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游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天地一游人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
ISBN:9787222054585
作者:李黎
页数:318页

《图书馆里的天使》

图书馆里的天使 ⊙李黎  好像并不是很久之前,明儿还常要我开车带他去市立图书馆,找些比较冷僻的书查资料;现在他交报告只须坐在电脑前一「上」一「下」──上网、下载,就大功告 成了。至於我的丈夫,更是早就免去了进图书馆的麻烦(当然,找不到人的时候,他也就不能用「上图书馆查资料去了」作为藉口)。自从有了「网路」这样东西, 在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电脑似乎就成了他们父子俩的虚拟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其实是个自相矛盾的词。没有了迷宫似的层 层回廊、重重书架,没有与浩瀚书海面对面的震慑与感动;没有随意浏览信手乱翻的愉悦、意外找到书海遗珠的惊喜;没有图书馆特有的那股纸与木浑然一体的好闻 气味、岁月尘封的温醇书香;更别提前人的藏书章、注语眉批、蠹鱼蛀蚀的小洞,甚至於厚重的木桌和桌上的斑斑墨迹,没有了这些,图书馆还能叫作图书馆吗?而 这一切又怎能「虚拟」呢? 到了图书馆里总会忍不住信手乱翻,偶遇一本有趣的书就坐下来看得忘了时间,更忘了原先要来查阅的初衷,却也不会怪自己浪费了时间──图书馆是个最理想消磨大把时间而不会产生负罪感的地方。  德国导演Win Wenders一九八八年的电影《欲望之翅》(Wings of Desire),天使们身穿黑色风衣,隐形出没在柏林图书馆里聆听人们的心声;潜心读书的凡人,浑然不觉安静沈寂的图书馆其实满布了肃穆的黑衣天使,以及 天使耳边此起彼落的絮絮喃喃独白。这是何等充满诧异之美的意象!(十年後好莱坞重拍成彩色的「X情人」City of Angels ,就拍不出那股现实的奇诡气氛。)有时坐在日益冷清的图书馆里,那幕意象浮现,我会想像自己的守护天使,正俯身从肩後聆听我在心中默诵的字句。  提到图书馆,总会想到将之喻为迷宫的博赫斯。有一次在家附近的小图书馆请馆员帮我找一本博赫斯的旧书,她好奇问:「这是位什么样的作家?」我回答:「他曾 是个图书馆员,跟你一样。」她有些惊奇地笑了。我没有补充他後来成了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当然更没提我自己也一直很想做个图书馆员,像博赫斯一样,快乐 地悠游在安静的书架迷宫里。 村上春树大概也是个喜欢泡图书馆的人,他写图书馆清冷寂寥的况味很亲切,却也带一种奇诡的味道;像《世界末 日与冷酷异境》里,那个超现实世界里的图书馆其实很现实:坐落在静悄悄的街角,沈重的木门、墙上老旧的挂钟、一望无际的书架;然後,书中的主角在木桌前坐 下来读「古梦」 。那个超现实世界的尽头(The End of The World不仅是「世界末日」,也有「世界的尽头」的意思)是村上笔下营造得很魅惑的一幕。一个人在图书馆里坐久了,真会生出天长地久、似真似幻的错觉。  史丹福大学东亚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次踏进那座地下室书库就觉得安心:还有这么多、这么多书可以看!那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拥挤而空旷;充满了书却没有 人;巨大的地库阴凉幽黯、冷风习习、冷硬的水泥地上难得听见另一个人的脚步声;有了几十年历史的旧书报杂志,一架一架推向没有灯光的彼端像是没有尽头;远 远的电梯发出呜呜的悲鸣更衬出周遭的寂静......,我的心立即安静下来,可以浑然忘却一切,包括时间:时间在这里也是凝止的。不知过了多久之後出来,看看眼前 的世界总觉有哪一点不对,需要几分钟才能适应。 每当在图书馆看到处处可见的「请勿把书放回书架」告示,就会想到博赫斯在他的短篇小说 〈沙之书〉里写的:「藏起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是森林。」同理,他想要让一本无穷无尽的怪物书消失,就把它胡乱放进图书馆,让它淹没在近百万册的书海中。 一本书被放错了书架,便是管理员的一场噩梦;而那本错置的书若是有知,岂不等於此生永不得再见天日─ ─除非有幸遇上一个爱随意游走於书架之间乱翻书的人。 从网上找资料日益容易,图书馆更是日益冷清了;真怕终有一天会从寂寞到消失──图 书馆在我有生之年是不致於消失的,可是未来的图书馆书架上若是只放些冷硬光碟,阅读室里设几具电脑,像博赫斯那样爱书成痴的人一定早就改行,我也不会羡慕 他的职业了──还有那些天使们,还会耐心聆听阅读者的絮絮心声吗?(转载自《天地一游人》,李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世界的回声

