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台湾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惊艳台湾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07536140
作者:刘强
页数:214页

章节摘录

  幸福中转站  如果你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幸福中转站》,或者,你熟悉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再或者,你曾经连续两个星期疯狂读书,几乎平均每两天读完一本,脑子里满是那些书中人事,那你应该能原谅我在2011年2月26日这天的”脑残“举动及其严重后果。  这天上午10点,我乘出租车赶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拟乘坐12:30起飞的MU5007航班飞往台北桃园中正机场。新的一页将打开,接下来,我将在毗邻东太平洋的台湾最大的县(相当于大陆的地级市)--风景如画的花莲,度过为期两个半月的东华大学访学之旅。这次行程已酝酿近两年,通过电邮和阅读各自的著作,我已和作为邀请人的东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冠宏教授,成了神交默契的朋友。  机场的经历本来无话可说。照例是到柜台托运行李,领取登机牌,照例是跟着人流进入安检通道,照例是”验明正身“后一阵轻松地走到指定的登机口候机。一切都平淡无奇。当然也有不同。比如说,这一次的证件在身份证之外,还多了一个《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安检的地方也换了,以前是国内安检,这一次是出境”边检“;还有,以前通过安检验证柜台时均畅通无阻,这一次,我被一位穿制服的女士告知:“先生,请稍等。”  于是我被引到通道一侧的沙发边“稍等”。那位女士拿着我的通行证去核实,几分钟后,她走过来礼貌地说:“先生,好了。”  我笑着问:“有问题吗?”  对方有些抱歉地说:“哦,没问题。”  我一边收好证件,一边想,没问题就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她说“有问题”,也许一切都会改写。  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拟乘坐的东方航空的航班在晚点时间上破了纪录,实际起飞时间是16:30。也就是说,从11:30开始,我在机场候机大厅整整耗了5个小时!  等待,对于一个包里有书的人并不无聊。在回收利用垃圾时间方面,我是个老手,只要摊开一本书,打发这样一个有所期待的下午不是难事。更何况,候机厅里有无线上网系统,手提电脑可以随时派上用场。顺便说一句,就在前几天,我把2006年自愿关闭的新浪博客的功能恢复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自己在台湾,不要像以往那么懒惰,如能随时随地,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也算是不虚此行。  总之,这5个小时我没有白过,也不会白过。让我担心的只是,吴冠宏教授在海峡的那一边,在台北的某个地方,等得是不是心焦?尝试打他的电话多次,均告失败。直到3点半,终于接到他的电话,我将航班延误的情况告诉他后,心里才稍稍释然。3点半,那正是我们本该在台湾握手言欢的时刻,而这个时刻,我竟然还在浦东机场,并且排在长长的队伍中,接受东方航空表示歉意的400元赔偿金。还没出行,竟然有400元入账,俗人如我,当然心情大悦。  我哪里知道,更大的“亏空”早已在飞机起飞时翩然降临。  当飞机驶入云层之上,阳光穿过舷窗射进机舱,早已“进水”的大脑竟然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想起台湾在经度上几乎在上海的正南方,那我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飞行,不正是那鲲鹏扶摇而上九万里之后的“图南”之旅吗?我一边默诵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一边灵感乍现,文思泉涌,竟酝酿出一首“歪诗”来:  银鹏载我入云间,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两岸三通开巨锁,  依稀一梦到台湾。  我想我不该用那个“梦”字,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真的让我如在梦中。  当飞机于17:55落地台北桃园机场的时候,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吴冠宏教授已经定好的晚八点开往花莲的火车能否赶得上?为此,经过台北机场时整个人有点儿恍惚,以至于那些随处可见的亲切的繁体字都没有仔细阅读。直到听到台北入出境验证柜台前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我才回过神来,并且感到些许异样。那位彬彬有礼的男生做了手势,说:  “请外国公民到这里来验证入境。”  我愣了一下,发现人群自动分流,台湾同胞们径直前行,把我们这些大陆同胞和其他各种肤色的人抛下了。没来得及细想,人就排到了柜台前,于是,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当我出示证件之后,又听到了一句让我大脑空白的话:  “先生,请出示您的入台证!”  愕然!下面的话我真不好意思写出来。  “还要入台证吗?”我说,“对不起……我忘在家里了。”  你一定要笑坏了吧?  --幽默,是幽默者的通行证;马虎,是马虎者的墓志铭。  那一刻,连我都不知道今夕何夕,此身为谁?  然而没有人回答我的“为什么”。我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我错了,我必须承担其后果。  总之,正如你看到的,在宝岛台湾的第一个关口,我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非法入境者”。  临行前,我不是没想过那一沓材料要不要带,但我想那些材料不过是办理通行证所用,于是思维一下子“短路”,忘记了里面还有一张浅绿色的“入台证”!  理论上讲,如果没有入台证和其他相关批文,我不可能拿到通行证,这两个端点完全是“可逆”的,为什么还要两证俱在才能入境?为什么?  我的“幸福旅程”结束了,或者说,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上演的,是电影里才会出现的镜头--我被台北机场的安检人员带进了一个狭小的工作间里,度过了疑似悬疑片的十几分钟。其间,无论我提出怎样的补救措施,比如传真,快递,或者干脆请东航下一航班将我的入台证带来,等等,均告无效。那位年轻的小伙子礼貌而坚决地说:“没有入台证,您绝对不能入境。我们去大陆也要台胞证的。我们正在联络送你乘坐刚才的飞机返回。”  前后也就十几分钟,我便接受了他们的安排。因为刚才的这班飞机很快就要起飞,我的本来已经“入境”的行李也正在被送往飞机的途中。那一刻,我别无选择。我甚至没有做任何诸如亮明自己的学者身份,以及来台讲学等有利于增进友好气氛的努力。那一刻,我深深地“入了戏”,准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带着怀疑而警惕的眼光,面对我这个怎么看怎么都有点“可疑”的人。  如果说,我的这个错误还有一点意外收获的话,那就是我十分痛苦地觉察到两岸关系的某种“微妙”。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想,台湾毕竟是台湾。其他国籍的旅客一张护照即可放行,唯独对“大陆同胞”,入境必须“双保险”--不仅要通行证,还要入台证。  梦醒时分,我再次踏上刚才的航班,航班号已经改为MU5008,起飞时间:晚7点。  办理登机手续时,我没有被要求缴费,表面上看,似乎负有连带责任的东航,让我搭了一趟“便机”,而事实是,我的本来预订为“OPEN”(返程日期待定)的返程机票已被使用。4200多元人民币,就这样被我挥洒在空中了。  期间我和吴冠宏先生通了两次电话,为自己的疏忽带来的麻烦深表歉意。同是研究魏晋文化的他却一再安慰我,我们很快达成了一个共识--好事多磨,把这次遭遇当作一个好玩的“插曲”吧。王子猷是雪夜访戴,我这是春日访台,不管“兴尽”与否,横竖都是“造门不前而返”嘛!  试想,如果不是像我这么“不靠谱”,谁一辈子能有这样的“高峰体验”呢?  不过,事情还没完。更大的困境随之而来--我的通行证只有一次往返的权限,也就是说,如果我从浦东机场入境,这张通行证就宣告作废,我必须重新回到办理手续的某一个环节,等待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办证周期。而台湾之行的各项计划已经启动,我的几次讲座都做了安排,日程紧迫,多耽搁一天对我都是折磨。  晚上8:30,飞机准时降落在浦东机场。这一次往返让我产生一个感觉:尽管坐飞机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比起在空中,更缺乏安全感的恰恰是地面!  因为,我将再次面临“入境”问题,而且情况大不相同:在台北,我是想入境而不得;而在浦东,我是可入境而不能。怎么办?  我该怎么做?如果明天我还想去台湾的话。  没有别的办法。除了下面我说的这种。  在此,我要向汤姆·汉克斯致敬!  是他给了我灵感。那部电影的具体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人公滞留在机场的“幸福”经验提醒了我,让我在向入境边检处陈述自己的困难之后,灵机一动,以如下方式提出了诚恳的申请。我说:“你们看过《幸福中转站》吗?(回答是'看过'。)那太好了!那就让我待在机场,等待明天的航班飞往台北吧?我愿意承担经济上的损失,但是请你们不要在通行证上盖章,理论上讲,我在台北并没有入境,事实上没有完成'一次往返',所以,请帮帮忙吧?……”  写到这里,我还要感谢浦东机场入境处的小伙子们。自始至终,他们都非常礼貌地对待我这个不想“入境”的“空中飞人”。据一位好心的姓吴的小伙子说,是我的谈吐帮助了我。当然我想还有我的锲而不舍。因为我除了坚持不越过那道黄色入境线以外,还不断地向他们游说,并提供新的建议,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层层请示。经过将近两个多小时的斡旋,交涉,恳请,最终,谢天谢地!我获得了这样的“特殊照顾”--我可以先按照手续正常入境,然后办理明天飞台北的机票,机场方面可以放行,但前提是,如果在台北再次被拒,其中的风险和损失必须自己承担。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从不赌博的我决定赌一把!  最后,在机场小吴的帮助下,晚11:30分,我顺利地买到东航27日飞往台北的机票,航班是我选的,还是MU5007。--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吧。  等我拖着大小行李疲惫地回到家中,已将近凌晨一点了。因为“警报”尚未解除,前途未卜,这一夜辗转反侧,耿耿难眠,不在话下。  没想到,第二天,也就是27日,一切竟然出奇的顺利。首先是顺利通过边检,其次是飞机没有晚点,14点整安全落地。当我再次穿过台北桃园机场昨天走过的必经之地时,大有故地重游之感。在入境验证处,脸是笑的,心是跳的,我不敢肯定,我的盖过两次戳(昨天的一次被“注销”)的通行证不会再次引起麻烦。没想到,柜台后的工作人员态度和昨天的大为不同,他一看入台证,很客气地问:“到东华大学讲学啊?”脸上有一朵微笑在绽放,似乎竟有些欢迎的意思了。  呜呼!那张浅绿色的、薄薄的、成本奇高的入台证,总算为我叩开了台湾的大门。王子猷如果活在今天,怕也无法“华丽转身”了吧。--今昔之别,天壤之间!  ……

