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的黄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贵族的黄昏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802446038
作者:李硕
页数:174页

章节摘录

插图:孔子自幼是跟着母亲,在姥姥家长大的。孔子姥姥家是农民,穷老百姓。孔子的娘是一辈子没嫁人,还是早年死了丈夫、一直守寡?不知道。反正孔子从小过的是没爹的农家日子。孔子娘家是“颜氏”。严格说,当时老百姓没有姓氏,只有贵族才有。那孔子家这个“颜氏”是怎么回事?因为鲁国有户贵族是颜氏。大概孔子娘家这个村庄,就是这位颜氏老爷的封地。他的农奴们,非要认个姓氏的话,就随自己的老爷。这样,孔子娘家的老乡亲们,说起来也都是颜氏。这个村庄,我们叫它“颜家庄”也未尝不可。后来,孔子混牛了,跟着他混的,很多都是他娘家——颜家的老亲戚,有名的比如颜回父子。孔子小时候,就在这么个小村落里长大。农民整天在田里干活,孩子都从小没人管教,光着屁股到处跑,稍微大点,到六七岁,就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所以,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事”就是下贱人干的活儿。穷人孩子早当家,这是没办法的事。《史记》说,孔子小时候就喜欢玩祭祖宗的游戏,“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但这种夸孩子的话,未必可信,往往是倒着来的。大了干哪行,老乡们就会回忆:“这孩子,打小就好干个啥啥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啊!”不能认真。对小时候这些经历,孔子不太忌讳,也不拿着当吹牛的资本。他成了大学问家后,有个学生想跟他学种庄稼,他说:“吾不如老农。”在他看来,当农民没什么好的,又穷又低贱。能不当,尽量不当。小时候这些年里,孔子不会想到自己姓“孔”,他就是老颜家的人。

内容概要

李硕,男,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过新闻记者、编辑工作。200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年(1-15岁)
生长在姥姥家的穷孩子
贵族父亲的家史
终于认祖归宗
附录:
一、西汉及其以前下层民众的家庭观念——卫青、霍去病家族的例子
二、孔子时代的贵族阶级
第二章 青年(15-35岁)
学着当贵族
和阳虎的冲突
成家立业
附录:
贵族的姓和氏
第三章 追随鲁昭公逃亡(35-40岁)
春秋贵族政治的难题
两个人的战争
流亡在齐国
四十而不惑
附录:
鲁昭公出亡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四章 阳虎时代的孔子(40-50岁)
阳虎的邀请
又一场内战
孔子的社会主张
孔子的课程:六艺
孔子的学术:六经
敬鬼神而远之
附录:
孔子时代的祭祖先
第五章 从政生涯(50-56岁)
三桓的难题
孔子的政治事业
从政心路:适应和难以适应
政治斗争,黯然下野
第六章 卫灵公门下(56-57岁)
“东方反晋联盟”
南子夫人和蒯聩太子
疑似阳虎
当哲学家遇到女人
附录:
晋国扩张史
第七章 周游列国(57-59岁)
游历和南下
故乡宋国:和同性恋的冲突
周道倭迟岂不怀归
郑国也没机会
陈国与回归
黄河啊黄河
附录:
贵族社会的同性恋风气
第八章 第二次南行(59-63岁)
安闲的陈国,战乱的北方
小国寡民
孔子的苦恼
颜回和子贡的较量
北归
第九章 卫鲁晚年(63-73岁)
后“东方反晋联盟”时代的鲁卫
晚年心境
哲人其萎
尾声
孔子身后事
附录 《史记·孔子世家》

编辑推荐

《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生长在姥姥家的穷孩子,贵族父亲的家史,终于认祖归宗,学着当贵族,两个人的战争,流亡在齐国,阳虎的邀请,又一场内战,黯然下野,东方反晋联盟,疑似阳虎,当哲学家遇到女人,和同性恋的冲突,周道倭迟岂不怀归,颜回和子贡的较量。

