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历史与传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杨家将历史与传说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030351166
作者:顾全芳
页数:134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战火纷飞中的河东    一、似是而非的久合必分    《三国演义》中开明宗义第一句,便是“话说天下大势,久分必合,久合必分”。这里所说的天下,还不是指全世界,而是中国。其实,依中国而论,久分必合是历史规律,而久合必分,则未必正确。如果从公元前221年作为起点,以1840年暂作终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大的分裂仅有三次。第一次是魏、蜀、吴的三国时期,第二次是南北朝,第三次就是五代十国。这三期加在一起,还不到三百年,仅仅是两千多年的七分之一以下。即使加上两宋时期的宋、辽、金、夏时期,也不超过三分之一。    从时间跨度上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经过四百多年,才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两晋,迅速地分裂为南北朝。幸运的是,之后又出现中国历史的辉煌期,历时四百多年的隋唐。五代十国的纷乱,不过是历史的小插曲,历时仅仅六十来年。从五代战乱以后,中国保持了长期的基本统一,直到今天。    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不仅使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平时期,大大多于分裂、战乱年代,而且保证了中国从来不曾被世界其他国家所吞并甚或消灭。这强大的凝聚力,既来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更来自辛勤创造的物质财富。龙的传人如果不是如此勤奋的创造财富,将在地球上无立足之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强大只能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同步。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要求中华民族有自己统一而强大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越来越短,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不再分裂。    五代的战争,十国的割据,是炎黄子孙的又一幕悲剧,这幕悲剧的导演,可以追溯到唐代末期藩镇节度使,甚至可以认为是重用藩将的唐明皇。然而,读者尽可不必过多地责备这班或精明强悍,或懦弱无能的导演。他们匆匆忙忙地、有时甚而是穷凶极恶地导演历史,却始终要受历史的制约。当唐明皇无可奈何地同意安禄山以32藩将代替汉将,出现安史之乱时,当李克用、朱全忠割据称霸河北、山西时,读者可曾体察到,在这班军阀的背后,有多少民族的贵族和平民,在为他们撑腰、助威、呐喊甚而卖命。    契丹、沙陀、突厥等少数民族,当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不能也不应以民族的偏见,去审视他们的生活和历史。他们对中华民族,对我们的祖国,同样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些游牧民族,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阶段,具有特别强烈的占有欲。他们追求着中原地区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这种向往和追求转化为行动时,他们便会以熟练的骑术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刀枪,东向南侵,横冲直撞。当他们进人中原的乡村尤其是城市之时,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如此富丽的世界。他们要占领这个世界。他们决不想调转马头,回到荒凉的北方草原,去过寂寞而乏味的生活。中原地区的战火和分裂,也就无法避免。朱温的废唐,契丹的南下,西夏的扩张,金邦的侵宋,以至蒙古族的称雄,其源盖出于此。    二、黄河大地帝王梦    朱温这个乡村教员的儿子,尽管当过沙陀人刘崇的佣工,却毫无佣工的本色,而是个流氓无产者。凶悍狡猾、反复无常是朱温的为人,他于877年参加唐末黄巢起义军。当朱温被封为梁王,得到黄河两岸2l镇后,实际具备了废唐自立为王的条件。经过与李克用的长期混战,朱温终于在907年在开封自立为王,国号梁。朱温的称帝,不仅实际上结束唐朝290年的统治,并且开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分裂时期——五代。    多行不义必自毙。残忍好杀、贪恋女色的朱温,仅仅当了六年后梁皇帝,便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硅杀死在皇宫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朱友琏杀死父亲,想当皇帝,却被弟弟朱友贞杀死了。然而,朱友贞的皇帝梦也做不长。公元923年,李存勖兵临开封,朱友贞自杀。五代中的第一个朝代后梁,仅仅存在了17年。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好战与残酷。他训练的以沙陀人为主的骑兵,使后梁的朱家军闻风丧胆。甚至只要说是李存勖的晋军来了,梁军便落荒而逃。李存勖占领黄河以北后,在黄河沿岸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消灭后梁,建立后唐。这个后唐的开国皇帝,其实是位有勇无谋的蠢材。他对唐朝的历史一无所知,却视唐朝后期的腐败如珍宝。在他看来,打天下及治天下都是做游戏。他信用宦官、伶官,自己也喜欢演戏,自称“李天下”。在演戏中,他挨了另一角色一巴掌,还很高兴。他手下的将士们终于看透了这位只会刀枪不会治国的昏君,实在想另找新主。当他的部下李嗣源割据开封,拥兵自重时,李存勖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李嗣源也是沙陀人,他虽然同样以刀枪起家,却比李存勖明智得多。李嗣源不想另立国家,即使是926年李存勖死后,李嗣源也称自己为唐明宗。他不重用宦官而用冯道这样的文官,也还算是个关心农民和农业,比较开明的帝王。可惜他死得早,而他的儿子又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当后唐末代皇帝的时间也不长,便在936年在石敬瑭的兵马打到洛阳时,放火自焚了。后唐比后梁存在时间还短三年,仅14年。P1-3

