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课堂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问道课堂

出版社:山东文艺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32934454
作者:李炳亭//褚清源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对话嘉宾  崔其升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  杜金山  山东省兖州第一中学校长  徐翔  江苏省灌南新知学校校长  李南沉 河南省安阳殷都区区委书记  吴刚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炳亭  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  对话主持褚清源  课改,意味着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堂文化的重塑。高效课堂就是在教学方式和课堂文化的重塑过程中,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心,并被日益放大的一个显性概念。今天,在基础教育领域,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概念的普及无疑显示了基层教育者践行课改的热情,但值?警惕的是,概念普及的过程也往往可能是概念被泛化、被肤浅化,甚至被妖魔化的过程。那些舍本求末的、有其形而无其神的“伪高效课堂”亟待矫正。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并厘清高效课堂这一概念,以及概念背后的价值追求。  “高效的”未必是高效课堂  构建、创设高效课堂,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杜绝、摒弃或消弭课堂低效的种种弊病,而不只是改换课堂的形态和面貌。我们倡导高效课堂,要警惕今是昨非的简单思维,警惕仅仅在现象或形式上的非此即彼。  褚清源:很多人常常从字面理解?认为高效课堂是基于效率而言的,即学习效率高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这是否是一种误读,或者是对高效课堂的一种“窄化理解”?  吴刚平: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悖于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  “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高效课堂的产生是这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

内容概要

李炳亭,笔名李不骑马,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近年来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以及“名校共同体”成长途径的探索。著有《杜郎口旋风》《向阳的智慧》《高效课堂22条》《我给传统课堂打10分》等。
褚清源,1979年10月出生于河南南阳,《教育时报》记者、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育研究所研究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部分作品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管理》及《教育文摘周报》转载。大学期间曾主编过《校园精品文库》两卷。与《教育时报》执行总编刘肖合著的《我们身边的榜样——河南籍优秀大学生群体启示录》一书入选河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统编教材。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3    高效课堂的技术核心是什么/11    课堂为什么要“合乎道至于德”/19    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理想课堂/25第二章    课改需要坚守什么样的立场/37    新课堂呼唤什么样的新老师/45    为什么要从课堂出发重建校园文化/51    教学何以在黑板与白板之间完成蜕变/59    如何通过问题课题化丰富行动研究/68第三章    如何走出小组建设的困境/77    如何打造“动车组”课堂/87    如何用评价激活课堂/97第四章    教学能否从教材中寻求突围/107    如何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111    导学案是怎样编制的/119    如何科学使用导学案/126第五章    课堂何以能够“动静相宜”/135    课堂何以能够“收放自如”/142    课堂何以能够“活实统一”/150    课堂何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157    课堂如何把握“精讲与点拨”的时机与技巧/165第六章    怎样落实课堂“知识与技能”的目标/175    怎样落实课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83    怎样落实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190    听课与评课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198    课堂如何从“叫停”走向“引领”/206附录    2010年课改关注什么/217    课堂:“微改革”中的变化与期待/224

作者简介

《教育发现书系: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论与方法的26个追问》定位于对读者的观念和思想的“启蒙”上,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选题策划,一些终极的课堂教学问题始终没有偏离,那就是——我们的课堂缺什么?课改年代,课堂向左走,向右走?课堂到底需要拿什么献给学生?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文化? 
《教育发现书系: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论与方法的26个追问》致力于做好课堂教学思想的摆渡者,而这种思想必然以解放学生、发展学生,高效乐学、师生相长为指向,必然以“生长于课堂田野”为基准,《教育发现书系: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论与方法的26个追问》试图通过这样的追求引领更多的实践者深耕课堂,建设课堂。《教育发现书系: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论与方法的26个追问》也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创新教育专业媒体的写作与呈现形式,探索教育专业媒体的发展新模式,从引领教育改革向参与教育改革转型,从新闻人办报向教育家办报转型,致力于做中国教育专业媒体的榜样读本。

