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561822357
作者:马特斯.李维
页数:318页

内容概要

马里奥·萨瓦多里(Mario Salvadori,1907—1997)出生于意大利。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罗马大学,获土木工程和数学博士学位。
二战前夕移居美国,曾参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后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土木工程及建筑专业教授。
1997年萨瓦多里荣获美国土

书籍目录

译序序致谢导言01. 结构首度失败的案例02. 34街奇景03. 万神殿会永远屹立不摇吗?04. 由于缺少赘余力05. 砰然巨响06. 天揺地动的一日07. 奔驰的马驹08. 金属疲劳09. 通往永恒之路10. 大地之母脆弱的一面11. 哭泣之谷12. 纸牌之屋13. 结构皮肤病学14. 老死15. 美国史上最严重的建筑物灾难16. 政策性破坏17. 法律的结构18. 自天而降的恐怖19. 结论:我们能否防患于未然?附录  附录A 荷载 附录B 应力与应变 附录C 结构材料 附录D 结构体系

作者简介

今天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新建筑材料的应用已大大减少了结构事故发生的数量,但建筑物,无论是大厦、桥梁、隧道,还是堤坝仍有可能倒下来。
  马特斯·李维与马里奥·萨瓦多里这两位世界著名结构专家考察多种建筑类型,从古代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到最新式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体育馆。
  他们的案例分析从古罗马万神殿的倒塌到1989年亚美尼亚地震及美国旧金山地震的巨大破坏康涅狄格州迈安那斯河大桥垮塌,以及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结构事故灾难——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凯悦饭店大厅室内天桥的断裂。
  本书最新版本还增加了阐述由于恐怖主义造成建筑物倒塌等新威胁的内容。
  作者以生动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从古至今建筑与结构上的灾难史,帮助读者掌握建筑结构知识,引领读者进行一番有趣且前所未有的建筑导览。使读者能够清楚巨大的建筑物为什么能够站立,而为什么在某些偶然的情况下倒塌了。通过本书的发现之旅,了解建筑物结构的构成模式之后,你就会知道建筑物就像在善尽社会责任一般,总是尽力地不让自己倒下来。

图书封面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如果你曾看到我们现代社会的大型建筑结构,并想了解它是如何建造以及为什么它仍然耸立至今亦或为何会发生倒塌,那么由意大利著名土木工程建筑师马里奥•萨瓦多里和资深建筑工程师马特斯•李维所编著的建筑系列丛书:《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与《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将采用清晰而易于理解的语言,充分满足你的好奇心,读过之后不禁令人觉得愉悦且受益匪浅。   其中,萨瓦多里教授的《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一书可以通过他自己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前言而被加以最好的概述:“本书是为喜爱美好的建筑,又奇怪它们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人而写的。”[2]这本书深入浅出,面向普通公众。它不仅使建筑师、结构师、土壤地质学家、土木工程师、建筑施工等从业人员受益良多,甚至投资者、银行家及房地产经济人员或普通外行人等也可以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书籍的编写具有着崇高的追求,作者运用讲述从古至今一些伟大建筑历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在结构上的演进:从埃及金字塔、土耳其圣索菲亚教堂、意大利米兰教堂、法国埃菲尔铁塔到人们熟知的纽约布鲁克林等大型桥梁及当今的摩天大厦,甚至整个章节都充溢着古典中世纪欧洲哥特教堂令人着迷的元素……尽管从题目来看显现了鲜明的内容与特定的目的性,而实际上它却传达出超越其更多的信息量,通读全书,使读者不但能够懂得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去欣赏这些著名建筑物的美与壮观,更令人从中体会到它是如何产生与站立起来的,宛如畅游于建筑结构奥秘的奇境之中,引人入胜。   在对建筑领域历史背景的简短介绍之后,萨瓦多里教授引用埃及金字塔作为探讨建筑结构经验主义方法的最早实例,使我们将思想集中于这些早期的建筑项目,而后反过来向读者提出了如荷载、梁、柱以及建筑材料等建筑工程概念。这些所探讨的内容,虽然覆盖面极为广泛、复杂,但作者透过书中的照片、手绘草图与流畅的文字等完美工作的结合,清晰通俗地介绍了建筑在技术、材料和结构方面的基础与巨大革新。