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晚清上海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563398706
作者:梁元生
页数:233页

《晚清上海》的笔记-第52页 - 江南之繁盛

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文化早已熟烂,其在帝国精英阶层中所散发的魅力不仅在明代晚期备受推崇,即便改朝换代之后也让历代满大人感到陶醉。吴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态度,一种对艺术、生活与美的独特品味,一种典雅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其独特而婉转的方言艺术,高度发达的城市化社会形态,以及对教育的异常重视,都让这片地区迥异与帝国的其余部分。
如果有较多人在朝廷当官,那么他们在乡里的权利就会相应加强,这种倾向自从宋代开始便愈发完善。由于江南的财富以及与官府的联系,吴地士绅能产出更多的学者和官员,这种循环过程意味着江南对帝国而言不仅是最重要的经济地区,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地区。吴文化的精华就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士绅阶层。

《晚清上海》的笔记-第32页 - 广东化上海的兴衰

开港初期 广东人由于长期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而被满大人委以重用 广东籍买办与广东商人控制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1855年吴建彰担任上海道台时 整个道台衙门里尽是操粤语的广东官僚 广东人的控制激起了浙江商人的不满 但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小刀会期间
小刀会打乱了上海被广东化的进程,借着禁止小刀会的由头,新任上海道台在江浙商人的支持下颁布了对附件和广东人的一系列禁令,包括禁止会馆,驱逐无业粤籍人员,没收有参与小刀会活动的广东人房产等,广东人在这些所谓的“善后事宜”中蒙受重大损失。

《晚清上海》的笔记-第21页 - 近代化早期上海的外来移民潮

上海在1843年作为口岸开放后的二十年中,出现过三次来自三个主要地区的移民潮。
第一次移民潮出现在1840年代,当时有好几万广东人北上,希望能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财致富,或者在与外贸的行业中发展,谋求更好的生活。
第二次移民潮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差不多紧接着粤人北上的大潮,但1850年代依据上海的,主要是来自邻近地区的江浙人,当时由于长毛破坏了珠江及长江下游的贸易体系,交关见者地区商人纷纷为躲避战乱而将经营活动转移到了洋大人保护下正在迅速成长的上海。
最后,在1860年代初期,大批难民因为长毛在江南地区的残暴战争而涌入上海,这些人原本都是江南城乡中遵纪守法的士绅和学者,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在长毛被平定后返回了家乡,但也有一部分人从此扎根上海,伴随着1865年之后不断涌入的宁波人与广东人,成为构成上海在晚清时代移民族群的三大主要群体。
1850年时,上海的广东人超过八万,宁波人达遛弯,福佬则有五万多人,然而,在1850年代后期,宁波人凭借地缘优势及亲属学徒的连带关系,移民人数激增,在数量上开始超过并将广东人甩在身后。洋务运动开战后,思想较为变通的广东人经常作为工人及洋务帮办迁移至上海,但在十九世纪余下的岁月中,广东人的比例一直屈居宁波人之后,是上海第二大族群。
从居民的分布情况来看,宁波人多集中在在法租界和沿黄浦江的南市北部,广东人则分成各种居民小区 散居沪上。1853年小刀会之前,广东人多在董家渡聚居,然事件骤起 会馆遭禁 广东人开始在广东路,杨树浦以及江南造船厂所在的南郊聚居。

《晚清上海》的笔记-第23页 - 广府人英文比普通话好

许多广东人都会讲一点洋泾浜英语,因而在与外商打交道时能较其他地区商人处于有利地位,吴建彰在这一方面的例子颇为吐出,正如费正清诙谐地指出的那样“同他用北京话与满大人交谈相比,他更善于用英语与洋大人交谈。”

《晚清上海》的笔记-第6页

这种现象放在现在来说就是'崇美'风气,但放在以前还会有正直的人站出来对坏风气进行专业的批判,但在当今的网络中,浮夸的气氛中辱骂还有人身攻击充斥着,令更多的人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


 晚清上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