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念》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一转念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2634993
作者:兰小欢
页数:205页

好玩又有趣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经济学可能是最违反常识的学科之一了。很多自视聪明的人在常识反复出错后,感到有必要学一点经济学以便在社会上更好地装,但又觉得学起来很枯燥。如果你凑巧是这种人,可以试试兰小欢的这本书。它解答的都是你多半会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北京卖毛片的碟贩子大都集中在中关村?为什么充当人体炸弹的极端恐怖分子当中——和人们想象的刚好相反——穷人和文盲的比例其实很低?为什么一个太子党看不见摸不着的背景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一些市场现象的研究合理地估算出来?(by罗永浩)

好书是聪明人下苦功夫写出来的

好书是聪明人下苦功夫写出来的读兰小欢《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李华芳好书“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说清楚,这是科学家。将简单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说灿烂,这是文学家。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说得又清楚又灿烂,这是兰小欢。”当我一开始看到这本书封底我的偶像叶三老师这么评价的时候,就想,诗人就是能吹牛啊,刚吹了《九万字》,也不嫌再多65个字了,算上标点,其实是71个字,要是断成6行,搞不好还称得上一首不错的诗。当然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表扬叶三老师,而是想谈谈为什么小欢哥这本书写得好。首先是好玩,这对意在激发人兴趣的书而言,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考虑。人们都喜欢猎奇,也喜欢听故事,西方童话长盛不衰,中国《故事会》流行数载,背后都有寻常的需求推动着。但好的故事,除了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之外,还应该使得这些故事背后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让人回味。对于经济学而言,故事好玩不仅意味着选题独到,更意味着背后的道理有实证结果的支撑。用兰小欢的话说就是“出乎意料,但转念一想又合乎情理”。这也解释了本书书名的来历了。这些有意思的故事都是从各种经济学家那里听来的,但如果没有兰小欢的流水文笔和行云布局,故事讲得可能就不会那么有趣了。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不少人谈起红十字会都是深恶痛绝,我们会举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案,例如上海红十字会的天价餐饮发票,但对于腐败程度到底怎么样,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往往就说不上来。当然,也有人借机说,这正是因为红十字会太腐败了,连信息都没披露,所以连实证研究都没法做了。这当然也是种说法,但跟实打实的数据统计结果比起来,动听有过之,说服力不及。而且常常也有盲目划分东西方的人,提出观点说我再也不捐款给中国红十字会了,要捐就捐美国的。不捐中国的,或许是对的;但捐美国的红十字会,也未必显示你有多高明。两件事情的比傻程度其实差不多。因为美国红十字会的最大功能并不是慈善救济,而是采血卖血的巨头。这样说你当然不信,正如我也不相信红十字会冠冕堂皇的说辞一样。千万别告诉我,你不信我说的,但信红十字会,要是这样,你还不如信《中国共产党章程》算了。如同兰小欢说的,“要理解一个机构的主要职能不能看广告,不能信宗旨,不能听宣传,而要看这机构把主要的资源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如果这机构花费的每一块钱里有六毛用于采血卖血,只有一毛用于赈灾救援,我就不会把赈灾救援而会把采血卖血当成这机构的主要职能。”当然这种口头争议会导致谁也说服不了谁,用一些事实数据,问题就豁然开朗了。“1988年是美国红十字会成立的第107个年头,当年红十字会所有的开销中59%用于采血卖血,只有不到10%用于灾害救援;1995年,这数字分别是62%和13%。2007年,它3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一半儿来自血液部门。”更进一步,美国红十字会占了全美全血供应市场45%的份额,而“美洲血液中心”(Blood Centers of America)占另外45%,这是许多家独立血库的联合体,剩下的来自医院和军方的献血中心。说红十字会是血液巨头,想必就没人反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想当然,也别急着和他人比傻,通往比傻帝国的道路很短,只要你一比就到。聪明人所以得当聪明人。兰小欢的书除了体现作者本人是个聪明人外,还写了另一个聪明人钟开莱,全世界学习过些概率论的人,钟开莱的名字应该是如雷贯耳。兰小欢笔下的钟开莱是这样的:他一生传奇无数。早年在西南联大求学,吊儿郎当,和华罗庚先生叫板,嫌老头子讲课罗嗦,搞得很不愉快。还给沈从文的文章挑毛病,说里面讲古代犯人掷爻定生死的概率,沈算错了。后来去了美国,只两年便拿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但依然和教授不和。写了篇论文,交给一位牛教授,那牛教授向来也瞧不起钟,所以狠批了他一通还指出了他的很多语法错误。钟大怒,跑到图书馆找到了这位牛教授的所有论文,从中一一挑出语法错误,用红笔批注后交给了这位教授。这篇纪念概率论大师钟开莱的文章,之前我曾经收录到【读品】里面。每个聪明人在更聪明人的人面前,得有承认自己是个笨蛋的勇气,这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聪明人兰小欢是这么说的:“钟开莱先生的教材写的证明非常简洁,有些地方就直接说‘此步非常简单,跳过。’……想来钟先生写这研究生教材的时候,脑子里的读者都是全世界数学研究院的那些达人们,压根没有我这样的笨蛋。只是阴差阳错,这两本教材都成了我这位数学白痴难以忘却的经典。”只是与高傲的钟老先生不同,兰小欢毫无聪明人的架子。这本书里绝对没有“此处非常简单,省略XX字”这种说法,而是原原本本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智力平庸如我者,也能轻松阅读,毫无障碍。当然,有人会说你多少学过点经济学,这样没准读起来轻松,外行可能还是有负担。您要是这么想,就完全多虑了。连叶三和罗永浩这样的外行都看得懂,你怎么还能这么没自信呢。苦功夫不过要写出外行都能看得懂的好书,光聪明不行,还得下苦功夫。金观涛给张五常的《卖橘者言》写序,说刘青峰这样的外行都被这么本书吸引,爱不释手,定然有过人之处。我想除了张五常是聪明人外,苦功夫这一条必不可少。没有大年夜卖橘的一手经验,光靠张五常老师的“中语散文”在中文界或者汉语界,一般是混不下去的。有小聪明的人多,肯下苦功夫的就少,学习张五常的那些后续作品,都是这个德行,经不起反复推敲。聪明的网友一定会问,从你上面写的来看,张五常卖过橘下了苦功夫,兰小欢又没卖过血,你如何看得出他下过苦功夫?答案是这样的:兰小欢主要是靠读其他人的故事。你知道市面上很多人,都是百度一下,听个小故事,弄个小段子唬人,所以一般都不会给出自己参考了什么。但兰小欢就很实在,原原本本交代了自己故事的来源,每一个故事都有出处,或是来自经济学论文,或是来自书籍,不放空炮。全书讲了30几个经济学上的故事,妙趣横生之外,均有深厚学理支撑。实在是居家如厕、吹牛扯淡的必备良品。如果你正好坐在马桶上读这本书,无论从哪一页开始读起,你都忘记上厕所的本来目的。没下过苦功夫的东西,是断然做不到这一点的。例如关于美国红十字会作为采血卖血巨头的那个故事,兰小欢就引用了两个文献。一来是本书,叫做《坏血:美国红十字的危机》(Bad Blood: Crisis in the American Red Cross),主要的故事是红十字会由于管理疏漏,“脏血”流入市场的惨痛教训。二来是一份1987年的报告《血液掮客》(The Blood Brokers),互联网上有,详尽记录了美国红十字会如何从从事“灾难和各类救援”一步步变成了血液市场上的巨头。故事有出处,出处作交代,这背后的意思是说,读这些文献,你得下苦功夫。在我个人并不短暂的阅读经济学入门书籍的体验里,中文世界里,目力所及,称得上好书的,除了兰小欢的这本《一转念》,就只有张五常的《卖橘者言》和董志强的《身边的博弈》了。【若您认为这篇文章有用,欢迎捐赠 | 支付宝 welfarelee@gmail.com | 用于【读品】金塘岛公益图书馆项目 】

只是书摘而已

没有去特别查过兰小欢的背景,书中自述是留美的经济学博士。对这本书的评介甚高,我觉得有点像当年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杀死一个人可以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亿个人少牙疼5分钟,你会愿意吗?道德伦理学家或许会花上大篇幅来论证。兰小欢则用一个简单的论证进行了说明,大多数人愿意用一块钱来买减少5分钟的牙疼,但是鲜有人愿意用一块钱买减少十亿分之的死亡概率。说明在正常的情况下,前者重于后者。这样的论证方式很有趣,但是自由主义者难免会有对此有诟病,“生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生命在自由主义者的眼中是无价的。兰小欢毕竟是个经济学家,跳不出功利主义者的框框。锦衣不夜行这个短篇提出了炫耀这个问题,要满足三个条件,1,炫耀的对象是你在乎的人。2,目标群体的差异不要太大。3,可以炫耀的东西成本不能太高。新年空余愿人往往会过度自信,而无法完成最初的计划。要使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最好就是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养成一种惯性的习惯。每次多赚100块钱,是比每次少亏100块钱是更好的激励。偏以貌取人貌美的女性比一半女性的平均工资高10%。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别人单纯的就是喜欢看貌美的人。二是貌美的人更有自信,更擅长社交。博士不值钱海归博士工资平平的原因是他的能力市场不需要。过高的能力与国内市场也不匹配,所以无法与能力相同的高产出。生命价几何⋯⋯剩女与光棍15岁以上未婚人口中,男人比女人多差不多3000万,男女比例大约3比2。严格一夫一妻的数字搭配一下,目前每三个男人就得有一个打光棍。中国城市人口中,未婚男女比例大约6比5;而在农村,这一比例高于8比5。一夫一妻制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小欢先生所说的安全感,以及渣吐槽

心下不平静的时候便去听HOCC的青山黛玛,2010HOMECOMING版。心下不平静的时候脑子里便蹦出一坨metacognition,然后觉得一切豁然开朗。于是小欢先生啊,我记得你说过你不能理解妹纸们说“这男人不能给我安全感所以我要跟他分手”,我能理解你为啥这么说,但作为一只某种程度上有着男性化思维(in a good way I think..)的妹纸,我表示你所说的安全感跟妹纸们所说的可能不是一件事情,它们只是穿了同一件衣服的两个概念。你指的是人要保持其思想人格独立所必需保有的对自己的自尊感/方向感,在这里“安全”的对象是自己——因为自信所以对自己有安全感。而妹纸们说的是对这段关系有没有安全感,对象是这段关系(不是你这个人);她们口中的“没安全感”可以理解为“对彼此的关系是否牢固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两件事情应该是不一样的吧?========================“知识带来自由”这种假大空的话忽然一瞬间就变成了感同身受。要不是最近看了metacognition这个概念,讲不定又要有一堆mess。在陷入情绪之前首先分析自己产生该情绪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以及可能的缓解办法。当我发现客观原因其实很明显而且自己一直都接受之的时候,情绪瞬间就无影无踪了。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希望我的生命里有一百个Lingsha,都只是做朋友而已;对于要不要有W这个问题,我持保留意见。给我一堆好学又有趣的小正太我永远是高兴的,不管他是不是gay。

