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念》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一转念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2634993
作者:兰小欢
页数:205页

《一转念》的笔记-第65页 - 剩女与光棍

因为冯唐生活在大城市,而大城市里女人多。漂亮姑娘大都生活在城市,「大龄剩女」大都生活在城市,「小三」也大都生活在城市。女性涌入城市,不仅因为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且因为那里有更多高教育高收入的男性。所以,中国的男女比例虽然失衡,但城市远比农村平衡。中国城市人口中,未婚男女比例大约6比5;而在农村,这一比例高于8比5。
这样看,城市里的性别比例并没那么失衡。更重要的,女人普遍青睐学历收入胜过自己的男人,而因为城市里女性学历普遍高,所以她们中意的比自己强的男人群体本身就不大。而与学历相比,男人更加青睐女人的相貌,但城市里的美女可不少!上海的数据显示:美女数量占样本女性的34%。

《一转念》的笔记-第18页

所以说能力归能力,那属于自己;钱归钱,那是市场力量。埋怨怀才不遇没有用,市场不需要的能力,只能留着自娱自乐。

《一转念》的笔记-第6页

我穿锦衣的目的,就是给你看,从中获得满足感。我之所以这么得瑟,是因为我穷,但更重要的是,你也穷。

《一转念》的笔记-第42页 - 利益与伦理

我以为世界上最文明的事就是在重视彼此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妥协,对抗是为了利益,谈判也是。重视利益没有贬低道德的作用,只是换了个说法,在现象上,「道德规则」的背后永远有利益,无论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现象,还是用更新的进化论心理学分析个体行为;无论分析的单位是经济学的「自利的个人」,还是进化论和生物学的「自私的基因」,都会引致类似的结论。

《一转念》的笔记-第18页

所以能力归能力,那属于自己;钱归钱,那是市场力量。埋怨怀才不遇没有用,市场不需要的能力,只能留着自娱自乐。很无奈,但这世界错也罢对也罢,规则不是我们定的。顺着他走,不一定昌;不顺他走,不一定亡。选哪条路要自己好好合计,收益和代价都要自己担,博士不会赚大钱,理想也不能当饭吃,但也许能给你喝风的勇气和心态,自己选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没有理想犹如行尸走肉,光把理想当饭吃也许连朝理想前进的力气都饿没了。所以这二者谁也不能没有谁。不过文中选择博士道路的人们有多少是作为暂时逃避的权宜之计,又有多少是真正朝着理想前进的这个又另当别论了。

《一转念》的笔记-第34页 - 一夫一妻制

作者关于 一夫一妻制的解释是 从更多的后代考虑的。
我想说的是 你真是想多了。。。
古代结婚往往很早,你指望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小男孩为了生更多的孩子娶媳妇么。
这完全是在荷尔蒙的生理作用下结婚的啊,简单俩字:好色!
如果想多生 一两个妻子已经够了,多了还是俩字:好色!
不同的女性,不同的身材,不同的罩杯,不同的表现。。。
这就够了。
当然不排除有前几任妻子都不孕不育,所以接着娶妻生娃的。。

《一转念》的笔记-第45页 - 生命价几何

这些复杂的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而上述这个例子也和“多数人的暴政”、“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等更现实的口号没有直接联系。这些口号或修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过是赤裸裸的谎言,和抽象的道德原则无关。在现实中,首要的问题并不在于“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在道德上有正当性,而在于即使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也保证不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历史已经提供了无数的证据说明,在此类口号盛行的地方,通常只是先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然后继续牺牲又一部分少数人的利益,再继续牺牲另一部分少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

《一转念》的笔记-第19页

作者在论证应该杀一人解十亿人头痛的说法时使用了结果主义的观点,如果相信道德的绝对主义则论证根本不成立。书中还有一个观点,“牺牲少数人保证多数人的利益”的问题不在于道德上的正当性,而在于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也无法保证多数人都利益。历史上通常的情况是牺牲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再牺牲另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周而复始。

《一转念》的笔记-第10页

到此一游

《一转念》的笔记-第44页

读到

《一转念》的笔记-第40页

《善心与市场》
应该是一篇关于红十字会的应景文。主要介绍世界红十字会的种种不靠谱之处。“大型慈善机构比如红十字会在采购救灾物资、收集救灾所需情报、快速把救灾物资发放到所需要的人手中等等这些方面,表现一向无能,行动一向迟缓,结果一向浪费,这是世界性的问题。”各种数据相当触目惊心,相信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没全被曝出来而已。针对这种现象,亦有各种进步的努力,“人道后勤系统”啊,追踪捐款流向啊等等。总之管理一个慈善机构,保持透明,保持效率,把钱花好是相当有难度的。

《一转念》的笔记-第32页 - 剩女与光棍

我想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读者的观察也和冯唐类似,都见过不少很美好很能干很有才华却单身的女人。可既然男人比女人多这么多,怎么这些女人就找不到合适的夫婿呢?
因为冯唐生活在大城市,而大城市里女人多。漂亮姑娘大都生活在城市,「大龄剩女」大都生活在城市,「小三」也大都生活在城市。女性涌入城市,不仅因为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且因为那里有更多高教育高收入的男性。所以,中国的男女比例虽然失衡,但城市远比农村平衡。中国城市人口中,未婚男女比例大约6比5;而在农村,这一比例高于8比5。

《一转念》的笔记-第7页

新年最美好的事,就是许下注定落空的愿望。然后激情投入,然后坚持不住,然后捶胸顿足。周而复始,人人如此。憧憬意味着自信,太多憧憬意味着过分自信,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过分自信”是普遍现象。

