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投资 > 投资 > 华尔街的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208065758
作者:安迪·凯斯勒
页数:201页

透过现象看本质

深刻的描述了卖方分析的本质,也许片面、偏颇甚至极端,但对于了解卖方分析的局限性非常有用。国内的卖方分析也许并不一定如此,但触类旁通。更客观的了解国内的卖方分析工作,推荐大家读一下杨军的《我们都是交易者》。

分析师作为生意推手

99-2000年泡沫时期,一些明星分析师出尽风头,投资者追捧他们,他们则追捧一些网络股。泡沫破灭后,四大明星分析师中的三位被起诉,网络股女皇玛丽·米克逃过一劫。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分析师和投资银行联手的秘密。凯斯勒曾经是华尔街的著名分析师,但在互联网泡沫泛滥的前夕,他逃离华尔街,成为硅谷VC的一员。在凯斯勒看来,分析师拿自己的信用和声誉作赌注,成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卖力推手,并不完全是这些分析师自身的品质有问题,而是整个华尔街的系统出了问题。分析师只是华尔街的肉,整个系统有问题,大家把矛头指向一块肉,只不过是转移视线。凯斯勒认为,独立分析师可以解决分析师与投资银行一唱一和的问题。我对此深表怀疑。玛丽·米克的东山再起,让我相信,华尔街分析师原本就是投行生意的一部分。而且,投资者也喜欢价格不断上涨的股票。尽管2000年的股灾让他们损失惨重,但那只是投机的代价。他们暂时把怒火发泄到分析师身上,一旦气候好转,他们仍然需要这些股票推手。所以,本质上,企业、投资银行和投资者,都是一伙儿的。玛丽·米克的个人声誉受损了吗?反正我没看出来。在玛丽·米克深陷麻烦的时候,得到摩根士丹利的力挺,这很容易理解。米克的存在,可以让大家都有钱赚,摩根士丹利力挺的,只不过是自己的生意,并不是一个分析师的声誉。他们需要牛市,牛市对大家都有利,皆大欢喜,就是这样。

华尔街的肉

I rarely rate a book with 5 stars but this book richly deserves it for in succinct breadth and witty storytelling. In his wild expose, WALL STREET MEAT, author gives the reader a behind-the-scenes view of the antics of some of Wall Street's giants. The subtitle tells it all: 格鲁伯曼, 奎特隆, 米科尔和布劳杰(几个大佬的名字,英文不知道,就直接用中文了) and author's relationships and experiences with each. To those even somewhat familiar with the SEC action of April 28, 2003, these names will stand out. MEAT tells us more, much more.Author uses MEAT as part biography, part expose, and part satire...and does all three exceedingly well. To say this is just another "tell-all" book about Wall Street would be a great injustice. Author was there, author is smart, author was lucky. Above all, author is hilarious. The combination makes this book an extremely enjoyable read, one most will appreciate and most importantly, learn from. A very good read, indeed.

