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有时,倾诉有时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9962979
作者:黎戈
页数:268页

内容概要

黎戈,女,70后,原名许天乐,南京人。日常与文字无涉。嗜好阅读,勤于动笔,作品刊于《鲤》、《读品》等刊物,著有《一切因你而值得》、《私语书》、《因自由而美丽》。

书籍目录

一     〔艳曳〕
自由意志的形象代言人  002
三个姓波伏娃的女人  008
穿长裤的女人  013
所谓孩子就是这样  018
她说百合是种太苍白的花  023
曾经爱过的杜拉  029
蔷薇刑  036
亲爱的莱辛  042
名声,是另外一种死亡  047
惆怅旧衣如梦  052
多情人不老  057
我们仨  061
二   〔绿锈〕
如果毛姆  066
犹如上帝对约伯  072
爱因斯坦的血肉爱情  078
毕加索的情人  084
惶恐自白书  088
爱我,就对我守口如瓶  092
一切因你而值得  098
男人的情愫  100
女结婚员  103
纳博科夫的眼睛,内米洛夫斯基的手  109
心之密室,犹在镜中  113
费里尼笔记  119
纪德和荣格  124
村上春树的大象与风  129
摇滚,及其他我应该保持缄默的事  133
坏孩子  138
舌头的力量  141
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  144
三   〔水印〕
水之书  150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  155
只是为了一场纸折的飞翔  159
清如水,明如镜,淡如菊  164
肥肥的日子  168
离开的N种姿态  172
阿斯娅的温柔和甜蜜  177
内米洛夫斯基的狼性  182
狗与狼  186
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  190
甜美生活  193
我爱夏加尔  197
你看,你看,文艺复兴的脸  201
素情人  207
四   〔莲悦〕
水墨绍兴,水样的幸福  214
渴  219
我爱厨房  224
日常生活的质感  228
宁静无价  232
热衷于草木的作家  235
万物有灵且美  245
大黑  249
温补心性的女红  252
新时代全职太太  256
星座迷  260
〔后记〕 我还是爱你到老  264

作者简介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是黎戈第一本书评、人物评论随笔,作者在书中和我们分享阅读书籍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感悟。她剖析两性关系的牵连与渗透,探究天才作家在非常处境中的极端挣扎,琢磨不同文明下不同作家的关涉与影响,窥视文化八卦背后的意味深长,捕捉那些针尖般纤细精密的思绪……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有人看黎戈,只看见小碎花、茶淘饭、蓝印花布。有人看黎戈,只看见她平和有光、安稳度日、行云流水。看到物的和看到人的,我觉得,都还没有看到她的骨头里去。      “黎戈”的笔名后面,半是文艺半是肉身。肉身是有的,不然无以为寄,所以她也小碎花、茶淘饭、蓝印花布、买旧书、啃南京鸭子,尽力渲染她的烟火气。但是,唯有文艺才是骨头和灵魂。她的笔下,一以贯之的,是文人、文本、文史和文事,它们几乎是每篇文章起承转合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轻轻一撑再一撑,有了境界,有飞起来的那种飘逸。读者惊鸿一瞥,叹其道骨仙风,她却又若无其事地下凡来,去说老张馄饨、抽烟的姿势、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休要被她骗了。      黎戈的文章,在大家看来,是散文,在我看来,是评论。