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18
ISBN:9787300156729
作者:陈旭麓
页数:412页

章节摘录

  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原先在他们看来使袁世凯拥有皇帝权力的帝  制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因此许多人都压制住内心的怀疑和恐惧,但是  当一个公开反对袁世凯的运动发动起来的时候,他们又纷纷聚集到新的旗帜之下,各地都出现了持不同政见的人。②这个过程是难以用个人的品格来解释的。复辟的丑剧既显示了袁世凯和张勋的可鄙和可憎,又显示了旧的社会心态感染下不止乎一二人的晕眩和迷失。于是而有所谓“自筹安会发起变更国体之议,二十二行省计四百兆生民响应云集,投票公决,咸恭戴我皇上万世一系,并奉以完全主权,万众一心,山呼雷动。由是而军政两界,而国民代表,而绅学农工商各社会,相继以请愿书上矣。群情爱戴之诚,望若云霓,归如流水,有沛然莫御之势。”③这些来自各省吁请袁世凯登极的请愿书,固然不能用来说明当时的全部实情,据说其中“大部系由北京的一小撮顾问准备好,发交各省,再发回北京的”④。但忠顺的奴才并不罕见。如陈宦,当他奉命带兵入川平乱的时候,“向项城辞行,竟行三跪九叩大礼。项城惊异道,何必如此。陈对以陛下登极大典,臣恐未必能躬预,故先行庆贺。项城即说,即改国体亦废跪拜礼了。陈又跪下,三嗅项城之足而退,据说是喇嘛对活佛的最敬礼”①。王朝已成为历史之后,与王朝相应的礼仪及心态却未曾改变。  汤芗铭、陈宦及北洋大大小小的军阀无论矣!曾是一代巨人的康有为,在背负着儒家的十字架遨游世界的过程里深深忏悔戊戌变法之孟浪。他带着这种感情千里奔赴“丁巳复辟”,并在不成气候的复辟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直至复辟失败,他虽已暮色苍茫,也还在眷恋着被赶出紫禁城的清逊帝。巨人变成了侏儒,变成了“大言不惭之书生”②。君宪主义者杨度则通过为袁世凯谋帝制而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谋,希望借助袁世凯而实现一展抱负之想。他因力倡君主立宪而成名,又因“洪宪帝制”失败而名裂。但这种结局却成为杨度转折的起点。他抛弃了君主立宪而走向孙中山。  人们常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③。而还有那么多人主张复辟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知幾谓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而世罕兼之。旭麓却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新陈代谢》-书足以证明这一点。此书把史与论有机结合,通过对精练的史实的分析,以阐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用生动的文笔表达出来,引人人胜,处处显示出作者的“才、学、识”融为一体的风格。  ——冯契

内容概要

陈旭麓(1918—1988),湖南湘乡(今双峰)人,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史学家。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著称。著有《辛亥革命》、《近代史思辨录》、《浮想录》、《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先后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宋教仁集》、《中国近代史词典》、《近代中国八十年》、《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中国革命史教程》、《五四后三十年》等,参与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四卷本)。不少论著被译成俄文、英文、日文等。除学术研究外,悉心培育学术后进,其不少学生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骨干。