毫无疑问,本书代表着开放进入建筑问题的一扇大门,书中涵盖了动态与静态两大结构体系,并将之具体演化于一种广泛的古代与现代结构变化之中。文章在理论分析之后转入大量详细的建筑结构类型实例,并且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学问题展开讨论,以比喻、象征等通俗易懂的方法,形象地解释了复杂建筑结构的受力作用,强调从人的直觉出发探讨建筑的结构特征,又配以手绘示意图,简洁、明了地对设计原理进行了解释:即采用从人类直觉——图示——科学解释原理——建筑实例等一系列流程方式层层递进,逐步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通过以这种方式进行资料表述,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以一种前后一致、融会贯通的方式去学习所有关于复杂的静态与动力学问题。作者所选择传授这些概念的富有代表性实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些技术、材料与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让我们体验到从游牧民族的帐篷到现代化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等所有时代的房屋建造;各种主要类型的桥梁;穹顶、帐篷、充气结构甚至是“悬挂着的碟子”……除了提供主要结构的手绘线图外,书中还常常再现那些所讨论概念中具有代表性的突出场景实例,以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技术结构分析的力度。在哥特教堂的分析中,萨瓦多里教授选择了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实例——博韦的圣皮耶大教堂。作为一个具有双重代表性的例证,表述了哥特教堂结构的力量如何通过尖拱、带肋穹顶和飞扶壁等被控制;同时也表明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同博韦这样的建筑也仍然存在着倒塌的可能性。作为大型建筑所崇尚的目标和曾修建过的“最伟大的哥特式教堂”,博韦的例子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在13世纪主穹窿发生倒塌后,于14世纪增加了附加的室内拱柱;而后由于对结构原理的严重无知,尖塔在结构上发生倒塌,教会停止了对其建造并使之成为最伟大的基督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而令“最伟大的哥特式教堂”成为过去式。   总体来讲,这本书在建筑普遍的技术、结构与材料运用上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与宝贵的知识经验,它相当出色地概括了所有重要与普遍的建筑概念,包括荷载、建筑材料的特性、梁与柱等等,并且将其转化为现代结构的力量;同时也回答了诸如为什么高度对于金字塔的基础自动包含了“π”值等许多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书中还讨论了当今摩天大厦与大型建筑结构的锚固方式,解释了力量与荷载的设计位置以及它们如何在不采用数学计算方法的前提下被涵盖与估算。除此而外,全书在技术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于文字释义之后辅以简明的线图帮助进一步说明一些应用于建筑的古典和更为复杂的工程学概念。可以说,作者在表达结构工程学背后的逻辑方面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工作。因此,该书不仅能够满足结构或国内建筑工程学初学者的需要,而且如果作为一本高等学校或更高水平的教科书,它可能也是比大多数教科书更好的选择。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一本非娱乐性的、偏于专业性读物,它却并不会因乏味而令人觉得费解,而是更多地将那些美好有益的信息以通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书中解释了一些如压力、拉力和剪力等允许建筑建立的基础力量,虽然涉及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作者却巧妙地采取了一些即使外行人也能够理解的通俗表达方式,使得所有对建筑、建筑如何建造以及建筑研究感兴趣的业内、业外人士均能够雅俗共赏,从中大获裨益。   萨瓦多里教授的这本书与其它卷成套——即其系列丛书《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虽然这听起来可能象是一种市场手段,然而如果完整地读过这两本书却可以使一个人看到由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非常不同的方法与后果。