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族研究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民族学 > 台湾民族研究文集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811082777
作者:许良国
页数:468页

章节摘录

  高山族的农耕渔猎文化  高山族除兰屿岛的雅美人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外,大都从事农耕。  山区各族群的耕作方法较原始,多为锹耕火种,山田粟作,既很少用耕牛,也不知施肥灌溉,一般施行烧耕后,利用灰烬作肥料。  古时农具非常简单,只有掘杖、锹或锄之类。原始的掘杖,仅将木杖的一端削尖即成。在古时无铁片的时代,锹是用鹿角或石斧缚于木柄上做成的。阿里山曹人还有一种完全用木制成的锹。掘土锄草使用的锄,是以形木枝为柄,将稍弯曲的狭长铁片用藤皮缚在弯柄上做成的。此外,各族群都使用直柄镰刀,刀的下端为直形,仅口端向内方弯曲成弯刀。在农具中也有镰、镢等较先进工具,但这些都是从汉族地区交换得来的。泰雅人在收获时还使用一种原始的小手刀,可能是古代石刀或贝刀的一种遗型。  农作物的种类,各族群多寡虽有不同,但粟、黍、旱稻与薯芋,则为各族群所共有的基本作物。大体上山区各族群以种植粟、早稻、薯芋为主,靠近平原的地区,则以水稻和旱稻为主。阿美人水稻生产较发展,已使用耕牛,耕作方法基本与汉族相似。其次为排湾人,在各族群农耕中也居于较先进的地位。

前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关于台湾民族研究高山族--台湾的最早居民高山族:中华民族的血嗣亲裔--关于高山族族源问题的探讨独特的高山族文化概观高山族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高山族的农耕渔猎文化高山族的人生仪礼风情台湾高山族的身体毁饰习俗论台湾少数民族的文身习俗从文身看原始宗教和艺术论台湾平埔人之文化变迁台湾平埔族与高山族文化变迁之比较研究富于反侵略爱国传统的高山族一台湾高山族民族学研究概观台湾省少数民族名称与族别问题浅议第二部分关于台湾历史研究台湾自古属中华台湾建省之议应始于乾隆二年左宗棠与台湾防务清代台湾防务建设述评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关于郑成功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近年来台湾地方史研究概述清代杰出将领--施琅略论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作用关于台湾郑氏政权兴亡之我见《马关条约》与台湾民众的抗日战争第三部分关于台湾问题研究台湾问题前因与后果的研判一个中国主权论不容置疑两岸统一势在必行陈水扁刻意回避一个中国原则居心何在附录1散文篇富于反侵略传统的高山族百越台湾的“妈祖神”和“妈祖庙”台湾的两种祭器大海隔不住经济交往源流长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罗福星领导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故事民族学与现代化建设--参加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的汇报附录2作者主要论著目录

作者简介

《台湾民族研究文集》主要介绍了关于台湾民族研究、关于台湾历史研究、关于台湾问题研究三部分内容。

图书封面


 台湾民族研究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