书籍目录

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
一、漫长的盘旋
二、土地的私有和买卖
三、官僚政治
四、宗族和行会
五、儒学定于一尊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
一、东西对视,隔雾看花
二、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三、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保守防范的抵拒
第三章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一、盛世已经过去
二、人口、移民、会党
三、“洋货”与“洋害”
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
一、开眼看世界
二、官、民、夷
三、条约制度下的社会变化
第五章天国的悲喜剧
一、白莲教、天地会和拜上帝会
二、洪秀全的思想
三、天国的悲剧
四、留给历史的余响
第六章十二年之后
一、“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二、“庚申之变”
三、地主阶级的分化
四、革新思潮的萌发
第七章近代化一小步
一、洋务衙门
二、自强与求富
三、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
四、“中体西用”
五、“决理易,靖嚣难”
第八章城乡社会在演变
一、新的社会力量
二、农村的社会变化
三、教会与会党
第九章日本冲来了
一、日本的崛起和迫来
二、从外交到战争
三、民族精神的亟变
四、强敌成为榜样
五、三个方面的反思
第十章变与不变的哲学
一、变的哲学
二、不变的哲学
三、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涌荡
第十一章庚子与辛丑
一、三种力量
二、义和团的社会相
三、庚子事变的最后一幕
四、半殖民地的深化
第十二章欧风美雨驰而东
一、“莽莽欧风卷亚雨”
二、哲学、电影、戏曲、小说
三、复杂的社会心态
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一、残局与变法
二、“新政”五面观
三、两点历史思考
第十四章“中等社会”
一、一个复杂的社会实体
二、“破坏上等社会”与“提挈下等社会”
三、“中等社会革命”: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第十五章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一、相互交替的两个历史阶段
二、共和与立宪:两种模式的争夺
三、不同一性中的同一性
第十六章民变与革命
一、乱世众生相
二、民变与革命的交互激荡
三、民主革命的基石
第十七章“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一、从国歌说起
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三、社会习尚的改革
四、实业的推进
五、南孙北袁之间
第十八章山重水复
一、还是“乱党”
二、两种复辟势力
三、军阀割据在形成
四、孔教会和灵学会
五、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第十九章新文化运动
一、观念形态的革命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三、科学和民主
四、各色各样的“主义”
第二十章历史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涌来和中国人的选择
二、历史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曲折的历史轨迹
后记

作者简介

作者不仅考察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研究了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这样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研究,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历史学的厚度,辅之以政论家传神的文笔,对近代中国这一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的阶级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考察研究。

