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民国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5
ISBN:9787513307673
作者:杨早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两江总督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之间,有一场著名的对话。曾文正公像个时评节目主持人似的,在阐述了“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祷”的景象后,问赵:“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的应答非常直接:“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历史回顾总是“倒放电影”,赵烈文的预言在今日看来,准确无比。但若站在辛亥那年的夏末或秋初,你去问任何一位朝野之士,怕是无人相信,二百余年的大清基业,会在一百二十日内,土崩瓦解。大家总觉得这个政权岌岌可危,不假,但宣统三年也似乎并不比宣统二年异样,何以就会如露如电,转瞬即空? 赵烈文在讨论清朝统治问题时,曾指出“国朝有天下太巧”。异族入主中原,一直是满清统治合法性的敏感点,不管雍正声嘶力竭地印行《大义觉迷录》也好,康乾盛世中连绵不断的文字狱也罢,江宁苏杭织造的间谍手段,旗兵分驻各省会的制度,都挡不住这个问题的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太平天国打的也是这面旗号,被曾国藩用“文化”这件法宝敌住了。然而平定洪杨之乱,只是利用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失德乖张,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满汉之间的种族异见。尤其同治之后,许多“祖制”被打破,汉人秉政之势越来越强,曾、左、李、张纵无异志,朝廷却不能不防微杜渐。 从大环境来说,清末种族主义的提出、排满主张的兴起,绝非清初“反清复明”的翻版,二百年了,当初的杀戮已成传说,反不如“长毛之乱”的血腥记忆来得分明。革命党人重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为了激励民心,然而那只是一种投射,一丝共鸣,真实的冲击还是来自当下的危机,是孙中山强调的“外邦逼之”与“异种残之”并置的残酷现实,正如共进会在武昌新军中散发的传单所说:“如今朝政紊乱,奉承洋人,经常割地赔款,老百姓跟洋人闹起事来,不但不给百姓讲一句公道话,倒替洋人杀老百姓出气。满人只顾请洋人保他做皇帝,不管汉人的死活。中国本来不是满人的,他拿去送给洋人也好留条生路。所以我们革命,一来要替祖宗报仇,二来要早点准备,把全国的会党合起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数涓流汇成了奔腾的大河,尽管期间的许多溪流并不见得期待最后的洪潮,但一旦列车进入快轨,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则不免“抽心一烂,土崩瓦解。”  —— 杨早

内容概要

杨早,1973年生于四川富顺,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中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著有《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等著作。

书籍目录

引言:哪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
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
让子弹飞
天下未乱蜀先乱
袍哥革命
断了皇帝的后路
绅士与会党
湖南的人头
娘子关
汪兆铭与袁世凯
完成革命
一锅夹生饭
要共和,不要革命
苏北杀人事件
为秋瑾报仇
休言女子非英物
陈胜变了荆轲
外来的和尚
列强围观下的战争
大清了,民国了

编辑推荐

《民国了》编辑推荐:从武昌举义到清帝逊位,主流历史忽略、遮蔽、摒弃的各种细节,精彩文字曾连载于《南都周刊》。民国成立之前的吴宓、沈从文、周恩来、叶圣陶都在做什么?为何“宣统两年半”的歌谣被传唱?是故意为之还是民意?

作者简介

本书从武昌举义写到民国成立。历史学者杨早角度新颖,仿佛回到当时历史之现场,发来富有画面感的“采访报道”;深入各省革命之细节,描写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历史,提醒读者不只是从宏观角度去观望,更要学会从历史支流中凝视。

