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阶梯》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精英的阶梯

出版社:新星出版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801487841
作者:薛涌
页数:371页

赞同作者的观点与立场

有人评价为 作者是学贯中西,这一点,不敢苟同。作者只能够得上是一名学者,至于是否是专家,我宁愿他不是所谓的“专家”。学贯中西,也未必,但至少在高等教育方面,他是个专家。由于比较了中西方的教育体系的差异,我想,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在企业中,做培训管理的,就是因为接触到了很多不同层次的人,就发现,很多人的思维已经非常固化的。但是,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一本书,因为与作者的立场与观点相同。我当然知道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他们的不足与风险(资本、价值观对高校带来的冲击)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作者有什么建议给中国的教育界。中国的公务员,尤其是教委体系的所有公务员应该仔仔细细地阅读这一本书,尤其是高阶主管。中国的高校,如果想要学习美国,就应该学得像一点,更多地强调人文方面的教育,强调实用性的教育,强调对学生提问技能的培养。我自己在中国的学校中度过了19年半的受教育生涯,如果让我在企业中,就某一问题提出问题,我居然提不出来,原因是这些年的训练,使我成为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个没什么创新理念的技术人员,将所有的现象都理解为技术。通过在企业中坚持自学,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思维终于恢复了一点点,但是,仍然觉得自己的思维有局限性。中国的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只是告诉你-----应该是这样,应该是那样,却没有锻炼我们提问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实,有时,是因为我们的老师不敢让学生问太多的“为什么”。因为,有时会因为为什么的结果常常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学生的思维模式永远只是接受。自学,其实对于一批人来说,并不是特别地复杂。而真正有区别的是,如何在自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这才是真正核心的地方。----------------------------------------------------------------------------------robin1123在世界经理人上的个人主页http://forum.ceconline.com/search.jspa?flag=1&userID=880972750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http://robin1123.blog.tianya.cn/

观点还是不够鲜明

列举了大量,但是却有不少重复的事实来表达观点,通读本书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发现薛涌肚子里也就那点料,好比原料只有几个鸡蛋,但要非要做出一桌子的菜,只好:胡椒炒鸡蛋,辣椒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乌鲁木齐孜然炖蛋。乍一看很有营养,本质上只有一堆鸡蛋,食到末了有种想吐的感觉,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也就经历过这么几个鸡蛋,却可以用一堆配料堆砌好几本书。粗粗翻一遍足够了,还好,文字挺流畅,挺口语化,适合横扫和跳读,说白了,就是没什么观点特别值得你停下来思考。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这种比较懒得去思考深邃内涵的人喜欢不舍扔下这本书的原因。好吧,也许说他“肤浅”有点过,那么,给你一个“还行”的评价吧,望薛涌同学再接再厉,在后半辈子写出点真正能让我们不忍释卷的作品。

我们的教育

一个国家的教育文化,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很容易从一个领域可以找到和另一个领域之间的相似之处。我们的文化——教育,社会和政治总的说来,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即先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进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们关注的总是”谁正确“,和不犯错,也同样,我们也只能去模仿。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注重理论,而实践只不过是理论的附属而已,充其量是证明理论正确的,如果实践做的比较深一些,很容易发现理论出问题了,这下就麻烦了。正确的东西怎能容的质疑?而理论,说到底,就是另一个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另一个人就是家里面的家长,政治上的领导。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们是否认同我树立的榜样是不是”正确“——不认同就打,孩子们担心的是自己为什么总有些时候想做自己——做自己是危险的,要被打的,还是要紧跟着榜样。不由得想起清朝一个文人,每当有了性欲之时,就狠狠谴责自己,又检讨又体罚,因为”正确“的榜样(圣人)怎么会有性欲呢?而美国教育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点,看看当年胡适和李大钊之间关于”主义和问题“之争,就明白了。李大钊就是中国文人的代表,找个圣人在他心中当然就是最重要的了。而胡博士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一定是学到了。可以说,美国人的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先找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时候借鉴理论。于是,美国高等教育出来的人注重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动手能力),其理论倒是依附。他们反倒不在乎谁正确,也更能做自己。在看西方的科技发展,很能体现这一点:遇到问题,再寻求解决,从而创立新理论。牛顿的绝对时间观点统治了几百年后,突然人们发现,不管用什么方法测量,光速总是不变的(问题出现),有人用”以太“解决,有人直接颠覆绝对时间的观点(尝试解决),最终,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新理论)。在学术界,第一流的人,是发现问题的人,第二流的人,才是解决问题的人。遥想明朝中后期,文人们不再满足上层为他们指引精神的道路,而开始关注自身,”心即理“,可不知怎么的,我们现在学国学,从没听过这段的事情。

