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边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民族学 > 危险的边疆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214074584
作者:(美)巴菲尔德|主编:刘东|译者:袁剑
页数:409页

章节摘录

  对北部边界具有间接重要影响的另一个关键性的汉地生态区域,是作为华南开端的长江下游流域。华北地区是出产麦黍的旱地,严寒酷暑,这是一块步兵与骑兵鱼贯而入的地方。随着淝河南端汇人长江流域,中国变成一个不同的国家,进入了一块有着适宜水稻农业的温湿气候的满是湖泊、河流及沼泽的地区。外族王朝发现南方难以征服,因为马匹在泥泞中步履维艰,而且他们也不熟悉对控制当地战略水道至关重要的水战技艺。在汉朝,长江流域是帝国的极边处,经常被当作流放之地。而随着东汉的崩溃,这一地区逐渐体现出其经济与政治上的重要性。到唐朝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和最丰饶的地区,因为北方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这一地区就算不再能自给自足,也还是不愿被放弃。北方边疆的防御经常是帝国而非地方的职责。当后来的朝代在北方定都并在蒙古边界一线维持大量驻军时,所需的食物与税收的大部分取自于南方。  将华北与蒙古地区从东到西围括起来的是东北与西域,由于其各自的混合经济,这两个地区无法明晰地归人任何阵营之中。当中原与草原联合形成强大的帝国时,这些地域就成为边疆大争斗的中心,而当集权统治瓦解时,就形成各自为政的国家。这些王国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因为大多数成功的外族统治者并不来自蒙古草原,而来自于东北边地。  蒙古草原被北方的兴安岭和南方的燕山山脉与东北地区分割开来。东北的游牧民族占据着兴安岭的西坡,这是草原生态区域的延伸部分,但是他们很少利用东边一侧的陡坡进入东北盆地。在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缺口,在这里,绵延起伏的草地越出高原延伸至东北,形成辽西草原。这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家园之一,其民众在文化上与蒙古草原上的部众相类似,却有着不同的政治历史与传统。  ……

内容概要

  巴菲尔德,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大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代中译本前言袁剑序言致谢1.导论:草原游牧世界草原政治组织与边疆关系权力周期文化生态内陆亚洲的游牧生活部落组织草原游牧制度的兴起2.草原部落联盟:匈奴帝国帝国联盟外部事务——与汉朝的关系匈奴内战王莽:中原的新尝试混乱时代的外部边界战略第二次匈奴内战3.中央秩序的崩塌:外族王朝的兴起鲜卑“帝国外部边界战略的复归汉朝的覆亡——两个帝国传统的终结匈奴军事国家东北边地——二元化组织的兴起鲜卑国家其他北方国家:前秦与凉国拓跋氏:第三次征服浪潮柔然:外族王朝与草原北魏的汉化4.突厥帝国和唐朝突厥第一帝国天可汗突厥第二帝国的兴起与覆亡回纥帝国草原文明5.满洲的后起者草原与中原中央权威的崩溃契丹辽朝女真金朝对华北的征服草原的分裂6.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崛起蒙古政治组织……7.草原之狼及森林之虎:明朝、蒙古人和满洲人8.游牧帝国的尾声:滤膜朝统一蒙古与准噶尔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通过对两干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图书封面


