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民国创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细说民国创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
ISBN:9787208024663
作者:黎东方
页数:346页

章节摘录

  谢缵泰与李纪堂、洪全福等人,一直到了壬寅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阴历十二月,一切准备近乎完成之时,才把他们的计划写信告诉孙中山。那时,孙中山已经到了越南的河内。  而且,他们在筹备的期间,也把陈少白瞒得紧紧的。为什么?可能是谢缵泰由于受杨衢云之死的刺激太深,不免趋向于一意孤行;也可能是他意在完全与洪门的人打成一片,在起事以  前不想让兴中会的人知道。  谢缵泰本人是否属于洪门,待考。他的父亲谢日昌,属于洪门,是三合会的一个元老。谢日昌的好朋友之一,是洪全福。洪全福在太平天国期间转战湘鄂皖浙诸省,当到左天将,封为瑛王、“三千岁”。太平天国失败以后,他在洋船上当了几十年厨子,年纪大了,住在香港,挂起牌来行医。谢缵泰看中了他的资历,便和李纪堂常常研究,决定了请洪全福出山,作“大明天顺国”的“南粤兴汉大将军”。  这个国名,确是有点特别。“大明”两个字,具有浓厚的洪门色彩。“天顺国”三个字,显然是为了借重洪全福在太平天国的那一段历史。我们不能责备谢缵泰把国名起得不够理想,因为那时候兴中会本身也还不曾定出“中华民国”四个字的国名来。就清廷署理两广总督德寿的奏折,作一考证,似乎庚子惠州之役期间,郑士良所用的国名是“大秦国”三个字。  值得我们钦佩的,是谢缵泰所拟定的国体,并非君主,而为民主。他在壬寅年八月十四日的“三人会议”上向洪全福与李纪堂提议:事成以后,举容闳博士为临时政府大总统。洪、李二人立即赞成。  没有李纪堂,便不会有这一次“大明天顺国”的运动。因为,绝大部分的钱,是李纪堂一人所出。纪堂是兴中会的会员,也是庚子惠州之役负责管钱的人。孙中山交给他两万元,他加了很多钱进去。惠州之役失败以后不久,他的父亲李升病死,遗留给他与两个哥哥每人一百万元。那两个哥哥对革命毫无兴趣。他呢,把这一百万元都直接间接、前前后后花在革命上。  这一次,他答应了出五十万元。事实上,由于起事未成,所花的不到此数,却也至少在十万以上;所准备的枪械,所动员的洪门弟兄,所设置的机关,其数量与规模,比起惠州之役,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中文的布告,英文的宣言,都已印好。由于要等到事成以后,才公举容闳出来,所以暂时在布告与宣言上都不用容闳的名字,而由洪全福以“南粤兴汉大将军”的衔头出面。  谢缵泰等人的总机关,设在香港德忌笠街二十号顶楼,称为“和记栈”。

