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就上常青藤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一岁就上常青藤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0660996
作者:薛涌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一岁就上常青藤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无不希望他或她长大能进常青藤。其实,常青藤教育从自己家里开始,从孩子一岁前后就可以起步。孩子能不能上常青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是否接受了常青藤的家教。什么是常青藤的教育所谓“常青藤的家教”,就是把常青藤的基本教育原则,落实到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要弄清楚什么是常青藤的教育,我们需要对美国的常青藤盟校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以耶鲁为例,目前有5275位学生,分属于12个寄宿学院(college);未来计划扩招600名学生,为此要建两所新的寄宿学院。统合起来计算,一所寄宿学院,大概400人左右。这种寄宿学院,主要功能就是学生宿舍。但这是一种自足的宿舍体系:其建筑是自我封闭式的,出入需要证件;里面除了宿舍外,还有饭厅、图书馆、计算机房、教室、自习室、健身房、演艺厅、教授办公室等等设施。另外,学院的院长(master)和一些教授及其家庭,也在学院里居住。特别是院长的家非常大,必要时能容纳几百人,同时附加院长客房,供访问者使用。其他常青藤盟校,大多采取这种学院制度,只是名称略有出入。比如哈佛就叫“宿舍”(house)。

前言

为什么要“一岁就上常青藤”?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常青藤”是什么。所谓“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康奈尔建于1865年外,全都是在十七八世纪创建,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最为精英的大学。到了19世纪末,一批研究性大学崛起,如麻省理工、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等等。如今,这些新起的大学至少已经和常青藤并立而为世界一流名校了。但是,在习惯上,人们还是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也许,这还不仅仅是习惯而已。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论诺贝尔奖得主,哪个常青藤大概也比不上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论科技人才,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则大概会超过一般的常青藤盟校。但是,如果你查一查包括总统、议员、政府官员在内的美国政治精英、企业总裁、顶尖的律师、媒体中“大腕”,乃至其他领域的领袖人物,那么常青藤肯定是最为人才辈出的地方。常青藤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这种成功,也并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世俗成功,更是人的成功。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这代领袖的价值观念、远见和能力,都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前途。

内容概要

薛涌,1961年生,北京人。1979—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供职于《北京晚报》。1986—1993年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5—1997年就读于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课程。1997—2004年在耶鲁攻读博士课程,2006年获博士学位。  2004年起在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任助理教授。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中国文化的边界》、《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学而时习之:论语研究之一》等书。

书籍目录

常青藤是什么(代序)导读一岁就上常青藤  什么是常青藤的教育  不平等的童年  常青藤的第一课:啼哭  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  “常青藤原则”戒除打孩子  孩子要宠不要惯——从分床说起  父母:孩子的第一个常青藤教授  常青藤式的幼儿园——兼论孩子不必早读书  正向心理循环  培养孩子与众不同的心态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让孩子面对观众  千万别低估了孩子——女儿的钢琴课  有机识字法  让大人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  孩子中的政治与权力  如何让孩子发展政治智慧  小小的领袖们  教孩子当世界的主人  华尔街怎么养孩子  第一,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第二,教理财,更要培养领袖的素质  第三,“忆苦思甜”  第四,谈贫说富  第五,孩子是否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第六,让孩子在感激而不是怨恨中长大  第七,让孩子早早打工  第八,培养一个负责的孩子  第九,教孩子发展稳定的人际关系  第十,“少儿总裁班”:企业家的才能、慈善家的品性  第十一,品德与经营能力  第十二,娃娃大亨  第十三,怎样培养金融家  美国人为什么不肯留钱给孩子智商与早期教育  “智本主义社会”的成功阶梯  钱再也挡不住你的孩子上常青藤  上大学要多高的智商  智力开发能造就神童吗  天才危机  一代天骄  怎样培养白领  勤奋的童年  新加坡数学征服美国  互联网使人变傻了吗——美国的阅读危机  美国的高中  美国的高分复读生  美国高中的精英化  美国高中的两极分化  美国的高考指挥棒是怎么指挥的  高中正在消失  全美高中排名  孟母三迁的美国版——学校能否整合分裂的社会  美国的教师荒  美国人怎么把高中建成了“泰姬陵”从美国教育中学什么  穷孩子自卑是父母的问题  在美国过万圣节  美国的残疾人  暑假的孩子  美国青少年经济的背后  学学美国人的穷  访问学者为什么拖家带口地出国  看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义务教育要非官僚化

编辑推荐

“常青藤原则”是美国精英教育的不二法门。作者秉承“长青藤原则”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中教育经验和理念极具颠覆和启发性。常青藤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这种成功,也并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成功,更是人的成功。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作者简介

