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熊视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教育熊视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801868619
作者:熊丙奇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教改——是否顺应民意?  “教育成功”事件教育部部长周济2007年1月19日在海南大学表示,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有了更快的发展。周济说,1998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仅为108万人,2006年达到了540万人;2006年,中国高校在校学生、科研经费分别是1998年的4倍和6倍。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2007年10月18日,周济再次表示,“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这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优秀的教育事业”。  “研究生教育”事件《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24日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2007年起取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全改回三年制,在校读研者想要两年毕业除非在校特别优秀。  2007年10月初,《中国青年报》与某网站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54.5%的人认为,读研还是工作,每个人应该视自己情况而定。  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从2007年起,对研究生招生数量进行明确限制。浙江大学要求每位导师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人,博士生不超过2人;中国人民大学要求任何导师每学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总数不得超过3名,学校将逐步弱化将研究生招生数量作为导师是否完成工作量的考核标准,条件成熟后,取消招生人数作为导师聘期业绩考核的内容。  “新课改”事件从2007年秋季新学期,全国又有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等5个省市高一新生进入新课程实验,至此,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新课程实验省份,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对于新课改,究竟能否给当下的应试教育带来清新之风,各方看法迥异。

前言

  “没有对大学的希望,就不可能写这本书。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曝光,不是存心和大学过不去,而是说出大家想说的话。”  2004年,我在《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写下了上面的话。  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一直关注中国教育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发展与变化。这种关注,有了2005年《体制迷墙》一书的出版以及眼下这本《教育熊视》的面世。  客观的说,我国的教育,确实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近日刚刚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07年底,“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人口——覆盖率达到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6%,比2006年提高6.2个百分点;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27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从“某个角度”看,这是可大书特书的教育成就。没有这样的发展,如果教育还维持着1999年前的发展速度,可能到今天,有10个百分点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不能像现在这样享受高等教育。  但,这仅仅是现察教育发展的一个角度。这样的教育中,办学者的治校理念如何、教师的生存状态如何、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质量如何,换句话说,也就是校长是不是有教育家的情怀,教师是否还坚守师道尊严,学生能否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是否为有这样的教育机会而高兴、满意……所有这些,是观察教育发展的另一种视角。  每次,我以后一种视角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教育事件时,都无奈地发现,一些办学者、教育者并不是以这样的教育视角去考虑问题,或者仅有很少这方面的考虑。

内容概要

熊丙奇,著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编、编著、著作图书18种30版次,包括《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步入大学》、《大学生创业》、《直面就业》、《迈向成功——大学生择业实用手册》、《青春档

