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凤凰之家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5
ISBN:9787112058235
作者:路易吉·戈佐拉
页数:177页

章节摘录

  家族与等级  在中国古代,一个上层家族是一个不但在地位上而且在人数上都占据优势的小型自治团体,其实力来自于互相依靠基础上的互相扶持。因此,富裕家庭中的已婚成员和未婚成员都尽量地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日益庞大的团体,以至于四世同堂被认为是一份“大福气”。但是这份福气往往难以尽数得到。因为与这种家庭相反,大量的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的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多表现为分裂的数个分居的小家庭,这主要归咎于农民家庭中男性后代的结婚分家或离家外出谋生等经济原因。实际上,在中国,长子继承权制度早就被废弃了,家庭的全部遗产必须被这个家庭的所有男性后代平均分割,由此造成了地产和房产的支离破碎,这是中国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软弱无力的首要因素。长子得到的只是被公认的对其他亲属的指使权和主持某些仪式的义务,而不是全部财产。因此,毋庸置疑,他继承的只是道义上的威望,而不是经济上的实力。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或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一个富裕家庭能达到上百号的人口,包括数个几代人的“家长”(老年父母和儿子、孙子、重孙的家庭)、未嫁女性(已婚者随居夫家)、妻妾、子孙以及众多仆人组成的家庭。为了保护家庭不受伤风败俗的影响,家庭生活须遵从严苛的家规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则逐步把妇女完全排挤出了社会生活。根据这个原则,男女分工不同,夫妻生活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夫妻不能同床而眠,不能共同洗澡,不能使用同一个挂衣架,即使是无意的当众抚摸也不允许,甚至不能用手相互传递东西。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就夫妻关系有如下论述:“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此句出自《礼记·内则》——译注)  内外这两个词用来明确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职能,帮助我们西方人理解中国空间组织和住宅形态结构基础上深层的文化因素。

前言

  第一次见到路易吉·戈佐拉教授是在2002年初复,我们一行三人从德国柏林出发,驾车南行,凭着一份汽车俱乐部的欧洲地图,风尘仆仆用10天走了三千多公里来到罗马。这期间,我们在汉诺威参观了世界博览会,沿途访问了科隆、波恩和慕尼黑,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又到过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在进入罗马城之前,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之多已经预示着这座伟大古都的不朽气派。从1986年离开罗马到这次重返,其问已经相隔十多年,再次来到罗马,既感到亲切,又怀有一种令人心动加速的陌生感。在罗马安顿好之后,已经是夜晚。第二天一大早,戈佐拉教授就来到旅馆,接我到罗马大学建筑系,下午陪我去看维修后的古罗马哈德良广场和罗马废墟。晚上我们一起到罗马大学教授,建筑师保罗·波尔多盖希在罗马郊外的庄园去作客。尽管我已无数次来过罗马,但是在戈佐拉教授的向导下访问罗马,绝对胜读十年书。  一年以后,戈佐拉教授陪同波尔多盖希和罗马大学副校长德马约教授访问同济大学并讲学,以后他每年都会来中国访问。就建筑教育与建筑学而言,罗马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大学以及佛罗伦萨大学的建筑学院形成了四个建筑学派,成为意大利乃至欧洲建筑教育和建筑思想最重要的中心之一。意大利的建筑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教育,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而意大利对建筑的需求几乎饱和。建筑师们就只好去从事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家具设计、灯具设计,甚至画家、教师、作家、政治家等各行各业的工作。

内容概要

  路易吉·戈佐拉(Luigi Gazzola),建筑师,规划师。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讲授建筑设计课程。发表和出版过有关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论文和著作,其中,1987年完成的代表性著作《建筑类型学》已经发行到第四次印刷,为建筑学专业的主要教学参考书。作者作为设在北京的“世界营造学社”发起人之一,是罗马大学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流项目的负责人,协调校际之间的各种学术活动。近几年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中国的建筑与城市。1994年为《意大利大百科全书增编卷))撰写了“北京”条目,1995年出版了《中国:建筑与城市》。2002年,与中国学者合作完成了双语版的《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全面地向中国建筑师介绍当今活跃的意大利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该书己在中国和意大利发行。

书籍目录

序言。引言。第一章 北京与中国城:◇北京与中国城的宇宙观 ◇北京城与中国的居住文化 ◇以农为本的城市;第二章 中国的四合院住宅:◇氏族家庭 ◇庭院式住宅 ◇生活之家;第三章 住宅建筑:◇中国建筑的结构实质 ◇中国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规范;第四章 现代北京:◇面对关闭的门。译后记。

作者简介

《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的目的是向意大利的读者介绍中国建筑文化,在论述和评价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时,是以西方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的,中国读者可以持自己的独立观点来阅读这《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只要认为作者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态度是诚恳和真实的就可以了。

