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101089431
作者:张光兴
页数:292页

章节摘录

时间应该推到很久很久以前,那还属于“五帝时代”。    所谓“五帝”,就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五位帝王,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的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称作“五帝”;而《皇王大纪》则称“五帝”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他们执政的那段时间就叫“五帝时代”。我们这里说的“很久很久以前”,应该是指舜帝执政的时候。    当时,天降大雨,洪水肆虐,整个中原大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凶猛的洪水,淹没了庄稼,冲毁了房屋,还夺去许多人的生命。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舜帝向全国发出抗击灾害的动员令,并挑选了一位他最信任、最得力的干将去组织、领导这场抗灾斗争,这位得力干将就是禹,人们喜欢称他大禹。    禹是谁?禹,姒(音si)姓,名文命,原为夏氏部落的首领,故又称夏禹。据说,他是鲧(音gun)的儿子。    那么,鲧又是谁呢?鲧是尧时的一位大臣,封号为崇伯。当年,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尧向众臣发问:  “哪位爱卿愿去治理洪水,以拯救苍生?”尧的话音刚落,鲧便挺身而出,他自告奋勇,担当了此重任。鲧率领抗洪队伍奋斗了整整九年,却收效甚微。后人分析,他当时采用的治水方法有问题一一堵,即通过筑堤坝的方法暂时把洪水阻止住,然而一旦发生溃堤就会出现更严重的危害。所以,舜继尧当了天子后,就把鲧杀死在羽山。(关于羽山,一说在今江苏省东海县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交界处;一说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七十里;一说在今山东蓬莱市东南三十里。)    在后来的《山海经》等典籍中,鲧被完全神化了。说他是黄帝的孙子,也有的说他是颛项(传说中的古帝王)的儿子。他为了治水。辛辛苦苦努力了九年,仍不见成效。这时一只乌龟和一只猫头鹰跑来点化他(从袁珂先生说),说天庭有一种叫“息壤”的宝贝,只要把它往大地上一洒,地面就像树木和庄稼一样快速长高起来,那样,洪水就可以被阻止住了。于是,鲧费尽千辛万苦跑到藏息壤的昆仑山上,请求天帝把洪水收回,或是把息壤给他。可是他的请求被天帝断然拒绝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偷走了息壤。洪水虽然被息壤阻止了,但鲧的行为却触怒了天帝。天帝立即派火神祝融下凡,将鲧杀死在羽山,并取回息壤。息壤一收回,洪水立刻又泛滥起来——冲垮堤坝,毁坏田园,夺走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    相传,鲧被杀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一双眼睛仍大睁着,怒视着上苍——是委曲,是愤怒,还是不服?谁也说不清楚。后来不知道是谁,在他那鼓鼓囊囊的肚子上轻轻划了一下,一个奇迹出现了——一条黄龙从那儿腾空而起,据说,那就是鲧的儿子禹。    现在我们从神话中走出来,再讲禹。    他继承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一门心思扑在治水上。据说,他新婚后第四天就赶赴抗洪第一线,生了儿子启也顾不上抚养,居外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禹采用了与他父亲完全相反的方法——疏,就是通过清除障碍、疏通河道,将洪水导入大湖大海,最终他取得了胜利。正所谓“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禹后来被推荐为舜的继承人。(当然“人无完人”,禹这一生也有重大过失,那就是他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将“公权力”变成了“家天下”,从而开了“世袭制”的先河,而在此前,帝位一直实行“禅让制”——即将权力传让给圣贤者。)    