《一转念》的笔记-第20页

一次佛理德曼对大众演讲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的种种长处,讲解完毕后有个年轻人提问,并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老人,因为交不起电费和气费,屡次欠费后被停了电和气,后来好像因为冬天太冷又开不了暖气,冻死在家里。保险公司最后也只赔了几千美元了事。这个年轻人据此来质疑市场的「道德」,谴责那些企业,坚持人命不能用钱衡量。
人命可不可以用钱衡量是个观念问题,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无所谓。但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前后矛盾,一会儿接受一会儿不接受。
佛理德曼问了这年轻人两个问题。
第一,你为什么首先谴责电力公司而不去谴责这老人的亲戚朋友?谴责他们不借钱给他交水电费?
这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想象一个流浪儿,饿死街头,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谴责他的父母和亲人,而不是批评满街的饭馆不肯免费给他口饭吃。为什么在这个老人的例子中就转换了谴责对象呢?
第二,你显然认为几千美元保险赔偿太少,那如果是几十万呢?几百万呢?几亿呢?
面对佛理德曼的不停追问,那个年轻人已经涨红了脸很囧了,佛理德曼继续说:「如果你认为几千美元不可接受,但几千万似乎就可以接受,那你就不是在谈论什么人命能不能用钱衡量的原则问题,而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一转念》的笔记-第9页

历史书里那些寒窗苦涯数十载的励志故事在渐渐长大的意识中早就不相信了。那些故事只是一味的强调"苦,很苦,非常苦",然后结局就一定是苦尽甘来。现实往往是那些看似轻松的聪明人更容易达到他们的愿望。就像在做学生期间,功课最好的那一门往往不是你需要很费力很费力去掌握的那一门。任何值得追求的愿望,都需要与之相衬的努力,但努力过程不可能是从头苦到尾,到最后突然量变质变苦尽甘来。

《一转念》的笔记-第8页

据说人是理性动物。我至今仍在寻找支持这说法的证据。
──伯特兰·罗素

《一转念》的笔记-第26页 - 新年空余愿

「给自己多点儿甜头」和「让自己少吃些苦头」,能一样么?

《一转念》的笔记-第8页 - 无情有理

据说人是理性动物。我至今仍在寻找支持这说法的证据。
──伯特兰·罗素

《一转念》的笔记-第56页

往事降落在你的头上,白发从此招摇;皱纹在你的眼睛周围逡巡,随时压制不受节制的余波;眼袋搜集着你积蓄的痛苦,直至刻录成悲伤的印痕。一张脸,满是密码,懂的人已经懒得阅读;不懂的人渴望破解。

《一转念》的笔记-第35页 - 博士不值钱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刚毕业的博士回国能做什么呢?一来教书,二来继续跟着有资源有钱的人做研究,成为他们团队的一员。但如果功能只是这样的话,给定中国目前的科研发展水平,海归和土鳖的功能有什么不同呢?

《一转念》的笔记-第45页

《血头红十字》
这篇看的更郁闷了,在美国红十字接受的无偿捐血送给医院是要卖钱的,不知道在中国怎样,不想知道。文中介绍红十字会作为美国最大的血头跟其他的卖血机构各种竞争,包括与军方这种大客户的博弈。最恶心的是,红十字曾在97年的时候垄断了一项专利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杀灭血浆中的艾滋和乙肝病毒,进而迅速垄断了北美的血液市场。后来市场上出项另一种替代技术,才打破了这种垄断。更糟的是红十字又盯上了另一种净化血液的更高级的技术。。。红十字每年卖血的业务量远高于救灾。没法说了,看来是世界性的堕落,红十字这辈子别想在我身上榨出一分钱来了。

《一转念》的笔记-第25页 - 新年空余愿

不要心血来潮对自己痛下杀手一次扔一大笔年费,可以从按次收费开始,省下来的钱可以雇个私人教练,帮助自己十几二十次。一两个月后形成习惯,自己就更容易坚持了。这样做大概比扔笔年费然后浪费掉大多数更划算,也更有效。
因为人有惰性,所以在做事情的开始阶段不仅要尽量获得外界的帮助,还要时不时给自己些奖励。办张健身房年卡,你不会觉得多去一次就会让自己的年卡更划算,在大多数时间里,你都会觉得如果不去的话,就有浪费的负罪感。前者是正面的激励,后者是负面的惩罚;虽然二者其实是一回事,但给人的感觉可大不同。「给自己多点儿甜头」和「让自己少吃些苦头」,能一样么?

《一转念》的笔记-第7页

《新年空余愿》——关于行为经济学中的“过分自信”“新年最美好的事,就是许下注定落空的愿望” 经典例子:悲催的健身房年卡,说起来全是眼泪,相信办过这种卡的都有体会。一个美国的调查数据是:四成的钱被浪费掉了。
解决之道:想要努力见效,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一开始的小激励很重要。千万不要摆出“苦作舟”的架势,要多设计“正面的激励”,而不是“负面的惩罚”。

《一转念》的笔记-第42页

不是自己的钱花得从来不心疼是古今中外的铁律

《一转念》的笔记-第53页 - 建美大业

数字1:1985年到2007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共计51453人,90%以上都留在了美国。同一时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台湾人共计20373人,一半以上都返回了台湾。在我们的近邻中,日本和韩国的留美博士学成后70%以上毕业后都回国了。而和我们一样不回国的留学生(留在美国的比率在75%以上的)来自:印度,伊朗,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其他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而且,人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那些没留在美国的人中,也不是人人都回到了中国,去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也不在少数。每次说到这个,我都忍不住感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傻逼才回来

《一转念》的笔记-第20页 - 新年空余愿

问题在于,经验已经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多么不靠谱。新年立宏愿虽然过瘾,来如山崩心潮涌,可过不了几天,总是去如疾风不留痕,怎么办?

