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吴敬琏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
ISBN:9787508618791
作者:吴晓波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插图:缘起这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这一本《吴敬琏传》的"母本",是我对吴敬琏老师的一次长篇口述史专访,时间是在2009年的8月和9月之间。我提出要为吴敬琏做一个口述史,是在2007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周雪林博士的牵线下,6月的一个下午,我去位于上海浦东的中欧拜访老先生。他的办公室很小,仅可容三四人周旋。当时,吴敬琏的长女吴晓莲刚刚出了一本新书《我和爸爸吴敬琏》,他和夫人周南对我的建议似乎比较犹豫,他婉转地说,如果有一个提纲,可以再讨论这件事情。此后,这件事情就拖了下来。我一直沉浸在《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的创作中,在那场马拉松式的写作过程中,我一再地与吴敬琏"相遇",我发现他几乎参与了1978年之后所有重要的经济改革论战,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我购买了他几乎所有的著作,断断续续地阅读、做笔记,每次碰到周雪林,我都表达做口述史的意愿。转机出现在2009年的春季。一天,周博士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吴老师似乎有点同意了,他将于8月到9月,在中欧有一个集中讲学的档期,可以安排在这期间完成口述史。我大喜过望。于是,有了一次长达20多个小时的口述史记录。对吴敬琏的访谈前后进行了6次,每次3个多小时,中间休息15分钟左右,时间大多是在下午的两点到六点之间,地点在中欧图书馆的一个阅览室里,每次都由第一财经用两台摄像机记录下来。在很多人看来,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史上,吴敬琏是经济学家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达到了他那个专业领域里可能达到的济世高度。而我之所以愿意投入这一工作,却不仅仅为此,在学术贡献之外,我更敬重的是那个自觉地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吴敬琏。在当今之世,像他这样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实在太少了。在8月底访谈的那几天,正值江南盛夏雨季,上海的午后会突然下一场特大的暴雨,天地昏暗,如遇末日,但两个多小时后便又赫然晴朗,水泥地上的水迹竟会很快蒸发,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让我想起很多杰出精英暴风骤雨般的人生。正是在这样的时光流转中,行将八十岁的吴敬琏缓缓叙述,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如画卷展开,其苦难、喜乐交叠混然,可意会而不可名状。在那一时刻,作为听者的我便想,一代人为之奉献了热血和智慧的努力是否得到了实现?他们并不为回报而为,不过,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记忆和致敬?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少年吴敬琏,是母亲邓季惺的反对派。他自幼体弱多病,父亲给他起了个小名叫"长明",祈求他能够"长命"。曾有医生说他活不过一岁,邓季惺心忧如焚。吴竹似出殡时,按当时民俗,子女应披麻戴孝在出殡路上一步一磕头,邓担心儿子吃不消,坚决反对,其护犊心切可见一斑。因国事动荡及身体虚弱,一直到大学毕业,吴敬琏的读书生涯都是断断续续的。1936年,6岁的吴敬琏进南京山西路小学读书,仅一年,就因抗战爆发停学西迁。到重庆后,他被送进了巴蜀小学,这是大后方教学质量最高的小学之一。当时的四川省主席王瓒绪任小学董事长,"航运大王"卢作孚当校董,国学教师中有叶圣陶这样的名人,连当时常驻重庆的共产党代表周恩来都来作过演讲。吴敬琏的同期学生中便有著名报人邹韬奋的3个子女,其长子邹家骅(后更名邹家华)后来当过国务院副总理,次子邹家骝(后更名邹竞蒙)和吴敬琏同班。在节假日时,邓季惺常常带着子女外出参观,比如去山洞里的军工厂等等,这使得在战火中长大的吴敬琏从小就关心社会和国家命运。1941年,小学毕业后,吴敬琏考进重庆南开中学,这又是大后方的一所模范学校,创办人张伯苓是民国时期与蔡元培齐名的大教育家。张伯苓教学强调"三育并进而不偏废",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晚年吴敬琏仍清晰地记得,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张伯苓所作的《我为什么要办南开》的演讲。吴敬琏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我虽然只在南开念过两年书,但南开给予我的基本训练方面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除语文、数学等功课外,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公民课上关于如何开会、如何选举、如何表决的训练,直到每座楼进门处镜箴上的'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的仪态要求,都使我终身受用不尽。总之,就我的亲身感受而言,南开教育之所谓'高贵',指的并不是生活上的奢侈和安逸,也不是目中无人和颐指气使,而是对于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的高素质要求。"吴敬琏体弱,总是在养病,缺少锻炼,因此第一学年就因体育成绩不好差点被南开中学除名,他向学校保证每天晚上跑步800米,加上优秀的数学成绩,学校才勉强同意他留下。可是没多久,他就得了肋膜炎,不得不休学一年,第二年重念初一。在他的两年级同学中,有经济学家茅于轼、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1943年,邓季惺到成都开办《新民报》成都版,吴敬琏又随母转学,插班进了一家名叫高琦初中的基督教教会学校。两年后,吴敬琏考入金陵大学附属金陵中学,就读高中部。不久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和大批机构迁回南京,《新民报》总部和金陵中学都一起南下。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是,一直到很多年后,吴敬琏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得悉,当初与他在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组)读书的学子中,有一人名叫厉以宁。他们后来一个被称做"吴市场",一个是"厉股份",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两位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小学和中学时期的吴敬琏并没有表现出对经济学的兴趣,他最热衷的事情是拆装钟表,而"科学救国"是他的理想。少年时期的吴敬琏最喜欢理工科,他的数理化、生物等功课都非常好,当实业家的外公以及律师母亲,都认定唯有科学和实业才能救国,希望这个聪慧的男孩能够走上科学家或工程师的道路。吴敬琏心灵手巧,喜好钻研,平日在家时,总是把各种钟表、机械都拆开来看看,倒腾一番后再装起来,这让他很有成就感。更让他开心的事情是,他还有一个"科学迷"舅舅。邓季惺的六弟叫邓友海,他对政治、新闻之类毫无兴趣,却无比痴迷于科学。他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的纺织机械系,还到英国留过两年学,回国后在重庆一家丝织厂当厂长,平时就常常住在大姐家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装拆各种东西,搞实验,做工程。有一段时间,他疯狂地迷上了发明制作滚珠的最新办法,反复试验却始终无法成功,以至于全家人绝对不能在他面前提"滚珠"两字。吴敬琏自幼无父无兄,自然对这位六舅舅无比崇拜,整天跟在他的屁股后面装东拆西,不亦乐乎。十来岁时,他最朝思暮想的东西是一只装有各式各样工具的木箱子,当时名叫"双手万能"。13岁生日时,母亲真的给他买了一个,这让他几乎兴奋了一年。他对科学和机械的爱好保持了一生,甚至在日后的困顿时刻,这成了他聊以自慰的手段。在"五七干校"时期,他当过瓦工和电工,自学过木工,还业余为人修理自行车和收音机,他对最新的科技动态始终非常敏感,对高科技产业十分重视,近年来长期担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的吴敬琏对于高新技术的专业指示常使内行人士感到惊诧。这些都得益于孩提时培养起的那些兴趣,后来竟成了他的经济研究中重要的领域①。一直到读中学的时候,吴敬琏仍然不改"科学救国"的梦想,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那时,我的理想是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以为依靠声、光、电、化,就可以发展起现代工业,抵御洋人的坚船利炮和货物倾销,建设富强的中国。至于要依靠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来实现这种理想,我却几乎完全没有思考过。"后来的吴敬琏,之所以没有如愿以偿地当上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或工程师,而成了经济学家,竟还是因为身体羸弱。17岁那年,吴敬琏被确诊患上了肺结核,因为父亲吴竹似死于此疾,大姐刚进大学也染上了肺结核,这自然让母亲邓季惺无比紧张。吴敬琏的学业停停读读,上学又休学,成了一个无奈的病号。1948年,吴敬琏以同等学力报考金陵大学,他选择的是自己最喜欢的电机系。可是考上之后,马上就因病不得不又一次休学。此刻,他意识到,凭自己现在的身体条件根本无法从事艰巨的科学实验及野外考察,理工科的梦想就此破灭。就这样,在再次复学的时候,他乖乖地选了文学院。他在口述史中说:"其实我不喜欢文学,但是文学院里面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说经济学,后来我就选了经济系,这个学问与实业救国好像还有那么一点儿关系。"日后这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就是这样病怏怏、半情半愿地"入门"了。回过头来说青年吴敬琏的政治立场。在这方面,他比信仰法律和改良的母亲要激进得多。他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是从1946年的一系列政治冲突事件开始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在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但是,双方摩擦不断。国民党内的右翼极端派更是肆无忌惮,不断蓄意挑衅。 1946年1月10日到31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问题、宪法草案问题、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政治民主化、实施宪政等话题被重新提起,人民以为"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到来,吴敬琏也满怀希望,以为可以遂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心愿了。2月10日,重庆各界举办庆祝政协闭幕的群众大会,并推选郭沫若、马寅初等20余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李德全为总主席,李公朴作总指挥。当日,国民党特务冲进会场,以主席团推选不当为由大打出手,郭沫若、李公朴、陶行知、章乃器和新闻记者及劳协会员60余人被打伤,酿成震惊全国的"校场口流血事件"。当时,吴敬琏正在重庆,亲历了这一惨案。接着过了10来天,又传出国民党特务要在2月22日的"反苏大游行"中制造事端,并扬言要捣毁《新民报》、《新蜀报》和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吴敬琏清晰地记得,21日夜间,全家很紧张,陈铭德等人都离开了报馆。第二天,游行队伍经过《新民报》报馆所在的七星岗时,并没有发生打砸事件。但是,一群有组织的暴徒捣毁了《新华日报》和民盟机关报《民主报》营业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就是吴敬琏。——《华尔街日报》他的话常常掀起波澜,而他的话又是经济发展中不能被忽略的声音。——《凤凰卫视》吴敬琏先生无疑是他那一代经济学家中最才华横溢和最勤奋进取的学者之一,他在经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有相当的建树。      ——CCTV.COM“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南方周末》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伴随着危机感,注定了吴敬琏不能停歇的生活。——《中国企业家》 一个瘦弱的老人,一个推动市场经济的大力士;一个保持童真和率直的学者,一个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经济学家。——200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词