 危险的边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有个现象挺有趣:同样是面对历史上的游牧政权,中外学者的观察视角差异往往迥异,从而影响其评判态度。至少潜意识里,中国学者习惯把游牧民族视作未开化的,他们出没于草原,对中原王朝的边疆虎视眈眈,时而袭扰,一有机会就大规模入侵,取而代之。由此观之,则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宋与辽、金、西夏、蒙古,明与满清,均可套用侵略VS反侵略、先进VS落后的模式,双方截然对立,常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值得深思的是,中国边疆史学奠定于晚清和民国,由民族危机感激发,因而,研究者往往带着“亡国亡种”的焦虑,很难心如止水。如陈垣撰写《元西域人华化考》,就是想在“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重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即便纯粹如陈寅恪,晚年亦将投入投向明清交替之际,花大力气作《柳如是别传》,或也潜伏了这条脉络。外国学者“超脱”多了。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超越了单一的中原和定居文明视角,他对中国疆域的渊源与形成的剖析,至今有效。去年引进了美国学者狄宇宙的《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详述匈奴的崛起和战略,也新意迭出。日本学者的相关著作就更多了。相形之下,托马斯•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1989年初版,近期才有中译本,是来晚了。这就需要理由:既然已有那么多经典,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答案很简单: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且极富解释力。在巴菲尔德看来,无论是匈奴、突厥或蒙古,与其将他们频繁劫掠边境的行为看作削弱中原王朝,并伺机南下夺权,不如理解为“敲诈战略”。巴菲尔德认为,游牧经济有其脆弱性,必须依赖中原的贸易和供奉,而中原的统一会促使草原趋向统一,以便更有力地索取。匈奴便是与秦汉帝国共同崛起的,冒顿单于是最早有意识地采用“敲诈战略”的游牧领袖。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大同),史称“白登之围”。此后,汉朝施行“和亲政策”,每年送匈奴大量财物,以换取和平。按传统观点,这是中原王朝的耻辱,因不得已而隐忍。但巴菲尔德指出,冒顿借助中原的供奉及其对财物的再分配权,巩固了自身的权力基础。反过来,“对于汉朝而言,军事行动较之游牧民族的索求,其代价要高昂得多,所造成的混乱也要大得多。”(页64)匈奴瞅准了这一点,屡屡破坏和约,继续劫掠边境搞“敲诈”,获得更大利益。由此,巴菲尔德重构了“朝贡贸易”的历史内涵。一方面,中原王朝以供奉换和平,另一面,通过把游牧政权派遣使者的行为粉饰成“万国来朝”,维护了“天朝中心观”。游牧领袖则凭“敲诈”所得维系游牧帝国,中原王朝赠予的头衔也增加了其合法性。因此,游牧领袖希望中原保持稳定,缺少后者的供奉,游牧帝国将“失去援奥,财富之路顿然枯竭”,难以独撑(页114)。游牧帝国和中原王朝,实为共生共存。于是奇异的景观出现了——当中原王朝陷入危机,游牧政权居然成了可靠外援,唐代中后叶多次向回鹘借兵,应付内乱,明成祖朱棣在内战中也曾向北元和女真借兵。一旦中原王朝崩溃,游牧帝国也随之瓦解,如汉朝之于匈奴;反过来,游牧政权的衰退预示着中原王朝的末日,如回鹘之于唐朝。对此,巴菲尔德概括道:“强大的游牧帝国与中国的本土王朝同时兴亡。”(页12)那么,五胡十六国怎么回事?中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国(前赵)可是匈奴人所建,更别说后来的蒙古席卷欧亚大陆,创立了史上最庞大帝国。巴菲尔德的回答是:例外。例外?按他的观点,恰恰是中原和草原秩序的同时松解,让处于两大势力掌控下的边地部族获得了机会,前赵、后赵、前秦等皆趁机崛起。然而,这些来自北方草原的部族未能发展出稳定的国家结构,旋起旋灭,如流星般划过。克服这一弊病的,是东北边地的部族——鲜卑。鲜卑政权也是失序的产物,但“他们不再是纯粹的游牧者,已经攫取了东北边疆外部的土地,并在此管理着农民,建立起市镇”(页124)。鲜卑统治者发展出了独特的“二元化组织”:军事上,用规则和集权取代了部落联盟;内政上,效仿中原王朝的官僚制度与组织机构。巴菲尔德认为,这种“混合国家”的形态,使难以管理的草原部落和缺乏军事实力的中原官僚之间形成了互补。在处理边疆问题的时候,二元化组织尤其有效果。“那些外族王朝尽管有汉式的朝廷,在边疆战争中还是继续使用草原战术及战略。他们知道草原联盟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也清楚他们的强弱之处都在什么地方。”(页141)起于东北边疆的政权,因熟悉部落政治,总能让草原陷入分裂状态。他们还保持了擅长游牧作战的军队,迅速解决突发事件。相应的,中原式的内政、税收制度既巩固国本,又为积极进取的边疆政策提供了资源。历经鲜卑诸政权、辽、金、满清1200多年该结构逐渐成熟。期间,金被蒙古所灭只是“特例”——谁让他们撞见成吉思汗这样的旷世雄主呢!这个特例还导致了另一个后续效应。退回草原后,游牧政权重拾“敲诈战略”,然而出于对草原帝国的恐惧,明朝曾关闭边市,甚至主动出击。缺少中原王朝的供奉,草原难以统一,却给东北边地部族的重兴腾出空间。满清统治者也吸取教训,大力笼络和控制游牧力量,遂能在无法突破山海关的情况下屡屡借道蒙古,从侧翼威胁明廷,最终,趁中原内乱长驱直入。满清入主后,把基于二元组织的边疆政策发挥得炉火纯青,经长期分化和打击,击垮准噶尔政权。这实际上构成了对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某些修正。麦金德认为,游牧力量对定居民族的优势源于骑兵的机动性,直至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诞生,前者的辉煌一去不返。但这类解释有“技术决定论”嫌疑,何况游牧帝国终结于乾隆时,第一根铁轨还没铺呢!而看了巴菲尔德从历史、地缘、战略、制度等多层面所做的精辟解读,不禁促人思索:即便没铁路,游牧帝国就能够卷土重来吗?《危险的边疆》的另一个修正可以针对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他提出,汉武帝迫使匈奴西迁,匈奴则迫使其他民族西迁,以致蛮族纷纷涌入欧洲,挤垮了西罗马帝国。巴菲尔德则提示我们,引发这一连锁效应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原王朝游牧帝国的打击,还很可能是前者崩塌连带起后者瓦解,草原顿时陷入无序状态,导致了大动荡。不过,以上两点修正巴菲尔德本人并未意识到,因之也没有详细分析。诚如译者袁剑先生指出的,他毕竟是人类学家,而非研究内陆亚洲历史的专家,让人耳目一新之余,亦难免遗珠之憾。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好,翻译也到位, 问一句国内作者咋就没有这个角度呢? 都去挣钱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