《一转念》的笔记-第17页 - 偏以貌取人

人人爱美,所以美貌便有了市场价值,能赚取额外的回报。这回报可以是金钱的,比如时装模特;也可以是非金钱的,比如帅哥美女在择偶时的选择范围更大。就赚取回报而言,相貌和教育水平没有差别,都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至于这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努力获得的,市场并不看重。本来「先天」和「后天」就很难分清,一个人有高学历,你说是他先天聪明呢还是后天努力呢?市场关心的是能力本身,不关心能力获得的途径。

《一转念》的笔记-第33页

什么叫非诚勿扰?答案是郎才女貌。

《一转念》的笔记-第50页

人总是错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本没有做什么,却依然觉得自己所做的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是团队成功的基石。所以,大多数共同创业的人最后选择是分道扬镳。
离开谁世界依然会转!

《一转念》的笔记-第60页 - 剩女与光棍

年青女性流动到城市去,身后留下的是乡村中同龄男青年的无奈。于是陶喆唱:“一个小镇的姑娘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美国乡村小青年也无奈,于是一曲《好莱坞不是美国》就红了:“哥哥我想你啊,穿上咱的牛仔裤回家吧妹子,好莱坞那可不是人呆的地儿啊。”对农村单身男青年而说,城里人不止抢了他们的地,还抢了他们的妹子,这怎么忍?!社会学家黄平说:“你要是把喜儿都霸占了,那大春儿可就要参军了。”

《一转念》的笔记-第3页

所有者偏见。
貌美的女性比一半女性的平均工资高10%。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别人单纯的就是喜欢看貌美的人。二是貌美的人更有自信,更擅长社交。

《一转念》的笔记-第9页 - 新年空余愿

任何值得追求的愿望,都需要与之相称的努力,但努力过程不可能从头苦到尾,到最后突然量变质变苦尽甘来。要让自己的努力见效,最紧要的是习惯的养成。
所以……在设定了长期(远大)目标并了解实现所需步骤的基础上,帮助自己长期坚持(成为习惯会更轻松些),这倒未必是苦行,也可以是乐行,通过合理的激励(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激励比消极激励的效果往往更好)。

《一转念》的笔记-第9页

要让自己的努力见效,最要紧的是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在开始努力的阶段,要格外留意。决不能假设自己能如想象般含辛茹苦坚持到底,不可能。所以在开始阶段应格外用心写,设计些方法激励自己坚持一段时间,一旦有了习惯,接下来便简单。因为人有惰性,所以在做事情的开始阶段不仅要尽量获得外界的帮助,还要时不时给自己些奖励

《一转念》的笔记-第30页

《又帅又有钱》
女人爱财,亦爱色:年入百万的麻子脸男一般可以干掉月入3000的帅男,但是月入4000的麻子脸男是绝对比不过月入3000的帅男,年入百万减去月入3000,这就是帅的价值。
男人。。。基本爱色: 月入百万的麻子脸女想干掉月入3000的美女,基本上,很难。漂亮的价值远高于此。
但是又帅又有钱的梦幻组合,会引起女性的警惕,不安全指数上升,因为竞争持久而激烈。
综上,相貌平平的有钱男是婚嫁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物种;最受欢迎的女性是美女,其他可忽略不计。
结论:“什么叫非诚勿扰?答案是男财女貌”哈哈