内容概要

吴晓波,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吴晓波同时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任职日报《东方早报》浙江记者站副社长。

书籍目录

缘起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 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 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 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 突破口:按劳分配
第八章 改革与调整的“两种争论”
第九章 东欧来的经验
第十章 最后的孙冶方
第十一章 耶鲁求道
第十二章 为“商品经济”翻案
第三部分 护旗的人
第十三章 巴山轮会议
第十四章 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第十五章 “闯关”失败
第十六章 “吴市场”的由来
第十七章 触破窗户纸的人
第四部分 经世济民(1993~1998年)
第十八章 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第十九章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
第二十章 “放小”放出了大文章
第二十一章 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第二十二章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五部分 声望巅峰(2000~2003年)
第二十三章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
第二十四章 “一言毁市”
第二十五章 “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六部分 “孤独战士”(2004~2010年)
第二十六章 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之争
第二十七章 受困的“主流经济学家”
第二十八章 中国的改革会好吗?
第二十九章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
第三十章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后记
附录 吴敬琏年表

编辑推荐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对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传奇人生的完美诠释——1、吴敬琏拥有着让人惊奇的东方式人生。他在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本图书由老人家亲述,回首一生。不管是对读者,还是对图书市场,都是极有意义的。而本书也将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2、作者吴晓波是公众认可的优秀财经作家,其长年对经济的观察与分析,以及高质量的财经作品,使其获得公众的美誉。

作者简介

2010年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将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书中,吴敬琏缓缓叙述,吴晓波奋笔记述,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展开。
目录
缘起 这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 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 弱不经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 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 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 突破口:按劳分配
第八章:改革派内部的论战
第九章 东欧来的经验
第十章 最后的孙冶方
第十一章 耶鲁求道
第十二章 为“商品经济”正名
第三部分 护旗的人
第十三章 巴山轮会议
第十四章 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第十五章 “闯关”失败
第十六章 “吴市场”的由来
.第十七章 触破窗户纸的人
第四部分 经国济世(1993-1998年)
第十八章 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第十九章 是非分税制
第二十章 “试了再错,错了再试”
第二十一章 放小与抓大
第二十二章 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第二十三章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五部分 声望巅峰(2000-2003年)
第二十四章 对泡沫的预言与攻击
第二十五章 “一言毁市”
第二十六章 法制还是法治
第六部分 孤独战士(2004-2010年)
第二十七章 工业化道路之争
第二十八章 “主流经济学家”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改革会好吗?
第三十章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后记
附录 吴敬琏年表
(本书介绍来源:凤凰网财经)

图书封面


 吴敬琏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9条)