内容概要

刘强,笔名留白,学者,作家,独立书评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等。2010年10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竹林七贤》。著有《世说新语会评》(2007)、《曾胡治兵语录译注》(2007)、《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诗今读》(2009)、《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上下册)》(2009)、《有刺的书囊》(2010)、《竹林七贤》(2010)等多种。

书籍目录

自序
1、“幸福中转站”
2、我的时间丢了
3、天堂图书馆
4、在天堂转角遇见“爱”
5、台湾媳妇大陆妹
6、声音与记忆
7、转换器与延长线
8、我们都是一家人
9、稀奇古怪追梦人
10、车过南回线
11、大学与大树
12、第一堂公民课
13、马英九,你为什么不生气?
14、那些陌生的名字
15、细节与教养
16、《百年戏楼》:从京剧到京剧
17、酒干倘卖无?
18、我和海洋有个约会
19、福田与乐土——从富源到瑞穗
20、巨流河与台湾梦
21、这个大学有点“怪”
22、缘分天注定——走进纹面部落
23、一个叫做“慈济”的奇迹
后记

编辑推荐

  《惊艳台湾》以作者在台湾亲身经历的人物和事件为主要线索,感情真挚,现场感强。  本书对比了台湾和大陆在文化领域的种种异同,饱含着渴望两岸一家的期望和热忱。  本书语言流畅、诙谐,时杂网络用语,对广大网友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作者简介

《惊艳台湾》由作者在台湾访学期间两个多月的系列博文组成,这些博文曾引起海峡两岸读者的跟读、热议和好评。豆瓣网上还设有专栏“花莲东华大学客座教授刘强——-台湾交流记”《惊艳台湾》,同步更新。书中敏锐独特的视角、轻松诙谐的笔调,与文化自由行的热点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时尚的热度、学者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