图书封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大约读了一半,而读下去的动力几乎所剩无几。几点问题:1、前文说到马可波罗服务忽必烈,后文却说清政府的保守封建是古已有之。清政府的保守是真真确确的,但为什么会如此,怎么形成的,如何演变的,没有交代,估计作者没有想过。可能在作者心里,儒家就是保守封闭不开明不包容难以接受新事物的,这是预设结论。2、提到:戊戌变法是变革的巅峰时期。为什么有此结论,没有说明。3、义和团正义吗?义和团的行为是反帝吗?义和拳成员多是城市游民,在洋货的冲击下失去谋生的手段,转而将矛头对准基督徒和天主教徒,攻击平民是彻头彻尾的邪恶血腥,如何谈得上正义?至于后期受人利用攻击使馆,更是盲目愚昧,而与反帝无关。相比之下,新民主主义才是反帝运动。
  •     读一本好书,想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写自己满意的书评。一直在读书笔记的选书上纠结。作业布置下来,就开始网罗各种史学大家的书,因为我本身是理科生,历史半路出家,所以在选书上很慎重,唯一看过跟历史沾边恐怕就是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实在拿不出手。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看见书名,就立马拍板。新陈代谢这四个字就足够吸引我这个曾经的化学人。后期对书本和作者的了解,真心只能感叹当时真是不知者无畏啊,挑了一本大大家的书。由于没有丝毫的文学底蕴,前期看的很吃力,加上对历史事件的一知半解,偶尔要停下来查下当时的背景;细细略读下来,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本书,看到现在,仍然还有重新温故的必要。本来打算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处理这次作业,作者在书中也一直提醒这读者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中的文化教育事业,“保守的封闭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世纪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城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中等社会”,“成为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决定性力量”,“是近代社会新旧两种因素互相交织纠缠而又矛盾冲突的产物”;20世纪初期,“革命与民变的这种相互关系时晚清最后十年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容之一”……以化学反应角度而言,书中描写的近代中国史是个不错的化学反应过程:前两章的漫长的封建社会、东方与西方,交代了反应的环境;开始的反应表现是只是写量的变化,内部的体制碰撞分裂重组,带来的是东方社会的迟滞发展和西方社会经济等的急速发展;催化剂的加入—炮轰中国,使得反应量变积累慢慢的渗出质变……,反应如火如荼,外部的挤压,内部的崩溃,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反应生成物的最终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该书有些不足之处:“叙述重点放在前80年(1840-1919),而后30年(1920-1949)只用很短的篇幅就写完了,给人头重尾轻的感觉。但这不能怪作者本人。陈先生本来是打算先研究前80年,再研究后30年,最后总汇成110年从鸦片战争到建国的中国近代史。但陈先生未及完成后30年的研究,就于1988年去世了。这是一个无可弥补的遗憾 ” 。但是以我之见,近代中国反应到1919年后就已经逐见反应的生成物形态,后期要做的只是反应物的洗涤除酸过滤烘干称重,这些步骤对反应的确必不可少,但是可略写一笔带过。作者的本意(不慎揣测)是详细的描写一个化学反应,事后反应的成败与否,后人对书的评价都是看客的任务。书中耳目一新的地方太多,对太平天国的意义评价,袁世凯的时势论“商战”,“历史中介”,“心理征服”等。太平天国的过美之评,“拜上帝会没有从天上搬来一套新的生产方式,新朝不可能在社会性质上比旧朝更高。过去说太平天国带来新天新地新世界,这是过美之词”。太平天国更进步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人多冤孙中山之拱手相送,或归于袁世凯之鼠窃狗偷。但是事实非如此,事后孙中山虽然常以让位于袁世凯为一大失误,“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孙中山不得不让位,也是当时的局面所致“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盖当时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之思想,其势将不可压。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位,以期风化当时,而听国民之自然进化也。” 我在初中历史课上学到的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但是陈先生的书中,对袁世凯却给出了公正的评价,“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袁世凯能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只是因为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这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的心目中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孙中山在时人看来是只会发动暴乱,而不能建立社会秩序的形象。而袁世凯此时的形象“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声名狼藉。他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这种形象、名声和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因而人们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陈先生通过社会心理的分析突破了就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定模式,看到了政治史背后的更深的社会层面。商战,洋务运动的商战之说,“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于是而有‘商战’一说。”“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促使中国感受和认识了商品与资本的力量,于是而有洋务运动中出现的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倾力呼吁‘商战’,并形成一般社会思潮。