2009年一开始,我就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一岁就上常青藤》,相信春节一过就能和读者见面。此书大概也界定了我这一年的个人生活。
此书的目的,并不是真要把还没有学会说话的一岁孩子赶到常青藤去读大学。常青藤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精英的教育,也象征着某种教育理想。 “一岁就上常青藤”的意思,是从小在孩子的教育中追求这种理想。
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即塑造一个全面的人(well-rounded person)。在这一理想下,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孩子内心的自觉,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后形成自我、确定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孩子不是在权威的喝令中发育,而是为自己的内心冲动所驱使。这和我们从小让孩子似懂非懂地背古诗、甚至读经、在大人筑造好的模子中生长的盆景式教育,实在有天壤之别。
我的小女在美国土生土长,如今已经九岁。我们对她的教育方法,从一开始就背离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根据我个人观察,会培养孩子的美国家长,从小的教育方式也和我们小时候所领教的那一套不一样。当然,我也经常翻阅一些教育方面的研究、报道,最后把自己养孩子的亲身经验、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乃至初步的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写成了这本小书。
在美国,越是有教养的家长,越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淡化自己的权威性,增强和孩子的对话性。有位中国人曾观察到:这些美国家长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时,经常蹲下来,把自己的脸降到和孩子的脸同一个高度。这种物理上的平等,导致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几年前,美国的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经过大量观察研究后出版了一本书,叫《不平等的童年》。她发现,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有事总和孩子商量,大家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孩子也习惯于提问,争论。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和孩子讲话的语言则非常武断权威,常用的词汇是“去干这个”、“别干这个”、“不行”,“闭嘴”等等。这两种家庭的孩子,前者从小习惯了讨论问题,长大后遇到事情善于协商、谈判、说理、争论、甚至讨价还价。后者从小在和家长的关系中就没有回过嘴,长大后常常沉默寡言,万事等人家吩咐,没有自己的主意,甚至连提问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人,不适合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打交道。这成为他们在教育和事业上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一研究,对中国家庭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你不能说:孩子不到懂事的时候,有些道理先让他记住,以后自然就懂了。要知道,强迫记住的道理仅仅是训戒,而不是道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成为道理。孩子如果从小习惯于遵循自己并不懂的训戒,对大人的观点不质疑、不讨论,那么长大以后就不知道根据道理还组织自己的生活、贡献于社会。
我在讨论中国大学的改革时曾经指出,常青藤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是讨论班(seminar):师生围坐在一起平等地探讨问题,而不是教授讲、学生听。中国的大学应该学习这种讨论班。后来几位国内的研究生给我写信说:“现在讨论班也有。但是效果还不如大课。主要是教授习惯了满堂灌,不知道怎么激发学生讨论,学生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白白浪费时间。”这其实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常青藤教育,不能等上大学才开始,而要从小开始,否则到了大学,有讨论班也手足无措。九年来,我一直坚持以讨论的形式教育女儿。还记得她八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我边给她摸背边哄她睡觉时,两人还讨论了一通柏拉图的“理念型”的概念,虽然她并不知道柏拉图是谁。去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时候最著名的电视政治节目主持人Tim Russert突然去世。我正对着电视看悼念新闻,女儿跑过来问:“他是干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谈论他?”我对女儿说:“这个人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问问题。他比任何人都会问问题。所以,每次总统大选,人们都要听他问问题、让他代表大家问问题。现在总统还没有选出来,他却去世了。世界在最需要问问题的时候,最会问问题的人没有了。这就是人们谈论他的原因。看看,问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呀。你用一辈子的时间能学会象他那样问问题,你就很了不起了?”女儿恍然有悟。父女之间又开始了一个关于为什么要问问题、如何问问题的“讨论班”。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常青藤教育。你不用送孩子去哈佛耶鲁,每个家长都可以从自己家里开始。我把自己的经验老实地展示给大家,期待着读者的提问、质疑、争辩、和批判。或者说,我希望随着我的书的出版,今年能和读者就这些问题开始一个跨越太平洋的“讨论班”。