《一转念》的笔记-第1页 - 杂集

锦衣不夜行 - 13-06-03 22:00 (笔记)
原文:中文传神,两个词就可精确概括关于炫耀的经济学分析:「锦衣夜行」和「穷得瑟」。我穿锦衣的目的,就是给你看,从中获得满足感。我之所以这么得瑟,是因为我穷,但更重要的是,你也穷。
笔记: ...
又帅又有钱 - 13-06-06 22:12 (笔记)
原文:换句话说,「帅」非常重要,非常值钱,丑男要打败帅哥,收入要高出不止一点半点。但反过来讲,在吸引男人的竞争中,年入百万的丑女想击败月入三千甚至没有收入的美女,几率却极小。
笔记: ...
又帅又有钱 - 13-06-06 22:14 (笔记)
原文:英国的研究者在上百位在校女大学生中做了一个实验:给她们看一些男人的资料和照片,让她们评分,看看哪些最适合做长期伴侣。这些男人的相貌大致可分为「帅」,「平平」,和「丑」,而职业和收入也可分为高中低三档。不奇怪,不管是相貌和职业,档次越高的男人得分越高。但得分最高的组合并不是「又帅又有钱」,而恰恰是「有钱但相貌平平」。这就证实了女人对「又帅又有钱」的男人确实有戒心,认为他们花心,不适合做长期伴侣。毕竟,如果不能据为己有,那无论是帅还是钱,都不重要。
笔记: ...
善心与市场 - 13-06-06 22:18 (笔记)
原文:路透社2003年的一篇报道说,1991年的孟加拉大地震,国际红十字会救灾物资中的95%最后都因为没用而不得不处理掉了,注意这数字:95%!吸取这教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2001年印度的Gujarat大地震中,这数字降低到了5%。
笔记: ...
善心与市场 - 13-06-06 22:20 (笔记)
原文:世界首富也是世界首善的巴菲特在把毕生财富都捐出来做慈善之后说:「比起挣钱来,花钱可要难太多了。」如果一个机构钱财管理的乱七八糟,我凭什么找它去献爱心呢,难道仅仅因为它是「官方指定机构」?
笔记: ...
血头红十字 - 13-06-07 21:22 (笔记)
原文:1988年是美国红十字会成立的第107个年头,当年红十字会所有的开销中59%用于采血卖血,只有不到10%用于灾害救援;1995年,这数字分别是62%和13%。2007年,它3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一半儿来自血液部门。 上市公司若想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需要严格公开财务情况,对股民有个交代;美国红十字会主要业务是采血卖血,从献血者中采集血液并将之卖给需要的医院或军方,但很多献血者却对这一业务一无所知。朋友们,你说奇不奇?
笔记: ...
血头红十字 - 13-06-07 21:18 (笔记)
原文:您可别小瞧「非营利机构」这个头衔,这可是强大的武器,一可用来宣传,二可用来游说联邦政府的免税待遇,这后者尤其非同小可数额巨大。当红十字会在血液供应市场上越做越大,行为也越来越像垄断者之后,反垄断官司就不断找上门来,连法官们也不禁感慨:「这『非营利』和『盈利』组织的界限可是越来越模糊了。
笔记: ...
无知与仇恨 - 13-06-07 21:39 (笔记)
原文:心理学家认为,仇恨别人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正在受到侵害「,比如大屠杀的执行者们通常认为自己也是不公正和虐待的受害者,而「流氓,打老婆的人,暴君,以及其他有暴力倾向的人大都认为他们被别人鄙视或侵害了。」现代心理学在分析「仇恨」时也强调「受威胁的自我」的作用,「当某人心中最喜欢的关于自我形象被别人质疑或打击之后,暴力就产生了。」
笔记: ...
无知与仇恨 - 13-06-07 21:40 (笔记)
原文:光有「真相」还不够,这「真相」还必须传播地足够广,才有机会打败「仇恨故事」。那是说要有一种机制把获取「真相」的成本降下来,不能让大家千方百计狗急跳墙才能知道。而且必须要把这获知真相的成本降得很低,低到几乎免费提供才能起作用,因为普通人根本没有追求真相的动机。相反,一个感情丰富情节曲折高潮迭起的虚构的故事要容易贩卖的多。因为缺乏追求真相的动机,而且因为「真相」与「故事」相比总是比较「昂贵」(需要收集更多信息,需要更多的分析和判断等等),所以如果「真相」的卖家(本应该是新闻媒体)效率低下不能把真相快捷方便地送到消费者的眼前,那市场上盛行的就自然全是「故事」了。
笔记: ...
无知与仇恨 - 13-06-07 21:43 (笔记)
原文:这些「不寻常」可以制造出由距离产生的「美」,也可以滋养出由无知而产生的「恨」。偏见一旦形成,这些群体在各种故事中就自动充当了反面角色,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
笔记: ...
教育与独裁 - 13-06-08 21:43 (笔记)
原文:一般而言,孩子在早期的成长中和母亲的相处时间远比和父亲的长,那么抑制家庭教育的有效做法就是把孩子和母亲尽早分离。怎么做呢? 第一是鼓吹女性是「半边天」,尽力鼓励或强制更多的女性投入到家庭以外的生产劳动中。洛特的数据分析发现专制国家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确更高。这一点就算没有数据分析,中国人也不会陌生。只要稍微回忆一下几十年前各种招贴画以及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便知道,基本上和男人一样,完全是一种去女性化的宣传。 第二种做法是尽早开始公立的学龄前教育,而且尽早的开始灌输意识形态,让孩子们握起小拳头宣誓:「时刻准备着。」
笔记: ...
教育与独裁 - 13-06-07 21:47 (笔记)
原文:顺着这思路想下去: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谈论政治甚至谈论独裁的好处不难,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专业和谋生的手段,难得是让人文类教师闭嘴。如果贿赂不可行,就得用其他方式。一个可行的做法是降低文科教师的工资,减少文科专业的经济收益,进而贬低全社会对文科的看法。用不了多久,说话的人便越来越少,而且说出来也没人听了,因为没有「用」。读者须知,与科学技术相比,文科的经济回报率较低乃是普世现象,而这类真正塑造灵魂的学科能在西方大学兴盛,靠的是坚定不移的「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及各方经济资源的大力支持。在公立教育一家独大的国家,社会不提供回报,政府卡着资金和发言口径,人文教育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笔记: ...
利益与伦理 - 13-06-08 21:44 (笔记)
原文:这分析框架是套套逻辑,没有内容。怎么定义道德?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做了好事的人,所以是「好事」本身定义了「好人」,而不是以「好人」为起点,然后断定他所作的事情就叫「好事」,这后者是同义反复。所以,终究要以事件本身为分析对象,好人还是坏人,商业道德高低,不重要。
笔记: ...
利益与伦理 - 13-06-08 21:48 (笔记)
原文:是因为百度从上到下,总得来说人品有问题或者「软骨头」特别多么?当然不是的。把这茬人都放谷歌去,一样大义凛然,因为中国业务不再会伤筋动骨。这道理就像把中国腐败官员扔到美国一样是守法好公民一样。所以二者行为的差别还是业务和利益的差别。
笔记: ...
利益与伦理 - 13-06-08 21:50 (笔记)
原文:我以为世界上最文明的事就是在重视彼此利益基础上的相互妥协,对抗是为了利益,谈判也是。重视利益没有贬低道德的作用,只是换了个说法,在现象上,「道德规则」的背后永远有利益,无论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现象,还是用更新的进化论心理学分析个体行为;无论分析的单位是经济学的「自利的个人」,还是进化论和生物学的「自私的基因」,都会引致类似的结论。
笔记: ...
常理破神圣 - 13-06-08 21:51 (笔记)
原文:装神弄鬼的事情我从来不信,背后永远都是人的操纵,只要理解了这些人的动机,神话鬼话便不攻自破。
笔记: ...
建美国大业 - 13-06-08 21:54 (笔记)