图书封面


 惊艳台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惊艳台湾》是那种既可以随手翻过,也可以在某一段文字间驻足思考的书。毕竟是博客体的文字,读下来洋洋洒洒,不会觉得累,自然而随意,可以想象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的午后,有着南海台湾那样温热潮湿的空气,徜徉于作者的心情、思考与旅途之间,应该是幸福吧。作者的文字相比一般的散文、随笔,似乎更能读出一些讲述和交流的意味,平实的口吻、随意的笔调,让这文字接受起来毫无距离,也正是因为似乎聊天一般的姿态,让文字流过的时候,会有种别样的动人,因为真实、因为亲切,如同闲聊般惬意。而作者所见、所闻,顺着台湾一行的脚步串联下来,是天马行空的,从教育体制到浮夸政客,从台湾腔到大陆妹,从京剧到大学,从花莲到台南,洋洋洒洒几十篇文字。整体看下来,却能读出一条细丝般勾着这些文字的魂,两岸之间若有似无的文化差异,误读与沟通,始终左右着作者台湾之行的眼睛。随着作者的视域,我们看到是一个大陆人眼中的台湾,有被要求入台证的狼狈,有看到台湾媳妇大陆妹的感慨,有对台湾腔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敏感,也有对岛国风光浮光掠影的向往。同时,我们更看到一个文化人眼中的台湾,尽管台湾经济早过了四小龙时期的辉煌,文化和意识上先进于我们的地方,还是俯拾皆是。图书馆、大学、教育、京剧、甚至街道、节奏,都自由一种雍容,绝不是大陆大城市的那种紧张、激烈、狂躁而混乱的风情。作者眼中的台湾,是琐碎的,却又那么符合我们对台湾的期许,那个和我们的文化一脉相承的岛,有那么多不同的侧面,会给我惊喜,让我们惊艳。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b713e40100x6sp.html
  •     (一) 離開台灣恰好半個月的今天,我在上海靜安區圖書館隨手翻開一本書,也只翻了這唯一一本,一時間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某篇文章的結尾赫然寫著“於東華大學壽豐鄉校區”。從頭開始翻了幾頁,眼淚馬上掉了下來,書裏有這麼多的熟悉場景,這麼多的感同身受。這個巧合讓我再一次深信老天在冥冥之中安排好的那麼多“註定”。炙熱的陽光灑進來,書架間的空氣卻是微涼。甚至連我的航班號都和作者一樣,MU5007,我至今記得。我也和作者一樣,曾幾何時身處“煙雨迷蒙的東華大學”。我又看到花蓮市區那個熟悉的轉角,每次我都坐在機車後座呼嘯而過。我看到書裡寫著多容館、圖書館、七星潭……每個地名都拉出一根線,牽扯著我以為已經揮別的離愁別緒。回來半個月,依然好像活在之前130天的回憶裏。媽媽說時間會把離別的惆悵沖淡,但我想回憶不會被時光沖淡吧。我決定寫下一些在台灣發生的事,記錄一些我在對岸看過的風土人情,也記錄這半年的生活。這段日子對我來說,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甚至把它當作我的Gap Year。如果要說這次交換生生涯的起點,並不是從2013年2月16日算起,也不是遞報名表的那天,而要更往前推,到2012年8月。那是一個很典型的台灣的夏日,陽光炙熱,我在高雄的西子灣隨口說出:“下學期我要來台灣交流。”那時我在中山大學裏漫步,看到校園裏有很高大的熱帶樹木,看到指示牌上寫著“請把腳踏車停在榕樹下”。沒想到不到半年的時間,當我乘坐的MU5007航班再次降落在桃園機場的時候,我當初的戲言竟然成真。去年從台灣回來後,本來計劃寫一篇遊記。這是我很多年來保持的習慣,寫旅遊日記,回家後整理成文當作紀念。但奇怪的是那次的台灣遊記,我只寫了開頭卻沒有繼續寫下去。我那時還完全無法想像,之後有機會去更深入地瞭解台灣,來續寫或是重寫我當時沒有寫完的遊記。去年8天的環島對我來說並不算短,但這次,130天的交換生活對我來說卻好像很短。第一天抵達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轉眼就要離開。  台灣距離上海,一個半小時的飛行旅程。飛機離開台灣的土地,飛向碧藍的天空。我透過舷窗往外看,在這個島嶼與海洋相交的交界,一排白色的風車緩緩地轉動。我想,終於要說再見了。台灣的朋友對我說,來台灣的這學期,你就當作是夢一場。聽到這句話,我開始一直哭,盡管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不屬於這裡。我的家始終在海峽的對岸,在那個路兩旁有梧桐樹的迷人城市。從火車離開志學站到飛機起飛,我不斷想到柳永寫的“此去經年”這四個字。這次離開,不知道要過多久才有機會回來。即使回來了,身份也變了,恐怕到時候又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涼。  中華航空的位子狹小,空間只有自強號列車座位的三分之一。擠在座位中的我很快產生一種不舒適感,也有可能是離愁別緒作祟。我突然看到陽光把飛機的影子投射在云上,影子外有一圈七彩的光環,像一個圖騰。這樣奇妙的影像,在我之前幾十次坐飛機的經歷中前所未有。曾經在飛機上看到過彩虹,僅僅數秒而已,也看到過暴雨雲夾雜著閃電令人膽戰心驚。  快要吃完飛機餐的時候,我開始流淚,在三萬尺的高空。還處在這段旅程的尾段,但我已經開始想念。要離開的前一周,人突然變得異常敏感,一個場景或一句話,任何一個細節都能讓淚腺崩塌。  好不容易習慣和熟悉,卻不得不離開。我習慣了看豎排版的繁體字書籍,習慣用“不會”來回答“謝謝”,習慣把“U盤”叫作“隨身碟”,習慣保留每一張發票,習慣有這麼多的台灣同學在我身邊……直到今天,我的手機還是保存著繁體字的設置,微博上的地址還寫著“台灣花蓮”,Ipad上顯示著花蓮的天氣。