图书封面


 凤凰之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是在图书馆里面借的,否则恐怕不会给这么高的星级。因为信息量与价格并不那么匹配。读海外汉学,尤其是介绍中国建筑的书,总是觉得写得很浅,包括名家如鲍希曼,博伊德等,这本书读起来也有类似的感觉。但这恐怕不是汉学家自己的原因,而是考虑到书的读者们的知识程度,所以都要对中国古建的很多显而易见的东西做大篇幅的解释。书中把中国建筑比作浴火重生的凤凰,历经劫难,数次死而复生,但新生往往又继承旧的衣钵。究竟“凤凰涅磐”中的菲尼克斯是否与中国的凤凰可以划等号是存疑的,但这个比喻比较有意思。本书中的四章,第一章谈北京城,第二章谈北京四合院,第三章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第四章,谈现代北京背离了古代营造传统后的困境。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第二章,也就是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北京四合院,并将其与古罗马住宅和古意大利住宅进行比较。作者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在近年来中国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建筑史》丛刊上有发表,可以参照阅读。第四章篇幅最短,写的内容似乎又是我们所熟悉的,读之前没抱太大希望。但看了之后觉得这部分的见解反而对我们启发最大。摘引几段:中国城市中那些明显是从西方抄袭过来的新建筑给人一种相当奇特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并非依靠那些对我们西方建筑形式的文字解释,而是依靠那些对我们西方建筑形式的非正统的和有意识的利用。“风格”一词说明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应该从整体上思考和研究建筑设计的各种问题,而是应该建立一个建筑与社会之间的新的伦理关系。实际上,他(中国建筑师)并不想充分还原一个建筑语言的深层结构,只是想以一个表现者的身份去表现建筑语言的只言片语(gli stilemi),而且是极易被大众辨认的只言片语,通过对那些只言片语的形式模仿来传达诸如权力、现代化、财富、进步等基本信息。建筑上所表现的这些价值观念通常不是设计者本人的伦理与理念的自然流露,实际上是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阶层所希望并且推而广之的价值观念,充其量设计者只是表示同意而已。某种流行风格的开始与终结总是和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实践相吻合,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中国建筑师针对我们西方的建筑采取一种拿来即用的工具化态度,他们无意去深入了解西方的审美思想,只想简单地把我们西方的形态剧目搬到他们的文化环境的场景中去表演。中国建筑师遵照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把组织建筑元素的基本重要性放到了设计活动以外的地方,因为已经有人预先订下了条条框框。这样,建筑作品的意义就不是集中在某种设计语言选择的自由上,而是在某种集体协商的结果上,其实就是在风格上。倘若说到底,我们认为,这种建筑创作方式与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没有多大区别。因此我们说,也许凤凰没有死,她只是暂时藏身在自己的余烬中,一旦领悟到如何能够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时候,她将会再次展现自己的芳容。
  •     由于我们在上中建史之前,就有两周东陵测绘实习周,对古建有了一定感官认识。而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无意中找到的 ,这是很客观的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一方面,适合刚入门时候看,后面也有说到中国现代建筑的问题,是刚建国那段时间。喜欢客观讲述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还是老外给写的...
  •     不过到下文的意思,倒好像有些转折:建筑不是建立在设计语言的自立自洽上,而是“集体协商的结果”,“其实就是在风格上”。因此,这还是传统营造的老路,所以“凤凰没有死”,还会余烬而更生。
    明明是不值得肯定的设计心路,何以又成了“凤凰”?仅仅因为他就是传统营造的路数?
  •     “集体协商的结果”,我看可从很多方面理解,一是建造活动中我们的传统就是如此,建筑师的地位和角色如此;二是建造活动中的设计活动中,“立面”这一层,是设计的结果,而非设计的主题,就像赵辰说过的;三是这个立面,可以是设计的结果,就像古建们,也可以是设计之外的结果,出自“协商”,就是贴立面。
    我想作者的意思就在这里:虽然立面一个是没在意,一个是贴上去,其实都是一样看待一样处理的,传统营造的路数现在还在沿袭。但,我想作者不自觉地偷换了概念,拿“集体协商”和“设计语言选择的自由”对立,殊不知“集体协商”并不就等于整体观。强调某种设计语言的自由,而夸张刻意流浃建筑整体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前者“整体协商”的做法,离建筑更远。半吊子建筑师的半吊子作品即便远不如匠人的古建;但也还是前者更有进步的可能。建筑的整体性还是要靠专攻一项而统领全局的建筑师才能保证;以为像传统营造那样,把匠人从“设计语言”解放出来,各自本色出演,能“凤凰涅槃”,恢复古建的神髓什么的,是不现实的。古建的整体性,不过是倚仗了古建的材料结构均的单一罢了。
  •     作者看到当代中国建筑的困境和中国传统营造方式的关系,所以并没有去推销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正确”方式,而是认为中国在自己的特定传统下或许可以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与我们目前所能想象得到的方式不同,但又足以产生建筑精品的方式。当代西方汉学家肯定不会直接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的。
  •     “风格”一词说明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应该从整体上思考和研究建筑设计的各种问题,而是应该建立一个建筑与社会之间的新的伦理关系。
    建筑上所表现的这些价值观念通常不是设计者本人的伦理与理念的自然流露,实际上是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阶层所希望并且推而广之的价值观念……
    以上两句是南博的摘引的摘引,面对社会的伦理关系、推而广之的观念,到位,让学生辈看了,更生同情之慨。
  •       我是在图书馆里面借的,否则恐怕不会给这么高的星级。因为信息量与价格并不那么匹配。
      