股市绞肉机——读《华尔街的肉》

作者 游离:https://xxp2008.wordpress.com/在中国,分析师的职业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不但因为他们收入不菲,而且他们常常掌握了最多最翔实的关于上市公司的资讯。分析师的工作对加强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甄别融资者质量、提高市场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师的判断常常影响了千万投资者, 如果一名分析师能够在市场中长期判断正确,那么将获得巨大的声望 ;但如果市场和分析师和对着干,那么其也会背负巨大的压力。 分析师总体上分三类:“买方分析师”、“卖方分析师”、“独立第三方分析师”。买方分析师受雇于机构投资者,他们要对证券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析和比较,向自己所在机构的管理人员提供投资决策建议和参考;卖房分析师则受雇于证券经纪公司,他们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独立第三方分析师为专门的研究机构。在国内,有些“伪”分析师,其实就是大家传说的股市黑嘴。这些“黑嘴“往往借着分析师的外衣,利用自身在证券领域的影响力(这类影响力有些是忽悠出来的,有些是背靠某证券公司),通过发布咨询报告的方式,乱评股市、顺道夹带私货捞取私利。这些人脸皮厚如城墙,心黑如煤炭,代表人物有:赵笑云、唐勇、曲卓、汪建中等人。 华尔街的“黑嘴”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样的一些人群?是什么造就了世界“黑嘴“的横行? 华尔街的分析师 在华尔街你能想到的行业都有专门负责的分析师,石油业分析师、汽车业分析师、保险业分析师、饮料容器业分析师、银行业分析师……首先,分析师职务根本没有任何资格条件,作者甚至认为,猴子也能做这个工作。分析师训练课程极少,因此,没有明显的方法、渠道可获得分析师的工作,大多数分析师都是误打误撞进入这行的。大多数分析师获得这份工作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告诉面试官,他们真的很聪明,并用一流商学院的MBA学位证书来证明;2、是现任分析师的助理;3、对所负责的产业有实际经验,因此懂得该产业的东西。其中,第三种行情最少见。在中国,我曾经观察过一些分析师从业的路途:比如一个读通信专业的研究生,就可以应聘该行业的助理分析师,跟随现任的分析师工作,然后升职为分析师。这种路径,是1和2的综合体,但这样的助理分析师没有从事该行业的实际经验。 分析师所属研究部门,目的是为了比别人更早的做出市场预测,帮助客户挑选可能上涨的股票,避开可能下跌的股票。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机构投资人,如基金、保险、银行等,这类机构投资人不同于散户,他们的交易量很大,是非常重要的客户。 分析师一般把分析报告提供给客户营销人员(证券经纪人),让这些人去拜访机构客户。股市一周开市5天,节假日除外。公司每季度公布获利数字,但是股票一年交易250天,因此,除去公布获利的那4天,另外的时间靠其他力量来推动股价的上上下下。分析师就是那股力量,他们推荐股票,改变推荐意见,改变对公司的获利预测,喊买喊卖,让营业员有话可说,吸引客户上门,为公司创造佣金收入。在潘恩-韦伯,证券交易的佣金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在华尔街,分析师扬名立万是关键。因为券商想获得更多的客户,赚更多的钱,那么就需要聘用行内有名声的分析师。想在华尔街扬名立万,必须进入分析师I.I排名,其次就是通过媒体,上媒体能帮助你赢得注目。 I.I排名每年10月公布,这类排名由客户投票产生,赢的客户的投票,就会提高分析师的身价。只有提供正确的股票预测和优秀的投资建议,客户才会买单。(2008年中国“第六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典礼,共有133位“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闪亮登场。不过让人略感好奇的是,在分析师集体看错的2008年的时候,最佳分析师从何而来?答案是基金公司评选的。这说明,无论国内国外,机构和分析师都是鱼水情深的关系。) 跳槽摩根士丹利 作者安迪-凯斯勒后来从潘恩-韦伯跳槽到了摩根士丹利工作。当时华尔街的经纪业务越来越难赚钱了,在1975年以前,经纪费是每股75美分。而后,金融大改革使得固定经济佣金时代结束,每股经济费用降低到25美分或12.5美分。到1989年,华尔街的交易量更大,但在机构也更多的情况下,竞争使得经纪费用降低到了每股5-6分钱;到2003年,许多机构的经纪费用更是降到了每股1分钱。 在摩根,安迪-凯斯勒的薪水需要公司支出110%的半导体股票交易佣金收入,不剩半毛钱给公司。安迪-凯斯勒以前在潘恩-韦伯从事的是传统的分析师工作,主要是为公司创造佣金收入,现在到了摩根,已经有五年从业经验的安迪-凯斯勒完全弄不懂摩根如何赚钱,以及每个人的酬劳如何计算。 随着电子交易系统的出现,投资者可以在线直接进行买卖撮合,不需要通过经纪人,这使得华尔街券商的收入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经纪费用收入严重萎缩,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变成了主力。面对安迪-凯斯勒的疑问,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主任贝伦斯开始解释:华尔街就是分配资本,优秀的公司很容易取得资本,不好的公司则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华尔街监控企业取得这些资本的门路,借此赚钱,向进出此资本市场的公司收费:企业付的是融资费用,(例如承销手续费),投资人付的是交易经纪佣金。以上是简单的部分,而肮脏的小秘密在于,华尔街的人把他们创造的营业收入的一半留在自己的口袋里。在华尔街工作,窍门是让自己和更多营业收入沾上边,并把这些沾上边的营业收入尽可能高的比例争取为你的酬劳。 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银行业务 在摩根士丹利,安迪-凯斯勒发现研究部门非常烂。安迪-凯斯勒在潘恩-韦伯时的纪律——做出正确的买进或卖出建议、整年向客户进行营销工作、每个月至少打100通电话等,在摩根根本就不存在。并且,跳槽至摩根一周后,安迪-凯斯勒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华尔街肉”。安迪-凯斯勒和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一起去拜访有兴趣上市的公司,起初还认为摩根有自己的质量控制标准,不会为了赚承销费而随随便便推任何公司上市,他们会精挑细选。后来安迪-凯斯勒才知道,摩根要其陪同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出差是为了让客户知道,摩根有个优秀的分析师负债他们公司,自己被当成争取业务的招牌分析师。(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一级市场上的承销、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 当一位分析师对潜在客户公司所属的某个新市场并不乐观时,摩根士丹利承销业务极有可能就此飞了。当时的摩根士丹利想成为投资银行业务之王,挑选硅谷最好的生意,让高盛捡他们的剩菜剩饭;等高盛捡完了,剩下的就让其他投资银行及券商来包办,这样,摩根就能以其质量筛选口碑为优势。摩根当时在争取生意的推销说明书上说,摩根是一家“大型投资银行集团中的精品店”,分析师会密切参与过程,在承销生意“选秀”中段部分由分析师做说明,而且,分析师对此公司的定位评价等是事先安排好的。这么做第一是为了让分析师和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口径一致,第二是向客户保证有一位I.I.排名的分析师与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密切合作,帮助此公司顺利公开上市。在承销生意的说明会中甚至会提到,在此公司公开上市后25天内,分析师会发表这家公司的研究报告。由于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费用等变成了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争取这些生意,分析师只好配合这些业务,好让其在年终时领到更多奖金。分析师“当然喜欢”这家公司啦,会向投资人吹捧其公司所承销的股票,这么一来,许多研究人员便无法严格的保持客观中立立场,作出诚实的股票评级与投资建议。 离开摩根 安迪-凯斯勒离开摩根后,摩根当时负责投资银行业务的主管奎特隆对他说,他对纽约总部当权者感到沮丧,他那“大型投资银行集团中的精品店”模式极为成功,硅谷是他的天下,但他无法雇佣更多投资银行业务人员,无法影响他们的年终奖金,无法聘用他所需要的分析师以协助争取更多生意。奎特隆后来跳到了德意志银行,德意志银行开出了破天荒的条件——让其设立一间真正的“精品店”,并且完全让奎特隆掌控。所有做成生意的收入中必须拨出一定比例作为他和他的团队的年终奖金。此外,奎特隆私下和德意志银行谈了个“卖出期权”条件,几年后,他可以用总营业收入数倍的价格,把整个科技团队事业卖给德意志银行。这使得奎特隆有极大的动力去争取更多生意,任何能产生收入的生意都成。以前,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坚持每家公司必须至少连续两季盈利,才会考虑帮它公开上市,如今,很少有人坚持此原则了,套用福特汽车公司的人所说的话:质量不是最重要的。 过了一段时间,奎特隆碰到了一个小麻烦,德意志银行德国总部某要人看到了奎特隆极其科技团队和德意志银行私下签订的协议,对于那份“卖出期权”协议感到震惊。德意志银行总部无法接受,他们连忙安排谈判,要让奎特隆和他的团队退出。1998年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抓住了奎特隆和他的团队,提供相同的待遇条件,但没有“卖出期权”。 在5年时间里的合同里,奎特隆的团队可以在总收入超过2亿4千万美元后留下40%作为他们的奖金。现在的奎特隆同样有动力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做更多生意,他也真的这么做了,再也没有昔日的过滤标准,只要有生意就做。 横跨“中国墙” 华尔街券商的研业部门和投资银行业务务部门之间必须相互隔离,这是法令规定如此。当投资银行业务部门在撮合一桩并购案时,不能把这信息告诉研究部门的分析师,因为券商及可能借此来推荐涉及此并购案的公司股票,因此,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必须对相关数据和非公开信息保密,分析师必须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场。“中国墙”就是一种隔离的概念,好让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和分析师可以同时针对同一家公司,但又没有利用内幕交易之嫌。 在1998年至1999年的牛市中,投资银行业和承揽的生意相当多,关键是要有一位知名度够高的分析师,让打算上市的公司认为在上市之后可以靠这位分析师在市场上支持自己的股票。分析师为了扩大自己的红利池,可以任意改变对一家公司的评价,有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甚至为了自己承揽的公司顺利上市,收取客户的原始股回扣。 分析师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为了利益,相互串通配合,不计上市公司的质量,将非常多的垃圾公司上市,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有40%的公司被迫或自愿退市。 骑虎难下——斧头综合症 至此,我们已经知道券商的分析师有极大的信任危机,分析师简直就是谁给你钱,就为谁说话。 券商分析师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机构,如基金等等,如今基金的分仓收入是券商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分仓收入是指:券商通过提供基金承销或行业、公司研究等服务后,从基金公司获得的佣金)2009年8月,券商佣金分仓收入达到了30亿之巨。作为券商的分析师们如果敢砸了基金的饭碗,实际是砸了自己的饭碗。分析师负面的话不公开的说出来,是怕砸了盘子让股价下跌,但是分析师可以在私下里告诉基金经理人,于是分析师一面唱多,基金一面卖出,散户在一片唱多声中买走了更多的筹码。这就是散户、基金和非独立分析师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华尔街的肉》里面,作者把一个对某只股票有重大影响力的分析师称为该公司的“斧头”,书中提到的亨利·布洛杰特是雅虎美国在线公司股票的“斧头”,当一只他负责的股票泡沫破裂下跌时,亨利·布洛杰特就说这波跌势几乎已经到了尾声,他必须继续坚持他的推荐,否则,极度可能被骂成骗子。有人问:亨利·布洛杰特,这些公司已经没有再赚钱的前景下,你怎么还继续推荐他们呢?” 亨利·布洛杰特回答:你必须了解,如果我停止推荐股票,而股价上涨的话,那就惨了,经纪商会因为没有抢到好处而打电话来吼我,投资银行业务人员会骂我搞坏了他们的客户关系。不推荐这些股票的风险实在太高了。 或者,亨利·布洛杰特不关心自己被骂骗子,把股票“买入”评级下调成“卖出”,这些股票会立即应声而倒。亨利·布洛杰特许多持有这些股票的机构投资人客户会打电话痛骂类似如下的话:“你把这些狗屎股票卖给我,现在你竟然抛了?这是哪门子的屎坑?” 再或者,亨利·布洛杰特就是个骗子,而且还是个两面派,那就会出现分析师一面唱多,机构一面卖出,散户在一片唱多声中买走了更多筹码的情况。