一生中最好的一段

在2008年春天的某一个傍晚,我站在南大教学楼的门口,等一个朋友。门前的梧桐树被风吹得哗啦啦地响,天空开始飘雨。学生们骑着车,踩着落叶,从教学楼正对面的校门口走进来,走出去,来来往往,恬然,或是匆匆。我第N次地想,嗯,真像个大学啊。我忘了我是第一次去想还是最后一次。我想 ,倘若这四年,我是在这里,或是任何一个看上去听上去该属于我的大学里,度过,那,会是怎样呢。我在先锋书店里买了一本《精英的阶梯》。薛涌的思想很简单,事实上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但是他写了好几本书。不能说他啰嗦了他的思想就没道理。但也不能说他的思想有道理他就应该啰嗦。总之,就是这样。薛涌的书里提到一个事例,一个可以去上哈佛之类名牌大学的孩子,非要去什么佛罗里达大学之类的地方,因为那些学校在国家橄榄球比赛中有很好的成绩,孩子觉得这样的学校很“酷”,而自己的目标就是要过一个酷酷的青春。毕竟,“这是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日子”。事实上,美国的很多大学,就是那些中流一些的的,不能跟哈佛耶鲁比学术的,大多依靠体育成绩当作广告效应招揽优秀学生。若是在全国橄榄球比赛中杀出一匹黑马,即使原先名不见经传,也能立刻引起全国关注,申请率激增。上大学,不只是为了学知识。倘若只是学知识,你可以在家自学。效率说不定还更高。上大学,是要感受大学的“生活”,朋友,社团,运动比赛,辩论会。我们学知识,更学着与人交往沟通,学着组织与协调,充实地度过人生中最美的这一段时光。这样的东西,多么的冠冕堂皇。到了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我们都说得很溜。但是,事实上,我们这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时光啊。我们可以被责怪。荒废总是自己的事。怎样的人生总是自己的选择。谁让你天天泡网吧的,谁让你翘课睡觉的,谁让你空虚就找女人不知道找点精神食粮的。回过头发现不是你上了大学是上学上了你能怪谁。但是,大学,就没有那么一些责任吗?早已不想去抱怨。当年,我说,我有什么资格说这学校不好,我在这也并不是第一名啊。若是我在这是最优秀的,那我才可以鄙视。现在我甚至无法知道这几年我所缺少了的到底是哪些,有多少。于是无从抱怨。没有人知道“如果”。我只能对别人说,都四年了,都要毕业了,你还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吗。他说,接受,不意味着甘心。当年,人家说,这里出来的,“也”有进了很好的公司的。“也”有考上北大的研究生的。就是在北大,“也”有找不到工作的。所以你在这里好好努力,不会差。当年,竟还认为,是啊。进了很好的公司又怎样?这就是大学的目的?考上北大研究生又怎样?我们生命中最美的哪一段已经没有了。青春已经没有了。感受已经不一样了。而名校研究生,事实上,在那些现实意义的层面上,是不如名校本科生的地位的。书的最后,薛涌说他劝的高分撞车的侄子一定要复读。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说,你想想国家一年投到北大清华的资金有多少,平均到一个学生是多少;而一个普通大学的学生又是多少。同样的学费,得到的回报差了很多倍,你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能等一年?看到这句话,真的怔住。当年,为什么人没有人给我算这笔帐???当然,有人会说,一年的青春价值多少?但是,四年的青春价值多少?当然,你在名校,“也”可以过得很荒废。其实,这个“也”,已经注明了,什么是普遍。什么是异类。在名校,你毕竟有了这个平台。你可以用少一些的付出,得到多一些的回报。你可以只是过普遍的生活,那并不至于成为名校的“也”。而在一个普通的不像大学的学校,你可能要付出很多,才能成为普通学校的那个“也”。愈发觉得说得语无伦次。总之我人生的最美的时光是结束了。我怎么去回顾呢。又要是高考的季节了。怀旧早已无意义。只是。。那些高分撞车的孩子们,不是因为家境问题急着读书工作的话,还是,去复读吧。。鼓起勇气去复读吧。。去一个配得上你的学校。配得上你的青春。配得上你人生最美的那一段。当然,现在首当其冲的,还是高考要努力考好,别撞车,呵呵。(貌似现在报志愿方式会越来越合理,撞车现象会越来越少吧。那最好。)

