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十二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历史学十二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301203668
作者:[法] 安托万•普罗斯特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 考证的基础与局限 历史学,从痕迹得来的认识 所有关于历史学认识论的著作都会提到考证法有多重要,这是一个确凿无误的标识:核心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没有考证,就没有历史学?对于这个问题,从朗格卢瓦、瑟诺博司到布洛赫、再到马罗,回答都是一样的:因为历史学针对过去,因此,它是通过痕迹得来的认识。 我们不能将历史学定义为关于过去的认识(人们有时候就是这样匆忙下定义的),因为"过去"这一特性不足以表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认识对象。所有过去的事实开始时都曾是现在的事实:二者之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过去"是一个形容词,不是名词,人们用这个词来表示那些能够呈现出这种特性、接受这种界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无限开放的整体,这是一种滥用。 上述说法可引出两条推论,对此人们再怎么重视都不够。首先,无法通过研究对象来界定历史学。严格意义上的各种科学尽管互相依赖,但它们都有自己专有的领域。它们各自独有的名号就将它们探索的领域与不相关的领域隔开。天文学研究天体,不研究燧石,也不研究人口。人口学研究人口,如此等等。但历史学可以既关心燧石,也同样关心人口,甚至关心气候……不存在像化学或人口学事实那样天然的历史学事实。历史学一词和分子生物物理学、核物理学、气候学不是一类词,甚至和民族学也不是。就像瑟诺博司强调的那样,"没有历史学事实是不带立足点有无数种不同的原因使得某一事实值得提及。历史学研究所有过去的事实,政治的、智识的、经济的,无所不包,其中大部分未引起注意就过去了。由此,历史学看似可以这样界定历史事实:与现在的事实相对立的"过去的事实",前者是人类诸多描述性科学的研究对象。然而在现实中无法保持住的,恰恰是这种对立。"现在的"或"过去的"并不是一种内在的区别,不取决于事实的性质;这只不过是因特定观察者立足点不同而引起的区别。1830年革命对我们来说是过去的事实,对当时人来说却是现在的事实。同理,昨天的议会会议,今天已是过去的事实。 因此,没有天然是历史学的事实;没有立足点,就谈不上历史学事实。所有不复存在、从而人们再也无法直接观察的事实都是历史的。没有内在于事实的历史性特质,只是认识事实的方式是历史的。历史学不是一门科学,它只是一种认识方法。 因此,进行一切历史研究之前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才能认识一件确实发生,但却不复存在的事实呢?例如1830年的革命:巴黎人(如今都已去世)从士兵(也都去世)的手里夺过一幢建筑物(也不存在了)。再举一个经济事实的例子:在一位部长(如今已去世)的领导下,工人们(都已去世)建起了戈伯兰(Gobelins)工场。如何触及一件再也观察不到其任何组成部分的事实?再也看不见演员和剧场,人们怎样才能对那戏剧有所认识呢?——以下是这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那些戏剧未曾留下任何痕迹,那么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但是,逝去的事实往往留下痕迹,有时候直接就是物品,最常见的情况是,当时看到这些事实的人们留下了间接性的文字。这些痕迹就是资料,历史学方法就是要通过考察这些资料,来确定以往的事实,这些资料就是其痕迹。历史学方法的出发点是直接观察记录下的资料;从此处经由一系列复杂的推理,回溯至需要认识的以往的事实。因此它与其他科学的所有方法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内容概要

安托万•普罗斯特,1933年生,巴黎一大历史学教授,专攻20世纪法国社会史。著有《一战老兵(1914-1940)》、《给我的小孙子讲一战》等书。他还是《记忆的场所》和《私人生活史》等大型丛书的作者。

书籍目录

一、
19-20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历史学
1、
历史在法国:得天独厚
2、
19世纪时历史学的社会用途
3、
20世纪:爆裂的历史学
二、
历史学家这份职业
1、
一个科学共同体的组织
2、
《年鉴》与历史-研究
3、
历史学家这份职业的分裂
三、
事实与历史考证
1、
考证法
2、
考证的基础与局限
四、
历史学家的问题
1、
什么是历史学问题?
