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历史人物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
ISBN:9787300062624
作者:郭沫若
页数:260页

《历史人物》的笔记-第222页 - 夏完淳

草草地看完本文,由于古诗颇多,似是在为夏的文艺成就做普及性宣传,又是借古诗来歌颂其高尚情操。一时间真是乱得很啊。不像是历史研究,反倒像是随笔。
本文写于1943。只是借古人讽今,但多讽的是伪政府。略提到一点倒是对统一战线有点意义,就是作者推测夏完淳曾考虑过投奔李自成和张献忠。有点鼓励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的意思。但是换作今日,如果有人侵略,难以想象某党能任由反对势力合作甚至分一杯羹。毕竟某党还从未在坐稳大极的时候处理过类似情况。况且也不可想象,现今局势,都是“剿匪”现行,愿意合作的都可以当作里通外国的“匪”来看待。
夏完淳的境地原本应当多议,身处一个必亡的腐败政府,客观上要被淘汰的政府,面临一个较先进但不同族且动机不明的政府,可选择一个较有前途但又十分鄙视的政府。夏的选择落后但符合道义,愚忠却易于歌颂。郭只把它作为一个符号,还大书其“神童”成因,仿佛在为家族成分立论,很让人失望。

《历史人物》的笔记-第152页 - 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

“不通科学要骂科学,不通文学要骂文学,不通西乐要骂西乐,是近时的不通的人的通病。”
原本觉得又是一篇全屏炮文,把1935年各式守旧人物都借由万宝常骂了一遍。但看到这句的时候心中的抵制感瞬间消失。郭沫若这句写得确实不错。全文也写得慷慨激昂,只是过了,太慷慨,太激昂。他已经不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了,完全是在造历史人物了。全书都是如此,虽然文献非常全面,有些论点也挺有说服力,但是郭老都不像是在做学问,是在做政治啊。让人实在想问:“你老到底想干嘛啊?”

《历史人物》的笔记-第160页 - 王安石

这篇郭沫若又新颖了一把,把王安石都写成农民阶级安插在地主阶级里的奸细了。
文中各种胡说的观点,宋朝除了王安石就没有一个好人。因为王安石的失败,“南宋只支持了一五〇年”。。。想来这一五〇年在茫茫大中华历史上,不算是短的吧。看来长短的区别,只在于文人黑与不黑而已。
这篇文章要从学术上来说,远不如黄仁宇的同题材随笔。但读来却学会不少高招。比如想毁一个人的形象,你就把他的对手的想法写详细些,不管什么样的想法终归是有些道理的嘛。然后读者被这种想法所稍稍迷惑以后,你便说:可是某某某是反对的。却只字不提为何反对。读者一时又无法求证,就会被煽动起来,大骂某某某不明事理迂腐不堪。最后很自然地便像文中那样得出结论:宋之亡,实亡于司马光等人。
有些历史你根本就不用写,比如皇帝北伐等等,你只要让大家知道他们后来放弃国防年年交岁币就行了。因为坏人是不需要苦衷的,他们除了坏就是坏。
所以本文实际上又是借古人来开地图炮炮轰抗战时期的种种的。所以外族都是禽兽,妥协的都是汉奸,改革的都是划时代的人物。这种文章也许那个时候是需要的,但是郭戴着一个学者的帽子让“六经注我”,实在低劣得很。而且抗战已结束那么多年,此文还以学术著作刊行,作为其代表作流行,郭沫若如果今日醒来,如果还有学者的严谨性,应该会默默地删掉此篇吧。
不过文末郭自己也承认,这篇是一次讲演的整理稿,遗漏和错误都颇多。毕竟只是次讲演,讲演就是拿来煽动的嘛。更何况中国人无论大小都是不用为自己说的话负责的,印上书里就成真理了。

《历史人物》的笔记-第124页 - 论曹植

本文观点对平常百姓来说实在是过于新颖,而且还带有浓浓的个人倾向。虽然郭沫若阐述了曹植在统治阶级中受欢迎的原因,但未说明其为什么在平民百姓中名声也好。难道是在暗讽中国人从未有过健康的价值观?一直都是没有独立人格而被地主们玩弄的玩偶?甚至对《洛神赋》也加以攻击,连千余年的审美观也挑战了。好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好一副“我在客观论证,植在恶意谩骂”的优越感。曹植的恶名是存在的,作为一个对大历史没有特别大的作用的人物来说(更何况曹植闻名于世就是因为他在政治以外的东西,以及他完全不懂政治的东西),个人喜好当然会有不一样,而郭沫若却哗众取宠至此,抓住丁晏的观点不放,动不动就放出“平凡”这样的字样,仿佛要来上一场运动审判谁是罪人。郭沫若真乃“御用判官型文人”啊。
本文大摆古文,一副“我看懂了你没看懂你的事”的样子,真乃文霸也。而且翻来覆去也是讲那点东西。


 历史人物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