图书封面


 一岁就上常青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假如薛涌只是将他的教女心得在自己的Blog里写写,并不大碍。但假若打算让大家都来学习借鉴他的教育方法,未免有些过于自负。教育,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每一户家庭都面临不一样的教育境况,有时是外人难以想像的。在中国谈教育,大环境对孩子施加的影响实在是难以避免。当懂事了的小孩面对黑白颠倒的世事问起父母某些尴尬的问题,你该怎么教他呢?
  •     作者对女儿可谓是付出很多,也让我这个当父亲的学到了不少,很多育儿观点也颇为实用,只是言语稍显罗嗦,有些重复的东西,也许作者是想让大家印象深刻吧。总之还是觉得不错的一本书。
  •     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题记看完这本书,其实心情有些复杂。作者的观点,我有赞同的但也有不认可的。明白作者能将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诉诸笔端,是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与更加深刻的思考。作者薛涌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在美国学习、生活已经十多年,其间有了他们可爱的女儿。这本《一岁就上常青藤》可以说是他多年来的心得。结合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他不断思考与探索,寻找着他心中完美的“常青藤”教育方案。“常青藤”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八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有着最精英的教育,后来,人们将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跟作者产生了很多的共识。也许真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言:“那特别的著者与我有相近的观念,即是“灵魂之接近”,或是“精神之亲属!”。在“一岁就上常青藤”的章节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证说明一个他的观点,要和幼年时的孩子“亦师亦友。”用“常青藤”的教育理念讲,孩子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大人应尽量用一种商量、探讨的方式与孩子对话,以期达到启发并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用权威与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孩子和家长的感情沟通融洽了,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同时,对孩子要“宠”但不能“惯”,应尽量满足孩子的“感情要求”,但不能放任他们养成任何的坏习惯。因为孩子在学龄前时间最需要学习的是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稳定,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与社交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点,我是深深认同的。相信每个女人在初为人母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思考怎样给孩子更正确、全面的教育了。在孩子三岁之前,我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了她所有的要求,所有的休假时间全部陪在她的身边,从未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对她大着嗓门说话发火。尽管爱人说我太过于“溺爱”孩子,但我始终坚持我的观点:“大人的一举一动在孩子眼里都是最正确的真理”。哑哑学语时,她不敢说话,意思表达不清时就哭,于是我一再鼓励她:“想做什么?说出来,妈妈来帮助你。”每次,只要她明确说出来的“愿望”,我总是尽量地满足她,现在,她已经敢非常大胆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但在这个“满足”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以最正面的方式告诉她,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现在的女儿,在我告诉她糖吃多会牙疼后,会非常果断地说:“那我不吃糖了”并真的就不吃了,去公园玩,如果我告诉他,滑梯上有水,不能玩,她就会非常懂事的去玩其他玩具,没有丝毫不情愿。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强的自制力往往让我都自叹不如。我一直坚持着与女儿的“对话式”教育,反复开导她:“妈妈也有错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妈妈错了,要纠正妈妈。”在我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女儿在我“办错事”的时候“笑话”我:“妈妈你真笨,巧虎让买面包,你怎么买成橡皮泥了?”我只好老实认错:“对不起,妈妈错了,妈妈没有事先看书就去买你上课要的东西了。”一次,当女儿手里的一朵玫瑰花掉了一个花瓣时,我说:“掉了的花瓣我们不要了。”女儿顿时很生气的问我:“妈妈,人的耳朵掉了能不要吗?”“啊?不能!”我乖乖回答,“那花的耳朵掉了呢?”“哦,也不能”,我被她牵住了思维。然后,我呆呆看着女儿将花瓣捡了起来并极为认真地装到了她的小衣兜里。想着她这种联想的快速与准确性,从心里想赞美她的聪明伶俐。在书中,作者还提了一个“正向心理循环”的观点。他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她或他是个什么天才。你把孩子当天才,她才可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值、更远大的理想、更充分的信心,即使最终不可能有天才的表现,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对于这一观点,我是在很早就有认识的。记得我自己上学小学一年级时,因为入学前曾经学了不少汉字,老师每天讲的“生字”我都认识大部分,所以当时在班上很是骄傲,总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优秀的。但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汉语拼音与数学加起来才考了不到100分。但因为父母从未告诉过我那次的考试成绩。所以我一直在自己制造的自信中成长学习。二年级时,有一天我忽然就“脑子开窍”了,突然就明白了所有了的拼音拼读规则。而且那以后,所有的生字我都能拼出最准确的拼音,从未再错过。数学课也是在那时发生了奇迹,之前总分不清大于号、小于号的我,突然在一天就醍醐灌顶般的通了,弄懂了。现在想想,那种盲目的接近自大的自信,竟从小培养了我独立又好强的性格,从不埋怨,从不颓废,而且懂得心怀感激的生活。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了当初二门功课加在一起不足100分的“糗事”。真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教育与引导方式。不就是最典型的“正向心理循环”吗?因为这种亲身感受,我在第一时间就深深地理解了作者苦心孤诣。所以当他说到:“家长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家长的行为最有说服力”时,我用笔在上面画了粗粗的一道。同时,我也记住了他后面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聪明不意味着比别人优越,而意味着责任。”但在“华尔街如何培养孩子”一章中,我与作者的观点明显相左了。在这一章节中,他列举了大量华尔街成功人士教育子女的例子。例如,让孩子从小学会打工,学会“花自己的钱”,学会“经营未来”,甚至美国的孩子在几岁就开始试着去当“童子军”卖饼干。并且,整个美国社会是支持孩子这一举动的。作者举例对比了中美二国在大学录取时的不同标准,中国唯“分数”录取,而美国要综合测评一个学生在学习、经营、行为、领导力等多方面的准则后,才能决定是否录用。作者认为中国这些年的教育其实是非常失败的,许多“高分低能”根本无法适应社会,更不要提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了。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而这一事情尤其如此。这是一面锋利的“双刃剑”,稍微不慎,就会让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这点不仅仅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教育环境所限,也因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与体制所限。美国长时间的资本主义发展体制与其较为完备的经济保障体系,及人们世代以来形成的社会风气,已经视此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了,家长潜移默化的指导中,会让学生将“做生意”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的一门课,就象美国所有公民到了规定年龄都要去服兵役一样,但回来后还是“各就各位”。但在中国,前些年“当兵”无疑都是为了回来后能分个好工作,尤其农村男孩子更是将此看做了“跳龙门”的一个捷径。就时下而言,我们的经济至今也没发展到“国富民强”的阶段,有很多“童工”是被迫缀学出来“打工赚钱养家”的,他们是“再也回不去”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在那一刻就被迫中断了。这一类极少数群体的家庭也注定不会给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指该群体的多数,有少数后来还是有机会重返校园的),在综合国力还较弱的时候,商家也容易出现各种“短视”的商业行为,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进入社会“寻找锻炼”机会,风险其实还是很大的,只怕孩子树立不了他们正常的经营与理财观念,却往往将一些纯净的心灵污染了。更何况这也容易影响正常学业。所以现阶段的中国,并不适合提倡让他们“打工锻炼”。也确如作者所述,这正是我国教育至今不成功的地方。但,当那些小商小贩们在距学校几百米外的地摊上设赌骗钱时,当孩子幼儿园就存在家长要给老师送礼时,甚至当个别私立大学“劝”差等生放弃中考时,我真的不知我们的教育该走向何方?当教育也变成一种生意买卖,我们输掉的仅是孩子们的未来吗?也许首先需要接受教育的,是我们家长,是老师,是那些满身铜臭、无利不钻的大小商人。只有心灵的天空洁净了,教育的天空才能蔚蓝。教育的常青藤才能真正常青。愿中国早日拥有属于自己的常青藤式教育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作者讲述养育女儿9年的心得,智商与早期教育的探讨,美国高中的现状等,告诉读者"常青藤原则"以注意培养孩子的品格与社会能力,帮助孩子吸收知识,让孩子能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提倡多运用"正向心理循环"的独到见解。是我们希望培养优秀孩子的父母应该阅读的书。
  •     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     前半部分还不错,后半部分不知所云(-.-)
  •     培养孩子不是要记住多少,而是要培养出一套以为模式。以身作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
