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客1202·两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史客1202·两情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15504315
作者:萨苏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丁玲对雪峰的爱情,随着1933年《不算情书》的公开发表,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丁玲对雪峰的思念怀念之情,在《悼雪峰》和《我与雪峰的交往》两篇文章中,坦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 我于1982年到丁玲身边工作,那时雪峰逝世已6年。我没有见过雪峰,但听到丁玲每每谈到雪峰,都带着一种尊重、崇敬的口气,甚至在她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雪峰。即使我这样的晚辈,也能感受到丁玲对雪峰的一往情深。 雪峰对丁玲也这么好吗?我悄悄地问凤珠。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给丁玲做过秘书,自然见过冯雪峰。“雪峰对丁玲可说是感情深厚!”凤珠十分肯定地回答,还讲了两件小事。 有一次丁玲让凤珠到雪峰家去送一个文件,雪峰热情关切地询问丁玲的身体、生活起居、工作情况等,问得很多,很仔细。凤珠一一回答,告辞出来,雪峰竟送到大门外。凤珠走出很远了,回头一看,雪峰还站在那里望着。“我知道,这不是雪峰同志对我的客气,只因为我是丁玲派去的。”凤珠说。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丁玲、冯雪峰先后担任过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和《文艺报》主编。1950年代中期,他们同时受到错误批判。在一次作协召开批判他们的党组扩大会会议上,在冯雪峰发言时,丁玲忽然插话:“我知道,你那样讲,都是为了维护我!”本来气氛森严的会场,听到这样的对话竟也一片沉默。凤珠说,我心里真难过,都什么时候了,还互相惦记着呢! 还有一件关于“眼睛”的事,在文人之间广为流传。1941年2月,“皖南事变”之后,雪峰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受尽苦疫和疾病的折磨,几度濒临死亡边缘,却奇迹般生还。在狱中,他告诉难友、画家赖少其,他梦见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是这双眼睛支撑着他,激励着他几次渡过难关。赖少其根据他的描述,画出了这双眼睛。1949年7月,召开第一次文代会,全国各地代表齐聚北京。赖少其第一次见到丁玲,马上醒悟了:呵!这不是雪峰心中的那双大眼睛吗? 1983年12月19日,骆宾基走访丁玲,他说1939年3月他到浙江义乌神坛村看望雪峰,一共长谈三夜,其中一夜,雪峰专门讲到对丁玲一见钟情。骆宾基说:“我印象当中,他见了你,有一个感想:完了,什么都完了,名誉呀,地位呀,都完了。我心里想,怎么会有这种感情呢?后来年纪大了,才懂得,那也是一种被俘虏的样子,一见就钟情的样子。” 丁玲听了哈哈大笑:“那他都没有给我讲过,没有表现过。”丁玲说:“他就是喜欢谈长征的故事,谈毛主席。他给我写过一封信,这封信丢了,他说他在集中营里的时候,脑子就是想着三个人:鲁迅、毛主席、丁玲,这三个人的力量把他支持着,度过了那么多艰苦。” 雪峰留存于世有三篇评论丁玲作品的文章:《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丁玲文集后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吴长华老师称这些是“丁玲最满意的评论”,因为这是评论者基于对作者的生活、思想、感情、写作时代背景等真切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出的具有真知灼见的评价。

