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100028875
作者:罗伯特·金·默顿
页数:35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还有两个重要的兴趣领域有待于我们加以讨论;每一个都表现出该时期里一种值得注意(但却又互成对照)的长期趋向。虽然在这整个世纪里宗教一直保持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力量,不过也许可以公正地说,教士的声望却随着时间而降低。麦考莱在一段著名的文字中,描绘出教士们的地位每况愈下的情况,这在各乡村教区里尤其如此。教士声望的这种跌落,无疑部分归因于宗教改革的教义,这种教义认为,救世的重担应由个人而不是教会来承担。《辞典》的数据表明,对于牧师职业的兴趣的下降几乎是连续无中断的,这是一种为当时以及后来的研究者所注意到的趋向。 而且我们将要详细揭示,教士们当时也在传播那些与我们已经发现明显流行于其他文化领域的相同的功利学说。布道者们认为,向教徒会众们说明,他们可以最充分地利用今世来世这两个世界,他们应该在“学习最深刻最玄妙的真理”之前学习“那些最明白最有用的东西”,这并没有什么害处。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罗伯特•金•默顿(Merton R.K.) 译者:范岱年 吴忠 蒋效东

书籍目录

1970年再版前言序言第一章 导言第二章 社会背景:职业兴趣的转移第三章 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的汇聚与转移第四章 清教主义与文化价值第五章 新科学的动力第六章 清教主义、虔信主义与科学:检验一个假说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采矿业第八章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第九章 科学与军事技术第十章 科学研究的外部影响第十一章 科学进展的若干社会和文化因素附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970版)人名索引译后记

编辑推荐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是世界科学与工业之都,当时在那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作者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对当时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定性定量分析,涉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职业兴趣;清教伦理、文化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学文学及技术等许多问题。作者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勾勒出了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轮廓,提出了它的基本命题。

图书封面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摘录一段书评:全文在此:http://cfyang2005.blog.163.com/blog/static/491040632010614112834929/外史论的观点既给科技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它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如1959年,科学史家吉里斯皮(C.C.Gillispie)对因默顿等人工作而影响渐强的外史研究,表达了他的担忧。在他看来,科学凭借客观性将真理从谬误中分离出来而获得进步。因此,科学在两方面呈现给历史。一是科学本身的演化,二是科学对文化的调节。科学思想的进化把科学进步和自然联系起来,故而它是严格、精确的,但科学思想的文化历史却难尽人意。吉里斯皮认为:“由于科学是面向自然的事业,因而其内容不能由科学家的社会关系所决定。至多,这种关系只可能影响科学的风格和步调(在由科学逻辑依赖性所制约的限度内)以及影响到它的发展步骤。”另一位著名内史论者霍尔(A.R.Hall)在1963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再访默顿或17世纪的科学和社会》中,对以默顿命题为代表或受其启发而发展出的编史思想及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提出了严厉批评。在霍尔看来,社会和经济解释只告诉人们关于科学的运动,而没有说明作为关于自然界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实情形。霍尔在比较了发表时间仅相差一年的默顿的论文及柯瓦雷《伽利略研究》对科学史的影响后指出:“外在主义的历史说明作为一种社会学说明,倾向于把科学的观念发展限制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而思想的变化是一种必须在思想史中来寻求对其说明的变化;就此而论,科学史完全与哲学史类似”。实际上,霍尔早在1954年论《科学革命》的教科书中,就已经反复论证了思想因素比社会因素更本质地规定科学发展的命题。
  •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在我们的社会中该摆在哪个位置?”······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拿起了这本《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没能说看完之后立马对“科学”“技术”“社会”以及它们的关系有了很清晰的理解,但至少有了点入门的感觉。这,是我在知识层面上的收获。另外,在阅读方式、问题论证模式上,我也产生了一些改变。首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加上导言,一共有十一章。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二三章为导入部分,主要讲了社会上各个领域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间职业兴趣的转移,并指出核心观点:在近现代,尤其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兴趣的中心看起来已经转向了科学与技术。为了论证这个说法,他将生活在十七世纪期间并且重要得足以被收入《词典》的每个人做了摘录(一部分人除外),尽可能精确地估计各个人物对其事业领域第一次表现出兴趣的时间。通过数据统计,他分别绘制了人们对海陆军、美术、音乐、诗歌、教育、医学、宗教、科学等职业的兴趣转移图。图表清楚地表明了科学在十七世纪内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成逐渐上升趋势。