  •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自我教育,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应该是自我教育,家长首先要注意自身品德的修养,所谓教育专家无一不是真正了解孩子的高手
  •     刚看完,觉得很多育儿观念,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了,常青藤确实有常青藤不一样的育儿法则
  •     看了水媚推荐。果然不错,接下来就看自己怎么实践跟应用了。
  •     素质,能力和品格。另外也消除了一些对美国教育的片面之见
  •     虽然薛涌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不少观点,还是因为老来得子而显得有点偏颇。
  •     有一些观念值得学习
  •     高中时候读过的,作者大力赞扬美国高校教育体制。北大毕业后又深造耶鲁的薛勇,对东西方的教育深有体会。
  •     不知所谓,也不找不到主题。还透出强烈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最不喜欢反复强调智商高的人应该享受大学教育,其他低智商应该让出资源!
  •     一岁就上常青藤 你的孩子一出世,你对他或她的教育,就应该体现诱导式、对话式的“常青藤原则”。不平等的童年家庭教育是这种常青藤式的,还是满堂灌式的,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劳动阶层和中产阶层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也同样花时间给孩子读书。但在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中产阶层父母在给孩子读故事时,鼓励孩子问问题,并通过问题帮助孩子探究故事的内在含义。这是典型的讨论班式的常青藤教育。劳动阶层的父母,对孩子则很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权威主义式的:讲究满堂灌、死记硬背,上课很少给学生留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孩子的教育起点,常常是从背古诗开始。有关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创造性、人格培养有严重的负面作用。 “常青藤原则”,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在5岁以前,孩子基本可以不读书识字,但这几年却是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需要父母格外当心。 作者薛涌毕业于北大,负笈美国,获耶鲁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大学。著述颇丰。作者夫人复旦毕业,现就读耶鲁博士课程。他们悉心观察、揣摩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汲取精华,并将其贯彻于女儿的教育培养中,成效斐然。其经验和理念极具颠覆和启发性。作者主张,常青藤教育应该从孩子一岁开始。观点鲜明,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     前面两章不错,后面的内容有些事例重复过多,还有讲智商和早期教育那章感觉就是各种研究论文的堆砌,大有灌水之嫌。老公说,算了,他就是靠稿费养女儿的嘛。
  •     第一本真真正正看完的社科类书籍,华丽丽的成就感有木有!我看这本书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弥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缺失。中国,还需要多少年,才能够发展到这个水平,我们等待着。
  •     孩子早教越早开始越好,巴普洛夫说孩子从出生第二天开始教育已经晚了一天。看这书能学到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其实我对孩子是否能上常青藤不在意,只要孩子能有好的性格和社会能力就行。
  •     能更新一些观点,但一本书这么厚,大部分都是作者自己絮絮叨叨,啰啰唆唆,看到后面烦得很
  •     最近在看《一岁就上常青藤》,其中提到好几个和该问题相关的例子,给豆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借着这个话题和大家分享。天普大学(Templeuniversity)儿童向心理学家KathyHirsh--pasek对来自学术导向的学前班和社会导向(也就是强调游戏和培养孩子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到了5岁时,学术导向的学前班出来的孩子认识的数字和字母明显要多。但是,到了一年级(也就是6岁)时,这一优势就消失了。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社会导向的学前班的孩子明显要高。这组实验是针对低龄儿童的,但我相信它在更大的年龄范围内也是适用的。总体上而言,中国的整个学校教育其实都是学术导向的,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的教育则趋向于社会导向,明显的表现就是数学深度比我们的浅一两年,但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学校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文体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等。国人在创造性方面的欠缺,恐怕和这种教育导向不无关系。KathyHirsh的研究还进一步指出:过分进行学术性的早期智力开发,会在孩子大脑里造成神经学上的所谓的“堵塞”,把神经元的突触淤塞占用,而这些组织机体本来是应该为日后更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保留的。作者薛涌还提到自己女儿的一个例子,对豆妈也有一定震撼作用。接下来(还是在一年级),女儿就被要求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它的一个课堂练习,是学习简单机械原理。问题是:如果一个上坡的斜度加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还是更少的力气推动一个物体?女儿的回答很正确:当上坡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力气。但她写的英文却充满了拼写错误:itwiltaekmoreforswenitgowshiyr.正确的句子应该是:Itwilltakemoreforcewhenitgoeshigher.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简单的句子共出现8个单词,女儿写错了6个,都是她根据发音用字母随意拼出来的。她其他的写作也大同小异。但老师从不纠正。我最初一看,吃惊不小。我们小时候写错一个字,老师常常要罚我们在田字格上再写10遍。怎么这里老师改也不改?后来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一交流,才明白这背后的哲学: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就那么一点点,顾了这个就不能顾那个。而当务之急,是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如果每个字都改,他们顾了拼写,就筋疲力尽了,而且也觉得太枯燥,不想学了,也不可能再用句子表达自己。果然,到了二年级,拼写和标点都慢慢开始学了,孩子没有感到任何压力。女儿已经上到三年级了,还没有被要求背过任何东西,倒是不停的在那里创作。对这种不修改的态度,豆妈既有些认同又有些困惑。之所以认同,是因为看到了大量的反面教材。比如我们从小学英语的时候,一张口老师就会兢兢业业的纠正我们的发音错误,结果,基本没有几个人有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了。后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多了起来,豆妈有个体会就是在老外面前说英语更有信心,因为他们很少纠正你的语法错误,而且会经常夸你说的好!久而久之,自然就真的好起来了。为什么困惑呢?家有琴童的家长常说这么一句话“总按错误的练就等于巩固了错误”,这话似乎也很有道理啊。或者,在不同的领域就是有不同的道理,弹琴就得从头就标准,而读书写字之类则会树大自然直?说起来都是早教,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早教的内容、方式都可以有天壤之别。那么,早教是不是一种过度教育呢?恐怕要看你是怎么个教法了。
  •     总体还不错,有助于了解美国教育现状,有一定参考价值。 这本书一个多月才看完,原因有三,一是4月份停了孩子的英语班,这样每周我就少了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我主要是陪孩子上各种课时看书;二是这一个月来,恼人琐事较多,挤了一部分看书时间;三是这书前两张内容看的比较费劲。
  •     读了这本书很受刺激,最受刺激的一句话是薛涌说:看看周围的环境,再同周围的父母聊聊,就会庆幸自己的女儿生在美国受教育。(大意)
    有人说,中国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育同美国的教育差距都不大,差距大在硕士和博士教育上。真的是这样吗?
    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做什么吧!我的女儿上幼儿园大班,5岁半,握笔写字还不利索,幼儿园已经开始每天给他们留作业了,前天的作业是把自己的名字和“大二”班别各写一页纸。我一看就火大,觉得这是“变态作业”。我对女儿说“只要会写就可以了,名字和班别各写三遍,然后不想写就不用写了,或者把其他会写的字写上一遍”。可是女儿害怕老师批评,还是老老实实写满了一页,一页有145个字,她的名字笔画各是5、11、16划,她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又用力,整整花了45分钟,写完这页毫无创意也无乐趣的作业小手都僵硬了,我当时就说“改名叫丁一好了!”
    美国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薛涌的女儿6岁时参加童子军,瑟瑟发抖地走上街头卖饼干,别人帮助了她,她也学会了回馈别人;她参加戏剧社,热衷于登台表演;她写一句话,十个单词九个拼写错误,老师没有纠正她,她体会到的是表达的自信和乐趣......
    有人说:这有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扎实,我们的孩子到了美国学习知识很快,能领先他们好几年呢!不错,这也是我曾经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不曾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意识和自信心,没有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孩子的脑袋就算学成了百科全书,不也象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吗?
    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较一下就知道我们的行为和口号是南辕北辙。
    国人对美国教育有很多误读和误解,这一方面固然因为我们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比较,另一方面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上的误导,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文化是站在高峰可以睥睨别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太缺乏有见识、有精神、敢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要么躲在象牙塔里不知所云,要么吧这种责任视为蚍蜉撼大树的畏途而噤声,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感谢薛涌!