据说当作者于1992年出版《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一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其岳母时,岳母说:“这件礼物真好,但是我更想了解的是建筑物是怎么倒掉的。” [3]再加上众多读者的反馈,因而两年后又顺理成章地有了其姊妹篇《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的出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只读了其中任何一卷本身都会觉得难以产生满足感,但如果认真地读过这两本书,则必然会提供给读者更完善的综合性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一种更臻完美的整体境界。如果说前者可能作为一种从上至下的方式看待问题,那么后者则是采用从下至上的逆行方式。虽然书中在某些方面的比喻稍有欠缺,但是它在看待如何将压力、张力、附加力量等在结构合理的建筑构造中进行协调性平衡;以及在所有结构类型中不平衡荷载如何造成建筑倒塌这两个方面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独特意义。   如果说马里奥•萨瓦多里所著的《建筑如何站起来》更能吸引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关注,那么他与资深建筑工程师马特斯•李维的另一本书——《建筑如何倒下去》则令普通读者也爱不释手。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本书过于通俗简易,而是因为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内容之丰富,趣味性之强使得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一样可以从中学到全新的知识并获得乐趣。在亚马逊网站的书评上有人说:“……他的书使得没有工程背景的人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建筑会倒塌,而且他在书中介绍了许多的细节,使得工程师们也不会因为缺乏内容而厌倦。他的书中包含了简洁的解释、全部的细节、以及彻底的研究……” [4]   “凡事皆有定期,天下万物亦有定时”——《传道书》[5]每个章节作者都这样巧妙地引用了文学或历史著作中的片断作为引言,这些诗意的语言和内容结合的如此巧妙,以至于你能感受到作者决不是一位死气沉沉的、只跟数字结缘的工程师,他是一位真正善于思考的智者,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仁者,在本书的结论中他说道:“野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只有较深地秉持人类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才能建造出安全的建筑物。” [6]如何拯救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巨大的水坝为何在一瞬间分崩离析;风又是怎样吹断重达千吨的桥梁;甚至作者如何亲身走上法庭,用力学的原理作科学的证人,这些都出现在同一本书中,仅仅这些选题就足以使得本书引人入胜,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我们这些从业人员的视野,使我们知道建筑远非局限于我们日常的那些设计工作,而是包含了几乎所有人工环境的创造。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做出了对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完美诠释——“建筑物孕育于设计阶段,建造过程就象出生,完工就象活着,老旧就会走向死亡。或者碰上意外死亡,他的呼吸是透过嘴一般的窗户,以及如肺一样的空调系统……” [7]   当然,这本书的全部意义绝不仅限于它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它不仅仅是新奇事件的罗列。作者巧妙组织,用贯穿全书的一个个案例充分阐述了建筑物破坏这种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各种要素的性质、作用以及关系:他告诉我们气候、地震、水流,以及爆炸,甚至锈蚀这样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因素都可能会成为建筑倒塌的原因,从而给予读者一个全面和系统的结构概念。   2001年911事件发生,双塔轰然塌落,无数建筑从业人员和普通人一样面对如同多米诺骨牌垂直坠落的结构而瞠目结舌,显然即使是专业人员,对于建筑为何倒下,如何倒下也常常充满着疑惑。本书就对世贸大厦被破坏的前因后果做了详尽的分析,甚至还包括此前一次地下室恐怖爆炸的袭击。同时作者还给出了其他案例:如1968年伦敦附近一座22层的公寓罗南角大厦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倒塌的,他强调:“一旦一片墙板掉了下去,其上的墙板也会因失去支撑跟着下坠……造成超载使其下的所有墙板和楼板逐步倒塌……业界也因此注意到了建筑物接头连续性和结构赘余力的重要性。” [8]对比两个案例,911事件中的疑惑也就豁然开朗。   