原文:数字1:1985年到2007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共计51453人,90%以上都留在了美国。同一时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台湾人共计20373人,一半以上都返回了台湾。在我们的近邻中,日本和韩国的留美博士学成后70%以上毕业后都回国了。而和我们一样不回国的留学生(留在美国的比率在75%以上的)来自:印度,伊朗,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其他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而且,人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那些没留在美国的人中,也不是人人都回到了中国,去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也不在少数。每次说到这个,我都忍不住感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笔记: ...
士兵与农民 - 13-06-08 21:58 (笔记)
原文:但是士兵站岗保卫安全的服务,我不也是付了钱的么?他们的工资难道不是从我交的税里来的么?虽然他们最后拿到的不见得比农民,农民工,打工妹少多少,却比这些人多赚了一份感动和尊敬,这突然多出来的一份感动和尊敬,还可以给消防队员,警察(如果他们名声不是现在这么差的话),甚至给位居高位的所谓公仆。甚至,有时我还会觉得欠了这个提供这些服务的所谓的「国家」一笔。
笔记: ...
士兵与农民 - 13-06-08 21:59 (笔记)
原文:我花钱纳税购买政府的服务,是顾客,政府不叫我「顾客」不拿我当上帝,我忍忍就算了。可令人崩溃的是,那个拿了我钱的政府甚至还可以放肆地宣传什么「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先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凭什么啊?你见过你去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和你很嚣张的说:「不要问我这里卖什么,先问问你有多少钱」么?根本不可能嘛!农民,农民工,打工妹们可爱多了,只要我给了那份很少的钱,他们就心满意足,绝不会质问我「看看你为我做了什么!」如果他们胆敢质问,我就立刻理直气壮地骂回去:「老子不是给了你钱么?!」不会有一点不好意思和心理负担,这个就叫做「平等」。
笔记: ...
海盗与民主 - 13-06-08 22:08 (笔记)
原文:有个著名的小智力题目叫「海盗分金」,经济学的博弈理论中常常引用。我曾把这题目简化了一下用在给大一新生「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期中考试中。让我用这个有趣的小题目开头吧。
笔记: ...
海盗与民主 - 13-06-08 22:11 (笔记)
原文:这个故事很有趣,博弈论中通常用它来说明「逆向推理」(就是从后往前倒着推理)的思考方式。但这个故事还应该有更多的启示,起码我们不难想象,一堆亡命之徒聚在一起,分赃分到大家都满意,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真实的海盗是怎么分赃的呢?答案还是出人意料:他们真的是用民主投票。
笔记: ...
海盗与民主 - 13-06-08 22:15 (笔记)
原文:本文关于海盗中权力结构的分析,来自2007年的论文《海盗组织的法律和经济学》(An-arrgh-chy: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Pirate Organization; JPE),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Peter Leeson。他在2009年把自己关于海盗的经济学研究整理成了一本书,起名叫《看不见的钩子》(The Invisible Hook),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相映成趣。普通书的扉页上都是献辞,比如作者把书献给某某人,而他在该书的扉页上印着「Ania,你愿意嫁给我么?」Ania是他女朋友,这样的求婚怕也是史无前例吧。据报道说,为了不让这求婚的消息走漏出去,出版商很是费了一番功夫,包括早期印出来拿给别人征求意见写书评之类的版本上都没有这条,终于成功的制造了惊喜效果。后来,Ania同意了。
笔记: ...
扎堆卖毛片 - 13-06-08 22:20 (笔记)
原文:这种计算机模拟的演化路径有着广泛的应用,英国的道金斯写过一本进化论的书叫《盲眼的钟表匠》(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自私的基因》),里面便讲述了一种「动物空间」。在这空间里,所有类型的动物都是其中的一个点,而模拟演化路径就是模拟某个点向另一个点的靠拢过程。这里头随机性非常大,演化起始的一点微小扰动就可能变鹿为马。
笔记: ...
互联网色情 - 13-06-12 22:20 (笔记)
原文:而典型的数据分析大概是这样的(下文是虚构的例子):找一些犯罪的青少年(也可以是学习成绩差的或者有网瘾的等等),比如强奸犯吧,问他们为何走上犯罪道路,有些人(比如80%吧)说在网上看过毛片儿,然后报纸杂志电视就开始引用这数据,并且痛心疾首:80%的青少年强奸罪都是由看毛片儿引起的啊!禁黄刻不容缓! 先不论这些受访的青少年们到底清楚不清楚自己犯罪的原因(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因为父母离异,我怀疑这些孩子自己都搞不清楚),不妨先纯粹从逻辑上假想一下,如果记者去采访一群男性科学家,问他们是否看过毛片儿,他们很诚实地说都看过。那报纸上是不是也可以说:100%的科学家都是因为看了毛片儿才当上科学家的呢?逻辑推到极致,也许80%的男人看毛片儿,20%的女人看毛片儿,那看毛片儿更容易变成男人喽?
笔记: ...
恐怖分子考 - 13-06-12 22:25 (笔记)
原文:然而,为什么专制会培育仇恨呢?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专制环境中,教育不仅仅是开民智的工具,也是根植偏见的工具,详见本书《教育与独裁》一节;第二,专制环境中,信息的流通往往不畅,这为谣言和仇恨的生长提供了进一步的土壤,详见本书《无知与仇恨》一节;第三,专制环境中,权力的分配极度不公。这最后一点,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Philip Kuhn)的分析精彩。
笔记: ...
恐怖分子考 - 13-06-12 22:25 (笔记)
原文:孔氏在中国,以著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知名。这场妖术恐慌,是乾隆皇帝领导的,各级官僚都调动起来的,有广泛群众参与的,对流浪无业人士进行的一场大迫害,主要对象是和尚和乞丐。乾隆的动机不难明白,「反清复明」一直是清朝统治者的心头大患,所以对「妖言惑众」的人一直非常警觉,谁知道这里面有没有谋反的行为?
笔记: ...
女巫与女婴 - 13-06-12 22:29 (笔记)
原文:「国之不幸,必有妖孽」,古代农业社会一旦遭遇饥荒,迷信和巫术必随之兴起,因为统治者在无法做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往往必须找人来背黑锅,而在大多数人都无知而迷信的年代,巫师和术士,是最好的替罪羊。而那些随后被迫害的巫师和术士,大多数是对社会生产没有贡献的人,无权无势无家无业,杀了他们不仅没人在意,大家还乐得省下口粮。
笔记: ...
女巫与女婴 - 13-06-12 22:32 (笔记)
原文:1935年山东黄河大水,时任省主席的韩复渠救治有方,广设难民收容所救济灾民,并详细记录被收容难民的资料,编写成《山东黄河水患救济报告书》两册。其中的数据显示,难民中女婴的死亡率是67%,而男婴的死亡率只有33%。而且,越是年轻的母亲,越不愿意保留女婴,很显然,这是要把未来的生育资源留给男童,而在灾害逃亡中顺便「扔掉」自己的负担:女婴。
笔记: ...
女巫与女婴 - 13-06-12 22:34 (笔记)
原文:让我来引苏轼《与朱鄂州书》中的一段话:「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
笔记: ...
顽固的脑壳 - 13-06-13 21:58 (笔记)