前言

“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这是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描写乱世之恋时发出的感慨。    《史客》这一辑,所要讲述的,正是历史的情感——斯人已去,故事众口相传,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也不过是彼时的欢喜悲忧。其中,爱情,如花儿绽放,不论多么短暂,即使被岁月风干,已然保留下了盛开的姿态,后人见着,也能分辨出,它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留下怎样的馨香,历经过怎样的风雨。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万木生长,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情感的滋生,挫折、离乱都只会成为对蓬勃的砥砺。这里截取的是1935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的感情世界,大多是抗战时期国人的爱情。我们并没有选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的恋情,而是选择了革命、战争、隐蔽战线等特殊环境下发生的爱情,比如延安的恋情,比如敌占区的恋情。我们试图调动不同观察者的笔,勾画那个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年代中国人的情感史。    我们不刻意挖掘花边新闻,因为我们不仅仅关心男女两情,更关心藉由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折射出的宏阔的历史,以及爱情选择与主人公一生命运之间的联系;我们也不仅仅停留在这十年,而是将视线延伸到之前和之后的漫漫红尘。时间犹如滔滔江水,这些人和事,也许不过是流转的浮萍,随着承载他们的拍案惊涛逶迤而去。人在事中或不自知,后人观之,当有所思。所谓后浪推前浪,每个人都裹挟在历史的巨浪中,受其影响,被其左右。野夫在《大伯的革命与爱情》中说:“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生,一个风华绝代的小姐,在一个烽火狼烟年代的邂逅相逢,几乎注定要像星球相撞一样,开始他们乱世佳人的孽缘。那一年,他们也都才十八九岁啊。蠢蠢萌动的春心,放在国破山河之下,仿佛预示着他们破碎的今毕。”    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暗合。掩卷沉思,除去尘世的浮华与落寞,彭德怀与浦安修,沈霞与萧逸,我大伯与王冰松们的命运其实都是相似的,他们的爱情与他们所共同经历的那个时代,以及后来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都休戚相关。    对于历史,我们常常想当然。站开距离,冷静的观察、剖析是需要的,但不能预设立场,曲解了历史的本意;设身处地、“同情的理解”那一代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包括话语环境,才能重新拨动旧日的心弦,不至生出一隔膜和误解。历史,更需要历史人物自己的声音。比如丁玲的秘书王增如,郭小川的女儿郭晓惠,从她们的笔下还原了革命话语中的情感方式,那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自身的逻辑。而茅盾的女儿沈霞,一个革命圣地青春少女的日记,坦露的内心独白;戴笠的红颜知己陈华,一个上海滩风云一时的女人,绚烂归于沉寂后平静的诉说,所呈现出的,都是感情的原生态,和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们无意做任何比较,也无意做任何褒贬。这里记述的,无论贤愚,无论贵贱,都是我们父辈甚至祖辈的故事。阅读他们的一生,让人唏嘘感叹,直至怦然泪下。感动之余,我们会平添一份仰视,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作为今日生活的基石,才垫高了今人的视角。    最后,特别感谢著名延安历史专家朱鸿召先生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编者    2012年5月4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很有趣,要不有人说: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再现。读有趣的历史时,再遇见一位有趣的领路人,那么这段有趣的阅读历程,将会更有趣,本书的主编萨苏便是这样一个有趣的领路人。  ——《文汇读书周报》

内容概要

  萨苏,本名弓云,旅日历史学者,著名军史作家。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担任过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已出版书籍有《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铁在烧》等,其新浪博客点击量超14000万。

书籍目录

朱鸿召 延安时代女性生活史
田涌 延安往事
朱鸿召 被遗忘的延安丽人吴光伟
江青在 延安的幸福生活
裴毅然 “多情而聪明”的唐纳
王增如 有一种爱情叫真挚
裴毅然 老延安胡绩伟的非常婚恋
郭晓惠 诗人郭小川在延安(1941-1945)
刘守华 尘封六十年日记 茅盾之女坦露内心独白
裴毅然 延安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萨苏 日本奇书——《延安水浒传》
余世存 仇必和而解
张耀杰 高陶事件中的万冰如
野夫 大伯的革命与爱情
吕雁 留得重逢相对流

编辑推荐

《史客1202•两情》由萨苏主编,著名延安历史专家朱鸿召、学者余世存、作家野夫重磅加盟,带你走近1935年—1945年间中国人的情感史,革命、战争、隐蔽战线下的乱世情缘!红色爱情之都延安的浪漫与苦痛!揭开尘封的历史,再现延安革命青年情感历程。史上首次独家绘制《延安爱情地图》《1937—1945延安恋情一览表》,一同体验历史阅读的温暖。延安—武汉—重庆—上海,一代人的乱世情缘。每一个真相,都有足够的史料支持;每一个细节,都足够鲜活生动!

