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志·血统与根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民族学 > 彝族志·血统与根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11122022

章节摘录

  阿鲁村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是彝姓里利家族,有5户。与摩色和吉伙家族一样,在旧社会,里利家族也属于阿鲁家族的嘎加。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尽管他家用的是彝姓,但人们普遍认为,他家属于非彝根。村里唯一的一家熊姓汉族,在过去也属于阿鲁家的呷西,尽管他们和诺苏人住在一起,穿诺苏服装,说诺苏话,但他们坚持自己是汉族,并且保持着自己的汉姓。上述这 5姓也是阿鲁村的原有居民,其余杂姓则大多是农业集体化时期迁入的,而其中的黑比姓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迁来的。   阿鲁村坐落在万格山脉西麓山脚,三面环山,海拔约2800 米。整个村落依山而建,源自万格山脉的沙力河从村前蜿蜒流过,通往蝉战河乡的公路也从村前经过,交通便捷。公路的两侧l零散地开有6间小卖部,有几问小卖部的门前还支着一二张台球桌,每张桌子的周围差不多都聚集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小卖部里经营的商品大同小异,都是一些白酒、啤酒、饮料、香烟、茶叶、肥皂、洗衣粉、糖果、饼干、味精、蜡烛、打火机、火柴、电池之类的日用品,据说,每家小卖部的年纯利润都在1 800元上下。村里的房屋大多是土墙瓦房,只有少部分单偶或空巢老年夫妇的起居住屋是传统的“权权房”,盖传统的杉板(当地汉语俗称黄板)。村里最老的土墙瓦房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除了散居在时冬倮、巴子湾、大湾子几个小居住点的住户外,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干预和推动下,村里的绝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电灯,安上了自来水管,不少家庭还购买了电视机。  村里的大部分耕地集中分布在西北面开阔的狭长平谷上,耕作便利,村民从家里走到最远的耕地大约也只需一刻钟。同大多数诺苏的村社一样,村民的生活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大宗的农作物有马铃薯和苦荞,此外,村民也种植少量的玉米和白芸豆。村里的农业商品化程度很低,极少有农业生产剩余。

书籍目录

总序导论:研究的范围、主题与调查地概括第一节 彝族的历史文化类型第二节 研究的范围、主题与方法第三节 调查地概括第一章 村落政治第一节 村落形态第二节 村落结构第三节 村落组织第四节 村落领导第二章 村落经济第一节 山地畜牧第二节 山地农业第三章 村落生活第一节 四季饮食第二节 居家环境第三节 服饰穿戴第四章 家庭第一节 家庭的构成第二节 家庭内部关系第三节 家庭的经济生活第四节 家庭的礼仪第五章 等级制度第一节 等级结构第二节 等级与阶级第三节 社会分化与流动第四节 地位的符号表达第六章 家支制度第一节 家支的含义第二节 家支的组织结构第三节 家支的组织原则第四节 家支的外显形式第五节 家支的职能第七章 家支与家支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婚姻与家支的联盟第二节 家支问的世仇第三节 世仇的解决第四节 民事纠纷的调解第五节 诺苏社会的调停者第八章 亲属制度第一节 亲属关系第二节 亲属结构第三节 亲属称谓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彝族志·血统与根:云南小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家支制度》是我院重点项目,该项目的立项研究是发展我院民族学重点学科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院科研方向调整后的一项重要成果。民族学是我院的四大重点学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建立了研究机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所。长期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出版了一批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开展大规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参与撰写了各民族简史、语言简志、自治地方概况、社会历史调查及中国少数民族(即五套丛书)。以史鉴今,这些史、志一方面为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成为今日民族调查、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为中国的民族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写史修志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民族调查及研究处于停顿,80年代恢复、重建民族学科之后,我们面临学科底子薄弱、学科失去了原来应有的连贯性和知识积累,以及对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传统也缺乏继承和梳理的状况,与西方民族学、人类学拉开了距离,处于落后的地位。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需要“补课”。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基础。在民族学学科传统中,民族志承担着整个文化人类学资料库的重任,民族志是民族学发展的一项资格证书。

图书封面


 彝族志·血统与根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过于事无巨细,竟然连母猪配种骟牛骟羊都写进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