原文: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当某人向你讲述一件事时,他讲的细节越多,你越容易相信他讲的是真的。但是,细节越多,也意味着这些细节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所以他讲的事越不可能是真的。 这则故事常被用来说明古典概率论无法描述人类的决策过程,在起点和直觉上就可能错的离谱。这个实验是Tversky和Kahneman在1974年做的,后者后来在2002年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前者本来应该分享这一殊荣,可惜没能活到得奖那天。
笔记: ...
顽固的脑壳 - 13-06-13 22:06 (笔记)
原文:在美国75%以上的谋杀案中,凶手都认识死者。毕竟,无怨无仇而杀人的人,是少数。
笔记: ...
专家的意见 - 13-06-13 22:14 (笔记)
原文: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因为他若不愿意相信,就基本不会认真思考,更别提接受了。「兼听则明」是句格言,而「格言」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句话成不了格言。 第二,为穷人代言的专家和为富人代言的专家同样可耻,为政府说话的专家和为老百姓说话的专家同样不道德,真正的专家只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说话,只为他坚信不疑的事实和学科逻辑说话。但事实和学科逻辑可能出错,所以任何科学家和科学理论都可能错。但只要专家是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做判断,那无论事后证明他是对是错,他都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撒谎。
笔记: ...
专家的意见 - 13-06-13 22:17 (笔记)
原文:对于「不明真相的群众」,判断专家意见正确与否是很难的。但有一条标准可以用,这条标准是判断专家意见是否专业的必要条件。这标准是:任何真正的专业知识,都应该是这样表述的:「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而在另外的条件下,这可能不会发生。」
笔记: ...
性别与语言 - 13-06-13 22:20 (笔记)
原文:相信每个经历过两性关系的男女都有切身体会。两性之间的沟通常常出现问题:「你怎么死活就不明白啊?!」更要命的是,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是正常的,而对方「不正常」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女人倾向于认为男人和自己不一样是因为「他不够关心我」,而男人倾向于认为女人和自己不一样是因为「她老想控制和改变我」,于是起了冲突,然后就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无数经典争吵场景。
笔记: ...
性别与语言 - 13-06-13 22:20 (笔记)
原文:成熟理智的人慢慢地会学会接受这种男女差别,不再尝试强行让对方适应自己。满足现状,能沟通就沟通,不能沟通就沉默是金,否则说多错多。但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被迫接受并不代表真正理解,依然沟通不畅糊里糊涂。我自己虽然标榜理性和沟通,但也常常觉得过去的经验支离破碎,简单的说「男女有别」算不上是什么理解,所以我一直想找到一个角度帮助我阐释这种经验,把所有的支离破碎串成一副明确的图景。女社会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就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清楚的视角,世界一下明朗了许多。
笔记: ...
性别与语言 - 13-06-13 22:25 (笔记)
原文:这样看来,不同话语方式的交流就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交流,也难怪,words(「语言」)和worlds(「世界」)长得很像。每个人都想找个能倾听自己的人,有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上了男主人公,原因只是因为他有一双巨大无比的耳朵。但是倾听不等于理解
笔记: ...
近代史教育 - 13-06-13 22:26 (笔记)
原文:郭廷以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纲》和李剑农先生《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都以鸦片战争的背景开头,都是自省的姿态,不仅一条条分析了怎么怎么落后,更说明了「落后不仅要挨打,落后还会自己讨打」,因为清廷外交全面失败,给脸不要脸还要蹬鼻子上脸,最终加速了战争爆发。这完全和道德无关,就是愚昧无知。唐德刚先生后来洋洋洒洒万余字的《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更是纵横捭阖嬉笑怒骂,历数从清廷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得失。所谓国际大赌局,没有赌本就需要赌技高超,可怜我国既无赌本又无赌技,那真是输掉裤头了。
笔记: ...
快速读书法 - 13-06-13 22:30 (笔记)
原文:第一,人的记忆力不行,我少年时代过目不忘记忆奇佳,但今天如果不是自己思考所得,绝对记不住。我能记住的是什么内容应该到哪里去找,这不需要精读。如果不是我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而是别人既给问题又给答案式的灌输,我多半记不住,转眼就忘。 第二,人的精力集中程度不行,一句一句读一定走神很多次,只过眼不过脑子,读了也白读。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并能给出一个有意思的答案,那就是很不错的阅读经历了。书的作者洋洋洒洒下笔万言,可能并不是故意要说废话,他确实想给出更多信息。但对读者而言,大部分信息是没用的,是阅读噪音。除非你突然想到某问题而再去重读某一部分,又受到新的启发,否则那些多余的信息并没有用处。经典的著作,不仅含有大量信息,更能不断引发思考,所以总是长读长新,就是这个道理。一次阅读就能尽览精华的作品,基本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成不了经典。 第三,人的时间有限,一句一句读完一本书需要很长时间。刚读完,提不出问题,再过两天,细节就都忘了。可如果不花时间阅读细节,而每段只读一句的话,那着重的便是作者的思路。如果这思路清晰连贯,一般就一定会引发你的思考和追问。如此一想一问,回头再精读几段,便容易有忘不掉的收获,这收获会进入将来的思考过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至于其它细节,与其看了就忘,不如干脆不看。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如果太多,那自己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既没有趣味也不划算。
笔记: ...
快速读书法 - 13-06-13 22:31 (笔记)
原文:除了天才诗人的诗歌,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一个字一个字看的。而若为增长见识,那最重要的是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阅读,要努力提炼自己的东西,然后与别人互相比照,否则不如放下书本出门去旅行。
笔记: ...
青年探索者 - 13-06-13 22:32 (笔记)
原文:所谓「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没注意到才华和年华都在飞快地流逝。
笔记: ...
青年探索者 - 13-06-13 22:34 (笔记)
原文:顾名思义,读书读死了,最大的成就也不过是考据癖,「知道先生」。你知道的再多,多的过互联网么?
笔记: ...
发自我的 iPad