  •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用“吴市场”如是的一句话独占首页,无疑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肖像既浅显直白而又意味深长的描绘。说浅显直白,是因为其一语中的地直指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七寸所在,有着的是“革命尚未成功”的清醒与壮志;说意味深长,是因为这位作为三十年改革开放护旗手的元老,在与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共沉浮中,用身影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民族渐行渐远的龃龉而前,更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式的孜孜不倦与责任操守。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种精神的诠释。作为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并不高调,但同样充满着争议。从“中国的股市就是一个不规范的赌场”到被怒斥为“一言毁市”,从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到被斥为“虚伪”,个人的遭遇折射的恰恰是当下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下的浮躁与纰漏。 可以说,在我们80、90后这一代的改革受益者所受的教育中,“改革开放”这个词洋溢的是高歌猛进与繁荣富强的光辉,但读罢此书,我才惊异地发现自己对这这三十年辉煌笼罩下的曲折蜿蜒竟是一无所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吴晓波的这本《吴敬琏传》不仅仅是对一位耄耋老人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及政策脉络的梳理与概括。回望历史,着眼现实,不禁让人思忖良久,喟然长叹。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残缺不全毋庸置疑,在这个见仁见智的时代,前方错综复杂的路径让人感到困惑。而书中的一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现在去细细斟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当我们在产生困惑时,往往只聚焦于问题及其所属学科的本身,但要知道的是,如果无法摆脱这一问题本身的窠臼,那么就很难有高瞻远瞩的视角来冷静理性地去剖析。就像我们争论中国经济的前途在何方一样,我们关注的其实便是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本身。一个社会就如同悬空的木板,而诸如政治、经济、文教等问题便是牢牢牵引木板的绳索,如果想将这块木板整体拔高到新的高度,那么必然是各方各面的一齐进步;如若死死盯着一根绳索,而苦苦思忖怎样去拉动其本身的发展,那么免不了的则是顾此失彼,演化成蹩脚的社会。一位真正优秀的知识分子该做的,是知己知彼、旁征博引,只有站在一座总览全城的山峰上,才能看清一幢危房该如何去矫正,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古代士子们追求在通不在专,一言一行,务求顾全大局,不正是以求更高瞻远瞩地去解决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么?于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人来说,书中无处不在的经济术语自然感觉很头疼,一遍看罢,但觉似懂非懂,只能不求甚解。对于吴敬琏,我们这一辈90后已经是少有知晓,不如郎咸宁一般的高谈阔论,以及带有一丝倔强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正如《南方周末》寄予其的评语一样:“‘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无论褒扬也好,唾弃也罢,对于这样一位对经济体制改革做出过独一无二深远影响,直至今日还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凭“良心“为国奔走呼号的股肱老臣,除了最起码的尊敬,我们是否还能察觉到除却经济本身的其他一二呢?
  •     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评《吴敬琏传》最早知道吴敬琏,应该是他作为国务院的经济智囊,为中国经济谋划布局,并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谈论他对中国经济看法的时候;后来他成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他对中国“赌场”的痛斥,他成为“间谍门”谣言的主人公等再次引发众人的关注。这本《吴敬琏传》则是吴晓波先生通过采访,为吴敬琏老人立传,为中国经济学界立碑的一次成果。吴晓波先生写的很多书都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带有一些诗意的色彩,把经济写成了令人愉悦的美文,带有一定程度的悲怆,所以一直比较喜欢他的文字。吴敬琏出身名门,他与经济学的结缘出于人生的作弄,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中国经济全景见证人。他虽然具有官方背景,但在这本《吴敬琏传》中,我们看到吴晓波笔下的他,虽然在年轻时也曾经有过冲动与鲁莽,但在经济学路上一直勤勤恳恳,敢说敢做,成为了与顾淮、孙治方等人一样具有“学者良心”的经济学家。从“吴市场”到“吴法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吴敬琏先生的脚步也紧跟时代步伐,紧跟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推进;在此过程中他曾经多次和人争论,也多次陷入困境,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他一直秉着正直和谦和的态度对待。中国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它的背后是政治和社会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的改革还一直处于各种意见的犬牙交错,还不能形成一股共识,一起推动改革的深入。谈及腐败问题,令人唏嘘的是,即使再多的腐败案件被揭发出来,再大的反腐败呼声响彻云霄,再高深的反腐败理论被研究出来,腐败现象却愈发严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吴敬琏先生慢慢从经济学研究扩展到政治和社会学范畴,他提出的增量改革似乎是中国经济的一剂良药,这种缓慢的改良主义或许能在保证政府权力的同时,满足一部分市场的需求,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呢?吴敬琏老人恐怕也不敢下结论。读完这本《吴敬琏传》,或许会给读者一个更深刻的吴敬琏,或许也会给读者一个更困难的中国经济全景。2012-11-28
  •     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中国从建国到如今经济变化发展的历程。对我算是扫盲了,按说这一代和改革开放差不多同岁的人,对这经济政治的大变化应该要有更多的了解,因为我们就生长在这样的年代,有切身的体会。不过,估计有不少的理科生和我一样对这段历史,和这里的人和故事的缘由经过都不太了解。该补补课。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老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吴老始终鲜明地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主张,他和刘国光、董辅礽、赵人伟等经济学家共同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了中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80年代末90年代初,吴老和他“整体改革学派”的同事阐明了现代公司及其治理结构,走到了企业和企业管理研究的前沿。
    他曾经提出中国股市“赌场论”,主张维护市场规则,保护草根阶层生计,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是媒体和公众眼中的学术明星。
      2010年,吴老迎来80寿诞。对于这位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他所经历的80年,正是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80年。吴老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
    2012年又是个多事之秋,吴老向下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喊话:要以改革的姿态高调亮相!改革就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没有第二、第三条道路可走。从投资型政府、权力市场经济向服务型政府、自由市场经济转变,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必若在,梦就在。吴老的思想、吴老的风骨,将指引着中国改革大业不断前行!
  •     我喜欢看书,看得很杂,最喜欢的当然是小说。
    看传记也当小说一样看。
    这不是一部能吸引很多人的小说,但却让我看得很入迷、很认真。
    大家对一件事情发生后的解读不尽相同,但要做的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一个辩证的人,不要标新立异,吴敬琏就是这样的榜样……
  •     文笔和脉络都还可以了
  •     喜马拉雅听完的,和顾准颇有渊源
  •     一开始觉得像在写传记,中间部分就感觉在看财经新闻……后面又觉得在看经济理论,最后又歌功颂德了一番,个人觉得这本书算不上传记吧,最多就是口述实录,的确是肖像,肖像都是绘得最好的一面。可惜国内还没写出过像《乔布斯传》那样生动又客观又激励人心的传记……
  •     法治的市场经济,良心的学者
  •     本书为吴老立传,为中国经济写史。值得珍藏。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都是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佳作。
    谢谢晓波付出的心血和奉献的智慧!
  •     看完之后,才关注到了版权之争
  •     一个经济学家一生的经历,也是中国建国之后经济发展的缩影。改革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各方利益博弈和平衡的结果,而且结果如何还要看各方拉锯的过程,所以不管是改革还是改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后令我感慨的是,一个人要坚持思想独立,学术自由是多么的困难。然而,我们的国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不畏权贵,只论是非,尊重现实之人,像这样的人表达最真诚的敬意。
  •     有责任的经济学家,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与发展!
  •     行文有些奇怪,立场很鲜明,通过吴老先生的一生来看待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变革,倒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角度。写还活着的人,不太容易。
  •     吴敬琏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时至今日,他依旧战斗不止。 有林有计划,杨培新杨承包,曹思源曹破产,吴敬琏吴市场,厉以宁厉股份,乃至我最不喜欢的“经济斗士”郎咸平郎旋风,是非功过,只有历史能证明。 但对于吴敬琏及这一类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风骨气节,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     极好,墙裂推荐!吴敬琏算得上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其成长过程就是一部中国经济史。他比顾准幸运,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也比孙冶方幸运,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学术道路。改革开放后的历次政策推出都有他的身影,他兼顾了个人与社会双重价值。吴敬琏为知识分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英
  •     先是在几本杂志上都看到推荐吴晓波的《吴敬琏传》,吴晓波,知道读过也见过,改变对他的印象还是因为第一财经的大型专题片《激荡30年》,觉得他还是蛮用心的,就上网订。书很快送到了,不得不表扬下当当,流程不断在优化,效率自然就高了。