2、
历史问题的社会根源
3、
历史学家所提问题的个人根源
五、
历史学的时间
1、
时间的历史
2、
对时间进行历史学建构
六、
概念
1、
由经验而来的概念
2、
历史的概念化
七、
作为理解的历史学
1、
历史学家的自画像:手艺人
2、
理解与类比推理
3、
作为个人冒险的历史学
八、
想象与归因
1、
寻求原因
2、
想象的经验
3、
归因的基础与蕴涵
九、社会学模式
1、
社会学方法
2、
应用于历史学的社会学方法
3、
社会学方法的局限
十、
社会史
1、
基佐:阶级与阶级斗争
2、
拉布鲁斯:社会阶级的经济基础
3、
拉布鲁斯范式的衰落
十一、情节化与叙事性
1、
从整体到部分
2、
历史学的情节
3、
作为综合的情节
十二、历史学是写出来的
1、
历史文本的特征
2、
历史写作的问题
结语:历史学的真相与社会职能
1、
历史与真相
2、
模糊的社会职能
书目指南
索引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历史学在法国极为发达,尤其是20世纪以来年鉴学派引领了世界史学的潮流。作者多年在索邦大学给历史系的本科生讲授“历史学研究入门”,本书即其讲义的结晶。作者从在法国如何做历史谈起,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历史学的关键问题。这是一本有法国特色的历史学教科书,是法国史家的治史经验谈,凝聚了法国史学的丰厚积累,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而言,是极难得的便携手册,有助于我们澄清自己的历史观念。

图书封面


 历史学十二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声明:这只是一篇极不严肃的读书笔记罢了。这本书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在网上吆喝了一句,感叹咱中国大陆的历史系本科生为何没有这么一门课。被RE了一声,转达某博士对此书的看法,——写得有点儿浅了。浅是自然的,即便受众是思想大国法兰西的本科生,那也是本科生啊,一定的简单明晰是必要的。所以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非常好看的。即便看完这本书,你其实并无法清晰的知道历史学究竟是什么,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学完交规就变司机,念完教材就当律师一样,充其量是做点上手前的准备工作,具体点滴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个人体悟,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这本书其实是一门课,讲的不是历史是什么,而是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工作者都干什么,他们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目的是通过种种方法使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人们自称在研究历史时的所作所为。”作者在不同章节讲了历史学和历史学者应该是什么,比如大量翻阅档案,客观叙述事实,分析因果联系,解释来龙去脉。要随时保持自己中立的立场,不阿谀不抹黑。首先要保证史料的真确性,这真确性来源于一系列的追问,——史料从哪儿来?作者是谁?史料是如何流传和保存下来的?作者是全然真诚的么?作者会不会有意无意歪曲事实?他说的是真话假话?作者的身份和位置能够保证他掌握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吗?有无偏见?这一系列问题问完作者已死的那些史料,当然最好还要问问历史研究者本人。然而即便翻来覆去追问几遍,最后的研究成果还是有限的。因为文字本身是种建构,史学与文学再不同,形诸文字表述这一点还是一致的。我们看似揭示了具体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但其结论依然是局部有效的。因为,如韦伯言,即使是对实在中最微小碎皮的描述也永远无法被详尽无遗地思考。决定任何一件独特事件的原因的数量和性质总是无穷的……说历史学只是为了把事儿说清楚,这眼就浅了。历史事件自身和事件之间有着行动者的意识贯穿其间,没有纯粹的自然而然的历史,任何事件中都蕴含着意味、意图、意志、恐惧、想象和信念,后者正是史学研究者反复比勘不断推敲意欲揭示的目标,虽然其最终的结论可能基本上都差不多,即历史发展的本质,基本上就是不同群体的冲突。那么,具体的史学研究,其特色何在呢?