前言

  人们大概都知道,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载有“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大概也都知道,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蔡中郎”,当然就是说三国史当中的一个片段。  南宋晚年吴自牧的《梦粱录》则记有“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耐得翁《都城纪胜》所载略同)。这里所说的“通鉴”,绝不是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或朱熹的《通鉴纲目》而言,而是略似“通史”之意,与下文之“汉唐历代”是一样的意思。  举述以上三事,我是想用来说明,到了宋代,一般社会人群的文化水平,在当时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自然形势走向的推动下,也正企求逐步提高,故不论城市的市肆、涂巷,或是百姓聚居的村落,都有以讲说史事为专业的人(包括盲人)。但是,这些以讲说史书为业的人,全都是并不真正读过史书的人,他们只是在从某些读书人闻知某一阶段的历史(大都是战乱最多的时期)的粗略梗概之后,再加以演义和穿插,增加一些热闹的、传奇的场面,写成文本,口耳相传。有许多盲人也成为这类传承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藉以用为谋生的一种技艺。这许多讲史的文本,经过长时期和千百人(包括一些真正读过史书的人)的充实修改,最后便结集为《三国志演义》、《五代史平话》、《水浒传》等书,成为现今多数人喜读的古典小说。  在《三国志演义》等书已经广为流行之后,在各大城市以及乡村市镇的市场或庙会上,一直还有人在继续讲说三国的群雄和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也仍然能吸引一些听众,这说明,由并不阅读史书的人向社会人群讲说历史故事的风习,在继续了千百年之久而并未改变。  可是,在抗日战争期内,在当时作为临时首都,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重庆,却有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挺身而出,要向这个山城的社会人群,讲说真正的历史事实。他找定了一个可以容纳大量听众的会场,作为他演说的固定场地,按一定的日期和一定的时间,到那里进行演讲,听众则须买票入场。这真称得起是一支异军突起,然而这支突起的异军,一上阵却收到了横扫千军的效果。前一期的讲题是“说三国”,后一期的讲题是“说武则天”,听众与日俱增,在重庆这个山城,确实引起了一大阵轰动。我当时身居北碚的复旦大学,距重庆百多华里,竟也经常有为这番讲史的叫好声传来耳边,经常为这一轰动效应所震动。  若问:主讲人何以具有如此这般的魅力?何以能使他的讲史引起如此这般的轰动?我的答复是:因为他是洞晓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那时他的正式职务,是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主持史地教育委员会,并在中央大学历史系兼任教职。  黎东方教授所讲说的三国史或武则天的历史,全都大异于从宋代以来,出现在城市或村镇中那些说书人和讲史人所讲说的内容,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  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串,然后做出他的讲词。照这样做,按常理而论,则他的讲说,较之那班职业的说书、讲史人,便应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听众的兴趣,然而他竟能以突起的异军,横扫一切职业的说书、讲史人员,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他既已把所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原,而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述,既显示出踏踏实实,决不浮泛;所表述的史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则其取得那样的成功,岂不正是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一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邓广铭  人们大概都知道,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载有“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大概也都知道,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蔡中郎”,当然就是说三国史当中的一个片段。  南宋晚年吴自牧的《梦粱录》则记有“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耐得翁《都城纪胜》所载略同)。这里所说的“通鉴”,绝不是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或朱熹的《通鉴纲目》而言,而是略似“通史”之意,与下文之“汉唐历代”是一样的意思。  举述以上三事,我是想用来说明,到了宋代,一般社会人群的文化水平,在当时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自然形势走向的推动下,也正企求逐步提高,故不论城市的市肆、涂巷,或是百姓聚居的村落,都有以讲说史事为专业的人(包括盲人)。但是,这些以讲说史书为业的人,全都是并不真正读过史书的人,他们只是在从某些读书人闻知某一阶段的历史(大都是战乱最多的时期)的粗略梗概之后,再加以演义和穿插,增加一些热闹的、传奇的场面,写成文本,口耳相传。有许多盲人也成为这类传承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藉以用为谋生的一种技艺。这许多讲史的文本,经过长时期和千百人(包括一些真正读过史书的人)的充实修改,最后便结集为《三国志演义》、《五代史平话》、《水浒传》等书,成为现今多数人喜读的古典小说。  在《三国志演义》等书已经广为流行之后,在各大城市以及乡村市镇的市场或庙会上,一直还有人在继续讲说三国的群雄和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也仍然能吸引一些听众,这说明,由并不阅读史书的人向社会人群讲说历史故事的风习,在继续了千百年之久而并未改变。  可是,在抗日战争期内,在当时作为临时首都,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重庆,却有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挺身而出,要向这个山城的社会人群,讲说真正的历史事实。他找定了一个可以容纳大量听众的会场,作为他演说的固定场地,按一定的日期和一定的时间,到那里进行演讲,听众则须买票入场。这真称得起是一支异军突起,然而这支突起的异军,一上阵却收到了横扫千军的效果。前一期的讲题是“说三国”,后一期的讲题是“说武则天”,听众与日俱增,在重庆这个山城,确实引起了一大阵轰动。我当时身居北碚的复旦大学,距重庆百多华里,竟也经常有为这番讲史的叫好声传来耳边,经常为这一轰动效应所震动。  若问:主讲人何以具有如此这般的魅力?何以能使他的讲史引起如此这般的轰动?我的答复是:因为他是洞晓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那时他的正式职务,是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主持史地教育委员会,并在中央大学历史系兼任教职。  黎东方教授所讲说的三国史或武则天的历史,全都大异于从宋代以来,出现在城市或村镇中那些说书人和讲史人所讲说的内容,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  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串,然后做出他的讲词。照这样做,按常理而论,则他的讲说,较之那班职业的说书、讲史人,便应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听众的兴趣,然而他竟能以突起的异军,横扫一切职业的说书、讲史人员,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他既已把所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原,而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述,既显示出踏踏实实,决不浮泛;所表述的史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则其取得那样的成功,岂不正是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吗?  ……

内容概要

黎东方原名智廉,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皮店乡。1907年(光绪33年)农历8月初8日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其尊翁黎淦字衡平,清季举人,仕于江南。
他髫龄随太夫人李氏居江都,母教甚严,先诵经史,后入小学,9岁从武进邓师习英文。稍长,负笈远游,先后就学于上海南

