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3-11-1
ISBN:9787100037891
作者:胡宝国
页数:239页

书籍目录

《史记》与战国文化传统
(一)《史记》、《汉书》籍贯书法差异
(二)《史记》书名、序及其他
(三)“人之发现”与纪传体史学
(四)史学内部的发展线索
经史之学
(一)经、史分离
(二)经学对史学的影响
(三)史学与古文经学
文史之学
(一)诗、小说与史学
(二)“文章”与“文史”
(三)文重于史
《三国志》裴注
(一)汉末魏晋埋藏对《汉书》的注释
(二)裴松之《三国志注》
(三)裴注以后的注释
史论
(一)太史公曰
(二)荀悦与袁宏
(三)南朝史论
(四)对史论的重视
杂传与人物品评
(一)杂传的兴衰
(二)杂传与人物品评的关系
(三)魏晋南朝皇权对人物品评的压制
(四)谱牒的兴起与士人群体的变化
州郡地志
(一)异物志
(二)山水地志
(三)唐人对六朝地志的批评
(四)地志与郡书的区别
南北史学异同
(一)《食货志》与《刑法志》
(二)官修与私撰
(三)南、北史学渊源
附录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结语

作者简介

本书探讨了西汉至初唐之间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点。作者指出在此期间,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了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导致了官修正史传统的形成。