當我看到“花蓮”兩個字旁出現“晴天”或“雨天”的標誌,就可以遙遠地想念,想念花蓮有燦爛陽光的晴天還有漫長得好像過不完的雨季。  今天回過頭來看,還是要感謝那時在身處西子灣的自己,萌發出要來台灣交流的念頭,才會有後面的那麼多故事。在各種機緣巧合下認識的台灣朋友,最長的認識了足足130天,從我抵達到離開一直給予我幫助和鼓勵,最短的只見過數次,有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緣。但無論如何,我想我很難忘記你們每個人,也永遠不會忘記這130天。因此開始動筆,在回憶沒有褪色之前。 (二)一個月前的此刻,我從一場夢中醒來。當飛機的輪子開始在浦東國際機場的跑道上滑行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回家了”,一切都結束了。  四十攝氏度的上海。我開始努力讓生活步入所謂的“正軌”,開始擺脫台灣同學最喜歡掛在嘴邊的Free Style。路過醫學會堂,我看到那些高大的梧桐樹,它們的葉子層層疊疊擋住熱辣的陽光,盡管空氣還是炙熱得讓人感到快要窒息。我想,花蓮沒有這樣的樹,台北應該也沒有吧。東華大學的校園裏多的是熱帶的樹木和花草,圖書館走廊旁有幾株野百合,初夏的時候開過碩大的花。到我要離開的時候,東湖湖畔,鳳凰花開了。我知道,每當鳳凰花開的時候,離歌響起。  今天上海下起暴雨。花蓮也有下雨嗎?我開始想念花蓮的雨。常常是這樣,我一邊撐傘騎車小聲咒駡天氣,卻還是情不自禁地抬頭欣賞煙雨迷蒙中的中央山脈。在宣傳片裏,記不清是東華的校長,還是哪位教授說:有什麽樣的環境,才會培養出有什麼樣胸襟的學生。一座大學,被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環繞,足以讓我這個短暫擁有其學生身份的人感到驕傲。這個把環頸雉放在網站首頁上的大學,有很多特別之處,尤其是和大陸的大學比起來。記得每週三早上在文學院4樓上課的時候,我都可以欣賞到中央山脈和藍天白雲組成的絕美的場景。文學院的庭院裏有一顆很高大的樹,從4樓看下去,樹下的桌子和椅子就像卡片上畫的歐洲咖啡店的那些椅子一樣,鏤空帶著花紋,小巧精緻。但文學院又帶著很濃重的古樸氣息,有漢朝宮殿式的屋頂和磚紅色的廊柱,幾乎可以作為武俠片的拍攝場景。有一次下課的時候,我們推開門,撲面而來的畫面太震撼太美好:藍天白雲下,中央山脈像一個輕柔的黛色的影子,高聳入雲。我和同為交換生的同學面面相覷,互相問:“這是海市蜃樓嗎?”因為我們都難以相信,這麼大的一座山,如果可以計量的話一定有令人目瞪口呆的重量,怎麼會以這樣輕盈、甚至是虛無縹緲的方式呈現呢?我喜歡水,遠甚於山。但在這裡,我愛上遠遠地看山,晴天陰天雨天,它們都是不同的,但同樣美。  教台灣文學課的楊翠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就說過,沒有一種文本是不帶感情的,任何書寫都是涉入的書寫。在上課的時候,她說起年輕時的理想與現實的殘酷,數次幾乎落淚。臨走的時候,我送給她一張明信片,那是東海大學,陽光被樹葉的縫隙塑形,成為一道光柱。在東海大學旁的東海花園,楊翠老師度過她的童年,并決定此生要進行台灣的在地書寫。她說:“當我回望故園,它早已日暮昏黃。”在東華文學獎決審時,她笑著對我說:“加油哦!”我明白了,老天早已決定給我一個機會,讓我用比八天多十幾倍的時間去慢慢體驗,從此我關於台灣的書寫,都有了溫度和情感,因為我生命中的一百三十天與之緊緊相連。  你對我說:“回去之後,你爸媽會覺得你長大了。”真的長大了嗎?我也不知道。但這一百三十天讓我思考了很多,想得最多的兩件事,是“離別”和“命運”。我開始真正體會什麽是“離別”。之前的次次畢業,固然也會難過、也會捨不得,但也知道同學們都還是在同一座城市,能打一個電話就約出來見面。但這次不行了,我們之間隔了一座海峽。  從我不能輕易上Facebook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和很多人可能從此就失去聯繫。有一個女生,我們一共見過三次。第一次偶遇,我在7-11問她:“我能坐這個位子嗎?”她聽出我的大陸口音,和我聊了幾句。本來那個晚上我心情很差,和她聊天成了我那天最開心的一件事。最後一次遇見,是在原民院旁的石子路上,她問:“你要走了嗎?”我說:“下週三。”她說:“我也要畢業了,明天就走。”在已知的不可改變的離別到來之前,我要選擇以如何的方式說“再見”?在我離開的前一天,我的室友天慈比我先走一步,回台北。她過來和我擁抱了一下,拖著行李走出我們一起住了一個學期的123室。門關上的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我們沒有什麽機會再見面。另外兩個室友,可可和大妞,我都沒有機會和她們親口告別。讓我選擇的話,明知道會流眼淚,我還是想面對面的告別,因為這樣的話我會多一個和你們有關的回憶,就像在故事的最後,我們一起畫上句點。  我一向是一個宿命論者。在上個月,月亮最大最圓的那天,我和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的朋友一起吃晚餐。既然相隔這麼遠也可以遇到并成為朋友,應該是一種緣分。在我渾渾噩噩地度過大學的頭兩年之後,我突然萌發要去台灣交流的念頭,這是我僅有的一次機會,然後我陰差陽錯地來到東華,遇到了你們。  在台灣我積攢7-11的貼紙,集滿了可以換東西。當我發現我的小冊子上只缺三張貼紙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活動已經結束。我差不多要忘記這件事,事情卻有了新發展。在我離開前的一天,我在另一個錢包裡找到了一些貼紙,數量恰好是三張。這個故事告訴我,很多事情都是命中註定。原來我早就集滿所有的貼紙,但註定換不到我想要的東西。