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18
ISBN:9787300156729
作者:陈旭麓
页数:412页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40页 -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一般民众并非出于对“共和”、“民主”的自觉而“热烈倾向于革命”。民国与国民之间存在着一段客观上的距离,因而也就无法产生同构效应。而这,不仅决定了当时的人心向背,而且也为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心理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22页 - 近代化一小步

守卫祖宗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主义之情联在一起的。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近代百年都是如此。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42页 -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制度的鼎革并没有终结新与旧之间的冲突。于是而有“两种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新与旧的“反复”和“羼杂”交错地出现于辛亥革命之后,既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山重水复现象,又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60页 -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东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自然经济因侵蚀而开始分解。但这个过程又是长期缓慢的、不平衡的。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却使分解了的自然经济因没有出路而再次重建。同时,落后的交通又称为一种天然屏障,使沿海的经济变化同内地的停滞闭塞引人注目地共存着。强有力的统一的资本主义民族市场远没有形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紧密。因此,占优势的仍然是地域性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由于社会生产不发展,农业人口没有出路又为军阀混战提供了富足的兵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252页 -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它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清政府在全国各省扩编新军,原本是要以此来弹压各种可能出现的变乱,却又给革命党人在各省以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新军绝大多数成了王朝的“哗兵”、“叛兵”。清政府奖励实业,原想借此以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却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知识分子利益与专职之毒的冲突越来越大”······所有这一切,都走向了清政府的反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71页 -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比之布新,除旧更难。因为它会打破大大小小的旧饭碗,从而把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招来。利益是没有理性的,但它与历史的惰性合流之后,又会成为护旧的力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86页 -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但它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在破坏旧传统与重建现代价值的过程中,新文化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所以民主和科学不仅是“五四”反传统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现代价值重建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237页 -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新军比起旧军(如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等)来,确实表现为一种新的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对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却是一对深刻的矛盾。清政府想以新军的扩编来稳固其正在动摇中的统治秩序,而新军却不愿为其效忠,且沿着相反的方向演变。所以,新军的产生和扩充,并不意味着清王朝的重新巩固,而是其内在矛盾的继续扩大。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79页 -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变与不变之争,归根到底无非是两个问题。一、怎么看待孔子;二、怎么看待学习西方。究其实质,前者说的是传统;后者说的是革新。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中,这两个方面是难分难解的。革新——不论改良还是革命——总是在破除旧传统中实现自身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全书 - 全书

中国近现代史所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是因为终于跳出了漫长冗沉的封建社会,最后建立了新国家新制度新社会,从而成为中国之所以为现代之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现代之中国人、中国社会之所以为现代之社会最重要的一段历史。
封建社会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续起的封建王朝始终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始终是那样几股旧的政治力量进行着博弈:皇帝,文官,宦官,外戚,农民,异族。每个朝代历史是如此相似,中国的社会在循环中发展迟滞。对此,鲁迅先生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浓缩成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新的因素迟迟不能出现,即便有仅有的萌芽,也总是被旧的封建势力扼杀。
这种封闭的状态终于在近代被打破,外来的刺激带来了新的因素和力量。自此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王朝vs人民起义,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洋务派vs顽固派,新vs旧,西vs中,革命vs改良,农工学商vs军阀,国民党vs共产党……激荡的社会风云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各种可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在时间推移中实现。
近代史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她提供给后来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去驰骋。如果同光年间的改革提前到道咸年间,中国的近代化就比日本早二十年,甲午战争的历史将改写;如果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合流,中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吗?如果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成功,那么我们现在会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还是一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96页 -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中世纪。因此,他们在英勇反抗侵略的同时又会本能地守护两千年来已经陈腐的固有之物。后一面正是排外主义的内在之义。除了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对义和团的评论多持贬意。这种贬意包含着明显的偏见,但又并非全是偏见。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一 - 一

三种封建社会起点: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476年;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始皇公元前221年。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53页 -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易》曰:“穷则变”。但人们人士“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因为它以痛苦、失落、屈辱和牺牲抉破了因循和麻木积成的厚膜,迫使人们追穷自身,从种种熟视无睹、见惯不惊的东西中看出衰象与破洞。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成为“变”的起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71页

社会危机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激化而呈现出的一种恶性状态,它以最严酷的方式把社会的种种积弊、病根和矛盾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因此它又往往成为社会转机的起点,对于一个长期迟滞的社会的社会来说尤其如此!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24页 -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历史的惰性寄生于多数人之中,所以,只有多数人观念的改变才能战胜历史的惰性。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18页 -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实际却很难如愿。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滞后,更开明的人们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之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251页 -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掀揭屋顶而挖开的一个窗洞,但在客观上却成为时势假手不愿改革者而实现的改革。历史常常会使动机与效果大相异趣,对于一个没落的阶级尤其如此。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204页 -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04页 -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二端:(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13页 -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时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9页 - 漫长的封建社会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真正的社会组织,在农村,是家庭体系,即所谓宗法组织。宗族的存在,以血缘为纽带,自成一种社会集体。家族要对个人负责,个人也要多家族负责。家法与国法相通,罪人同时也是逆子。
在城市里,行会是主要的社会组织,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者的互助组织。同业往往是同乡,行会多以会馆、会所名,工商业者在接受互助的同时,也接受了控制。
儒学的政治内容,可以列为三点:天道观念、大统一思想、纲常伦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257页 - 中等社会

中等社会相当于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破坏上等社会与提携下等社会。上等社会是代表既得利益的统治集团,下等社会是以农工为主体的劳动者阶级。革命党人与下等社会为伍,主要是与秘密社会和军人社会为伍,也已意识到引导劳动社会的重要性。下等社会需要中等社会的指导,中等社会需要下等社会的力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93页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与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己,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改革与反改革曾经形成争论冲突,并贯穿于近代史的每一个环节而构成百年历史的主线。变与不变,归根到底是两个问题:1.怎么看待孔子;2.怎么看待西方。前者说的是传统,后者说的是革新。革新,不论改良还是革命,总是在破除旧传统中实现自身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254页 -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一切改革的推进都必然会碰到来自既得利益和传统这两方面的阻力。因为改革无可避免地要触动既得利益和传统。在近代中国,这双重阻力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的传统既深且久,有极大的凝固性,不破传统就不能前进。但自周秦以来形成的以孔学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已与民族习惯、民间生活浑然一体,无所不在。更可怕的是,这种阻力又往往与既得利益扭结在一块,形成一种强大的抗改革因素。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133页 -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即使如此,资产阶级在其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但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多舛和孱弱,又使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嬗变常常走到了基础的前面,基础跟不上上层建筑。于是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253页 -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清末立制而不易旧人,由曾与改革为敌的人物来推行新政,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它的结果 不仅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而且限制了新政的历史展开。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模式与之相适应,否则绝不可能赋予新制度以真实的生命力,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性结局也就不可避免。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笔记-第358页 -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西南军阀与北洋军阀两大体系的内部组织结构,固然都存在着浓厚的封建宗法性,并依靠这种由血亲、同乡、同僚、故旧、师生等关系组成的宗法性关系网络,把持军事和民政。甚至可以说,一个大大小小的军阀集团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宗族性实体,军阀的凝聚就是“私的结合”。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