舜帝在任命禹为“治洪总指挥”的时候,又将自己身边的一位大臣推荐给了禹。这位大臣姓姜,既聪明又能干,很受舜帝的赏识,据说,他就是伯夷。(需要说明一下,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伯夷:一位生活在商朝,他有一个弟弟叫叔齐。他们的父亲孤竹君去世后,伯夷、叔齐兄弟相互谦让,谁也不肯继承君位,并一起躲到了周国。后来,武王伐纣,兄弟二人极力反对。等武王灭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从此伯夷、叔齐就成了“高士”、  “义士”的代名词;再一位,就是生活在舜帝身边的这位姜姓伯夷。)    当时舜帝对禹说:“带上他吧,他会成为你非常得力的助手。”就这样,伯夷就跟随禹奔赴了抗洪第一线。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洪灾终于被战胜了。为此,舜帝特意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庆功会,表彰和奖赏抗洪有功人员,伯夷自然也在其列。他被封为“四岳”,即分管四方诸侯的大臣(一说封为“秩宗”,分管祭祀的大臣),并得到了一块叫“吕”的封地。后来,伯夷的子孙们就以封地为姓,成为了吕氏家族。这便是姜太公的先祖。    姜太公,名姜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人们习惯于称他姜太公,周武王则尊他为师尚父;因为祖上的原因,世人又称他为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对于他的出生地,历来有些不同的说法,据《史记》、《博物志》等一些古籍记载,姜子牙为“东海人”。于是,后人就在“东海”二字上做起文章来——有人认为他应该是日照人,就出生在日照市东边不远的地方;也有人认为他是菖县人;还有的说他是郯城人。到底哪个对呢?我们还是暂且“存疑”吧。    一家之言:其实,对于许多历史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急着去下结论、争对错。有一个词叫“存疑”,“存”就是保存、保留;“疑”就是疑问、就是不同意见。意思是说,对一些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不同意见,可以暂时保留起来,不去争辩,等到时机成熟了,再进行讨论、再去分是非、定对错,效果恐怕更好一些。    经济要讲究“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不是也要讲“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们再回到那个吕氏家族。开始,他们在祖先的封地上过着富足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族慢慢分化了:有的仍然是贵族,家中有大片良田,还有很多奴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有的却败落了,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甚至还有的沦落为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    说起来,姜子牙可谓生不逢时,他出生于商朝末年,社会黑暗,道义不彰,家境也十分贫寒。很多资料证明,他到了该成家的时候,却娶不起老婆,只好去给人家做“上门女婿”——这在古代是很被人瞧不起的。为了养家糊口,他干过很多事情,然而却一件也没成功,就像他老婆马氏所指责的那样:“你种田,收不回种子;捕鱼,捞不回鱼网。”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他没力气,是他偷懒,还是缺心眼儿?都不是。因为姜子牙是一个有着大本事、大智慧的人,他可以去做经天纬地、安邦治国的大事,却干不了那些凡夫俗子所做的活计——是一个能“扫天下”却不能“扫一屋”的人。时间就这么一年年过去了,他的年纪也渐渐老了。马氏是一个目光短浅、嫌贫爱富又十分凶悍的女人,本指望跟着姜子牙能过上荣华富贵的好日子,可到头来还是穷得叮当响。于是,她一怒之下就把姜子牙这个“上门女婿”踢了出去。这件事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叫“覆水难收”。    P2-5