读《华尔街的肉》

华尔街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永远神秘的地方。美国历史上那些著名大亨如摩根、洛克菲勒,都有财团矗立在那里。当美国进入工业化时期,许多重要的铁路、钢铁等大型企业都急需筹集资金来完成个人企业所无法完成的重任,而华尔街就是依靠给实业部门提供巨额资金而成为美国发展的引擎和动力。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金融则是整个经济的血液!直到今天,美国大财团为什么能在我们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大举并购,可以试举一例来看,当一个中国企业比如值100万人民币,而跨国公司给你的报价则是500万,很少有人能抵挡这样的诱惑,所以都是卖出了事。之所以他们能出500万,那原因就在于华尔街给他们提供了成本极低的金钱炮弹,手法之一比如多发行一些股票就会有并购资金在手。因此华尔街就是一个能高效得提供成本极低的融资市场。按作者的话就是:华尔街的原始目的是要为优异的公司提供募集资本的渠道。《华尔街的肉》是这里曾经排名第一的高科技分析师凯斯勒所著,他在这里效力于摩根史丹利,顺着他幽默、娓娓道来的笔触,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分析师的生涯如何开始以及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全景图画,还可以看到这里的许多内幕和华尔街的众生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以下是一些简单摘录:华尔街存在的本质和赚大钱的秘密:(73页)“华尔街就是分配资本,优秀的公司很容易取得资本,不好的公司则必须付出更高代价。华尔街监控企业取得这些资本的门路,借此赚钱,向进出此资本市场的公司收费:企业付得是融资费用(例如承销手续费),投资人付得是交易经纪佣金。以上是简单的部分,而肮脏的小秘密在于,华尔街的人把他们创造的营业收入的一半留在自己口袋里。你若查看摩根史丹利或华尔街任何一家机构的损益表就能看出来,人员的酬劳占了券商支出的一半,通讯费用大约占10%,还有利息费用,办公室、照明设备等间接成本,扣除这些林林总总的支出与费用,剩下的才是向股东呈报的获利”。华尔街大多数机构的盈利模式:“你若进入华尔街工作,窍门是让自己和更多营业收入沾上边,并把这些沾上边的营业收入得尽可能的高的比例(如50%)争取为自己的酬劳。在过去,这比较容易做到,大部分收入是经纪佣金,在1975年以前,经纪费用是每股75美分,金融大改革使得固定经纪佣金时代结束,每股经纪费用降低到25美分或12.5美分。到了1989年,华尔街的交易量更大,但在机构也更多的情况下,竞争使得经纪费用降低到每股5到6分钱;到了2003年,许多机构的经纪费用更是降到了每股一分钱”。新变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出世奥秘:“面对经纪收入锐减,华尔街提出几种应变之道,投资银行业务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公开上市公司的承销业务手续费是7%,已经上市公司的增资承销手续费是2%。交易柜台也开始创造出一些衍生性商品,这类衍生性商品不是单纯的股票,可能是简单的可转换债券,也可能是部分股票、部分债权、部分权证、部分期权的比较复杂的金融商品”。“没有人知道这类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实际价值,因此,这些商品的售价中隐藏了庞大的手续费用,券商靠着赎卖这类可转换债券或衍生性商品而获得相当大的利润,同时,由于只有发行公司知道这类衍生产品的实际价值,因此他们的交易员便能在这些商品间低估时买进,高估时卖出”。分析师在华尔街世界的作用,我们可以据此对照国内各种网站、卫视和电台节目的黑嘴股评家——空军司令们:“股市一周开市五天,在假期则保证开市四天,即使感恩节期间也一样。公司每季度公布获利数字,但是股票一年交易250天,因此除去公布获利的那4天,另外246天得靠其他力量来推动股价的上上下下,分析师就是那股力量,他们推荐股票改变推荐意见,改变对公司的获利预测,喊买喊卖,让营业员有话可说,吸引客户上门,为公司创造经纪佣金收入”。因此,华尔街分析师很容易成为“投资银行的妓女”,因为他们只大力推荐他们银行承销的股票,因此作者说他从事的是:“娱乐业”。对于今天中国平安这种圈钱的烂保险公司,我从中找到了一句投资圣经的箴言,呵呵,列位请看:“凯斯勒,半导体公司是现金牛饮机(cash—guzzlingmachine),他们永远都需要募集资金,他们需要我们替他们找钱”。