遇到什麼樣的人,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也不是由我說了算,很多事情早就在冥冥之中被註定。我們都在命運的長河中順流而下,偶然遇到,又註定分離,就像歌裏唱的那樣,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麽會永垂不朽,所以也不必太過惋惜。  夜深了,下過大雨的上海,自然是看不到月亮,更不用提星空。在東華大學多容館頂樓看星星的時候,我發現很荒僻的角落有一張椅子。不知道是不是有的晚上,穿格子襯衫的男生會坐在這張椅子上,彈著吉他,唱著:“月亮掛在星空,牽絆著你訴情衷。”唱完歌他一定會抬起頭,看一眼東華學生早就習以為常的星空。  其實還有很多瑣碎的回憶,也無須一一提及,當我現在,走在上海的街頭,看到某一個場景,或許有些回憶會自動閃現。我離開了,但我依舊很感激,台灣給了我一個近乎完美的回憶。若沒有這一百三十天,我還是循規蹈矩地繼續我原來的生活。回來之後,發現原來這裡的朋友也在為自己的夢想默默努力,做出一些新的選擇,讓我意識到,可能這沒有見面的半年,我們都有了一些改變。無論如何,祝福各位。   一百三十天裏,我擁有太多美好的回憶,有時候我在懷疑,我是否值得擁有這樣的經歷。我想,綠島粉紅色的滿月、鯉魚潭的螢火蟲、英仙座的流星雨、太平洋上的日出、自在暢遊的海豚、美得像夢一樣的月光海、101上看到的夕陽西下、陽明山可見的整個台北的璀璨……這些不管曾經見到與否,我都傻傻地期盼,可以有緣再見。  自回家至今一個月,是為記。     2013.7.27於看不到月色的上海家中
  •     标题很吸引人,没去过台湾,但很向往。自然舒心的文字随笔,忙时读读可以放松精神,顺便还游了宝岛台湾。不错不错。借此机会关注刘强了,文字风格很喜欢,会推荐朋友来读。借此机会关注刘强了,文字风格很喜欢,会推荐朋友来读。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辞藻有点过于华丽,不过对于没有去过台湾的人还是蛮有启发的。
  •     4星 喜欢天堂图书馆那一篇
  •     一本很不错的随笔集子,有风景有人文有民俗有思想,读着挺轻松
  •     刘强的书看了好几本,每本都让我惊叹不已,不仅是书中的文笔,还是文中的观点,更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情怀在里面。这本犹是如此,让人欲罢不能,有一种旅游随笔的轻松幽默,又有洞察文化的纵深厚度,读来让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推荐!
  •     虽然作者的遣词造句让我蛋疼。。但。。湾湾的确是个好地方 (ˇˍˇ)
  •       标题很吸引人,没去过台湾,但很向往。
      自然舒心的文字随笔,忙时读读可以放松精神,顺便还游了宝岛台湾。
      不错不错。
      借此机会关注刘强了,文字风格很喜欢,会推荐朋友来读。借此机会关注刘强了,文字风格很喜欢,会推荐朋友来读。
  •     看到只是刚破7的豆瓣评分我必须得吐槽一下了。这书就好像一个儒雅的蜀黍在亲口对我讲述他在台湾的见闻,多温暖跟有趣,内容还丰富,人文的自然的学院派的,都cover到了,非常好看~~
  •     很赞的书!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台湾,迷人的人文风情,感同身受!
  •     期待花莲!
  •     令人感动的真诚,非常认同。
  •     感受比较真实,今天刚拿到书,刚开始看这本书,前面感觉还不错,通过他的亲身经历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各种不同,同时也可以为以后去台湾需要注意的事情做准备。我愿意继续看下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唯一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图片都是黑白的,要是彩色的就更好了,感觉更亲近了。这本书是他2011年11月份写的2011年2月到5月到台湾讲学的过程。
  •     在武大图书馆的新书展区看到,边等同学边读,一不小心就醉进去,时光倒转一整年。书里描述的绝大部分是作者在花莲的所见所谓所想。花莲也有个东华大学,花莲真是个好地方!剩下的大家去花莲体会吧,暂不能去的看这本书也可:)共鸣点太多...恕不依依序来
  •     同类书中比较有特色的一本,值得一看。
  •     匆匆而阅,值得一览
  •     以前就很喜欢台湾的乡愁文化,读完本书更加喜欢台湾的点点滴滴。宝岛台湾是我国东海上的一颗明珠,她的人文风情更是让人赏心悦目,这本书是一本较为细腻的台湾内心之旅,极力推荐!!!
  •     读了一半 因为赶着还书 其实还不错
  •     看来我对台湾的喜爱真是杠杠的啊,每看到关于台湾的书籍总禁不住抽出来翻阅一番,也因此没有错过这本《惊艳台湾》,跟随刘老师,我又一次神游了台湾,那个温文尔雅、美丽祥和的海岛似乎也变得更加可感可触了。我想,待到我终于踏上那片想望已久的梦土时,我对它的浓情蜜意也积攒得无以复加了吧!——我也要赶赴一场“山海两看不相厌”的约会!
  •     对台湾的认识,对两种制度的思考。。。
  •     至少几个小时耐心的读完。
  •       《惊艳台湾》是那种既可以随手翻过,也可以在某一段文字间驻足思考的书。毕竟是博客体的文字,读下来洋洋洒洒,不会觉得累,自然而随意,可以想象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的午后,有着南海台湾那样温热潮湿的空气,徜徉于作者的心情、思考与旅途之间,应该是幸福吧。
      