      读海外汉学,尤其是介绍中国建筑的书,总是觉得写得很浅,包括名家如鲍希曼,博伊德等,这本书读起来也有类似的感觉。但这恐怕不是汉学家自己的原因,而是考虑到书的读者们的知识程度,所以都要对中国古建的很多显而易见的东西做大篇幅的解释。
      
      书中把中国建筑比作浴火重生的凤凰,历经劫难,数次死而复生,但新生往往又继承旧的衣钵。究竟“凤凰涅磐”中的菲尼克斯是否与中国的凤凰可以划等号是存疑的,但这个比喻比较有意思。
      
      本书中的四章,第一章谈北京城,第二章谈北京四合院,第三章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第四章,谈现代北京背离了古代营造传统后的困境。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第二章,也就是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北京四合院,并将其与古罗马住宅和古意大利住宅进行比较。作者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在近年来中国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建筑史》丛刊上有发表,可以参照阅读。
      
      第四章篇幅最短,写的内容似乎又是我们所熟悉的,读之前没抱太大希望。但看了之后觉得这部分的见解反而对我们启发最大。
      
      摘引几段:
      
      中国城市中那些明显是从西方抄袭过来的新建筑给人一种相当奇特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并非依靠那些对我们西方建筑形式的文字解释,而是依靠那些对我们西方建筑形式的非正统的和有意识的利用。
      
      “风格”一词说明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应该从整体上思考和研究建筑设计的各种问题,而是应该建立一个建筑与社会之间的新的伦理关系。
      
      实际上,他(中国建筑师)并不想充分还原一个建筑语言的深层结构,只是想以一个表现者的身份去表现建筑语言的只言片语(gli stilemi),而且是极易被大众辨认的只言片语,通过对那些只言片语的形式模仿来传达诸如权力、现代化、财富、进步等基本信息。建筑上所表现的这些价值观念通常不是设计者本人的伦理与理念的自然流露,实际上是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阶层所希望并且推而广之的价值观念,充其量设计者只是表示同意而已。某种流行风格的开始与终结总是和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实践相吻合,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中国建筑师针对我们西方的建筑采取一种拿来即用的工具化态度,他们无意去深入了解西方的审美思想,只想简单地把我们西方的形态剧目搬到他们的文化环境的场景中去表演。
      
      中国建筑师遵照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把组织建筑元素的基本重要性放到了设计活动以外的地方,因为已经有人预先订下了条条框框。这样,建筑作品的意义就不是集中在某种设计语言选择的自由上,而是在某种集体协商的结果上,其实就是在风格上。倘若说到底,我们认为,这种建筑创作方式与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没有多大区别。因此我们说,也许凤凰没有死,她只是暂时藏身在自己的余烬中,一旦领悟到如何能够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时候,她将会再次展现自己的芳容。
      
      
  •     嗯,其实“集体协商”未必是坏事,若说是领导上“协商”,“结果”恐怕不好;别人呢?看毛寺村的小学、西北的无止桥,那种居民的参与式设计,正好在领导们垄断公建之外,结合民间的没钱、有料儿,提供出一片天地:又有有意思的题目,又有可亲的业主、清晰的需求,还有泥土的清香,哈哈。就是南博说的,适合于自己的吧。
    不过刚才打出那些字来委实吃力,感觉建筑的讨论不能自外于设计者自身的心路,和各个题目立足的具体现实;要不然只靠推演,就只有“借鉴”的意义了:如“鉴”,貌似在看镜子,其实看见的还是自身。这么借鉴并非贬义,只是觉得当下的我们,当是少这么“借鉴”,而多去轻装深入地认识为好。
  •     对于初学者或者跨文化的读者来说相当通俗和生动。对专业读者来说也不显得粗浅。
  •        由于我们在上中建史之前,就有两周东陵测绘实习周,对古建有了一定感官认识。
       而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无意中找到的 ,这是很客观的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一方面,适合刚入门时候看,后面也有说到中国现代建筑的问题,是刚建国那段时间。
       喜欢客观讲述的书。
  •     之所以把其归到建筑理论一类,还是有感于作者在最后一章的犀利见解。前面论述中国传统住宅象征隐喻意义的文字不甚地道不很精彩,但最后一章针对中国建筑理论的一席话十分到位,强烈推荐一读! —————————————— 以上见解其实不深刻,被批过,仅供参考,呵呵~
  •     是滴。会比较客观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