好玩又有趣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这本书我大概读了3个半小时,我读书很少这么慢,何况这本书又只有区区200页。读的这么慢的原因是这本书写的很好玩,和生活联系的挺紧密的。这本书不仅谈到了我们一直关心的都市剩男剩女现象,还介绍了最近热门的红十字会(美国红十字会,读了以后你会发现和国内的红十字会一样的不靠谱)。兰小欢偶尔还会带我们去研究为什么北京卖毛片的都扎堆在中关村、恐怖分子都是什么背景、足球比赛的点球应该怎么踢等等。反正读下来令我感到很欢乐,不仅仅只是从中学到东西而已。这本书令我想起另外一本差不多的书-《经济黑帮》,经济学这东西用来预测和做投资挺不靠谱的,用来作为解释世界运行的一种方式还是很有意思的。以下是我认为本书中比较好玩和有用的东西,并非本书的所有内容。1,锦衣夜行要从炫耀中得到满足,需要几个条件。1,炫耀目标得是你在乎的人(和陌生人瞎得瑟,没劲,最好是老同学聚会);2,炫耀的目标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不能太大(在比你好的人面前炫耀,那是白费功夫;在比你差很多的人面前炫耀,那有点不太仁义)3,你得有能炫耀的东西,而且得到这东西的成本不能太高。(譬如Iphone)例子:世界各大奢侈品厂商为什么都爱中国市场,因为大家都穷的刚刚好。既有大量的人富有到了可以立即买得起,又有大部分人其实还得节衣缩食几个月才能买得起,刚好达到炫耀的目的,那价格和火候,真是拿捏的准。2,偏以貌取人帅哥美女通常更加自信,并且擅长与人打交道。而这个特质不会因为美貌消逝而消失,可以获得长期回报。此中机制就是:自信与交流技巧的培养,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因为帅哥美女从小受欢迎,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机会多,因此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3,博士不值钱引子:浙大一名年轻的海归博士跳楼自杀了,据说他工资只有每月2000元。一个人的工资很大程度是由他能为雇主带来的价值决定的。博士的最大产品就是学术论文,这个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效益。中国每年新生产的博士数目全球第一,还有大量只干活不拿什么钱的在读博士和硕士,这么多人竞争那么有限的高校教职,想提高待遇,就算你是海归博士,也不现实。中国改革开放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大批来自这里的人才涌入美国的数学、统计、物理、生物系,导致这几个领域严重供大于求,收入水平几十年没有提高过。而市场对经济学家的需求要大很多,而且经济学家相对于其他科学家的供给要少很多,这个导致经济学家的收入要远远好于其他科学家。4,生命价几何第一个故事:你已经结婚生子,家庭很幸福,但是有时候会比较缺钱。某天有一个人来找你,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拿出一箱100万美元的现金,还拿出一个带着按钮的盒子。告诉你,只要你按下这个按钮,你就可以马上得到这100万,但是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死去。这件事情除了你之外,没有人会知道。你有24小时可以考虑这件事情,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大部分有点良心的人,可能不会选择去按下那个按钮。第二个故事:换一个角度,你已经结婚生子,家庭很幸福,但是有时候会比较缺钱。某天有一个人来找你,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没有钱,拿出一个空箱子,对你说:“你要往里面放100万美元,否则我就去干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你相信他说到就能做到,但你没有100万,他还很慷慨的说可以借给你,你可以分期付款,慢慢还。这时候你大概不用考虑24小时,二话不说就可以请他走人。如果你觉得100万价格太多,那么50万?10万?1万呢?就算你腰缠万贯,想必你也不会为这个付太多钱,绝对到不了100万。这两个故事的本质都是用100万去换一条陌生人的人命,但是人对此的估价却完全不同。这个可能和所谓的“所有者偏见”有关。这个原理大概是说:一旦你拥有了某项东西,你对它价值的估计就会上涨,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个意思。在第一个故事中,100万是别人的,虽然容易拿到,但是毕竟还没得到,自己还不算那100万的所有者。在第二个故事中,钱已经是自己的了,再要拿出去救人可就要肉疼多了。所以说,通常人们认为经济学只能计算一些小事,而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事情(譬如爱情啊生命啊)是不能被算计的,作者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这个逻辑就好像在说买菜的时候要一分一分精打细算,而买房的时出手要不惜代价。5,又帅又有钱帅对男人的价值不小,但是美对女人的价值更大。女人面对月薪三千的帅哥和年入百万的中年大肚秃顶麻子脸男,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后者。年入百万和月薪三千的差距,恰恰表明的是在女人眼中帅的价值。要女人舍弃帅哥选中年丑男,那么中年丑男的收入要比帅哥要高很多。反之,年入百万的丑女想要击败月入三千甚至没有收入的美女,几率很小。英国对在校女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最受女人欢迎的是那些“有钱但相貌平平”的男人。因为女人潜意识认为“又帅又有钱”的男人有点花心,不适合做长期伴侣。毕竟,如果不能据为己有,那么无论是帅还是有钱,都不重要。(男人最好是要长的带的出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带的回来)有些女性读者可能不满意,他们认为钱啊帅啊,都太肤浅了,“爱”才是最重要的。不过,男女配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要做多方面的平衡和取舍。缘分虽然玄妙,可也不是不可预测的随机发生的奇迹。很多时候,只有让女性第一眼印象良好,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而外貌和收入都是很有效的“第一眼”评价标准。6,血头红十字要理解一个机构的主要职能不能看广告,不能信宗旨,不能听宣传,而要看这机构把主要的资源用在了什么地方。美国红十字会的最主要职能是什么?不是慈善救济,而是采血卖血!1988年,当年美国红十字会所有开销中的59%用于采血卖血,只有不到10%用于灾害救援;1995年,这数字分别为62%和13%。2007年,它3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一半来自于血液部门。在美国“全血市场”的供应链条上,美国红十字会占了45%的份额,并且由于拥有一项专利技术,美国红十字会垄断了北美血浆市场(注:红血球市场才是血液市场的主力军)7,无知与仇恨仇恨是怎么传播的呢?很简单,有人需求有人供给,一拍即合。通常来说,仇恨的供给者都是为了损害被仇恨者的利益,为达到这一目的通常需要使用宣传攻势。为什么有人需要仇恨呢?心理学家认为,仇恨别人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正在受到侵害“。譬如流氓、家暴倾向者都认为他们被别人鄙视了。为啥有些人格外招人恨?——1 本身有威胁感。(富人,医生,警察,日本人)。2 了解他们成本高,或者远在天边,或者神秘莫测。总之接受一个简单的结论更加容易。如果你尝试对一个事情/人群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或者媒体对这些事情进行了客观的报道,那么仇恨就不容易被传播。例子:假设你读了很多关于日本的著作,去过日本,和普通的日本老百姓交流过,就不那么容易成为仇日分子。8,恐怖分子考我们可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自杀性恐怖袭击事件,因此会好奇这些恐怖分子究竟是些什么人,为什么不好好活着而要把自己炸成粉末。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么这些恐怖分子应该是很穷的吧?这些人也应该没受过什么教育,否则怎么会那么傻去搞自杀袭击呢?穷而且没有文化,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对恐怖分子的印象。事实上现代的恐怖分子也确实不是又穷又没有文化的人,大多数是中产阶级并且受过良好教育。汪精卫、秋瑾都是出身于富有的家庭并且自身教育背景良好(留学日本),9.11开飞机撞大楼的恐怖分子,那可是顶尖的技术活,不是普通教育程度的人可以干的了的。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的48个有资料记载的人体炸弹案例中,穷人只占不到15%。这些人体炸弹中,中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只有2%(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中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有将近50%)这个事情其实不难理解。恐怖活动虽然极端,但是说到底这是一种政治行为,恐怖分子们一般有很多政治诉求。而与这些政治诉求相比,穷人的首要任务是吃饱饭。9,专家的意见专家在中国几乎是一个贬义词。如何对待专家,兰小欢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因为他若不愿意相信,就基本不会认真思考,更别提接受了。第二,为穷人代言的专家和为富人代言的专家同样可耻,为政府说话的专家和为老百姓说话的专家同样不道德,真正的专家只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说话,只为他坚信不疑的事实和学科逻辑说话。第三,没有良心的专家依然是专家,因为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良心,而在于是否具备专业知识。2011年8月4日

做个明白人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原本就想找本经济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太高深的没耐心读下去,正巧就翻到这本,先是看到是三联出的,然后看了后面老罗的推荐。姑且信之吧。花了几个小时,比较详细的读了每个故事,尽管对不同故事的兴趣度差异很大,但仍旧收获颇丰。以资记录:1、快速读书法作者本人的读书方式是典型的泛读,并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思考来吸收书中的内容。对比我自己的读书,经常是不求甚解,但一字一句读下去,除非是小说,会跳跃式阅读。或许近些年读书太少,导致速度上不去。而细细看下来的结果也常常是看的不如忘得快。自己总结的原因有二,一来未能阅读与思考结合,理解不深也就记忆不深,况且自己记忆本来就是弱项;二是输出太少,读而不评不记,之后也无从参考。这是今年需要重点补足的一个方向。2、逻辑与因果正好呼应了罗辑思维中的一些观点。有些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的因果关系其实并不存在,或者说是因果颠倒。而我们在思维中常常出现的误区就是在人文社会领域应用科学推理中的因果关系,殊不知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是在比较理想的严格限制变量的情况下。如同我们做实现,相同条件下,只变化一个因素,从而引起了结果的变化。但人文社科中的研究则常常是观测到的结果,或者统计数据,因为不具备严格的实现环境,导致结论也常常并不靠谱。因为一直是理工科的脑子,所以之前尚难理解这点。比如说,一组数据表明,吸烟的人群中得肺癌的人要比不吸烟的人数字要高,是否可以推断出吸烟会导致肺癌这个结论。关于思维的锻炼,是一个有趣的话题。3.关于近代史近代史一直是笔糊涂账,与我而言。这两年,不断颠覆之前的一些对这段历史的浅显记忆,差点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该书的一个重要作用如同教育,开启民智,普及常识。要想做个明白人,需要学点经济学,具备完善的思考体系,才能拨开迷雾,看清很多所谓的真相。当然,书中有些故事饶有趣味,包括海盗分钱,足球经济学等,不一而论。