图书封面


 民国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文如书名,走入民国,是一段革命的过程。在这一段血腥的历程里,正反两派的行动、思想如何?是否就是正义到底与顽固致死的对抗?辛亥革命的继续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此书给了不一样的视角,一个不甚主流却更似真实的角度,鲜活的描述了一个个我们说熟知或不知的人物的命运、思想。读下去,有如品阅故事,却又真实得不忍轻笑,那是一段思想开放、命运沉浮的时代,任何一个抉择都攸关生命与理念,更甚的是致死都不知为何的陪葬品——底层民众。通读全书,一个个人物勾画了革命的全程,构建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袁世凯的路线图。想要更详细了解清末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推荐这本书!
  •     在微博上看到@出版人周筠大力的推荐,讲本书如何如何的好,特地买来一读。拿到书的时候,看封面很有点情调,符合我的审美。可是内容呢,读了两章后,完全是忍耐着把书翻了一遍,注意是翻了一遍,而不是读。为什么,看不下去呀。在我看来,杨早作为年轻学者,至少应该有点现代表达思维,把严肃的历史问题通俗化,应该和《明朝那些事儿》基本持平吧。可是恰恰相反,《民国了》采用了比较文言的表达方式,流于书面化而已。上面一点其实仅仅是表达形式的问题,最核心的是内容,民国的建立阶段,正是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别纷乱,一本书怎么着也应该有一个自己表达的主线,给读者讲明白清朝末年的乱像本源、历史的发展脉络、民国的起始和自身的局限等等。这些,好像都没有看到,整本书就是在历史事件中挑了几个小点,做了前言不搭后语的描述,甚至很多人物我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怎么就做了一堆事呢。以上。
  •     每个朝代都会修前朝史,一般来讲都是比较不客观的,因为要为本朝的政权的合法性服务,另外还牵涉一些敏感问题,必须在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客观,但是却都美其名曰借鉴经验教训。所以说呢这个北洋政府修清史,没完成后来因战争及政权动荡停滞,但是民国史在解放后却一直没修,没人研究吗?不完全是。当时很多学者和资料都跑台湾去了,另外过去的民国人认为民国还在继续.并没有灭...只是分裂为了共和国和新民国2个部分......但是起点却还是比较没有争议的,所以也该看看下了! 有个感概就是 当时出过很多牛人,不管是政界军界还是文化界,虽然社会很混乱,但站队还是很重要的;另一点就是命重要啊,死了 就没人记得了,很多名字以前没听过的,现在才知道是牛人。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着就是我追求的民国啊
  •     年轻人面对变革时,总觉得自己就算及不上孙中山或谭嗣同,起码也要成为康梁之流,当他发现最终竟然是要他做曾国藩或李鸿章时,就会变得非常茫然。看看这本流水账吧,看完了茫然应该会少些。
  •     因微博,看到这本书,遂买来阅读,但史料比较杂,读之不过瘾
  •     讲述清朝最后十来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间的事,起义、混战、革命,细节林林总总,读起来比正史有趣多了。推荐一下
  •     有点过于琐碎了
  •     民国的这一段历史我是很生疏的,虽然历史里学过,但完全不解。这本书帮我复习了一下,温习了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虽然这一段的作为不大。我觉得需要对历史有一点了解再看这本书,不然还是只有一个混乱的印象。那些革命义士很让人敬佩,我做不到。
  •     马马虎虎
  •     革命党众生相
  •     将细碎的史料组织成一段段完整的故事
  •     今年读完的第二本书。以前读习惯的历史书,很容易将人的历史观思维带入帝王视角,指点江山,而真正的历史,应该是由无数平凡白衣,悲欢离合前仆后继的细节架构而成。这本书,从1911年前后各省相继革命的大背景下,抽离一个个细节故事,来串联这段大历史。历史观可嘉。
  •     看了好久终于看完 到底历史应该怎么写
  •     收藏用途的书,好像还可以啊
  •     这种通俗读物应该定义为“讲故事、扯闲瓜”
  •     本以为是讲整个民国史的,其实主要讲辛亥革命。原来各省的革命有各自的曲折和特点,并不是武昌成功,天下响应。一个王朝的崩溃是由各种势力共同作用。
  •     利用私人日记补充大历史。增加遥远历史的多面性,丰富了历史的深度。更能引发思考。作者很小心的压制自己的态度,尽量中肯的展现那个时代各阶层各方面人物的真实感受和状态,非常值得看的书。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立体感。
  •     看完了,应景热书
  •     纷争不休,不休。权利无穷无穷。银子是白的,眼睛是黑的。
  •     那些被后世打扮的面目狰狞的反革命集权者,其实,他们跟革命者一样,为天下忧患、勇敢、不畏牺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士大夫血脉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     看着感觉不枯燥,虽然有些血腥描写,但想想那个时代就是这样血淋淋的,这样写反而真实。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清晰的记述了清末民国初社会的动荡时代的风云巨变