    可是,这本书,我几次带上飞机,先是去香港的飞机,再是去重庆的飞机,可惜都是草草地翻了几页,但是已经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有些深度,文笔也不错,只是需要一整块的时间来阅读会更清晰,这个周末日看了大半,今天终于看完了。

    吴敬琏,首先是个热血青年,热爱自己的国家,正义,还很聪明,就是自小体弱多病,却不曾想可以活到80岁了,还能上中欧商学院的EMBA课。他年轻的时候喜欢科学,他那个时代的人很多相信实业和科学救国,可惜身体太差,多次中途綴学,只有转向经济学。

    他很幸运,出生在四川的名人之家,母亲是《新民报》的创办人加老板,还是社会活动家,知识分子之余,生活也很优渥,吴算是富裕人家出来的读书人。在南京读完本科,找到了终身伴侣,还分到了北京,从此进入政府高层的核心决策咨询中心,开始他的职业生涯。

    从苏联的经济模式,大跃进,到反右,文革,再试之后的改革开放,直到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大国崛起”,经历数届政府,他都有幸参与其中的政府决策研究和建言,不得不说他很得命运的眷顾!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身对国家的赤诚,献身精神和钻研精神,为求真相欲罢不能的执着,当然还有他天性中的的乐观,让他屡次获当局者器重,并在坎坷时可以顺利度过那些让人黯然神伤的失意,他碰到中国经济界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大师,顾准,于光远,薛暮桥等等。。。最终继承他们的中国士大夫的衣钵,经过中年后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进修,自己也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一代经济学大师!

    吴敬琏的身上,除了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地,更有高尚人格的风范,以及经过文革后,对知识分子而言非常难能可贵的勇气、胸襟和智慧,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怜悯,这又是某种基督精神的折射,所以他才会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师和值得尊敬的长者!

    中国,自身经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也许对于权威和官,从骨子里和血液里都隐藏着臣服的基因,文化上就更不用说了,普通人的尊严,公民的权利,好像没多少人会主动意识到这些和有意识地尊重,所以我们真的离成为文明大国好远。

    发展经济,让中国变成富裕,文明,人民有尊严的大国,不只是企业的事情,经济学界的事情,政府的专利,更需要亿万普通人为争取自身生活权利和个人人生幸福,而深度投入和参与。经济学的大师,为什么需要存在?因为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大师级的社会精英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更平等,更和谐。

    中国经济发展了,所谓强盛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均等的机会,也不意味着不会有社会动荡的机会了,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整个社会走向共同的富裕,中国还有太多的问题积重难返,而很多民众还停留在蒙昧时代,让漠视大众权益的专制做法可以生存得不错,让不少有自身利益诉求的集团可以随意鼓惑利用,这样的一个所谓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出了这样一位有良知,有灼见,可以专业性建设性建言的智慧长者,也算是中国的希望吧!

    不得不说,吴晓波这次的写作,是花了很多很多心血,做了很多研究,煎熬了不少时间,才终成大作的。可以用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文字洗练,很多地方还蛮有诗意来评判,是本很有心思的作品。

    两代吴氏,都算是英杰吧。

  •     出生,丧父,战乱,不断迁徙中完成学业,结识女友,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得重点培养,文革,批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批,结实导师顾准,孙冶方,牛棚读书,恢复工作,改革之路如何走,借鉴东欧经验,耶鲁访学,吴市场,政府高参,利益代言之争,理性与非理性。强身健体,自求多福。
  •     作为中国人应该多了解中国。
  •     吴敬琏受母亲的影响,纵观其一生对于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贡献
  •     很多经济基础理论看不懂。
  •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用“吴市场”如是的一句话独占首页,无疑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肖像既浅显直白而又意味深长的描绘。

    说浅显直白,是因为其一语中的地直指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七寸所在,有着的是“革命尚未成功”的清醒与壮志;说意味深长,是因为这位作为三十年改革开放护旗手的元老,在与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共沉浮中,用身影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民族渐行渐远的龃龉而前,更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式的孜孜不倦与责任操守。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种精神的诠释。

    作为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并不高调,但同样充满着争议。从“中国的股市就是一个不规范的赌场”到被怒斥为“一言毁市”,从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到被斥为“虚伪”,个人的遭遇折射的恰恰是当下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下的浮躁与纰漏。 可以说,在我们80、90后这一代的改革受益者所受的教育中,“改革开放”这个词洋溢的是高歌猛进与繁荣富强的光辉,但读罢此书,我才惊异地发现自己对这这三十年辉煌笼罩下的曲折蜿蜒竟是一无所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吴晓波的这本《吴敬琏传》不仅仅是对一位耄耋老人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及政策脉络的梳理与概括。回望历史,着眼现实,不禁让人思忖良久,喟然长叹。