了解美国有余,了解中国不足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美国的各种类型的大学及其运作写得比较详细。像学校的经费来源、学校的管理和招收新生各个方面都有论述。从中有大量中国的教育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群体的大学教育,重视体育教育等等。 我们很容易从作者的文字中看出他对中国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而不被重视的不满。 提出建议是必要的,但是不被重视就愤愤然,只能说明他对中国的格局不了解。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作者提到一个教育券制度,说是政府把奖学金以教育权的形式直接发给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让他们自己选大学购买自己的教育, 一个问题是:中国每年的教育拨款有多少? 行政开支的一半都不到,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学生平均能分到多少?可能连一个月生活费都不够。还有,学校是思想 控制的大本营,这块阵地岂能轻易交出来?中国从俩讲究“现世报”,大学也不例外,更多的钱会花在大楼和设备更新上,因为它们是会长久地留在学校的,那是学校评一流学校的资本;而学生一离开学校便跟他们毫无关系,他也不指望有什么校友捐助什么的,会花大量的钱往你身上砸么?凭心问:自己的大学什么时候把自己当成子女来对待了?这是一个体制问题,教育要进步,改革要推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佐味点心

前边同仁们已经提了很多优点了,我就只说缺点吧。1。此书的主观色彩浓郁,调查不够客观公正(来源: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主,阅读的一些书籍、杂志为辅)。2。主题不够突出,无关紧要的东西一堆(当然,可能正好迎合了你的兴趣)。建议:完全可以当作了解美国情况的小说来读,毕竟北大中文系的文笔还是很流畅的。

知耻而后勇

迄今为止读到的对美国教育最完整的描述和深度分析。在对美国教育体系进行描述分析的同时也对国内的教育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国内教育目前所谓的市场化改革,仅是经济层面的改革,之余教育本身并无改善,相反却有退步。我们对教育发达国家的借鉴不应只局限于表象层面,要深入研究他们的内部机制,从根作起。但中国现在整体浮夸的大环境下谁又愿意作老黄牛呢。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如果你对中国的未来给予希望,或者你非常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才,一定要阅读这本书。