  •     好书,但问题相同,太多重复内容了。。。。其实问题很清楚,要说明白也不难,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的内容这本书里有了,那本书里继续有,就比如上商学院这事,薛老师反反复复的声讨,我们虽然可以理解其苦心,可始终影响阅读感受。。。。
  •     教育理念的差异,教育文化的差异,教育环境的差异,借鉴人家的,思考自己的…
  •     虽然很反感薛涌的精英意识形态和他的其它一些言论,但是告诉自己不要因人废言。很偶然的翻到了这本书,就借来跳读了,挑看他身在美国养育女儿的个人见闻,可以当成跨文化的田野考察来看。比如历数女儿请过的美国、印度、俄国钢琴老师就比较有意思。
  •     一直以来,就觉得国外的儿童读书特别轻松,读过此书,才发现,要读真正的精英大学,不付出相当的努力是不行的。以前,我觉得在孩子的读书问题上不必过于在意,有的孩子天生是读书的料,有的孩子的天赋不在读书上。实际上,从小教育好了,引导好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美国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育儿理念,给孩子很多自由,而且从小锻炼,社会实践,都非常不错。只可惜我们中国人口太多,大环境达不到,即便家长想学这些方法,也没地方实施。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给孩子最适宜的环境。
  •     这本书,我看了后,就立下志向,让我的孩子也能接受最好的早期教育,让他长大后能上最好的常青藤大学。这本书最大的启迪就是清晰的讲述了早教投入的重要性,有了好的早期教育基础,孩子就容易成才,就能获得全额奖学金去免费上最好的常青藤大学。孩子的未来真的是父母决定的。愿意天下的父母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早读这本书就能早明白这个道理! 此外书中还讲明了孩子是否应该打,孩子怎样才能发展的更加健康和全面。所以,让我收获很多!
  •     2014/4/18:有些常识可以了解,但太过与标题党
  •     为什么一定要求作者的完美呢。任何东西都要博采众长,教育也是如此。美国的教育无论好坏,总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吧,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可能亲自去美国学习体验他们的教育,需要有一些代表去学习,然后再告诉我们。本书不就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吗。作者所提到的一些教育理念,如平等、沟通、表达等等,的确是很有必要的,对我们自己教育孩子很有启发。你花十几块钱买这本书,用几天读一遍,了解一些美国教育最与众不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参考,这不是很划算么。为什么要把人家臭骂一顿。不要管作者的心态、意识如何,这本书的价值不可否认。大家都在抱怨,现在社会如何如何,根子就在教育。而且,教育失误的恶果才刚刚开始体现,以后会越来越严重的。
  •     《一岁就上常青藤》是薛涌博士和夫人悉心观察、揣摩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汲取精华,并将其贯彻于女儿的教育培养的心血、心得之作。作者主张,常青藤教育应该从孩子一岁开始。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权威主义式的:讲究满堂灌、死记硬背,上课很少给学生留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孩子的教育起点,常常是从背古诗开始。有关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创造性、人格培养有严重的负面作用。“常青藤原则”,则是从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在5岁以前,孩子基本可以不读书识字,但这几年却是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需要父母格外当心。
  •     看过薛涌写的目前出版的所有的书籍,这本书依然还是延续了他的风格。引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他的书带着浓厚的耶鲁气息。这本书所写的教育风格也是耶鲁的教育风格,也是对之间所写的“精英的阶梯”,“谁的大学”一系列美国教育考察的很好的一个补充,可以说是儿童版,里面的教育方法是在整个美国的大环境下,毕竟和中国的教育环境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条件灵活掌握。
  •     我现在看了前三章,觉得章章精彩,但没有感觉到"充满了炫耀,让国内的父母们为不能带孩子到国外而惭愧",为自己的子女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是很人之常情,既然用了相当篇幅介绍薛涌夫妇自己教育女儿的经验,当然会带有主观色彩,但这样的经验才让我们感到切合实际是深有体会的文字,否则仅仅依靠道听途说的案例总不见得那么靠谱。“说出了一些教育原理,但并不新鲜”这个是确实的,但最大的妙处作者以“常青藤”模式的原则贯穿始终,以实际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选择了阐述这个培育孩子成长的过程,对这个原则做了充分的思考和解释,便于我们为家长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以前我从各方面得到的教育知识感觉十分散碎,东鳞西爪,而这本书将带给我重新思考一个统一的教育原则及问题处理模式。
  •     怀着学习的心态通读了一遍。只有很少的几章内容有参考意义。总的来说,不值得一读,想看的人不如看一遍我的读书笔记。
  •     还不错,有启发
  •     应该是之前发表过的文章结集而成的,有些灌水,后半部分有重复。不过里面有些观点还是值得参考的,例如,协商型与威权型教育的比较,交互式与灌输式教育的比较。
  •     看过无数留美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和评价,终于明白了我们的这几十年的教育是多么地没有人性,多么地没有理性。可以这样讲,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全是自恋,以自以为是的逻辑来给孩子设定目标,孩子就成了我们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而各种培训班就是帮凶,怪不得我们的孩子一个个全是受了欺负的样子,全然没有了快乐的天性!
    想做个好的父母,做个好的教育者,请您看这本书!
    另外可以参考新浪博客 清一 关于中小学孩子的教文章。
    这本书很值得为人父母者购买 !
  •     有一定触动,回去给张同学看某一篇。:)
  •     作者从自己作为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常青藤精神,并将之联系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对于现在大多数关心子女成长的父母,是很有启发的。我宝宝已经两队,觉得自己看晚了,应该在宝宝生出来之前就看。现在在看第二遍。
  •     这是一本值得中国的父母认真阅读和学习的好书。它不是以说教的方式告诉读者该如何去做,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在“常青藤原则”的教育方法下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优秀,这是一本众多育子教育书籍中唯一一部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读到这本书。相信你们的感受应该和我一样。
  •     见解深刻独到 颠覆以往的教育观念 从常青藤教育看到更具人性化的关爱 对孩子稚嫩心灵的呵护 对他们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培养 才是教育的目的 值得一看
  •     很受启发。
  •     这本书非常有价值,薛涌老师从东西文化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比中美教育差别,让人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这本书不光有怎样教育小孩的意义,还有自我教育的意义。今年在看超女比赛辩论的时候,双方亲友团并不是在议论,而是在吵架,我想这是中国大多数家长的缩影。也许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下,我们多年的生活经历已经让我们成为了非常令我们自己不满意的自己。这本书可贵之处就是说怎样做一个可贵的健康的快乐丰足的人,人性光辉十足。其价值观不光是培养小孩需要的,而是无论是现在做了家长的还是马上准备要做家长的都需要的。家长只有完成了良好的自我教育才能教育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小孩!
  •     非常好的一本书,原来是在北京青年报上看的连载,不过瘾,赶紧从当当买来全书,一读就放不下,感觉真值。相信喜欢小巫的读者也会喜欢这本书,都是从中西教育观念的差别来讲如何教育孩子的,虽然只是教育自家孩子的个别经验,但作者融贯东西的文化,有很多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贯穿全书的黄金戒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虽是一句中国话,但哪个中国父母重视这句话呢?哪个中国父母在教育中在贯彻这句话呢?也许有人会说他那是美国那一套,不适合中国国情,可是中国父母可想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咱们的孩子将来长大了,是要和在西方文化教育中长大的人进行竞争的,不是只在自己窝里混啦!所以,了解一下人家的教育理念,了解一下人家的成长环境,也是好的。
  •     常青藤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原来还真是没有听说过,国外还有这样的学府!——新鲜!看到一半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有时间真可以看一看这本书。作者薛涌,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他自己育女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借鉴价值的图书!薛涌从亲身经历,从自己心里的转变,从对女儿的宠爱,从对女儿无处不在的教育……它的真实,它的近距离,它的多角度,这都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薛涌善于与女儿沟通,这也是我们许多家长所难以达到的,总想成为孩子的朋友,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家长的身姿总是高大伟岸的,站在高处的。而我们在教育上的改革,总是显得很不实际。总是显得很愚蠢,不改还好,改了更糟!而看一看作者女儿,在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还有全社会的支持,真的好不羡慕!看着薛涌在文中写到,人们要心存感激去面对生活,不要总是认为社会对不起我们,我们是来讨回属于我们的东西!“让孩子在感激而不是怨恨中长大”——在美国的黑人有许多在各种政策照顾下,放弃了自己的义务,认为政府就应该地他们有所照顾。一份工资收入低的工作,本土黑人是不会去做的,而刚从非洲过来的黑人,马上会去。因为他们认为这已经比在非洲强上百倍了!曾经拳王阿里也有过这样的误区,但后来他去过一次非洲,便彻底改变了这种观点,甚至:感谢我的祖辈被卖到美国!