    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残缺不全毋庸置疑,在这个见仁见智的时代,前方错综复杂的路径让人感到困惑。而书中的一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现在去细细斟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当我们在产生困惑时,往往只聚焦于问题及其所属学科的本身,但要知道的是,如果无法摆脱这一问题本身的窠臼,那么就很难有高瞻远瞩的视角来冷静理性地去剖析。就像我们争论中国经济的前途在何方一样,我们关注的其实便是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本身。一个社会就如同悬空的木板,而诸如政治、经济、文教等问题便是牢牢牵引木板的绳索,如果想将这块木板整体拔高到新的高度,那么必然是各方各面的一齐进步;如若死死盯着一根绳索,而苦苦思忖怎样去拉动其本身的发展,那么免不了的则是顾此失彼,演化成蹩脚的社会。一位真正优秀的知识分子该做的,是知己知彼、旁征博引,只有站在一座总览全城的山峰上,才能看清一幢危房该如何去矫正,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古代士子们追求在通不在专,一言一行,务求顾全大局,不正是以求更高瞻远瞩地去解决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么?

    于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人来说,书中无处不在的经济术语自然感觉很头疼,一遍看罢,但觉似懂非懂,只能不求甚解。对于吴敬琏,我们这一辈90后已经是少有知晓,不如郎咸宁一般的高谈阔论,以及带有一丝倔强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正如《南方周末》寄予其的评语一样:“‘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无论褒扬也好,唾弃也罢,对于这样一位对经济体制改革做出过独一无二深远影响,直至今日还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凭“良心“为国奔走呼号的股肱老臣,除了最起码的尊敬,我们是否还能察觉到除却经济本身的其他一二呢?
  •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没想到背后竟有如此多的艰险的努力。现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受制于落后的政治体制,守旧势力和当前既得利益集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让他们革掉自身,无异于与虎谋皮,天方夜谭。非常好的一本书,看完对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理解更加深刻了。
  •     吴敬琏和茅于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中国经济学家
  •     经济学家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第一代人物。传记翔实生动,跨度80年而一脉贯之,独立思考下不断审视中国经济现实,虽说经济学知识尚属中级水平,还没有到探索人类知识边界的程度,但是洞察力敏锐,而在政治风暴面前保持的学术冷静与大胆直言则着实难能可贵。全书中对论敌的写作显得情绪化,对经济学界另一些重量级人物的塑造有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如想以此衬托传主则显得有些不够大器也不够客观了。政学一代终将过去,功过也将是后来人不断讨论的话题,未来将是更加理性的一代,中国的经济学学术也将更加接轨国际。宏大的战略性问题或将搁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政策也将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于全人类的知识宝库中寻求答案。
  •     吴敬琏一生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的缩影,了解这位经济学家,也就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貌,推荐!
  •     因为他而爱上了顾准
  •     吴晓波的文字,始终平易近人,很容易看进去,认识一个人,同时也认识一个时代。
  •     经济学家只大者,为国为民,吴敬琏老师不亏这个称号。
    他成长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国不同政治形态之下的主流经济思想的代表。
    只是我觉得,吴老师随着年纪的增大,有些过于心急。
    他所呼吁的“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在欧美都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权贵资本主义)后100多年后才出现苗头的。
    为啥吴老师会觉得中国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才30年,就能跨过这个坎呢。
  •     多少有些冗长。中国将驶向何方?
  •     因为喜欢吴晓波 所以买的这本书
    一本书看下来 虽然有的理解不是很深 但是真的受益匪浅
  •     春节前的一期《经济观察报》,第一版“杭州病”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杭州人嘛!于是看了这份报纸。于是要感谢一位叫柳红的作家,她的一篇质疑文章让我这个吴晓波的忠实读者知道吴先生有新作了。

    柳红的质疑大约是:吴晓波出产的吴敬琏传记不正宗并且质量很可能有问题!因为吴晓波不是专业生产传记的专业厂家,并且生产时间太短,还不专心。——柳红以专业厂家身份使用数倍时长生产过同类产品(当当网上没查到,不然真想看看);同时更不会在生产同期再生产《跌荡一百年(下)》之类的高难度产品。

    我所在的公司,以“外行”身份凭借理念、技术和效率,实现提高客户价值和降低成本,对行业中僵化的传统大佬们给予了致命的打击。

    人因自己的经历而有局限性,我在上班8小时感受的是上述情况,下班之后又看了太多吴晓波的书,我只能对柳红女士表示遗憾,一个普通读者卑微的遗憾。——斗胆推荐柳女士拨冗阅读本书第53页后三段。

    财经作家比文学作家更依赖智商和高效洞察力,给吴敬琏作传,一位对中国企业史充满感情并极具造诣的财经作家,是合适的。

    当然,如果说柳红女士那篇文章有些“鸡同鸭讲”的话,我会建议吴晓波不回应,因为回应了可能又会变成“鸭同鸡讲”。

    传记,这门武功:作为历史书的一种,正统练法自然是走“详实、精细”,精湛者有《梅兰芳》。可这个练法不可避免的“弱侧”则是只能成为“想有观点者”的工具书。吴晓波显然就是那个“想有观点者”。

    本书其实可以看作《激荡》的思想史别册,就像《跌荡》是前传,《大败局》是案例汇编,皆以《激荡》为核心。

    这个体系,使吴晓波成为迄今为止能把中国企业史说得最清楚的一位!

    最后,谢谢作者对顾准的充满感情的推荐。顾准,大智慧者!
  •     虽然,此书中可能有过分夸大之词,但总而言之,吴敬琏还是让人相当敬服的。
  •     很喜欢作者吴晓波写的每一本书,本书一出版,立即收入囊中阅读!