作者简介

这部传记依时间顺序再现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及其主要弟子的事迹。此外,《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还描绘了春秋晚期的列国政治局势,以及久已消失的贵族社会的种种礼俗、风尚,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现孔子生活的时代和社会风貌,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人其事。在史料运用方面,关于孔子事迹、言行,以《春秋左传》《史记》和《论语》为基础,旁及儒经(主要是《仪礼》《礼记》《诗经》)和战国诸子书(如《孟子》《庄子》《墨子》)。对产生于司马迁之后的关于孔子的种种传说故事,基本不予采纳,但有些会在辨析中提到。其他关于社会背景、时代特色的内容,则兼采各种史料,并运用了一些考古学成果。
对于孔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作者努力避免各种先入之见,不神化,也不戏说、漫画化,以理解之同情来讲述孔子以及同时代其他人的命运际遇、悲欢离合。书中的孔子,是更符合历史客观的孔子,也是更真实、更鲜活的孔子。

图书封面


 贵族的黄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第一次对“圣人”一词留下印象竟然是看《西游记》。   通臂猿猴告诉孙悟空,世上只有三种情况可以长生不老(不朽?),一为佛,一为仙,还有一个就是圣人。猴子后来自封“齐天大圣”,带个圣字,不知跟这个解释有没有关系,反正我是由此才觉得,“圣人”也是个有趣的玩意儿,仅仅是修行的法门不同——不像佛祖那么牛,也不像神仙一样炫,但是同样能够与天地齐寿,日月同辉。够了,能长生不老,还图个啥?   我们这一茬人心里不可能真的有圣人,尤其是那位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因为父母一代是“红旗下的蛋”,“破四旧”肯定少不了,“批林批孔”也都参合,从小就是容着你在大院里、马路上“疯”,哪想到逼你去读圣贤书?   李零教授在《丧家狗》里说的没错,年轻的时候,不光是他,没几个能把《论语》老老实实看完,或者真觉得那书好看。大学一年级,跟班里一帮同学去曲阜玩,买了本袖珍的《论语》,导游忽悠我:“半部《论语》治天下,看完这书你就可以做联合国秘书长啦!”。后来也知道,不是她忽悠我,是宋朝的宰相赵普忽悠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但是毕竟学了中文的专业,觉得是该认认真真读个原典,所以捧着本《论语》开始做样子。没两个月,《论语》换成了《搜神记》,圣贤书不是不想看,是实在看不进去。就记得“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没办法,怪力乱神都比夫子好玩多了。   所以,韩寒在博客里对“子”们的挖苦,引起一大堆人的赞同,乍一看也能理解。看书跟吃东西差不多,闻着香才能吃下去,人家更年轻的孩子,比我们在更为自由和优渥的环境里读书长大,骨子里就没有灌迷魂汤,味觉不轻易被麻醉,想让他们上当受骗是太难了。读书这么苦,读圣贤书更苦,没有功名利禄牵着你鼻子往前走,就像听《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没完没了的唱《Only you》,那不是教育,那是搞虐待。   但情况似乎又不是这么个简单的情况。胡玫导演命苦!《孔子》电影如果早出来个一两年,跟着于丹大妈的《心得》一起配套贩卖,没准儿还真能赚个盆满钵满。韩寒同学如果在一年前开骂,还没开口也许就跟李零教授一个结果,落个毁谤“圣人”的罪名,淹没在众人的唾沫星子里。   事情就这么奇了怪了。一年前,一本错误百出、字数稀少、价格不菲的《论语心得》卖了几百万册,“女孔子”于丹被抬着到世界各地开示说法,只差接受祭祀啦!现如今,胡玫斥资数千万的《孔子》电影上映后,上座率稀稀拉拉,如果有人骂或许还是好事,但韩少一开口,这片子落了个没人看——所有废话都白说了,只有票房说了算啊!   于丹大妈一说自己为啥“火”,就把“道不远人”抬出来,她觉得自己把圣贤的大道理变成了通俗易懂的思想传授给大家;但是胡玫导演似乎也没有刻意装逼,从周润发到周迅,从孔子和南子的历史悬案,到好莱坞的动作设计与数码科技,彻头彻尾的商业运作,她的姿态就是要亲近大众——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胡玫的策划肯定来自于丹的启发,同时一条道上的人,结果区别咋就这么大呢?   李零教授后来有一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叫《去圣乃得真孔子》,把这理儿说的很明白,史上有活孔子,有死孔子,有真孔子,有假孔子,有被神化的孔子,有作为平凡人的孔子,有被树为圣人的那个孔子,也有那个思想者教育家的孔子……大家究竟爱的是圣人的孔子,还是活着的孔子?