‘商战’不仅包括商业,而且包括工业。”“所谓‘商战’需以工业、农业为本。”历史中介,在评价漫漫历史中的农民战争,“然后即使造反的事业也体现了皇权主义。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张献忠,都没有撞破王朝更迭的机制,只成为王朝周期性更迭的历史中介。”“于是代替皇帝的仍然是皇帝。”心理征服,公使赴往各国谢罪,停止文武科考5年,“永禁军民人等仇视诸国各会,违者问死”。 此后的中国社会失去了这种传统精神的支持,表现出了以顽固抗外人者在顽固被压碎之后的完全屈服 。“在她(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西太后经历了八国联军之役以后的心理变化,代表了一个王朝的变化。因此,奴颜和谀态并不是一种个人现象。联军入京之时……‘鼓乐燃爆竹,具洋酒以迎师’……” 陈先生写到“过去,我们多半是饱蘸着愤怒来写这段历史的。对破产农民、手工业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同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憎恨理所当然地连在一起。确实,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马克思曾经深恶痛绝地揭露过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又称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起了‘非常革命’的历史作用‘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读书笔记以陈先生书中的这段论述作为结尾。
  •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构思之前,首先便要肯定了一个绝对的是非。是非既然绝对化,则二十世纪的社会科学就被拉回到古希腊诡辩时代,从寻找真理堕入证明真理的框框中去了。概念既然绝对化,只容信仰,不许探索,则科学就变成额神学。以神学法则,再回头来探索历史,社会科学家就不能接受了。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民治。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这一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废封建,立郡县,重农轻商的经济制度,独崇儒术的职业官僚制,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婚丧礼俗的日常生活,中央集权的三级文官制。中国古代有奴隶,而无奴隶制。既无奴隶社会阶段,则我国史上之封建制,实自原始公社直接演变而来。关于封建社会之特征,我们可以说有两点最为重要。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级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除却裙带关系或结帮造反之外,决不能进入统治阶层。这一东方式的封建制度发展至西周之末,可说已登峰造极,平王东迁之后,它就开始滑落以致崩溃了。根据传统的封君建国的定义,中国的封建制早在公元三世纪已被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时废掉了,两千年来取封建而代之是一种郡县制。郡县制是一种文官制度。中央集权文官制与封建制在历史上是两个阶段,在政治作用上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央集权文官制是在历史上去打封建制,而比封建制更高一级的政治形式。封建制是一种从部落主义演化出来的职责不分、组织松散、以封君个人为中心的一种原始性的部落制度。而中央集权文官制则是具有严密组织、职责分明、效率卓越、法则灿然的高级文明中的政治制度。它和落伍、原始的封建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中国并无奴隶制社会,引导中国从封建制到帝制的并非所谓地主阶级,中国的封建制并非地主阶级之帝制,领导清末民初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次变革的也并非未成气候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变革并非阶级斗争的结果。领导历次变革的都只能是知识分子,变革是社会、经济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果。中国历代的改革,大多延续从见效最快的军事变革开始,到促进发展的科技变革、经济变革,到阻力颇大的政治变革,到影响深远的思想变革。如今正是从帝制到民主共和的转变期,即第二次转型。生搬硬套马氏基于西欧历史和政治理想得出的所谓唯物史观,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历史发展,亦不能对中国历史人物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曲解,过高评价长毛、拳乱等祸国殃民的流民暴动,就不能避免悲剧重演,无知、闲散的愚民一旦被野心政客利用便给国民带来巨大灾难。对历史人物基于所谓阶级属性评价其是否进步,全盘否定袁蒋等人历史功绩,就不能客观公正的做出评述,亦不能吸收其有益之经验。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看到了很多历史书上看不到的内容,读起来很慢,由于历史书看的不多,不敢妄下评判。
  •     这几年之中第一本还没有看完电子版便买了纸质版的书!什么叫条分缕析脉络清楚!什么叫文采飞扬斐然成章!苦心孤诣之作,良工用心多矣!
  •     网上流传着茅海建和王奇生两位老师所开列的书单汇总,顺着就读了这本。历史唯物论、阶级史观很鲜明,就算是当年的新潮观点现在已融为常识而不再新颖,还是不太理解为何有这么高的评价。真正的经典是历久弥新的。新陈代谢这个词也没感到特别妙,书中点得太多啦!
  •     1.文笔好 可读性强。2.史料丰富,开眼界。3.建议在对近代史有个大致了解 基础上再读,看起来会更顺
  •     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     文采飞扬,历史老师倾情推荐,一次性读完,很爽。 书中一些新颖的观点值得一读~
  •     还是当年大学毛概课上老师推荐阅读的书,不过还真是不错
  •     很有益处
  •     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     学中国近代史怎么能不读此书
  •     老师要求购买的读物
  •     小论文神书
  •     郭廷以长于史实,陈旭麓长于分析。看近代史,有这两家,基本就够了。陈氏分析新旧交替的精到程度,已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给六星也不多。
  •     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史料在作者严密的历史逻辑、独到的历史眼光和宏大的历史哲学的组织下,显得饶有趣味。好久没有读过如此好的书了,太美味了!