她是一个最好的读者,写着最私人化的书评。仿佛文学国度里的一只野猫,眼神锐利,爪子尖尖,看起来却又是闲闲的、妩媚优雅的,真的是,自由而美丽。      黎戈的评论不是“学院派”的,没有那种“解剖美人”式的唐突、冗长与炫技,她的评论是“缠绵派”的,她与“美人”惺惺相惜,形影不离,心有灵犀,感同身受。一切私语皆因有爱,一切因爱而值得。不像大多数煮字疗饥的人,同样不像大多数茶余饭后的文章,她是如此用力地、纯粹地品读和书写,我严重怀疑,她离开这些,不、能、活。她的文字之所以好,归根结底,因其诚。      文艺入骨的青年加妇女,多了去,有时愚钝得成了社会的笑柄。黎戈最难得的是独具慧眼,她有识见、有品位、有将这种具备锐度的看法用语言传达出来的能力,有些时候,还加了一点刻薄。在很阴柔的散文笔调里,穿插这不期然又不经意的飞刀笔法,最是令人击节。她自己说:      “刻薄像烟熏妆一样,是有技巧的。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面,语言和笑点掌控力,才能踩好那个穴位。如果你的文字天生长着范晓萱的娃娃脸,或是叶蕴仪式的乖巧甜美相,就不要尝试刻薄这个猛料。适度的刻薄很杀痒,缺乏主题的刻薄是阴阳怪气,过于犀利的刻薄叫人身攻击。刻薄一样有格之高下——梁实秋和鲁迅对骂可谓棋逢对手;李敖和胡茵梦的互相揭短,则毫无美感可言。”      应该说,黎戈的“烟熏妆”,很美。就像猫的爪子、玫瑰的刺、高手师傅故意留给河豚的那一点点毒,黎戈的风格不是因为清淡柔美、而是因为清淡柔美下的鞭辟入里才得以完满。那些满心期许着“小清新”与“良家”的读者,被字里行间的小鞭子抽到,当属意外之喜。 (说明:本是一篇草草小文,承蒙黎戈看得起,当了这本书的序言。)
  •     输入后才发现,这个题目有了歧义,可以断为“读,读书的人”,也可以是“读读书的,人”。这次想写前者,因为后者自己离得有点远。对于博览群书,打心底里是中敬畏,想探脑看看那是怎样的世界。为了不太盲目,决定先看看那些已经读书多的人如何多起来,虽然这一句拗口,但庆幸做起来让人欣慰。最近的这本《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帮我证明这一点。作者,女作者,生长、生活在江南,但正如序中所说“在很阴柔的散文笔调里,穿插这不期然又不经意的飞刀笔法”。确实,有骨子里无法去除的作为女性本身的柔,意外在于她知道如何发力。看完整本,明着,这个女,读书读到了骨子里;暗着,贯穿全书的龙骨,散着一种自由的气。“艳曳“是第一章的题目,如此文艺的一个词,看到的第一眼不禁暗冷,但结束后发现也确实合适,除去最后谈及了杨绛先生。尤瑟纳尔为自由做了注,波伏娃又给了女性另一种定义,而乔治•桑一辈子穿出了长裤的帅气,在这几位身上,总是控制不住感觉出所谓”气概“二字。关于"女性的强大“,她们也许已经够很好的解释。然而,再大的气场也无法扭转前提一个“女”字,麦卡斯勒用乖戾和古怪裹了一辈子的天真,伍尔芙在她”白百合“的精神圣殿里其实也从不缺对丈夫的爱意,而杜拉斯,《情人》虽然只是书名,她做了一辈子有情的人。看到作者对这些女性的描述,除了伍尔芙之外,其余几位只是搜集各种背景了解,自己并未真正接触过她们的话,她们的字。不管是不是故事,即使是她们本身也不一定就是真实,谁让她们本身已经是擅长说故事的人。也许是一开始被这些“大写”的“她们”给怔住了,也许是被作者一系列的”飞刀”给惊着,直到看到关于张爱玲的梦,才恢复有血有肉的状态。而至张允和,重新回归了温润,即使最后是杨绛先生作为女学者出现,终归也是带着《我们仨》中那一份属于家庭的温情。看到这儿,算是被暖醒了,好像春天太阳一出来,一颗小绿草又重新可以慢慢长起来。剩余的内容,就像新的养料,慢慢也就吸收了。关于其余男作家与代表作的分析,关于作者自己的生活一些描写,算是在静默之后,看到了倾诉的那部分。合上书,记得的东西不多,结果发现忘不掉的也不少,脑子里时常出现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回想起上学期“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中写的两篇论文,一篇为伍尔夫,一篇为狄金森。