在于其视角的择取、主题的拟定、概念的辨析、用词的精准、叙事的节奏、分析的条理以及论证的逻辑。通过叙事和解释相结合,优秀的史家往往能写就“一种得出融贯性和内在联系的历史表达模式。它关注研究对象的特性,关注那些保证了对象统一性的东西,并在各种特性之间联接成一种当时事实的多样性,并由此构建出一个总体,一个在其中事物互为奥援,柔和在一起的整体”。的确,好的历史学著作几乎是自足的,在情境的束缚和主体的自由之间张弛有度。它排斥以理论或实证的标准去衡量,甚至无需用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艺术史等区隔去分类。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史学工作者简直就应该是人文学科中的老大。然而作者在本书中所揭示的,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应然”层面,而是照顾到了现实情形,即绝大多数历史学者,在对历史和历史学本身负责之前,他更着急的,是得到同行和社会的承认,当然还有,前辈大哥的提携。因而,史学研究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然后才是一种学术实践。关于这部分的描述,本书有其犀利刻薄的一面。关于学术研讨会的那段描绘可谓生动精辟,书中是这样说的:至于学术研讨会,实在是过多了,我想说,若是出于科学上的正当理由,就不会这么多。会议组织者可能的确是在追求科学上的目标;至少他们对别人这么说,也许他们也真的这么想。但他们也同时志在将自己或自己所属的机构打造成此领域里在科学上具有合法性的决策者:有时候这是有底气的抱负,有时候则是无根据的妄想了。勒高夫曾批评过滥开无用的研讨会,他说这些会议“盗用了太多研究、教学和撰写论著的事件”,“我们去参加研讨会的次数之多,已经到了有些病态的程度。我们应该注射防止开会病的疫苗。”诚然,研讨会给讨论提供了场所;有时也很有趣。然而许多研讨会却很无聊,也不能给人带来什么收获。这不是因为会议主题无趣或是与会者无能:只是他们去开会并非为了讨论,而是为了露一下面。最想有所表现的是有话要说的新手;因为他们需要被人认识和认可,这些人在会场里呆的时间比较长。而这个行当里的名流有诸多要事缠身,他们只是来走走过场,以示对组织者和会议主题的关心;稍微转一圈,既是对会议的支持,又履行了自己学术掌门人的职责,然后他们就心满意足地走了。有些人有职业素养,他们在出席或是主持会议之前会浏览一下提交的报告,而另有一些更自以为是,或是时间更紧,却未必更年长的人敢冒违反常理的风险而不读报告;他们甚至大庭广众之下给自己未曾读过的报告作点评……这很好地证明了,参加研讨会不是为了科学的要求,而是职业方面的社交和权力上的策略。最后一句使我突然惑解,为何研讨会上,大家一通发表,却根本难以真正讨论起来,甚至有些议题,听众根本连发问的兴趣都没有。唯一心照不宣的共识在于,大家对学术研讨会应该走的各种程序烂熟于胸,因而有没有实质性的研讨倒成了其次,会还是要照开下去的。不仅研讨会开得像模像样,论文集里的每篇文章都写得是如此看上去像“学术论文”似的。不说别的,就说注释吧,注释几乎成了现代学术论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为了让正文行云流水,另一方面也提供出处以备读者查阅。然而就是这小小的注释,也大有学问可言,本书作者是这样说的:参考注视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确证文本的权威性,那些大大小小的注释仿佛在说,“我所说的东西不是我发明出来的,您自己去看,您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是科学性以及作者将知识展现出来的显眼标志;又像是论证权威性。某些历史学家甚至将注释当做一种威慑力量来用,拿他来吓唬读者,来宣告读者的无知,并通过这种方式激起读者对如此博学的作者的尊敬。有时候,没有必要的参考注释也被用来避免同事的批评,赢得他们的敬仰,或是标明作者没有忽略任何当前的争论,采用这些无益的参考注释,正是那些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的作者的特点,他们需要巩固没有坐稳的权威地位,他们认为这对历史文本发出言语来说必不可少。是的,注释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研究主题却越来越具体、个别、另类。尽管随机看看书店或者博硕士选题,可谓玲琅满目,精彩纷呈。有食品、疾病、经济增长、避孕、卖淫、节日、生日、语族、民俗、社会性、扫盲、去基督教化、神秘主义,还有农民、资产者、财富、城市、工人、罢工、钟表、钓鱼,还有技术、科学、书籍、报纸、杂志、和成百上千形式的艺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能拿来作为研究课题的。