前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以自己独有的东方式智慧,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而“齐文化”就是她灿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历史比喻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那么,齐文化就是这画卷中最精彩、也最具特色的一个段落。    朋友们可能要问,什么是齐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学术界的认识却并不一致,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齐文化就是“齐国文化”,即在先秦齐国那片古老土地上所形成并被不断传承的历史文化,它是当时齐国的“主流文化”,时间从姜太公封齐(公元前1065年)算起,到齐王建被俘、齐国灭亡(公元前221年)为止,它存在了八百四十四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齐文化应该是指“齐地文化”,这个概念在时间上要宽泛得多,它不仅仅包括了“齐国文化”,还应该包括此前的“东夷文化”和此后的一系列重要文化现象。那么,哪种意见对呢?其实两种意见都不错,只是前一种意见更狭义一点,后一种意见则更广义一些罢了。    “齐文化”历来受到史学家、文化学家们的重视,但真正对它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却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大批科研成果的陆续问世,人们对齐文化的历史价值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有专家称:“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秦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支柱。”(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导论》第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3)    对于了解、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杨向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我们的历史从炎帝黄帝开始,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黄帝一系是汉族远祖,而炎帝一系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远祖。……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已经是‘郁郁乎我从周’,而炎帝一脉,默默无闻。我们是炎黄子孙,但炎帝的踪迹,炎帝一系的文采风流,却无处可寻,几为黄帝一系所掩,这个问题,我们应当进行探讨。……齐鲁文化源流之不同,从根本上说,应为炎黄两帝系统之不同,黄帝一系,即后来夏周系统,乃鲁国文化之来源,周公孔子发扬光大之,而齐国文化则部分来自炎帝系统,道家老子之所出……”(《齐国史·序》)言外之意,我们研究齐文化是对炎帝一系的一种追根溯源,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另外,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齐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它的革新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等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那段历史很复杂,很混乱,加之离我们十分久远,而前人留给我们的资料又相对较少、也过于简单,且几乎没有“一手资料”,多为后人补写、或根据某些传说推断出来的,这就使得有些人和事不太容易说清楚。    为了方便朋友们的理解,笔者选择了“以事代史”的方法,即通过某些典型的人和事去反映、解读那段历史,这样可能更具体一点、更生动一点、也更容易接受一点。但由于研究者的历史观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所使用资料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笔者给本书加了一个副题叫“齐人齐事一家言”。“言”,就是说话、发言。所以,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笔者借助了齐国历史上的这些人和事,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进行议论和评说,而这些议论、评说不一定符合别人的心思,故称“一家言”也。    笔者希望,朋友们通过读故事增加对那段历史的兴趣和了解,同时,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此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修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传奇一生姜太公(一)/001  一、姜太公的身世/002  二、投奔文王/006  三、大钓无钩/008第二章  传奇一生姜太公(二)/013  一、灭商兴周第一功臣/014  二、齐国的开国元君/019  三、太公治齐/023第三章  齐桓公称霸(一)/027  一、襄公无道,导致内乱连连/029  二、小白登位一波三折/032第四章  齐桓公称霸(二)/039  一、以胸怀称霸/040  二、以人才称霸/045  三、以道义称霸/049  四、以诚信称霸/056第五章  春秋第一相——管仲/061  一、管仲的身世/062  二、管仲的青少年时代/064第六章  管仲相齐/069  一、政治改革/070  二、经济改革/074  三、军事改革/079第七章  “管鲍之交”:中国古代友谊史上的典范/083  一、友谊的基础是情感/085  二、友谊就是理解/086  三、友谊有时候表现为一种“人梯精神”/088第八章  崔、庆乱国/0g1  一、齐桓公用人不慎,埋下祸根/092  二、五公子争位,齐国霸主地位尽失/097  三、崔、庆之乱/102第九章  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历史真实的人/107  一、做了亏心事,总怕鬼叫门/108  二、“历史是无法改变的,真理和正义也是杀不完的!”/109第十章  “一代贤相”晏婴/115  一、晏婴及其所处的年代/116  二、晏婴之“贤”/118  三、人天共仰,名垂青史/135第十一章  一代大司马田穰苴/137  一、从田完说起/138  二、受命于危难之时/141  三、“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44第十二章  “兵圣”孙武/149  一、孙武其人/150  二、一举而成名/151第十三章  军事奇才孙膑/157  一、孙膑年轻时代的悲惨遭遇/158  二、锋芒初露/161  三、以残缺之躯指挥完美战役/162第十四章  孔子闻《韶》的故事/169  一、先说说孔子/170  二、孔子与音乐/172  三、孔子“闻韶”的意义/176第十五章  齐威王“一飞冲天”(一)——兼及谏臣淳于髡/181  一、“田氏代齐”的前前后后/182  二、威王其人/184  三、敢谏善谏的淳于髡/186第十六章  齐威王“一飞冲天”(二)——兼及相国邹忌/193  一、邹忌之谏/194  二、齐威王终于飞了起来/198第十七章  齐宣王和他的稷下先生们(一)/207  一、稷下学宫与稷下先生/208  二、孟子见齐宣王/213  三、春居谏齐宣王建明堂/211第十八章  齐宣王和他的稷下先生们(二)/221  一、齐宣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222  二、颜周见宣王/223  三、倜傥一生鲁连子/226第十九章  齐滑王的故事/233  一、齐滔王与“滥竽充数”的故事/234  二、齐泪王的悲惨下场与“倚门倚阊”的故事/236第二十章  孟尝君的故事/241  一、孟尝君与他的“鸡鸣狗盗”之徒/242  二、冯谖买“义”/245第二十一章  田单复国/253  一、从指挥即墨保卫战到收复全国/254  二、攻打狄邑/261第二十二章  君王后与田齐的亡国之君田建/265  一、君王后执掌齐国四十年/266  二、后胜卖国/272  三、是谁亡了齐国/274附  田齐余波——田横和他的五百义士/281  一、天下大乱,群雄逐鹿/282  二、郦生说田横/284  三、田横赴义/286  四、田横与五百义士告诉了我们什么/288主要参考资料/292

编辑推荐

为了方便读者朋友们的理解,在《说齐——齐人齐事一家言》一书中,笔者张光兴选择了“以事代史”的方法,即通过某些典型的人和事去反映、解读齐国的那段历史,这样更具体一点、更生动一点、也更容易接受一点。

作者简介

作者通过讲述古代齐国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来解读齐文化,提炼齐文化的精神,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说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本书可读性极强,将齐国的历史娓娓道来,泱泱齐风,尽得精髓。
  •     好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我充分体会阅读的快乐!
  •     相当好看,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