书籍目录

教育学者与媒体人士评论序教改——是否顺应民意?  教育容不得自我陶醉  精英教育走完大众化道路了吗?  研究生培养学制为何朝三暮四?  读研值不值,是一个早就该问的问题  限制研招数量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吗?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何被“误解”为收费改革?  但愿博士质量调查不是“歌功式”调查  应试教育真的能推进生活教育吗?    新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高考改革  怎样理解学生的“负担重”?    教育的程序错在哪里?    学费与质量“倒挂”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提高学历层次?  莫让职业教育成“民工中介”  “教育改革”在顺应“民意”吗?  打击高考移民,就可以伤害无辜孩子吗?高考——“神奇”能延续多久?  从高考舞弊案看公民教育  一亿元,能提高考试的安全性?  教育部能“严禁”住高考诈骗吗?    滋生招生诈骗的土壤太肥沃  警惕“职业高考生”  “考试法”的现实困惑  为何如此揪住“状元”不放?    重奖状元是重视教育吗?    人才能否在高考前分流  高考改革必须增强考生和学校的选择权  别假诚信名义剥夺学生的选择权  禁止公办高复班谈何容易  对复读生“釜底抽薪”并非教育进步  男生是否需要“拯救”?    免费师范生录取后可否设置确认签约环节?  高校仅能“抢生源”是远远不够的  清华北大抢生源是闹剧吗?    谁害怕高考改革?    破除统一高考的“神奇”大学——谁来撼动这个“衙门”?  大学最深刻的危机:体制化  在大学改革中,教授有多少发言权?    北大教授被开事件的制度分析  教授与院长的战斗,为何输的总是教授?  大学领导职数能减少吗?  大学评估,只有“精简”是不够的  社会舆论让大学“左右为难”吗?  工程思维有碍一流大学建设  大学校训:不能只玩文字游戏  今日大学能从西南联大找到灵感吗?  北京大学赶走“蹭听生”应该吗?  “三角地”之死与拆  选学生会干部怎可效仿公务员模式?  外国人也很羡慕中国大学呢!    中国科技论文如何解决引用率焦虑  中国高校应该有怎样的治理结构?  怎样理解我国大学的“校董会”?  大学校长的任期为何短?  谁来推动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  大学究竟该不该开设高尔夫课程与专业贷款——2000亿元究竟为了什么?  大学领导为何不为2000亿元贷款揪心?  高校贷款究竟是为了什么?  怎样依法解决高校2000亿元贷款?  大学破产,学生怎么办?    抽身企业经营,请大学回归本位  大学首先应解决乱用钱问题  高校豪华办学能禁得住吗?教师——专心教学。已是奢求?  怎样让教师职业令人羡慕?  让教师专心教学,该不是奢求吧?  如何保障指导老师的署名权?  警惕“网上评老师”的三大趋向  学者应该做回学者的本分  科学家没有必要与演艺明星抢风光  “媒体关注度排行”诱导大学娱乐化学生——上学有用,读书无用?  谁制造了就业期望落差  谁助长了大学生的“证书化”学习?  从“保研猪”的称谓看教育浪费  读完大学与不读大学一样,读大学干啥?  大学生竞聘搓澡工是件悲哀的事吗?  怎样解读上学与弃学的矛盾与困惑  “大学生村官”被辞为何引起争议  报考公务员热后的“就业出路”心态  大学“严出”为何频遭质疑?助学——谁在乎受助者的尊严?  免费师范教育为何成为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教育?  国家助学政策真的宣传不够吗?  “评议”认定贫困生的三大不合理?  能否使“绿色通道”开得更人性化?  不能将民办贫困生排除在国家助学贷款之外  贷款大学毕业生为何“人间蒸发”?  罚不出一颗感恩的心  践行“穷人教育学”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取消“择校费”还有多长路要走?  发改委通知能缓解上学贵的矛盾吗?  学费五年不涨,听上去很美下跪——是一种什么教育?  感恩教育非得“磕头”吗?  洪战辉为何就不“高尚”了?  开语文课,就能提高大学生汉语能力?    给大学生“仰望天空”的空间和机会  学生们为何爱说套话?  宣誓文明上网,管用吗?    骑牛事件中的教育问题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尴尬和教育家的难产  “捏着汗”看孩子跳舞  这个校规引争议  大学生选美,后果没那么严重  “火星文”新词汇考验教育  大学毕业典礼不能草草收场  大学生为何不喜欢住宿舍?  高校用什么吸引大学生上校园网?  大学的大爱,需要点滴积累  “跪”是一种什么教育?后记

作者简介

《教育熊视:中国教育民间观察》以传媒报道的最具标志性的教育事件为观察对象,以民间视野为观察立场,以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为观察视角,围绕中国教育近年发生的令人莫衷一是的言说,使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清晰而坚定地阐述作者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思考和立场。