肉、谎言与娱乐圈

肉、谎言与娱乐圈——关于华尔街的另类描述本力,《中国图书商报》  71年前的1935年春天,在缅因州岸边的小岛农场里,摩根财团将摩根银行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JP摩根,继续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另一部分被分离出来,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名叫摩根士丹利。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这个投资银行渐渐为国人所知,而摩根士丹利最有名的一位华人却在2006年被“炒鱿鱼”了。他就是鼓吹中国房地产泡沫论而名声大噪的谢国忠,时任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总部并没有对此事件发表官方看法,谢国忠本人也拒绝谈论自己离职的具体原因。而坊间流传的版本是,谢国忠离职与他的一封被泄露的内部电邮有关,而该电邮的内容仅仅是批评亚洲某国的经济。一封并非涉密的电邮与九年的明星投资分析师生涯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但看了一位曾在摩根士丹利亚工作过的更明星的分析师安迪·凯斯勒(Andy Kessler)的新作《华尔街的肉》,才认识到谢国忠的遭遇其实再平常不过。在安迪·凯斯勒笔下,“肉”是对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最贴切的比喻。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华尔街的肉》描述的华尔街分析师生存状态,恰好可以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来表达。面对“鱼肉”处境,刘邦选择了“走为上”,而安迪·凯斯勒在书中也称自己是成功逃脱,此书的副标题即为“我从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这样看来谢国忠的离开似乎也就顺理成章。而在《华尔街的肉》中,安迪·凯斯勒的几个同样是明星分析师的朋友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几乎都遭到牢狱之灾。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多数人的眼中,呼风唤雨的华尔街是个多么名利双收的地方啊。安迪·凯斯勒的这本书可谓是关于华尔街的另类描述。在他笔下,华尔街是个充满谎言的地方——这大概也是分析师们“肉”的命运的根本原因,而分析师们多半形迹可疑。他说分析师有三类,“在所负责的产业中认识业界人士;对所负责的产业有所了解;既不认识所负责的产业人士,也对产业本身一无所知”。而大多数分析师属于第三类。安迪·凯斯勒嘲讽道,当分析师根本没有任何资格条件,甚至在他看来,“猴子也能做这个工作,而有些分析师就是猴子”。安迪·凯斯勒对他的同事分析师们毫不客气,将这些“老油条”们对股票走势分析预测的避险功夫一一揭穿。其中,最完美的避险是把别的分析师的成功见解当成自己的。在安迪·凯斯勒笔下,华尔街的投资银行真是丑态百出。交易员们牛市的时候到天价的餐厅里砸钱,大吃大喝,分析师们在会议中心作乐狂欢,乃至将预备第二天给普华永道使用的会议室桌子掀翻,灯具打碎,帘子扯掉。还经常出现从业人员被捕的丑闻。诱发谎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我们回顾中国20年来经济发展的事实,就会发现利益越丰厚的地方,谎言和骗局也就越多。受利益驱使的谎言能毁灭许多东西,包括中国的足球。在利益背后,分析师们的命运往往是“人在江湖漂,怎能不挨刀”。正如安迪·凯斯勒所说,“华尔街的每个人都是一块肉,割掉的脂肪被拿来当作保持市场润滑的机油”。在华尔街,一方面充满了各种谎言,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往往被当作替死鬼。安迪·凯斯勒离开华尔街后,他的许多同事在网络泡沫破灭中变得臭名昭著。比如作者认为整个行业里最顶尖的分析师奎特隆最后被指控阴谋销毁档案文件,甚至为互联网泡沫化充当替罪羔羊,而这只因为奎特隆在一封电子邮件里写的字句和发出这封电子邮件的时机。在熊市的时候,分析师和投资银行业务人员成了罪魁祸首。《华尔街的肉》一书对投资银行们毫不客气,称之为“华尔街那些巨大而肮脏的机构”。更确切地说,“华尔街是资本主义强盗上路行劫的用武之地”。对于这个行业,安迪·凯斯勒认为它更像娱乐业,因为投资银行不但需要用那些从来就没有灵验过的模型、分析工具来增强说辞的可信度,而且还要煞有介事地包装自己,通过打电话、拜访客户来推销自己,利用媒体来炒作自己。对于分析师甚至有一个类似音乐排行榜的“I.I.排名”,分析师们的身价与之相关,并上下波动。不知有意无意,在安迪·凯斯勒这本半自传体的书中,出现了泰森这个八十年代拳击界的明星、九十年代以搞垮巴林银行著称的里森,还有最重要的分析师明星玛丽·米克——这个在新的世纪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网络分析师。“嗨,我是玛丽·米克,头一天上班,要怎样弄台个人电脑呢?”这样的情节使这本书中颇能读出一些电影《阿甘正传》的感觉。电影《性,谎言和录像带》中,以性为主题,将人的欲望和谎言联系到一起,并通过录像带将人面对欲望的无力和自卑表现得淋漓尽致。安迪·凯斯勒的《华尔街的肉》用肉作为隐喻,展示了在华尔街这个巨大的名利场中,投资银行尤其是分析师们的生存状态。记得有位中医告诉我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太不厚道了,因为几乎将中医的秘密和盘托出。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估计安迪·凯斯勒也难免不被同行非议——当然,除非他说的也是谎言。

大道至简

投资理念和投资技巧不难形成,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简单从容地操作才是投资的王道啊。还是应了那句话:认准自己该做的事或是值得做的事,认真去做。现如今,价值投资和基本面研究成为潜意识流,技术分析和概率判断反倒成了日常操作的主流工具。

谁是中国的斯皮泽?

中国的股市曾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牛市,也迅速跌你了个目瞪口呆,问其幕后推手,乃一帮帮大言不惭的研究员。回想起,中国人寿上市的时候,招商一人一份“3年90”的报告,当时看来像个童话,现在看是个神话,同样又是他们,在08年策略的时候,抛出个10000点的目标把多少人留在了6000点的山头等人解放,现在回头看看,可笑而可悲。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华尔街的肉》为你做了解答-利益。告别01年2145的那个山头,诸多研究员一熬就是5年,不可否认,这期间有很多研究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跑工厂数产量,比员工都勤快,啃个面包在高速路上面数车流量,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但是病恹恹的中国股市没有给他们的付出给予足够的回报,那个压抑啊,不是掉光头发就能解决的。05年开始,整个资本市场疯了,研究员们也突然发现自己手中的笔就像资本市场的指挥棒一样,能忽悠得一帮金融资本团团转。于是乎,一篇篇买入,强烈推荐报告腾空出世,疯狂的时候,eps估得比股价都高,股价随即应声而上,比嫦娥飞的都快。权利和金钱在中国总是可以互换的,出卖自己的判断的人大有人在,10w就可以买个买入的评级,不少人更是加入其中。(广济药业)试想一下,当裁判都加入的时候,这种游戏你能玩吗?研究报告就像股价上涨的催化剂,但参加反映的都全是催化剂,能反映么?andy是幸运的,因为他没有沦落为华尔街的妓女。我们是悲哀的,因为中国还没有斯皮泽出现ps:不否认,国内还是很多很nb的研究员,像中信金融的杨mm,确实令人佩服。

我们都是肉

在食物链里,食草动物是食肉动物的肉,而食肉动物是人的肉。人是自己人的肉。我们何尝不是别人的肉,员工是经理人的肉,经理人是股东的肉。世界就像那奔流不止的水一样,无限迭代循环下去。这本书写得好,也译得好,看起来很顺畅。也让我了解股市里面的食物链的皮毛。银行只是承销股票的,这跟在市场上买菜差不多。前一阵看《投资报告会》的电视节目,还觉得奇怪那些说得很好的分析师是为谁工作的?看了这本书后,好像有点明白了。

时过境迁 而它仍在等你

虽然名字叫作“华尔街的肉”,实际上,股票指数的涨跌能够影响你对这些词语的关注度,却不会影响它的内核。*从我初读这本书到现在,这个世界的气旋和洋流不知道已经变幻过多少个回合了。但这本书的价值既不更多,也不更少。*这本书叙述的是若干年前高科技泡沫腾起与破灭的日子里,掌握着澎湃资金流的华尔街所扮演的角色。*准确地讲,这是[整体的]资本市场、[剖面]华尔街、[细胞]分析师与操盘手与[世界]各国的产业、市场互动的故事。*仅仅出于好奇,你想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天地,这也是有益的。*世界是一个浑天仪,它拥有无数个彼此嵌套的环与空心球,一个进入其中的点,有无数可能——无数种轨道和平面,以及无数种方向和速度。*如果你足够勇猛,心里相信“这个世界不应该存在跟我无关的一面”,那每一个描述其他部分给你听的人,就是你的同伴。