说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创意,可人味儿却越来越稀薄,什么都有,就是人没了。即便是信仰这一最关乎人类的事情,也变成了从图像到文本,从文本到器物,再从器物到图像的循环论证,人呢?没人在意,谁让现在流行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的路数呢。关于这一点,作者说:美国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为这股潮流提供了论证,使之更为强大。经心理分析、语言学和语义学改造而焕然一新的文学批评的诸多方法被运用于历史学作品,而史料工作和构建解释这些历史学特有的方法则被弃之不顾,以便只对文本本身进行考察。于是,文本与它想要让人认识的现实之间的关联消失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消失。简言之,对资料的考证被对范畴与书写模式的批评所取代,“在说什么”的问题被“是谁在说”的问题所取代,于是结论便迎面而来,历史学中只有文本,还是文本,永远是文本,而这文本不再以任何外部环境为参照;历史学是虚构,是不断重整和修订的主观解释,是文学。历史家“并不构建其他人可以使用的知识,他们生产关于过去的话语”,历史学整个被缩减成一种作者之语。作家之语,几乎成了“私人写作”的学术表达。我不知道实际情形究竟是不是这样,不过即便同一专业领域中的学者聚在一起也基本上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倒是现实。于是,原本应该是人文学者中的“思想大师”的史学家,在流行的学术风潮中,却一个个地变成了娴熟的“手艺师傅”,他们“娴熟于制作各种精雕细琢的文本,这些文本上闪耀着的,是他们的知识和才干,是他们的博学,是他们理论修养和方法论上的灵巧,然而,他们处理的是他们驾驭自如的细微主题,或是不会对其当代人有什么影响的主题,又或者他们游戏般的喜好对不断经过修正的假设和解释进行系统的试验。”这些俏皮而桀骜的文本看上去是如此像那么回事儿,以至于读到这些作品的同仁不能不赞扬其精湛,于是,“史学行会”就这样变成了互相之间高唱赞歌的俱乐部,人们在其中愉快地欣赏匠人们的小小杰作,然后呢?and then, what?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没有答案。我当时想到是,然后就是一顿又一顿价值不菲的会议餐,大家继续在餐桌上觥筹交错,杯光碟影中,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房价和职称那些在他们看来意义远大于学术本身的问题,每每这一今宵难忘的时刻,大家倒是颇聚共识的。这当然是幽了一默。还是应该抛出作者的质问,——炫耀博学,炫耀处理无足轻重的对象时的才赋,这样的历史学家将我们引向何处?或者说地更准确些,只对某一领域内历史学家才有意义,只有他们才感兴趣的历史学家要将我们引向何处?——这个,答案反正是没在前方不远的路上,大概在风中飘吧,我想。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内容生动,译笔准确。
  •     很受教~确实够温柔……
  •     适宜做史学概论的课程教材
  •     先看 为历史学辩护 再看 这本 两本连读 一起服用 效果更佳。
  •     十二分开窍。
  •     好看,只是觉得九和十讲好难套用在中国古代史上。
  •     读完后发觉这书最吸引我的居然是里面的一些类似于八卦的东西。
  •     真正的旁征博引和深入浅出,得以一窥史学的真面目
  •     中国特色历史课之后的史观纠偏+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业感言。为了解历史提供了很多角度。对了,非常不理解译者为什么放着“能指”不用,“所指和内涵”也太奇怪了吧(忘了页数,大概在最后两讲。要是脚注里能告诉读者哪些书已经有译本了就更好了,不过这个要求是不是有点过分……
  •     重读,非常喜欢
  •     这书和我系必修课Scope and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是一个思路的,把“大家都在怎样做什么”写给入门者看,既是警醒,也是安慰,告诉你you are not alone,你面临的局限大家都在面对,你做的选择大家也都做过。别把自己想得太全能,也别把自己想得太没用。写得实在又清晰的一本书。
  •     该书讲述了历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一些精彩的论断很不错,值得史学研究者学习!