    作为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传值得阅读,你可以看到老一辈经济学家成长的历史和思想衍变的轨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呼吁法治的市场经济”,它喊出了中国经济学家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肺腑之言,我尤为赞同!在对宏观经济,中国企业史,公司治理的研究过程中,我得到同样的结论,看完此书,我感觉受益匪浅,对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我们没有神化某个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不了解经济学家成长的历史,你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

    吴晓波写的每一本书都挺值得阅读,在个人观点上,他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作者,而不仅仅是为了出名或赚点稿费。为什么说适合60,70,80后呢,没有一点经济学的基础,读这本传记会有点难度,如果对经济没有天生的兴趣,80,90后读起来可能比较吃力!
  •     看到当代中国一次次经济改革背后的思想碰撞和力量角斗,也看到吴本人的温和、中庸和坚韧。
  •     风云变幻,史留其名。
  •     吴敬琏,令人敬重的经济学家!!!此书在写顾准那章亮了,但对于吴敬琏,未做到“传”字,也许有许多不能言说也未可知!
  •     这样的书是值得一看的,美中不足的是,作者似乎对吴老还是了解不透,好在作者对这30年的经济变革了解很透,略有弥补。
    与其说是看吴老的传记,莫如说是看30年的改革史。这种写作思路虽然偷巧,但是还是让人觉得受益匪浅。
  •     “终极目的”的设定是危险的,因为——“终极目的”是一元的,逻辑地包含着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     吴晓波的写作方式和吴敬琏谦卑真实的人品相结合,只悔自己买的太晚了。
  •     以吴敬琏的人生为线索,全面、客观地表达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非常值得一读。
  •     很激动的看完这本书,对于改革我们了解的太少,正如书中所说,中国的前途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下一代的思考和努力,不能盲从,不能极端。吴敬琏,他是伟大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充满了曲折,最后相信真理站在了最高处。我还喜欢书中关于一些论战的描写,大气磅礴,大有百家争鸣的氛围,所谓真理越辩越明。
  •     题为写人,实为写史。最后几章没有跳出为活人立传必定吹捧一下的窠臼。
  •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制度发展与吴先生密不可分,这个参与所有经济领域决策和争论的风云人物,用自己的睿智为社会主义国家保驾护航,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无冕之王,值得我们敬仰,应该把这本书作为青年学生的必读书,
  •     了解真实的吴敬琏,本书回顾了吴敬琏的一身。
  •     一读完这本吴敬琏传,就迫不及待的想上来写一点自己的感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此书:
    了解,中国60年建国,30年改革开放,经济决策的风雨变幻!
    清醒,中国改革正处于重要关口,前期推行改革的人,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成为改革深入进行的最大阻力!
    思考,经济改革,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政治,社会改革的重要时刻,推行法治,事在必行!大国崛起,任重道远!
    致敬,吴老,用其一生才华,精力,为中国之富强而不懈努力,面对迫害,非议,质问和误解,他独立,理性的人格魅力,忧国,为民的社会责任,将一个经济学家,经世济民的最高理想,诠释的淋漓尽致!

    愿,吴老,长寿!
    感谢吴晓波的努力!
  •     吴晓波的书都很值得细度,旁征博引而不掉书袋,有着独立的思考,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还有少见的优美文笔。《大败局》《激荡三十年》都令人意向深刻。吴老亦是值得敬畏的前辈,书还没有读,但我相信这又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交流!
  •     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通过阅读本书,基本上对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走向有个了解。
    吴晓波的作品非常有思想性,不错!
  •     我很少写评论,更很少一字不漏的看完一本书。一个经济学家的风骨,一个近来被误解的大家。老一辈的学者总能给我感动,那种执着、坚持,不畏权贵。为了看懂这本书,理解吴教授,在图书馆呆了整整三天。什么是好书?能激起人求知欲的绝对不能放过,我特感兴趣的是对寻租的思考,希望自己依旧能独立、冷静,避免成为舆论的棋子……
  •     在本书后记里,吴晓波写到: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完成多个“任务”。我想描述一个爱国者、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想记录过去60年中,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及路线争论。
    我觉得吴晓波做到了,而且贯穿其中的还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当然还有作者对“历史+经济+思想”的深入思考与分析。这也是吴晓波作品的一个风格,不但有事实,更有深度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作为经济类的书很难做到这点。
    不错 不错 值得一读。
  •     在京未及读完,于是在假期中重又打开本想作为休整读物。未想一读便不罢手。作者心思缜密,细节严缝,而又视野开阔,所写精彩绝伦。更是书中所写,令人细思极恐,让我一下子弄明白了什么,对当下,对若干年前。
  •     看到了大半个世纪里中国经济沉浮与一个经济学者所能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     解放前是部家族史,解放后是一部国家经济生活史
  •     一个一手竭尽全力为塑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知识分子
  •     对作者吴晓波的认识,在2011年9月看了他主持的上海人的七张面孔,逐渐引起对作者的兴趣。同时吴敬琏也是我最为钦佩的经济学家。
  •     通过这一本书,介绍了吴敬琏的人生历程,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所出现的问题,吴敬琏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和呐喊,真不愧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
  •     “一代天资卓越、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压抑住内心所有的怀疑,以空前的热情去构筑和论证一系列日后被证明是完全荒谬的思想体系。而更可悲的是,在他们的生命进入中年或晚年之后,又不得不转身,以更大的道德勇气和理论武器,对那个他们亲自参与构筑的、无比顽固的体系进行毁灭性的推倒。 吴敬琏就是其中的一个人,这也是那一代经济学家的所有悲怆性所在。”
  •     吴老说: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看到问题的本质,再去分析和解决。
  •     心生佩服。
  •     还记得这本书是从一位研究生学长处借过来读的
  •     吴市场 厉股份 一直都是在资本市场宏观经济中了解吴敬琏 读完这本书却看到了他更多的 正统辉煌的家庭背景 学经济为治国的动机 文革期间经济思想的转变 震撼 景仰
  •     吴晓波写的书没的说,对于了解吴敬琏有帮助
  •     很喜欢吴晓波的笔法。写人而不局限于人。吴敬琏的人生经历、经济学观点、主张与时代大势交相呼应。这本书既是吴敬琏传记,也是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传记。
  •     书中反复出现“国务院主要负责人”一词,赵紫阳这三个字有那么难以启齿?不管官方如何定义,他总是当过总理,当过总书记,是非功过由后人去书写评价,为什么吴晓波连名字都不敢提及,还“原国务院主要负责人转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这真是个笑话……
  •     实在是本不错的书,我没看过其他人写的吴敬琏传,所以是否抄袭,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这本写的不错。
  •     我先看了激荡三十年,感觉很好,有点像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从公司的发展、繁荣、衰退,像说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展现中国的改革开发以来商业社会的发展。而吴敬琏传,更像从国家高层的政策出发,是从上往下看,而之前的东西是从下往上。看过之后,你就会产生一个交集,中国原来不能从一个方面片面的看,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从经济学家、从商人、从市民、从官员,只有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中国的问题,发现生长在这边土地,你会感到自豪。
  •     读此书,可知吴敬琏的整个思想历程,对读懂中国经济非常有用。
  •     吴敬琏是我喜欢的经济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段历史。看个人如何在历史中把握命运,方知历史之诡谲,人生之艰辛。吴晓波写中国,得心应手,其对吴敬琏做传,二吴联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直教人击掌叫好。
  •     这本书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家的个人传记,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的缩影。感触比较多的是在那段人生观、价值观都被扭曲的特殊时期,你是否还能判断何为对错,能否还能坚持真理呢?
  •     阅读吴晓波的文章总是有一种快感和激情,并且很容易为他笔锋的情感而感染,从激荡三十年直到吴敬琏传,一直如此。其实我对柳红与吴晓波之争无一点兴趣,我觉得我从吴晓波的书里了解到知识便以足够!
  •     在一个物质至上、平庸的商业年代,吴敬琏的故事像那只最后的理想主义的风筝,它以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凭风飘弋,任狂风骤雨不能让它断线坠落,无论是光亮或昏暗的天空中,它总是保持着不合时宜的姿态,让人们在仰望中生出别样的勇气。 一代人或许真有一代人的使命,其血脉传承,曲折微妙,却从不改倔强的本色,中国之未来,不在于有多少机器、多少黄金、多少高楼,却在于我们每一代有怎样的人,100多年来,那条独立思想、追求国家复兴的血管还在热烈地奔流,这大抵是最伟大的希望。
  •     我喜欢吴晓波的书
  •     朋友推荐这本书,所以我读得很细。

