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教辅 > 研究生 >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301200018
作者: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金秋鹏//周世德等
页数:464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读书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读书报告宋宇一、著作基本信息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二、著作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通史。该书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专业性强,《史稿》的几位作者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其中几位还是某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第二是门类齐全,既有对中国古代自然知识如天、算、农、医的探究,又有对炼丹、金石等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门类的研究。第三是将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不仅对知识本身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描述,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对政治环境、经济、文化、思想变迁都进行了扼要的归纳。第四是重视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物的考察。第五是反映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本修订版,就是以1982年版的《史稿》为底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处修订,而不仅是简单的翻印。这本书的体例是把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按照时代先后,分成若干阶段进行“断代”研究。在断代的原则上,采取以中国科技史本身发展的阶段特色,划分为萌芽、积累、奠基、体系形成、提高、高峰、缓滞等若干阶段,同时也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相互参照。虽然没有采取原始、奴隶、封建等社会形态划分,然而小节标题中出现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出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同时为了使叙述相对集中,作者们还采用追叙和延叙的手法,打破了严格的时间限制。编者们认为中国科技史存在着自己独特的体系,与世界其他文明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科技史体系可以自我更新,不断的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史显然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通过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吸取了许多科技成果,同时也在交流中,将自己的许多科技成果奉献给全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科技内容也是这本书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报告主体本书正文由十章和结语组成,前八章分为萌芽、奠基、高峰、缓滞等,表示了科技史发展的几个阶段。每章第一节先介绍本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介绍具体的科技成就,章末有小结,小结之前均介绍了当时的自然观或学术思想,其中第四到第七章均有介绍中外交流的内容。第九、第十章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近代的科学技术。这十章简要涵盖了从距今约一百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正文最后的结语部分先是说明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革命力量以及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然后回答了中国古代科技自成体系的原因,以及回答了为什么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或者说近代科技为何不能在中国产生这个问题。下面将个人读书后的心得进行简要汇报。第一章讲原始科技的萌芽,由于当时没有流传下来的文字可供参考,因此史前原始社会的科技状况,只能从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的记载中窥见一二。该章节的内容比较简略,就是因为学术界对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还不够。其中对石器的制作,火的使用,原始农业的产生,以及制陶、纺织、建筑等原始工艺也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然而对车轮这项重要的发明,只有不到200字的说明,表述过于简略。有学者认为车轮发明前就有了制陶用的陶轮,车轮是模仿了陶轮而产生的。笔者开始支持其说,后又有新的想法。《史稿》称原始的车轮应该是“辁”,是没有轮辐的圆木。《说文解字》:“辁,蕃車下庳輪也。一曰無幅也。直斫木爲之,如椎輪。又與銓通。”庳轮就是低而小的轮子,因此辁的体积应该不大,《说文》称其“斫木爲之,如椎輪”。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通过考察民族志,笔者在现代的纪录片中发现,在东南亚金三角地区的山地民族,使用一种独轮小推车,车轮在推车最前端,中间贯穿一轴与三角形平面车体相连,车轮为圆木的一截,小巧且呈椭圆柱体,与石器时代的椭圆珠挂饰形状相似。因此笔者认为,辁或车轮的产生未必是受到陶轮的影响,因为圆柱型的木材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滚动性,早期的人类利用滚动的木材进行运输,后再将木材直接砍下一截,经过简单加工,中间穿孔连接上搭载平台,就能成为一辆推车。至于辁的形态,可能不同地区的人类,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环境因素,打造出来的辁也会具有不同的形态,辁未必都是一种样子。辁向轮发展的途径也是多流的,车轮发展到今天更是多种多样,形态万千。第二章讲科技的积累。奴隶制度的出现,造成了更大规模的劳动分工,使得科学开始从生产技术中分化出来。这个时期农业生产规模更加庞大,手工业兴起,夏商周时期,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奴隶制社会发达的文艺和科技水平。青铜的冶炼技术分为五个时期,从新石器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早期为草创期,之后到二里岗时期为形成期。商中期到西周早期是鼎盛时期。西周中期以后,是陶范熔铸技术的延展期。春秋中期到战国,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奴隶社会时期为以后天文、数学、医学、农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的若干重要特征均于此时开始出现。特别是天命观、阴阳、五行、八卦说对日后中国人自然观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第三章讲科技体系的奠基。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生产力的发展,为封建制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基础。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也有了很大进步。冶铁、煮盐、漆器业开始兴盛。私学的繁荣,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学术思想和科技成果更加进步。《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耕细作技术,表明我国农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达到了高潮,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诸子百家学术争鸣,对自然科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第四章讲科技体系的形成。汉武、昭、宣时期科技发展第一次出现高峰,东汉前期出现了第二次高峰。秦汉时期农业科技和水利工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冶铁技术更加成熟。历法体系形成,天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九章算术》代表了数学体系的形成。地图绘制在汉代以及相当高明。《汉书•地理志》的出现表示我国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神农本草》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华佗也为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可惜的是,中国史书中对当时造纸流程的记载几乎没有,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也只有所用材料的记载。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西汉就存在了纸,虽然还不便书写,而且技术比较原始,但是造纸术的发展还是很快的。然而,小结中所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以有力打击”实在缺乏证据,令人不敢苟同。