作者简介

《史客1202•两情》由拥有一亿五千万粉丝的新浪十大博主、旅日历史学者萨苏担纲主编。汇聚了一批活跃在网络、广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包括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民间历史学者。《史客》呈现给读者的历史,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充满虚假和粉饰,也不会像狗仔队的新闻一样捕风捉影,凭空杜撰。通过追踪尘封在史料中的蛛丝马迹、草灰蛇线,借助珍贵的历史图片与幽默、风趣的语言,带领读者一同探寻历史背后的真相秘闻,品位人物命运的悲喜跌宕。
《史客1202•两情》第二期主题为“两情”,关注 1935年至1945年之间中国人的情感史,力图多侧面反映那个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特殊时期中国人的情感历程,包括延安革命领袖、文化人、知识青年的情感追求,国民党抗战将士、军统人员的感情纠葛,所选情感类型折射时代,具有代表性,不刻意挖掘花边隐私。
《史客1202•两情》主要文章有:延安历史专家朱鸿召对延安女性生活史的追溯, 对毛泽东、江青恋情, 丁玲等情感生活的细致剖析;“凤凰大视野”编剧对延安爱情往事的全景扫描;作家野夫讲述了一段真实的乱世佳人式的世纪孽缘;网络作者邱江根据当事人口述史料披露的戴笠的一段情感秘闻;一位来自抗战前线军官的情书,以及与汪伪政权作斗争过程中陶希圣夫妇的患难之情等等。本辑另有《延安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延安水浒传》两篇背景性精彩文章。
《史客1202•两情》后附赠独家绘制的《延安爱情地图》及包括三十多对婚姻的《1937—1945延安恋情一览表》。