这就是一泡妞手册

读书有毛用,能追姑娘么?能。兰小欢新书《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是和Adam Tokunaga《缓慢性爱》与加藤鹰《秘技传授》并称,东亚近现代的三部令两性关系更加干柴烈火如狼似虎的秘籍型工具书。如果说后两者是为小头服务,看书学游泳式的动作指南,属拳经剑谱,那么《一转念》则是用智识勾人,展现自己大头魅力的文字伟哥,是内功心法。在此书的众多标签中,“专杀有脑子有文化的女青年”一则,比较忠实地体现了此书的实用价值。本文将本着剧透就死的精神,拿其中一篇文章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通过阅读本书勾妹子。首先,临床上来说,任何水平对姑娘美貌的夸赞,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为了和竞争对手分出层次,我们可以用到书中《偏以貌取人》这篇的知识点。比如开头说,别人都认为你们美女是天生的,所以对其他姑娘不公平,错!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就赚取回报而言,相貌和教育水平没有差别,都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至于这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努力获得的,市场并不看重。” 在对方稍作惊讶,红唇微张,皓齿微露时,蹬鼻子上脸说“可不要以为美人都是先天造就一劳永逸的,哪怕素颜朝天也追捧者众,真要如此,时装和化妆品市场早歇业了。”然后加一句,你们也不容易。这时饱受美貌歧视的姑娘已经觉得你有些不一样,一方面你夸了美貌,一方面你挺她,一方面从来没人从这个方面,逻辑这么清楚地说这件事儿。夸人和做爱一样,从不同的方面捅,总能意外捅到特别舒服的地方。继续用兰小欢书里的典,你问她,知道你这么漂亮有什么好处么?这是个蠢问题,但鲜有人问,且你的回答和普遍理解的“方便钓汉子”完全不是一个高度的,甭管她怎么回复,无所屌谓,你就接着照着书里说“首先当然是因为人们爱美,爱看美人,所以美貌有价值。一本畅销书,一部商业大片,可能内容垃圾,但因为人们爱看,就赚了大钱。“有用”这个概念纯粹主观,所以市场的回报全凭买家的喜恶。姚明怎么能挣那么多钱呢,不就是大家爱看他打篮球么?可会打篮球有啥用呢?有人爱看就有用,都是主观的。”这时候她已经被你的逻辑性,其实是书里的逻辑性吸引了,你可以降低频率幽默一句:你好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刺激得我跟你这没完没了。夸人和做爱一样,用不同的频率捅,能带来快感的多元化,当然你也省力。咱们继续用典,“美貌的回报可不止于“美”本身,帅哥美女们往往在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上强于常人:他们更加自信,并且擅长和人打交道。”插着夸一句,你看,你显得多自信啊。这里贴心小提示一记:也不能硬背书,要见缝插针说句自己的话。好,继续用典“就像知识教育一样,自信和交流技巧的培养,也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聪明的孩子学习的又多又快又好,而美女帅哥们因为从小就格外受欢迎,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机会要多的多,所以社交技巧和自信心都磨练地更好。如同知识投资会带来长期回报一样,这种社交技巧和自信的提升,也会带来长期回报。纵然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可那种“得体”和那种“气场”历久不衰,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瞅着特别让人舒服的老头老太太们,就会知道他们年轻时也一定是美人。”这段说完,可以悬挂多种火力,如:所以你老了也无法掩盖一生的美好,或者我老了见到你也要想起今天的时光,或者要是我老婆能让别的老头也这么唏嘘这辈子就算没白活。这暗示就很明显了。最后,如果对方是好学好知识的姑娘,杀手锏来了。兰小欢这本《一转念》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每篇结尾都有注,此篇文字的数据来源于哪本书或者哪篇论文。这书基本就是作者画大时间替我们读全球经济学顶尖英文论文和著作,然后取精华再天才地组织一番加入个人解读再向我们讲述,读者赚大发了。但是我不care这个,我看到的是这个有利追姑娘。因为这时候你就可以装谦虚了,说其实刚才说的也不全是自己的见解,之前无聊翻“论文《为何美貌重要?》(Why Beauty Matters, AER)”看来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Markus Mobius和 Wesleyan大学的 Tanya Rosenblat。”这俩英文名都不用读正确,读顺读快就行,会用伦敦音更好,然后就震了。一般男人闲暇时看点纽约时报,经济学人,hbo纪录片,已经很高层次了,你他妈居然读论文,和你比,她们的前男友们都弱爆了。好了,以上就是根据这本书每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来吊姑娘,分引起注意,博得好感,加深印象,明着暗示,一击必杀五个步骤,比把大象关冰箱里只多两步,方便操作,方便操。当然这只是开头,姑娘要对这个模式感兴趣,后面能使的活儿就多了。听听这几章的名字《剩女与光棍》《又帅又有钱》《一夫一妻制》《性别与语言》,(还挺押韵。。)哪个不是和聪明姑娘聊天的绝佳谈资,哪个不是能够见缝就夸的绝好题目。就这书,你用过三篇还没摸上对方的床,肯定因为她睡榻榻米。人生苦短,赶紧看兰小欢新书《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攒知识练逻辑提高口活儿,节省业余生活中在床下的时间。我们的目标是,性感感性的女青年迎面过来,十个摁倒九个。那一个是也看过这本书的。所以姑娘也该买了防狼。

原来经济学业这样有意思

关于写经济类的书很多啦,但是大多数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要想找一本有趣的而且又与现在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那就要数兰晓欢的《一转念》。总体来说,这本书的趣味性还是相当不错的。主要说的是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就饶有趣味了。以前虽然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本书就刚好解决了我这些方面一些困惑。都是用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来解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卖毛片的为什么都聚集在中关村一带,美国的博士为什么越来越来不值钱啦。读完了这本书,原来经济学这么有趣,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是有必要的。如果你对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名著望而却步的话,《一转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将一切进行经济学折算(南都 刘铮)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如今经济学家就社会问题侃侃而谈的愈来愈多了,而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则渐有抢不到话筒之虞。这是经济学本身的方法进步的结果吗?还是经济学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骄人遂形成极大的集体性人才优势,简言之,就是聪明人扎推,所以举手抢答、答对得分的也格外多吗?深层原因恐怕不在这里。与其说经济学的方法更能剖析这个社会了,不如说这个社会变得更“经济学化”了。社会现象向经济现象趋同,社会如海绵,商业元素如水,无孔不入,你什么时候拧这块海绵,都能从里面滴出商业来。富豪征婚等同在人肉市场叫价,美国名牌私立大学校长都得是拉捐助的高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现实,它们能用经济学手段来解释,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因为它们本身已经太“经济学化”了。这股用经济学方法处理一般社会问题的潮流的形成,一些通俗经济学畅销书的作者助力不小,比如《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性越多越安全》的作者史蒂文•兰兹伯格、《卧底经济学》的作者蒂姆•哈福德等。而从他们往前追溯,自然就会想到加里•贝克尔这位率先沟通经济学与社会问题的开拓者。兰小欢在《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6月版)中引用过《魔鬼经济学》,也曾明确表示对兰兹伯格的赞赏,可以说,他的这部新作与贝克尔诸贤“以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精神是血脉相通的。社会现象之所以能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是因为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原本多元的价值正逐渐变得几乎都可以向经济价值折算了。正如兰小欢所说,“人人爱美,所以美貌便有了市场价值”,于是,美貌可以进行经济学折算了;点击量代表关注度,关注度等同商机,于是,热门微博可以进行经济学折算了;按市场的逻辑,一切价值最终都可以折算为经济价值,折算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货币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兰小欢在《估价太子党》一文中就对所谓“家庭背景”做了经济学折算。他举苏哈托主政印尼时期苏家“太子”汤米经营的公司为例:从1995年到1997年,每回苏哈托“龙体欠安”,汤米及其亲朋好友的公司在股票市场上都会身价大跌,而其它公司则无此变化。兰小欢说:“万恶的六亲不认的市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为‘太子党’估价的。”我们不难发现,折算成同一价值,流通起来最简单易行,这好比原始部落拿贝壳、粮食、猎物进行繁琐交换,不如手持人民币走遍全世界方便。这样一来,美貌、人气、家庭背景等等之间就实现了无缝对接。货币表面上使一切事物简单了,实则总是靠“混淆和替换”实现的。就拿慈善事业来说,我从来不认为它天然就是一个“零过错”的事业,就当代慈善的开展模式而言,我认为从根子上讲它是很成问题的。兰小欢在《血头红十字》中,利用可靠的数据说明:“美国红十字会的最主要职能是什么?不是慈善救济,而是采血卖血。”美国红十字会标榜自己是非赢利组织,博得同情,争取免税,实际上大搞垄断,成了血液交易中最大的“血头”。对照刻下中国的情形,我们可以说,慈善的商业化运作即便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透明”,仍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价值淆乱的问题,也就是说,当走到半途时,我们已忘了踏上征程的初衷了。兰小欢是有着广泛智识兴趣的聪明人,尽管他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用经济学思考”,但他从来不排斥用其它的思考方法。我觉得这种意识特别重要,因为习惯“用经济学思考”的人容易形成那样的错觉,以为所有价值最终都可折算到经济的维度。尽管经济学来势汹汹,却不一定所向披靡;守财奴就只有一个思考维度。在《一转念》最后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兰小欢在逻辑学、社会语言学、伦理学、史学等方面的兴趣,也许有了这个底子,我们才敢相信他“用经济学思考”出来的那些东西。顺便说一句,兰小欢在《活在比喻中》文末推荐了一本书Metaphors We Live By,说“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中文版”。中译本有的,叫《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雷可夫、詹森合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在台湾出版。

决计不值9.6分!