据默顿描述,科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许,他们甚至认为一个“有文化的绅士”忽视科学的“魅力”是近乎反常的事。引入科学领域后,默顿对其内部的兴趣趋向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对无机届科学的兴趣直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直比对有机界科学的兴趣高一些,在八十年代后期,兴趣日益明显地转向了后一类科学。默顿论证这部分时从社会的大范围一步步缩到科学的小范围,为后文分析科学以外的因素对科学注意力集中于一定的探究领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事实性的背景,即支持了他的论点:科学家通常总是选择那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四至六章主要讨论了清教主义中的变迁与科学技术兴趣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开始,默顿提出了从文化价值中寻找促进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而宗教,作为十七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形式自然而然地就被引出,同时选定了在这个时期渗透人们活动各个方面的清教主义作为论述与科学发展间关系的宗教代表。紧接着,他分别对清教主义和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做了概括,得出了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的一致性:不加掩饰的功利主义、对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论、自由研究的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然而,他也指出,宗教改革者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如此,促使科学的合法化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结果。对于清教主义,我们都知道,“颂扬上帝”是他们最强烈的情感信念和最终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对上帝最极致的敬仰呢?信徒们相信功德善行就是对上帝最大的服务。在他们眼里,“善行”既是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实用的和有利的成就。这显然体现了清教主义的功利主义目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劳作被看做颂扬上帝的另一种方法。他们认为是上帝召唤着自己去劳动,它是利于公众福利的手段和遏制肉欲的有效途径。恰恰肉欲是需要靠理性去控制的,因此,清教徒极度推崇经验和理性的作用。在科学这一方面,功利主义体现在它对人类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上。而以逻辑性为显著特点的科学最强调的就是经验的验证,理性的指导。如此就摆明了它们两个看似完全对立,实际却高度相似的特征。但这还仅仅是从各自的领域中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直接地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第六章中,默顿从分析英国皇家学会的清教成分为入点来验证两者存在相关关系的假说。从人数上看,皇家学会中清教徒的比例远大于全英格兰清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显而易见,皇家学会会员的请教理念对当代科学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默顿举出的第二个论证证据是教育改革中清教徒门对功利主义、经验型的新型教育的宣扬导致的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强调。第三,默顿指出新教徒在由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国也做出了相当多的科学贡献。第四,默顿引用帕克博士的方法,将英国的清教学院和德国的虔信派与科学技术兴趣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由于清教主义与虔信主义的伦理原则几乎相同,因此,前者与科学的关系必定能延伸到后者。事实上,这种推论与实际完全相符,更加有利地论证了最开始的假设。第五,默顿统计了新教徒、天主教、犹太教学生在选择各类学校的比例,发现占总人口数最少的新教徒恰恰在以科学训练为重点的实科学校中占了最大的比例。这成为了不可否认的证据之一。最后,默顿统计了优秀学科中新教徒的人数,毫无疑问地得到了与预想一致的结果:新教徒在优秀科学家中占压倒性多数。默顿用以上六个取自具体生活的例子以极强的逻辑思维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论证,让我们对清教主义和科学发展间的关系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第七、八、九章是从具体的领域: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来说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默顿详细说明了研究和“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将科学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了功利主义的目的进行的科学;二是某些课题由于技术上的重要意义收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而被选出进行的研究。最后一部分是第十和十一章,对科学的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做了简单的概括,最后呼应了全论文的总观点: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文化土壤对于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从全文的论述来看,一环连一环,思路清晰,证据鲜明,让我知道了怎么去清楚地论述和充分有力地论证问题。当然,这只是指导性的思想,真正的高逻辑性思维的形成还是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是接下来必须不断前进的方向。在阅读上,我慢慢地养成精读的习惯,不再泛泛而读,长期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改变!