图书封面


 史客1202·两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两情》是继《一脉》之后,“史客”系列的第二辑。仍然是对于那些艰难“时刻”的描摹。不同的是,故事里增加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相比民族存亡、瞬息生死、革命形势、政治大义、同志友谊、组织安排甚至老干部的个人需要而言,这件叫作爱情的事实在微小到不值一提。  用编者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截取的是1935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的感情世界……我们并没有选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的恋情,而是选择了革命、战争、隐蔽战线等特殊环境下发生的爱情,比如延安的恋情,比如敌占区的恋情……勾画那个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时代中国人的情感史。”实际上,相比起传统民国风式的浮华颓靡,《史客·两情》的所谓感情,充斥着太多的身不由己。革命大潮里,性别被一度抹杀;感情让步于组织需要和政治考量。以爱情之名,观察那个时代,有限的个体抉择和普遍的无奈命运,便突显出来。  朱鸿召在《延安时代女性生活史》里,讲了资产阶级小姐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熔锻经历:先是抹去个体鲜艳的颜色,穿着庞大的灰布棉衣,“灰蒙蒙一片模糊了男女性别”;再是过上集体军事化生活,在招待所睡下的当晚,“女生宿舍的炕头和地上都睡满了当天来延安的新人们,她们只能见缝插针地将就着熬过一夜。”她们在各类学校里培训,“基本都是革命干部的后备人选。她们必须抛弃传统闺秀和仕女的羞涩感,学会理直气壮、斩钉截铁。”这些叛逆的女青年为革命付出的代价,是“部分或干脆完全地丧失青春和性别的羞涩感。革命在占有了她们的全部作息时间和生活空间后,更进而充斥了她们几乎所有的情感器官和思想领域,将她们从肉体到精神……锤炼成革命这架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被安排的恋爱和婚姻背后,是个人选择服从大局。有个女知识青年与老干部被安排谈恋爱,晚上散步,女青年说:“今晚的月亮真好看。”老干部说:“好看什么?铜洗脸盆子!”不似这个笑话般轻松的,是在这本《两情》中出现过不只一次的黄克功逼婚杀人案:26岁的黄克功参加革命十余年,逼婚16岁的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竟开枪射杀了她。担任控方公诉人的,是当时的政治部主任胡耀邦。这起案件惊动了中央,毛泽东亦亲笔写信给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过问此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亲自到庭,强调革命队伍处理恋爱关系的准则是:“革命队伍里的终身伴侣,首先应该在政治上、思想上有共同的信仰,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可见爱情这件小事,在那个时代即便能够影响双方的选择,也必须有着志同道合的“共同信仰”。  野夫在《大伯的革命与爱情》中,讲了另一个身不由己的故事。他的大伯张志超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生”,遭遇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小姐,在一个烽火狼烟时代的邂逅相逢。”原本应该是最佳的搭档,最好的伴奏,却无法一阻家国碎裂、分飞离散的命运。即使他们再次偶遇,觉得命运给予了继续前缘的机会,却仍然擦肩而错过——因为她将一切都报告组织,而组织内的某位领导,正追求着她,于是义正辞严地告诫她:张志超已自动脱党,请勿与其相见——这一以组织为名的谎言,让这对璧人在误解中抱憾四十余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才在如泣的几声苦笑中,握住对方的手。这样的故事或许在任何时代都有,只是在那个时代,这些遗憾与失落,被正义的光芒所掩盖。仍然是那句老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那个以自由、解放和正义之名不断动荡整合的时代,碎片上的个人生死,都可能在一瞬间失去自主的权利。而爱情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更不值一提。  在经历了无数的山与水、血与火,城头变换了无数的大王旗之后,人们不再评论前线战事的失与得,不再争辩政治路线的是与非,甚至放下了特殊时代里积累下的恩与怨,却无法放下两情相悦的这个情字呢?或许这就是爱情这件小事的魔力,一时虽然在革命大势、民族大义面前低了头,或是在被安排的婚姻中认了命,却永远籍着基因和血液,轻巧而沉重地落在了后来者的心坎之上,如撞闷钟,如鸣罄鼓,余音不绝。
  •     同《白纸黑字》一样,这《史客》也是今年一种新的MOOK吧。也是《白纸黑字》一样,当第二辑来的时候,才想起来把另一本找出来,成双凑对。第一辑《史客》叫做《一脉1201》,这所以买,是因为它的主编是萨苏,对,就是那个特会讲段子的萨苏。没想到还有第二辑,《史客·两情1202》,这回,吸引我的,真是那些文章。“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这是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描写乱世之恋时发出的感慨。《史客》这一辑,所要讲述的,正是历史的情感--斯人已去,故事众口相传,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也不过是彼时的欢喜悲忧。这里截取的是1935年至1945年间中国人的感情世界,大多是抗战时间国人的爱情。但并不是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的恋情,而是不常见的延安的恋情,敌占区的恋情。”