如果不是同上课的一个朋友提醒,自己都忽略了原来已经偏向了女性文学。只是女性文学,对 “主义”,完全陌生。看了她,她,她……,回过来仔细想,不管是强硬、神秘、诡异,还是柔美温情,那些出色的“她”都无意间给自由找着自己的解释。用什么方式?不确切,而目所能及的全部是文字。她们把所有思与情,由文字牵着线慢慢引出。读书不绝对是她们精神支柱的制造厂,但这一个“书”成了她们世界里绝对不能缺的部分。这是个可喜也可怕的事实。怎么可喜?做书的人,书是她的世界,她是讲故事的人;看书的人,书成了一个门,打开就像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换着世界自己体验了不同的生活。那如何可怕?怕的只是,亲手关上了自己走回来的门。“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人信奉着这句老话,或许在这个角度上,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但难免有些偏激。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更好的说法,大意是”女孩儿有知识不是件坏事,但有太多文化就不见得是件好事“,每次想到,都说不出来由地笑一次,不要紧,生活中很多事都说不出来由。思绪不受控制是“自由”的一种,但不受控制了半天,回到本质上来“自由”是什么。一旦涉及哲学层面的问题,自己还是不要不自量力。想理解的只是她们的自由。她们突破了社会对于“女”的限定,这不是一件奇异的事。在这个社会,本质的奇异其实在于人们总把只是单纯少数的选择定义为“奇异”。如果突破这种奇异,其实,她们做的不过是一种选择,做选择需要勇气,她们所需的勇气,也许就算是她们的”自由“,之一。
  •     我对读后感一直有点隐隐的抵触心理,更何况几乎一整本书都是对书、对人的评论,但是,黎戈的这本《静默有时,倾诉有时》给我的这种抵触来了个转折。基本上每一篇评论都有我不熟悉的书名,人名,被作者庞大却清晰的知识和她所特有的理解折服。她的语言功底也流于字里行间,文思如潺潺流水,清澈明亮,不得不说,阅读她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收获。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莲悦”这章,因为这个章节的文章更贴近生活,更有人间烟火的味道,那种熟悉的味道,不似前面几章那些遥远的名字,不管怎样,总是有点陌生和淡然。读书使人了解自己不曾了解的人与事,也使人心静,一呼一吸间收获故事和宁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跟她之后的几本比起来,这本不是很喜欢,有刻意有刻薄。
  •     眼界:我们作为人,得以战胜固定的点,僵化的生活以及蒙眼布的武器之一就是读书,这块蒙眼布可能是男人,家庭,工作,它们汇流成卑琐的形而下生活。 爱情:正是对方的瑕疵和可挑剔之处,才是爱的最安全栖身处。 生活:贫穷最可怕的地方,不是物质的枯窘,而是这种窘迫,会让你旮旯里的脏都被放大曝光。你得谋生,你不得不锱铢必较,你不得不点头哈腰,你不得不丑态毕露。
  •     17.02.17 07G谈的是作家,写的是书评,整本书就是一份大书单。黎戈的文字还是一如既往的用词精准,虽是小女人的纠缠,却难得不俗气。
  •     二手文体。。。也算随手了解一些文化边角料
  •     “ 动亦随心,静亦随意,温柔有时,暴烈有时,果敢有时,滞意有时,沸腾有时,决绝有时,静默有时,倾诉有时。 ”
  •     昨天才提到 每每看完苏小姐和黎小姐的书 都会觉得其实自己一点也算不得喜欢读书的人
  •     之前买了读了深蓝色封皮的那本,为何没加到书单里....
  •     女性纤柔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文学作品中生活化的细碎面。
  •     这很黎戈,这很文青,喜欢!