或者,进一步说,爱的是“圣人”,还是孔子?   其实捧于丹的人,未必真的就爱孔子,他们只是爱圣人,只要听到“圣人”两个字,就会头脑发热、四肢发麻;但是时隔一年,他们把孔子忘了,然后圣人倒是记得,只是现在换了个名字,叫做“阿凡达”。   这些都是刻薄话,说着过瘾,貌似深刻,其实于事无补。   诺大个国家,认真读书的人原本就没几个,指望李零的道理被他们听懂跟“鸡同鸭讲”差不多,指望《论语》能被他们完整的读下去就更是“愚公移山”了。于丹的书不能看,是因为实在错误太多,道理太浅,里面没有正确的知识,却隐含着“正确”的政治企图;胡玫的电影可以不看,不是不支持国产大片,而是基本价值观离于丹或许不远,她们俩唯一的区别就是于丹发财了。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李硕的这本《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倒是推荐一读,其特色罗列如下。   其一,作者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式,系统完整的解释孔子的内心世界与人格构成,例如孔子的出身地位,孔子与阳虎的微妙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诠释孔子的思想和命运。其解释不必全部认可,但确有启发。   其二,作者运用他的历史知识,搭建了一个全息立体的春秋时期的世相百态。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先秦的人们是如何过日子的,这也是孔子生活的背景,从而有助于认识一个最世俗版的孔子。   其三,作者和李零颇有类似之处,就是运用可靠的知识和可靠的常识,来揣摩世态人心、解释历史。他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描写一位活着的孔子,而非一位死去的圣人。   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对于那些不了解春秋史和孔子的读者来说,这是本相对通俗易懂的书,并且好看。看完这本书,会对孔子建立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产生继续了解孔子、阅读原典的兴趣。   我自己就是这么看书的,事实证明效果不错,起码不烦也不累。先是《贵族的黄昏》,然后是李零教授的《去圣乃得真孔子》,然后是《丧家狗》,然后,如果真的兴趣浓厚,就按照《丧家狗》里开的那串书单一点点读下去。   现代理性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宗教迷信进行祛魅,这是马克斯韦伯的重要观点。可以说无论李零还是李硕的书都是沿着这个路径继续工作,这远比于丹、胡玫举着一个假大空的圣人,再高喊“道不远人”有价值多了。李零的一个观点非常有价值:《论语》是“子书”而非“经书”,要把孔子放回诸子百家里,当作诸子之一来读,任何抬高和圣化,都是误读。   不过,笔者还是存有困惑。当知识分子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圣人”给解构了之后,为何“圣化”和“神化”的需求并未衰退呢?就好像科学理性的精神看似早已深入人心,但为啥烧香打卦的情况却愈演愈烈了呢?当年,子不语怪力乱神,为啥后世从干宝到苏东坡,从袁枚、李渔、纪晓岚到蒲松龄,总有那么多文人前赴后继的继续在说这些看似不靠谱的玩意儿呢?前两年市面上,于丹大妈的孔子《心得》卖的好,但是“怪力乱神”,悬疑、恐怖、奇幻、穿越的小说卖得更好。社会出了问题,庸医开昏药,知识分子是该指出这药方子有问题,但是病根子在哪里?怎么去医治?可能这才最有探讨的价值!   就像我小时候,从《西游记》里认识圣人一样,表面上是因为“长生不老”,实则隐含着生命的困惑。当年的孔子和今天的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或许都一样,惶惶若丧家之犬,不仅仅是因为理想无法实现,还包括不知道灵魂应该在哪里安放?   总有一天,上帝、圣人、佛祖、神仙都会被祛魅,这世界会变得很科学但是也很无趣。心灵的世界绝不能寄托于一劳永逸的科学技术或精神药方,我们阅读先秦的典籍,不只是为了还原真实,而是从前人的言论里搜索相同的问题,为寻找家园的旅程建立一个共同的开始。   从这个角度说,孔子不是圣人,但是先行者!我们可以不爱圣人,但是还可以爱孔子。
  •     某门课的老外是个孔子迷,故而为了讨他欢心借来看看能不能在论文里用上。虽然完全没用上,还是很迅速看完了。语言还算诙谐,不过没诙谐到发笑的地步,单纯是没有一般的孔子传记那么正儿八经净说好话。果然看孔子的私生活比看孔子的教学史有意思得多,孔子跟阳虎之间那爱恨交加彼此留意的小奸情啊!!