  •     史学最好入门书之一。
  •     看得迷迷糊糊,讲历史学的想象力那章深得我心,偶尔被笑话给逗乐,算是不错的史学概论的讲义!
  •     三天读完,第一本史学理论著作,四星半,毫无疑问的好书,前六讲创见无数,醍醐灌顶,后六讲昏昏欲睡。我还是决定对于史学理论的话,挑选几本必读的,其余就算了吧,理论这种东西真的是太抽象,除了社会背景不同,我们古代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国外这些理论实在区别太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这种朴素的考证史学等确实是相当的亲切对于历史学形而上的研究很多地方让人摸不到头脑,长篇大论的地方收获不太多,一两个金句倒是让人钻研许久,可惜没有人做全文笔记的工作,想来法国本科生会有吧....
  •     一本针对历史系本科生的讲义。这是一本好书,但普通读者未必感兴趣或读了有感触。
  •     “历史学是写出来的。”值得反复读的好书。
  •     站在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方法论有些落后,反倒跟不上研究理念的进步。但深层次抽象的思维是不变的,更生动,不啰嗦就好了。
  •     超级无聊好吗。
  •     当时也算刚入门(当然现在也在门边儿上),对历史的理解仅停留在史实方面。也是第一次接触史学理论的书籍,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还只留了个模糊概念。但是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这本书里的观点,会不时复活。
  •     每年必给师弟师妹推荐的入门书,其全面、深刻和有趣,甚至超过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至今仍是读过的最好的概论性书籍。
  •     好的翻译,如饮甘泉!作者很幽默,表达清晰。
  •     跟着她一讲一讲地学,会有收获的。
  •     虽说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书籍,但翻译明白晓畅,极为难得。
  •     重新翻出来看了一遍。12年10月读的时候,还没动笔写博论,只是隐约感觉有许多要点和困惑。论文脱稿以后再读,困惑之处有些进益,而有些要点经过实践,也变得切近可亲了。
  •     一本很不错的教材,对于非史学专业同学可谓一本不错的入门佳作!
  •     隔行如隔山啦,真的还是看不太明白
  •     关注历史哲学
  •     什么是历史?历史学是什么?如何书写历史?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西方历史由年鉴学派诞生突破了从前兰克叙事的窠臼,但也造成了历史学的“碎片化”。就历史学科本质而言其属于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就历史作品而言材料选取与甄别,叙事和立论以及理论架构,最后还应当包含社会关怀沟通古今。
  •     这本书很好,一定要好好读!
  •      推荐。
  •     有些地方不太懂。读得懂的部分,即使对我这样完全的外行,也解答了很多长久的疑惑。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以前产生过相关的疑惑,也就不会感到“读懂”吧。这大概也是我思维的一种缺陷?