  •     默顿被尊为科学社会学之父,其学识和功力从这本书可见一斑。然而,基督徒们对该书的误解、曲解、谣传简直罄竹难书。1、默顿在1970年写的再版前言中反复声明,很多人曲解了该书。其实该书并非要证明基督教信仰是促进英国现代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2、该书的观点:促进了英国近代科技的不是加尔文主义,而是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或者说是教义偏差)!总的来说作者默顿是严谨的,值得华人基督徒学者们好好学学。该书的主要瑕疵:“清教”、“清教徒”的含义含糊不清,结果默顿将富兰克林等人也当作清教徒(其实富兰克林不信耶稣的神性) 。第四章 清教主义与文化价值:新教伦理:第4段:要区分加尔文本人的教义同后来的加尔文清教运动的教义。神佑理性:某些基督徒们如此推崇、高抬、促进经验—理性主义,甚至将之当作一种标准来论证各种宗教信仰的有效性。这种思潮或许促进了后来人对《圣经》的批判。这种后果完全出乎十七世纪的清教徒的预料。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拖了那么多年终于将这本书看了。。。
  •     已成默顿粉。真是个聪明的用功的人啊!就是经济军事对科技兴趣影响那部分相对有些弱。几十年后他自己还纳闷,说明明这里用力最多啊,你们咋只关注宗教那部分啊?很好理解的,看宗教那几章的时候,那真是边看边搓着手跺着脚说啊呀这人能看出这样的联系来真是太了不起了!等看到经济军事几章的时候,就觉得像打棉花,用不上力。
  •     作者用清新的文字描述了彼时英格兰的社会,如何在清教精神的鼓舞下,科学技术开始建章立制,并初具规模。
  •     又到了一月一度上豆瓣的时节 科学社会学是目前接触的比劳动社会学还无聊的分支,明天过后
  •     不止是科学社会学,对思想发展的思考也有启发
  •     除了清教部分,其他部分很闷。而且,居然是在火车上读的
  •     没办法,老师是默顿的脑残粉。
  •     结论很明确,这一点值得赞
  •     甚无感。我这会儿是心疼那几千字的读书笔记背后的时间哪。
  •     不错,很不错
  •     社会科学文化之间的互动模式。宗教和经济结合起来为科技的功利性提供论证
  •     开创了一种后来被称为“默顿范式”的研究方法~~
  •     多的一颗星是因为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博士论文能做得这么原汁原味像模像样很不容易好么亲~~虽然为了应付读书报告,我大大吐槽了这本书。但讲真心话,毕竟是开山之作么~~另外,要习惯默顿的写作风格啊。。。
  •     理性主义的兴起
  •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读这种体量的书是什么时候了,有种淡淡的悲伤....P.S.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本书是主要有关清教-科学关系的呢,作者只是提了一下而已啊
  •     统计数据如何支持你的论点?“人造韩寒”事件就涉及到这个问题:我第二天赛车,前一晚熬夜写博客这一事实究竟能说明什么?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这本书里对统计数据的使用非常严谨,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统计学的本质。
  •     清教与科学的那点事嘛,翻译感觉啰嗦了,读完感觉书里的核心都在序言里写出来了,没有展开的必要
  •     在技术与社会这个层面,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尤其是在这个科学沙文主义横行的时代。
  •     文献研究法
  •     这书应当放在作者撰写论文的学术和时代背景下阅读
  •     一个蛮有意思的总结式论文,看完就在想二十世纪的科技与社会是怎么样的?现在的功利性应该是更明显的
  •     同样是在09年北京地坛书展上入手的 一看到书封面和名字就忍不住买了 不过,之前自辩老师有提到这本书就是了 超级赞,其中关于清教文化与科技史最赞 作为默顿的博士论文,作为中国的大部分硕博毕业生 看看人家做的多认真,自省一下吧
  •     应该是好书,范岱年也不错——为什么翻译那么不良呢?不解~~~
  •     科学社会学的永恒经典,实证主义的研究范例。
  •     简要翻阅。翻译不佳影响阅读。论述在目前看来已不算新鲜,但在1940年代作为博士论文则颇有开创性地位,此类经典宿命大抵如此。虽主要被奉为科学社会学经典与开山之作,但方法和思维对于知识社会学、宗教与社会及职业社会学亦有颇多助益,可从几章综述性的章节中找出许多细化的研究内容。Andrew Abbott应该是参考了莫顿的思路来进行他的精神病院和病人研究的。