  •     不是特别喜欢,虽然作者阅读量大,但描写地过于私人了。
  •     只怪我看的书太少 她介绍的人我读过的看着很顺 没读过 真是硬坚持看下来的
  •     难得的一本很好的床头读物
  •     喜欢黎戈沉静自谦的文字
  •     虽然很多文章的人名我都不认识。但我觉得写得不错。
  •     读书笔记,包括读书,观影,看画,主要是对作者,导演,画家的小评。
  •     2014-46
  •     最近爱上伍尔夫,多年以后,依然深爱着你,黎戈也关注星座,我觉得有些真的是有可寻规律的,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一类人,他们的一生他们的创作,很好的评论,黎戈也算是阅人无数,每一篇文字不多,但也恰到好处也多为个人感受,我也会因此有兴趣去翻看尚不太熟悉的一些人,事,生活
  •     目前还没看过超越黎戈文字的女作者。还追了她一段时间微博。那段时间她最喜欢认植物。
  •     与其说是一本书评,不如说是在作者人物评。可惜我更感兴趣的是作品本身,期待的是对作品抛砖引玉循循善诱式的评论。但不得不说 ,书中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的节奏和频频妙语,读感舒适又有惊喜~
  •     第二次读 喜欢最后一章 很喜欢黎戈
  •     所涉广博,读完倒是可以罗列出一个书单。女性文笔,精巧有余,气质不足,过于流连细节。与其说是读书笔记,不如说是作家八卦。经常用星座和传记手法分析作家性格,大段大段因为他是某某星座,童年如何,父母怎样,造就了怎样怎样的性格,真是浅薄啊。
  •     2016-1-31 黎戈的第二本书,和各自爱味道一样。我涉猎的书特别少,她谈到的文学,电影,绘画,基本都是我没看过的,但是偶然碰到自己也读过的,就会特别欣喜。她写的一手好书评,我想写写不出来。
  •     2015-很喜欢
  •     就喜欢这样文笔又好知识面又广的随笔,既有八卦,又有性格
  •     不如私语书
  •     看聪明人的精心雕琢过的文字(我相信,虽然这些短小的篇目都可以冠以“随笔”之名,但随笔亦可以很用心,很花心思地写出来),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挑战。享受的是黎戈流畅的行文,飞扬的文采,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性灵文字,独具一格的视角以及出彩的文本分析;挑战则在于作家阅读量之大 —— 很多时候,有些思路,有些见解,有些作品,是我辈读者很难想到与料到的。可开阔视野,升华心灵,不正是阅读的一大乐趣么?集子里的文章真的很多,基本都是对于经典人物、作品的品评,偶尔冒出一些不那么主流的作品也写得精彩,更活泼的则是那些私人性质较强的心路历程或是物语,显出了作者更率真的另一面。很多文章成文将近十年,如今看来,除了一些外国作品或是作家名字不太符合当下的译法,文章的见地与韵味一点也不落伍,精彩且有营养。
  •     非常喜欢《三个姓波伏娃的女人》和《穿长裤的女人》,与他人相同的恐惧和软弱被剖析得太清晰,像灵魂于半空中俯瞰那个置身于透明玻璃罐中敏感到惶惶不可终日的自己,孤独和边缘化的描写力度刚刚好,便是会心一击。
  •     作者阅书很多很广,但不喜欢屡次出现的“呵呵”。
  •     黎戈写文人 特别是女性都是细腻极了/不同于其他犀利的人物作品评说/她有属于她自己的风格
  •     小时候读应该会喜欢或受益的一本书。太女性化,也太小调调,准确说只有一种调调,就是读书,是给自己做注。
  •     最喜欢这本书,文字密度大。文学评论介于八卦与学术之间,有才情,处处可见细小机锋。
  •     最开始接触黎戈的文字,是其《一切因你而值得》,发现有很多阅读上的相似偏好和共鸣,其文字清新、自然、温润,不做作,可以读到她对书的热爱和享受。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文青的心声,虽然时下的文青已经被泛滥于大街并偏离其原意,好似“公知”沦为“臭老九”的同义词,但黎戈的文字仍然称得上是最原味的文艺。唐诺的《阅读的故事》或许堪称书评的经典之作,但读来未免生涩,其阅读的广度、深读也非一般读者可比之,所以相比而言黎戈的文字更具可读性。不同于以往按不同的书籍评述,此书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去评述,文笔也更为清丽自然,文学之旅、生活之趣、自然之美,将其阅读的书籍、作者、生活融合在一起,从东到西,从古到今,从传统到互联网,到豆瓣……阅读的体验,黎戈在后记中阐述得非常清楚。作为读书笔记或书评的形式,因其缺