图书封面


 教育熊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陈丹青】权力不理会墙外的喧嚣 2009-03-30 01:17 来源: 《同舟共进》2009年第2期 作者:陈丹青 网友评论 1 条 熊丙奇此前几本书,我曾勉为其难,写过两次序,私下巴望他可以休矣:作贱教育的“好汉”谁在乎批评?谁读这类书?且看过去数年他所揭示的种种问题,只见得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然而丙奇不知吃错什么药,他对教育的批评也竟变本加厉了。这不,新书《教育熊视——中国教育民间观察》(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7月版)又写成了,20多万字,电话里要我再来说几句。我讨厌丙奇的书。从清华大学辞职那阵,我多少是在愤怒中,看了他的书,转为惊异与恐惧:原来大学教育这笔烂帐烂到这步田地,大学还算是大学?教育还能叫做教育?可是再三再四翻阅这等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烂账,无异于苦刑,说实话,我不打算阅读这本书。这书虽是新写成,其中列举的罪孽还不都是教育的旧病与顽疾。好在教育界另几位同志对此书先有了评论:刘道玉、杨东平、顾海兵、张鸣,我一一读过,从中或可找点话来说——譬如张鸣教授指出:“熊丙奇先生是内行人,不出手便罢,一出手,便点中要穴死穴,让对方反驳不得。”这末一句,其实不然。诸位可曾见全国上下层层叠叠的教育主事者曾在公开场合、大小媒体、各种文本中对任何批评观点与批评者予以反驳么?没有。这教育界的庞大“对方”不是“反驳不得”,而是不屑于反驳。为什么?因为真的权力乃是怡然沉默。你有什么权力?“对方”又是什么权力?且看2006年张鸣闹事,言语不好听,2005年笔者辞职,态度很嚣张,除了若干媒体网络出现过零星同行的议论、问难甚或嘲笑,不见一位教育官员出面反驳。而权力之外更有势力,这势力不仅指盘根错节的权力集团,更兼广大无边的无权者:家长、孩子、职工、社区,密密麻麻都是些靠教育利益链吃饭的卑微者,他们也参与这大荒谬,构成这大势力,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讨生活。所以,“逆种”如熊丙奇者尽管叫嚣吧,但休想得到一句反驳。资深教育研究者杨东平先生是温和的批评者,尤擅观察与评析:“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备受关注”,“充满着夺人眼球的新闻,具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这一层,怕是比“没有反驳”的处境还要美妙——“观赏”,即围一堆袖手的公众看你叫嚣,看你跳,他们可能喝彩,心里以为解恨,但现实肯定改变不了。媒体则作为围观的场所,每天需要“猛料”,隔三差五发出教育圈负面报道“娱乐”大众。是的,如今所有严肃的问题均被精心划分为两端:一端给闷在体制里,动弹不得说不得;一端,是经过筛选而扔给媒体去放大,供大众尽情观赏、消费,形同“娱乐”。中国教育没人反思批评吗?请看媒体多么热闹!舆论能监督体制、革除积弊吗?请看校园内何其平静。权力的齿轮运行无碍,根本不理会墙外的喧嚣。真的,权力不反驳,甚至比没有批评还要糟糕。刘道玉先生的长篇评论,读之令人肃然起敬。他曾是教育界高层主事者之一,亲历其中30年,彻底看穿。看穿者不少见,而凛然说破者几稀,刘道玉先生正是有胆魄、更有资格说出真相的人。他直斥当今主掌教育的高官“不懂教育”,戳穿教育部宣称“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功”是“地地道道的伪命题”,是“有意误导”,是“欺人之谈”,是对义务教育的“亵渎”,因为他很清楚——人民也很清楚——我国的“假义务教育”推行了20年。他提醒众人:早在23年前的1985年,中共中央就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今天的现实是什么呢?“教育部集权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有谁会反驳这位教育界的老上级、老校长、老同志么?我相信教育部后任对这类党内异见的良策,还是世故而有效的沉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反问、追问、诘问道:“中国有真正的大学吗?”以顾海兵列举的历史标准与世界标准,他有理由质疑。但我忍不住想反驳他——有没有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有没有真正的教育和教育者。抗战八年,西南联大失去京津两地庄严体面的校舍,论规模、论条件,根本谈不上一所现代国家的大学,可是教育者的意志和教育自身无可遏制的能量,不但不曾挫败,反而发扬光大,不然,哪来日后出自西南联大的几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再看“文革”十年,大学停办,然而出于对教育的渴望和最后的那点尊严,教育,曾以无法置信的潜在方式顽强潜行于遍地浩劫的中国,多少人私相传授种种思想、技术、学科、文艺,不然,哪来1977年恢复高考后那群迄今最优秀的考生?有没有大学,没关系,甚至是不是大学,也非要点——中国从前遍及民间的私塾和书院,并不是今日的中学大学,而一代代文人士子便从那里走出;欧洲中古守护知识传递文化的修道院,全归僧侣把持,也不是今日的大学,而顾海兵列举的西方大学正脱胎于无数寂静的寺庙——不消说,顾先生强调的是对当今大学教育的普遍质疑,即学术行政化、大学衙门化、权力市场化……于是问题来了:当所有大学的实质蜕变为政府架构,教育的主宰分明是官僚阶层,行政管理的模式无异于党政机关,招生办学的宗旨演成公然的利益游戏,那么,大学之所以是大学的神圣职能,已在大学校园内被就地亵渎;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价值核心,已在教育过程中被粗暴遞夺。然而这还不是最荒谬的事相,事实是,如此畸形、劣质、有名无实的大学,仍被称为堂堂“大学”,如此劣质、敷衍、滥竽充数的教育,仍行使着国民的“教育”,一如北大清华南开中山,早已不是历史所铭记的名校,但仍然号称北大、清华、南开、中山,而这些大学的“名”,这些大学的“牌”,被无限夸大、被刻意抬高、被无耻利用,以之吸引考生、申请经费、占据资源、换取利益。谁都明白不再是行政官僚为大学服务,而是大学为行政官僚服务——这样的大学,真不如没大学。没有大学的时代,渴望教育的人们还有营造大学的可能,一旦遍布这样的“大学”,则当前罄竹难书的伪教育便只剩一项是“真”,即过去的校名。所以顾先生的诘问“中国有真正的大学吗?”似应改为“中国有这样的大学”。如今中国只有“这样的大学”——怎样的大学呢?我想不出名目。倘若我将要投考大学,我别无选择。这才是“真正”沮丧的事实啊。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熊的文章写的太浅了,缺乏哲学观念和学术感情.罗列了许多问题,发发醪糟可以!应该升华为《雄视教育》,文章还需要历练。
  •     多关注一下教育吧
  •     这本书给我长了不少见识!!!!!!!!!!真的!!!!我也很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     很不容易
  •     这本书写的很好,是对当代教育一个最好的诠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