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礼声中求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族史 > 宣礼声中求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1
ISBN:9787500477303
作者:肖芒 编
页数:445页

章节摘录

2004一年4月16日星期五阴雨绵绵通海县委书记邢渭东、中小企业局吕发东局长等领导,再次到纳古与党政领导商量扶持小刀生产发展的有关事项。纳古学校30名教师和小学4、6年级学生共565名于下午3:30~5:00在阶梯教室听“法制教育”课,主讲人为学校法制副校长王永辉,组织马吉仙书记,主持纳文群。中午12点,清真寺的广播响了,叫拜声笼罩着整个村庄,尽管播放的内容重复,不仔细辨别上任教长的演讲录音,是听不清说什么的,但对纳古人来说,这是一种召唤——这是聚礼日,要听从真主的命令,所有男性回民要赶快放下手中的活,放下工作,做好大净,来寺中聚礼。女性回民在家中礼拜。学院的学生以及几位掌教阿訇们陆续进了大殿,13点不到,开始手捧木刻版古兰经诵读(一般到13点15分结束)。接着,教长讲了一刻钟的卧儿兹,内容不离劝善戒恶。到13点30分,开始礼四番聚礼前的圣行拜,接着学院的一个学生用阿文宣讲(虎图白),宣读结束后,集体跟随伊玛目礼两番主命拜,之后,许多年轻人陆续离开,多数年长者继续单独礼完增加的撇申(即每日的响礼),最后,全体做杜阿,求真主承欲,全部结束后,不少人开上轿车和摩托车离开清真寺。戴着礼拜帽、穿着礼拜袍的少儿开始打闹,有的聚在清真寺门口的小吃摊前买烤土豆、烧烤吃。2004年4月17日星期六多云间晴今天上午,合儒胜建盖砖木结构的新房子,一大早,亲戚、朋友、邻居共120余人赶往这里帮忙。在木匠师傅的指导下,这些青壮年纳古人,熟练地竖柱、挂梁,3个小时后,大功告成。仅柱子就立起了16棵,即左山正前、左山前、左山中、左山后,左中正前、左中前、左正中、左中后;右山正前、右山前、右山中、右山后,右中正前、右中前、右正中、右中后。沉重8棵、穿方8点儿、大插梁8棵、小插梁8点儿、小矮人4个、托子4个、认12棵、挂方39棵、马步梁4点儿。悬挑24棵:即左、中、右山前滚沿、山前老沿、山前二经、山正前二经、山脊、山后二经、山后老沿、山后滚沿。整座房子一下子就立起来,速度很快。纳古人的这种“一点即通”的聪明才智、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是其他地方的人很难比拟的。

前言

5年前,我们在云南大学“211工程”、“十五”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设置“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跟踪调查与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基地”这一项目。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既涉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也涉及运用应用人类学“互动作业”方法及其他学科的方法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应用性研究,以及引进智力、项目、资金等发展实践运作问题;此外,还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意义的工作便是:10个调查基地在当地各聘请若干名“村民日志”记录员,对本村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实际出发,把国际文化人类学界近20年来争论不休、模式各异的民族志书写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农村进行实验,让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运用“主位”(emic)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以求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促进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建设。

后记

云南大学民族调查基地纳古镇回族工作站能够顺利的筹建,圆满地完成任务,得到了云南大学、玉溪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纳古镇原书记黄勇、镇长鲁燕标及镇人大主任马恒骧多次亲临基地,用最大能力支持、关心调查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纳古镇政府其他领导、各部门、清真寺两届教长、管事及文化学院的老师也大力协助此项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能顺利展开,并取得丰硕成果。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诚挚地谢意。纳家营清真寺、古城清真寺、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负责人及师生长期以来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和关照,在大型活动和节庆中,为我们调查、摄影、录像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我们能够完整记录了两年来各大型活动的始终。纳古学校马灿敏校长、小学纳文群副校长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素材和信息,使我们能够调查到教育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和最新成果。最值得一提的是纳忠先生三儿子纳家琨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院住房,作为我们调查的基地及工作站,使我们能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开始研究和调查。另外,纳忠先生的长子纳家瑞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书架的钢材;纳忠先生的子孙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给予了我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要特别感谢的是日志记录人员马恒骧、纳文群、马启尧和桂阳4位同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为我们认真细致地记录下了纳古镇发生的一切社会、经济、宗教活动,使我们的资料更丰富,更完善,具有研究价值和原创性。同时,也要感谢两多年来一直为我们坚守在工作站的马丽惠女士,她把工作站管理得有条不紊,让所有的来访者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本书中,村寨概况由马利章老师执笔,所有调查文本的整理、编辑、校对由肖芒编审负责。

书籍目录

“他者的倾诉”:还话语权予文化持有者——“新民族志实验丛书”总序
一 民族志:文化人类学知识生产的结晶和学术创新的核心
二 “更彻底地让研究对象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当代国际人类学界“文化书写”问题为平台的实验
三 用汉语叙述:基于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关系的本土化实验
四 对话:多维交复话语张力的实验
前言
纳古镇概况
第一章 历史沿革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三章 人口
第四章 经济
第五章 社会结构
第六章 政治及参政
第七章 人生礼仪
第八章 文化
第九章 体育活动
第十章 教育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
第十二章 科技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
第十四章 人物
第十五章 文物古迹
村寨日志
日志记录员简介
后记

编辑推荐

《宣礼声中求索》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宣礼声中求索》讲述了:5年前,我们在云南大学“211工程”、“十五”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设置“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跟踪调查与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基地”这一项目。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既涉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也涉及运用应用人类学“互动作业”方法及其他学科的方法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应用性研究,以及引进智力、项目、资金等发展实践运作问题;此外,还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意义的工作便是:10个调查基地在当地各聘请若干名“村民日志”记录员,对本村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实际出发,把国际文化人类学界近20年来争论不休、模式各异的民族志书写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农村进行实验,让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运用“主位”(emic)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以求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促进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建设。

图书封面


 宣礼声中求索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