      作者的文字相比一般的散文、随笔,似乎更能读出一些讲述和交流的意味,平实的口吻、随意的笔调,让这文字接受起来毫无距离,也正是因为似乎聊天一般的姿态,让文字流过的时候,会有种别样的动人,因为真实、因为亲切,如同闲聊般惬意。
      
      而作者所见、所闻,顺着台湾一行的脚步串联下来,是天马行空的,从教育体制到浮夸政客,从台湾腔到大陆妹,从京剧到大学,从花莲到台南,洋洋洒洒几十篇文字。整体看下来,却能读出一条细丝般勾着这些文字的魂,两岸之间若有似无的文化差异,误读与沟通,始终左右着作者台湾之行的眼睛。随着作者的视域,我们看到是一个大陆人眼中的台湾,有被要求入台证的狼狈,有看到台湾媳妇大陆妹的感慨,有对台湾腔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敏感,也有对岛国风光浮光掠影的向往。
      
      同时,我们更看到一个文化人眼中的台湾,尽管台湾经济早过了四小龙时期的辉煌,文化和意识上先进于我们的地方,还是俯拾皆是。图书馆、大学、教育、京剧、甚至街道、节奏,都自由一种雍容,绝不是大陆大城市的那种紧张、激烈、狂躁而混乱的风情。
      
      作者眼中的台湾,是琐碎的,却又那么符合我们对台湾的期许,那个和我们的文化一脉相承的岛,有那么多不同的侧面,会给我惊喜,让我们惊艳。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b713e40100x6sp.html
      
  •     真的写的既无聊又主观,太拿架子的写法。不喜欢,不过还是看完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支持我看下去的!
  •     好吧,当然有亲历其中的艳丽感,但是,是中学生优秀作文的范式,又朝气又俗气。另外,以连文革都没站着经历过的资历,戳齐邦媛的家国切肤痛,真是没什么豪情也没什么自知。
  •     想坐台湾的火车,安静的站台,不拥挤的车厢和窗外的美景。
  •     很轻松
  •     一个大学老师的台湾感悟
  •     挺不错的~了解更真实的台湾~
  •     看山是山
  •     在大二下的期末考试期间在图书馆发现此书,是我产生台湾自由行想法的催化剂。网上的攻略是各驴友的心得体会更偏重于游玩的体会,而此书的作者是访问学者有着不一样的身份和观点,从这个方面来说读读这些字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台湾。另外也是因为这本书,买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不过现在还没有看
  •     台湾台湾。
  •       (一) 
      
      離開台灣恰好半個月的今天,我在上海靜安區圖書館隨手翻開一本書,也只翻了這唯一一本,一時間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某篇文章的結尾赫然寫著“於東華大學壽豐鄉校區”。從頭開始翻了幾頁,眼淚馬上掉了下來,書裏有這麼多的熟悉場景,這麼多的感同身受。這個巧合讓我再一次深信老天在冥冥之中安排好的那麼多“註定”。
      
      炙熱的陽光灑進來,書架間的空氣卻是微涼。甚至連我的航班號都和作者一樣,MU5007,我至今記得。我也和作者一樣,曾幾何時身處“煙雨迷蒙的東華大學”。我又看到花蓮市區那個熟悉的轉角,每次我都坐在機車後座呼嘯而過。我看到書裡寫著多容館、圖書館、七星潭……每個地名都拉出一根線,牽扯著我以為已經揮別的離愁別緒。
      
      回來半個月,依然好像活在之前130天的回憶裏。媽媽說時間會把離別的惆悵沖淡,但我想回憶不會被時光沖淡吧。我決定寫下一些在台灣發生的事,記錄一些我在對岸看過的風土人情,也記錄這半年的生活。這段日子對我來說,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甚至把它當作我的Gap Year。
      