  •     这是一本孔子的传记。读完之后对孔子的人生没有太多感慨。到是觉得其中古人的习惯风俗的描写颇有趣味。 还有一些小故事趣味盎然,摘记一些以飨其他读者。【子贡的智慧】和孔子的众多弟子不同,子贡喜欢做生意。 当时和下层民众做生意,很难赚大钱。子贡跟随孔子做学问,有了学问就能接触和结识到大贵族,同他们做生意才能赚大钱。 孔子周游列国,子贡一路跟随,结实各国贵族,考察各国行情,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如此周游一番,孔子还是没有将自己的治国理想推销出去, 倒是子贡变成了大富翁。 乍一看,子贡凭借着孔子的威望来谋取一己私利。但回顾子贡跟随孔子的经历,便知这样的观点过于片面。其实孔子从子贡的商业才能中也获得了诸多益处。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多来源于子贡。在离陈赴楚时,孔子被围,几乎饿死。多亏子贡疏通围兵,求援于楚王,才解了陈地之围。 孔子死后,子贡携部分弟子编著了《论语》和《礼记》,对后世影响很大。 可以看出子贡的路子是,学问通仕途,仕途保生意,生意养学问。 只有经济独立,才有可能做纯粹的学问。【商人一词的由来】西周灭商之后,为了安置商朝原住民,周朝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态度。 顽固的商朝人被迁到洛阳城,远离朝歌,防范他们造反;温和的商朝人被迁到关中,西周的中心;还有一部分早已归降周朝的商人,跟随协助周人讨伐自己弟弟纣王的微子,迁居到商丘一带,建立了宋国。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没有得到安置,因为丧失了土地,生活没有着落。为了解决生计,他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做起了生意。商朝原本统治中原,对各国经济状况有很好的掌握;同时由于旧贵族的缘故,商人深谙各国贵族交往的礼仪;因此生意很成功。渐渐地,人们将生意人和商朝人等同起来,形成了使用至今的“商人”一词。【哲学家与女人】孔子处不好与女人的关系,经常说“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受他的影响,孔子以及几代后人都把自己的老婆休了,所谓“孔门三世出妻”。 不单单是孔子的家人如此,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蒸梨不熟”而出妻,后世的孟子则因为害怕事业失败而出妻。这些无厘头的理由现在看来实在是匪夷所思。对于哲学家,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一个普遍问题,不独孔门子弟。 苏格拉底的老婆是个悍妇,如果和老婆起争执了,苏格拉底只能和自己老婆躲猫猫。 后来的康德,笛卡尔打了一辈子光棍,不近女色。尼采既不想取个老婆来烦自己,也不想打一辈子光棍,他一生中和女人在一起的时光,都在妓院里度过。【周人的姓氏】虽然现代姓与氏表示相同的含义,并且经常连在一起使用,但是在周朝时,姓与氏却有着明确不同的含义。 姓相对于氏涵盖更大范围的人口, 前者表示一个种族,而后者表示更加具体的某一个家族。 按照周时的风俗,同姓不能通婚,只能异姓通婚。例如,周人为姬姓,他们经常和姜姓的友邻部族通婚。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俗,可能是进化选择的结果。当时同一部族的人口不多,族内通婚和现代的近亲结婚一样,会降低后代质量和生存能力。 偶然形成异姓通婚风俗的民族获得更大的进化优势, 使得本民族以及本民族所传承的风俗一并保存下来。周人的氏类似于现代的姓或者英语中的family name。 秦以前,贵族的封地和官职可以世袭。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贵族们一般采用自己的封地或者官职作为本家族的氏。 “司马氏” 就源自古时掌管军事的官职--司马; 而三家分晋中的赵、魏、韩三大家族, 他们的氏就源自本家族封地的名称。对于一无官职二无封地普通平民,他们的氏只能源自于具体的工作,例如“庖丁”中的“庖”,既是这个人的氏也是他的职业。 与此类似,英语中很多family name也来源于职业,例如Smith是铁匠,Baker是烤面包工等等。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这部书还好,挺不错的!就是版面有点差,不够整洁!
  •     很喜欢的一本孔子传记,轻松亲切,还原了孔子作为一个人的成长
  •     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文风吧?口语随意,处处想显得幽默。
    不过为啥看多了《明朝那些事》,没啥感觉了呢?感觉一般!
  •       某门课的老外是个孔子迷,故而为了讨他欢心借来看看能不能在论文里用上。虽然完全没用上,还是很迅速看完了。
      