中学的时候很爱读尤今,对她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兴趣,最最艳羡的倒不是她走遍地球,而是每到一处便有的好口福。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是自己长大了还是她过气了,这个名字彻底从视野中消失了。此次搬家理出了好些她的书,翻了翻,既熟悉又陌生,无事的时候读来重温,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期。说来好笑,最熟悉的字句都是些和吃喝有关的,什么鱼肉极甜,鱼骨极软之类的,而印象深刻的篇章也多半与吃喝有关。现在看她的文字,觉得平之又平,一篇篇可以拿来做学生的范文,四平八稳、文通句顺之余不乏议论、抒情与赞美,间或有些小幽默,中文的初学者,看她的书是最适合的。文如其人,现实中的尤今应该是踏实而安稳的,没有耗尽一切的热情去写作,就这么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行走足迹与所见所闻,生活与文字一样不兴波澜,从容实在。谁说这样不好呢。尤今喜欢记录下旅途中遇到的人与事,所以她的游记亦可视作众生相,这些描绘也多半绘声绘色,人物的神情与性格跃然纸上,对话等等莫不在目在耳。这是她的勤奋和有心之处。又想到了李黎的《天地一游人》,豆瓣上有人说很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名,the echoes of the world,其实也是李黎某篇文章的名字——世界的回声。与李黎相比,尤今对于世界的游走仿佛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的,而李黎则有回声与余韵。有文学做底的游记到底还是不一样的,作者自身的每一分修养与内涵都在增加你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深度。由此,多重角度折射出来的光与影便为这个世界增加了一种解读的可能。李黎说,走得更远,看得更多,是为了炼出一双眼睛看得到家里的宝藏。青年时候就远渡重洋的她,总是有着一份挥不去的乡愁。而若以文学、文字为故乡,便可以四海为家,处处是家。从这一点上来说,每一个国家、地方都可以给我们家一般的感受,如果你深爱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如果你爱过三毛、张爱玲、杜拉斯,如果你爱着梵高与毛姆,那么京都、大加纳利岛、旧金山、蒙巴那斯、阿姆斯特丹和卡普丽,都是你的家。

《天地一游人》

《天地一游人》,还没拿到书之前,我特别期待,因为名字还有底面的那一串文字。然后,看了几篇,失望的情绪就开始蔓延了。无法找到读书的满足感,突然想到了之前学习西方文艺学的一个词,期待视野中的逆向受挫。

开篇时的一点感受

有机会得到了女作家李黎的新书《天地一游人》一读。人在旅途的文字平实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的所思所感,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沁入我的心田。仅仅是开篇的序言,就已深深吸引了我。不能自已的陷于了对自己尚不算很多的经历的回想。当有人问起:到过世上这许多地方,最喜欢哪里?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有几处当成是另一个家或故乡的地方,一有机会就一去再去,有时还真说不清是为了地方还是为了人,或是因为投注的感情和记忆如此的诚挚,像是留下了一些极珍贵的东西,须得常常回去探视。每每读到这样的话心中不免会特别的认同。不由的联想到自己,也曾有几分感同身受的体会,对自己宝贵的高中三年,独自在外的寄宿生活,松江于我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想当初也曾赌气般抛下再也不要回去的话,却发现终究是割舍不下,每过一段时间总是会抽空回去看看的,不经朋友指明,我自己还不曾发现,每每张口便是回松江而不是说我去松江,随口一字之差已经表达了我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早已悄悄的把她看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指引着我的是那些可爱的友人,值得尊敬的师长以及依然鲜活跃动着的美好回忆。说来可笑,这片土地于我既是无比熟悉却又总是带着捉摸不透的陌生和神秘:三年中的自己,连校门口近在咫尺的方塔园都未曾去过,就是在这片幽静的庭院之中也上演了曾让无数少男少女痴迷的《情深深雨蒙蒙》的动人画面。黄道婆将她习得的高超纺织技术传于后人的地方正是松江,而学校后门这条小小的弄堂据说又是当时的中心的中心,很难想像着这里众人一派辛勤繁忙织锦的场面。然而我却能在两个小时的车程后一出汽车站就准确无误的找出那些昔日的记号,就算此时的松江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会忘记平安夜的那个小小的天主堂,我们外地学生常常光顾的拉面店和大排档,百润发刚开张时同学们徒步去采购的场面或是单车结伴骑行去往大学城的身影,雨夜里逃出学校去避风塘和相识不相识的球迷一起看欧洲杯的难忘经历或者是几年后再聚首俨然已成为一帮寝室兄弟根据地的步行街上的那家不变的小肥羊火锅,一帮半大小子周末在同学家吃光人家所有饺子还嗷嗷喊饿的疯狂场面或是整个班阵容强大的参加班主任的婚礼……点点滴滴都未曾淡忘。独自一人回想着这些过往,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嘴角已露出幸福的笑容。书仍在读,却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下这些话了。

我承认过去很讨厌李黎,现在好些了

一直不喜欢这个李黎,很偶然的一次在旧金山遇见了,大家只是hi了一句,很偶然的在上海遇见了,还是那一句hi声。


 天地一游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