图书封面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自从多年前当米卢提出“细节决定一切”这一提法之后,这句话就在不同领域被借用,其确否当具体分析,但读胡宝国先生此书的第一印象就是此语,那就不妨借用一次吧。魏晋南北朝史学似乎真已到了“细节决定一切”的地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相比于隋唐以后来说,实在是缺乏得很的,基本史料就那些,这个领域的学者花上几年时间,大概也就能把基本史料读完了。当然,比起先秦秦汉来,魏晋的史料还是较多的,但应该看到,先秦秦汉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已依附于考古新发现。但凡有新的简牍、帛书发现,学者们一窝蜂而上,倒真是“预流”了,但也可看出学者们对史料缺乏情况下的无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许能说是学者们不愿意深入挖掘传统史料背后所隐含的重要信息了,选择新史料,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便利。像辛德勇先生那样,能够从传统史料中挖掘出新问题,并作出重要研究的学者似乎越来越少了。)而相比于先秦秦汉的“幸运”,魏晋南北朝的研究者多只能默默耕耘于传统史料。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概是近现代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一个时期了吧,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田余庆等前辈深入、精深的研究,使得初入此段的学者颇感没有东西可以研究了。当然,既入魏晋之门,要想继续待下去,那也只能坚持发掘了。能发掘的是什么?大概就是细节吧。当然,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学者对细节的重视,也许也是有学术传统的,陈寅恪、唐长孺、田余庆等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前辈都是特别重视细节的。而可贵的是,这些先生在注重细节的同时,并不局于细节。他们往往通过小小的细节而阐释一个大的问题。胡宝国先生(其实不如说将无同呢,比起其名,这个网名大概更为有名得多)此书虽以“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为名,但其“本意其实只是想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而胡先生师从周一良、田余庆等先生的学术背景,也使得胡先生的研究路数直接继承了他们的传统,即注重细节的同时通过对细节的解读来阐释一个大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书第一篇《<史记>与战国文化传统》(以下简称“传统”)一文为例述之。《传统》一文以“《史记》、《汉书》籍贯书法差异”为切入点,从《史记》籍贯书县、《汉书》书郡为中心,提出两汉政治文化的不同。对于《史》《汉》籍贯记载的不同并不是胡先生第一个注意到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前人多只是将其作为细节问题,并未深入研究。但胡先生却特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以这个籍贯问题为出发点,看出了《史》《汉》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背景,即《史记》代表的西汉前中期仍继承了战国文化,而《汉书》则是西汉后期到东汉时期文化的反映。从而,胡先生得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两汉”的结论。这可以说是从细节中解读出了大结论。当然,胡先生并没有在此打住,他又从《史记》书名、序、体例、对人的重视等方面对《史记》与战国传统进行解读。想必只要是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能看出此篇虽以《<史记>与战国文化传统》为名,但不管是籍贯问题还是其他继承、差异,都是在说一个文化变化的问题。与其说是在写《史记》,毋宁说是借《史记》来梳理战国、秦汉文化的差异。胡先生此文盖以春秋及其前的文化、战国汉初文化和西汉中后期及东汉为三个颇有差异的文化分期,通过史学史的研究来解读文化史的问题。无论是对细节的重视,还是从细节解读大的背景、问题的写法,多少都能看出其对陈寅恪、唐长孺、田余庆等前辈的史学方法的继承。对于胡先生的结论,总体来说是佩服得很的,但是不是还有深入的余地呢?也许有吧。如对于《史记》,或者说《太史公书》的性质,胡先生只是推到了私人著作,只是说“这种以个人名字命名书的方式与《史记》籍贯书法一样,仍是来自战国的旧传统,诸子的书是成一家之言的私人著作,而《史记》也是要‘成一家之言’的私人著作”,此处不妨再进一步推阐,司马迁作《太史公书》原本也许就是为了规模诸子,使自己成为诸子之一吧。其目的可能不在作史,而是通过“史”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理论、思想,这与先秦诸子的形式或有不同,但最终目的却是统一的。当然,这只是随便一说罢了。(李纪祥先生有《<太史公书>由“子”入“史”考》,《文史哲》2008年第2期,可参看。但此观点大概并未得到重视,或者说肯定。赵生群先生就在此文后的学术主审人语中就不同意直接将《史记》归入子书的观点。)又如“史学内部的发展线索”节在论述《史记》对战国时期史书的继承时说“我也认为《世本》的确与《史记》有密切联系。这联系不一定是在体裁上,而是在内容上。我们知道,《史记》是以人为主的,而《世本》也是以人为主;《史记》记述皇帝以来以至作者时的历史,而《世本》也是从皇帝述至‘今王’。二书都强调通贯性。”而前文又引翦伯赞之言曰:“虽作为主题的政治人物地位不同,但以人物为记事的主体,则是相同的……书表在《史记》全书中所占的篇幅是很少的。例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本纪、世家、列传共占一百一十二篇,书、表合计只有十八篇。”对于这段文字同老并无评论,但从下文无一字及于表、志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同老也是同意翦老此说,并未重视表、志在《史记》中的重要性。但《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这些记述人物的内容与其说是继承了战国以来的史学传统,不如说是在政治文明不发达的情况下,英雄、传奇人物的记载肯定是史书的主要内容。战国之前,政治文明并未发达到记载政治制度的程度,故必然是以人物为主的。《史记》对于人物的记载,并不能看作是对战国史学传统的继承。相反,倒是表、志的创立可以看作西汉与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的差异,而非对战国传统的继承。但恰在这点上,同老竟未置一词。同老在《我读<东晋门阀政治>》一文中写道:“将近二十年前,田余庆先生曾和我们学生说:‘要注意排除反证,没有反证的问题是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往往有反证。反证必需在我们的考虑之中。’”同老此处对于表、志问题却未能以其老师的要求来深入分析。同老此书本科时曾读过不止一遍,最近想起来了,就再读一遍。对于尚未入门的我来说,同老此书给予我的启迪颇多。这么一本好书,且以同老之盛名,竟然没有什么评论,真是可怪的很。
  •     读胡宝国先生的这本书受益匪浅,读完之后,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特点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此书不同于一般著作的泛泛而谈。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士族社会,士族这个阶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玄学、史学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然而具体到史学,士族阶层究竟是怎么影响到史学的发展、书写、特点呢?虽然说两汉经学大盛,魏晋南北朝经学式微,然而意识形态上式微的经学仍然对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经学是怎么影响史学的呢?为何裴松之式的史注受到人们的赞誉,然而在六朝却又恢复了传统注经式注史的传统?一般著作都是泛泛之谈,却没有具体解释以上的问题,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何六朝的的地理志多记载异物志(稀有的动植物),而与地理无关呢?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观点严谨,材料丰富,使人信服。胡先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对史料的利用、解析可谓是到了极致的地步。