看到推荐,买了,看了。然后悻悻地想:我老人家买书的品味真是每况愈下了。然后突然听说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6分!我顿时就震惊了!当然,这本书并不很糟。比如它的装订我很满意,封面看起来挺防水,篇幅也还比较合适,适合作为厕所书籍(这个不是贬义)。但是205页定价25块就有点高了,好在卓越有折扣。当然啦,作者说这个书每卖一本都是要捐钱的,值得表扬。但是捐钱可以给人品加分,不可以直接给书品加分吧?写作上的优点是还算流畅,但是整体感觉……怎么说呢,当我看到作者介绍上写着“博士生”几个字以后就有点释然了,毕竟还没有毕业,对本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及浓重的学生气都是可以理解的。整个感觉:作者被专业领域的那些大师、红人给忽悠迷得目眩神迷,然后完全丧失自我判断,只会说:你看看!你听听!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人本身不好,我也不了解经济学,但是你既然说他们牛,你好歹举些有说服力的例子啊!那么明显的破绽你都看不出来,还有人使劲夸你,聪明!智商高!熟人的推荐有时候挺毁人啊,你要是不那么拼命夸,我也觉得还算可以了……举个例子,讲到有个老人因为没钱交水电费,被掐水断电,然后太冷死在了家里。然后水电公司宣布不负责,保险公司就只赔了几千块钱。有人说:人命是无价的!然后那位大师说:那么赔几万块呢?几十万呢?更多呢?于是那位愤怒的青年就被问倒了。于是兰小欢同学总结道:所有的东西都有价格,包括人命。拜托,您老是希望我搬出伊斯兰的教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吗?如果那位青年愤怒地要求保险公司的人赔命,那么不就跳出了您老的逻辑圈了吗?当然,大家都能看出,这样很野蛮,不现实等等。保险公司或水电公司的赔款,不只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负责任的问题。他们是以钱来负责任啊,当然是钱付得越多,他们所担负起的责任就越大,他们为了负这个责任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啊!还有就是水电公司不负责任的言论引人愤慨,大师反驳说为什么人们不去责怪老人的亲友。老人的亲友因为他太穷不管他和水电公司因为他没有钱掐水断电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前者是为了老人没有钱而罔顾家庭/朋友责任,后者是因为老人没有钱而罔顾社会责任啊。这样的社会并不能说不符合商品经济原理:不付钱,就没有商品,即使这个商品是生存必需品。但不能不说,这样的社会让人心寒齿冷。社会除了弱肉强食,商品经济,劳动者得其食以外,是否还应该照顾一下其社会功能,即庇佑没有劳动能力,没有财产可继承的老弱病残可以延续其生命呢?毕竟每个出生的婴儿都没有劳动能力,智慧也有限,每个人年老后也都劳动力衰退,智慧也可能有限;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的金钱或照顾,社会是否应当分摊一下照顾他们的责任呢?人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合作而共存,而发展强大的啊。虽然我不懂经济学,不过我想,聪明如兰小欢同学,应该也可以从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中揪出某一个来解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的吧。另一个,说到到底是一夫一妻制好还是一夫多妻制好,兰小欢同学说:一夫多妻包含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时女人可以选择有钱的已经有老婆的人为夫,不用被迫嫁给穷男人受苦,因此一夫多妻对女性来说优于一夫一妻。兰同学有没有想过,按此逻辑,其实对于女人来讲,最优选择是一妻多夫啊?多个老公养一个老婆,每个老公的负担都不多,对老婆来讲还可以分散单个老公破产的风险,老婆可以得到的总收益最大化。当然啦,竞争会大一点,漂亮老婆的老公数目会比较多,就像有钱老公的老婆会比较多一样。如果有一妻多夫制,男人就不用因为一妻一夫制被迫娶一个丑老婆了,可以和别人一起娶一个漂亮老婆!而且一妻多夫也包含一妻一夫,因此即使对于赞同一妻一夫制的男人来讲,一妻多夫也优于一妻一夫。怎么样,完全套用没问题吧?问题到底在哪里呢?问题有两点:第一,他的理论前提就是男人完全掌握社会资源,实际上,现代社会并不是这样。第二,一夫一妻制的问题在于,选择权在男人手上,男人可以选择一妻还是多妻,而不是女人。兰小欢同学举了现在的小三为例说明很多女人是愿意和别人共享丈夫的,但是不知道他有没有问过那些男人的原配是否愿意和小三分享丈夫呢?小三们在可以升级为正式太太时是否愿意继续和原配共用老公呢?然后呢,兰小欢同学又说了,数学老师讲了,你推翻了人家理论的前提,不能说他的结论就一定不成立了。如果天下雨,天上就有云。你证明了天不下雨,不能说天上就没有云。这是自然,不过后面那个云和你前面一句话有嘛关系啊?所有的理论应当自证其成立,被推翻了前提还赖着不找新理由填上,坚持自己的结论没错,那不是论证,那是耍流氓。从反方的角度考虑,这样在辩驳一个观点时,就要这样论证了:正方的前提是错的,正方的论证过程是错的,正方的结论是错的,所以正方是错的。这时候,正方跳出来说:可是我的文法是对的!然后……所以,在有一点上我还是同意兰小欢同学的,他说:我的数学不太好。

想问题和闹情绪

大部分在08前牛博上看过,有些猛料未出现======能力归能力,那属于自己;钱归钱,那是市场力量。埋怨怀才不遇没有用,市场不需要的能力,只能留着自娱自乐。人命可不可以用钱衡量是个观念问题,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无所谓。但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前后矛盾,一会儿接受一会儿不接受。通常人们认为经济学只能算计些小事儿,而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最珍贵的事是不能算计的,比如生命啊爱情啊之类的。我很难接受这观念,因为它的逻辑像是说在买菜时要一分一分精打细算,而在买房时出手豪阔不惜代价。越重要的事才越要算计的清楚,为节省脑力,还是把「难得糊涂」留给小事儿吧。世界上最文明的事就是在重视彼此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妥协,对抗是为了利益,谈判也是。重视利益没有贬低道德的作用,只是换了个说法,在现象上,「道德规则」的背后永远有利益,无论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现象,还是用更新的进化论心理学分析个体行为;无论分析的单位是经济学的「自利的个人」,还是进化论和生物学的「自私的基因」,都会引致类似的结论。在帝制后期的中国,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近政治权力的机会,也就不能以此通过各自的利益相较去竞争社会资源。对普通臣民来说,仅仅是组成团体去追求特殊的社会利益便构成了政治上的风险。有时,人们便会到旧的帝国制度之外去寻求这种权力,其结果就是造反和革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权力通常只是存在于幻觉之中;或者,当国家清剿异己时,他们便会抓住这偶尔出现的机会攫取这种自由漂浮的社会权力。只有非常的境况才会给无权无势者带来突然的机会,使他们得以改善自己的状况或打击自己的敌人。即使在今天,让普通民众享有权力仍是一个还未实现的许诺。毫不奇怪,冤冤相报(这是『受困扰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社会进攻方式)仍然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Note: 孔飞力 叫魂分析的唯一目的是想知道「为什么」,这和他们到底「好不好」,「道德不道德」毫无关系。事情发生必有原因,经济学给寻求这种原因的人提供了一种视角(只是一种视角,不是唯一视角)。个人的行为,时时会带有道德判断,然而想分析任何问题,必须要不偏不倚不带个人偏见,不预设道德立场,这是两回事。分不清楚,便无法深入思考,因为道德代替不了理智,而后者才是分析思考的必备条件。男人思考和说话时,第一角度是上下高低的等级观;而女人在思考和说话时,第一角度是远近亲疏的平行观。这不是说男人从不考虑远近亲疏而女人从不考虑等级,而是强调不同性别有不同的「第一视角」。女人的安全感首要强调的是关系的亲密程度,要在各种事情上建立坚固的关系,通过紧密的关系来应对外部世界,预测对方的行为,所以关系的疏远、交流的不畅、以及行为的不可预测等等都会带来安全感的丧失。对女性而言,就算是寻求到自己的独立位置,安全感也仍然来源于巩固的关系。学习历史不是为了道德教化,而是为了智识教育,是为了不断去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一百多年前的问题,今天解决了么?一百多年前的梦想,今天实现了么?西方有句话叫:「任何复杂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答案,那答案都是错的。」探索和思考都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选择的困难,从来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而是在很多好的东西之间选。时间有限,好书无限,更重要的,书本之外美好的东西无限。

一本“好”的普及读物

市面上有很多划到经济类书籍,每次去书店转转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三五个年纪相仿的人,或在拐角处,或斜倚在书架台阶上,看着各种封面的“经济学速成手册”。之所以称其为速成手册,一方面是因为封面往往是“人生必读的xx经济学道理”或者是“一天读懂xx(某经济学经典著作)”这样略显耸人听闻的名字,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书内容相仿,其中反映的道理也很简单,虽然值得思考,但是不必转弯,几乎可以做到不做思考的阅读。每次看到这样的书友,我总会在心里有一点儿叹息:经济学对于他们而言,难道就意味着这些?到他们的后代上大学选专业时,有多少人愿意让他们的子女去选择经济学呢?此为一例。例子之二来自薛兆丰,此公的理论经常让人“大转念”,当下流行“微博”,于是此公每有“微言”,总会引起很多学者的拥护和批判,甚至会有学者因此划道,发表类似于“有我无他”之类的言论。能上升到这样的层面,其实也证明了此人的能量不小。观其文字,虽然也是接近于普及层面,几乎不见模型和公式这样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工具,但是观点却经常出人意料;有经济学的初学者和爱好者只见业障不见森林,看到其中零碎、“似曾相识”的经济学原理,误以为是遇到了高人,于是顶礼膜拜。只是他们却因此渐渐忘记了经济学的要义和研究思考的方法,这样的“偶像崇拜”虽屡见不鲜,却让人叹其可怜。此为第二例。作为经济学的普及读物,与专业书籍自然是大不相同的。首先是面向的对象有异。普及读物面向的是普通读者,或有一些经济学的概念,或完全空白急需入门,他们所接受的概念和理论,大多来自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没有经受过系统性的教育,往往对新奇的思想特别着迷,所以郎咸平之类的学者往往能拥有一部分读者群,这是一个原因;专业书籍需要有系统性的训练,这些训练不只是理论层面的,而更注重方法层面。一个有志于成为经济学者的人,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穷尽一生都难以学完,掌握其法,做到术业有专攻,就有了创新的基石。因此对于普及读物而言,给点空气、给点养分,能够帮助初学者入门,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至于是否能帮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这就需要入门者自己的训练和造化了,正如一句老话——“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其次是这两类书反映的道理不同。普及读物由于目标确定为普通大众,因此没有必要把道理讲授得玄乎其玄。虽然“玄”可以作为卖点,在一霎那吸引目光,但是往往难以为继,虽然有学者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玄”点,让教众俯首帖耳,但是终有力竭而衰的一天。普及读物需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正如我大一学习经济学时采用的曼昆教材一样,开篇提出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在随后的部分中一一得到说明,再辅之以图片和详尽的材料,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然后是说明方法不同。普及读物的说明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case study),首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开头,吸引读者注意;然后将其中原理娓娓道来,从篇幅上看案例要重于原理(反之通常是教材),案例越详尽越好,而原理则是越简单越好。案例可以很“不可思议”,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读完之后“恍然大悟”,这样的普及读物就“好”了一点儿。专业书籍的说明方法,数据与模型通常是不可避免的。模型可以是时下流行的数理模型,也可以是文字模型配合简单的数学符号,但是无论哪一种都需要cogent,做到以理服人;以专业书籍的水准,无需介绍一个既成的理论,而更需注重理论的衍生和创新,以及新领域的应用。只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案例+新理论的“半吊子”说明方法,既不够普众又缺乏足够cogent的道理,概念模糊、界限不清,读起来行同嚼蜡。最后是结构不同。结构其实是上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放到最后。普及读物的结构,无需太过明显的逻辑层次,讲清楚道理就好;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前后的照应,这样读起来更有乐趣。而专业书籍的结构要求很严格,甚至有些rigid,有引用、有说明、有论证,最终的结论明确单一,力求完整反映作者观点。因此我们每每看到翻译过来的有些经典读物,有时结构不清晰,甚至前后矛盾,通常也暗示着其实有删节或者译者自身概念混乱。普及读物和专业书籍的区别说完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普及读物呢?一个“好”字,就意味着判上下、论高低,就意味着要展开价值评价。市面上那么多经济学普及读物,多到把专业书籍往往挤压到只有一层书架,而经济学作为当下的“显学”,多半也是拜众多的普及读物所赐。鱼龙混杂之下,夜明珠在哪里?虽然不时有相识的朋友让我推荐一些书,但是想来想去大多推荐的还都是些砖头大的教材,虽然他们是好的普及读物,但是毕竟要价不菲并且重量惊人,不仅锻炼脑力而且锻炼体力,看起来也容易让人吃力。废话一堆之后,究竟什么是“好”的普及读物?我想借这本《一转念》来做一个剖析。首先看外观。这本书是32开,半张A4纸大小,厚度不算封面和封底,是212页(算目录和前后的白页),约120千字。这样的描述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本书易于携带。作为普及读物,最好的阅读场所往往是地铁、公交以及等待约会的长凳,而不是过于正式的办公桌——况且工作一天的人,多半也没有心情再在这样让自己痛恨不已的桌子上读一本喜欢的书。从封面装帧来看,黑色的底色很朴素,封面共计19字,很简约,没有各种大字号的噱头,没有一些当下的流行书喜欢采用的累赘小条,简单的设计突出书名“一转念”以及副标题、同样也是主旨“用经济学思考”。这样的处理,主题突出,作者写的主题一目了然。其次是看目录,同时兼看字号以及间距。从目录中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序言,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每一辑名下,分别有14、8、14个小故事组成。这样的结构明确表达了一个概念,即这是一本普及读物,并且这36个小故事由三个大主题统领,典型的三层结构。再多翻几页看字号和间距,小四字号外加两倍行距,还算合适;比起某些用三号字、多倍行距的伪厚书,这本书已经很“厚道”了。此外,纸张略黄,不像那些漂白书那样伤眼。以上两点所形成的基本印象是,这本书从外观上看,至少体现了诸如“哥不是用来圈钱的”这样的诚意。再看内容,内容上不想多说,因为刚上市的书籍如果如我之前的书评那样“大卸八块”的话,读者就不需要读这本书、直接看我的书评即可。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每一个小故事末尾的“注”。这些注释提到的内容,是与所写的故事相关的专业论文!我强烈建议作者把这一点当作再版的卖点,因为这是同一类的普及读物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本书可以做到“雅俗共赏”的主要原因。也就说,作者既考虑到了入门者的需求,也充分考虑了需要上层次者的需求,为那些渴望多学多看一点儿的读者提供了自学的法门。最后是个人的观感。这本书大概一天半左右看完,第一反应是不过瘾;故事短小精悍确实适合在零散时间看,但是篇幅确实有些太少。周其仁老师自《挑灯看剑》和《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之后,陆续也出版了一些续书;希望作者有所借鉴,也能推出一些后续的作品以飨读者。