投资银行分析师的入门教材

我的词汇根本不能描述出这本书妙与好,所以,做一回抄书匠吧。1、关于当分析师的条件:“那么,当分析师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分析师职务根本没有任何资格条件,我总认为,猴子也能做这个工作,而且,确实有许多分析师就是猴子......”(P20)2、关于第一次拜访客户的感受:“我现在不再是未见市面的“处女”分析师了,第一次的客户拜访“一点也不痛””。(P24)3、对分析师酬劳的看法:“这是个奇怪的体系,更怪的是,几乎与我交谈过的每位分析师都成人他们的酬劳过高(当然是私下说的啦),我们的谈话通常类似如下:“你知道的,若从社会观点来看,我们实在没资格拿这么高的待遇。话虽如此,我还是想让华尔街认为我的酬劳太低。”难怪分析师都这么古怪。”(P39)4、对摩根士丹利研究部的评价:“结果,我发现,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门真烂。我在潘恩韦伯时的纪律——作出正确的买进或卖出建议、整年向客户进行营销工作、每个月打至少100通电话等,在这里根本不存在。......该公司之所以能在“I.I排名”中维持还可以的成绩,是因为毕格斯在十多年前组成的“一流研究团队”还有一些老本。不过,整体来说,非常薄弱物理。毕格斯后来离开研究部门,把公司资产管理部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是,没有了毕格斯,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素质便一落千丈了。”(P73-74)5、对奎特隆的形象描述:“他(奎特隆)和格鲁伯曼一样,出身费城,也是华尔街穿着最高高的人,留着浓密的小胡子,戴3美元一只的卡西欧手表,领带是从凯玛(Kmart)买的便宜货,西装上总是有一些破裂或撕开的部分。奎特隆聪明绝顶,他可以在5分钟内看出一家公司能否在未来五年变成一块响亮的招牌,他的看法及预测可真是神准!”(P75)6、怎样成为摩根士丹利的英雄:“在摩根士丹利,要想变成英雄,就要做生意,争取到生意,或是帮助让生意成交。”(P95)7、这就是网络女皇玛丽 米克:“负责主持晨会的营业员迪基打电话问我:“米克死到哪里去了?”“我不是她的看门人,我想她现在大概是在西岸拜访承销客户吧”我回答。“你告诉那热导弹,她最好赶快回来替她推荐的那些狗屎烂股票辩护,它们搞得天翻地覆,客户气得把我们这里每个人骂得狗血淋头。”我告诉米克,如果能把营业员那边的业务搞好,她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就会顺利得多。但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温情显然对她是个大诱饵,我几乎可以听到奎特隆也镇定、安慰的话告诉米克别理会营业部门那些坏脾气的家伙,他们只是接电话的猴子,在摩根士丹利,成功之道是做承销生意。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一点,可是,奎特隆说得一点也没错。我向米克指点的是传统分析师的方向,真是老掉牙的风格了,我已经变成守旧派了,华尔街早已经变了。”(P109-110)8、摩根士丹利的政治手法:“你也许会觉得这很好笑,不过,你要是知道摩根士丹利从不解雇任何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员工,你就不会笑了。他们只会用个性问题来敷衍搪塞,要是有人很麻烦,就把他们调到别的部门。另一办法是调到东京分公司,你要是发现自己被“晋升”至东京分公司的某个重要职位,就代表有人在打压你,你或许可以考虑辞职了,因为被调去东京,要再翻身,恐怕很难。”(P115)9、离开:当我要离开(摩根士丹利)的消息传开后,公司里许多朋友打电话进来。“走得好”“我也等不及想离开这里了”。“一定是因为他们没让你当总经理,你才要走的吧”“把米克一起带走吧。”(P134)10、超级明星分析师的失败:“总的来说,格鲁伯曼、米克,和布洛杰特都做到了“51%的时候作出正确预测”,他们的问题处在他们持续正确了两年或六个月,但接下来却持续错了两年或六个月。这不行!你必须把对错、错对混合起来。长期持续的“正确”,使他们成为超级明星;长期持续的“错误”毁掉了他们。”

很有趣的小书

前段时间和一个券商的分析师聊到玛丽米克,他推荐了这本书,说里面也写到了米克发迹的过程。今天读了这本薄薄的小书,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琢磨。分析师这个职业,很具有迷惑性,外人第一次听说往往不知道是做什么的,而这个行业里的人,往往做着做着就晕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某许姓分析师利用社交媒体让更多的人对分析师有了认识,可惜是错误的认识。《华尔街的肉》的作者凯斯勒和里面的所有人物,都是20世纪80-90年代活跃在华尔街主要投行和经纪机构的分析师。这群人的来历有三种:一是通过一张名校的MBA,证明自己足够聪明;二是在相应的行业有较多的经验,比如作者自己是AT&T的资深工程师;三是没有前两个条件,误打误撞以打杂助理的身份进了圈子,又成功的站住了脚。不管什么来历,这些人在80年代都是比较本分的。比如作者是卖方分析师,就兢兢业业地做研究、搞调查、服务客户,为每一次错误的评级而懊悔,为登上机构投资者杂志的排名(类似中国的新财富水晶球之类的)而激动。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在51%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这个群体里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各的小秘密。比如靠着一个谁也不知道长什么样的独家模型神秘兮兮地混了十几年的老分析师;比如每次都说“明年股票市场将有乐观的表现,除非S&P缺乏生机而走低”这样的废话来规避所有风险的预言家;再比如费尽心思巴结大报纸的记者,完全依靠自我曝光来维持名声。正如作者所言,证券分析——本质上是娱乐行业。90年代科技股开始升温,诸如玛丽米克这样的新生代分析师,尽管做得研究和评级惨不忍睹,但敏锐地嗅到了投行业务转型的机会。她们不在注重研究和出报告了,而把全部精力放到配合承销上来,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研究的名声来提升所承销公司的股票。这种妓女一般的业务模式,逼走了无法适应的凯斯勒等老人,但造就了冉冉升起的互联网女皇。即使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深渊中,摩根斯坦利也倾全公司之力保全了米克。我们常常自诩为理想主义者,但在贪婪与恐惧中谁都难免临阵倒戈。所以尽管这个行业是绞肉机,仍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兴奋地投身进去。谁都没有错,这就是世界的规则。如果你能如凯斯勒一般,乘势而起,又能全身而退,你就是最幸运的人。

我没有明白他是怎么选择的公司

好像并没有具体提及怎么选择的公司,做了哪些基本面分析。他是倾向公司内在价值,还是E(g)增长?

