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史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区域经济 >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1
ISBN:9787509703977
作者:陶一桃,鲁志国
页数:838页

章节摘录

日本等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为促进其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将大规模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制造、航天航空、光电子、新材料等产业部门作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而将纺织、制革、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逐步扶持和发展了化学合成纤维、石油化工、汽车、钢铁、机械、家电、玩具制造等工业,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到出口加工型的产业转换。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由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而使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加入比较先进的制造业的国际分工链条中来。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产业水平分工继续深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南亚地区由于人力资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下降,迫切需要寻找生产成本更加廉价的区域将部分产业或生产工序迁出,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实现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产业要素的重新配置。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当时孕育着新的变动契机。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起点,有学者后来认为,“经济开放深层次的、基础性的、长期的动因在于国际分工、开放的、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不在于你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经济尚不发达,资金之类的要素缺乏等因素,属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直接原因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①。因此融人国际分工体系,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启动中国对外开放首要和持久的动因。

前言

从鸦片战争开始,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力图探索出一条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一理想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华儿女始终在苦苦探索着。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革命进步打开了新的一页,但很快又陷入军阀混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的伟大革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探索了一条真正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后记

编写《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的想法在五年前就有了。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普遍确立,作为特殊政策产物的经济特区在很好地完成了它的最初使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的同时,其自身功能和在转型社会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制度变迁的体制上的突破口,它的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发轫与演进的轨迹。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尝试的“特殊政策”,伴随着改革的制度绩效的发生的消失,经济特区已经不再单纯地发挥着当初的“试验田”和“示范区”的功能了,它除了作为一个厚重的历史符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作为一个深远的精神力量,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觉醒,还将承载着更深刻的制度变革使命,并将在中国社会真正完成市场经济体系的营建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正是基于上述的想法,在记录中国经济特区产生、发展的历史时,我们把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也列入特区的行列之中。尽管从产生的形式到内在的功能它都不同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类典型的经济特区,甚至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也不相同。但是,尽管它不像上述特区那样是在一座城市,或一座城市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里率先实现市场经济,而是旨在推动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在市场规则下的逐步融合,它同样是在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完成着市场经济统一体系构建的使命。

内容概要

陶一桃,博士、教授(博导)。
1958年生于哈尔滨,1987年考取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从师于著名学者胡寄窗,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调入深圳大学,曾任经济系主任、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经济学院院长。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科联第五届委员;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深圳市妇联第三届执委。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评述》(2001年,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文化论》(2000年,中国冶金工业出版社),《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2002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深圳经济特区年谱》(2008年,中国经济出版社)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必由之路第一篇 深圳经济特区史 第一章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前期 第二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 第三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奠基时期(1980—1985) 第四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一(1986—1995) 第五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时期之二(1996—2000) 第六章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时期(2001—2007) 第七章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就与未来发展第二篇 珠海经济特区史 第一章 创办珠海经济特区的独特时空背景 第二章 试办特区的初期:谨慎探索和艰难突破 第三章 珠海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 珠海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探索第三篇 汕头经济特区史 第一章 经济特区成立之前的汕头 第二章 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建(1979—1984) 第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快速发展(1985—1995) 第四章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遭遇挫折(1996—2000) 第五章 艰难中奋起、再创优势阶段(2001—2008) 第六章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总结与未来展望第四篇 厦门经济特区史 第一章 厦门经济特区概览 第二章 经济特区成立前的厦门:1980年以前 第三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早期建设:1981—1990年 第四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发展:1991—2000年 第五章 进入新世纪的厦门经济特区:2001年以后 第六章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展望第五篇 海南经济特区史第六篇 上海浦东新区史第七篇 天津滨海新区史第八篇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内容涵盖深圳经济特区史、珠海经济特区史、汕头经济特区史、厦门经济特区史、海南经济特区史、上海浦东新区史、天津滨海新区史和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史。全书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汇集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回顾阐述了中国新老经济特区的诞生、成长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历时30年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文献与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可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