《一转念》的笔记-第50页

《无知与仇恨》
仇恨是怎么传播的?——很多时候来自于无知。为啥无知?——传播媒体不给力,为啥不给力,媒体寻求真相的成本太高。将一件事的全局报道出来成本太高。远高于传播一个单纯的非黑即白的故事。
为啥有些人格外招人恨?——1 本身有威胁感。(富人,医生,警察,日本人)。2 了解他们成本高,或者远在天边,或者神秘莫测。总之接受一个简单的结论更加容易。
围脖也许是作者仇恨理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煽动性的消息越来越短小精悍,传播几乎不需要成本,只要转发一点。。。而一件事情的全貌不是140字可以描述的,但极少有人会付出查证的成本。围脖的快准狠必然能挖出很多传统媒体挖不出的料,但是虚假、过激、片面的消息的传播也同样会快出N倍,多出N倍。

《一转念》的笔记-第3页

《锦衣不夜行》—— 关于炫耀
炫耀的三个条件1 炫耀目标是你在乎的人 2 目标群体中差异不能过大 3 要有能炫耀的东东,得到此东东成本不能过高(高也不能让人知道)。
经典例子:
1 中国的手机种类丰富,个别品种价昂而热销(估计主要指水果的)。何为?——“因为大家穷的刚刚好: 既富到了可以买得起手机,又穷到了可以用不好手机就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过一下炫耀的瘾”2 世界奢侈品牌越来越爱中国,何为?——“因为大家穷的刚刚好,既有大量的人富有到了买得起,有穷到了这其中大部分人其实还得节衣缩食几个月,刚好达到炫耀的目的,那价格和火候,真是拿捏的准。”3 与同等收入的白人相比,黑人在“可见消费品”上的支出要高出25%,何为?——黑人比白人穷,“穷的刚刚好”的人 更爱炫耀。
结论:“我只所以这么得瑟,是因为我穷,更重要的是,你也穷”

《一转念》的笔记-第1页

好看

《一转念》的笔记-第45页

《一转念》的笔记-第15页

《博士不值钱》——供需决定当前博士的市场价值
海龟博士的平均工资为啥上不去?
1 学术论文作为产品,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国家科研基金分配机制复杂。
2 在教书与一般性科研方面,与本土博士“质量”差别不大,竞争激烈——中国年产博士5万人,全球第一。
美国的情况一样悲催——数学物理生物学博士的真实工资有十多年没涨过了。。两个悲催的原因。
1 中国改革开放,85年开始,大批中国才子涌入美国数学系和统计系。
2 苏联解体,90年后,来自东欧的神秘天才增长了365%,工作愈发难找。“两次事件后,选择博士后的人数从最初的约10%到了90年代末的40%”。供给量大增。。。
终于知道为啥生活大爆炸那几个家伙为啥要哭穷了,呕心沥血读完博后跟本科生工资持平真是伤不起。。另,作者说经济学博士比他们吃香多了,哼。

《一转念》的笔记-第34页

《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的缘起:男性财富的差异+女性能力的差异
推论:
前提:养育后代是婚姻的大任;能养育N多后代基本都是富男;没知识没文化培养高质量后代更难
1传统社会中,“无能富男”占多数(世袭制的结果),养育高质量后代代价高(因为不会),对后代质量就不太重视,所以干脆搞人海战术,所以孩儿他娘也要搞人海战术——反正女性中没知识没文化的占多数(也不会科学养娃),所以三妻四妾后宫几千佳丽。。。
2工业社会中,“能力富男”占多数(奋斗的结果),养育高质量后代代价低(擅于此道),对后代质量更加重视,对孩儿他娘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更加重视,正好社会上亦有少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女纸出现,需求上去了,价格也上去了,这样的女纸不是你想买就能买,摸摸口袋,买一个精品好了。。一夫一妻制诞生了。
这应该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吧,有空研究研究一夫一妻制华丽丽的诞生原因。
作者引用的另一个观点:一夫多妻制对女性更有利,因为选择面更多。这个嘛我觉得反过来也成立,一妻多夫也是给只能供养N分之一个妻子的男人多一个选择嘛。(以前在田壮壮的纪录片中看到过)。在中国男女比例如此不和谐的社会,一夫多妻制会让木有钱的光棍大军更加不和谐,说到底,从古至今,最伤不起的就是穷人。

《一转念》的笔记-第37页 - 又帅又有钱

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最近利用交友网站所做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当男人选陌生女人做约会对象时,当其它条件一样只是相貌和收入有别时,就算把丑女的收入调高很多,男人都依然会选收入低的美女;而当女人选男人时,丑男的年收入若比帅哥的年收入高很多,女人便会从帅哥转向丑男,可见要女人们放弃「帅哥」,需要给她们很大的经济补偿。
以上实验说明,「帅」对男人的价值不小,而「美」对女人的价值就更大。化妆品和整容市场的规模都是天文数字,顾客群90%以上都是女性,这还不算她们花在服装和首饰上的钱。
能画个等优曲线不?