华尔街的黎明与黑夜

“我只是股市绞肉机里一块肉”尽管跻身华尔街“全明星”分析师队列,身为美国盈利第四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安迪.凯斯勒却如是评价自己的华尔街经历。从贝尔软件工程师到潘恩.韦伯投资公司的投资分析师,再从业内排名第二的金牌投资分析师到摩根士丹利,安迪.凯斯勒见证了科技股的兴衰,他对华尔街生态的解读,更是别有洞天。地理上的华尔街实然存在,它位于下曼哈顿区,毗邻百老汇,长不过500米,宽仅11米。不过,华尔街作为一个名词,意义早已超越了物理坐标。“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街这头是一条河,街那头是一座坟墓”,语虽刻薄,却道出实情。正如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所言,华尔街没有爱与仁慈,只有数字与美元符号。在这个风波诡谲的行业中独善其身还是同流合污,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境。分析师出身的安迪把分析师群体简单总结为三类:认识一些所负责产业的业界人士;对负责的产业有所了解;既不认识所负责产业的人士,同时对产业本身一无所知。他认为大多数分析师属于第三类,甚至揶揄说或许猴子也能做。话虽如此,分析师作为证券咨询的专业人士,往往决定股票走势兴衰,独立性是其首要原则。美国证券市场很早就有一个中国墙(Chinese wall)的规定,就是隔离投资银行部门与研究,销售等部门之间的信息,防止内幕交易。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尽管有中国墙的规定,大部分研究部门都依附于证券公司,卖方分析师的独立不易。随着企业上市募资的风潮兴起,华尔街的盈利方式也在发生转变,首要利润来源由以往的经纪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所谓IPO(首次公开发行),往往是皆大欢喜,投资者打新股,而承销商稳拿7%的手续费。但是为了让更多投资者入场,抬高股价,分析师一般会为沦为投资银行部门的拉拉队,帮忙吹捧股票赚吆喝。其次,即使和上市无关,一般券商也会认为分析师建议买入会刺激交易,带来更多经纪费用,分析师建议沽出则会让交易清淡。无形中,分析师做沽出建议时会有压力,最后往往导致“过度交易”。在互联网沸腾的九十年代,华尔街也躁动起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网络公司上市,只要带一个“com”,即使市盈率高得离奇,但是仍旧有无数人争抢。互联网的泡沫鼎盛之时,预感不对安迪凯斯勒选择急流勇退,而他的不少老朋友选择继续留在华尔街,继续为网络股上市摇旗呐喊。当互联网的冬天来临之际,安迪已经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而他的老朋友如奎特隆、格鲁伯曼华尔街传奇却潦倒收尾。值得一提的是安迪昔日的老同事玛丽.米克,这位被誉为“网络天后”的分析师与投资银行部门亲密合作,号称每周发掘一个优质网络公司,她推荐的股票一般能上涨数倍。最高潮时刻,她促成了网景公司的上市,以100倍的超额认购率缔造了历史。米克能够拿下当时最好的IPO项目,帮助企业募集了7000亿美元的财富,因而具有了无上的话语权,被追捧为“全球商界影响力最大的第三号女人”。不过,等到01年互联网泡沫一散,米克黯然消失了,甚至被投资者指控传递错误购股建议。世事难料,04年Google的上市,又让米克咸鱼翻身一把。所以安迪无奈地总结分析师这行,要时刻吸引眼球,某种层度上从事的是娱乐业。在中国,理解分析师的职业困境更为直观。因为早期制度的缺失,九十年代不少分析师沦为“庄托”,收入不少来自灰色地带,比如银广夏等事件中往往不乏分析师的幕后操作。随着股权分置等措施,市场走向规范,公信力的回归带来了生命力,分析师日渐成为一个收到尊敬的行业,酬劳随之上涨。总而言之,分析师一言一行深刻影响了市场,黑夜或者黎明的角色定位,除了个人职业道德操守之外,更取决于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规则。

安迪.凯斯勒的两本书

《操纵金钱》和《华尔街的肉》是安迪凯斯勒一个人写的两本书,主题是高科技证券,前者偏高科技多一些,后者偏金融多一些。安迪.凯斯勒的出身是一名AT&T的工程师,80年代阴差阳错的进入证券市场。80年代的安迪主要从事IT行业证券分析,也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证券分析员。90年代,安迪开始建立自己的基金,按照书中的说法,安迪开始了对冲基金生涯。而按照我的理解,安迪的基金实际上属于一种私募基金,投资方向侧重于高科技企业,投资手段除了在二级市场上买卖之外,也包括风险投资和一级市场(参与IPO),并不属于典型的对冲基金。安迪.凯斯勒是理科出身,但文笔很好。两本书读起来都很有趣,他也曾经是炙手可热的证券专栏作者,按照书中的提供的信息,每个字拿一美元的稿费。两本书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操纵金钱》在前,《华尔街的肉》在后。但是翻译工作确是不同人完成的。这就产生了两个小问题:(1)一些人名、公司名的不统一,同样的人名和公司名在两本书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法;(2)《华尔街的肉》中一些金融术语不符合大陆习惯,例如将市盈率翻译成本益比,一些公司的名字也译得比较奇怪,如将Borland译作博览软件公司。(开始我猜测《华尔街的肉》可能是港台引进版,但后来考虑台湾一般也不会称Borland为博览,而是翻译称宝兰,所以译者的出处不可解。)不过,这并没有大碍,因为两本书并不成为系列,分开看也没什么影响。《华尔街的肉》的主题更类似我介绍过的《诚信的背后》,主要写安迪.凯斯勒的前期证券分析师生涯。安迪凯斯勒通过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阐明了证券分析师这个角色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巨大变化。当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者手续费的时候,证券分析师的作用不仅重要而且高尚。他们是为最终投资者发掘价值的人。但随着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改造,证券金融行业的主体收入转而来自为企业进行IPO或并购收取的佣金,证券分析师的地位也急转而下,成为行业“黑嘴”。《华尔街的肉》这本书的主要诉求就在于此。安迪凯斯勒在这本书里主要批评了他的前同事们在2000年互联网股灾过程中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即人云亦云,没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操纵金钱》则主要写安迪.凯斯勒的私募生涯。怎么开始筹钱、如何投资高科技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泡沫之前顶住贪婪全身而退的故事。这本书虽然和《华尔街的肉》同样属于自传性质,但哲学意味更深刻一些。安迪.凯斯勒的私募基金在90年代末非常成功,列在全美盈利率第四名。他把这次成功归结为他对技术革命的理解,即美国高科技技术公司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和价值判断超越了工业时代的投资哲学。他习惯用Intel等芯片设计公司举例,尽管美国人进口日本东芝笔记本电脑,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1000美金的贸易流出。而东芝笔记本里的CPU和芯片虽然是美国的知识产权,但通常是从台湾采购。美国人的现金流入远远小于流出的1000美金,但由于美国人什么都没有制造,因此其流入的知识产权收入产生了非常惊人的利润率。由于美国公司的这种高盈利能力,导致类似东芝这样的公司,又把赚到的1000美金通过投资美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方式流回了了美国,造就了美国人进一步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今天,《操纵金钱》的主题已经不那么新鲜了。不仅是在高科技企业,几乎在全球所有行业都产生了类似的现象。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汗水、泪水、血水创造了将近2万亿美金的外汇储备,非但不能尽可能改善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反而要通过购买美国债券、设立主权投资基金购买美国证券实现保值。而美国人得了便宜还要卖乖,不断的通过货币贬值和要求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剥削”中国人。在这个背景下,货币战争理论大行其道就不难理解了。而在几年前,安迪凯斯勒至少是最早领悟到这个资本故事的人之一,这也是他敢于大举投资高科技概念股票从而成功的原因。对于每一个IT从业人员和投资者,这两本书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何况安迪.凯斯勒称得上一个好作者,故事讲的生动有趣,人物描写性格鲜明。所以,虽然是两本老书(2006年左右初版),还是建议大家有机会不妨一读。

分析师是什么

原本认为分析师的职业很神圣啲,读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分析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从事分析师已然一年有余两年不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分析师似乎是个比较伟大的职业,但是不值得一生去经营,至少我认识的很多所谓的大牛分析师坚持走下来的都是无穷大分之一的极限……国内分析师种类繁多、层次不齐,分析分析……拿什么分析?Knowhow?经验?还是其他我不清楚,向来我对技术出身的人比较敬重,但不屑于同伍,现在想来还是他们最实在啲,呵呵,所以女孩嫁人嫁个技术的还是比较幸福啲

