后,又一个具有重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理论与实践的命题。深化对和谐文化的研究并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邓小平语),是要靠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使我们高兴的是,王少安、周玉清同志所著的《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一书就是属于研究这个重要命题的很有自己特点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作者已著有《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该书可以说是我国理论界系统研究“大爱精神”的最早专著之一,并已经涉及对和谐文化的研究。

内容概要

  王少安,1954年9月生于湖北郧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仟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共十七大代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近几年来,从事大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十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6部,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周玉清,1951年8月生于河南确山,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河南理工大学屿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研究生教学理事会理事。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教育部、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十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8篇,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7部,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多项和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概述001第一节 大爱精神的哲学解读002一、大爱精神的一般本质004二、大爱精神的辩证发展性质008三、大爱精神辩证发展的源泉、动力和规律010第二节 社会主义大爱及大爱精神的内涵与特征011一、社会主义“大爱”的一般涵义和特征015二、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主要特征018第三节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理论根本与现实依据018一、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理论根本022二、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现实依据第二章 中华民族大爱精神传统026第一节 中华民族“爱人”精神的萌发与孕育026一、中华民族“爱人”精神的萌发028二、中华民族“爱人”精神的孕育029三、中华民族人道理论的奠基032第二节 中华传统执政文化中的“重民”精神032一、天命神学时期执政文化中的“以德配天”思想034二、中华传统执政“重民”精神的古代践行036三、中华传统执政“重民”精神的近代提升038第三节 中国传统民间风尚的慈善爱人精神038一、先公后私、舍己为人的道义精神039二、”爱人”精神与乐善好施040三、“爱人”精神与助人为乐042第四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042一、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人”精神的集中表达045二、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关系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047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047一、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051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054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特征056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及特征057一、和谐文化的一般内涵058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059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061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062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渊源064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和谐”思想资源066三、马克思主义和谐文化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发展第四章 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073第一节 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的内涵及特征073一、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的内涵077——、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079第二节 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079一、大爱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081二、建设大爱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由路径083三、建设大爱和谐文化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的内在要求085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085一、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087——、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089三、社会主义大爱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092第一节 大爱和谐精神与执政文化第五章 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092一、执政文化的涵义及特征095——、和谐执政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099三、大爱和谐执政文化的涵义及意义102第二节 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的现状103一、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的成就106二、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08第三节 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途径108一、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的目标110二、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的原则111三、大爱和谐执政文化建设的途径第六章 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116第一节 大爱和谐职业文化的涵义与特征116一、大爱和谐职业文化的涵义119二、大爱和谐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120第二节 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121一、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的成就122二、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25第三节 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途径125一、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126二、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的原则128三、大爱和谐职业文化建设的途径第七章 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建设134第一节 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的涵义与特征134一、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的涵义136二、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的基本特征139第二节 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建设的现状139一、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建设的成就141二、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44第三节 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途径144一、大爱和谐婚姻家庭文化建设的目标……第八章 大爱和谐慈善文化建设第九章 大爱和谐农村文化建设第十章 大爱和谐城市文化建设后记

作者简介

《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作者已著有《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该书可以说是我国理论界系统研究"大爱精神"的最早专著之一,并已经涉及对和谐文化的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的重大命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是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的同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图书封面


 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