转念一想

用经济学的思维来阐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中关村的毛片为什么会扎堆,这就是某经济学家的空间经济学,北京的毛片市场选择在中关村扎堆是找到了收益和成本的一个平衡点,但也不排除实践的历史偶然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走私,因为有禁令或者较高的关税,走私不仅仅是从国外偷运商品回国,走私石油、汽车等等,可是转念一想,走私也包括从国内偷运商品出国,比如文物。语言与男女干关系,这一节中的故事也是我生活中遇到最多的一部分,突然感觉这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事情,在多少情侣之间都存在,男性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独立性,而女性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依赖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会经常产生摩擦,成熟理智的人会慢慢的学会接受这种男女差别,不在尝试强行让对方适应自己。一些问题,能解决最好,不能解决保持沉默。转念一想,很多感性的东西又有一些理性的思考。

淘宝店价格最低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htm?item_num_id=10675928643《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内容简介:美国有一档帮助穷人的电视节目,选定一户穷人家,一周内为他们建栋崭新的漂亮房子,全新的家具,车库里都放上新车。一夜之间,梦想成真,就要从此幸福地生活……不久之后,记者回访发现,很多受帮助的人把车和家具都卖了,换了钱。甚至还有人生活比以前更显困顿了些,因为付不起房子的财产税。这本书里绝大部分故事,都有类似的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故事是从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那里听来的,我记录并转述出来。虽然来自经济学家,但这些故事和税收利息国际贸易无关,而是柴米油盐的道理,是日常生活。拿虐待老人来说吧,子女不孝冷血当然是原因之一,但不管子女如何冷血,不会虐待家财万贯可以留大量遗产的老人。富有的老人,子女通常来探望的次数也要多一些。忙还是不忙,子女要算时间的成本和收益。久病床前无孝子,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经济学的道理。

思之趣

习焉不察的社会现象,转念一想,总能用经济学来解释,而且解释得头头是道、趣味盎然。书山此径,兰小欢前可视“古人”,后可见来者,唯其旁征博引之文献功底、举重若轻之叙事文风、行云流水之生花文笔、引文注释之严谨认真,可谓西学中用之中国学者中佼佼者也。假以时日,以《魔鬼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等通俗经济学读物红遍全球的Steven Levitt、Tim Harvard、Robert Frank等先行者指日可追。此书由各短文集结成册,文章虽小,信息量大;道理虽深,说理脉络清晰简单明了;文后小注,数据、事例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为读者的延伸阅读,指点了途径。书中每一篇都值得读,有些是已知的重复,有些还是颇让孤陋寡闻的我“眼前一亮”。譬如欧洲中世纪的witch hunt运动。我所知的一贯是从性别歧视、宗教迫害角度进行的分析阐述批判。这是第一次知道还有“生存资源”匮乏的经济选择之原因。在气候极端、天灾面前,人祸必兴,而率先被牺牲舍弃掉的,往往是老弱病残孤寡者。是以女巫迫害,不足为奇。又譬如采茶业和水果生产业女婴存活率的对比数据,说明了女性生存状况的改善,是与生产能力及优势的提高息息相关的。说“未来是女人”的,诚可信也。再譬如关于性别差异引发的争吵。我没看过一度风行的两性书籍《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但我一直知道男女视角不一,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可以迥异,感受可以天差地别。但视角怎么不一,解读为何不同,一直和兰小欢一样,属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讲不清。直到读了他的推介,才知早有学者为此总结过了,简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男性思考和对话,第一视角是上下高低的等级观;女性思考和对话,则采用了远近亲疏的平行观为第一视角。是故争吵不断,冲突不息啊。更新鲜的说法是:仇恨也是一个市场,有人需求,有人供给。而专制的政治环境更易培育仇恨,原因有三:一是教育被用做根植偏见的工具;二是信息流通不畅,为谣言和仇恨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三是权力,上层有政治动机培育仇恨巩固权力,下层普罗大众则抓住这偶然被施予的权力来清算宿怨或谋取私利。转念一想,很多运动可以对号入座也。用经济学分析和思考问题,最困难的,就是在探察”为什么“的过程中,一定要时时刻刻地记得别将价值判断和客观分析混为一谈。这对从小在重道德轻智识、重填鸭似灌输轻批判性思考教育下长大的我们,的确有难度。尤其想到将有些本该充满感情温情的东西,放在手术台上,被“冷冰冰”的经济学手术刀深入腠理的解剖,事先真要有点心理建设不可。但真能耐心、细心、诚心,拨开重重迷雾,以数据说话,我们还是能看见那只“看不见的手”挥舞过的痕迹。有利器,就有思考之趣。

《一转念》小炒

任何值得追求的愿望,都需要与之相称的努力,但努力过程不可能从头苦到尾,到最后突然量变质变苦尽甘来。因为人有惰性,所以在做事情的开始阶段不仅要尽量获得外界的帮助,还要时不时给自己些奖励。嫉妒心驱使,很多人对美貌者的成功不屑一顾,对美貌者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特质视而不见,这和对“富二代”的复杂情绪一样,都是抱怨天赋的不公。这情绪走到极端,就是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人群试图摧毁美丽。一个人的工资很大程度是由他能为雇主带来的价值决定的。剩女大都在城市,光棍大都在农村,这是中国的新的城乡二元化。什么是非诚勿扰?答案是郎才女貌有钱人出钱,没钱人卖命,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组数字:1985年到2007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共计51453人,90%以上都留在了美国。同一时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台湾人共计20373人,一半以上都返回了台湾。在我们近邻中,日本和韩国的留美博士学成后70%以上毕业后都回国了。当某人向你讲述一件事时,他讲的细节越多,你越容易相信他讲的是真的。但是,细节越多,也意味着这些细节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所以他讲的事越不可能是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因为他若不愿意相信,这基本不会认真思考,更别提接受了。”兼听则明“是句格言,而”格言"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句话成不了格言。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并能给出一个有意思的答案,那就是很不错的阅读经历。选择的困难,从来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而是在很多好的东西之间选。时间有限,好书无限,更重要的,书本之外美好的东西无限。如果不为稻粱谋不为专业,字斟句酌的读书,并不值得。业余读书,除了天才诗人的诗歌,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一个字一一个字读的。而若为增长见识,那最重要的是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阅读,要努力提炼自己的东西,与别人互相比照,否则不如放下书本出门去旅行。

海盗分金,人命几钱

海盗分金有4个海盗,抢劫来100块金币,要决定怎么分,最后决定民主投票。由最年长的海盗先提议,如果获得半数以上(至少51%的票数,或3个人)同意,那就按他说的分,否则大家就不同意,并把他丢到海里喂鲨鱼。然后再由次年长的海盗提议,游戏规则不变,如果有2人以上同意,就通过,否则把提议者喂鲨鱼,剩下2个海盗接着分。按照这个规则,你认为最后分赃的结果会是什么?年老的海盗的最优提议是:自己拿 97 块金币,不给 2 号海盗任何金币,给 3 号海盗 2 块,给 4 号海盗 1 块。如果前3个海盗都死了,那4号海盗就可以独吞所有钱,这是他的最好结局,前3个海盗也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3号海盗绝不能让前2个海盗都死掉!因为如果前2个海盗都死了,就要轮到3号海盗提案。要提案通过保全性命,他必须得到全票。因为只剩下了2个人,半数以上就等于是全票。这时他必须把所有钱都给4号,4号才不会反对他,否则4号一定反对,把3号丢到海里去,自己独吞所有金币。所以3号海盗绝不想让提案权掉到自己头上,前2个海盗不能都死!而前2个海盗也清楚地知道他们死后3号的窘境,自然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往前推理一步,如果1号海盗死掉的话,那2号海盗的提议就只需两个人同意。他自己肯定同意,所以他只需要再争取一个人的同意就行。这很简单,给3号海盗1枚金币,而根本不分给4号海盗。4号当然一定会反对,但随他去,3号绝不会反对。因为如果3号也反对,那2号就死了,提案权就掉到了3号头上,那对他可大不妙!所以如果2号提案,那分赃方案一定是{99, 1, 0}。再往前推一步。1号海盗知道如果自己死了的话,2号的方案就一定是{99, 1,0},而这提案就是其他三个海盗的「底线」!知道了这一点,1号想活命并争取最大数额金币,就轻松多了。不用多说,他要想以最低代价争取3票的话,方案就一定是{97, 0, 2,1},相比他死后2号海盗的提案,3号和4号各多得1枚金币,他们没有理由反对。2号反对,但没用。人命几钱有十亿人正在轻微头痛,如果杀掉一个无辜的人,所有人头痛立刻停止,否则继续痛五小时。你认为这个人该不该杀?如果让人出一块钱来避免五小时的轻微头疼,绝大多数人愿意出;如果让人出一块钱来把自己的死亡概率降低十亿分之一,实验表明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出;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十亿分之一的人命价值小于五小时的轻微头疼,杀一人来为十亿人止头疼,划算,该杀。