  •     就是读书笔记嘛。
  •     看完就忘了。。
  •     初读很有意思 文青的气息 她笔下的人物都很鲜活 让人有深入了解的冲动 但风格比较单一 看了几篇之后就不想再深读了
  •     可能是不喜欢读散文的原因吧,觉得每篇文章都不够深入。作者确实读很多书,但没有几本我通过她的介绍想去读。 补充说明:我循着书中提到的作家,分别去查看了那些不熟悉的作家生平,然后重读此书,感觉作者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     几年后再读 觉得没有那么有共同感了。。
  •     高中时买来闲杂时翻看的,结果越看越觉得有味道。作者的文字怎么说呢,看似淡漠,结果却很抓人。很多正经的人物传记里不会出现的东西她里面都会有提及,很符合我的胃口。所以啊,时间久了,里面的一些人物事迹就被我拿着写作文了,其实真的算是不错的素材,而且不枯燥,很有意思。
  •     闲闲几笔,悠悠道来。文人传记,文字轶事,有关文学,有关文人,有关文情。既有八卦意趣,又不乏深度揣摩解读。最后一部分关于朋友及闲情,有虎头蛇尾之嫌,与之前内容风格不合,亦不及前面深度有趣。
  •     高中的数学课上爱看黎戈的博客,她写的细,极度深情也饱含趣味。如今虽只花了半个小时草草读她的书,还是喜爱她的其人其文。她写自己“只是文青不是作家”,想起自己也喜爱的年轻作者写邮件,也写到“只愿你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而作家这事儿,我不愿作为朋友的你去承担。”
  •     每天翻上几页就像品几口清茶 文字细腻剔透或简述书中故事 或絮絮作者八卦 偶尔看似不经意的评述竟令人击节(当然并非所有观点)看完以后不知不觉书单又变长了许多 好像一棵树
  •     很喜欢黎戈的人物短评。半旁观半现身的触角去波及那些有趣的人们,至少在她的诉说下,这些人物是血淋淋的,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肉身的重量…并让我对人物本身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转体中剥离出一些评价,有进一步了解之感,让我更好的去想像。不过这些人物评价当是黎戈主观上的拿捏,其中有她对“真”人对有血有肉的属于她的偏重,总体上已引起了许多我想自己去了解的欲望,这样看来对我而言这本人物短评是相当成功的了。
  •     当当限时借阅。文笔不错,而且有八卦之心,品评中常对人不对事。三星半,消遣书。
  •     无感
  •     【2016.7.22~8.11】(15万字,267页)文辞清丽,如奏雅曲。不惮以烟火市集的俗白入笔,却是字字生香,一味地平易近人,写作家,写书事,写家常,写针黹女红,都是纯净女儿心,夏日的清凉散,严冬的暖心汤。中有数篇文章,欣爱而摩挲不止,连读数遍,尤未尽兴。各篇之间,用语、修辞偶有重复,责在编辑。读罢即转手送人,天各一方而同读一书,也是千里共婵娟。
  •     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洗手做羹汤。
  •     人物评价真的很透彻
  •     我的散发着青草香的天乐姑娘 我太喜欢你了
  •     要阅读过多少文字解析过多少人物才能针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同的时期和人物和现象被黎戈融合再分离,他们的异同都在她脑子里刻下了,随时抽出一部分就能教你惊叹。丰富了我的书单,她让我觉得自己那么浅薄,我欠下的文债还那么多,还有太多好书我没来得及阅读。没时间可浪费了。
  •     文艺青年,文笔挺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