虽然编者在一开始就引用了张爱玲的话,但这一辑写的那些男女感情,可与张爱玲笔下的风格差得太远了。看看那些“延安时代女性生活史”、“延安往事”、“被遗忘的延安丽人吴光伟”、“江青在延安的幸福生活”、“多情而聪明的唐纳”,心里想,主编哪找的这些味道相同的文章的啊。书后居然还附有一张“延安爱情地图”,上面摘了陈学昭《延安访问记》里写的一句,“边区将来也许会成为中国有名的结婚与离婚的城市,像美国闻名的“结婚城”一样。”还有丁玲秘书王增如的“有一种爱情叫真挚”,郭小川女儿郭晓惠的“诗人郭小川在延安(1941-1945)”、还有茅盾女儿沈霞的少女日记,戴笠的红颜知己陈华的口述等文章。编者说,“对于历史,我们常常想当然。站开距离,冷静的观察、剖析是需要的,但不能预设立场,曲解了历史的本意;设身处地、“同情的理解”那一代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包括话语环境,才能重新拨动旧日的心弦,不至生出隔膜和误解。”同情倒是同情,理解么,有时还真不太好理解。 这样的历史幸亏只是作客,不是--主角。朱鸿召写的《延安女性生活史》中也提到了范元甄和李锐的婚姻不幸,这段刚又在第6期的《炎黄春秋》上看到了,还是《炎黄春秋》敢写,邓**的名字直接就写出来了,《史客》比较客气,全程用的***。还有一组文章也是作者阵容强大,余世存的《仇必和而解》、张耀杰《高陶事件中的万冰如》,野夫的《大伯的革命与爱情》。诚如编者说,“我们无意做任何比较,也无意做任何褒贬。”但在如今的现在生活中如果心情不好,遇到什么还以为是挫折的事,倒是不妨看看野夫他大伯这一生,就知道什么是幸福了。知足常乐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往事并不都付笑谈中。柴静在《史客·一脉1201》中的一篇文章《一百年前的领导干部》最后写道,“看历史,不是让人伤感,也不是用来讽刺的,是让人明白的。今天的领导干部,有钱人,记者……我们干的所有事,就放在这儿,火烧不尽,尘淹不了,都会被后代重估,还是问问自己吧:“我懂吗?我不懂的话,知道尊重懂的人吗?”过去不知道怎么做,就不知道吧。现在明白一点,就是一点。明白一点,就做一点。至于能做到什么样子,朱启钤早已说过,知道要做的事有“历劫不磨”的价值,就去做好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知道何日可成,也许“终身不获见”,但是费一分气力,也就深一层发现。他说:“但务耕耘,不计收获。”
  •     读书,大体来说,有趣味的常常是题外之意。比如在游记里面不经意会发现某些可爱的民俗;在经济评论或者杂文里面,常能翻见一些让人食指大动的菜谱。看这本书,也发现菜谱一,而且还真是在关于经济的那个《延安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中,叫做“三不粘”,用鸡蛋、面粉、白糖、食油炸制而成的甜食,不粘碗、不粘筷、不粘嘴。可惜没有具体操作步骤。不过读到当时延安文人的稿费共产,颇有一股子热闹热烈热烘烘的烟火气息。老外医生马海德,被人请客的时候,一路上呼朋引伴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一路捎上,吃对方的大户,尤其得我意的是这一段:我们走到饭馆时,后面跟随了十几个年轻的男女,他们笑着闹着,完全沉浸在聚餐的快乐中。谁也不感到拘束,谁也没想到要回报点什么。当时就觉得,延安的人们真是牛掰,这精神不是一般的主人翁啊。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虽然有点八卦之嫌,但内容还是值得一读的。但人们身处乱世,如浮萍般随波逐流时,爱情大概少有的真挚,但因人而异,谁又能想到这一生还有多少考验在等着你和伴侣呢?多少年后物是人非,还记得当年的初衷吗?
  •     信誉保证
  •     万冰如和唐纳,一个贞静的贤妻良母,一个多情而聪明的男人。本来不搭界,在同一本书里看到,却觉得有某种内线的一致,可能就是他们对于规范,说大点对于德行的自觉皈依,这种皈依及其自然,不管是万为丈夫儿女的操劳还是为大义的只身赴险,还是唐明知事成于己不利仍热诚促就的至诚君子之举,在他们行来,自觉而已,我们看起来却有股子舒服劲。想来,这就是文化浸染的结果吧。
    看过《史客1201》才买的两情,会继续跟下去!
  •     著名新浪博主主编的故事汇,碍于著者水平的差异着实太大,编著的文章又囊括政客文人多种,跳跃太大,总体观感不佳。唯一的亮点是那篇关于延安时期江青的文章,让我们看到脸谱化的面孔下,作为进步青年到延安的江青的另外一面,也记得毛泽东的固执,在娶戏子、婊子江青的问题上,毛泽东站在了当时整个中央领导层的对立面,“我就是要娶她”,好个毛润之!
  •     刚拿到书就喜欢上了、面对一个跟老爸差不多大的主编、发现还是挺有共鸣的……
  •     史客,很不错。,,,
  •     本来很喜欢这套书,但是给我发了两本1202两情,没有发我买的另一本大师之大,可惜了,怕麻烦也没有换,下次再买吧。
  •     文章很耐看,喜欢读,怎么13年没了?盼望能继续出。
  •     萨苏又来了,这本读着有些不爽,但还是该读,读读,多读读。两情啊~!两情若是久长时
  •     《延安时代女性生活史》,是这期《史客》打头的一篇,读后心有戚戚,时代潮流下个体位置的寻找,岂止是在延安时期如此。朱鸿召给读者展示延安生活,找了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些满怀抱负、真挚的投奔革命圣地的女知识青年,在革命生涯中遭遇恋爱婚姻家庭,她们的被磨损让人心痛而且沉思——哪个马列主义老太太,之前不曾有一副火热的心肠呢?“给予不同发展需要的人,以同等发展的机会。”这个认识的得出有她们几多血泪。
  •     冲着萨爷买的!萨爷也当上主编了,哈哈,这些作者都很忠实于事实,不错
  •     江青原来是个美人,甚至曾经是个妙人。之前对于江青的说法,从根上就是个反面人物。但是看江青在延安时期和毛的照片,确有一股恬淡清爽之美。尤其她陪伴毛读书、行军的时候。仔细读来,才知道她的才情、思想、追求都淹没在后来的标签里。能演剧、能写文章,相夫教女,红袖添香夜读书,倘若她一直如此,也不辜负了毛当年的那句“如果大家不同意,宁愿回家种田去”。