  •     这是一本让人奋进的好书,一本受益非浅的书,书中作者不仅讲述了自己养育女儿的经验,又让我们了解了什么叫“常青藤原则”,给我们这些做父母树立了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     作者很自负。。前面的育儿篇可以当作经验看看,后面的作者对深层次的教育问题的探讨有不少偏见。
  •     很不错的图书,希望将来娃娃也上常青藤学校。
  •     读我们新的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很有启发的。但是毕竟国情不同,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要面对国内的教育背景的,中国的教育环境和美国差的太远了,一些理念的东西还是可以吸收的。
  •     虽属精英教育 但是对普通家长也很有启发 我们虽提供不了完全的常青藤环境 但是至少可以在宝宝的最初几年尽可能给予她民主 平等的家庭环境
  •     也许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这是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一本育儿书。以前看的书很多都重在对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这一本重点说的是优秀人格的培养,中国的教育特别不重视这一点。看完后,我深深感触,孩子是我们生命的传承,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就是父母的高度,没有优秀的努力培养孩子的父母,很难有真正各方面优秀的孩子。我真希望自己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读了这本书。此书的缺点是,后半截子,是薛涌在报刊上散文的集结,甚至有的文章与正文部分章节几乎完全一样,实在有凑字数骗稿费之嫌。
  •     批判地读书。一个完整的人,应当了解,如何影响别人,而这以能力的前提,对于大多人来说,建立再这样的教育基础上,他了解是什么力量影响了人,影响了人类社会,
  •     可以通过薛涌的新浪微博持续关注。
  •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作为教科书普及给为人父母的家长!倒不是说常青藤是怎么怎么好,关键是其中强调的对孩子人品的培养!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好像有点偏离教育的本质!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事业发达。但是, 她或他如果是个极度自私, 六亲不认的人,甚至是个恶人,那么才干和成功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     一直在买教育的书,这本是非常经典的一本,让我对中国教育体制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希望在基础教育的同时多多发挥孩子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在一岁就能贯用常青藤的教学理念,中国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精英。
  •     美国人的教学方式和中国差别真的是太大了,很有启发的一本书。有机会也要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     前半部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后半部分对智商的理论论述比较多
  •     杂文集,不系统,对美国教育理念有很明晰的阐释。
  •     前一半还行,概念的东西少,有些例子反复讲,后一半没看
  •     薛涌的书,还是可以读读的,讲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常识”。
  •     作者有着很好的中西文化背景,可以通过中国人的视角看待美国的教育。这个视角远远和我从前了解的美国教育有所不同,比方说学区制度,并非所有的学校都很棒,富人聚居的地方,教育自然也更好,有点类似我国人民热衷的学区房;精英主义,是的,美国初级教育很简单,但是课外和素质教育却跟得上,但是到了初高中,也有繁重的课业,能够挤进常青藤学校,也需要动脑筋,比方说抹掉复读经历,富人远赴非洲搞援助已然提不起面试官的兴趣等等,是一些美国教育中很现实的问题,非常好,值得推荐
  •     很好,很有指导意义,要想培养教育孩子,家长不付出时间和精力是不行得,妄想通过现代科技产品来教育孩子,那只会毁了孩子,孩子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你真的学会怎样来爱自己的孩子了吗?来看看一岁就上常青藤吧,他就像一阵悦耳的钟声敲响了所有的梦中人,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决定了这本书的观点起点很高,因为文化的差异,和国情的差异,可能会有在我们中国不能实行的教育方法,但是整体的教育观点和思想是很值得我们来好好学习和借鉴的,一本所有想当好父母的都值得学习的书
  •     书还是有可取之处,但作者的调调很不喜欢,自相矛盾处也多。
  •     有启发,值得一读。我本人在国外留过学。但回国后还是不免入乡随俗,遵循很多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时也会受父母的影响,用中国式的方法教育孩子,可内心又觉得其中应该有些不妥之处但又不得其解。然而我从来不否定父母必然尤其独到之处,虽然有些语言方式需改进,但其核心思路却与这位留学学者有着某种相同之处,这让我很惊讶。原来成功的教育方式都是相通的,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履行诺言,与孩子站在平等的平台充分发表对事物的客观看法。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的心愿。可并不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龙’。做一个有用的健康的虫又未偿不可?其实反而是望子成龙的愿望在某些时候成了孩子的负担,成为其成长过程的障碍。作者的很多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     看了网上关于本书的负面评论,顶着压力买了也看完了这本书,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以为“常青藤”仅指美国的十几所知名大学而已,想不到作者把它概括为美式教育的一种“常青藤”原则,是从小就要贯穿于儿童教育之中的一种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您希望您的小孩去美国或者是欧洲留学,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用一些发生在美国校园里的真实的故事来讲解一个个实用的“常青藤”原则,此书的可读性堪比《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真是假,请您在阅读之后了断!
  •     常青藤有基因么,或者凡人可以尝试一番呢,等拿到手看完了跟大家交流读后感,与此同时 ,我还买了类似耶鲁家训之类的常春藤书籍
  •     书名很夸张,但有实货。好在两点:1)讲出了不少我们大家能感觉到但又说不清的、那些在我们传统教育中缺少或错误的、而正好又是西方当代主流教育理念中擅长的东西。它强调的是完整的成长:不仅是智力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社会能力的成长。2)作者以对东西方历史的渊博知识及深刻认识,和养育自己女儿(现年8岁左右)的经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讲的相当精彩、吸引人,像讲故事一样。不足之处:1)作者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其主张往往有思想上的依据,但说不出教育学理论上的依据。2)讲的比较散、不系统。书中看不到一个其主张的列表或体系,读者要想践行,没有checklist可用,只能像看散文集一样通过逐篇阅读来一条条总结,——虽然一些重要主张在文中用了醒目的黑体。关于作者。名叫薛涌,小时候调皮不好学,79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后来去美国念了八九年耶鲁历史博士,深喑英美经验主义理性的思想传统;现与妻女生活在波士顿,以自己在一个社区性大学里教书为生。其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yong上有这本书的大段连载。实际效果。书里有段话:当她的一个同学知道我们是租房住后,就直截了当地说:“真是太糟了,你们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对此,女儿都能淡然处之,从来不觉得自己比谁低。而我们周围不少人都为女儿的快乐而感动,会问我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孩子这么快乐?”甚至我们健身房的一位服务人员称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快乐的孩子。这些话当然有许多客气的成分。但女儿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则是无庸置疑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00ef40100dsba.html)总之,强烈推荐!
  •     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过于急功近利,又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寄希望于重点学校,结果孩子得此失彼,未必能成为人格完整,充满创造力的人,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本书指出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美国有很大的偏差,是到了我们好好反省的时候了。
  •     非常有启发性,作者不但把道理写得显浅明白,而且又以自已具体的生活例子辅以说明,再把大世界的基本轮廓描述清楚,是一本任何人都能读懂,能理解,能感悟,能学习到有用东西的超级好书。看了这本书后,我再看《好父母胜过好老师》显得《好。。。。》这本书相对弱了一个层次,理论粗糙,例子不生动,参考意义不算太大。再想一下,每本书的作者写出来的作品,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关,没有作者的生活轨迹是一样的,大家的观点自然不尽相同,写作水平,高度自然也不同。能遇到一个阅历丰富、有理论高度,有实际经验,又有强烈爱儿童之心的高水平作者,实在是我的幸运,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这本好书,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补充一点,如果有书友在想,买《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还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的亲身体会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是一本非常非常难得的好书,推荐把《一岁就上常青藤》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及“小巫”系列的书收回家中的书架。