建筑物如何被破坏是一门涉及领域更广,涉及专业更细密的科目,包含了系统论,突变论等许多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比如“系统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性,它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之间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木桶效应”就是系统论的通俗版,决定一只木桶之容量大小的并非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事物的发展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系统地看待这些因素,就像是要综合考虑构成木桶的不同木板一样,对于建筑的破坏这个课题亦是如此。在本书中的另一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堪萨斯”肯普纪念体育馆”倒塌的复杂原因,这座建筑本来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抵御风力、雨水的作用,可是在1979年6月4日一场倾盆大雨后,屋顶本来可以承载的积水在强劲北风吹动下移动起来,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从而使屋盖中一个薄弱的螺栓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让这座跨度60米的屋盖突然坍塌。作者是认为骤雨、排水、风力、螺栓等这些所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事故,因此把事故完全归咎于任何一处显然都是不合理的,我们更应该把建筑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这个观念对建筑师们弥足珍贵,相对于其他专业,建筑师们更需要全面地把握结构关系而非详细数据,然后就可以在他的设计里把这些因素天衣无缝地融合进去。   每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都对世界上那些令人震惊的建筑破坏事件充满了好奇,这只是本书一个看点,但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其实不仅在于它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这些破坏背后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一种新方法来解决我们在工作中的问题。这就难怪一位从事IT行业的读者也向朋友们推荐了这本书,他从这本书中得到了教益是:他发现可以用本书的方法去研究计算机网络在压力下是如何崩溃的。这样看来,本书已经达到了“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的境界。[9]      注释:   [1] 马里奥•萨瓦多里、马特斯•李维编著,顾天明、吴省斯译,陈章洪校,组稿责编:刘大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3]马里奥•萨瓦多里著,顾天明、吴省斯译,陈章洪校,组稿责编:刘大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译序   [4]www.amazon.com亚马逊网站评价   [5] 马里奥•萨瓦多里、马特斯•李维编著,顾天明、吴省斯译,陈章洪校,组稿责编:刘大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p221   [6]同上,p266   [7]同上,导言   [8]同上,p75   [9]《易•系辞上》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阅读关于建筑、城市规划之类的书。    但市面上的建筑类的普及性读物基本上都是从美学方面进行介绍的,例如建筑的历史、流派,著名建筑的形态、立面的特色等等。至于建筑的结构、工程、材料、工艺方面的知识就说得甚少。也许是著书者觉得这些知识太过于专业了,外行人不感兴趣,又或者是没有办法将专业知识讲得让外行人也能够明白。    其实,这些工程方面的知识,普通人也会感兴趣的。例如从建筑欣赏方面,结构、材料对建筑美学的影响,为什么有些建筑的形态可以做得那么夸张;地震灾害的时候什么位置是比较安全的,为什么有些房子会倒塌有些没事;甚至具体到自家房子的装修,那些是结构性的不能改动,那些可以做改动而不影响安全,这些有了了解都是很有好处的。在电视上,也看过BBC、Discovery的一些很好的科学节目关于建筑工程的,例如摩天大楼,超级桥梁怎么建造的。    最近终于发现关于建筑技术方面的非常好的普及书籍:《建筑的生与灭》。在图书馆找到的时候发现是一套两册厚厚的书,有点害怕是否能够读得下去。当我翻开第一章开始阅读时,就发现这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将概念讲得清晰易懂,没有用任何晦涩的专业语汇,对基本概念都作了专门解释,贯穿以大量的经典建筑例子、插图,读起来非常轻松。虽然行文通俗,但是对知识的表达还是非常准确和严谨。能够写出这样的水平的科普文章的作者可是很难得。    http://aleung.blogbus.com/logs/34500836.html