  •     作为入门读物可以和林来梵的《宪法学讲义》相提并论了。
  •     终于看完了!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重要的事说三遍。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翻译结尾部分和正文中竟然有所出入。
  •     好书,要重读。
  •     里面所讲述的方法论,非常值得学习。
  •     历史学十二讲
  •     关于历史学的形而上讨论,对于我这样的业余读者来说是太艰深了。#不明觉厉
  •     历史【学】。关于法国历史学的几讲颇有趣,后半本偏学术,可翻过。三星半
  •     超洋在本科时推荐的书,现在才看完有点后悔。无论如何,有些想法和自己的一些意见不谋而合,自己还是有点沾沾自喜。有那么一丁点的繁琐感,不过也算不上是太冗杂。
  •     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非凡逻辑推理力,弃而不舍地通过不可直接观察到的环境,所遗留下来的互相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众多信息中试图追溯至那曾经淳朴后来被腐化的本源,让箴默不语者开口说话,写下直至此刻其研究主题所取得进步的阶段性报告,凭借无法一劳永逸的解读引领同时代人理解和评判过去,最终成为遗失的痕迹,为以前的以后提供证据的职业——史学家。大家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     2013读完
  •     有些内容还不错
  •     當年糾結西洋史學史報告很需要、多年來面對人們反覆提出無益問題,增益自身地位時也需要,但就是現在才看到。
  •     新出版的书
  •     书籍很好,对历史刚兴趣的可以买,精良
  •     一本很有法国特色的历史学入门书目,作者的思考大多基于法国历史学家群体的学术著作之上,故而读完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史学。书中讨论了很多历史学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重要问题,比如:历史时间,问题,概念,想象与归因,社会史,情节与叙事,历史学的书写,社会职能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反复揣摩。
  •     这本书看了很有启发,一个字——好!
  •     前六讲,醍醐灌顶;后六讲,踉踉跄跄.
  •     每次读都有新收获!关于概念、社会学的那几章部分解答了我之前的疑问。
  •     各种概念,,学术史一锅炖,,,非常概念化,,,小白觉得不明觉厉
  •     关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     一本为历史学正名的宣言;里面的一些比喻和针砭写得真是太生动了!再一次不得不感叹在法国人文科学的至尊之位
  •     历史学入门书
  •     这本书受到很多朋友的推荐,特买来读读
  •     自指、考证、问题、时间、概念、解释、想象、社会学方法、社会史、写作; 通观、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中介。1426
  •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     看懂了能跟别人显摆(其实懂的也不多),要做起来还是挺难的。学渣心语。
  •     多亏刚读罢《为历史学辩护》,这里面引用了不少布洛赫、柯林伍德的论点,很多不长的论述却很精辟,但是长篇大论却收获不大。
  •     梳理了法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时下中国史学的积弊有借鉴意义,翻译的文笔记好,读来不枯燥
  •     一半有用,一半有趣。
  •     强有力的起手式。
  •     不敢说自己是领域中人,但始终在关注,又始终觉得很遥远。
  •     同老说好,所以我买。学习。
  •     2014.11;2015.56
  •     很经典的书,叫什么是历史学和历史学家是怎么工作的(尤其是法果史学家与史学脉络中)更合适。全面而有见解,时间、考据、社会史、理解部分相当棒。后面叙事部分看不下去了,有点虎头蛇尾的赶脚。总体四星半吧……
  •     作为史学生必读书目,史学理论方面的书籍看多少都兴致勃勃。每次官方说着大国意识和话语权的时候,我就想若抛开这些具有煽动意味的概念,透过空洞浮华的表面,天朝人对历史的概念有时确实落伍得让人咋舌。比如我今天还看到有人说历史学家不是研究人而是研究事件,所以普遍没同情心,此外还有历史便是客观真相或觉得宏达叙事才是历史云云。当人们对一个概念形成刻板定式的时候,这个概念就在这个群体中被处死了,好在,曾经力图救活它会被认作“离经叛道”,如今“以史为镜”似乎不再被频繁提起,更加多元的观念使人不得不对史学进行反思。普罗斯特的这本书提供了一张进入这种思考领域的较为简便的通行证,他以法国为立足点,以全局性的视野论述了历史研究的时空脉络,作为一本教材,它显然是比较细致周到的。关于文末提及的怀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亨
  •     entry level.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