    而《好父母胜过好老师》《12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印象中书名是这样,但可能不完全一样,有上下两集的),这类书不必买了,不如把钱省下来,买些好看的儿童读物送给孩子。
  •     竟然绝版了,下了PDF版本。很好的一本书,填充了自己育儿体系中关于平等探讨式的育儿方法。让我注意到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这是很系统的一块。关于孩子的正向心理循环这块还不太理解。总之干货满满,给我全新的角度。推荐!
  •     我觉得这本书的优点并不是理念有多好,当然,他的理念确实不错,而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客观的表达了中国,美国的教育现状和对比。给那些一味认为美国的教育很好,或者一味认为国内的教育一塌糊涂的人一个客观的观点。我觉得,薛涌给中国父母最大的贡献就在此。我买过当当无数的书,我觉得现在的很多评价也很水。我只对我认为优秀的书做评价,希望给后来的妈妈有启发。
  •     差点和这本书擦肩而过,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觉得这可能是本怎么开发"早期智力"之类的书,对这种书我是敬而远之的.后来读到了作者的序言,就把我吸引住了.拿到书后,很快就读完,感觉收获挺大.不过前半部分作者结合了自己的育女心经,看上去更加亲切,可读性更强.
    作者序言中提到的两点对我触动比较大.
    1、论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在西方自古以来就是精英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领袖的必修课。体育教给孩子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和队友合作的“团队精神”、激励和团结全队的领袖才能、必胜的决心和竞争的勇气、正确地面对失败、尊重对手的公正精神等等。这些正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基本的游戏规则。渗透到儿童教育层面,信奉这种教育原则的托儿所、幼儿园,也是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技能。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在中国一般是让孩子背下来,不管是否理解都能脱口而出。但我女儿在幼儿园里则不是这么训练的:老师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一个男孩子把女儿的玩具抢走,闹得女儿大哭起来,老师就停下来开导那男孩儿:“如果一个更大的孩子抢走你的玩具怎么办?你是不是也会象她这样哭呢?”直到孩子们都懂了这个道理。(我们教育孩子往往是让他们背规则,要他们听话,但是这些强加的东西,很难内化成孩子自己的东西,所以即使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闯红灯”这么简单的道理,也没有几个中国人会自觉执行。对于体育精神的扭曲,我想也没有哪个国家比我们更为异化了,体育精神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只有“名”和“利”两个字。)
    2、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
    奥巴马小时候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据说是经常要归根结底地问一个问题:这样是不是公平?如果说他那时有什么“总统相”的话,这就是最大的“总统相”。政治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就是个公平吗?是他的思考决定了他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背会了什么书。想想看,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用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因此,我们在教育女儿时,并非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告诉她我们都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每次大家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都要细致讨论。如果女儿对了,我们就及时向她致谢,帮助她看到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纪是如何教育了父母。这样,她从小面对世界就建立了自己信心,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勇于表达),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就是常青藤的教育。这种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孩子啼哭时是否要抱,到出去购物怎么花钱,几乎无所不包。(有自己的观点并勇于表达,这是我最欠缺的一种东西。)
  •     提前看看如何培养孩子也挺好的 不过我是不是关心的太早啦……
  •     有一点重复,还不错吧
  •     很佩服作者的个人奋斗史,可惜他自己也没有一岁就上常青藤,当然这是大环境使然。但是现在作者终于一家人跻身于常青藤了,这当然又是小环境使然。此书值得一看。
  •     这本书也许没有蒙台梭利的专业,但是他通过自身经历,深入分析了中美教育的差异,揭示了中国目前教育的种种弊病。作者最基本的观点是,关注孩子的人格,胜过孩子的智力。人格的完善才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基础。
  •     理论有点过时,虽然感悟挺好的,但是有点过于私人化,可以当做娱乐来读,内容不必太当真
  •     受益匪浅,思考如何做常青藤教育。把它推荐给每一位老师和好朋友。
  •     基本上是回忆录。。。信息量很大 有价值
  •     电子版已删 无需购买实体版。作者背景是挺牛。大段的不知道哪里来的美国数据,咱也不关心,不细读。嗯,自从他说被孩子昂贵的幼儿园学费逼的出来出书挣钱,心里上略对出书动机不满。
  •     这本书是一位在国内成长,并且从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学完本科教育后出国,后又在国外顶级大学深造的学子从自身的经历,从自己对生长在国外的孩子的培养的经历中领悟出的国内和国外实施英才教育的不同理念出发,论证如何结合中西方教育理念,培养“常青藤”英才。对我们希望孩子能快乐成功的家庭是一本非常有益的好书!
  •     以前一直迟迟没买,可能是这个书名的原因。当时觉得很功利的感觉。
    现在看了很,觉得写得很好,给家长更多的提醒。常青藤更多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家长都能读读,哪怕在网上看也好。只是,我是喜欢直接买书看。
  •     说起常青藤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她的本质又了解多少呢?薛涌在本书中写得非常详细、深刻,受教了!
  •     听朋友介绍这本书,买回家一看,从一上眼就被作者独特的见解所吸引,迫不急待的读下去,心灵的震撼,赞成书中部分的育儿理念,但有些个人认为还是有些偏激的,比如说中国家长不可能让孩子上一个需要消息1200美元的幼儿园,中国的孩子也不会在2个月就被送到幼儿园。
    语言环境,中国再富有的家庭也创造不出这么丰富的语言环境。