    仇必和而解,是全书里面蛮喜欢的一篇,它的新意不在于写了一个传世家族,而是里面的人,那种长者之善,那种对于历史的纯真天真以及平和,让人不自觉收起对于他人对于历史的偷窥和八卦心思,肃然凝重而生出敬重的情感来。剧透一下:比如老人谈起自己儿时即最好的朋友、外甥女孙维世,那种沉痛、平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然而老人仍这样说了:“现在的情况是,杀人的凶手,我想宽恕你们,不诅咒你们,但你们是谁?我想宽恕的,是谁?
  •     老公喜欢历史,在报纸上看了一点,觉得不错,让我在网上给他买的。老公看完后说不错。
  •     经典系列书籍,对那段历史做了很好的解读。
  •     在延安激情的岁月
  •     看到了平时不知道的很多延安往事
  •     了解历史,不同环境下的爱情。挺有意思的。
  •     两情》是继《一脉》之后,“史客”系列的第二辑。仍然是对于那些艰难“时刻”的描摹。不同的是,故事里增加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相比民族存亡、瞬息生死、革命形势、政治大义、同志友谊、组织安排甚至老干部的个人需要而言,这件叫作爱情的事实在微小到不值一提。
      
        用编者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截取的是1935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的感情世界……我们并没有选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鸳鸯蝴蝶、风花雪月的恋情,而是选择了革命、战争、隐蔽战线等特殊环境下发生的爱情,比如延安的恋情,比如敌占区的恋情……勾画那个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时代中国人的情感史。”实际上,相比起传统民国风式的浮华颓靡,《史客·两情》的所谓感情,充斥着太多的身不由己。革命大潮里,性别被一度抹杀;感情让步于组织需要和政治考量。以爱情之名,观察那个时代,有限的个体抉择和普遍的无奈命运,便突显出来。
      
        朱鸿召在《延安时代女性生活史》里,讲了资产阶级小姐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熔锻经历:先是抹去个体鲜艳的颜色,穿着庞大的灰布棉衣,“灰蒙蒙一片模糊了男女性别”;再是过上集体军事化生活,在招待所睡下的当晚,“女生宿舍的炕头和地上都睡满了当天来延安的新人们,她们只能见缝插针地将就着熬过一夜。”她们在各类学校里培训,“基本都是革命干部的后备人选。她们必须抛弃传统闺秀和仕女的羞涩感,学会理直气壮、斩钉截铁。”这些叛逆的女青年为革命付出的代价,是“部分或干脆完全地丧失青春和性别的羞涩感。革命在占有了她们的全部作息时间和生活空间后,更进而充斥了她们几乎所有的情感器官和思想领域,将她们从肉体到精神……锤炼成革命这架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被安排的恋爱和婚姻背后,是个人选择服从大局。有个女知识青年与老干部被安排谈恋爱,晚上散步,女青年说:“今晚的月亮真好看。”老干部说:“好看什么?铜洗脸盆子!”不似这个笑话般轻松的,是在这本《两情》中出现过不只一次的黄克功逼婚杀人案:26岁的黄克功参加革命十余年,逼婚16岁的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竟开枪射杀了她。担任控方公诉人的,是当时的政治部主任胡耀邦。这起案件惊动了中央,毛泽东亦亲笔写信给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过问此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亲自到庭,强调革命队伍处理恋爱关系的准则是:“革命队伍里的终身伴侣,首先应该在政治上、思想上有共同的信仰,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可见爱情这件小事,在那个时代即便能够影响双方的选择,也必须有着志同道合的“共同信仰”。
      