书籍目录

序一《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序二《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原初版《自序》原《再版自序》《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中国大陆版自序一 老百姓怕官二 官怕洋人三  洋人怕老百姓四  民国的国父五  兴中会六  孙中山的家世与早年七  乙未广州之役八 横滨分会九 伦敦蒙难一○ 宫崎寅藏(一)一一  康梁(一)一二  宫崎寅藏(二)一三  庚子惠州之役一四  史坚如一五 再接再厉一六  大明天顺国一七  革命潮 一八  《革命军》一九  《苏报》案二○  思想战(一)二一  康梁(二)二二  思想战(二)二三  秀才从军二四  同盟会以前的同盟会二五  冯自由二六  黄兴二七  华兴会二八  科学补习所二九  同盟会三○  《民报》三一  吴樾三二  陈天华三三  丙午萍醴浏之役三四  日知会三五  丁未黄冈之役三六  丁未七女湖之役三七  丁未防城之役三八  丁未镇南关之役三九 徐锡麟四○  秋瑾四一  戊申钦廉上思之役四二  戊申河口之役……

编辑推荐

  民国的历史复杂多变,作者秉承司马迁和修昔底德史学的精髓,生动而又尽量客观地讲述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作者简介

本书介绍孙中山创在民国的前后经过,详细、全面、有些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对想了解民国历史的人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细说民国创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让人看得很不爽快,虽然你不得不佩服黎老他的记忆力,他扎实的学术功底,能把那么多的人名,一一记下,那么多繁文缛节的东西都详实的讲述出来,太厉害了。同时,你从文章中总能看出黎老对革命的满腔热情,和对革命者的无线敬佩之情,但读多了总觉得当年的革命者真的是好幼稚,好天真的呀,很多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书上出现名字的时候就死掉了,有的人更是不明不白的死掉了,比如说邹容,按理来说是个很聪明的人,写了《警示训》那么好的文章,后来愣是被更聪明的章太炎给害死了。另外,革命者做事情完全没个计划,拖拖拉拉的,没有章法,缺少指挥,不会发动群众,不会搞宣传,天天跟一帮华侨窝在一起,不了解时务,总之,怎么看都有些可笑和窝囊。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国父他老人家惊人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决心,最重要的是他的那颗诚心,十次起义最后终获成功!这种惊人的诚意让我不禁发现这就是他一定会被中国人民所敬仰和爱戴的原因吧,不仅影响当时的世人,同样也激励我们每一代人,不怕失败继续向前,只要为你的目标而拼搏,只要你有一颗诚心,你终将成功!似乎这就是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国父的原因,而且这也是为什么这100年来他永远屹立不倒的缘由吧!
  •     黎先生的用语中有一些明显的个人感情和国家感情在其中,甚至是有点排除其他党派,尽管是民国时候的党派了,感觉黎先生一直和中国传统的历史主流在一战线上,例如说保皇党觉悟等词语,甚至是把清朝末年的失败全归罪与李鸿章等等,而且对孙中山也有点个人崇拜, 黎先生笔下的人物过于鲜明了,鲜明的几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了,圣人永远是圣人,魔鬼永远是魔鬼,圣人不会犯错,魔鬼不会做好事了。我认为这些观点太个人化,太片面了,甚至是错误的。个人认为不能用单纯的几个词来标签某个历史人物,例如英雄,汉奸等,人都是复杂的动物,人得行为都是在复杂的思想支配下完成的。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近代史學大家..一本普及類的書卻能如此深刻...當然,講的不是我關注的..
  •     看过民国就是这么生猛,大部分内容还是有所知晓,作者直书身边的历史,在翻阅书籍之外亲身访问,令人尊敬。
  •     推荐仅仅因为那段历史不为人所熟知,讲得太细了,有些不适应
  •     说的事都比较冷僻
  •     民国创立的历史果然无趣得很。
  •     民国革命党造反始末……孙中山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开路人,但民国的革命更多还是有赖于一大群不畏生死的志士仁人。 黄兴被严重低估阿。
  •     各种八卦
  •     也比较简单,可能越到近代,越不容易细说了
  •     太细了像资料罗列
  •     没仔细看,一个小时翻完,既不严肃也不有趣,感觉孙先生只在开头和最后有点戏份,其他历史好像和他没什么关系,里面的“起义”看起来也相当儿戏,介绍了一大帮不为人知的民国义士,对清政府的方面基本没什么描述,不客观
  •     很久以前读过的,黎东方写的书读起来就是过瘾
  •     非常好的书,百看不厌
  •     这流水账记的...
  •     系列中最烂的一本,没有之一
  •     各种失败,各种筹款。。。盛宣怀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     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起义失败一百次不要紧,只要最后一次成功
  •     这个感觉一般
  •     写的非常详细。
  •     难得
  •     这本书的妙处是你可以不用备课了
  •     个人很喜欢这本
  •     共和国不是武昌一役造就的,而是无数爱国志士奔走,呼告,筹款,宣传,起义......牺牲无数无名英雄的生命换来的。最开始反而是最难的,被当成笑话看,实力弱小,缺钱少粮,无兵无将,但是就是这一群不识时务的人前扑后继方有民国的创立。
  •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这一个系列“细说”都是高中时候很爱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