哈哈 还是喜欢欢爷博客上的足本

我09年底开始接触欢爷的扯淡文,很早以前那个经济学教材推荐那个不算了。09年我论文写烦了,就把欢爷博客翻了个遍,可能当时因为边看英文文献边看A片把眼睛熬坏了,干脆就把精彩打出来看,至少有四五百页吧 NND GFW, 感谢google reader为了实际行动支持欢爷,咱就买了本。作为一名经济学资深爱好者、经济学八卦传播者、偶尔撞运发个山寨版QJE的土鳖博士,俺强烈推荐这本书 当然,把欢爷博客打印出来,再买更好

深入浅出

挺不错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应该是比较贴切的评价。虽然很多东西和思想谈不上是高屋建瓴,但对于领悟生活中的经济学应该说是一本相当合适的好书。其实,上海三联还是比较青睐于这一类的书籍(作者是海归、有一定想法和社会责任感、文笔好),希望这样的书可以再多一些。兰哥加油。

讲故事的《一转念》

《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是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兰小欢所著。这本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集子,选取了兰小欢数年来在“牛博网”以及其他媒体发表的文章,加上若干篇新作,共计12万字。别看它篇幅短小,却是字字珠玑,篇篇“干货”。以经济学名号写畅销书,近年来非常流行,但市面上这类书籍要么是絮絮叨叨的“职场宝典”,要么是流于文字游戏的调侃之作,或者是堆砌名词的半吊子学究体,很少有兼得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的著作。读过了上面这些,再读《一转念》,雅鄙高下立判。用轻松的笔法将极富逻辑深度的经济学现象铺展开来,在调侃的语调背后,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兰小欢最初为本书选用的名字是“情理之间”,与后来采用的“一转念”其实都在说明一个事情:很多生活中看似不合情理的现象,在深层上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理解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工具便是经济学的知识。最初拟定的“情理之间”描述的是一种状态,而“一转念”则表现出动态感。我更喜欢后者,因为生活的本质并不是静止的结果,而是运动的过程。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也并不只是那些小故事背后的原因,而是我们需要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诠释身边的世界。在小欢笔下的身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一个充满“经济理性”的世界。人们怎样炫耀?美貌究竟能带来什么实惠?为什么剩女聚集于大城市而光棍汇集在农村?红十字会的危机何在?太子党标签的优与劣,等等。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各种各样的人追求各种各样的利益最大化的场所;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用市场规律来解读。比如在《博士不值钱》一文中,作者指出,海归博士普遍的低待遇有其相当的合理性。普通的海归博士,对国内大学的实际贡献很低,并没有超出土鳖博士。“对雇主而言,这两者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况且,即使在美国,“科研人员的收入也要由市场的供求力量决定。”文章分析了美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这十几年来工资几乎没涨的原因:中国和前苏联国家学生的大量涌入,导致了这两个学科博士生供给的迅速膨胀,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的买方市场注定了人才价格的降低。中国海归也是一个道理:“海归博士的竞争对手太多了,给你每月几千块,干不干?不干有的是别人干。”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是海外博士反而不如土鳖们混得好而郁闷,这并非社会的不公。恰恰相反,这是最符合规律的一个结果。那男博士们如何才能混得好、不郁闷呢?兰小欢同样给出了答案:有钱。《又帅又有钱》讲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和相貌是男人对异性吸引力的两个基础,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财富往往起到更为决定性的作用(除非你丑的让人吃不下饭)。在理性的女人眼中,又帅又有钱并不意味着稳定的未来,因为这些人更有可能出轨。所以,“有钱但相貌平平”成为了男性吸引力的最佳搭配。但对于爱情市场中的女性来说,金钱的作用则几乎可以忽略,“年入百万的丑女想击败月入三千甚至没有收入的美女,几率却极小。”当然,作者并没有提另一种可能,年入百万的丑女可以竭尽所能,让金钱转化为美貌,通过整容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付出的必然代价便是青春与健康了。我们都清楚,这个社会的不公自古就有,对女性尤其如此。近代以来出现过多少次的妇女解放运动,已经极大的改变了女性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但一个残酷的事实却是,男人的审美依旧是女性在婚恋市场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女性可以反抗一切表面上的不平等,但不得不接受这个根本的束缚。以上的引申是我的自作主张,兰小欢并没有在书中言明,因为《一转念》的主旨不是对生命痛苦的反思,而是轻松的品读。多数文章都是点到为止,至于后续,就由读者各自展开联想去吧。点到为止的笔法,是本书(也是兰小欢大多数文章)的精髓。换句话说,就是会讲故事。正如剪辑之于一部好电影的作用一样,一篇文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对材料的裁切和拼接。一个会讲故事的作者,能把平平淡淡的事情说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欲罢不能。相反,再有趣的故事,到了平庸作者手中,也会成为淡淡白水一般,没了味道。兰小欢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而且是很会讲的人。和说评书的一样,他知道如何用有趣的矛盾作为文章的开头,如何用跌宕起伏的逻辑进行推演,何时制造悬念,何时穿插人物个性,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收尾。你要说整本书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刻意的修辞,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但正是这样的文章,才更加深入人心。如果要从书里选一篇“讲故事”的代表作,我推荐《神秘的点球》。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家Ignacio Palacios-Huerta从1995年开始收集职业足球的点球数据,验证点球射手的策略中的博弈理论。在汇集了上千场比赛的数据之后,该教授充分掌握了各种球员和守门员的点球“习性”,并将其整理为报告,汇报给自己忠诚的球队。《神秘的点球》就讲了切尔西队在2008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对阵曼联时候的点球策略。根据Palacios-Huerta的报告,曼联门将范德萨通常扑向射手的自然角,即右脚射手射门时,他通常扑向自己的右边;C罗射点球时会有停顿,而85%要射向守门员的右边,等等。前六轮上场的切尔西球员以及门将切赫忠实遵照这份报告,但最后决定命运的一球,切尔西的阿内尔卡没有遵照报告指示,踢向了自己的“自然角”,被范德萨扑出。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但兰小欢讲得跌宕起伏,让读者身临现场一般,心情随着每一个球而起伏,经济学的理论很自然地穿插其中。最后作者用世界杯上阿根廷对德国的例子收尾,以一个古龙式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江湖恩仇的喜感:“高手对决,心乱的一方,死。”只不过,小欢的文章和古龙小说形似神不似,古龙小说没逻辑,兰小欢的文章则以逻辑取胜。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曾经担忧,现代文明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会使我们逐渐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随着现代化的完成,人们不再有时间和兴趣去聆听“故事”。在所谓的价值、真理、事实的现代标准下,我们祖辈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越来越与现代文明所追求的精确和标准化格格不入。那些曾经为我们“讲故事的人”,也会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认为本雅明错了,因为在今天,我们依旧可以遇到像兰小欢一样很会讲故事的人。他们并不是那些舞台上靠说书、说相声来谋生的职业人士,而是存在于实际生活里的形形色色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讲着故事。对“故事”的需求,不但没有因为现代文明的侵入而减小。恰恰相反,当大部分人普遍不会讲故事的今天,能讲故事,反而成了一个人才华的核心。好的故事本身固然重要,更需要有趣的人把它讲出来;好的知识本身固然有魅力,更需要认真的人把它写入生活。这就是《一转念》的魅力。

哦,原來經濟學家是這味?

看「一轉念」,就像做習題偷瞄答案一樣,爽。但是爽過又開始苦惱了,他怎麼想出來的。經濟學家是怎麼思考問題的?倒回去看,發現了這麼幾個特徵:1、經濟學家崇尚實證。我可能是錯的,但是別強迫我去相信一個馬後炮的萬全理論。崇尚實證的一個表現就是,用數據說話!2、經濟學家關注可以被測量到的指標。p45「要理解一個機構的主要職能不能看廣告,不能信宗旨,不能聽宣傳,而要看這機構把主要的資源都用在了什麼地方。」3、經濟學家善於揮舞邏輯大刀斬斷亂麻。不僅順著邏輯鏈條來得順手,逆否命題也是好手。p64,沸水取物的「神斷法」真的是神蹟嗎?沸水傷人+有人未受傷⇒水不沸。4、經濟學家善於發現隱藏的變量。p54,爲什麼有的羣體更招恨?因爲他們威脅大。5、經濟學家習慣在「單變量」下比較。p30,現代女性更愛錢?年入百萬的邋遢大叔 v.s. 月薪三千的帥氣男孩,誰更吸引女性?超過兩個變量(收入 & 外貌),這我可比不出來。但要是「月薪四千的邋遢大叔 v.s. 月薪三千的帥氣男孩」,我就知道怎麼比了。6、經濟學家不輕易主觀認定,他們總在考慮「替代方案」,而且絕不相信「天下有免費的午餐」。最好的闡述就是「生命價幾何」了。p140「在所有的狂熱和不理性中能看到「不免費」,總能看到成本,那常識就會變成清醒。在所有的大事小事中都能看到成本,用這個角度去分析,那常識很多時候就會變成深刻」。這一段值得我反復咀嚼。其實,前面5條都是科學思維固有的理念。比如:第2條,不就講的是,經濟學家崇尚操作主義(把概念建立在可被觀測的事件之上,通過測量這些可觀測事件,將概念從個人的感覺和直覺之中抽離出來,加以檢驗)?第4條,不就講的是,經濟學家不盲目地以相關定因果,始終警惕隱藏的可能變量?第5條,控制變量,更是不言自明。這就是科學的招牌啊!當然,經濟學思維方式的主味還是第6條「成本意識」。任何獲取背後一定付出了某種代價。