前言

《杨家将历史和传说》是顾全芳的遗作,他生前交神木县杨家将研究会,嘱整理出版。杨家将文化研究会请我审阅把关,并要求写序。我与他是三十年前的故交,在杨家将研究方面都下过一些工夫,自然义不容辞,答应下来。最近花了好几天时间,稿子通看了几遍,作了一些小的改动,主要是引用的资料,发现文字有误者,查原书后改正,官名、人名、古今地名有误者,标点有误者,亦予改正,观点则一仍其旧。这一切都是为作者,也是为读者负责,现在基本做完,可以松一口气,谈点感想了。    杨家将离我们已千年之久,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他们的故事流传天下,他们的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学者对杨家将的历史、传说、小说、戏剧等作了多方面研究,成绩斐然。有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如杨业的籍贯是麟州(今神木)等,有的还在继续探索。从历史角度写杨家将,已出版多本小册子,做了有益的尝试。如今更需要一部新的著作,把已经取得的共识,和正在探讨的问题,全面反映出来,顾全芳这部遗作的推出,正好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全书十几万字,看起来分量不太重,但比起以往二三万字的小册子来说,已是很可观的进步。虽然偏重知识性,却时时发表独到的见解,如杨业究竟生于哪一年,在北汉灭亡前,是否劝北汉皇帝投降宋朝,杨业是否救过驾,潘美与杨业的关系,潘美在杨业之死上应负什么责任,历史和传说、小说、戏剧、家谱的关系如何,有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加工的……他的这些见解,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再商榷,无论如何,对进一步研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于他所谈到的,历史和传说、小说、戏剧、家谱的区别,已分析得非常透彻,可以作为定论了;希望潘、杨两姓的后人认真读一下这本书,让受传说、戏剧影响而出现的恩怨和悲剧,宣告结束,永远成为历史。    任何作品都要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本书也一样,我们不能苛求作者对所有问题都给出完美的答案。现在杨畋等墓志的发现,提供了一些新材料,但杨业、延昭、文广祖孙三代的墓志至今没有发现,杨业父亲杨弘信的墓也没有找到,杨业的妻子是否折氏尚是个谜,需要加强考古工作,发掘更多的材料。对现有的材料,还需要作更细致的推敲和研究。    顾全芳为人低调,很少参加学术会议,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却不知道他的为人,甚至是男是女都闹不清。在这里,有必要谈点我与他接触的印象。    他是江苏人,与我邻省,相距不过二百来里路。年龄比我大4岁,他上的是历史系,我也是历史系,他偏重宋史,而我上的正是宋史研究生。  “文革”后,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重建,随后改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创办《晋阳学刊》,他一直在编辑部工作,而我在山西大学教书;两个单位离得很近,不过二里路,我常供稿,彼此有共同语言,自然见面就熟。他的思想很活跃,他只认真理,从不迷信权威,经常发表与专家权威不同意见的论文,如针对当时抬王安石、贬司马光的潮流,提出相反的意见,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社会反响很大。但同时被个别专家权威高调反驳,或抓点小毛病,扣顶大帽子,有的人受不了气死了,他不在乎,该写什么继续写下去。为人仗义,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有的人政治风云有点变化就想躲,他则不然,只要自己觉得对的就坚持,不怕承担责任,甚至不顾风险,全揽到自己头上。朋友需要帮助,他会毫不犹豫地出力。记得1986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委托我筹备纪念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我觉得有点势单力薄,请他帮忙,他二话不说,马上和我一起到司马光的家乡夏县,和当地政府商议办会事宜。他不图名,不图利,不当官,不兼职,不喜欢在名片上印一大堆虚头衔。有一回,这位不爱当官的人偏偏被选上了太原市某区人大副主任,他也就认认真真地去参加会,有时碰到难题,大家觉得政府所提某人选不合适,但多碍于面子,不说,他就站出来说话,为主任们解了围。事后跟我说:我不怕丢官,只要做的对,有啥不敢说的。与人相交不势利,贵贱贫富一个样,谈得拢就谈,谈不拢拉倒。跟朋友借钱,都要连本带利地还,不愿欠情。不讲吃穿,不修边幅,略像王安石;酷爱史学,坚持己见,颇似司马光。做学问,完全是兴之所至,有点名士风度,并没有做长篇大著的计划,临走前能留下《杨家将历史和传说》这部书稿,真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来也非偶然,他总想为振兴祖国做点事,与杨家将的爱国情怀是一致的,他追求真理,不怕一切艰难险阻,与杨家将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是一致的。这大概是他刻意要写这部书稿的原因吧!    我在1996年调到西安工作,他不久就退休回了妻子的老家北京,此后就很少联系。直到2007年,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邀请我筹备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我特意请他参加,这才又一次见面,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最后一次相见。我和他的学术观点有同有异,他若在世,我们还可以讨论。他这个人历来向理不向人,你说的有道理,他就听从,你说的理不充分,他会坚持下去。可惜,现在一切都晚了。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谨以此文留作对我这位友人永久的纪念。    2012年4月30日于西安