  •     华师大版历史教材配套,有时间当通读。
  •     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到100年时间里,中国的命运是如此一言难尽。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你的脚步不能太慢,否则会有人来强制你向前;你也不能走得太快,小心步步栽跟头。历史便是如此,你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事实上你就是它的一部分。所以,读史的感觉,真是微妙啊。
  •     想说的话,冯契先生在序言里已经说过了。不错,凡书皆有不足,结尾部分非作者不愿详写,而是另有打算。总之,读书贵在读其大,看其好在那里,给了自己什么启发,而不是挑毛病,况且有时所谓“不足”也不过是见仁见智的观点而已。
  •     没有蒋廷黻那本中国近代史深入浅出,而且有点官方意识形态的感觉。看完第五章弃了
  •     请注意这本书的初版年份为1991年,在当时条件下,作者就已经尝试跳脱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 不再一味歌颂太平天国的伟大与洋务派在甲午战争后的破产,而是基于国人如何一步步强国复兴的曲折过程,其中的路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近代史学术专著
  •     上一次读这个书是大三下,正在准备考研中,看得很快,很多东西都没有细看,这次虽然也看得比较快,但是还是收获很多。就像某人说的,不要老看历史书,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是啊,我也正在做啊。加油咯。
  •     非常的好,条理清晰,脉络明确,有根有据,比较客观,读过众多中国近代史最好的一部。
  •     为了黑五门读书笔记发现的好书~
  •     近代史教材
  •     回家收拾书柜翻到这本书,妹妹高三的时候一直在读,翻了半本,觉得归类于高中读物可能真的不错……不功不过
  •     值得多读几遍
  •     远远超出预期,尤其喜欢中等社会一章。最后一章不似先生应有之手笔,可谓白璧微瑕。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原来不仅仅是中学近代史教材多本源于陈先生此书,就连古代史教材也是如此。。
  •     这是我出生到现在,看过的最最最好看的一本书了!!!!!
  •     观点不新不旧 适合备课
  •     感觉跟读了一遍高中历史教材别无二致,一切的一切只为落到最后一章“历史的选择”,感觉无趣。#2016使劲读#046
  •     可惜了半部书,留给后人写了。高二所读。
  •     感觉全书就是对近代史的一个再现,但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只是历史的事实。语言挺精彩的,个人觉得如果高中学习近代史的同时再看此书会多了解很多有用的内容。全书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深入阅读,对于反思社会的发展方面会有不少的收获。
  •     陈先生的书脉络清晰,将近代中国两百年来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抽丝拨茧般展现出来。书中没有大幅罗列史实,也没有站在今天对历史进行简单地评判,而是从“新陈代谢”的角度,对历史现象加以解释。比如,对谭嗣同在公车上书同人中的思想之先进加以分析,便可以理解谭在理想破灭后的绝望;又如,对中国会党等社会组织的分析,对解释许多近代历史现象十分管用。书的最后不可避免地回归了政治正确,有点可惜。但是书中的“新陈代谢”的、演进的历史观,其相关的思想论述,是十分精辟的。
  •     老师推荐的,历时n月终于看完,思辩可以的
  •     感觉写的有些粗疏。很多事情原味讲清楚篇幅少说也要现在七八倍。有些地方高估了读者的文言水平,不够通俗,有的地方不够鲜活,只是成说
  •     好!
  •     有些地方到底还是模模糊糊。
  •     马克思主义史学,但是依然很经典
  •     近代史推荐书。。。延续高三没有完成的痛。。。 看到后面整个人都不好了
  •     近现代史纲要的书目
  •     文中处处都是官方史学的腔调啊,处处阶级论的分析方法,拳乱上来就被定义为爱国运动.....看着蛋疼
  •     议论有精神
  •     现在才看完这本书,实在惭愧。这本书实在是彰显了进步主义的生命力和解释力,新陈代谢说比什么激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说有力多了。“新旧生产方式变替所产生的社会阵痛,只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虽然这种说法也可以用来给盲目激进辩护,但依然很正确。所谓中西之争,就是新旧之争,现代与传统之争。而且书中对传统中国的看法主要来自王亚南,这一点我也很同意。虽然有些地方略显泛泛,但这本书本来就是泛泛的书。另外,文笔实在太好,欲罢不能,两天读完。
  •     作为一本年代有些老的书,以今天的眼光看,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某些的看法和论述是有鲜明的烙印和局限的,不过这并不太影响本书的可读性,本书的重点和价值在于引导读者认识并思考缠结在中国近代各种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人文思潮等背后的“新旧中西”因素的作用,即“新陈代谢”的表现形式和其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而具体的人和事,则大可以见仁见智。
  •     以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复杂性。
  •     真正的大师手笔,结构论述俱佳。尤其作为20年前的著作,视野更为可贵,诸多观点现在看来也仍有启发
  •     高三时听说搞定本书,高考近代史部分不愁。
  •     看过的书,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终归有些遗憾
  •      不愧是近代史大家的作品,史料运用、史识展现、史笔行文均堪称典范。实在是一部中学生加深近代史课程知识认知的优良教辅书籍,也是任何一位近代史读者不可绕过的经典论著。
  •     4星半 总体很好,只是仍有一些难以摆脱的束缚,但不只是作者之过。
  •     看不下去,被马克思主义洗脑了,以及疯狂掉书袋。
  •     从晚清开始,直至新文化运动,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方面分析社会新陈代谢,变之一字,贯穿全书。这是学习近代史必读书籍,用了一个暑假才粗粗看完,各方面比较全,有社会大方面也有民生小方面,没有拘泥个别历史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严谨,对于初学者读得有些吃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