      如果要說這次交換生生涯的起點,並不是從2013年2月16日算起,也不是遞報名表的那天,而要更往前推,到2012年8月。那是一個很典型的台灣的夏日,陽光炙熱,我在高雄的西子灣隨口說出:“下學期我要來台灣交流。”那時我在中山大學裏漫步,看到校園裏有很高大的熱帶樹木,看到指示牌上寫著“請把腳踏車停在榕樹下”。沒想到不到半年的時間,當我乘坐的MU5007航班再次降落在桃園機場的時候,我當初的戲言竟然成真。去年從台灣回來後,本來計劃寫一篇遊記。這是我很多年來保持的習慣,寫旅遊日記,回家後整理成文當作紀念。但奇怪的是那次的台灣遊記,我只寫了開頭卻沒有繼續寫下去。我那時還完全無法想像,之後有機會去更深入地瞭解台灣,來續寫或是重寫我當時沒有寫完的遊記。去年8天的環島對我來說並不算短,但這次,130天的交換生活對我來說卻好像很短。第一天抵達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轉眼就要離開。
        
      台灣距離上海,一個半小時的飛行旅程。飛機離開台灣的土地,飛向碧藍的天空。我透過舷窗往外看,在這個島嶼與海洋相交的交界,一排白色的風車緩緩地轉動。我想,終於要說再見了。台灣的朋友對我說,來台灣的這學期,你就當作是夢一場。聽到這句話,我開始一直哭,盡管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不屬於這裡。我的家始終在海峽的對岸,在那個路兩旁有梧桐樹的迷人城市。從火車離開志學站到飛機起飛,我不斷想到柳永寫的“此去經年”這四個字。這次離開,不知道要過多久才有機會回來。即使回來了,身份也變了,恐怕到時候又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涼。
        
       中華航空的位子狹小,空間只有自強號列車座位的三分之一。擠在座位中的我很快產生一種不舒適感,也有可能是離愁別緒作祟。我突然看到陽光把飛機的影子投射在云上,影子外有一圈七彩的光環,像一個圖騰。這樣奇妙的影像,在我之前幾十次坐飛機的經歷中前所未有。曾經在飛機上看到過彩虹,僅僅數秒而已,也看到過暴雨雲夾雜著閃電令人膽戰心驚。
        
      快要吃完飛機餐的時候,我開始流淚,在三萬尺的高空。還處在這段旅程的尾段,但我已經開始想念。要離開的前一周,人突然變得異常敏感,一個場景或一句話,任何一個細節都能讓淚腺崩塌。
        
      好不容易習慣和熟悉,卻不得不離開。我習慣了看豎排版的繁體字書籍,習慣用“不會”來回答“謝謝”,習慣把“U盤”叫作“隨身碟”,習慣保留每一張發票,習慣有這麼多的台灣同學在我身邊……直到今天,我的手機還是保存著繁體字的設置,微博上的地址還寫著“台灣花蓮”,Ipad上顯示著花蓮的天氣。當我看到“花蓮”兩個字旁出現“晴天”或“雨天”的標誌,就可以遙遠地想念,想念花蓮有燦爛陽光的晴天還有漫長得好像過不完的雨季。
        
      今天回過頭來看,還是要感謝那時在身處西子灣的自己,萌發出要來台灣交流的念頭,才會有後面的那麼多故事。在各種機緣巧合下認識的台灣朋友,最長的認識了足足130天,從我抵達到離開一直給予我幫助和鼓勵,最短的只見過數次,有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緣。但無論如何,我想我很難忘記你們每個人,也永遠不會忘記這130天。因此開始動筆,在回憶沒有褪色之前。
      
      (二)
      
       一個月前的此刻,我從一場夢中醒來。當飛機的輪子開始在浦東國際機場的跑道上滑行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回家了”,一切都結束了。
        
      四十攝氏度的上海。我開始努力讓生活步入所謂的“正軌”,開始擺脫台灣同學最喜歡掛在嘴邊的Free Style。路過醫學會堂,我看到那些高大的梧桐樹,它們的葉子層層疊疊擋住熱辣的陽光,盡管空氣還是炙熱得讓人感到快要窒息。我想,花蓮沒有這樣的樹,台北應該也沒有吧。東華大學的校園裏多的是熱帶的樹木和花草,圖書館走廊旁有幾株野百合,初夏的時候開過碩大的花。到我要離開的時候,東湖湖畔,鳳凰花開了。我知道,每當鳳凰花開的時候,離歌響起。
        
      今天上海下起暴雨。花蓮也有下雨嗎?我開始想念花蓮的雨。常常是這樣,我一邊撐傘騎車小聲咒駡天氣,卻還是情不自禁地抬頭欣賞煙雨迷蒙中的中央山脈。在宣傳片裏,記不清是東華的校長,還是哪位教授說:有什麽樣的環境,才會培養出有什麼樣胸襟的學生。一座大學,被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環繞,足以讓我這個短暫擁有其學生身份的人感到驕傲。這個把環頸雉放在網站首頁上的大學,有很多特別之處,尤其是和大陸的大學比起來。記得每週三早上在文學院4樓上課的時候,我都可以欣賞到中央山脈和藍天白雲組成的絕美的場景。文學院的庭院裏有一顆很高大的樹,從4樓看下去,樹下的桌子和椅子就像卡片上畫的歐洲咖啡店的那些椅子一樣,鏤空帶著花紋,小巧精緻。但文學院又帶著很濃重的古樸氣息,有漢朝宮殿式的屋頂和磚紅色的廊柱,幾乎可以作為武俠片的拍攝場景。有一次下課的時候,我們推開門,撲面而來的畫面太震撼太美好:藍天白雲下,中央山脈像一個輕柔的黛色的影子,高聳入雲。我和同為交換生的同學面面相覷,互相問:“這是海市蜃樓嗎?”因為我們都難以相信,這麼大的一座山,如果可以計量的話一定有令人目瞪口呆的重量,怎麼會以這樣輕盈、甚至是虛無縹緲的方式呈現呢?我喜歡水,遠甚於山。但在這裡,我愛上遠遠地看山,晴天陰天雨天,它們都是不同的,但同樣美。
        