    经济学的事情,很难说对错,即使事后验证,也需要认真考量才行。吴敬琏的经济学观点和政策建议我通常都很赞同,这可能缘于我们有某些性格相通处。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学界比较权威的两位,一位是吴敬琏,一位是厉以宁,他们的争论也不休。要我来比喻,他们就好象中医和西医。中国经济就如同一个癌症病人,病情几度恶化。厉以宁自然是西医,胆子大,果断,看见有瘤,直接下刀子,一次搞定,后果如何不要怕,出多大乱子他也说没关系挺过去就行。吴敬琏算中西医结合,觉得病人身体不好,就建议推迟手术,养养再说,动手术也希望分步进行,动完要继续调养,以防后患。我如果是病人家属,通常都喜欢吴医生,毕竟这个病人死了可活不过来。但中国的领导人也有心急的,厉大夫的自信也常让他们心动。2008年以来,由于原计划的肿瘤手术因为国际经济危机没有执行,反而放开信贷,把肿瘤搞得更大了,如今面对这个大瘤子,中国政府是左右为难,动怕伤筋动骨,不动怕再治更难。而最近吴厉二大夫还没发话,我想吴大夫肯定还是主张边养边治,瘤子分步割,而厉大夫可能说这个不怕,还不算很糟糕,或者说干脆一刀干掉吧。

    这里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即所谓经济学家的良心问题。吴敬琏常被评作“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这个问题又很复杂。良心是个道德概念。如果经济学家们为利益集团胡乱说话,不顾经济真相,自然是道德良心缺失。而在学术上争鸣,则很难用良心来概括,更不能用个人好恶来评价。表面看来替老百姓说话的不一定是有良心,也可能是使坏。而听起来挺刺耳,但着眼于经济学规律和学术责任的观点,其实更值得尊重。我觉得吴敬琏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出色的,他看上去并不容易受外界干扰,能独立发表见解,得罪人讨好人不在意。这其中有些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大环境上,他们这代人,曾经有着强烈的救国思想和理想主义,也经历了各种思想磨难和人生苦痛,相比如今的经济学家更能操守。而其本人出身于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中国报业的开创者,他从小受到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对钱财也不象普通人那般渴望,这成就了他独立思考、敢说真话性格的小环境。

    有点跑题。但读此书确实不能全当传记来读。吴敬琏的人生贯穿了新中国的经济史,参与了建国来几乎所有重大经济事件(也包括政治),读他的传更像读中国经济的传,尤其是近30年来中国经济跌宕起伏,吴敬琏在其中所发挥作用更大,想了解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学思想脉络的读者不可错过。

    而传记也毕竟还是传记。吴敬琏先生的人生到目前看,基本算是平稳,书中侧重描绘他的聪慧好学、敢言善思和社会责任感,这都非常值得我辈学习。而书中涉及对包括吴敬琏的父母,顾准,孙冶方等在内的人生描绘,则常令人感叹唏嘘。我在前面一篇BLOG里已经说过了顾准。而孙冶方的故事也让人心痛,他努力希望修补完善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论,在狱中打了近百遍腹稿,以为已经想通,却在临终前发现,这条路终归不通,半辈研究只是一次证伪,这对一个学者而言的痛苦也何其要命。建国以来,由于政治动荡而造成的人生悲剧不胜枚举,本书在写到这些时也常笔墨浓重,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的尊重和慨叹。

    写的不少了,最后摘一些书中让我颇有感触地文字,与大家分享,也便于自己记忆。

    (1)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十分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当人们反抗一个暴政时,往往以推翻它为成功的终点,却很少从制度上去思考和设计,如何防止它再度发生,这便造成了国家悲剧的循环式重演。

    (2)“文化大革命”最具破坏性的后果,并不是红卫兵年代的无秩序造成的,而是长期遵循一个独特的发展战略并由战略而产生的计划和管理的质量所致。

    (3)改革使独立企业得以建立,然而相当大部分的资源,如生产资料、土地、投资和信贷资源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用行政方法加以分配。这就把整个经济变成寻租活动的巨大温床。 

    (4)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端是打着改革的旗号为少数人弄权发财大开方便之门,支持建立权贵资本主义,另一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主张回到集权计划经济和左的政策。这两者互相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互相加强。于是,问题变得十分复杂。这两条道路都是歧路。由于制度变迁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在错误的路径上走得越远,退出的成本就越高,甚至会锁定在这个路径之中,一旦锁定,除非经过巨大的社会震荡,否则很难退出。 

    (5)进入新世纪,利益的博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意识形态,成为观察经济政策走向的第一指标。“改革”这个名词,有时候已经成了一个可以被利用的工具。 

    (6)要破除的体制性障碍包括:各级政府对土地、信贷拥有过大的支配权力;以GDP增长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财政体制导致各级政府不能不介入经营,以做大物资生产部门;许多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仍然处于行政管制之下,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低价政策,刺激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高速发展。