      语言还算诙谐,不过没诙谐到发笑的地步,单纯是没有一般的孔子传记那么正儿八经净说好话。
      
      果然看孔子的私生活比看孔子的教学史有意思得多,孔子跟阳虎之间那爱恨交加彼此留意的小奸情啊!!
  •     把孔子写成这样,也是算落地了
  •     得自王柃逸处
  •     胜过钱穆的《孔子传》,等。
  •     文风酷似李零,观点也多袭李零。只不过更适合中学生看~
  •     休假一天看完了一本书。文笔轻松描写一个不轻松的时代和一个不平常的人。印象深刻的是贵族之间的风尚。齐鲁交战,齐国战车列完阵,先敲鼓,自己不进攻请鲁国先,被曹刿耍小花招输了;宋襄公和楚国打仗风格更高尚结果受伤而死而楚国也不灭宋班师回朝。还有孔子的屡易其主,不入险境和偶尔和别人别别苗头和小小的报复心都很有意思,很人性。他晚年开始研读周易,是否是对自己不得志的一生的另一种思考。盛名远播,却买不起一具棺椁给先去的儿子孔鲤。呜呼哀哉!
  •     小报记者的思维与笔头儿。
  •     儿子很喜欢,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读了两遍.希望当当网多介绍一些历史书
  •     以还原孔子生平为切入点,借用与其时代较为接近的史料,最大限度的破除后人为尊者讳而百般美化的传说甚至神话,描绘出了当时贵族社会分崩离析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私心有缺点但更有人情味的孔子,不再是圣人的至善面目,甚至带着几分狡黠、几分虚伪、几分迂腐和几分自私,他和阳虎的相爱相杀,他对颜回和子贡的厚此薄彼,他对女性的冷漠和疏远,他粗鄙的出身和对贵族优越感的固守,种种选择都极值得玩味。不过作者在行文方面仍略有滞涩感,读来前重后轻,以至于针对孔子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的记叙并没有展开,近于简略。何况打着“还原”旗号的研究总归还是一家之言,兼听则明,但不可偏听偏信,所谓“真实”,谁又能肯定这就是真相呢?
  •     好书,既通俗又有史料,写得很连贯
  •     周贵族的黄昏 有制约力量的形成 但最终没有出现议会之类的制度 这些最后还是由西方发展出来的 一个道学教书先生在他活着的时候 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     写一个时代和一位祖师,话语还是轻佻了些。孔子所幸生在那个乱纷纷的时代,若是清平盛世,最多蜗居僻壤,教几个学生,哪儿来的周游列国,哪儿来的传播思想。都是命。
  •     结合《孔子世家》和《论语》,讲述孔子的生平,还详细介绍了论语中几种时间的背景,当时的政治事件,很有意思。 原来春秋时候的贵族最早也是战争发家的,这一点和欧洲很相似,只不过后来渐渐地退化了,开始标榜文化。在孔子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并没有战国时候残酷,即使是战场上也守礼法,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年代,这种彬彬有礼的贵族作风现在的人已经难以想象了。贵族生活得很是悠闲,在国与国之间穿梭,赴宴以及八卦。
  •     从野合私生子到万世师表,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成王败寇。http://mp.weixin.qq.com/s/i4VjpF5UZHGdtK1enlfyBA
  •     这本通俗易懂的书勾起了我了解真实孔子的兴趣。
  •     编辑的第三本书
  •     书虽小,但亲切,放在时代的背景中,孔子是如此的清晰而可触。
  •     可翻一翻。其中,孔子和阳货的对举,有点意思。
  •     妹妹的高中老师推荐的,这边卖得没货了,卓越优惠挺多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