  •     感觉这本书没有上册《建筑物如何站起来》那么好玩,那么生动了。不过从书中看到,倒塌事故的危害也跟运气很有关系,一些大型体育馆、剧院中心倒塌时候,里面空无一人;而“美国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灾难”却是一家酒店的通道倒塌,却导致114人死亡。本书中关注倒塌的建筑物,大部分是因为技术性失误的原因——例如没有正确预料到下雪加上大风对屋顶的影响(查尔斯·威廉邮政学院穹顶建筑的倒塌);没有设计足够的冗余,使得建筑物不够稳定(哈特福德体育馆屋顶倒塌);没有计算到空气动力振频现象的影响(塔库玛窄桥倒塌);没有预料到金属疲劳的影响(愉悦角桥梁倒塌);没有注意河流改道对桥墩的影响(什科哈里大桥灾变);实施与原始设计不符合(美国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灾难)等等。所以,如果要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我认为要做到:1. 设计以及设计的假设条件(特别是隐式条件),必须被实施、监理人员明确无误的理解2. 尽可能地冗余,特别是采用新材料、新结构3. 定时检查建筑物的健康状况4. 定时复查设计的假设条件是否依然成立(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影响、科技的新发现)从书中来看在国外建筑行业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度,一旦发生倒塌事故,会有相应的独立调查团介入,试图找到事故的真实原因。如果是有普遍意义的原因,还会写入相应法律条文以规范以后的行为。反观国内,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而且猜想也跟技术原因无关。例如说汶川地震中,绝大部分的校舍倒塌,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在网上查了一会,大部分都是这个“周锡元院士释疑”,可是我看完之后一点都不觉得被“释疑”,真是原因还是不知道!在这里看到一个反省的帖子“从汶川地震校舍倒塌中引出建筑工程监理责任思考 ”,但是很难找到出自政府部门的信息。另外,作为IT从业人员,我也很关心“系统为何倒下去”!例如影响广泛的“2006年中航信死机事件”造成全国绝大部分机场受影响,必须手工办理登机;“2008年奥运票务系统瘫痪 ”等等,如果也可以成立独立的专家组进行公开调查,并公开调查结果,一定很精彩!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总想着学三会不会塌
  •     通俗易懂
  •     还好,但是感觉没有上册精彩
  •     影响结构的潜在因素原来有如此之多
  •     每一章都让我觉得我根本没有学明白。
  •     影响结构的潜在因素原来有如此之多
  •     如果作者来天朝,一定有更多例证。相当佩服老爸他们。
  •     一共两本,第一本是站起来。很经典的建筑读本,可以作为教材也可以作为科普读物,写得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有中文版。推荐专业人士都看一看,对建筑科学感兴趣的也可以一读。
  •     事故其实很有运气的成分。而单纯的模仿一定会毁灭,或者思想,或者建筑本身。
  •     工程质量作业参考
  •     刚刚到手,外观不错。还没看,很有手感。
  •     “一栋建筑物的意外死忘经常起源于骨架,亦即结构的破坏。”初做设计胆子很大,认为结构倒塌离现实很遥远,有诸多系数保证结构整体失效的概率极低,心存侥幸的我们渐渐抛弃了对结构的敬畏。我们希望建筑总能克尽职守,不幸的是建筑因结构破坏而意外死亡的案例从未间断过。书中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工程事故,望能以此为鉴。即使今天计算技术和建筑材料都已高度发展,作为结构工程师仍要时刻提醒自己以史为鉴,类似的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也相信还有许多潜在问题会随着时间慢慢暴露出来。此外,建筑不只有生命,也可以有灵魂。
  •     好慢啊 怎么过了那么久
  •     建筑物离奇事故故事集
  •     之前就已读过《建筑物为何倒下去》,感觉写的很精彩,所以还是买来收藏一下,一系列两本书,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实例对专业知识予以解释,读起来轻松愉快,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插图很好,内容对于文科人还是不明不白,对于理科人实在弱智
  •     看完之后觉得结构工程师真是个苦逼活啊
  •     interesting,nice book
  •     很有趣。不过作为一本科普书,我觉得还是略专业了些。
  •     比较严谨的行文,大量例证,如果不是建筑专业的,还是要静下心来读
  •     不好看
  •     新表达
  •     排版精致华丽。不知道是不是隔行如隔山,没什么感觉。虽非建筑专业,但好歹有也扎实地学了材料力学,实话说有种介于讲义和讲座的忽悠感,所得不如一些技术贴。
  •     专业词汇太多了,仍待学习
  •     印刷和设计都比较朴素内容很好,可以丰富知识,值得一看
  •     作为建筑师而非工程师,最需要的是“直觉”而不是具体的计算方法。
  •     让内行人站在结构外部更好地了解结构的一本书
  •     给非结构专业的人看的书
  •     本来不该五星的,可是,五月十二日……
  •     中文版出了,翻译得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