你想给你的母校捐款吗

QQ首页弹出个新闻,说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金,是个开了家资本管理公司的Yale MBA毕业生,捐了耶鲁接受得最高额个人捐款。本来也没什么,就是个新闻;有意思的是顺眼看了下末尾的“读了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小东东,看到反馈最多的“心情”居然是“愤怒”,票数是排名第二的“高兴”的7倍多。觉得挺有意思,除去那么多人都是无聊乱选的或者系统失误的原因,我在想,那么多人对此表示“愤怒”是为啥?我想,大约是N多愤青们在感慨,中国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你成才,结果在美国佬那就读了两年的MBA,就把钱全给人家了,居然不捐给你的祖国,居然捐给那个还卖武器给台湾的恶霸,真是忘恩负义。想起之前看的薛涌的《美国教育考察》,里面提到美国大学的经费来源。很多学校像什么哈佛耶鲁的,都是私立学校,政府拨款时很少的,但是学校对于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居然还能一人给个好几万美金的奖学金,他们的经费从哪来呢。书里说,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和校友的捐赠。企业先略去不表,看看校友个人,为啥捐款?就像这个阔绰的中国人,居然一下子捐了888万?貌似谁也没有这个义务吧?薛涌说,美国学校选学生,看重的是他们的潜力;给学生发奖学金,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他们的投资。学校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让他们觉得在这个学校的这几年学业上时有收获的,对人生是有意义的,让他们以后回想起来觉得这是人生一段美好、重要的经历,是感谢学校的投资和培养的。这样在他们有成就之后,就会想要以各种方式来回馈学校,让后来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在这个学校里体验这样美好的人生。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大学里。我想了想我的大学,我想要是我以后发达了,我会不会想给它捐款。我想到高额的住宿费和低质量(建成后半年内天花板开始往下砸)的新宿舍;想到居然不让学生坐的连接新老校区(相距30多公里)的校车;想到偌大的新校区(面积不详,就是很大的那种)居然不让学生骑自行车(因为不便于管理?)的莫名其妙规定……其实很多都已经忘却了,当时发的各种小牢骚。只记得日志里翻出的当年迎接新生时说的:“我只是在想,学校的领导们在骄傲于今年又收了多少个600分以上的档案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这个学校是不是能配得上这些优异的分数,是不是能对得起对这些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面孔。”我的大学生活未必不美好,只是绝对与这个学校无关。并不是牢骚其条件恶劣——我抱怨的时候我妈批评我:你这条件,比我们上大学时候好得不知道多少倍了。然后我会回答她,你那时候上大学要交学费吗?多少钱?现在多少钱?你那时候大学毕业要找工作不?现在呢?我想说的是,学费市场化了,但是教育服务没有。我们的大学,不是想着对学生进行投资让学生未来有所回报;他们想到只是扩招,多招点人,多挣点钱,在这4年里,把能刮下来的钱揽足了。对学生的投资,那是越少越好,这部分成本,是要节约的。什么不能节约呢?大楼啊合并啊建国际会议中心啊什么的,这样国家才会拨更多的钱,这样才能揽到更多的学生,再挣更多的学费。至于这么多学生教得过来吗?老师够用吗?学生能学到东西吗?毕业了能找到工作吗?这都不在学校的考虑范围内。无论如何,学生还可以“被就业”嘛。对学校没什么影响。这样的四年之后,你还想给学校捐款吗?你会不会觉得,该你得的你早拿干净了。不该你拿的也拿得差不多了。顺便又想起前阵子北航,为了给形象工程“挑战杯”让地方,大冬天把新生搞去荒山野岭“军训”——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吃苦,吃苦也要量力而行吧,过度了就是虐待了,人家要想接受虐待自然会去考军校的——那阵子正是甲流横行,结果天寒地冻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冒了,一个学生感染甲流逝世了。我想,北航,还算是个中国较高层次的大学吧。但是,这些学生,这些因为学校的不人性不负责而生病甚至失去一个同学的学生们,他们以后会觉得学校给了他们美好的青春而馈赠学校吗?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性是他们对学弟学妹说:不想受虐的话,千万别来我们学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面可能还太窄,家里穷就上不了大学,家里砸锅卖铁供出来,以为大学能改变命运,出来才发现工资还不起助学贷款;好大学更是垄断更多的教育资源,能进去就是光荣,还敢有什么其他的要求。但是所谓开放,垄断的教育资源终归要面临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比资金流失更严重的人才流失——当然,对于学校来说,人才流失毕竟是远虑,是长远利益;学校要挣钱大约才是眼前利益吧。缺乏能执行到位的政策,学校看似也没有理由涉弃眼前利益而顾及长远利益。所以,这个耶鲁毕业生,将“另外一部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他用实际行动对中国的学弟学妹说,来耶鲁读书吧,我给你们钱。你可以说他“不爱国”,但是有恩报恩,人家对你好让你开心了,你就想对他好,这毕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让学生感恩到捐888万,估计中国学生没几个知道是啥感受。 本质问题不解决,你“愤怒”,也没有用;换你,也一样。