        野夫在《大伯的革命与爱情》中,讲了另一个身不由己的故事。他的大伯张志超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书生”,遭遇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小姐,在一个烽火狼烟时代的邂逅相逢。”原本应该是最佳的搭档,最好的伴奏,却无法一阻家国碎裂、分飞离散的命运。即使他们再次偶遇,觉得命运给予了继续前缘的机会,却仍然擦肩而错过——因为她将一切都报告组织,而组织内的某位领导,正追求着她,于是义正辞严地告诫她:张志超已自动脱党,请勿与其相见——这一以组织为名的谎言,让这对璧人在误解中抱憾四十余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才在如泣的几声苦笑中,握住对方的手。这样的故事或许在任何时代都有,只是在那个时代,这些遗憾与失落,被正义的光芒所掩盖。仍然是那句老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那个以自由、解放和正义之名不断动荡整合的时代,碎片上的个人生死,都可能在一瞬间失去自主的权利。而爱情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更不值一提。
      
        在经历了无数的山与水、血与火,城头变换了无数的大王旗之后,人们不再评论前线战事的失与得,不再争辩政治路线的是与非,甚至放下了特殊时代里积累下的恩与怨,却无法放下两情相悦的这个情字呢?或许这就是爱情这件小事的魔力,一时虽然在革命大势、民族大义面前低了头,或是在被安排的婚姻中认了命,却永远籍着基因和血液,轻巧而沉重地落在了后来者的心坎之上,如撞闷钟,如鸣罄鼓,余音不绝。
  •     可信度不高
  •     情感之下,众生平等,笑……
  •     史料丰富 非常值得一读
  •     细小的历史细节里面,看到历史的血脉,历史本来就是这样家常。
  •     了解了一段延安岁月的历史,很是开心。
  •     說不上好,可讀性很強,寫作水平不錯.
  •     这次无论是对书的内容和品相都非常满意。
  •     不同的历史、任务视角。值得收藏。
  •     看连载,不过瘾,这次一口气看完它
  •     一瞥以观史,试作山野人!
  •     萨大的书籍
  •     内容用可读性,内有一些不错的史料照片
  •     在延安,爱情是多么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妙龄少女被组织命令嫁给革命干部,这和旧式的包办婚姻并无本质区别。
  •     书的装订问题很大我买了两本都开裂了,内容还是不错的,不知道能否给更换
  •     了解特定年月一段段的两情相悦。
  •     我非常喜欢这个系列,还有新的吗?
  •     萨苏主编的这一系列的书都买了。每看一本,总有很多惊喜!结合互联网,知道了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故事!期待下一期的出版!
  •     延安的爱情,延安的政治,
  •     每一本都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讲述的笔法口语化。
  •     什么都好 虽网购数年却笫一次当当购物 支付手段很自由 商品性价比也很高 可说实话物流速度却很是一般 如能做到从下单到收货都在三天内完成就太好了
  •     已经读了萨苏的好几本书,他主编的“野史”小集子,蛮好读的。这本《两情》,对了解抗战期间的延安文人,还是很有助益的。
  •     买了第一本觉得很不错,第二本来了就自然买下了,还没来得及看,相信不会差啊
  •     一次全都买齐了,留着慢慢看!
  •     不错,从爱情这个侧面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后来才发现原来他是她的他的啊,呵呵,原来谁谁是某报的创办人啊,呵呵,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无知
  •     再现革命、战争、隐蔽战线下乱世情缘:《史客》呈现给读者的历史,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充满虚假和粉饰,也不会像狗仔队的新闻一样捕风捉影,凭空杜撰。1935年至45年之间中国人的情感史《史客1202 两情》赞~