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而前文又说“东汉前期出现了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既然科技进步会打击迷信,为何东汉出现了谶纬和科技进步的两重高峰,这岂不是矛盾的吗?虽然科技与迷信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王充及其《论衡》在当时的影响未必巨大,也未必会出现所谓思想斗争。第五章讲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内地与边疆地区对于知识、宗教思想的交往频繁,对优良动植物品种的引进也十分重视。《齐民要术》不但总结前人的农学知识,而且反应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南方的一些生产情况。刘徽、祖冲之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道教成为主要宗教之一后,由于炼丹企求长生不老,深得统治者的喜好,而炼丹术的发展为化学、医学的发展都有贡献。第六章将科技体系的继续发展。隋唐两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唐中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统一安定的环境使得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唐代江东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耕工具走向成熟和定型。隋唐时期南北同时大修水利,水利工程达到全面的兴盛。唐代饮茶在全国形成风气,茶树栽培技术比较成熟。隋唐冶金业相当发达,唐代所用“吹灰法”炼银是比较先进的,而且唐代的金银器加工工艺精巧。隋代大运河的开凿,为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唐初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发展。道教进一步兴盛,使得炼丹术进一步发展,《道藏》中就有许多有关炼丹的书籍。八九世纪左右出现的黑火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炼丹设备的出现和炼丹药物的命名,体现了炼丹术进一步严谨化,表明这时候的化学与医药学正逐渐在炼丹术中发展成型。中外交通进一步发展,科技交流成果更加丰硕,唐代制糖、医学等技术从印度传入中国,对国内科技发展产生了影响。第七章讲科技发展的高峰。宋辽金元时期,南北分立,且战且和。在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科技也得到了发展。出于备战考虑,宋朝政府对于军械发明和防灾工程十分重视,民间的发明热情高涨。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制造成为军事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宋代航海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宋代的造船航海技术也十分先进。宋代雕版印刷趋于鼎盛,并出现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沈括是十分博学的科学家,他注重科学观测,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并且将同时代的科技成果忠实的记录下来,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陈旉《农书》论述了南方水稻区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王祯《农书》综合了黄河流域旱田与江南水田两种耕作的生产实践,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该书记载了详实的农具图谱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在第七章第七节即本书254页的插图7-10标注有误,应该是“开方作法本源图”结果误写成“古法七乘方图”。(详见钱宝琮著:《中国数学史话》,北京市: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7年版,第112页。德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古法七乘方图”的正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第1期)。希望在修订版之后的版本里这个错误能够改正。宋元时期中医分科更加细致,医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宋慈的《洗冤录》是世界法医史上的经典。宋元的制瓷技术十分纯熟,宋代的青瓷十分精致,元代在白瓷上画青花,形成了元青花瓷,并逐步向彩瓷过渡。不同时期的瓷器,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生活需要。李诫的《营造法式》为建筑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福建泉州的洛阳桥,一方面创“筏型基础”的先声,一方面其在桥基、桥墩石缝间种植牡蛎的方式,将石块连成了坚固的整体,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第八章讲传统科技的缓慢发展,第九章讲西方科技的传入。资本主义萌芽的提出暂且不论,然而第298页称“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等•••他们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思想比较活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能较好地深入实际考察、研究、总结,从而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句话完全不能成立,就“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这句显然缺乏史料支撑。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代造船术、航海术高度发达的标志,也代表了科技史上的伟大成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都是明代科技史著作中的代表。受到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明代引入了许多国外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烟草等,推广这些高产、经济作物的农业著作也随之产生。而地方性农书大量出现,是明清时代的一大特色。明代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为世界音律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徐光启翻译了许多西方的科学著作,是介绍西方科学的先驱。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集前人之大成,并加入自己的试验和观察所得到的成果。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载了许多作者亲自进行野外考察勘探的结果,很有科学价值。明末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科技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而清初满人统治阶级,对汉人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高压统治,使得学者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钻进故纸堆中考证古文。而西方传教士的主要目的还是传教,他们传入的地理知识、物理知识等等都是为了给自己的传教创造方便条件,是不能指望他们将中国的科学技术造成很大提高的。第十章讲近代的科学技术。事实证明,洋务派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持摇摇欲坠的腐朽政权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代表所开办的近代企业对中国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文馆和国内各翻译馆所翻译的外国科技书籍,确实对国内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徐寿、李善兰、华蘅芳是学习和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五四运动之后,渐渐融入了世界科学发展当中,揭开了中国现代科技史的新篇章。结语部分,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是否先进。有读者称“修订版仅是更换了部分图片,文字内容几乎未动。史料略有陈旧了。”本人以为,要用六十万字总结中国从原始时代到近代的科学技术史,是十分不易的。而且要将中国科学技术的体系搞明白更是难上加难!现在看来,这本书基本上将中国科技的体系说了出来。本书目录只有二级标题,而且二级标题过于简略,无法体系出内容的主旨。再版的时候,希望将目录继续细化,争取列出3级标题,并做到让人一目了然。作为学术著作,《史稿》成书于1982年,那时候文革刚刚过去没几年,编者们都是从文革中走出来的,难免在思想上留下文革的烙印。强烈的阶级意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在书中随处可见。相比较而言,2001年出版的戴念祖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意识形态的内容少了许多,学科体系也更加清楚了。所以《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依然有提高的空间!我们不能再将20世纪末的某些陈旧思想带进21世纪去了,放下思想包袱,用史料说话,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自言自语,这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而这个任务需要新一代的人来完成了。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