图书封面


 问道课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教学至今,导学案业已是熟稔的朋友了。愿意与之交友的原因,便是它在教学上能助我一臂之力。几年实践下来,自己由起初的苦心摸索而不得章法,逐渐寻到了一些思维的乐趣,编制方面有了自由施展的空间,加之如今收放有度的一份谨严,使得学生大略可以体味蕴含于导学案中的那些好处,也算是进步一种。而读了《问道课堂》一书中关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章节,亲切共鸣之下,既有对于过去编制经历的怀想,亦是对今后优化实践的信念。皆记录于此,权作纪念。知入知出,是为根本“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南宋学者陈善如是说。其实,这句话移用在导学案的作用上,也是这个意思,诚如《问道课堂》中汪兴益副校长所言的“依托导学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跳出教材’”,于教师而言,则是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思想”。当初邂逅导学案时,我即是因为这个可以追求的“乌托邦”而顿生好感,有了尝试的热情。回想自己职初时常听前辈们解读“教学”二字,意为“引导学生学习”,至此念念不忘。可惜虽有此愿却不知怎样如愿以偿,彼时无有教学经验的我仅仅依靠个人的教学热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却也想着单凭这样的热情绝非长久之计,而面对“教学”二字的份量,颇有些望洋兴叹的味道。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虽亦能传道授业,但一定程度上教师施教的主体性挤压了作为受教者的学生自我的能力空间,而施教本身的效度又非至于臻美——这样的教育困境长期存在,虽不能言其恶,但至少是充满遗憾的。直到导学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出现,可以说它让“引导学生学习”的梦想真正照进了可以改变的现实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施受关系,而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进行的在课前先一步的自学,在课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解难,而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及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那些内容。这种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到“跳出教材”的过程,在导学案的作用下,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施教与受教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而学生的学习收获更为实在,也使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在更多学生身上成为了可能。这种种好处,不断激励着我为编制好一份份导学案而精进努力,虽然一路走来不好说师生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大变化,但毕竟是一同趋于了更好的境界,不辜负“教学”二字对师者的期待罢。深入浅出,始于教师我与自己的三届学生都分享过这样的阅读感受——真正的文学大师是把深奥难懂之理,通过平易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得到启示。换言之,即为深入浅出。其实,设计好一份导学案,其中的重要一点也便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因为唯有“深入”才能保证导学案的高质量,唯有“浅出”才能保证助学的高效度。而在这样的导学案诞生之前,编制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问道课堂》中刘爱军主任对导学案所体现的“深入”有过较为精辟的阐释,他认为“吃透教材是基础”,“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在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最累的环节莫过于“深入”了,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必须要如汪兴益副校长所言的“要充分占有教学资料并能创造性地处理运用”,要做好这一点很难,并不会因为编制经验的累加而有愈发轻松之感。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即是要围绕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而去找寻相关的、能对其产生有效解读或延伸拓展的资料,难点便在于文学范畴内的知识与文章浩如烟海,而每个编制人的阅读经验与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大浪淘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挑战。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10月底,我赴青岛崂山二中进行《烛之武退秦师》同课异构交流(下文简称《烛》,以免冗赘),在导学案设计之初便陷入了困境。因为上海地区在二期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收录本文,面对着只印有课文的薄薄一张纸,也不知那里教材的单元教学要求,且因学情生情都不得而知,所以连“吃透教材”也成为了费力之事。后来,结合手边自己教材中同出自《左传》的《秦晋殽之战》一文(恰好两文所叙历史事件存在衔接关系),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两篇文章所体现的共同特点便是通过丰富有味的人物语言描写来塑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尤其出彩的便是外交辞令,值得学生好好品味。据此,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围绕着“引导学生品味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明确其形象特点,以及了解《左传》通过丰富有味的外交辞令塑造生动人物形象这一方法”展开。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寻找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史书体例、《左传》文学常识和“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还通读了《左传》中记有经典外交家的篇章,以及记载该历史事件的其他六本史书和一本历史演义小说,等等。