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
ISBN:9787303071852
作者:常建华
页数:363页

内容概要

常建华,1957年生,河北张家口人。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留系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国社会史、明清史。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韩国汉城大学以及台北的中央研究院进行学术研究与访问。担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著有《宗族志》等著作,1984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及杂著多篇。

书籍目录

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
一、社会生活研究:还历史以血肉
二、社会文化研究:揭示社会精神面貌
三、区域社会研究:置社会史于地理空间
四、社会史理论的三个讨论问题
五、重提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
一、什么是社会史
二、社会等级结构
三、血缘群体、社会组织与社区
四、人口与社会保障
五、生活方式与习俗风尚
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二、50年代的史学热点与社会史研究
三、复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
一、社会史理论探讨的历程与阶段性
二、社会史是什么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
一、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
三、结语
社会史研究的立场与特征
一、强调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二、研究普通群众与重视基层社会
三、注重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
长时段,结构性,整体观: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及其相关理论
一、“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二、新时期历史学的反思
三、涉及社会形态的新理论
东亚社会比较与中国社会史研究
一、来自人类学、社会学认识中国社会特质的启示
二、历史学比较研究中的宋以后的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道路
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
一、地域社会论的提出
二、地域社会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
三、地域社会论的反思
四、结语
重视另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的“土著性”:空间
一、中国史的空间意识
二、村落史研究的开展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几个问题
一、衣着.饮食.居住
二、娱乐生活
三、死亡问题
四、生活方式与民族关系
20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
一、20世纪上半叶宗族研究的起步
二、50年代至70年代的史学热点与宗族研究
三、80年代以来宗族研究的深化
四、结论
家庭谱研究
一、建国前研究简介
二、建国后研究情况
三、港台地区及国外研究动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族谱研究
一、内地1984至1985两年研究概况
二、港台地区及国外研究动态
中国族谱收藏与研究
一、中国族谱的收藏
二、中国族类谱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族谱研究
一、谱学史的研究
二、族谱史料价值研究与藏品介绍
三、族谱目录与资料整理
四、族谱资料的利用
五、余论
试论中国族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一、人口社会的资料
二、社会结构的资料
三、宗族制度的资料
四、家庭方面的资料
五、社区研究和个案研究的资料
中国族谱的人物传记
一、族谱传记的演变
二、族谱传记的分类与史料价值
三、族谱传记编纂
中国地方志人物传记
一、志书传体的演变
二、人物传记的归属与分类
三、人物传记的编纂
四、志体传记的功能
中国古代对老年的界定
一、医学的衰阳论
二、儒家的养老观
三、免役与致仕的制度
四、民俗的说法
中国古代礼遇老年的制度
一、乡饮酒礼
二、免役与赐物
三、赐爵制度
四、优老之礼
中国古代的老人与乡村治理
一、秦汉的三老
二、南北朝至唐的乡里老者
三、宋元时代的农师、社长
四、明代老人制度
五、清代乡约制度
中国灾荒史研究
一、记述古代灾荒的文献
二、通论性研究
三、断代性研究

作者简介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社会史的学术史,第二部分探讨中国社会史的方法论,这两部分内容共同反映出对于中国社会史学术特征、理论与方法的关注。第三部分主要是宗族制度与谱牒学方面的学术综述,第四部分是关于人物传记与老年人口及灾荒方面的论述,这两部分的内容侧重对社会群体与史料学的探讨。

图书封面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可以把这本书当成研究综述,学习社会史的入门著作。然后按图索骥,把作者推荐的书一本一本找来看看,如果您希望看完这本书就对社会史的研究状况而所了解,然后拿去给别然高谈阔论,也是可以的。
  •     一、何为社会史关于社会史,一般来说学术界具有这样的共识:所谓“社会”,其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共同活动。社会史研究,形成广义和狭义两种知识体系:广义者,研究“社会的历史”,强调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是社会整体的历史,包括构成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要素;狭义者,“社会史”作为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并立的专史,注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社会史的研究主要采用跨学科以社会为视角认识历史的方法,主张长时段地认识历史,坚持历史研究的整体观念,强调自下而上研究历史的立场,把心态置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位置。(自序第1页)二、国外社会史研究的一些介绍概言之,欧美史学界在50年代以前的早期社会史研究中重在社会经济史,比较强调宏观社会史,重视总的历史;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史研究更多的是属于历史的综合研究,主张长时段的研究,受计量史学的影响比较大;近一二十年的社会史研究则表现为社会文化史,重视微观研究,对叙述史学有一种新的回归,不过在国外社会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基本立场是始终坚持的,构成了社会史研究的特征,即社会史研究强调历史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坚持自下而上地研究历史,注重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第85页)国外区域史研究中,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托勒曾创立中地理论,认为以城市和市镇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提供服务,形成一个区域内的中地关系。从该理论还发展出美国学者施坚雅的区域系统分析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区域研究中极具影响。施坚雅的三级市场理论是以中国乡村为基础的,他将清代以来中国区域社会划分成九大区。(第13页)1981年森正夫提出了地域社会论……地域社会论提出后代替“乡绅论”成为明清史研究的主流,并对中国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第16页)三、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简要历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首先在于研究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变迁的发展史,也就是说,带有强烈的宏观社会史和通史的特点。(第3页)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史为特征的历史学理论,具有长时段、结构性、整体观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新史学所强调和具备的。换言之,新史学也具有“社会形态” 史学的特征。(第158页)由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社会史研究基本上是对依据从经济入手的宏观社会形态发展史模式的说明,具有强烈的政治社会史色彩,所以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史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上述情况的矫正。笔者曾指出,还历史以血肉的社会生活研究、揭示社会精神面貌的社会文化研究、置社会史于地理空间的区域社会研究是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三大特征。(第84页)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史研究的问题,试图建立以社会生活、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新社会史。(第4页)傅衣凌先生治社会经济史的方法之一是从经济史角度剖析社会,从社会史角度研究经济,而他在80年代培养的学生,则逐渐转向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第11页)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国史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注重日常生活。挖掘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立足地域考察历史,构成新社会史的特征。新社会史的兴起与历史人类学产生了不解之缘,一些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努力实践历史人类学。由于探讨早期历史与考古学、神话学、民族学有密切的关系,也由于近世历史资料丰富、历史遗存众多、便于田野调查,中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具有先秦两汉与明清时期两头热的特点。先秦两汉历史人类学的实践偏重于心态史和社会组织与形态,明清时期则立足于社区与田野实践历史人类学,信仰研究受到重视。(第152页)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一本参考书,学术史综述
  •     新颖,关于中国社会史的好作品。
  •     作者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专家,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可以作为重要的学习用书。从中可以了解目前社会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从中寻找个人的研究方向。
  •     其他都好,就是包装有些差,送到我手中时包装都破了一个大洞,幸好没弄脏书。
  •     社会史领军人物的理论思考
  •     过去历史学只注重国家与争睹,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今天的史学已经从上层转向了下层,从宏观转向了微观,开始注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     在社会史研究中,此书着实是一本不错的综述,对于历史初学者或者从事区域社会研究工作者未尝不是一本好的参考书。
  •     很好的文献索引
  •     不错,送的非常快
  •     這本是史學朝下看的概念性著作
  •     不错的入门读物,惜乎是个论文集,稍欠条理。
  •     算是一本研究綜述,可大概知道百年來社會史的研究情況。前半部分的有些內容重複是個缺點。
  •     索引(〃′o`)
  •     还比较扎实
  •     有用的书,还没看,但相信收获会很大。
  •     无聊~~
  •     还没有阅读完 看了一半 挺好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