  •     沉闷,看得我想睡觉。关于清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对我来说也不算多有新意。
  •     70年前的名著,思路很棒,值得学习。
  •     “新教伦理与自杀论”,为成系统地对STS研究奠定方向基础。
  •     高逼格老师推荐,勉强翻下来,回答老师三个字,没意思。高老师怒值飙升,再次推荐,考完研的寒假再次翻阅,这一遍有了质的飞跃,那些看似无聊的话我都想摘录下来,现在回想,能记住的观点貌似只有一个:科技的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是一连串的事情。本文的论证很强大,可能因为是由博士论文整理出来的。
  •     科学社会学奠基之作之一,1938年发表。“默顿命题”,科学兴趣转移的功利因素背景(经济发展、军事变革因素)和宗教因素(清教伦理)。现在来看,还是简单化。
  •     某通选的读书笔记对象…所谓科学社会史开山之作,默顿关注的是社会环境如何作为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温床;其采用的考量指标是否能完全代表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在现在来看有待商榷。
  •     其实只读了“清教-科学假说”那部分_(:_」∠)_
  •     葫芦话~
  •     这学期有一门课叫科学社会学,学这门课 不得不去研究莫顿,研究莫顿不得不去读他的博士论文即此书。从书名来看,很容易发现和赫森的《牛顿力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根源》是有联系的,莫顿写此书正是受了赫森的启发。书中的一些论述对于我来说已经不算有新颖。因为自莫顿写之后对这本书的解读实在是太多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这个话题太过于老,研一有一门课叫科学史,有一些幼稚的人将科学和宗教完全对立起来。这本书能给予最有力的打击,当然还有莫顿的学生巴博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也肯定了经院哲学对日后科学的发展。我想写个书评!
  •     七八十年之后作者的很多观点已经成为社会学常识,以至于原著反而显得冗长了
  •     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是工业文明的开端。的确很有搞头。
  •     科学和技术并不像科学自己声称的那样一刀两断。
  •     本书作为科学技术社会学的开山之作 颇有些景点 最简单的就是用一些统计方法去运用在科学技术上面 不过越看越不像一本书 更像博士论文 还好是值得一看的
  •     清教徒们好神奇啊......另外为啥英文版的都是节选...
  •     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由现象推到结论的过程。越来越崇尚严密的实证方式,对默顿保持敬仰==
  •     默顿的这本书对了解西方科技哲学发展作用很大。另外,亚马逊的服务态度很好,物流发货很快,送货及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很好。
  •     前面講清教的部分還有點意思,後半段就了無新意了。
  •     研究生政治课,课后作业,这本书的阅读笔记。如果没有这个契机,很难想到自己会读一本社会学的书籍。一门很不受重视的课程,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师。连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把一门枯燥的形式课上升到了道德的指导课,并且他是有这个资本和基础的——那通过谈吐传递出的价值观和对人生、自我的要求和剖析。觉得有些幸运,可以碰到这样的政治老师。只是人生中一共八周每周两个小时的谋面,甚至本想利用这种形式理论课看点论文做点作业,但很快就被课堂所吸引。老师透过历史在向我们传达道德上的追求,很多时候,一些平凡的话却可以深深地触动到我,让我感到浑身颤栗。还有我喜欢的<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
  •     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简直这么多年过去了作品中使用的手法却依然没有过时。只是,翻译的功力欠佳啊!比较生硬。
  •     还是挺无聊的。。。
  •     科技哲学教材思密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