读完此书后,对魏晋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一《史记》、《汉书》籍贯书写的差异《史记》书中记述人物籍贯多为县,原因是以县为籍贯延续了战国以来的习惯。如《战国策》、《韩非子》中有相关的例证。自汉武帝之前,诸侯国林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诸侯王的问题】,当时汉廷只有十五郡,郡这一行政单位对人们的影响非常有限。汉武帝时期,解决了诸侯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随着郡的增多,以郡为单位的察举制度、郡国学的建立、针对郡守刺史制度的设置等诸多措施的施行,使得郡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更大的影响。……司马迁以后,以郡为籍贯开始就行开来。二经史之学摘要:史学是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魏晋已降,经、史逐渐分离,史学不再是经学的附庸。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国语》、《战国策》、《太史公书》依附于《春秋经》之下,史学没有独立的地位。在西晋,荀勖作《中经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史学属于丙部。东晋李充改定次序,属于乙部。为《隋书经籍志》所继承。西晋频频使用【经史】一词,经、史发生了分离。宋文帝元嘉十五年,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学。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也算了解史学的局部发展吧
  •     出神入化
  •     不甘于把入口处的光明当成出口处的光明的同老,在书中对史学史中一些习见且看似已无剩义的地方进行发掘,提出了为一般学人较为忽视的问题,并对之进行了尝试解答。就我个人的读后感触来说,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独立一题的阐释最有新意,亦颇显功力。
  •     二日读毕,目录学和历史研究结合的绝佳之作,胡先生史料运用的非常谙熟,尤其对于各种目录书的研究运用自然而然的从史料推出结论,总有一种很干净的感觉.通过数十篇文章从各个小方面概括出汉唐史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对于前后时代史学的继承与开启,先生同样也是对于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赞誉有加,总而言之,这本书非常好,细读来也没发现什么校勘错误,上佳.
  •     也是多年前买过一本,并在扉页抄录罗新先生的一段批评,后来也送给同学了,不过此书现在10元还可买到。
  •     史书有无刑法志那节
  •     窃以为很是扎实,但是总觉得见识上差一点
  •     作者在后来的文章中曾经对这本书里的观点作过检讨
  •     可惜没有再版了。《经史之学》、《文史之学》两篇继章学诚之后难出其右,《南北史学异同》经典精炼,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巅峰之作。附录很有意思,政治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论文。史学理论做到这程度就算成功了……期待新作
  •     硕士时候读的
  •     通俗易懂……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这个商品不错哦。。。。。。。。。。。。。。。。。。。。。。。。。。。。。。。。。。。。。。。。。。。。。。。。。。。。。。。。。。。。。。。。。。。。。。。。。。。。。。。。。。。。。。。。。。。。。。。。。。。。。。。。。。。。。。。。。。。。。。。。。。。。。。。。。。。。。。。。。。。。。。。。。。。。。。。。。。。。。。。。。。。。。。。。。。。。。。。。。。。。。。
  •     写论文神器
  •     这种既重视发展又重视路数的书,才是好书。
  •     史记相关几篇颇具启发
  •     史料充实,立论扎实,章节合理,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理清了汉唐间史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探索了史学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以及与哲学,文学,艺术,文化的微妙关系,读了受益匪浅。
  •     汉唐间的史学,前有司马迁,后有司马光,在夹缝中求生存,以至于亦有自己的特色。这本小册子讲解的很好。
  •     真的是摸到了脉络并理清了它们
  •     也是基本史料读得熟,能归纳出一些一般历史学家习见而无意识的现象。
  •     最近又翻完一遍。看这样的书很享受:叙述质朴从容,没有繁杂炫目的名词、声嘶力竭的考辨,正所谓清通简要,举重若轻。有十分材料说一句话,而不是一分材料说十句话。
  •     是本极经典的史学史著作,可我实在看不下去%>_<%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     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非常值得阅读。
  •     好看啊!!!!!!!!!!!
  •     同老的书还是很不错的!
  •     读到最后,有几分不舍,觉得太快就翻完了……
  •     尚可
  •     此书一般,没有太多新意,大多沿袭前人观点。
  •     材料丰富视角又好,在常见的史料里也能挖掘出理数和趋向,非常漂亮。章节之间稍散了一点。
  •     胡宝国先生的大作,破能以小见大,是魏晋史学史研究的名作~
  •     一口气读完 非常舒畅
  •     内容虽浅,功夫却深
  •     借读一过。现已购。颇有以小见大之妙。
  •     熔铸史、学,精练晓畅。
  •     很好的阐释史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     大家的书就是不一样,看了很有启发。
  •     小而精的著作,将无同的学问当然上乘。可就是纸张质量不咋的,印刷质量也不行
  •     分析史学发展,既重视社会背景,又能结合内在理路
  •     草草翻一遍,有空细看新版。
  •     “没有突如其来的变化”是我印象至深的一句话。史学史课后读物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     作者提及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做一篇大论文。切中史学变革的几个关键点。眼光独特!
  •     真正意义上通古今之变的好书。实在厉害。
  •     这样的书籍很适合收藏,查资料比较方便。
  •     虽是本小书,但是很有见解
  •     学习拜读,看智慧的人如何做学问。
  •     思路比较清晰吧
  •     从《史记》到《史通》,从战国学术到魏晋南北朝学术,难得的史学史好书!
  •     好几位老师强烈推荐的,作者又是导师的弟弟,就算是拍马屁也得好好看完
  •     我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坐得尾椎疼。
  •     写得真棒,对经史、文史关系的分析非常到位。
  •     现今这样的史学史研究也很缺少,唉。修订版改日再补。
  •     胡先生好厉害~~~~
  •     写得好,读得爽。
  •     此书甚好,为余目力所及关于中国史学史之最佳者。欲多读先生文章以受教,然将无同先生惜字如金,至今所见,除本书外仅一二论文而已。
  •     一部有功底的著作。
  •     同老!
  •     这是一本经典的小书,其行文有如民国学术的简约,更多了一分许多民国学人所缺乏的冷静,徜徉其间,如同在凝视着一片历史秋叶的枯脉。作者没有一叶知秋的感伤,而是在静静地讲述汉唐间史学的盛衰,淡看花开花落。
  •     书里的散文写得灰常好,我喜欢!嘿嘿
  •     清通简要
  •     每个字都是自己认真思考过的
  •     胡宝国先生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很好,令人耳目一新,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附录虽然没有分析史学史,但最为出彩。
  •     幸亏读的时候我还不认识同老...
  •     很不错的书,特别是史学史的同学,推荐
  •     这本书是史学史的老师推荐的,但是看着有些吃力啊
  •     咏春三板斧,同老一本书
  •     “历史上很少有突如其来的变化,感觉上的突如其来,大都是因为我们对此前的情形缺乏深入的了解。”
  •     课间消遣看的书,对汉唐的史学中几个侧面的变化做了探究,语言晓畅,结论精要。
  •     : K092.3/4636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