  •     2012年11月9日购于卓越网
  •     催眠的书
  •     战争让多少人痛苦地死去,又让多少活着的人比死去更痛苦
  •     了解了历史的真相!!!
  •     史客1写的很好 希望这本不负众望
  •     但几篇内容有一定的交叉,所以看到后来有点看不下去了
  •     萨苏在日本和大陆两边跑,写了不少书,也编了不少书。史客系列,从一脉开始,就看出来用心编的。作为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值得一读。
  •     一个侧面了解血腥的延安,作为后来看《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做了一个铺垫
  •     1月份,然后5月份第二本。。。双月刊!一脉,两情,然后是三陪???
  •     这是半年刊么……才出了第二本
  •     两情相悦也需要大智慧
  •     苏菲和马海德的照片配的很妙,确实是抗大四美女,名不虚传,果然漂亮,比起孙维世,苏菲获得的幸福安稳,比起另外两位也好很多。有时候还真是有红颜劫这一说法。民国这样的时代无论发生什么在现今看来都是传奇。
  •     纸质不错,但是内容不合我心意,其实描写得都还行,就是对里面那些女子太过于同情,与我自己所拥有的想象不统一!
  •     读书,大体来说,有趣味的常常是题外之意。比如在游记里面不经意会发现某些可爱的民俗;在经济评论或者杂文里面,常能翻见一些让人食指大动的菜谱。看这本书,也发现菜谱一,而且还真是在关于经济的那个《延安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中,叫做“三不粘”,用鸡蛋、面粉、白糖、食油炸制而成的甜食,不粘碗、不粘筷、不粘嘴。可惜没有具体操作步骤。不过读到当时延安文人的稿费共产,颇有一股子热闹热烈热烘烘的烟火气息。老外医生马海德,被人请客的时候,一路上呼朋引伴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一路捎上,吃对方的大户,尤其得我意的是这一段:我们走到饭馆时,后面跟随了十几个年轻的男女,他们笑着闹着,完全沉浸在聚餐的快乐中。谁也不感到拘束,谁也没想到要回报点什么。当时就觉得,延安的人们真是牛掰,这精神不是一般的主人翁啊。
    题外话:收到书的时候白色的封面有些脏了 唉~~懒得退了
  •     看过1201,所以买了这本,还没看,估计错不了
  •     还没细看,网上推介说不错。还因为有几位名人参与,冲他们才买的。
  •     珍贵的史料,感人的故事。
  •     本书描写了延安爱情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看待这些革命前辈。很有意思。虽然不是什么大义凛然的英雄故事,小儿小女也别有一番风味。套用《顽主》里面的龙套甲的一句话:“哥们就喜欢俗的”
  •     了解历史!很好看!
  •     不过里面的萨苏只写了一点点,名不副实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书,是不错
  •     说是抗战之前,日本流行一本中国军事战略秘籍,一般级别的人还看不上,不是《武穆遗书》,是——忘了,只记得不是《三国》就是《水浒》。那会子在日本人心目中,这块土地还隐然有天朝上国的神圣雾霭笼罩着,只是当那些文学家艺术家怀着朝圣的心情来瞻仰的时候,看到满地屎尿横流,激烈些的怕是回去就要切腹了——远了,扯回来——日本人研究中共,写了本《延安水浒传》,那会子,虽然中国在挨日本的打,但是中国文化的强大作用力不容小觑,要不咋么会有这么本奇书?看日本人研究中国人,也是怪有意思的。
    书后面的延安爱情地图非常有意思,真是老少配从那时候就流行!
  •     好多奇怪的爱情,简直令人乍舌。不过有的读来会觉得倒胃口……
  •     有意思,但有些文章太搞笑了
  •     比后面的三集都要好,第二第三就差很多了。
  •     走近1935-1945年间国人的情感史,体味红色爱情之都延安的浪漫与苦痛
  •     很有的营养的精神食粮,多看看书极好的
  •     萨苏的书是不需要说太多的,买即可,内容有质量,书的印刷质量也好。历史何其相似因是萨苏推荐的也买了,而且说同样的话。
  •     了解特定时刻的特定情感,可读值读应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