  •     价格实惠,感觉还是可以的。呵呵呵呵。
  •     确实,当我因为杨早去读这篇书是我就带着对民国历史撰写过分的期待了,我要承认这不是读书该有的心态。因为对于我而言,宏观而严肃的历史撰写好过小道而琐碎的人物场景。当然,这只是我的一面之词。all errors are mine 。
  •     读书这件小事。
  •     历史不忍细读。
  •     易读,有趣味
  •     一次次乱糟糟的尝试,居然推翻了 两千年的帝国史。刀兵不兴,确不免后来50年的血雨腥风!正所谓不大破而不大立啊.
  •     不可质疑作者做了很多功课,大时代下的小细节都写得很有画面感。但也许是时代太大,整个民国,再多故事也捋不直,无数人名,但少有起伏。看得还是比较累的。
  •     写得有点干 而且 要说起特别不爱看的题材 各种革命史一定得算一个
  •     以前只是觉得辛亥革命可惜,看完书后认为它不失败才奇怪。天时地利人和都不沾。没有精神引领,没有严密组织。终于懂得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理解了为什么不彻底,理解了为什么独立的军队那么重要……以及在敌人众多时,搞好统战各个击破为何是法宝……一派乱象的民国,蠢蠢欲动和汲取失败教训的人们正在成长。
  •     过于细致呈现辛亥年起义光复的地域差异反而让人读完后没有得出太大名堂,唯一精彩的是书的头尾。人名迭出恐怕也是我的一个硬伤 哎也罢也罢算是啃下来了
  •     3.5星
  •     大清的覆亡与民国的建立,真可不是一句“民国了”就说完了。
  •     其实杨早的文风还是可以的,只是我这种民国盲看起来还是挺累的,毕竟还是碎啊。
  •     本书逐省刻画民元各省革命盛况,血雨腥风,恩怨仇杀,作者这次在史料考证方面应该是下了一点功夫,但是叙事不复《野史记》之条贯生动
  •     不读此书的话,辛亥革命似乎只是中学历史课本翻过一页一般简单干脆,现实当然从不如此。以省划分,大致介绍了各地的光复情况以及不同的革命力量,援引了诸多日后关键人物的日记和著述,如临其境
  •     感觉现实中的杨早要比这本书有趣。
  •     本书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写法很有意思。大略的,每个章节对应一个省份,描写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种种情状,特别是如何“光复”的过程。用马赛克拼图的形式,还原出那个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细部。全书很像是现在流行的特稿写作,作者只陈述事实,观点并不直接表达,而是暗藏在材料的选取和组织上。当宏大叙事被消解,当细节被纷呈,那些关于民国的种种传说、附会,与过去钦定的盖棺定论一道,便开始被打破,或者至少,读者们会开始反思。
  •     杨早 哈哈哈
  •     历史本来也是有血有肉的。作者喜欢用小说笔法,对这点我不感冒。
  •     根据史料和一些当时的人回忆录组成的书,截取的是辛亥那一年一些省市发生的重要革命事件,有点零散,不过看着也蛮有意思,原来民国的开端是这样的充满黑色幽默。也难怪最终民国会败于中共之手,其建国的一开始就是松散的
  •     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结果都一样!
  •     是小说家言,非史家言。
  •     历史干货丰富,可惜太琐碎,让人读起来有点尴尬,还容易打瞌睡。
  •     历史真真假假,我已不认为能知晓原貌了,看个大概而已。人物庞杂,也没个主线,顺着时间往下写,我好像是看下一页忘上一页。
  •     早老师一贯的古董店一样的风格,就是零碎的读起来不太爽快,不过很有趣。
  •     看的乱,但是历史书上的一句话从来不会轻易和简单
  •     历史写的不算出彩,故事较为零碎,线拉得比较长,很多东西一带而过,远不如把一个章节写的精彩些。
  •     开篇挺有意思,中段有些无趣。缺少历史知识,对其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无多了解,但是确实有些流水账,但是小吐槽和八卦确实有意思。同一时段不同历史人物的横向对比写法,有点意思,但是,人物不够突出,没什么记忆点。
  •     辛亥革命各省或独立或政变之诸般面相,真是奇人迭出,血雨腥风。主流历史叙事往往就是三句话:武昌起义了,民国成立了,果实被窃了。其实,在此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各种势力往往交织暗斗,政治局势也是波谲云诡,转瞬遽变,远非三两句话可厘清各中微妙。只可惜了英雄儿女,满腔热血,尽化作贯日长虹矣。
  •     写得很细,相比于宏大主题下的个体,这种存在方式更贴近我们的历史
  •     kindle版
  •     时局纷乱,大抵如此。按书中描述,辛亥成事,大厦将倾无可挽回的因素更多。某种程度上不得不佩服TG,马列主义割草机过处灌木杂草一概不留,组织动员能力赛高,比自己玩死自己的国府不知高到哪里去。
  •     是冲着作者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