我看兰小欢的《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

关注到兰小欢还是在罗永浩的牛博网上,他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系的一名博士生,他写的文章多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状,让人看了既觉得有趣又有感悟和收获。这本新近出版的《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就是取材于他在牛博网上发表的一些文章,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经济学思考,从而促进我们更加全面和逻辑的思考能力。摘录一小段内容。书中有一篇文章“利益与伦理”,分析了谷歌退出中国事件。该事件发生在2010年年初,当时谷歌公司发表声明:由于政府审查、监控及过滤一些敏感内容等原因,谷歌决定关闭中国大陆的中文搜索服务(后将其迁移至承诺无审查的香港)。于是很多人认为谷歌有骨气、讲道义,当然,也免不了明嘲暗讽百度。我也曾这么认为,并因此对谷歌更加喜爱和忠诚。兰小欢却说:这种态度是一厢情愿,有戏剧效果,但在分析上走不远。谷歌退出中国,固然有其商业道德方面的考虑,如果要分析的透彻,还需要从“利益”角度来看:对谷歌而言,中文业务只是谷歌全球业务的一部分,它有根据全球利益来调整在中国市场上行为的能力。在我们看来,谷歌仗义,为了用户的利益勇于“壮士断腕”,但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来看,这样做一定有其原因,或者丢车可以保帅,或者我们认为的断腕其实不过是拔毛。而反观百度,因为中文业务是百度的生命线,面对同样的问题,百度断无法作出和谷歌一样的行为。此时直接对比谷歌仗义百度小人就有失公正。嗯,从这个角度思考后,我心中环绕在谷歌头上的光圈回复正常了。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个小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自以为思维的狭隘和片面。兰小欢的文笔很好,能把复杂、严肃的问题讲的简单好懂、诙谐幽默。以前一直很想看多一些经济学的书,却一直看不进去,总被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枯燥和烦闷打败。这本《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就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转)“为自己活了”

是我兄弟给我写的书评,瞎吹牛逼,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5db2850100qzmh.html小欢三十岁生日那天,对着自己的照片一顿唏嘘:这几年在美国挺熬人啊。伤感得一塌糊涂,即使身边有个人一再使劲地夸他:没事没事,你在土豆里面也算好看的。三十岁嘛,男人嘛,总要说几句,给自己个交代,那天他也说了一句:“我这几年是扎扎实实为自己活了。”一没念首诗,二没许个愿,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哥听了却心里趟过一丝微笑:这孙子,又TMD装低调。“为自己活。”多简单的话啊,让我们看看这之前都有谁旗帜鲜明地说过:二十年前有个叫王小波的说过,那时候沉默的大多数只把他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前几年有个蛰起来好久念金刚经的哥们,抽猛子想明白了,给他的下一辈们写了本书,告诉孩子们“反正我这辈子就是为自己活了”,他叫王朔。现在,有个叫兰小欢的,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偷偷地,貌似不经意地说:“我这几年算是扎扎实实为自己活了。”看见没有,搞清楚这小子在说什么,哥没点搞历史的兴趣,没点搞文献的功底,看来还真TMD不行啊。小欢这本《一转念》,我可能是最早看过原稿的人,也恐怕是最早劝他结集的人,不过我最先建议他出的不是这本文集,而是出一本半自传体的书,类似老罗的《我的奋斗》,记录一下他求学的经历,自己吹吹牛逼,说说他是如何从一名高中险些退学的业余台球选手,成长为一名留美经济学博士的,“从此俺们家乡包头萨拉旗少了一位丁俊晖,而伟大祖国多了一位光头经济学家.......”结尾我都给他想好了。那时老罗《我的奋斗》出版了,看过,我两纷纷感叹,“罗哥成长的经历怎么这么平凡啊。”一没逃过学,上学的时候没在街头混过;二没考过研,“一个连政治都没考过的人怎么能算是拥有完整的人生呢?”更关键是,感情生活简直空白得令人发指,“这可是我强项啊。”我们于是跃跃欲试,要把《小欢也奋斗》提上日程。不过那天在包头吃完手抓羊肉,酒足饭饱,哥突然问他:“马的,你丫这经历有点太曲折了,故事他娘的太多了,会不会没人信啊?”丫一拍脑门也回过味了:“对啊,人家不会说老子是在写小说吧。”斗争良久,最后还是决定把自传先放一放,来日方长,毕竟三十岁就总结,不大吉利,那就先做这本《一转念》。对这本书我们是充满信心的,市面上类似的书不少,名字就不说了,反正拿起这本,兰总翘起兰花指:“书卷气不浓,学问还是不够啊”;抄起那本,兰总点上一支黄鹤楼:“少点杀猪味,文笔还是不灵。”好了,这回大家知道兰总的本事了吧,他这本《一转念》,貌似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但背后是扎实的文献功底,都是他这几年在美国修炼慢慢淘出来的,不信你看过就知道,能闻到图书馆的味道;但这小子文笔有刀锋,每每你读着读着,感叹丫就是一待在美国的秀才,可丫似乎藏书里听见了,转身抽出一把杀猪刀,咣,咣,咣,“谁说老子是秀才,谁说老子是秀才,人呢?人呢?”你吓得立马掩上书:“我草,怎么还TM是流氓啊。”《一转念》是本小书,小欢做来轻松写意,一挥而就,但对我们这些在国内做经济学研究,关起门来“指点江山”的人,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窘迫和猥亵,忍不住有“砸丫家玻璃”的冲动。(好在哥明年就转行了,要不肯定过去砸丫的)现代经济学其实有相当的门槛,没有几年数学的底子,没有几年逻辑的训练,没有几年综合文化知识的积淀,再来几年文献功夫,你想站在前沿指手画脚,几乎不可能,想要成为兰总这样会武功的流氓,是有路径依赖的,个中辛苦,冷暖自知,好在他就是喜欢,这辈子,除了爱好妇女,我看丫就是要跟经济学磕了。三十岁给来个“一转念”,踏踏实实“为自己活”,兰总再腼腆也掩不住自己的抱负了,再低调也挡不住一战成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了,这个世界像唐俊这样的伪君子太多了,为什么不向年轻人们多推荐几个像小欢这样的真流氓呢?附:你在《一转念》的序言里还特地感谢我,哥很受用,马屁拍得不错,没怎么使上劲,倒是以前欠你的人情不好还。不过,你真该谢的是ColdLava1981,自从这姑娘出现以后,你丫胖了。

如此的现实?不一定吧。

如此的现实,这里的现实既包括已经存在于当下的社会文化思想等,也包括国人思考和对待诸种现象和问题的思维和态度。听说这是一本“畅销”书,于是一口气看了几十页,看起来感觉那叫个顺畅,甚至不禁有一种感觉“当下中国就是这样”,不过,有思考的人都知道,“这样”一词之后是应该加个问号的。正如书中在“生命价几何”中所列举的几个例子所说明的,很多事项给人的表面感觉与真实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观看过本书的人着实应该对此书有一番或深或浅的思考,思考它是否真的告诉了你事情的真相。我不敢说作者对一些问题的解释有误,但至少是不全正确的。以“一夫一妻制”为例,稍有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知识的人都应知道“一夫一妻制”是有着一个如作者的解释所不同的历史演进过程的。又如,“扎堆卖毛片”中,作者说规模效益和运输成本可以解释问题,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未必。至少在中国还应该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政治,否则为何很多大型企业愿意选择深处西部的重庆而非湖北武汉(别跟我说重庆是直辖市,俺不信那一套)?此外,以我仅有的一点了解,山东之所以在葡萄酒业方面发展较好也并非作者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解释的。胡适先生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很多的东西,我们一看即明白,一读即理解,这些东西放在这里是这样,放在那里也是这样;这些道理用来理解这些人可以,用来理解那些人也可以。可是,多少人曾经思考过,这些一看即明白、一读即理解的东西的真相和实质呢?即使真相和实质如你所看、所读,但你看后、读后又有什么用呢?无非是“娱乐”一下自己而已。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其实,在书里书外,我们都应该知道经济学告诉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是“实用主义”。当然,这本书里的一些小故事其实也在反复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所以,我认为此书可以看,但只能是当着“闲书”来看,浏览即可(当然,如果你够眼力劲,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因为生活中毕竟还有太多的实事需要我们去具体去观察和思考,以及付诸行动,也唯有如此,方才能理解众人众事众物的真相,进而让我们的社会更进一步。

今年的招牌推荐菜

可能是长相或者口才的原因,一向被大家误解为没有什么文化。不过今年看完这本书之后,推荐给了周围的人看。每推荐一个,读完回来都会对我赞不绝口,印象分大增。今年就靠这本书壮门面了。不但如此,今年的书单也按照每篇文章中提到的或者文章结尾的reference开。剩下了很多研究书单的功夫。绝对一举两得经济实惠。

文笔差见识浅的三流书

兰小欢在其著作《一转念》中用絮絮叨叨的毫无重点文采可言的文笔加上拉大旗作虎皮式的文献引用来分析具体问题并试图引发经济学思考,他以为自己可以深入浅出地展现出其经济学逻辑与智慧。显然,兰小欢先生对自己的学术以及写作能力有着一种不切实际的人定胜天的乐观态度。阁下的这本书远没有李华芳/小李匪盗 先生毫无原则不吝吹捧的那么出色,也就是个简单不简约三流货色,文笔可能连三流都够不上。就入门而言,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深度见识文笔,浑然天成。另外亨利·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加里・贝克 / 薛迪安《生活中的经济学》都是佳作。 令人失望的不仅仅是此书,还有为此书妄加吹捧的李华芳/小李匪盗 先生。难不成为了推动经济学发展就可以没有原则么,难不成是自己的朋友就可以没有立场么?