确实是了解美国高等教育情况的一本好书

不了解出版社。知道这个作者。作者在本书封底的文字很恰当的声明了他写此书的目的,全书内容不夸张,给人以可信度和真实感。从书的装帧和排版看,不花哨,没做什么噱头。全凭内容取胜,值得看。尽管距离成书时间又过了几年,但对有志美国留学的人来讲仍有参考意义,如果是出去读大学,那么就高中时代看,这样给自己留够时间考察中意的美国学校。稍微感慨一下,10多年前,哪怕是已经进入大学时代,如能看到此书,也许我也会义无反顾加入GT族,时光荏苒……

美国大学的方方面面

谈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涉及了一点美国中学教育的内容。1. 贫富差距也很大。好大学富人的比例高,穷人比例低。家庭年收入在50000美元一下,虽然有希望获得常青藤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在学校中学生的穷人的比例还是低。 2. 美国大学中种族因素。由于“种族平权”的影响,亚裔和白人上大学难,黑人和拉美容易。这四类人基本在大学是各占20%。犹太人和亚裔是两个学习优异的民族。3. 学费私立高中和好大学每年的学费在40000-50000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中学6年两个孩子需要60万美元,合400万人民币。大学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4. 高中上贵族高中比上常青藤大学更难,人数更少。5. 大学市场化作者的观点是,美国大学之所以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主要是私立并充分市场化,竞争的结果。6. 成绩SAT成绩在1500左右是基本要求,才可能上好大学。

爱之深 责之切

些天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翻看了一下,又犹豫了几秒钟,最终买了下来。——犹豫是实在不喜欢新星出版社的装帧,我承认我对书的皮囊还是很在意的。当然更看重书的内容,所以很庆幸我没有与它擦身而过——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通过美国教育的感悟和分析,对中国现行教育的反思。有一句话叫做“爱之深,责之切”,我深深感受到该书言辞中透露出的强烈的痛惜之情。 对于中国教育问题,有几个观点我十分赞同。 - 体育是教育的一大核心,通过体育(尤其集体项目)活动可以塑造学生的忠诚、勇气、合作精神,遇到挫折永不放弃的坚韧,还有无论是输是赢都不能丧失的集体荣誉感。可惜国内教育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训练,忽视体育运动,导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背着一副羸弱的身躯,一对高度近视的眼睛。可想,这样的体魄如何担当国家、社会赋予的重任? - 讨论班:国内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美国的教育则更重视学生思想的激发。国内教育更应该学习美国教育中自抒己见的课堂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思想的主宰。 - 教育券: 通过大学生自主择校引发的市场竞争,改变名牌高校“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心理,更大效用地发挥大学的功能,更好地为学生群体和社会服务。 还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美国的教育,自始至终强调对社会的服务。我认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两个国家的比较,表面上看是一国经济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教育的竞争。 而通过对比,看到目前中国国内教育的短视行为。

读《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讲到美国教育中体育所占的重要的地位。回想我自己的学生生涯,体育就算个副科,老师根本不重视,敷衍了事。从小就没养成运动的习惯,并且没有这个意识。

浅尝

薛涌在《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的序言中开门见山,这是一本写给想留学美国的学生及他们家长看的书。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因素使留学从梦想成为现实,作者以1994年赴美后的亲身经历总结到,如果不懂美国大学的文化、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理想与美国教育体制进行衔接,留学美国也会事与愿违,本书无疑为有志于留学的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的参照。当然,这本书也是一份给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改革的范本,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固步自封就意味着大量的生源流失,当今在北京等地,香港的各大学而不是清华、北大成为考生的第一选择就是明证。如何弥补不足,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薛涌先生给了我们一份来自美国的视角。


 精英的阶梯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