虽然在磨课过程中删去了一部分精心搜集整理的资料,但这之后所呈现的导学案并非“缩水”,而是把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凸显了出来。试想,如果教师不能“深入”地下工夫,那么,“捉襟见肘”的导学案一定经不起学生智慧的推敲,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初衷更如梦幻泡影。而关于“浅出”,刘爱军主任的解读是“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练习”。如果不对那些深奥难懂的“原知识”进行一定的形象加工,而希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行理解,有悖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的事实。况且,每个学习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只能接受该阶段知识层级的难度,任意“设限”与“拔高”应掌握的知识点,不会有理想的收效——这一点于高中阶段,尤其在高一教学中是非常典型的。导学案中“浅出”所体现的即是在不影响学习成效的前提下,不对学生的理解知识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这一理念。比如我在设计《烛》的导学案第一稿时,在“深学深研,课堂迁移”部分,让学生通过阅读同出自《左传》的《展喜犒齐师》语段,品评展喜的外交辞令,来实现“了解《左传》通过丰富有味的外交辞令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难点——这个同类迁移的设计从教学思路上说,自己认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第一次试上在此环节,学生们大抵是被“卡住”了。课后从学生及备课组同仁的反馈情况来看,疏通这段选文的字句意思本身有难度,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即使给了一些文言注释也不能很好理解,更别说去“品评”辞令那柔中带刚的言外之意了。这让我真切感受到这份导学案有“深入”而无“浅出”。故此,在第二稿修改时,从网上找到了与那段古文有关的成语视频“有恃无恐”,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化解文字的枯燥难懂,结果试上下来学生的反响比之前那个班果真要好许多。但因为视频中人物的对话都转为了现代语言系统,所以难度上又不符合“深学深研”的要求,因此,在第三稿定稿时,我将展喜退齐师的话语声音从视频中消除,让学生自主讨论设计这段辞令,而后再比照原文之意,更深入地体会《左传》中外交家的生动形象及其精彩的外交辞令。在崂山二中的正式课堂上,学生在此环节的参与热情很高,也给出了许多精彩答案,而此环节也成为了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纵观“三改”导学案的过程,自己逐步找到了“浅出”之法,且较好地做到了“浅出有度”。至于《问道课堂》中刘元伟副校长所言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我想,虽不能说自己设计的每份导学案都像《烛》这样让学生学而得乐,但定会一直为了这个目标而精进努力。因材施教,分层当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答两学生问孝的评价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因材施教。以前认为因材施教也仅限于这样较为松散的小范围问答式教育,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这样经典的教育理念就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梦。正是因为导学案的“难度分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寻回这种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努力,这也是其实施优势所在,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都能得到相应的学习发展,也会有成就感。《问道课堂》中来自杜郎口中学的徐利老师把这种分层解读为四个层次,依次为“基础知识层面”、“对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进一步的知识运用”和“拓展延伸”。这在我校“三学三研”教学模式的导学案上即有明显体现。就语文学科而言,在“自学自研”部分要学生自主解读“是什么”(包括字词义、文本内容疏通等),在“互学互研”部分以学习小组形式讨论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括写作意图等),在“深学深研”部分则是在教师引导下思索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的(包括写作方法、行文结构等),而课后的分层作业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难度深化。当然,以上所言仅为大体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导学案所要解决的分层内容会有相应的变动。不过,不管变动的形式为何,都能使不同学生各有所得,学以致用。比如《烛》的导学案的分层作业,我设计了三个层级的练习:基础的“能力巩固”部分,通过对《烛》之后续的“秦晋殽之战”的前半部分选文中两位人物的辞令分析,巩固对《左传》写人艺术的认识;稍有提高的“知者加速”部分,通过学生自主查找阅读与摘录评析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史书中精彩辞令的审美体验;属于研究层面的“比较阅读”部分,则是要求层次更高的学生寻找“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在不同文史著作中记载的可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如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在《春秋》及“春秋三传”的对比中可见《左传》通过丰富有味的外交辞令塑造生动人物形象这一方法是极为明显的。总之,每个学生在掌握导学案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呈现了罢。引而不发,任重道远诚如《问道课堂》中所言,“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要编制优秀的导学案,使之真正实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指导效用,非朝夕之功,亦非一人之智。此事任重道远,不少新问题会在研究中诞生,许多好方法也会于实践里得出。总之,导学案之于教育的意义重大,“教学”需之,学子慕之,故而师者思之行之,我辈一往无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