宁为斧头,不为鱼肉——读安迪·凯斯勒《华尔街的肉》

宁为斧头,不为鱼肉——读安迪·凯斯勒《华尔街的肉》 【读品】李华芳  华尔街被投资者形象地称为绞肉机,其形象比吴敬琏喻为“赌场”的中国股市好不到哪里去。能从中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所以当安迪·凯斯勒从华尔街的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之后,难免像《肖深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感慨万千了。  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带给人的诱惑太多,比如说对一个研究分析人员来讲,可能替将要上市的公司多多美言几句,就能给市场造势,从中获取远高于研究费用的中介费。或者说干脆就从分析师转为承销者,摩根士丹利是这种模式的始作俑者。凯斯勒亲身经历过这一过程,只不过他躲开了奎特隆们的糟糕结局。奎特隆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时涉嫌违规操作而遭纽约州总检察长斯皮策的调查,2003年被指控妨碍司法调查。  实际上,凯斯勒目睹的事件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上演。有漏洞的地方总是有人愿意去钻,只要其收益足够大就行。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在上海,所不同的是,纽约州处理这种违规已经有成熟、严密的司法体系做支撑,而在中国,还要靠证监会临时出意见来指导。  尽管如此,正如中国证监会所多次表示的那样,中国在证券监管这一领域是与世界接轨最好的。这倒也不能说是大言不惭,实在是其他领域的接轨不值一提。  凯斯勒的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书,提供了另一个透视华尔街的角度。中国的投资研究机构,多半是属于附庸机构,或者是证券公司的附庸,或者是基金公司的附庸,其推荐几乎都集中于各自机构承销的股票上,借鉴的意义并不很大。而对散户而言,可能有个人的精准分析,但这一部分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因为散户不会为研究买单,或者说对散户而言,此类分析研究的价格过高。即便是在华尔街,分析师凯斯勒的客户也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中国有句“有奶便是娘”的老话,是说你拿谁的钱就该为谁服务。对于华尔街的分析师来说,是投资人付钱购买你的分析,因此分析必须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其他。但很显然,华尔街的诱惑太多了。所以就有分析师为了额外的利益而屈从于投资银行的业务人员。投行业与分析业是分工使然,但推荐投行即将承销的股票或者即将增发的公司,是更有利可图的,因为其中介费远远高于研究分析所得。所以格鲁伯曼以及奎特隆等人都心动了。  格鲁伯曼和奎特隆都曾经是华尔街名噪一时的分析师,是证券分析研究领域内的名嘴。华尔街把一个领域内排名第一的分析师称为“斧头”。作为一个分析师,斧头是最好的赞誉。而一旦脱离了独立研究,为投资者以外的人去牟利,那么你就会很快沦为“华尔街的一块肉”,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了。心动了的格鲁伯曼和奎特隆到底难逃斯皮策的调查。等待他们的是巨额罚款和铁窗生涯,这或许是“华尔街的肉”最悲惨的下场。  凯斯勒看出凶兆,最终远离了陷阱,凯斯勒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自己去做投资人。由于他的“斧头”经历,凯斯勒不同于其他的分析师,他较为关注新兴领域并且关注长期成长的公司,这一风格与巴菲特类似。凯斯勒的基金曾一度达到全美盈利率排名第四。他也从一位优秀的分析师成功转型为杰出的基金经理。  从分析师到投资者,凯斯勒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更容易看穿一个分析师是不是真正基于自己的立场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加上凯斯勒原本是AT&T的软件工程师,对于行业的了解也让他在行业分析上有独到之处,转为投资人之后,对这个行业的把握也胜他人一筹。由此,能有优异表现,也并不意外了。  凯斯勒的基金经理生涯,在今年初译介过来的他的另一本作品《操纵金钱: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游戏》中有生动描述。他幽然嘲讽的口吻,近乎胡闹的笔调,我们已经领教过了。不过,《华尔街的肉》因为凯斯勒的传奇人生加上诙谐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商业书而是一本精彩的小说。翻阅本书,就像与凯斯勒一道经历华尔街惊心动魄的资本之旅。这一旅程揭示了在华尔街的生存之道:假如不能为“斧头”,也应该避免成为“华尔街的肉”。  本月底至下月初,安迪·凯斯勒将来华,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主讲2006国际投资大师中国报告会。为何他在分析师事业巅峰之际,毅然从摩根士丹利辞职,避免了成为华尔街的肉的?或许我们可以在现场问他。http://blog.sina.com.cn/u/49275b420100078f

华尔街的八卦

从华尔街“逃”出来的“全明星分析师”安迪•凯斯勒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两本有趣的书《操纵金钱》、《华尔街的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凯斯勒26岁。他一身“科技怪客时尚”装束从贝尔实验室电机工程师来到华尔街,穿上西装,变成一名分析师。11年后,已经成为摩根斯坦利“科技股分析灵魂人物”的凯斯勒逃离华尔街,与原在摩根任职的朋友弗雷德一道,开始运作一笔小型对冲基金。《华尔街的肉》正是讲述了他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凯斯勒很擅长于讲“八卦”,他的故事甚至有些魔幻的意味。也许,在他眼里,华尔街的种种规则与人物本身就是“魔幻”的。但是在华尔街几乎每一个人都为科技股而疯狂的20世纪90年代,他可能是少数冷静的人中的一个。所以他才能从2000年底,网络股泡沫崩溃中全身而退。阅读这本书,就是看一幅华尔街基金经理众生图。他曾与华尔街当年的传奇人物奎特隆、格鲁伯曼、米克等人共事。在2001年华尔街腐败风暴中,他的这些老同事、老朋友纷纷掉入陷阱,成为当年最重大的丑闻。凯斯勒在书中描写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描写他们是如何“顺应”华尔街的潜规则成为丑闻主角的。但是,他并不否认华尔街。“华尔街是资本主义强盗上路行劫的用武之地。如果没有华尔街,资本主义之轮和经济全都动不了,我们全都会变成奴隶、愤青,或该死的烙牛肉饼,或者以上都是。”凯斯勒说。《华尔街的肉》不是仅仅是一本投资类书籍,也许与股市毫不相关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至少,它很有趣。

幽默

人一旦幽默起来了,长得丑点都有人喜欢。 华尔街的规则变了,但是中国的游戏规则一步到位和华尔街看齐。

我们生活在娱乐圈

这是一本真正在华尔街从业,并有过辉煌历史的家伙写的书。在时间上这本书从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期间的华尔街。这20年间作者的身份和思想都在发生变化,从分析师到策略师到投资人,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华尔街形象。华尔街本来的设计初衷是很好的。分析师负责研究产业,提供产业基本面的信息。这些人首先是华尔街的感觉器官。他们想办法告诉华尔街的各个产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目前处在什么状态。显然如果仅仅这样,这个部门是不会赚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把自己所在的部门称为研究部门,为诸如投资银行和交易人员提供分析素材。可是,在对基本面的了解下,他们会对一些公司的股票的走势进行预测的,推荐别人买卖股票,这其中可以赚取佣金。而投资部门一方面负责帮助投资人赚钱,另一方面负责帮助公司募集资金。这之间没有什么冲突,投资部门如果分析得当,确实只帮助那些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募集资金,那么多数投资人的钱都不会白花的。他们会因为这些具有实力的公司的股票上涨获得他们期望的收益。这本书就讲述了在这样一个看似合理的结构下,21世纪初的那场互联网泡沫是如何产生并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的。问题不在于制度,而是在于人;不是在于人的欲望,而是在于人们在欲望面前变得盲目。而这个时候,在这些被欲望冲昏了头的人的眼里,世界的维度在塌缩,一切的事情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的投资公司在这股热潮中赚了10亿。我觉得太少了,对于作者这样的在热潮中仍能保持冷静头脑的人来说,为什么不借助热潮多赚些呢?我想恐怕作者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被热潮带来的收益蒙蔽了双眼而变成为一块华尔街的肉吧。华尔街是个娱乐圈,难道别的地方就不是么? 这对于对于某些人也许是好事...