      教台灣文學課的楊翠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就說過,沒有一種文本是不帶感情的,任何書寫都是涉入的書寫。在上課的時候,她說起年輕時的理想與現實的殘酷,數次幾乎落淚。臨走的時候,我送給她一張明信片,那是東海大學,陽光被樹葉的縫隙塑形,成為一道光柱。在東海大學旁的東海花園,楊翠老師度過她的童年,并決定此生要進行台灣的在地書寫。她說:“當我回望故園,它早已日暮昏黃。”在東華文學獎決審時,她笑著對我說:“加油哦!”我明白了,老天早已決定給我一個機會,讓我用比八天多十幾倍的時間去慢慢體驗,從此我關於台灣的書寫,都有了溫度和情感,因為我生命中的一百三十天與之緊緊相連。
        
       你對我說:“回去之後,你爸媽會覺得你長大了。”真的長大了嗎?我也不知道。但這一百三十天讓我思考了很多,想得最多的兩件事,是“離別”和“命運”。我開始真正體會什麽是“離別”。之前的次次畢業,固然也會難過、也會捨不得,但也知道同學們都還是在同一座城市,能打一個電話就約出來見面。但這次不行了,我們之間隔了一座海峽。
        
      從我不能輕易上Facebook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和很多人可能從此就失去聯繫。有一個女生,我們一共見過三次。第一次偶遇,我在7-11問她:“我能坐這個位子嗎?”她聽出我的大陸口音,和我聊了幾句。本來那個晚上我心情很差,和她聊天成了我那天最開心的一件事。最後一次遇見,是在原民院旁的石子路上,她問:“你要走了嗎?”我說:“下週三。”她說:“我也要畢業了,明天就走。”在已知的不可改變的離別到來之前,我要選擇以如何的方式說“再見”?在我離開的前一天,我的室友天慈比我先走一步,回台北。她過來和我擁抱了一下,拖著行李走出我們一起住了一個學期的123室。門關上的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我們沒有什麽機會再見面。另外兩個室友,可可和大妞,我都沒有機會和她們親口告別。讓我選擇的話,明知道會流眼淚,我還是想面對面的告別,因為這樣的話我會多一個和你們有關的回憶,就像在故事的最後,我們一起畫上句點。
        
      我一向是一個宿命論者。在上個月,月亮最大最圓的那天,我和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的朋友一起吃晚餐。既然相隔這麼遠也可以遇到并成為朋友,應該是一種緣分。在我渾渾噩噩地度過大學的頭兩年之後,我突然萌發要去台灣交流的念頭,這是我僅有的一次機會,然後我陰差陽錯地來到東華,遇到了你們。
        
      在台灣我積攢7-11的貼紙,集滿了可以換東西。當我發現我的小冊子上只缺三張貼紙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活動已經結束。我差不多要忘記這件事,事情卻有了新發展。在我離開前的一天,我在另一個錢包裡找到了一些貼紙,數量恰好是三張。這個故事告訴我,很多事情都是命中註定。原來我早就集滿所有的貼紙,但註定換不到我想要的東西。遇到什麼樣的人,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也不是由我說了算,很多事情早就在冥冥之中被註定。我們都在命運的長河中順流而下,偶然遇到,又註定分離,就像歌裏唱的那樣,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麽會永垂不朽,所以也不必太過惋惜。
        
      夜深了,下過大雨的上海,自然是看不到月亮,更不用提星空。在東華大學多容館頂樓看星星的時候,我發現很荒僻的角落有一張椅子。不知道是不是有的晚上,穿格子襯衫的男生會坐在這張椅子上,彈著吉他,唱著:“月亮掛在星空,牽絆著你訴情衷。”唱完歌他一定會抬起頭,看一眼東華學生早就習以為常的星空。
        
      其實還有很多瑣碎的回憶,也無須一一提及,當我現在,走在上海的街頭,看到某一個場景,或許有些回憶會自動閃現。我離開了,但我依舊很感激,台灣給了我一個近乎完美的回憶。若沒有這一百三十天,我還是循規蹈矩地繼續我原來的生活。回來之後,發現原來這裡的朋友也在為自己的夢想默默努力,做出一些新的選擇,讓我意識到,可能這沒有見面的半年,我們都有了一些改變。無論如何,祝福各位。
        
      一百三十天裏,我擁有太多美好的回憶,有時候我在懷疑,我是否值得擁有這樣的經歷。我想,綠島粉紅色的滿月、鯉魚潭的螢火蟲、英仙座的流星雨、太平洋上的日出、自在暢遊的海豚、美得像夢一樣的月光海、101上看到的夕陽西下、陽明山可見的整個台北的璀璨……這些不管曾經見到與否,我都傻傻地期盼,可以有緣再見。
        
      自回家至今一個月,是為記。
        
         2013.7.27
       於看不到月色的上海家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