《一转念》的笔记-第25页

剩女与光棍》 男女光棍的城乡二元流向
好消息是:15岁以上的未婚人口中,男人比女人多3000万。每三个男人就有一个打光棍。(2000年数据)
坏消息是: 光棍小伙大都在农村的,漂亮姑娘大都在城市,大把的城市漂亮姑娘还单着呢:)
城市人口,未婚男女比例: 6:5,在农村,比例高于8:5
城市剩女的诞生:塔尖的女性要求“强于自己”的男性,选择更少,所以单的机会更大。塔尖男性的选择大,二奶,小三。。
乡村光棍的诞生:青年女性向城市流动——但这里作者没有提关键的一点,乡村女婴的出生率更低,(或许还有死亡率高),人为选择的结果。而且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也不仅仅是女性啊,男性也有大把呢,为什么说女多于男呢,木有数据,感觉这里没有讲明白。(有空查查)
还有光棍男过多影响稳定和谐,老生常谈了。

《一转念》的笔记-第54页 - 生命价几何

这两个故事的本质都是一百万和一条陌生人命的交换,但人的估价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呢?这可能和所谓的「所有者偏见」有关。这偏见的意思是说:一旦你拥有了某项东西,你对它价值的估计就会上涨,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个意思。
在上面的第一个故事中,一百万是别人的,虽然很容易拿到但毕竟还没有拿到,自己不算那一百万的所有者;而在第二个故事中,钱已经是自己的了,再要拿出去救人可就要肉疼的多了。
不太明白两个故事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转念》的笔记-第11页

就赚取回报而言,相貌和教育水平没有差别,都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至于这能力是天赋还是后天努力获得的,市场并不看中。本来“先天”和“后天”就很难分清,市场关心的是能力本身,不关心能力获得的途径。

《一转念》的笔记-第6页

中文传神,两个词就可精确概括关于炫耀的经济学分析:"锦衣夜行"和"穷得瑟"。我穿锦衣的目的,就是给你看,从中获得满足感。我之所以这么得瑟,是因为我穷,但更重要的是,你也穷。

《一转念》的笔记-第11页

《偏以貌取人》——美貌的价值
1 美貌本身的价值不多说了,稀缺资源,有需求就有市场,至少与婚嫁机会&工资水平正相关,相关研究很多。延伸阅读:《漂亮者生存》
2 帅哥美女通常更加自信,并且擅长与人打交道。而这个特质不会因为美貌消逝而消失,可以获得长期回报。此中机制就是:自信与交流技巧的培养,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因为帅哥美女从小受欢迎,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机会多,因此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话说我一直觉得交流技巧这种东东应该有一半要归于天生,看来后天的锻炼也很重要)
班长
结论:漂亮的人气场更强,需要气场的工作找他们没错的。。。(美女的冷傲也是一种气场啊)

《一转念》的笔记-第57页

这分析框架是套套逻辑,没有内容。 怎么定义道德? 什么是好人? 好人就是做了好事的人,所以是“好事"本身定义了"好人”,而不是以“好人”为起点,然后断定他所做的事情就叫“好事”,这后者是同义反复。 所以,终究要以事件本身为分析对象,好人还是坏人,商业道德高低 , 不重要 。

《一转念》的笔记-第19页

“有十亿人正在轻微头疼,如果杀掉一个无辜的人,所有头疼的人立刻停止,否则继续疼五小时,你认为这个人该不该杀?”
作者给出的分析如下:
“如果让人出一块钱来避免5小时的轻微头疼,绝大部分人愿意出; 如果让人出一块钱把自己的死亡概率降低十亿分之一,实验表明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出;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十亿分之一的人命价值小于5小时的轻微头疼,杀一个人为十亿人止头疼是划算的,该杀。”
这个论证我认为有一个问题,就是用金钱来作为一个中介比较物,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有一个简单的比喻:假设有这么一种治疗头疼的药物,因为副作用的原因,有十亿分之一的死亡率,我的感觉是这种药肯定会受市场欢迎的,因此大家认为,用一个人死亡来换取十亿人的头疼停止是划算的。
这个例子让我反思哈佛的正义公开课,里面对用一个统一的度量(如金钱)来计算所有人的价值(包括人命)进行了讨论。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这种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不道德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不是时时刻刻在用金钱来作为衡量价值。
经济学有一个很有名的论述,卖家只与卖家竞争,而买家只与买家竞争。一个买家买了一个面包,就说明另一个买家少买了一个面包。如果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吃的粮食都可以说是从非洲饥民的口中用价格抢来的。
还有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气球上有10个人,因为气球漏气,必须把1个人扔下去才能保全其他人的性命,那扔谁呢?可以是最胖的人,最老的人,最笨的人,最穷的人,最不受大家喜欢的人,最弱小的人。每种选择都是一个人道德标准的一种选择。
道德作为一个绝对标准,有时会和现实有冲突。用金钱(或其他东西)作为统一的衡量标准肯定不是让每个人都信服的方法,但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这是最不坏的一个方法,正如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制。不过,在某些场合下,道德的力量会增强到足以抵抗其他标准,可以是1百万,也可以是自己的生命,但这个度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一转念》的笔记-第27页

当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打光棍的人增多之后,犯罪率也会随之上升。计划生育之后,中国的犯罪率翻了一番。这增加的犯罪率中,有大约14%应归咎于男女比例失衡


 一转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