给我一个英雄,我就能写出一部悲剧

第一遍看完感觉很棒,再次翻阅时才发现原来翻译还是一如既往的肉。。。好好的销售变成了营业员,这叫一个别扭哟。。。一直把这本书作为和对冲基金风云录的最佳组合来推荐,书中的那些人物和故事,虽然和我没有直接的关联,但都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生动,总是让我不禁回想起那短暂的华尔街的夏日和奋斗在投行的酸甜苦辣。书中作者曾直截了当地挑明:服务于投资人的旧华尔街投行已经被服务于企业的新华尔街投行所替代,这就是时代的选择,哪怕是退步,但也是大势所趋。围着企业客户转的投行部门之所以得势,投资人的利益之所以被放弃,全都是利益使然,短期的利益迫使华尔街的主流投行放弃了百年来的传统,丢失了诚信和口碑,自然会有独立研究机构的崛起来填补这一空缺。对冲基金风云录中描述的那些暴发户对冲基金,其实也是大同小异。代表了过去辉煌的共同基金被时代遗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宠对冲基金,而2008年大洗盘之前最受宠的莫过于量化基金,但那也只不过是时势造英雄。此一时,彼一时,一个时代的谢幕必将拖下水下大批的迟暮英雄。

想当分析师

关于读者们由此书引发的对华尔街黑暗的口诛笔伐已经很多了而我并没有觉得IB的行为有什么不对他们的天性即使如此:掠夺资源,为己所用分析师被利用食物链而已我只说这分析师的生活实在符合我的口味data and facts generate insights这个过程一定是爽极了的静与动的结合市场与专业的交融还有那个职业可以做到这般的平衡努力再努力这个方向上充满刺激!PS 此书的翻译值得表扬,诙谐地笔调不是随随便便那个阿三译者可以搞定的。在此致意!

华尔街的肉

  如果你喜欢本报曾经推荐过的《诚信的背后》一书,那么相信你也该喜欢《华尔街的肉》,因为它们同属打破华尔街神话的题材。  此书的作者是安迪·凯斯勒,一位前华尔街分析师,后来改而从事投资经理的工作,前不久刚刚来国内做过演讲,也算是近期人气颇高的美国投资高人。显然,出版于今年11月的此书也算得上是应景。  《华尔街的肉》可算是一本回忆录,记录了安迪·凯斯勒从一名AT&T的软件工程师,如何摇身一变成了华尔街分析师队伍中的一员,又如何慢慢成为明星分析师。当然,因为他作为分析师的生涯主要是在摩根斯坦利,因此书中自然也少不了这家大行的一些秘闻。恰好《诚信的背后》的作者也是出自摩根斯坦利,因此此书谈到的一些问题,对于看过前一本书的读者而言,必然会觉得似曾相识。当然两位作者担任的职务不同,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以摩根斯坦利为代表的美国华尔街的诸多问题。  正如安迪·凯斯勒在书中所强调的,越来越多的华尔街的分析师沦为投资银行上市等业务的鼓吹手,而丧失了其一贯客观中立的立场,这使得整个华尔街蒙羞。美国昔日走过的,将使中国市场今日要面对的。中国的券商和分析师是否也会重蹈覆辙,是一个不得不担心的问题。对于分析师的报告,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切不可唯命是从。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这是一本有关证券分析师的书籍。中国05年以来的这一轮的大牛市让太多的老百姓上了一堂理财课,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等以前并不为大众所知的所谓专业人士纷纷走上前台,以明星般的派头行走于江湖。他们真的是专家吗,他们真的能帮大家赚到更多的钱吗?本书作者在刚入道不久就被人教诲:“其实,你从事的是娱乐业,根本不是什么分析师行业!”。虽然,在作者的生涯中似乎也为分析师增添了些许光彩,证明了分析师还是有用的,并非是完全的娱乐,但更多的时候是揭示了整个行业的娱乐性和无效性。书中有些绝妙的句子很好的概括了证券分析行业的特征以及固有的黑暗面。忍不住要摘一些:1、作者刚从AT&A转行到证券公司任半导体产业分析师时,其主管对他说:“你的工作是预测未来,你只要在51%的时候预测正确就行了。”2、分析师进入I.I(机构投资者杂志)排名的方法主要靠向机构投资者打电话和不断的拜访,至于说研究则是次要的。这个现象在国内也已出现,《新财富》每年的最佳分析师已颇具影响力,分析师的手法似乎也与美帝国注意如出一辙。3、书中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的降低(因为电子自动撮合降低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券商的盈利空间),投行业务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分析师也逐渐失去了地位和生存空间,不得不向投行部门屈服,渐渐失去客观中立的立场。国内终究也有一天会这样?4、本书的核心似乎是想说分析师在逐渐变成投行部门的一块肉,但在中国似乎还没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新股发行制度的问题,基本上都还是“新股不败”,待到这个神话破灭之后,相信国内的分析师也会面临同样的成为“肉”的局面。而现在,主要的角色仍然是“娱乐”。5、关于分析师报告出具的目标价格,书中有段很好的描述,解释了分析师是如何被目标价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里暂不引述。6、大摩的经济学家罗奇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人说反话,1990年一直不看好经济,一直到8月份都预测不正确,很郁闷。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切都变了,罗奇说:“感谢萨达姆.侯赛因,他使我的预测成真。”7、微软为了给员工低价配股(或是授予期权)而压低股价,指责分析师盈利预期过高,股价应声而落,盖茨躲在卫生间笑语“分析师太好骗了”8、。。。。。。在经历了娱乐与“肉”的一番挣扎后,作者毅然决定离开,回头看可谓全身而退,这也似乎是一种幸运。因为作者又赶上了另一波浪潮——那就是作者的另一本书《操纵金钱》中所透露的。

股市绞肉机

这是一本有从业20年经验的分析师自传,里面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发生在华尔街真实的一幕。作者以目前存在的体制和问题做了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入木三分的观察和分析,使读者能穿透华尔街炫目的利益光影,对这套金融机制有更透彻的了解。 在中国,分析师的职业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不但因为他们收入不菲,而且他们常常掌握了最多最翔实的关于上市公司的资讯。分析师的工作对加强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甄别融资者质量、提高市场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师的判断常常影响了千万投资者, 如果一名分析师能够在市场中长期判断正确,那么将获得巨大的声望 ;但如果市场和分析师和对着干,那么其也会背负巨大的压力。 分析师总体上分三类:“买方分析师”、“卖方分析师”、“独立第三方分析师”。买方分析师受雇于机构投资者,他们要对证券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析和比较,向自己所在机构的管理人员提供投资决策建议和参考;卖房分析师则受雇于证券经纪公司,他们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独立第三方分析师为专门的研究机构。在国内,有些“伪”分析师,其实就是大家传说的股市黑嘴。这些“黑嘴“往往借着分析师的外衣,利用自身在证券领域的影响力(这类影响力有些是忽悠出来的,有些是背靠某证券公司),通过发布咨询报告的方式,乱评股市、顺道夹带私货捞取私利。这些人脸皮厚如城墙,心黑如煤炭,代表人物有:赵笑云、唐勇、曲卓、汪建中等人。 华尔街的“黑嘴”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样的一些人群?是什么造就了世界“黑嘴“的横行? 评论者-游离- http://xxp2008.spaces.live.com/


 华尔街的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