后记

石敬瑭原来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他拜契丹的首领耶律德光为父,求契丹骑兵援助自己,打败后唐,并且答应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所谓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的山西代县雁门关以北的全部雁北地区,河北北部、北京市以及天津市的一部分。这大片土地,原来都是汉族人居住,由汉族人统治。从战略上讲,河北的三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    本书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原编审顾全芳先生(1936~2010年)的遗稿。2007年冬顾全芳先生将此稿寄我会,来信说“此稿是应两家出版单位之约,写的介绍杨家将历史和传说的普及性读物,集中了我自己和近年来杨家将研究成果”,愿意与我会合作出版。顾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长期担任山西省社科院《晋阳学刊》编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致力于宋史研究,尤其在杨家将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写过10余篇较有分量的研究文章。曾参加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在2007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并写了学术论文《杨业遗迹考论》。    我们在拜读顾先生的稿件后,认为全书立论公允、资料丰富,充分吸收了新时期以来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是不可多得的杨家将历史普及性读物,是一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在正式出版之时,我们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裕民先生审阅了全书。李裕民先生是著名的宋史专家,近年来写了不少有关杨家将的专论。他认为这是近年来介绍杨家将事迹较好的一本普及性读物,尊重史实,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并写了序言,给本书增色不少,我们深表谢意。    谨以此书出版对顾先生表示深切怀念,感谢他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编者    2012年5月

内容概要

顾全芳(1936—2010),江苏省武进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晋阳学刊》编审。一直坚持宋代历史研究,尤其是在研究杨家将方面颇有建树。生前发表宋史研究论文、50余篇,约100余万字。其中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的10余篇,如《杨家将研究质疑》、《谈北宋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杨业籍贯考》、《杨业遗迹考论》、《评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政治思想》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火纷飞中的河东
一、似是而非的久合必分
二、黄河大地帝王梦
三、中原烽火启示录
四、有趣的两点一线
第二章 乱世出英雄
一、土豪的悲欢
二、“杨家城”的来历
三、籍贯争夺战
四、在历史事实面前
五、英雄出少年
第三章 英雄的苦恼
一、武夫的功过
二、太原的安危
三、兵变的秘密
四、南方的统一
第四章 北汉的危亡
一、宋太祖的心愿
二、斧声烛影之谜
三、宋太宗的图谋
四、太原的劫难
五、杨业的转折
第五章 在抗辽前线
一、北方来了契丹族
二、难翻的热饼
三、杨业在代州
四、锋芒初试
第六章 壮志未酬身先死
一、雍熙北伐的失策
二、先胜后败的西部战场
三、血染陈家谷
四、谁是元凶
第七章 后继有人杨延昭
一、谈辽色变的弱国形象
二、在河北抗辽前线
三、寇准的心愿
四、燕赵大地的足迹
第八章 转战南北杨文广
一、农民暴动的烽火
二、来自西部的威胁
三、南疆战乱
四、晚年的忠心
第九章 重文轻武启示录
一、文官吃香的年代
二、杨光康与杨琪
三、进士的荣耀
四、兵败两广的后果
第十章 传说的意义
一、妇孺皆知杨家将
二、李陵碑与忠武祠
三、孟良、焦赞与杨宗保
四、佘老太君与穆桂英
第十一章 艺术的奥秘
一、杂剧中的杨家将
二、明清以来的杨家戏
三、关于杨家将小说
四、谱牒与传说
后记

编辑推荐

顾全芳所著的《杨家将历史与传说》杨业是否救过驾,潘美与杨业的关系,潘美在杨业之死上应负什么责任,历史和传说、小说、戏剧、家谱的关系如何,有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加工的……希望潘、杨两姓的后人认真读一下这本书,让受传说、戏剧影响而出现的恩怨和悲剧,宣告结束,永远成为历史。

作者简介

顾全芳所著的《杨家将历史与传说》内容简介: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英雄群体,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正义、忠贞不渝、忍辱负重的优良品质。《杨家将历史与传说》根据有关历史记录全面叙述了以麟州杨业为首的杨家将几代人前赴后继、忠勇为国的奋斗史。同时廓清了历史和传说的区别,澄清了对杨家将历史的误读和歪曲,是杨家将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是一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图书封面


 杨家将历史与传说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