评之评: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名为市场机制的常识——《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

读兰小欢《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评之评首先想说的是,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题目不应该加上“用经济学思考”这样的字眼,读来容易让读者把此书与市面上流传的各种“劣质的”经济学读物混同一类。只需写《一转念》,或者赚个噱头,就叫《转》也许更有味道(当然如果叫《转》的话容易被认为是什么武林秘笈,虽然笔者本人认为这书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讲是绝好的“武林秘笈”)。之所以题目前要加上“评之评”三个字,是因为小欢哥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是他多年来用经济学思想对现实问题的评论和思考。书中文章的题目几乎无所不包,教育、互联网、历史上的运动、社会中的各种人们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和习俗。乍眼看去似乎是一个海外经济学者的杂文集,可每一个故事读罢,却有一种让人恍然大悟的感受。写作此文,则是因为自己有缘得赠一份此书的无码版,若是再不写,于情于理,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对“评论”加以评论,评之评是也。其实笔者也算受过几年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学习中也常常被教授下达的各种任务困扰着。特别是教材和论文看得多了,总会有一种身体浮在半空中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感受,似乎学到很多,但分析问题时又常常纠结于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下文以《一转念》代指)却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经济学分析与实证工作对于现象分析的作用。平常大家在一起扯淡聊天时讲段子、对社会现象冷嘲热讽,几乎早就习以为常,颇有“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架势。可是看到书中对于诸如谷歌事件、猎杀女巫、恐怖分子等古往今来的各式各样的社会现象与运动的分析,却不由得重新思考下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逻辑,进而对日常中所习以为常的认识产生了再次认识的渴望。现象的背后一个现象,社会中的或者自然界中的,经常会让人们产生思考,进而试图了解其意义。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止步于对一现象来龙去脉的了解,甚至在这个“快”时代中,只是草草略了一眼新闻标题,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本书中所列的种种现象,之所以读来有趣,一方面当然与作者本人的文字功力密不可分,更重要是的,每篇文章中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则是由一群被人们叫做“经济学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阐述而来的。幽默的文字与缜密的逻辑相结合时,实在让人读来有一种欲罢不能、不愿释卷的快感(对,你没看错,是快感,爽快的快)。比如我们常常在体育新闻中看到X足球队与Y队对战不敌,假如X队被大家一直认为是强队的话,那么观众中不免会传来阵阵唾骂,指其打假球。若是开赛前为了增加观战的趣味性或者牟利,有某君下注的话,赢家自然开开心心回家,输者只好用各种理由安慰下自己。久而久之,似乎大家对于假球这件事见怪不怪,以至于也许(嗯,我向来不惮以极大的恶心揣测XXX)比赛中并无什么假球之类的暗箱操作时,人们也习惯性的将某支球队的战败归因于假球。书中《谁在打假球》则对于此,给出了一个实证性质的分析。从赌局的规则设置(问题的背景),到参赛双方的心态分析(理论模型的描述),再到数据来源(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接下来对赌局中盘口的设置(强弱分明的队让球12分)的分析(回归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庄家让球12分作为一个临界点,影响了让球对于比赛结果预测准确性;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参与赌球的人对打假球出现与否的概率的期望值为什么没有作为一个因素使得盘口与实际比赛结果更加趋同)。之所以说这书写的牛逼(对,你也没看错,是牛逼, 不仅仅是好),从这一个打假球的经济学分析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把我上一段中括号里面与括号前的文字调转过来看,那么这个故事就变成了一篇实证性质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事实上也是如此,小欢哥也在这样的文章后面都加了引用的来源,这篇分析打假球的文章中所展示给读者的数据和分析思路,正是来自一篇叫做《Point Shaving:Corruption in NCAA》的AER(《美国经济评论》,经济学界的顶级文献之一)论文,作者是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ustin Wolfers。换言之,用轻松风趣的文字,把一篇外行人完全看不懂的论文(这里插一句,即使很多所谓业内人士,也看不懂)讲成段子,哦,不对,故事,本来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更何况讲得这么动人(反正我是特意找赌过球的人给我讲了一讲),简直像个长段子,结尾那句“不过我想中国的球迷,肯定没有这种幻觉”。让人会心一笑之余,倒是对赌球这个现象,有了更多的思考。关于市场的常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也经常被其他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和政治学)抱怨说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然而这在我看来也是对经济学的一种羡慕与嫉妒,毕竟这门社会科学有着更丰富的分析工具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基础。小欢哥本人(是帅哥,毫无疑问,绝对有江湖恶霸。。。额。。。侠士的气质)我有幸见过一次,他倒是说过经济学理论其实都是所谓的“常识”(按照他的说法貌似只有比较优势理论不是那么直观容易理解)。关于此点,我非常赞同,无论经济学也好,还是其衍生出的各种次级学科,比如金融学、财政学等等,甚至更细化的领域,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等,其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并不复杂。从最简单的假设出发,在符合事实(甚至连这一点也未必强求)的基础上通过逻辑上的推演得出模型,再用实证的方法对问题的假说提出检验,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通常的路数。这也是为什么米塞斯能够在“人的一切行为皆带有目的性”这一基本假设出发,完成一个完整的(也是封闭的)经济学体系《人类行为》这样的巨著。但是此“常识”非彼“常识”。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以及认知水平,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自身所认同的“常识”。而《一转念》中所展示给我们的常识,则是在名为“市场机制”的原则下,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得到的不是那么完美的数据,再加上一些逻辑上的论证,给读者一个似乎与原有的认识相悖、却又情理之中的“常识”。在本书中,作者所讲述的格式各样的故事以及对故事中参与者和事件发展的分析,当然也是那些出色的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们所坚持的,正是在市场的协调机制下,通过种种信号传递信息(完善的或不完善的),将一个个看似让人困惑的问题,给出一个带有启发性的回答。市场是收集交易双方信息最好的机制,前面说的那个打假球的例子中,开盘前的人们会谨慎的分析情况,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源做出判断,而开出的盘口赔率,则是根据参与者做出的选择而产生的一个类似于“价格”的比率。再如书中《教育与独裁》则是通过对专制者对维持体制的这一基本偏好出发,分析了为什么专制国家会更愿意在教育领域加大投资,更愿意鼓励妇女参加劳动等等。又或者是《利益与伦理》中对于谷歌公司的收入结构分析对其高调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给出的解释。总而言之,市场中每一个参与者做出的选择,汇总在一起形成的各式各样的信号,而个体只需要根据这种信号做出判断,进而产生一个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这一本来很简单的相互影响的机制,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现象的根源。这样说也许太武断了,姑且说成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吧。正如华芳老师对于此书的评论中所说:别想当然,也别急着和他人比傻,通往比傻帝国的道路很短,只要你一比就到。这本书提醒了每天飞速扫过一条条新闻标题的我们,快速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你有限的时间中,将自己的判断做的更准确,更有预见力。而《一转念》中所提供给读者的,正是如何去思考问题的“常识”。诚如本书封底叶三老师的评论“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说清楚,这是科学家。将简单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说灿烂,这是文学家。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说得又清楚又灿烂,这是兰小欢。”

就在“一转念”

很快读掉《一转念》,看完也是一转念功夫,就写了下面这些读感,以作参考!这些凌乱散杂的文章,大多都是博客体,逞一时表述之快意,兼具社会批评之功效,用“经济学思考”,提供一份远观者看似冷漠的“实话实说”。全书共分三辑,分别名为无情有理、非法合律、少迷多思。整体而言,第一部分的文字精华度最高,所用力道最大,也的确展现了一名经济学“从业者”所该具备的扎实基础。比如说,博士工资的低廉,大多数人多则唏嘘喟叹体制不公、要求过严抑或个人性格,蓝小欢则从市场供求角度与科研竞争的残酷特性,向你直白无误的表明,国内博士这个价,尽管真的很低,但就整个价!原因是,“一个人的工资很大程度是由他能为雇主带来的价值所决定的”。对科研人员而言,产品就是“科研论文”。一篇科研论文的产出,又由很多因素所决定。要命的是,一个团队对其中个体的支持度,也将决定这一产品的产出速度与质量。冷血的归于冷血,针对博士低工资,蓝小欢最后只用一句话就了结,“所以能力归能力,那属于自己;钱归钱,那是市场力量。埋怨怀才不遇没有用,市场不需要的能力,只能留着自娱自乐。”第二辑“非法合律”,谈论的自然是那些不合正儿八经的明文法律,但其实能从道理上说得通的事。拿作者谈到的《扎堆卖毛片》来说,北京卖毛片的似乎都偏爱扎堆中关村,按说这些相互存在竞争关系的兜售者应该分散作战,以最大化自己的毛片销售量,实情确是他们像团队一般,聚集在中国村一代低声低眉地说,“要不要,要不要?”作者运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来说明,卖毛片既要讲究“规模效应”,又要考虑“运输成本”,综合考虑的结果正是,毛片还是扎堆卖好!当然,在这一辑中,作者更多将写作角度转向为社会,诸如“太子党”既富且贵部分依靠身份背景,但这种身份在“万恶的六亲不认的市场”,也会“人走茶凉”,道理自然是政治背景的价值跌落千丈。第三辑“少迷多思”,看上去更像作者的边角余料,为补缺本书内容上的不足而加塞儿来。不过,这并不减少全书阅读的精彩性。无论是如何“快速读书法”,还是同“青年探索者”谈谈,以便“与学友共勉”,都展现出作者专业之外的意趣。还是从“快速读书法”来说吧。尽管作者自谦“一本书读完,如果能看过其中20%的内容,就算读得比较仔细了”,但《一转念》这本书很多篇章背后附录注释里的著作,应该都是作者“艰深阅读”后的“轻松产物”。快速阅读的理由,在作者看来主要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人的精力集中程度不行,人的时间有限这三者所决定。我不清楚,阅读《一转念》的人们,都用了多少时间,又是在何场所以何种速度阅读完毕的。在我看来,这本书快慢阅读皆可。若为快速阅读,也只需挑出每段的开头与末尾两句,就不大会落下主要观点。若为慢速,则颇有些研究之意,作者每举例现象或提出问题时,倒不妨先自己思忖一番,依循着自己的思路来分析一通,这不但带来“思维的乐趣”,也会让阅读产生互动特性。当然,不能放过的还包括每个篇章文末注释提到的书籍。我得说,这些提及的著作真的很有意思!我总觉得,这书绝非一本简单的简明经济学读书,更是基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民生矛盾政治!嗯哼,这书存在那么一丁点可见的“野心”。只是,我很期望,在现世它不会“恶心”到很多看不惯的人们。一般而言,近年流行的经济学读物,更多的是解释现象,尤其是生活里的经济学。蓝小欢的心思绝非仅限于此。很多的篇章是在阐释作者自己的一种人生社会观念,你无法评判对错,因为他是基于理论分析的,甚至是按照逻辑的极端来阐述某种决绝的道理。必须肯定的是,与一般的班门弄斧式材料堆砌说明文所不同,《一转念》完全是作者在艰深阅读各类经济学著作后的再创造。貌似闲庭信步的插科打诨式解释,其实需要更深厚的内力,才可做得到。

生活中的经济学

又是一本把经济学代入日常生活的杂文集。有的文章还好,有的文章很精彩。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分析为什么在中国,手机更新换代这么快,大家也都这么乐意买账,很在意手机是不是跟得上潮流这个现象。作者的大意是,高级手机之所以可以成为炫耀的资本,是因为在中国,它比较贵,一般老百姓比较舍不得买;同时,又不到那么贵,所以一旦一狠心一跺脚,还是有能力买的。那些真正高端的,名字的发音都发不出来的奢侈品,只有少数特别有钱的人才买得起,但是毕竟买的人少了,炫耀也是有限,没那么多观众可以看到。而一些没那么贵的商品,谁都轻轻松松买的起,拥有它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可炫耀的。高级手机,在这个分寸上,把握得恰恰好。

不是吧欢哥

一直很喜欢都是骗银的和他老婆,但是本书我看了三章就真心不能继续了。难以置信欢爷怎么能写出这种逻辑水平的书。就拿前言来说,“不会虐待腰缠万贯的老人”?并不是这样吧,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李嘉诚和他的小儿子。虽然不是literally虐待,但是腰缠万贯的老人也会被子女顶撞和墙裂反抗。后面还有一些例子不一一卒述。两星拿好,不送。


 一转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