    读此书我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定要达成共识,不能妈妈一套,爸爸一套,这样孩子很迷惑。

    常青藤教育法则我想我会慢慢整理吸收,尽量给孩子短暂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不是过早的被所谓的知识所侵害。

    非常庆幸自己现在读到了这本书,我想现在改变还为时不晚。
    看看中国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吧,不懂英语的老师还在教着孩子英语,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发音还在教孩子,孩子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的听老师一个人在前面讲故事,师生之间一点互动都没有,怪不得孩子刚入园以后一出校门就长话连篇,嘴一刻都不闲着。
    小学教育更是如此啊!
  •     无意中在图书馆翻到了这本书,以前看刘墉写的《民主细节》还有些嗤之以鼻,觉得她太夸张了美国的民主,几乎不相信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当看到了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确实存在的。中国的教育,真的是叫人痛心,但是要相信这些都会慢慢好起来的。看这本书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怎么教小孩子。有时候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我爱图书馆~ ~
  •     一岁就上常青藤 "常青藤原则" 是美国精英教育的不二法门
  •     了解美国教育
  •     文化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孩子的特立独行可能会使他不合群,毕竟成长过程中的哪怕一点点与众不同都会让他的成长留下不愉快的印记,但是培养孩子的品格,进行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仍是必要的,虽然孩子当时可能不理解,但是慢慢就明白不用威逼利诱就能自觉改变。不期待孩子能有多大成就,但希望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懂感恩、常谦卑,能幸福
  •     2011.4月
  •     不错的一本书,传达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对教育孩子大有益处。本书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开始,顺应孩子的兴趣,让她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培养孩子学习生活的能力、生存的技能,体会生活得艰辛,让孩子拥有高才高能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只要幸福快乐,是不是有所建树并不重要。只是作者文笔不是太好,结构不是太科学,但这不影响全新理念的传达,只要认真体会,对教育孩子会有所帮助。
  •     美国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没有中国那么功利,普遍都是人文历史社会类或者物力数序等抽象科学,工商管理财经专业只有不入流的大学会在本科招生并且生源很差。中国相反,大学本科的经济金融类别财经类别分数反倒最高。大学本来是一个人探索社会世界和自身潜力的好时机,但是中国孩子都功利地学习一种技能非一种能力上去了。
  •     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都应该买来读读,真是一本好书啊。整本书都几乎被我标注了,准备一有空就拿来读读。一是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美国求学文化,否定了很多的以前的道听途说;二是让我学到了作者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三是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思考。非常感谢作者的开诚布公!
  •     最后确实有点凑字数嫌疑!总的观点还不错!
  •     拿到书就一口气读了一大半!很多观点很新鲜,也很有道理:教育的目标分为三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是指满足孩子的一切感情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绝不能放任孩子养成坏习惯。我非常赞成作者的观点:每个家长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是不知道孩子是什么天才。你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天才开发出来,至于怎么开发,家长就如同孩子一样,茫然无知,要从头学起。早些年就听朋友推荐“薛涌”这个作者了,说他写的有关美国的书籍很值得一读!可惜我一直没看他的作品。《一岁就上常青藤》是薛涌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非常赞!还打算买他最新的作品《参与孩子的成长》。
  •     一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之前,对他(她)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养”,为人父母者要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他(她)的吃、喝、拉、撒上,因而许多关于如何喂养的书是案头必备之物。当家长第一次为孩子点燃生日蜡烛,第一次唱响生日快乐后,父母工作的重心就要从“养”转到“育”上来了,因为小家伙已经长大了,他(她)心智上的生长已明显超过身体的成长。如何引导这个已经相当有思想的小人儿呢,如何设计他(她)的一生呢,也许你已经有了具体的想法,但不妨听听别人,特别是别的家长的意见。“常青藤”正适合这类父母。作者的观点也许你并不能完全认同,但却可以开阔你的思路。这本书有几个好处:1、这是作者的亲身育儿经验,有经验有教训;2、作者生长于中国,现生活在美国,他们对东西方育儿方法优劣都有亲身体会;3、文章通俗易读,比起《正面管教》一类的书来说,无论是接受还是操作都更容易。看看吧,几十块钱的书,只要其中有一句话点醒你,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何乐而不为!
  •     教育的目标:灵魂(内在的精神),品格(精神的外化),能力(智商).知识当然重要,但分析问题的角度也许更重要。人类要互相理解,就必须知道如何从别人的经验和视角来看问题、学东西,并能把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的结论加以综合。
  •     很庆幸自己知道这本书 非常赞同常青藤的教育理念
  •     教育是一门艺术,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观点我很认同,但具体操作,却因人而异,涌哥开篇就提醒了!他的观点让人警醒,这个社会在发展,父母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的,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也是如此。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大小,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想就能实现的。如果孩子成不了出类拔萃的人,但至少要有灵魂、品格,懂得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
  •     胎教一下
  •     三星半。和许多育儿书籍理念相差不多,其中有一突出点便是不要过早开始文字和阅读训练,而是以培养品质为主。
  •     不敢苟同所有观点。孩子:“谁一岁就要上常青藤啊!”
  •     不错,明白了常青藤学校的真实现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