    (7)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环境方面面临双重的威胁。第一重威胁来自市场早期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体制要求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这些拥有特权的人生怕自由市场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的确立会危及自己的既得权力,于是就极力鼓动运用政府的力量限制来自国内外的竞争,阻碍市场竞争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的进一步健全。第二重威胁来自在市场前期发展中受损的弱势群体,当这些弱势群体受到蒙蔽,他们对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正当不满被别人所利用,就常常会把矛头指向市场经济体制。而这种做法恰好迎合了既得利益势力的需要。在这种情势下,既得利益势力就能够躲在大众的身后,要求扩大政府干预,摒弃对外开放,压制市场竞争。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下面这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糟糕场景”:“在保护贫困人群安全的幌子之下,既得利益集团压制了市场机制,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而受害者则是自由市场经济和所有可以从中获得机会的人。”(R.拉詹,L.津加莱斯,2004:243)
  •     无味杂陈。
  •     跟着吴敬琏的成长与工作道路把近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看了个大概。另外对于那个年代的知识份子,像顾准等等,表示尊敬也觉得遗憾。同时纠正了我对于郎咸平的一知半解而产生的观点。但是整体来说这部传稍显乏味,并且其实讲一些又不讲一些,很浮于表面。
  •     作者介绍吴敬琏使用了新闻人的惯用手法,让经常看历史人物传记的人,感觉耳目一新。
  •     很喜欢这位先生——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他与中国经济的顶层设计紧密相关,深入参与改革开放的30年,无论身处体制内、体制外保持独立的声音。通过这本书不仅可以认识这样一位先生,还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经济。
  •     写的是吴敬琏,但是新中国的经济史大概看出一些。再则个人要想跻身社会顶层真需要多方面利好支撑。
  •     吴敬琏传》没有读完,但是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

    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是一个坚毅而极其能干的人,曾经主管名满天下的《新民报》,1946年以后《新民报》仗义执言,严厉批评国民政府,被国民党嫉恨,最终《新民报》南京版被国民党查封。最后邓季惺逃亡香港。

    49 年4月,共产党香港工委负责人夏衍安排他们回大陆改组《新民报》,邓季惺问夏衍,共产党是否允许私人办报?答复是“当然可以”。

    于是他们带着满腔热血回到大陆,最终结局是1950年4月,《新民报》成都版停办,1952年1月,重庆版停办,1952年4月北京版被政府以2万块收购,改成《北京日报》,1953年,上海版被公私合营,变成《新民晚报》。从此这个曾经震惊全国,跟《大公报》齐名的《新民报》成为历史,而这位无惧强权,勇敢正直的女报人,被我党派去修建了北京市第一个火葬场。

    面对日本人的侵略,《新民报》坚持下来了,面对国民党的高压,《新民报》也坚持下来了。还是河蟹亚克西啊亚克西!
  •     吴传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很值得一读,不论是想了解其人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个有限的人生无法穷尽时代所有的秘密。但在一个物质至上,平庸的商业时代,吴先生那种坚持思想独立的精神,是靠什么在支撑着?我很好奇。
  •     这本书仔细阅读,感觉对了解新中国经济变革特别是改革开发过程中中国经历的迷茫、徘徊和嬗变的过程,很有启发。顾准、孙冶方的探索精神、人格魅力让人叹服,特别是顾准这位很早就参加革命的中国经济学家,他的遭遇让人唏嘘,他的成就让人景仰。吴敬琏有幸与大师为邻、为友,加上自己的天资聪慧,最终也成为了著名的经济学家,秦山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变革的成功,无疑他是幸运的。
  •     非常不错的中国经济史。中国如果有吴敬琏这么称职的专家。中国的希望就有了。。。
  •     这样的一本传记,能写得如此流畅,而那些各个时期的各种观点描述的这样清晰和准确,非常难得。更难得的是抓到了吴敬琏先生思想历史中一种灵魂性的特质,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如果读过吴敬琏先生的一些著作,读本书时不时会有一种亲切感;而读完本书,你会更多地去思考中国社会和改革的种种,并且会去寻找吴敬琏先生更多的文字。。。
    向作者表示敬意!
  •     吴晓波的着本书以吴敬琏先生的口述为基础,初听是传记,读后才知道作者煞费苦心。该书以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为背景,以吴敬琏先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为主线,讲述吴敬琏先生生平之时,也在讲述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多次的改革大讨论和实践,切身感受此书不啻为一部新中国经济史。
    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经济改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阅读,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     2016.11.17 吴敬琏的一生就是新中国经济蹒跚前行的缩影。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因为喜欢吴敬琏和吴晓波,才买的!果然这本书买的很值!满足了我对吴敬琏的了解,也满足了我对吴晓波文笔思路的学习!!!
  •     中规中矩,借顾准的口说了很多话。最无力的是,谁都知道怎么回事,谁都知道应该怎么办,却都无能为力。
  •     从一个人的经历一窥中国改革的艰辛历程
  •     吴晓波的一些描写接受无能,但撇去这些不谈,这本书的确让我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十年有了个粗略的了解,吴敬琏先生也的确值得敬佩。
  •     崇拜吴敬琏
  •     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     不错的经济学书籍,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     回看披荆斩棘,去途依然危机重重。但愿中国有更多吴敬琏这样真才实学、敢说实话的学者和实干家。
  •     这是最近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理由很简单,吴敬琏本身很具有代表性,他的个人经历几乎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吴晓波又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看过他写的几本书,总是感觉他拥有非常好的距离感---在记述一件事、一个人物的时候,哪些是近距离的放大,哪些是远距离放在环境中的审视,他总好像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在镜头切换间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对吴敬琏之外的几个经济学家,顾准、孙冶方、厉以宁.....事情说得很清晰,精神展现得很伟大。看孙冶方的那一段,竟然能够看到毫无知觉的落泪,唉!
    这本书完全可以不只当做吴敬琏传来看待,它讲的不是谁对谁错,也不是谁更胜一筹,它讲的是几个中国人的精英,他们的治学,他们的治国,他们的求索!
  •     书很好,延续了吴晓波一贯的写作风格,通过吴敬琏的经历,了解了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读过后心情有些沉重。
  •     见证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
  •     觉得学经济的真好,虽然经济不像实业,但是很佩服吴敬琏。。
  •     支持吴晓波!
  •     没有读完。不过通过这本书开始认识吴晓波,感谢恩师安老师
  •     眼睛只看着真理的人,他的视角和建议一直是绝对良性的,可惜没人听他的,谁的错?难道不是制度?
  •     老先生的经历也是现代中国经济史变革过程。20160725
  •     有助于了解中国经济历史的进程。有助于扩展知识面。
    加上吴晓波不错的文笔 看起来不至于太闷。挺有意思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